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通透一类好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道全息题+3道演练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通透一类好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道全息题+3道演练题

ID:665676

大小:45.6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4-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通透一类好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 道全息题+3 道演练题 第一节 明确文本特征、试题考点,构建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作答的关键是把握以下三点:文本特征、试题考点、作答思 维。因为: 1.文本的特征决定了阅读的方法、试题的考点。2.文本的特征和人才导向决定了试题 的考点。3.文本的特征和试题的考点决定了作答的思维。 所以,作答高考全国卷语文阅读题,以下三点最为关键:1.彻悟文本特征。2.明确试 题考点。3.构建答题模型。 化繁为简,构建模型。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散文阅读满分攻略如下: 一.彻悟文本特征文本特征:散文的文本特征,简而言之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其 “神”指主题思想,其“形”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景物等等。“形散而神不散”指的 是所有材料(形)表面看来散乱无序,实则均为主题思想(神)服务。 要素分析:散文文本的要素有主题、情感、结构、形象、手法等。这五点可称为散文 的“五要素”。 二.明确试题考点散文阅读,其考查的主要内容是情感、主旨、结构、形象、手法等。 也就是说,散文阅读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大都是从主题、情感、结构、形象、手法等角度 设题的。 选择题设错方向,主要有三种:一是拘于局部语句导致的“硬性拔高”,二是没有整 体把握文意导致的“管中窥豹”,三是没有联系语境思考导致的“断章取义”。选择题选 项常见的具体错误有:无中生有,思想拔高,态度加重,张冠李戴,曲解原意等。 简答题常见考点有:理解重要词句,分析思路结构,分析表达技巧,欣赏作品形象, 品味语言艺术,探究主题意蕴。 三.构建答题模型四个意识:一是主题意识,即散文所有的“形”(材料)都是为“神” (主题)服务的,散文所有的设题,都是从彰显主题的角度设题的;二是整体意识,理解 任何一个语言单位,包括词语、短语,直至句子和语段,都离不开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三 是联系意识,理解某个语言单位,离不开该语言单位所在的大语境。四是多角意识,作答 简答题,需从多个角度思考作答,呈现全方位的理解。 答题模型:阅读时,彻悟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明确散文中“形”的具体表 现,迅速把握“形”对“神”的影响。 作答时,究其一点,多点联动,抓住散文要素中“形”对“神”的“影响”,及“形” 与“形”的“联系”,这种“影响”和“联系”,往往是答案的源头。 第二节 用一道典型题演绎核心考点及所有核心题型 我们以一篇经典散文为例,详解散文阅读的所有题型及各题型作答攻略。 【经典散文】 女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 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 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 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 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 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 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 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 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 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 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 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 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 心里甜。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 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 业。 ⑤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 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 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 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 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除了生育,“织” 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⑥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 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 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 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 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 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 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⑦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 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 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 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 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 当然有用。 ⑧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 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 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⑨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 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 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 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 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 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 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⑩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 2006 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 临终为儿子织好 25 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 自己患绝症后,15 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 9 岁儿子织完了 25 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 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 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 25 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⑾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选自 2013 年第 7 期《散文》,有删改) 【考点演练】 请大家高度关注的是,下面所列试题中,选择题包含了散文选择题绝大部分的错 误类型,简答题涵盖了散文简答题几乎所有类型。请大家细心研读,认真领会,在作 答后面的强化练习时,可以此题为母题——作答强化练习时,以此题思想模型为指导。 第一类:选择题 (编号:A00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五千年的村野炊烟、“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写 起,意在说明我国“女织”的历史悠久而漫长,给文章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 B.第二段突然陡转,写“女织”的蒸发,表明作者的惋惜之意,同时也表现出作 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 C.作者笔下的“女织”处处充满了温馨和诗意,作者甚至把它看成是女性的一种 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D.第五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实际上指含苞欲放的少女, 它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来。 答案:B。解析:B 项中“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程度过重、硬性拔 高。 模型归纳:“程度过重”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强行、生硬地从文中确有的内容“延 伸”出来某个结论。但这种“延伸”非文章作者之意,结论也非作者之意,完全是硬 性拔高。如上题,文章确有对“女织”蒸发的惋惜之意,但由此强行、生硬“延伸” 出来的结论“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就是程度过重了。 (编号:A00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古论今,由物而人,写人写己,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 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凝。 B.作者认为,一个女子在一生中如果不织些什么,是有遗憾的。原因是家人身上 没有一件家中女性织就的衣物,可能会缺少一份温馨。 C.现代女性心灵手却不巧,让作者深感惋惜。对比“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里大部 分女子的“多情而勤奋”,作者的惋惜之情更加浓郁。 D.以织的毛衫、鞋垫等传达情意,这些织物就成了一种媒介和信物,女织就成了 女子的专利。 答案:B。解析:A 项“写景”无中生有。C 项“手却不巧”曲解原意,原文是“现 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同时该项因“大部分”缩小了范围。D 项偷换概 念,从原文内容看,“成了女子的专利”的,不是“女织”,而是“以织的毛衫、鞋 垫等传达情意”这种方式。 模型归纳:“曲解原意”包含的情况很多,核心在于错误理解原文意思。“偷换 概念”常见的是将原文中的某个关键概念,偷偷替换成了它的近义词语或者子概念。 如上例,原文是“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可见, “成了女子的专利”的,是“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这种方式,而不是选 项所言的“女织”。 (编号:A003)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女织是一个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对用繁琐和辛苦亲手织就衣物的女子, 作者给予敬意;对于家境优渥、没有受过蚕纺之苦的女子,作者提出了批评。 B.作者对“女织”的蒸发非常痛心,原因是如今的城市已经男不耕女不织,乡村 里耕虽依旧,女织却已消失不见。 C.第九段写到作者自己的母亲,使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以母亲 为典型的“女织”的赞美。 D.作者认为,在那个“用手工抒情的年代”,上天分别派给男性、女性的差事是 果腹和暖身,“织”是那个时代里女子最大的事业。 答案:C。解析:A 项“作者提出了批评”无中生有。B 项中“非常痛心”说法程 度过重,且作者“略感惋惜”的原因,应该是女织蒸发后“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的 缺失。D 项关系失当,且扩大范围。第六段“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 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表述的是假设关系,而选项中表述的却是肯定关系。且原 文第六段有“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该选项丢掉了“除了 生育”四个字。 模型归纳:“程度范围”类错误,核心就是选项在程度、范围方面违背了原文意 思。如 B 项中“非常痛心”说法程度过重。“关系失当”类错误,主要是选项的句间 关系,与原文对应的句间关系不一致。故需要在阅读文本时,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句 间关系。 第二类:简答题 简答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散文的形象、语言、思路、情感、主旨等。一.形象题(编 号:A004)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冋答。 参考答案:①对两位母亲通过“女织”表达对子女后代的深厚情感的赞叹。②借助两 位母亲形象,体现了“女织”的人生美学意义,讴歌了手工抒情时代女性的闪光灵魂。③ 与现代女性心灵未必手巧形成对比,间接表达对现代社会“女织”逐渐消匿的遗憾。④交 代本文的写作动机,由面到点,将“女织”具象化,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模型归纳:“母亲”是文章形象。“形象”这个要素,与文章情感、主题、结构等要 素密切关联。找到并理解这种“关联”,就找到了题干中“作用”的源头——文章是一个 整体,某个要素的“作用”,就是与其他要素的“关联”。此即究其一点,多点联动。 二.语言题(编号:A005)(一)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突然,它像滴空了水 的漏钟一样,停了。 ②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将“女织男耕”的图景的消失比喻为漏钟停了,表现了作者 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②善感的心灵,其深处对消失的“女织” 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只会惋惜、遗憾。 方向解析:考点中的“重要句子”,往往是对情感、主题、结构有重要影响的句子。 读懂这类句子,就会明了情感、读懂主题、明确结构。由此,命题人会以这些句子,来考 查考生是否明了情感、读懂主题、明确结构。 模型归纳:赏析句子,不可止于句子的表面意思,更不可止于从一个角度回答,而应 该从多个关键角度赏析。散文中赏析句子的关键角度,主要有三:手法,内容,情感。须 知命题人希望看到你对问题的“全面”理解,从这三个角度赏析句子,就能做到赏析的“全 方位”“立体化”。再有,对于含蓄的句子,关键是将含蓄的词语“还原”出本意。如第 二句,结合上下文语境,“敏感的体质”本意指“敏感的心灵”,“灵魂”指“心灵深处”, “微凉”指“感觉不到温馨,感到惋惜遗憾”。 失误警示:简答题常见的失误有三,即“方向偏”“要点少”“思路乱”。以上两题, 第一题容易“要点少”,第二题容易“方向偏”。 (编号:A006)(二)第③段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女织的温馨画面;运用设问、排比修辞,赞美 女子情有独专、融情入织的美好感情。 模型归纳:题干所问的句子“特色”,应包含可能的手法特色、情感特色、效果特色 等。从以上几个角度赏析,就实现了对句子特色赏析的全方位、多角度。此即散文阅读的 多角意识。 (编号:A007)(三)作者在第①段和第⑤段多次引用古诗文,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5 分) 参考答案:第①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女织”是有历史和传统渊源的,引出下 文女织消匿的内容;第⑤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女织”渗透着情意,是女性的主动 选择和天赋所赐,是女性灵魂的闪光。 模型归纳:“作用”是在与其他元素的联系中得以展现的,所以“作用”类简答题, 可从形象、语言、思路、情感、主旨等角度思考,展示与其他元素的联系,即可全方位呈 现语言的“作用”。此即散文作答的联系意识。 三.思路题(编号:A008)1.细读文章,请简要梳理文章的思路。 参考答案:①首先点出“女织男耕”的生活图景,并作简要阐发。②从情感和美学的 角度,表达对“女织”的赞美,对当下“女不织”的惋惜。③以两位母亲为例,表达对“女 织”灵魂的赞美,及对当下“女织”消逝的遗憾。 方向解析:散文的思路,相当于小说中的“情节”。散文的思路,即相当于将所有材 料串接、呈现的顺序和方法。如本文第一段描绘“女织男耕”的图景,结尾以两位母亲的 故事收束,就是内在思路的呈现。 模型归纳:梳理思路的问题,就是材料串接、呈现的顺序和方法问题。所以,将材料 概括,并找到材料间顺序的联系即可。 (编号:A009)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勾勒出“女织男耕”美好图景,引出了下文对“女织”消逝的反思及惋惜, 表达了对“女织”的肯定和赞美,并与下文“男不耕女不织”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 “女织”消逝的惋惜和遗憾。 方向解析:题干是“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很明显,思考的方向不可限于这一段,而 应该着眼“全文”。“全文”即包括“形”上的“上下文”,还有“神”上的“情感”。 “形”上的“上下文”是着眼于“思路”“结构”,“神”上的“情感”是着眼于“主题”。 所以,此类题的答题方向有三:内容、结构、主题。上述答案,即从这三个方向着眼得出 的。 模型归纳:分析一句话、一个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必然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这“多 个角度”,必然是能对这句话、这段话“全方位”“解剖”的角度。如向没有见过、吃过 西瓜的人解说西瓜,如果要能让此人“全方位”地了解西瓜,就需要从“形”“色”“味” 等角度解说。“形”“色”“味”等角度,就是解说西瓜的关键角度。且“作用”必须在 于其他元素的联系中才能得以展现,此即散文阅读的联系意识。 (编号:A010)3.文章以“女织”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从内容上看,点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女织的消匿。②从思路上看,文 章围绕“女织”说古论今,阐发哲理。③从情感上看,“女织”凝聚了作者的惋惜和遗憾。 模型归纳:文章是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作用”,就是与其他要素的“关联”。文 章多个要素之间,究其一点,即需多点联动。此题究“题目”一点,即需将“题目”与内 容、思路、情感等多个点联动起来。此为思维之关键,也即散文作答的联系意识。 四.情感题(编号:A011)文章表达了哪些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讴歌了“女织”含藏的女性的闪光灵魂;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 的惋惜与留恋。 模型归纳:分析散文情感,需整体分析文章内容,揣摩关键语句,用恰切的词语表达 出来。 五.主旨题(编号:A012)1.“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请探究文章 最后一句的内涵。 参考答案:对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认同;对绝症母亲美好人性的赞扬;对现代女 性心灵手不巧的遗憾;暗示了绝症母亲美好愿望的落空。 模型归纳:很多题目,表面上没有考查对主题的理解,但是回答这类题目,却离不开 对主题的认识。毕竟,文章的所有要素,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此即散文作答的主题意识。 (编号:A013)2.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女织”都基本消失。请针 对“女织”的蒸发,发表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女织 的消逝是必然的。尽管女织里含蕴着美好的情感,但我们应该认清时代的新潮流、新趋势。 (示例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以女织为代表的情感之美都不该消失。物质越丰足,我们 越需要精神的支撑。 模型归纳:情感态度的探究题,要从文章整体出发,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某句话的内 涵,对某个部分的看法,都是“局部”,而任何“局部”都离不开文章整体。同时,某句 话的内涵、对某个部分的看法等这类探究题,其语句是在某个语言环境中的,理解与探究 之时,必不可脱离其所在语境。所以,情感与态度的探究题,一要把语句放到文章整体中 考虑——整体思想;二要把语句放到所在的上下文中去思考——联系思想;三要紧密结合 语句本身的意思。 第三节 用 3 道典型题演练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 作答策略: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研读上面《演绎模 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思维模型。 佛鼓林清玄 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 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 灰色的内部也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 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 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 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的美丽到 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濛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 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却比橙色更艳丽。 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 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 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很早的, 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 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 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 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 父。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 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 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 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 然后钟声响了。 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 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 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者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 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 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 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 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 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 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 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 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 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 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 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鼓声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唤醒。这时“维摩经”的一段经文突然闪照 着我,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 静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怎么回答呢?他默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 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一沉默,忍不住赞叹地说:“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 诚然,当我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 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着大悲殿里的经声,静静地注视 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 殿里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细语,配着那鼓声。(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 (编号:B70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第④段描写菩 提树,并非只是一般的写景,它象征一种静默而坚强的精神,历经寒冬,守候春天,在沉 默中孕育着新的生命。B.本文描写女尼击鼓时,以她那“小小的身影”“细致的手掌”与 佛鼓形成“不成比例”的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了作者此时心灵的震撼。C.作者在文中多次 出色地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比如用鸟低哑的叫声来衬托了出家人的身心清净,用极轻 的醒板声衬托清晨的宁静。D.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晨景,听醒板,听钟声,听佛 鼓,每次内容的转换都衔接自然,文章最后以燕子细语作结,意味深长。 (编号:B702)2.结合具体文意,说说你对下列两句中加点的“雄辩”和“感觉”的 理解。(6 分) ①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 ②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 (编号:B703)3.本文题目为《佛鼓》,作者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静谧肃穆”的晨 景图。请谈谈这样写的用意。(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 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 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 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702 演绎 A005 发现:▊演练 B703 演绎 A009 发 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 三步走”作答策略: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研读上面《演绎模型》, 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思维模型。绝版的周庄王剑 冰 ①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 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 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 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②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 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 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 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 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 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③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 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却已远不是躲在深闺 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 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④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 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 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 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⑤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 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 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 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 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 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⑥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 的明清时代就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⑦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 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 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粲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 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⑧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的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 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的反 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⑨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 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 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 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编号:B801)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标题 “绝版的周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周庄的古典美得天独厚,不可复制;二是指像苏州这 些从前的水乡古镇已变得现代,周庄已经是国内仅存的水乡古镇。 B.第六段中, 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入夜在周庄乘小船的情景,用了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写出了周 庄与现代都市之夜截然不同的平和与安宁。 C.作者看到周庄四周正在崛起的舞厅 和酒楼,不禁发出疑问:“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表现出对周庄能否抵抗得住现代化诱 惑的深沉的担忧。 D.作者反复强调“我来晚了”,既有相见恨晚之意,表达自己 对周庄的仰慕之情;也为自己没有早来周庄看到她最原始纯静之美,现在她的美已经变味 而惋惜。 (编号:B802)2.文中前两段用“你”称呼周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6 分) (编号:B803)3.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意及表达效果。(6 分) ①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却 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3 分) ②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粲 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3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 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 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 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801A 演绎 A002C 发现:▊演练 B801B 演绎 A002A 发 现:▊演练 B801D 演绎 A003B 发现:▊演练 B803 演绎 A005 发 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 三步走”作答策略: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研读上面《演绎模 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思维模型。 青山白发林清玄 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 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 蒙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 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作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 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 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 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 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 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 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 中最美的景色了。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 是它突然抽拔开花,是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 自然的时序,他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 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 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 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 “什么是佛法的大意?” “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 “什么是成佛的方法?” “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 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 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秋天里满山的芒花,它不必言语,就让人体会了天地,全是在时间的推演下自然生变 ——青山犹有白发的时候,何况是人呢?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 呢?因为面对自然的浩浩渺渺,人的心念实在是无比细小,而且时刻变化,让我们无法知 解人与自然的本意。这本意正是“春来草自青,秋来苇自白”,是一种宇宙时空的推演。 我读过一本《醉古剑堂扫》,中有这样几句:“今世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 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马车,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 安得一服清凉,人人解醒。”乃是因为人不能取寓自然,所以不能得人间的清凉。虽说不 少智慧之士想要突破这种自然演变的藩篱,像明朝才子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里说:“天 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想要找到一条补天通天的 道路,可是,我们的心再飘逸,我们的道再高远,恐怕都无法让苇芒在春日里开花吧! 人面对自然、宇宙、时空的无奈,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豪放如李白,在《把酒问月》 一诗中曾有一段淋漓的描写:“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 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真真写出了淡淡的感慨。人能与月 同行,而月却古今辉映,人在月中仅是流水一般的情境。同样的,人能在苇草白头之时感 慨不已,可是年年苇草白头,而人事已非! 突然浮起苏东坡的名句“青山一发是中原”,那青山远望只是一发,而在秋天的青山 里,那情牵动心的一发却已在无意之中白了发梢,即使是中原,此刻也是白发满山了吧! 我离开那座满芒花的丘陵,驱车往乡间走去,脑中全是在风中飘摇的芒花,竟使我微 微颤抖起来,有一种越过山头的冲动,虽然心里明明知道山头可攀,而青山白发影像烙在 心头,却是遥遥难越了。 (编号:B90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北驾公路两旁青色的山丘与白色的花相映成趣,意境深远,让常去旅 行的“我”充满了联想与无限的感伤。B.苇芒代表着自然的时序,给人以秋天的思绪。因 而朋友收到“我”送的苇芒长花时,不禁感叹秋天的到来。C.文章开篇写“我”行车及下 车时的所见,令人陶醉;结尾写“我”驱车离开时的所想,首尾圆合,结构严谨。D.文章 谈佛法禅思,抒写从事物变化中得到的人生见地;语言清新流畅,在平易中有着启迪人心 的力量。 (编号:B902)2.文中引述了《醉古剑堂扫》中的语句,这一引述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6 分) (编号:B903)3.“春来草自青”包含了哪几层意思,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 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 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 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901 演绎 A003B 发现:▊演练 B902 演绎 A007 发现: ▊演练 B902 演绎 A010 发现: 文学类文本阅读“演练模型”014 参考答案 一.佛鼓 (编号:B701)1.答案:C。 解析:C 项中“鸟低哑的叫声”衬托的是“清晨的宁静”,而“极轻的醒板声” 衬托“出家人的身心清净”。 (编号:B702)2.答案:“雄辩”,这里用拟人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 晨的“凤凰花”明亮、艳丽、吵闹的张扬旺盛的生命力。“感觉”,是指钟声净化了 人的心灵,使人有了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解析:赏析句子,一般需要从手法、内容、作用等方面思考,以呈现全方位、多 角度的认识,这“多角度”就是得分点。如第一句,手法是“拟人”,作用是“生动 形象”,内容是“‘凤凰花’明亮、艳丽、吵闹的张扬旺盛的生命力”。 (编号:B703)3.答案:①作者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在写“佛鼓”之前先描写 了美丽的“晨景”;为下文写“佛鼓”蓄势。晨景以静谧为特征,突出佛寺环境优雅 而安宁的宗教氛围,为下文描写“佛钟”“佛鼓”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以环境之美衬托佛寺之美,以清晨之静衬托钟鼓之动, 从而突出了佛鼓丰富的内蕴。 解析:此题题干如果变成“开头一段有何作用?”我们的思考方向应该有内容、 思路、情感(主题)三个方向。但此题题干如此问法,其核心是考查“开头一段对文 章主体形象”的影响,也即“开头一段”对“佛鼓”有何影响。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702 演绎 A005 发现:均为赏析语言题。赏析语言,不论赏析的是 句子还是词语,都需要从手法、内容、作用等方面思考,以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认 识。 ▊演练 B703 演绎 A009 发现:A009 题干为“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故需从第一段与文章思路、主题、情感等的联系中思考作答;B703 题干问到的是晨景 图对题目中“佛鼓”的影响、作用,所以在思考时无需考虑全文内容。 二.绝版的周庄 (编号:B801)1.答案:C。解析:A 项“国内仅存”说法曲解原意、过于绝对。 B 项,本段没有使用夸张手法。D 项程度过重,作者没有说周庄之美已经变味,只是 表达出一种担心。设置此题,即容易让不细心的同学坠入陷阱。 (编号:B802)2.答案: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并且使用了比拟手法,将周庄比 拟成女子。这样写,使周庄具有了人的灵性,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周庄的美。以第二人 称称呼周庄,像是与周庄直接对话,更便于直接抒发对周庄的热爱之情。解析:此类 问题,第一需要答出人称及其好处,第二需要答出手法极其好处。人称的表达效果, 可以假想身边情境来辅助理解和记忆。如你与同桌亲切对话,你总是说“你…… 你……”。是不是显得亲切,容易交流?其他人称也可如此“假想”。 (编号:B803)3.答案:①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苏州已经 从原来具有古典之美的水乡变成了具有现代时尚特点的城市。(2 分) ②樱花产自日本,“我”也来自外地,在这一点上两者相像。(1 分)周庄有浓 厚的中国风情,有接纳包容外物的气度和胸怀,使这一切都很好的融入了周庄。(2 分)解析:赏析句子,需要将手法、内容、作用答出来,方能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思 考,这“多角度”正是得分点。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801A 演绎 A002C 发现:同属曲解原意。但 B801A 是对全文整体把 握不好导致,A002C 则属于对句子理解失误。 ▊演练 B801B 演绎 A002A 发现:同属无中生有,且均属于手法的无中生有。 ▊演练 B801D 演绎 A003B 发现:均属程度过重,皆为基于原文某处意思的 硬性拔高、加重,实则属于脱离作者原意的主观猜测。 ▊演练 B803 演绎 A005 发现:均属赏析句子。需要将手法、内容、作用答 出来,方能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赏析,这“多角度”正是得分点。 三.青山白发 (编号:B901)1.答案:A。解析:A 项中“无限的感伤”说法错误,属于情感 态度过于拔高。综合全文来看,文章的基调应是感而不伤——心有所感,却不哀伤。 需特别注意的是,很多考生在阅读中有了定势:秋天一定是让人伤感的。阅读本文, 即容易被此定势绑架。所以,阅读文章需要因文制宜,不可盲目搬用先前的定势—— 虽然有些定势是适用的,但需经过验证,不可盲目。 (编号:B902)2.答案:①揭示追名逐利的人们不能得到人间清凉的原因,在 于不能取寓自然。(2 分)②引出及推进下文对人们难以突破自然演变藩篱的思考。 ③深化了文章随顺自然的主题。(3 分)解析:分析《醉古剑堂扫》中的语句的作用, 离不开语句所在语境。从该语段所在的后文看,从内容上说,揭示了人们不能得到清 凉的原因;从思路上看,引起下文中对人们难以突破自然演变藩篱的思考;从主题上 看,深化了文章随顺自然的主题。分析语段作用,需从内容、思路、主题(情感)等 方面思考,才能呈现全方位思考。题干虽然问某一部分语句的作用,但是若想全面彻 底说清“作用”,必须从多个角度说清。角度在哪里?角度就是这些语段与“思路” “主题”“情感”等文章要素的关联。这些“关联”,就是“角度”。具体阐发“关 联”,就是答案。 (编号:B903)3.答案:①自然层面上,“春来草自青”即春天到了草自然会 青,指一种万物成长与变化的基本原理。②人心层面上,要顺随自然,保持一种自然 心和平常心。③从人事层面上,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应急功近利等。(每点 2 分, 其他理解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理解词语和短语,一般要从本义、比喻义、引申 义、语境义等角度思考。从原文看,除了本义之外,文章还分别谈到了人心、处世, 从这两点思考,即可得出“春来草自青”的引申义。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901 演绎 A003B 发现:均属程度过重。皆为从原文的只言片语出 发,主观推断,硬性拔高、加重了情感的程度。 ▊演练 B902 演绎 A007 发现:均为分析引述诗句的作用。皆可从该诗句与 内容、主题、情感、形象等要素的联系出发,思考“作用”。这些“联系”就是答案 的源头。 ▊演练 B902 演绎 A010 发现:B902 属于考查题目的含义,A010 则属于考 查题目的作用。分析题目的含义,必然与文章主题、情感等相关联;分析题目的作用 时,题目与内容、思路、情感、主题的联系,就是“作用”。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