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师课堂:非连续文本之情境运用题探究
正文
非连续文本之情境运用题探究
【学习目标】
1、认真审读题干,读懂答题指令语。
2、通过真题和典题回顾,总结答题角度。
3、立足文本,逻辑自洽,有效解答此类题目。
【典题回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 题。
材料一:
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
的某种新的关系。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种新技术出现,有可能对结构造成影响。
然而,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所用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人的行动无时不受到“结构”的制约,所谓结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制约性的
外部环境,例如应试教育可能形成一种制约人行动的“结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
登斯认为,结构与行动相互建构,结构对行动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这种制约性和使
动性表现为结构为行动提供操作空间以及边界,并通过价值观念对行动进行引导。
人们试图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但结构也可能对行动进行制约和使动,驯服技术并
把技术作为结构自身的强化。例如,在应试教育结构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能冲破应
试的束缚,反而在某种程度与应试共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
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结构驯服与同化的可能,成为更精致、更高效的应
试技术。在这种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达,不过是为教育提供了一种
更有效、更无孔不入的规训技术。而一旦人工智能沦为应试的精致工具或规训技术,
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初衷就要落空。这也是人们寄希望于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
落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技术未能有效地抵制旧结构的诱惑,反而强化了旧结构。
(摘编自蒙石荣《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的可能与限度》)
材料二:
说“互联网+”甚至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并非耸人听闻,“互联
网+”对教育的各方面影响是深至骨髓的。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
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
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
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
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
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
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
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比如某中学已经能够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学生获取知
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显然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
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
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
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
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的一个优秀老
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
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
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
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
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
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
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网+”敲开了
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
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材料三: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和引导者。
“互联网+教育”直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和限制,各要
素无须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教育俨然变成了另一种样子。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授习得,而隐性知识往
往被人们所忽略。如学习过程中需要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诚信、责任
心、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互联网+教育”形态中一些隐性知识也有所体现,但
其真实性仍有待考量。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均会影
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但在“互联网+教育”中,进
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在线学习往往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完全自学的极端
情境,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很高,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把控。这种情境下教师丧失了
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单纯地成为一个解疑的输出者,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设备的
一分子,这不仅扭曲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更是与国家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由此
可见,网络世界始终有别于现实生活,学生要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仍需要多方面
合力共同完成。
(摘编自张惠惠《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教育育人的挑战与应对》)
5.某中学想要引进一套远程同步教学系统,使学生可以和省内名校学生共同上课,参
与省重点中学的名师课堂。请结合材料,对该中学这套教学系统的使用提出合理建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 小题。
材料一:
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
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
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
格的独特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
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
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
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
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
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
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
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
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家书中感叹词“呜
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
泪横流。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
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
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家书的审美风格》)
材料二:
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
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
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
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
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
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
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
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
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
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
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
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
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
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
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
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
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
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 91 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
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
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
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
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
材料三:
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
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
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
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
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
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
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
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
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在现实生活
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 后”“00 后”来说,家书无疑是
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
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
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
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5.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
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十八①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
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
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
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②自馁也。”
(注)①十八:十八日。②苶然:精神颓丧的样子。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 题。
材料一: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不稳
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
序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以革命文化为源
头、以先进文化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
影响力和感召力,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着力发展文化产
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文化产业内容创作与生产,将文化自信外化于文化消
费、文化传播各环节,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时代伟力,更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摘自范周《推动“十四五”文化产业新发展》,《红旗文稿》2020 年第 21 期)
材料二:
文艺创造、文化传承常常与经济发展相伴而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呈现新
气象。经济发展使我们更有能力、更加自觉地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充分运用新技术,
汉唐雄风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借助现代传播力量,诗
词雅韵融入中国人时尚生活,最新智能技术被用来创作格诗词。越来越多蕴含中国精
神、彰显中国气派的文艺新作问世,以文字、声音、影像、多媒体全息等方式生动呈
现并广泛传播。
(摘自魏鹏举《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人民日报》2020 年 7 月 14 日)
材料三:
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效率,畅通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之间的联系渠道。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产业展的潜在优势,而要将文化资源优
势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优势,必须借助于科技手段和产业渠道。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
间,故宫、敦煌、国家博物馆等各类文化机构纷纷推出云展览,使云平台技术的优势
充分显现,让人们欣赏到一场场网上文化旅游盛宴。这种文化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必
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摘自傅才武《科技赋能重建文化产业新生态》,《光明日报》2020 年 12 月 15 日)
材料四: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是根本。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于量”
的增长,更应注重“质”的提高,最大的挑战在于形成产品结构布局合理、产业链完
备的产业体系,以适应现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由于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大多时间不长,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不少行业存
在产品同质化问题,现代文化产业链、文化品打造一直是短板所在。北京大学文化产
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从影视产业来说,好莱坞是文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
典型代表,从图书、影视、游戏、旅游、周边产品等方面,已有 IP 的积累使其每年都
有大量文化衍生产品营收。而我国大多数电影公司,目前只靠一次性票房收入,没有
形成产业链和 IP 积累,这是差距所在。
只有拥有故事性、体验性的品牌才能成为受欢迎的品牌。文化企业要避免急功近
利,应当着眼于长远,讲好故事、打造好的形象 I 和产品 IP,发挥企业的创造力,提
升文化内涵。唯有此,才能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例如一些明式家具,是与古人
的礼仪要求、生活方式结合的;故宫文创产品将历史化与生活功能结合在一起,因此
受到人们欢迎。
(摘自鲁元珍《如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光明日报》2018 年 9 月 5 日)
5、四川成都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杜甫草堂文化”。请依据材料关于产业体系发展
的观点和建议,提出“杜甫草堂文化”产业发展的三条具体举措。(6 分)
【小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