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早餐中国 3》三大关键词教你书写高考场上的“烟
火气”
500 多天,80 多个县市,100 个早餐店铺,100 期节目……
已经播出三季的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聚焦“生活美学的开场白”,把镜头对准了我
们一日三餐中的第一餐。
而就在《早餐中国 3》收官之后,总导演王圣志说:《早餐中国》不做第四季了,它差不多
了。
从第一季开始,《早餐中国》就收获了无数写着「温暖」「烟火气」「好感动」的弹幕。
这些弹幕也给了我们更多思考,比如:在写作时,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
写作关键词 01
美食与人
《早餐中国》这一系列的纪录片,短小粗粝,立意也“轻”了许多。它以个人化、平民化的
叙事见长,不再“以小见大”,而就只聚焦于“小”,让食物回归食物、人回归人。这也是每集
的两条叙事线——早餐是主线,店主的故事是副线。 每一集 7 分钟正片对一家小店的讲述,从
制作过程到食客评价,再到背后故事,《早餐中国》的视角不仅仅聚焦这家小店独特的美食,更
是直达它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写作示范
组成城市故事的,其实还是一个个人,他们来自山川湖海,用爱在厨房烹制,用力为生活奔
走。早餐只是一个切口,从这个缝隙里照见了夫妻情深、子承父业、手足情谊。所以纪录片也从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温暖熨帖转向后来不断探听呈现温暖背后的复杂底色,那些面对
家庭矛盾、传承困境的店主正是这些关系的现实样本。这或许跟早餐一样,一种味道总是会腻,
毕竟参差百态的人生本就是五味杂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美食纪录片都
偏爱借吃说人,因为不论是诗意的、隽永的,还是朴拙的、不美满的,真诚的故事、生活的原貌
最是动人。(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写作关键词 02
情感需求
《早餐中国》节目内容的形式,不仅仅是所呈现的美食,还有那些暖人的文字、音乐。每
一集的最后都会有一句话的总结,一首单曲的循环。
“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
从年轻人到中年人再到老年人,每一个不同年龄的老板,都有着属于时代的记忆,他们将
它寄托在了一首属于自己的单曲之中。听着这首单曲,他们做着那可口的早餐,不分昼夜,夜
以继日,持续了几十年。
写作示范
《早餐中国》里拍摄的场景,不仅有食物,也有城市的样子。早餐文化繁盛的地方,可以看
到有人在街边下棋,白天也会跳舞,有人唱歌,他们热爱生活,也会热爱早餐。如果没人养鸟了,
没人去看一棵树开花了,怎么还会去吃早餐呢?明明吃一个馒头就饱了,人类为什么还要创造这
么多种吃法呢?因为早餐不止于饱,它还有美的需求,情绪的需求。(来源:《早餐中国》)
写作关键词 03
人生百味
在第一季中,《早餐中国》用最简单的烟火气告诉我们,每天早上的幸福感一份当地特色的
早餐,无论你是早上赶着上学的学生,还是赶着上班的上班族,一碗带着暖意的早餐下肚后,面
色困意全无,早餐就是一天幸福活力的开始。 第二季的《早餐中国》将早餐领域和寓意变得更
加广阔,不仅带我们见识到不同类型的早餐,也深入更宽广的地域,让我们见证了普通人的人生。
透过节目,我们看到一个个有着平凡梦想,并且为此执着,默默打拼的平凡人。 第三季的《早
餐中国》将除早餐外的目光放在了店主身上,为观众记录了 30 个酸甜苦辣的家庭故事。生活时常
起起落落,每一个店主的背后都有着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风雨过后他们也体会到了生活的真
谛,收获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写作示范
中国地大物博,美食也是多种多样,而美食的背后则汇聚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与人生百味,可
谓是,吃的是早餐,品的是人生。《早餐中国》的“烟火气”不仅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其更
重要的、更能引发共鸣的是对食物背后的饮食文化和对人生哲学的探讨。《早餐中国》虽然只是
一部美食纪录片,却能给观众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里面不仅有美食,还承载着爱。(来源:第
一制片人)
反向思考
每一口早餐背后的真相
“比谁都忙,却不一定比别人赚得多。早餐店总是看着人来人往很热闹,但其中的艰难,也
只有从业者自己知道。”
《早餐中国》第 1 季播出时,《新周刊》刊发了《每一口早餐背后,都是你吃不了的苦》,
文中摊开了早餐店老板们的艰难。
“我爸早上三点起床,我妈是五点。烧水磨刀,然后去买新鲜的肉菜。我爸是菜市场最早的
客人,全镇的人都知道。他这样已经 20 年了。”
一碗热滚滚早餐的背后,是老板们必须凌晨起床,日日重复昨天的生活,永远陷在单调、庸
常的循环中。那些被人们赞美的烟火气其实并不全然美丽,它的底色是复杂的,伴着苦涩和无奈
——而这些,才是一家早餐店的真相。
细看《早餐中国》选店,有一条标准很有意思。早餐经营起早贪黑,难免苦哈哈,而他们要
找的是那种能够苦中作乐的人。
但是,“苦”恐怕才是早餐店的底色。
考场链接
2021 重庆市主城区 2021 届高考适应性(一)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们从美食中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领略中华
文化的厚重。在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等与二十四节气相
应的饮食风俗,又有“孔融让梨”等做人应该懂得礼让的经典故事,还有“饮食贵有节,做事贵
有恒”的人生智慧……有人认为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下水作文
在食育中体会人文温度
郑镇濠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中,食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也
是民族的精神象征。食育是一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我愿在食育中体会人文温度,在食育中感悟中
华文化的美妙。
食物孕育了智慧
“食不言,寝不语”出自《论语·乡党》,意思是在吃饭的时候要认真吃饭,不要随意讲话
发出声音,睡觉的时候就要安安静静地睡觉,不要发出声音吵醒别人。这句话是孔子个人道德修
养的具体表现,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食不言,寝不语”不仅仅是礼仪的表现,还符合养
生的要求,通过享用食物,我们创立一套餐桌礼仪,在饭桌前也能学习“礼”,食物孕育着人生
的智慧,启示我们更好地成长和生活。
食物传递了关怀
食物传递了爱和关怀。那是同学间的分享:“给你,咋俩一起吃呗。”那是妈妈的叮嘱:“长
身体,多吃点。”那是妻子对丈夫的体贴:“我煮了你爱吃的食物。”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民
以食为天”,透过食物,我们回忆起友人、亲人、伴侣,哪怕我们在异国他乡,也能透过食物辨
别出骨子里的故乡魂,食物的味道是友情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回忆会消退,岁月会消失,唯独味道长存。食物传递关怀,那是潜藏在食物背后,人与人之
间的联系。
食物映射了时代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茹毛饮血到用心烹调,食物见证着时代迈进的步伐,养育着这片
土地上的儿女。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已然结束,杂交水稻的出现,让中国人吃上了一口热饭,这
是发展的成果,也是开拓的成果。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端上餐桌
的食物开始变得多种多样,但是浪费现象也随之出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为 3500
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量的 6%。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践行“光盘行动”,拒绝粮食浪费。
食物映射时代,它是大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却能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身,改正陋习。
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在食物中,我们学习智慧,感受关怀,
推动时代发展,这对于我们将是生动的一课。
高考范本
千里莼羹,末下盐豉
高考优秀作文
《世说新语》有云: “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赵璘《因话录》对此解释说: “千里莼
羹,未闻下盐与豉相调和,非也。盖末字误书为未。未下乃地名,千里亦地名。”不论是“未下”还
是“末下”,说来道去不过一个“吃”字,更兼一种叫作“家乡的味道”氤氲心间。
中国人会吃举世闻名。无辣不欢的川菜,重口劲爽的湘菜,精致可口的淮扬菜,甘甜健康的
粤菜……一袭由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掀起的美食热潮风靡全球,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华美食诱人
的魅力。
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人民因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了,
人们便开始在衣食住行上讲究了,其中最为讲究的是“食”。一碗佛跳墙集各色山珍海味于一身,
鲍鱼、海参、鱼翅、干贝……怪不得起名者赐其“佛跳墙”一名,得此美味,恐怕连四大皆空的佛祖
也要翻越“荤戒”的樊篱来尝一尝吧!
这还仅是小小一隅,梁实秋先生在其著作《雅舍谈吃》中,回忆的幼年的美味与中年时到各
大酒楼品尝到的盛宴无不令读者体内“馋虫”蠢蠢欲动。
老北京的豆汁儿、核桃酪、核桃腰、窝窝头……这些寻常百姓家所食之物彰显着生活的疾苦与
“苦中作乐”中品尝美味佳肴的安宁幸福。东兴楼的爆炒猪肚儿,全聚德的全鸭宴,玉华台的狮子
头与灌汤包……无不体现了食客以“吃”为乐的真性情。
梁老书中所提皆为真材实料,不添加任何造虚作假之物。面对自然美味,食客吃得肚皮圆圆
的舒畅自在亦可想见。
可惜今日之食客,难以体味梁老的感受了。自前几年的某牌婴儿奶粉被曝含有三聚氰胺后,
不法商家被相继曝出,如今,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色素豆腐、塑料豆皮、激素水果等层出不
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民以食为天,可是,这片天目前已充斥着种种黑暗与阴霾。天都塌
了,民何以存?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曰:“食、色,性也。”人食五谷,自然无法免俗。
况且吃也是一门文化,它反映了人们最深刻的感受。国学大师钱穆说:“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
必在道。”中华美食作为一种承载物,蕴藉着优秀的中华文化与人文情怀,怎容他人因利益蒙蔽而
予以玷污?只渴望重回游子尝得莼羮后胸中百转千回的日子,渴望还给百姓一片澄净的天,更渴
望中华美食重现光华!
本文选择“美食”与“食品安全”两个关键词,从正反两方面给外国青年介绍了不一样的中国,
辩证而不偏颇。文章前半部分介绍中华美食的魅力,辅之以梁实秋《雅舍谈吃》关于吃的素材,
丰富了文章内容,展示了中国的形象;后半部分勾连食品安全,揭露现实,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古典诗词的引用,使得文章典雅而富有意蕴。结尾处以呼吁结尾,震撼人心的同时,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