扶贫攻坚
习总书记曾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
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中国人们在2020年,对脱贫致富,奔小康
充满期待。
精准扶贫
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
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
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
贫,中央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
准”,“精准扶贫” 成为热词。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冲上热搜。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
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
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
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
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相关论断
一个奇迹:“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
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一段历史:“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
史”。
一个理论:“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
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一种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
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一个起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典型人物
毛相林:绝壁开天路的当代“愚公”:担任村支书的毛相林带
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黄大发:脱贫战场上的“新愚公”: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
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
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
黄文秀:脱贫战场上的醒目黄花:黄文秀从北师大硕士毕业后,
毅然回到家乡支援建设,担任驻村书记。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
年仅30岁。
张桂梅: 致力于教育扶贫“燃灯校长”,扎根边疆教育一线
40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
来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相关观点
先扶志,再扶智
扶贫更需扶志
扶志扶智,拔去穷根
扶贫先要扶教育
扶智又扶志,“输血”亦“造血”
精准扶贫,不是精准填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政治站位有高度,工作推进有力度,扶贫成效有温度。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民众也劳累了,要好好休息;爱护城
中的民众,来安抚四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扶贫脱贫事关人民福祉和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形象和长治久安,
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指标。
B.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在探索“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建立完善的贫困户遴选制度,从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等多方面解
决贫困户的实际问题,都为“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
C.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为精准判断农村适合种植的作物提供依据,
能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农作物,能为精准判断未来市场需求走势
提供数据支撑,从而精准生产。
D.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尤其是在广大的疫情地区,要集中精
力全力以赴,加快推进脱贫攻坚。
1.D(“尤其是在广大疫情地区,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加快推进脱贫攻坚”错误。
范围扩大,原文为“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互联网+”时代,精准扶贫需要我们用好大数据,需要地方政
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
村,必须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C.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
模型结合,就会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提升脱贫的质量。
D.十八洞村三年间的变化表明,精准扶贫的策略有效且效果是明显的。
2.C(依据原文“将大数据结合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能
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
脱贫的质量”,选项中“只要……就……”的说法太绝对。)
3.下列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贵州六盘水依据当地冷凉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八大特色产业,种
植猕猴桃、刺梨、茶叶,成功做到产业扶贫。
B.北京市延庆区根据动态监测数据,发现本区老弱病残贫困人口
较多,展开了低收入老弱病残专项招聘会。
C.上海建立百村实业有限公司,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探索农村综合帮扶新道路。
D.武汉黄陂迎合当下微博热点小众旅游,围绕8个老街区,完成
“一轴一环”美丽乡村示范规划,荣获“2016年度中国最佳投资
休闲目的地”称号。
3.C[A项,“冷凉气候”“特色产业”来源于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作为
论据;B项,动态监测数据为之后的扶贫工作(专项招聘会)提供了数据支
持;C项,是扶贫思路的转变,并未提到大数据;D项,微博热点(大数据
结果)帮助该地区确立了发展方向。]
4.材料三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类比论证(1分):“正如煤炭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石油之
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数据和内容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核心越来越重
要。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够为精准扶贫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将大数据对当今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类比煤炭在第一次工业革命
和石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性,强调大数据的重要地位。
(1分)②举例论证(1分):举气候、地理、媒体等领域的大数据指
导扶贫的例子来说明大数据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性。(1分)
常用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也称为“事实论证”“摆事实”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 以及人
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是“讲道理”中最重要的一种。
3.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
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
方法。如《拿来主义》。
5.类比论证
类比证论是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
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如《邹忌讽齐
王纳谏》。
6.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就是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直接引用、交代出处
的叫明引,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叫暗引。本质上来说,
它仍然是属于道理论证的。
7.归谬法
先提出跟定理中的结论相反的假定,然后从这个假定中得出跟
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来,这样就否定了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
常用论证方法
5.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国把“扶贫攻坚”调整
为“脱贫攻坚”,这二者有何区别?结合材料四,谈一谈疫情严重
的地区在疫情结束后,该如何进行脱贫攻坚。(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扶贫”是指扶助、帮助贫困人口,是持续帮扶,是过程性的要
求;“脱贫”是指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状态,是扶贫成功的结果。(2分)
(2)疫情结束后,进行脱贫攻坚的措施有:①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
采取措施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②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
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③加快扶贫项目的开工复工,
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用好各项政策,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④及时落
实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做好对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
张爱玲(1920-1995),出身于上海,
名门闺秀。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
国。1995年病逝。
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主要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
说《半生缘》和散文集《流言》。晚年从
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犁田 耙田
《牛》
《牛》是张爱玲16岁时,在中学时发表的短篇小说。全文
2600多字。
在这篇小说里,张爱玲从她高贵的身世、生活中俯下身来,
从她的女性世界里走出来,视点落到了农民身上,开始关注农民
的疾苦,表现了她“冷艳”面纱下的温情脉脉和悲悯之心。中国
的农民历代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创造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
财富,却又受到人们普遍的俯视,他们的辛苦、他们的痛苦、他
们的疾苦,非亲历不能详述。
在张爱玲的小说《牛》里,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对农民生活的
关注,看到了牛一般生活着的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生命的无力挣扎。
作为短篇小说,《牛》的故事情节很简短:因为自家的
“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禄兴家的田到了农耕
时节也无法耕种。于是禄兴卖掉家中仅有的两只小鸡去租邻居
蒋天贵的牛。岂料牛欺生,被鞭抽急了起了性子,活活把禄兴
顶死了。为了生存,底层的生命做过挣扎,但这挣扎在现实面
前多么无力,而以惨败告终。
小说中有两头牛
禄兴家的牛:被“抢走”了
蒋家的牛:租来的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
怎样。” “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
的牛呢?” “明天我上三婶娘家去借,去借!”他不耐烦地将
烟管托托敲着栏。 “是的,说白话倒容易!三婶娘同我们本是
好亲好邻的,去年人家来借几升米,你不肯,现在反过来求人,人
家倒肯?”
他的不耐烦显然是增进了,越恨她揭他这个忏悔过的痛疮,她
偏要揭。说起来原该怪他自己得罪了一向好说话的三婶娘,然而她
竟捉住了这个屡次作嘲讽的把柄——“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
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
足似的——“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原文(选文删减)
他垂下眼去,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
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她激动地
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这时似乎显得比平时更苍老
一点,虽然她只是三十岁才满的人,她那棕色的柔驯的眼睛,用那种
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
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
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
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我问你哪——”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
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
“闹着要借牛也是你,舍不得鸡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
拈了一块干菜在手里,嗅了嗅,仍旧放在水槽上。
“就我一人舍不得——”她从禄兴肩膀后面竭力地把脸伸过来。
“你——你大气,你把房子送人也舍得!我才犯不着呢!
何苦来,吃辛吃苦为人家把家握产,只落得这一句话!皇天在上
头——先抢走我那牛,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鸡了!依你的意思,不如
拿把刀来记我身上肉一片片剁下去送人倒干净!省得下次又出新花样!”
禄兴不做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墙头上淡淡的斜阳影子,他知道女人的
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是正经事—
—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黄
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里正
蓬蓬地冒炊烟,薰得月色迷迷镑镑(bàng),鸡已经关在笼里了,低低
地,吱吱咯咯叫着。 茅屋里门半开着,漏出一线桔红的油灯光,一
个高大的人影站在门口把整个的门全塞满了,那是禄兴,叉着腰在吸旱
烟,他在想,明天,同样的晚上,少了鸡群吱吱咯咯的叫声,该是多么
寂寞的一晚啊!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小说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暗示禄兴家以前也养过牛,牛让别人牵走是迫于生活
情非得已,点出了禄兴家的窘迫现状,也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
表现了禄兴对已被牵走的牛的深厚感情,还有对生活困窘的忧虑。
C.小说写到禄兴娘子站在禄兴后面,“泪珠在眼里乱转”,写出她失去耕牛的
无助与悲伤,她也怨怪丈夫鲁莽,然而她也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D.小说颇具画面感,既有具体描写,也有简笔勾勒,比如对禄兴被牛的巨角顶
穿身体的场景,作品没有大加描绘,却让人联想到当时的血腥画面。
6.C(“她也怨怪丈夫鲁莽”的表述有误,此时禄兴并没有做什么鲁
莽举动。)
7.“牛”在文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牛”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着失牛、租牛、
死于牛展开故事,使情节更加紧凑。
B.蒋家的牛“雄伟漂亮”,禄兴十分喜欢,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
而鞭打、激怒了它,导致悲剧的发生。
C.作者前后写到了两头牛,以同样辛劳悲苦的牛衬托禄兴的人物形
象,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劳苦、卑微。
D.禄兴一家遭遇不幸皆因“牛”而起,小说借此表现民生多艰以及
小人物与命运抗争时的无力感的主题。
7.B(“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而鞭打、激怒了它”错误,从原文可
知,牛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福兴用尽了种种手段,牛就是不走,
他才鞭打了牛,激怒了牛,导致悲剧的发生。)
8.小说为什么一再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析作者这样
写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将雨后坟头的衰败景象与农人唱歌进行对比,表现春雨后人们对生活充
满希望;(2分)
②推动情节发展,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而禄兴借来的牛却不与之合作,
彼此构成对比,禄兴由此而变得焦躁,进而引发悲剧。(2分)
(本题考查把握情景作用的能力。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情景,其作用不
外乎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情景反复出现,串起了相
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本题要求回
答“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在文中的作用,可从情节、人物、结构、主题几
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交代时节季候、地域风貌,展示时代背景 《故乡》
2、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铺垫
3、渲染气氛、环境,交代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情,
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炮兽》
4、推动(预示)故事情节发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5、酝酿情境,揭示主题、主旨
6、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9.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悲凉意味,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
就调出了浓浓的悲凉味;也有人说,结尾一段是画蛇添足,可以
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观点一:小说的结尾深化了悲凉的主题。(1分)①通过景物的凄清悲
凉之色,体现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的悲凉心境;(2分)②将景物的不变和人
事的变对照,让人更能体味出禄兴娘子命运的悲苦;(2分)③暗示了禄兴娘
子今后人生的凄惨。(1分)
观点二:结尾一段对于悲凉主题作用不大,可以删去。(1分)①禄兴娘子
在丈夫死后,感觉一切可恋的东西都飞走了,不用结尾一段就已经暗示出主
人公的悲惨命运;(2分)②结尾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前文已经多次出现,没
必要重复;(2分)③删去结尾一段,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含蓄。(1分)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
道探究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
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
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于本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
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
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删除,就从以上
角度分析这个语段的作用,如果删除,就从其他的语段分析这些作
用,还要考虑结尾的含蓄性和直白性。如认为小说结尾充满悲凉味,
可以从文本中的景物体现出人物内心之悲,暗示人物命运等角度分
析;如认为可以删除,可以从结尾对于悲凉性关联不大等角度分析,
言之成理即可。)
【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Ⅱ】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
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
理由。(8分)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既然题为“后
记”,当然不能算作小说的一部分;②小说写的男主角是“那个
人”,而“后记”则是写作者自己,二者不是同一人;③小说中并
没写“那个人”和守明后来的情况,不能断定他们后来就一定会如
“后记”中“我”的遭遇。
观点二:“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小说的情节和“后
记”有相似之处;②小说中的“那个人”和“后记”中的“我”情
况也很相似;③小说中的不少地方暗示女主人公守明的遭遇和“后
记”中“那个姑娘”的情况很相像;④小说流露出的感情和“后记”
中我的感情一致。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先”即祖先,含有对祖先的尊敬之意。
B.“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C.“束发”,古代男孩束发成髻,以示成童。
D.“象笏”即象牙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以
比画或记事。
10.A(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作者扣住恬静、舒适的书斋生活展开描述,抒发了对项脊轩
的由衷热爱,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的情趣。
B.第二段开始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承上启下的
过渡句,由叙写项脊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C.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来刻画人物形象,善于以清
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最后三段是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感
情变化,是对“悲”之情的进一步补充。
11.D(“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感情变化,是对‘悲’之情的进
一步补充”错。第三段叙写了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屡次
遭遇火灾终未焚烧的事情,确实是“悲”的进一步补充;最后两段的
内容不只体现出“悲”之情,也有“喜”之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得
分点:“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1分。句意1分。)(2)
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
护着它吧。(得分点:被动句1分;“殆”,大概。1分)
13.《项脊轩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通过对轩室前后变化的描写,以及一些生活琐
事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世衰微的伤感(1分),对已逝亲人
的思念(1分),流露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愧疚和慨叹(1分)。
14.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
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14.A(“用矣”要独立成句,表示一旦被任用,有的人就
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
译文: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曾缺乏人才,只是时常不
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即使)用了,有的人就牵制为难他们
并把他们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人为的,总
的说来也是天意。
(2019天津,14)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ruì在,人远凫fú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qī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通泉县在
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孔子曾经悲叹凤凰不至、麒麟之死,
为世衰道穷而感伤。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
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论语 • 子罕》)
凤鸟是中华民族地位仅次于龙的图腾,存在于商周时
期的奇鸟,秦汉以后被神化为灵异之鸟,它作为祥瑞的象
征,只有在圣王当道的太平盛世才会现身。
这也正是孔子的伤心之处,自己已到晚年却没有看到
神鸟现世,意味着在其有生之年看不到太平盛世的到来了,
所以为之哀叹。
据记载,舜帝南巡时,曾在韶山命人演奏音乐,引来凤鸟
翩翩起舞,即“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周朝将取代商朝之际,周文王所在的岐山亦听到了凤鸟的
鸣叫,正如《国语•国语上》中提到:“周之兴也、鸑鷟(yuè
zhuó)鸣于岐山”,其中鸑鷟就指凤凰的幼鸟。
孔子之后,人们为凤鸟的体貌赋予了儒学寓意。把儒家五
常思想仁、义、礼、智、信附会在凤鸟的身体上。
首文曰德,翼文曰礼,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山海经》
河图:传说伏羲氏时代曾在黄河
中出现一条龙马,背上有一张图,
就是后来伏羲氏画八卦时所根据
的河图。黄河就出现图画,是圣
明君王出现的一种征兆。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
于洛水,其甲壳上有图象,象征
意义同河图。传说后来大禹治水,
河伯献河图,宓妃献洛书,使得
大禹终于战胜了洪水。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chú)商获兽,
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
雒(古同“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
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
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
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史记·孔子世家》)
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孔丘《获麟歌》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
孔子的浩叹
孔子的一生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为恢复周礼而奔波,
并去各个国家献计献策。然而,他的意见和思想很少被当时的国
君采纳。周游列国,可谓处处碰壁。到了垂暮之年,也没能迎来
一位欣赏他的明主,孔子不由得发出了“吾已矣夫”的无奈感慨。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是句隐语,意思是圣人不出。据古史
记载,伏羲王天下,龙马背负河图洛书出来;舜帝在位时,凤凰
来仪;周文王治政,凤鸣岐山。孔子借用这些典故,言下之意是
当时缺少舜、文王这样的圣君明主。世上无明主,像孔子这样德
才兼备的贤能之士也就无人赏识,没有用武之地。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仇释:此自射洪之通泉而作也。鲁訔(yín)曰:《地理
志》:通泉县,在梓州东南百三十里,去县十五里有佳山水,
俗号沈家坑,公至此眺览山水而作……
(《杜诗详注》为仇兆鳌康熙二十三年任翰林编修时所著,为杜诗研究
较为权威的文字。
仇将这首五言古风分作三段:“前二段各六句,末段四句收”。)
今释: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现四川省射洪县柳树镇
通泉坝。自乾元二年(759年)夏天,杜甫开启了漂泊西南的
人生后半程。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仇释:此记山行之迹。晓行沾雾,至午方收。蚊蚋集,
见地暖。凫鸭乱,见境幽。登顿、欹倾,来路崎岖也。
今释: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一
直到中午时分,雾气才散尽。是蜀中的暖冬天气,蚊虫
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沉默刹那,四
散而去。来路崎岖,山原高危,层云频生,崖岸斜出。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
寞,江光夕滋漫。
仇释:此记驿前之景。从驿望郭,通泉已近也。川自山而注江,
故见其绮丽。远寂寞,遥望悠然。夕滋漫,晚照增辉。
今释:游目远眺,脚下,通泉驿的驿楼近傍枯柳;不远处,通泉
县城郭在目,城中轻烟几缕,透出人间气息。回望原来川水,曲
折注入江中,是多么绮丽壮观。一带远山倒映入江,在晚照之下,
山光水色同寂寞一起滋生漫漶。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仇释:杜修可曰:孔子叹凤、泣麟皆伤时之意。赵次公曰:汉献
帝西迁,王粲之荆州依刘表。末叙己情,见山水不足以舒忧也。
今释: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
时伤生之意顿生。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
身适荆蛮”的哀伤无奈。然后就想到了“我”——这一生苦于飘
泊,转徙江湖,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总评
这首诗写得清晰,冷静。
行动线索是登山远望。诗人自山脚缘溪登山,登到高处四望。叙
事十分清晰。
内在线索是登山解愁,结果愁不可解。抒情极为克制——
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可是,
无限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唯有一声长叹
而已!
在手法上,多借景抒情。
写山中湿气浓重,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内心的沉郁。写蚊蚋集、
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内心的孤独的外化。壮丽的山
川,辉煌的落日,以壮景衬哀情,寂寞滋漫内心。
最后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逼出一声长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
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
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
所见景色呈现不同的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
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15.B(“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
“人远凫鸭乱”是为了突出环境的幽僻。)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①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第五联用“何绮丽”“穷壮观”
直接表达了对通泉县绮丽、壮美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
分)②生不逢时的苦闷,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第七联借孔子、
王粲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
虑,也有自己生不逢时的苦闷;(2分)③飘零他乡的哀痛。第
八联“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直接抒发飘零之痛。(2分)
[天津卷2019]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
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
面。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小题,10分)
(1)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的高度自信和豪放洒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阁夜》中通过听觉和视觉塑造出雄浑壮阔之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杰作,诗中用比喻和通感的手法表现乐声
清脆、和缓、清丽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因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而心情欢
快舒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在晚霞映照下渔船归航、渔歌高唱的美好画面。
17.(1)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2)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4)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乃瞻
衡宇,载欣载奔? 注意题目提示:归家途中) (5)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地里半干不湿,有些凹陷处积着些水。也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我分
开高过腰的杂草走进去。这才发现,( ① )扁头的尖头的,黑眼睛的
红眼睛的,绿身子的褐身子的,在我经过时,纷纷飞蹿,撞到我身上又
折飞出去,撞到脸上的,有些疼。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蚱越多,蹦跳
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噼噼啪啪连成一片。回头看看,来
路的上方,嗡嗡嘤嘤,腾起了一片蚂蚱的绿云。
我多想抓住几只蚂蚱,回家油炸了解馋。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狡
猾机灵的蚂蚱,无论我怎么费劲儿,空空两手仍然两手空空。我只能站
起身子,徒劳地看一整片蚂蚱的绿云环绕在我身边。嗡嗡嗡,嘤嘤嘤,
时间是在冲刺呢,还是在慢跑?( ② )我在野地里待了多久呢?大概
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自始至终,我独自面对着荒田的冷寂和热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①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 ②周围没有一
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 B.①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
多热闹。 ②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
C.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是蚂蚱! ②周围没有一个人
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 D.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是蚂
蚱! ②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
18.C(第一空,“蚂蚱”后紧承“扁头的尖头的……”更恰当;第
二空,强调荒田的冷寂,由“人”至“鸟”,符合递进的逻辑层次。)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
烟灭。 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19.D(画横线句是比喻,A项是夸张;B项是拟人;C项是
借代,以“樯橹”代指战船;D项“献愁供恨”是拟人,
“玉簪螺髻”是比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越往前走,惊起的
蚂蚱越多,蹦跳、展翅和跌落的声音连成了一片。”从语义看
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从内容呈现看,原句把蚂蚱不同的声音单独成
句,强调了其声音各具特色。而改句将多个动词简单罗列,
作为定语,消减了各种声音的特殊性。
(2)从阅读感受看,原句用拟声词“噼噼啪啪”,使得
蚂蚱的声音具体可感。而改句显得笼统、呆板。
(3)从句式使用看,原句连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
明,增强了语势,且富有音韵美。而改句的句式普通。
(3分,每点1分。)
WHO和中国营养协会推荐低盐饮食,指出高盐成为危及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
之一,也因此导致了中国人舌尖上的忧虑,吃盐少食无味,吃盐多则可能增加
患心血管病的风险。但是,现在的这项新研究提出,____①____,盐摄入少了
反而不利于健康和长寿。这同样会引起中国人的焦虑和无所适从。舌尖上的盐
到底吃多少为好?一些卫生专家坦承,关于盐对人体影响的随机试验几乎不可
能进行,难以得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结论。不过,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
高盐和低盐饮食都不利于健康,过高过低都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吃盐的
多与少与健康的关系呈现为U型曲线,在底部有一个阈值,风险由此开始回升。
因此,每天的盐摄入量少于5.6克或超过12.5克都会对健康__②____。另一项
涉及17万多人的研究显示,有或没有高血压的人群中,____③____(每天小于
5.6克)和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风险增加之间的联系,和每天超过12.5克的摄入
量相似。总之,一个简单的理解是,每日1.5至2.5茶匙的盐都是可取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1.①限盐没有必要;②产生负面影响;③低盐摄入量。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但不得超过6个字)
【解析】①第一段第一句谈“吃盐多”的危害,第二句有关联词语
“但是”和“盐摄入少了反而不利于健康和长寿”的表述,据此可推
断出第一空所填内容;②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带有总结意味,且与跟
本段的第二句话“不过,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高盐和低盐饮食都不
利于健康”相照应;③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末尾的表述而来,此空和本
段中“和每天超过12.5克的摄入量相似”的语句构成对举。
22.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前两段的主要意思。每
句不超过12个字。(5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①盐的摄入量成为一个问题;(3分)②高盐低盐都有害
健康。(2分)(句子简洁流畅,句式为肯定句,意思相近即可,
但不得超过12字)
【解析】①第一段主要是提出问题,本段句末的“舌尖上的盐到底吃
多少为好”是明确表述,而“也因此导致了中国人舌尖上的忧虑”和
“这同样会引起中国人的焦虑和无所适从”也是有力佐证;②第二段的
中心句是“不过,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高盐和低盐饮食都不利于健康,
过高过低都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据此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