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思辨,使作文走向深刻
一、现在的作文题大多怎样命题
目前,各级各类测试,学生作文偏题现象严重,这与学生对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缺乏
了解有关。我们先看一道作文题,看是怎样命题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
除外。
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审题,首先要清材料的核心内涵。这则材料的核心是什么?通俗一点讲:写什么?有
人说谈生命,有人说谈想象。到底谈什么?“这种想象”是什么?——生命的想象。因此,
核心是谈想象对生命的意义,想象在生命中的作用。通俗说,实际就是生命的姿态。我以
为,这是一个必须准备的话题。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生命。国家的根本使命,就
是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特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学生天天努力为的是什么?提升生命的质量。
材料中的关键词有三个:生命,想象,阻隔。因此,核心立意:生命与阻隔,生命与
想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际就是生命的想象。八大山人有《乾坤一草亭图》,
元代画家吴镇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也是对生命的想象,“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
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
这个题目能不能创新立意?如果把题目改一下: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
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请你比较,有什么区别?少了“富有诗意的”几个字。
增加了题目的开放度,生命可以突破任何阻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不过是“富有诗
意的”哲学家的愿景而已。诗意地栖居当然好,但现实是有多少人真正实现了呢?因此说,
生命可以突破阻隔,生命难以突破阻隔,估计同学多数写前者,因此写后者也不失为一个
好的选择,贴合学生的切身体会,可以联系自我,谈深谈透。
如果单纯谈生命、想象、阻隔,都视为不切题。
如何提升文章的深度与高度?须进一步辨析三个关键词的内涵。生命:生命包含三重
意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里显然重点要谈的是人的精神生命;阻隔:两
地之间不能相通或不易来往,山川阻隔,这里是束缚、限制、障碍的意思,又可分为外在
的,内在的,时间的,空间的等;生命就是想象,这里的想象可以理解为自由、热烈、奔
放、想入非非,任意描绘,绚丽、五彩,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诗与远方、美好、灿
烂等。生命、想象、阻隔,到底具体是什么意思,根据什么确定?文章内容的选择,内容
不同,立意不同。
纵观近年的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导向积极:
1.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贴近青年自身,贴近社会热点,强调生活体验,注重道德引
领,积极的价值导向。
2017 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高考作文,对现实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
注,试题导向积极,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多材料都是从报纸、电视中获取的新闻材
料,因此对考生减少了试题内容的距离感和疏远感,他们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理解材料,
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可以立论作答。优秀材料,暗合社会热点,虽看似与时事无关,
却有现实的针对性,不会直击社会热点,但会间接影射现实生活。切合主流价值,材料看
似没有直接宣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其蕴含的哲理却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
值观。不仅要考查写作能力,也要考查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对成长的感悟和对
哲理的思辨。引领青年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青年成长,关注时代精
神(时代精神蕴含在社会生活的人物、事件之中)。
2.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向理性靠拢,逐渐从抒情性的命题走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
的命题转化。
应该说写作检测思辨性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大方向。对于初中生,可能抒情叙事更重要,
对于高中生,理性的立论和严密的分析、阐释和论证刚更重要。
高考作文走向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强制的主题性命题走向非主题
性命题。如“拒绝平庸”,主题是命题者规定的,考生不能违背。材料作文,不规定主题,
要你在材料和问题面前拿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体现主体性、创造性,实际也是竞争力;二
是逐渐从抒情性的命题走向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转化。这符合世界各国高考命题
的共同取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作文命题都是理论性的,法国是哲学性的,新加坡
规定只能写议论文,都把检测理性思维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美国近来提出的“4C 教育”:
交流、合作、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突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3.开放度大,指令性强。
高考作文,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度大,
不设置审题障碍;多向思维,全面立意。衡量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标准就是思维可以是多元
的,但题意必须是明确的;命题的材料可以是浅显的,但思想内涵是丰富的。好的命题,最
大的特点,就是能激活其智慧的“潜在量”,这种潜在的智慧,在一般情况下沉睡着,只有在命
题的规定和想象自由的双重冲击下,才能激发出灵气的火花来。高考要防止押题、防止套作,
又必须有一定的限制。
这些都要求我们:学会写思辨性的文章。
二、思辨,使立意走向深刻
何谓“思辨性”?“思辨”一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
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②思考辨析。
“思辨性”,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对一些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地思考、辨证地分析。“思
辨”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谨慎的思
考,明确的辨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思考辨析,看问题不人云亦云,不囿于成见,有自己
独特的认识。思辨能力从其本质上看,其实表征着人的理论素养,凸现的是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思辨,是议论文的生命,好的议论文应既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
思辨如何体现?
1.从立论方面看:运用辩证思维,提升立论的高度。观点思想有震撼力,见解独到,卓
尔不群。
例: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这个题目写什么?是快好,还是慢好。多数同学反对快,主张回到慢。难道要回到过
去吗?难道要历史倒退吗?不能简单地说“快好”“慢好”,涉及到你对“快、慢”的个性
化的理解、独到的体验与感悟:什么叫快,什么叫慢,慢与快是什么关系。有考生说得很
好:
“‘快’有利也有弊,在我们的生活中,该快则快,但该慢时一定要慢。心理学家告诫
我们:请把追求的脚步放慢一些,请把对利益的索取放缓一些,去掉三分急切,留住三分
轻闲,过随遇而安的生活,就能开心许多。我强调慢的智慧,不是要否定“快”,“慢”是
相对“快”而言,并非拖拉、散漫、懒惰。“慢”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随意、细致而
浪漫的生活方式。这种“慢”并非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
松和谐的意境。
“慢”确实是一种智慧,但不能因此否定“快”的价值。只有在不该快的时候和不该
快的地方,“慢”才能体现出价值。“快”是外部世界节奏加快竞争增强的要求,但也是急
功近利的体现。我们要批评的是“一味求快”,因为它是对自然规律的漠视。快是追求效益,
快能先拔头筹;慢可明察秋毫,慢能统筹全局。快让我们不拖沓偷懒,不虚度年华;慢让
我们不焦躁盲从,不急功近利。我们不只追求速度,更要追求质量;有意义的慢,也不是缓
步前进,而是为快储备动力。快中有慢”和“慢中有快”也是一种智慧。
做任何事情做好的前提是熟悉它,掌握它。同学们天天学语文,我以为,学好首先要
搞清:什么是语文,如何才能学好语文?那么做作文,首先要清楚:什么是作文?如何才
能写好作文?
什么是作文?人说,作文是生命的对话,作文是生活的火花,作文是阅读的宠儿,作
文是情感波浪,作文是语言的奇葩。都对,但太多难以把握,简单到用两个字概括,我以
为就是:思想。
作文是思维的灵光。作文写作过程,从审题开始,到成篇,就是思维运行的过程。“意
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文心雕龙 神思》)意思是文章的内容由作者
的思想支配,语言的表达由文章的内容决定。这里涉及到作文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思想,
一是语言,核心是思想。作文,说到底是思想、见识的高下。作文不是做数学题,证明题
目正确与否;作文不是围绕话题东拉西扯,拼盘杂烩;不是凑足 800 字完事交上去任人宰
割。写作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是思维的外化,作文水平归根到底是思想水平的反映。作
文须写出你对命题个性化的、独到的体验与感悟,写“我”眼里独有的世界,“我”心中的
独特感受, 并以此来展现“我”的认识,“我”的精神,让人读后受到启迪,得到熏陶,获
得美感。
文章的思路、立意,结构、语言,都与思维有关。有同学作文为何迟迟下不了手,或
是几句一写就“断气”,与打不开思路,不善想象联想不无关系。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有
高下之别,关键是你能讲出个什么道道出来,高考作文发展分第一是“深刻”,从这个角度
说,记叙文和议论文,哪个难写?我以为是议论文,为什么?议论文要在文中明确呈现你
的观点,而且观点要见解独到,卓尔不群。记叙文讲述一个故事,道理蕴含在故事之中,
至于故事讲的某个道理,读者以为至为深刻,也许作者自己可能都没想到。
深刻是思辨结出来的硕果。作文幼稚化的根本原因,脱离时代,思想缺失。文章最忌
随人后,文章最忌百家衣。好文章当高瞻远瞩、洞幽发微,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于平凡处见高尚,于细微处见精神。看得深,看得透,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很多
学生最大的缺点就是思考浅尝辄止,不愿做深入细致地分析;或者讲大道理,泛泛而谈,
不愿从小的角度切入;或者罗列材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详略。因此学生作文,要
“三思”(思想、思维、思路)而后行。
思辨应该是思想性和辩证性的统一。要求考生有思想,会思考,能用辩证唯物主义世
界观看待所有问题,独立发表个性化见解,提炼的观点有思想的深度,同时能够透过现象
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片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避免绝对;发展地看
问题,避免静止;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深
入剖析问题,理性、客观、公平、辩证地评价、思考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现象、问题。
哲学基本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
局部与整体,外因与内因,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片面与全面,形
式与内容,现实与可能……
这篇满分作文,满分的理由是什么?
祭艺术
艺术已死。
蒸汽机车的轰鸣声开启了通向现代的大门,三百年来工商业的急速发展使得一种叫做
人类的动物彻底改变了容貌。人类社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着,商品的充盈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程度。在商人的眼中,没有什么不能用来交换金钱。于是可怜的艺术便被打倒,成为了
牟利的工具。
世间已没有文学——有的只是武侠、言情、玄幻和偶像。
世间已没有美术——有的只是海报、招聘、动漫和涂鸦。
世间已没有音乐——有的只是节奏、金属、说唱和煽情。
没有新艺术,即使有,也在大众的眼光之外。
人类五千年来绵延相传的对艺术的创造与热爱,却在人类社会最进步的阶段断绝了子
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艺术本是艺术家从自己身上剜下而欲与他人分享的一部分灵
魂,但他已找不到哪怕听他说句话的人了。
蒙克在《呐喊》中所表达的对后现代的恐惧,现在已经是事实了……
我悲哀着,想从这悲哀中找到艺术失落的原因,但人群却把我推到一边,他们在快餐
式的生活中娱乐着,娱乐着,一直娱乐到死。
我独自上路,驾着由书籍制作的孤舟,与咆哮的物质欲望之海搏斗,期望能找到那闪
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圣堂。最终,我来到了一座小岛。
说是小岛,其实只是一块礁石,石顶有一座破败的修道院。我轻轻推开修道院的门,
里面没有修士,却有坟墓——神的坟墓。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尼采说:“上帝死了。”当人们自以为足够强大时,便抛弃了信仰,沉醉于物质享受之
中。没有了精神的人,又怎么会关心并热爱艺术?我觉悟了,我将过去的艺术保存起来。
当人们重新找回“心”的时候,或许就会有用……
我不能舞蹈,但《春之祭》在我的眼中。
我不能演奏,但《朱庇牧》在我的耳中。
我不能写作,但《洛丽塔》无法从我脑中被夺走。
还有许多……
我自艺术的失落中看到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衰败,五千年输给了三百年。哲人被敬而远
之,富翁则成了被追捧的对象。我坚信,对物质的信仰必不持久,这必将得到改变,精神
上成熟的人类才能主宰宇宙,我愿意为它牺牲一切……
点评:
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作者感叹艺术的不再,祭奠艺术已死,批评艺术异化的不良
现象,使人读后难以释怀,留下深深的思索。小作者思想深刻,认识独到。如:“艺术本是
艺术家从自己身上剜下而欲与他人分享的一部分灵魂,但他已找不到哪怕听他说句话的人
了。”“我自艺术的失落中看到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衰败,五千年输给了三百年。哲人被敬而
远之,富翁则成了被追捧的对象。”②观点鲜明。③行文从容而大气。文章站在人类文明史
的高度俯仰古今,感叹艺术的不再,追寻艺术远去的踪迹。作者也不是一味的悲观,表达
了对艺术的捍卫之情和坚定的信心。④凤头,猪肚,豹尾。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四个字
独立成段,开门见山;出语不凡,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接下来列举艺术已死的种种表现,
寻找、分析艺术死亡的原因,指出艺术死亡的实质,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层次分
明。⑤知识面宽,旁征博引,令人佩服。⑥语言简洁、老道,功力厚实。
2.从论证方面看:
(1)巧用辩证思维,深化拓展论证的层次
论点是靠论证‘辩’出来‘逼’出来的……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
论证是一环扣一环的工作。第一论点为第二论点服务,以此类推。论证就是主动寻求漏洞
与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
层次,既有大层次,又有小层次和段内层次。大层次,是站在全文的高度划出来的;
小层次是大层次分解出来的,可能等于段,也可能大于段;段内层次则指句群和句子。
所谓展开议论,就是在提出一个中心论点之后,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对已经明确的观
点层层深入地探讨,学会有话分开说、慢慢说,要善于分解,针对论点的属性,作出相应
的思维运行,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中心论点找几个理由,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二到三个分论
点、二到三个方面、二到三个角度来加以证明,搭建起议论文的论证框架。这样才能说清
说透,写出层次。
(2)善用辩证思维,使分析说理雄辩有力
由于写作过程中被反对方的缺席,所以写作者有义务提出假设,充当帮助对方进行辩
护和自我质疑批判的角色。所以写作议论文要树立反方意识,甚至预设反方的立场。简单
来讲就是,既要回应反对自己的人,同时也要进行自我质疑。就是寻找不足,不仅寻找对
方的荒谬和不足,同时也寻找自己立论的不足。通过寻找到不足来完善自己的观点,比较
周密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即使结论确立了,还要考虑结论的适用性,是否适合每个人,是
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否则,这个结论依然有漏洞。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发问,发现矛盾,
把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