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突破学习策略---丰富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突破学习策略---丰富篇

ID:665711

大小:21.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突破学习策略---丰富篇 要想高考作文取得优异成绩,同学们在写作时,既要满足作文评价标准基础等级 的要求,还要力争满足发展等级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作文发展等级的突破策略。 丰富篇 “丰富”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二项要求,包括四个能力考查点:①材料丰富 ②论据充实③形象丰满④意境深远。这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 “材料丰富”,是针对各种文体的要求,即材料种类多或数量大,可使文章内容 充实、中心突出、斑斓多彩、引人入胜。 “论据充实”,是针对议论性文章写作的具体要求,即道理论据、事实论据要完 备,选取材料要具有广泛性、丰富性。 “形象丰满”和“意境深远”主要是针对记叙抒情类文章写作的要求,或描写具 体逼真,或叙事曲折有致,或形象丰满生动,或象征贴切、意境深远。 【学习策略】 1.要做到“材料丰富”,一要注重材料的积累和整理;二要善于在写作实践中运 用材料。 2.要做到“论据充实”,一要加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的积累;二要尽量把中心 论点切分为几个分论点,这样每个分论点都需要一定的论据,文章也就论据充实了。 3.要做到“形象丰满”,一要写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不同侧面,避免形象简单化、 平面化;二要尽量多描写,少叙述,使所塑造的形象生动起来;三要运用不同手法, 全方位地进行描写。 4.要做到“意境深远”,一要善于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二要善于化实为虚, 拓展想象空间;三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增添艺术效果。 【重点突破】以下文为例,重点讲解“材料丰富”和“论据充实”。 整体感知下面这篇范文在“丰富”上的亮点,探究其“论据运用”的技巧: “国之重器”赞 “国之重器”是什么? 支撑一个国家存在或变强的物或人,就是“国之重器”。前两天在报纸上读到题 为《国之重器,人才为要》的评论,不由沉思:看我煌煌中华,可称“国之重器”者 谁? 想到了改革巨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振聋发聩的吼声过后,改革开放 的大幕訇然中开,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走进新时代的匀加速接力。你看,科学发展,和 谐发展,那握紧百姓的手紧紧握住的是江山锦绣;你看,“两个一百年”的构想,正 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胸怀使命,热血担当,高瞻远瞩,东方巨轮在领航 人的挥手中不断破浪乘风。 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带着 300 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 40 年如一日,历 经近 200 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深部探测关 键领域的技术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辅以执著的努力,才成就了张 贴着国家符号的重器干城。 想到了那一个个正直的名字。在身缚各种各样绳索的大环境下,顾准保持着头脑 的清醒;在举国上下皆疯狂的时代,张志新坚持真理发出泣血的质疑与呐喊;在经济 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义、敢于向一切不合理挥刀的坚强女性王选…… 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又想到了那一双双舞动的手。地动山摇过后,洪水肆虐之时,绿色的方阵瞬时现 身,他们用血肉之躯撑起倾斜的天柱,以紧密相连的手为百姓搭起安全的环岛;炎热 的烈日下,凛冽的寒风中,有身着各色工装的身影,他们手中的铁钳、瓦刀、方向盘, 像极了舞台上的各种形制的乐器;还有润物无声的教师、加班加点的医生、走街串巷 的快递员、扮美城市的清洁工……每个人用各有所长的双手,推动着社会的优雅徐行。 领袖、智者、思想者、士兵、普通劳动者,每个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着国之 重器的具体内涵,丰富了这一词汇的色彩与蕴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深沉,所以竭力;爱 得深沉,所以尽心。竭力尽心,方成国之重器! 文章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对可称“国之重器”者做了具体的展开与礼赞:领袖的 胸怀、智者的创新、思想者的正义、普通者的奉献。这些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国 之重器’的具体内涵,丰富了这一词汇的色彩与蕴涵”。尤其是倒数第三段,作者想 到了众多普通人,对“国之重器”的含义进行了别样的解读。最后点明“竭力尽心” 乃成为“国之重器”的基本条件,实际是在启发读者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 量,文章水到渠成,自然升华,高远大气。 全篇思路明晰,结构严谨,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是一篇很有特点的考场佳作。 文中“论据运用”的特点非常鲜明——论据充实、具体,事例丰富、新颖,繁例 点例相结合。 文章以“改革巨人”邓小平为繁例,以南仁东、屠呦呦、黄大年、顾准、张志新、 王选为点例,对“润物无声的教师、加班加点的医生、走街串巷的快递员、扮美城市 的清洁工”等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点到即止。 这样繁例点例相结合,就把定点挖掘和横向拓展,把详与略、深与广完美地结合 了起来,可谓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论证有力。 繁例,是阐述观点、分析论证时用作事实论据的一两个富有代表性而又较为具体 的事例。它从深度方面说明问题,可以使论据更直观、形象,论证更有力。 点例,是与观点或情感具有本质关联且材料之间富含相似性、逻辑性的一组概括 性事例,它能拓展作者的视野,增加文章的容量,可以使文章显得材料丰富而又富有 感染力。 一篇文章若全是繁例则显臃肿,若全是点例则浮泛浅薄,一般一二个繁例、数个 点例比较合适。 点例组合有“点例排比”和“点例对比”两种常见方式: (一)点例排比:指运用三个以上句式相同或相近的点例来证明一个观点。运用 “点例排比”的方式记叙事例,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强化语势,增强论证效果。 正如上面文章第五段运用的就是此法: 想到了那一个个正直的名字。在身缚各种各样绳索的大环境下,顾准保持着头脑 的清醒;在举国上下皆疯狂的时代,张志新坚持真理发出泣血的质疑与呐喊;在经济 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义、敢于向一切不合理挥刀的坚强女性王选, 有媒体人白岩松、柴静,有公知代表崔永元……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再如: 贺斯曾说“我愿意做一块磨刀石,虽然它本身不能切东西,却能使铁器锋利。” 批判,是建设的基础。是的,社会总归不会完美,时代也会存在积习,人性也会出现 弱点,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者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没有批判的精神, 不能意识到事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便无法将它建设得更加完美。没有哥白尼的批判 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 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 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不破 不立,先破后立。破旧之后,方能立新。因此,我更欣赏批判者。(摘选自《爱之深, 批之切》) 文章从“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到“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再到“共产党人的批判 精神”,运用点例排比的手法展开论证,展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丰富了文章的文化 内涵,气势强烈,文采飞扬,论据充实,论证有力。 (二)“点例对比”:指运用两组点例形成对比,是非曲直一目了然,文章主题 鲜明突出。运用“点例对比”,要注意所对比的事物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论证“要 有个好心情” 有好心情相伴,陶渊明居陋室能“审容膝之易安”;刘禹锡偏居一隅亦能“调素 琴,阅金经”。而没有好心情,纵然华屋丽舍也不过是堂皇的囚室。贾宝玉锦衣玉食 却抛妻别子,遁入空门;欧也妮·葛朗台坐拥千金却在寂寞和痛苦中终老一生。 语段运用“点例对比”的方式,将“具有好心情”的重要意义,论证得鲜明有力。 再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具有封建清官难以企及的理想 信念和精神境界。从“宁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为了小 岗村发展,哪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沈浩;从“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 谷文昌,到“为了改革开放事业,要杀出一条血路”的袁庚,无数优秀干部以“计利 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革命功名观,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但也应当看到,现在有一些干部在改革攻坚、推进发展中失去追求、无所作为, 反以“无求”自况。把意志消沉、尸位素餐,视为“淡泊”者有之;把为官平庸、毫 无建树,视为“超脱”者有之;把怕事推诿、圆滑逍遥,视为“旷达”者亦有之。安 于现状而不思进取、安坐官位而不想奋进、安享“俸禄”而不愿奉献,其实质往往是 求名不成后的失意、争利不得后的失德、邀功不立后的失志。(摘选自《人民论坛: “无求”与“有求”》) 语段用当代无数优秀干部的正面点例,阐释了“无求”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所在; 用一些干部的反面点例论证了假无求的种种表现与实质,在正反、高下对比中,对优 秀干部进行了高度地褒扬,对落后干部进行了深刻地批评,发人深省。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运用点例排比,还是点例对比,可以有意地铺排,但切忌 盲目地堆砌。所谓有意地铺排点例,就是有意识地将几个点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剖 析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主题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才能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形 成一种汪洋之势,收到一种厚重之效。 另外,在事例并列中,要注意事例的排列顺序。一般可以采用从古到今,先中后 外的顺序。先写重要的,后说次要的;先写典型的,后说普通的;先写有名有据的, 后写无名无据的。这样,思维才更顺畅。 结束语 期望同学们按照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结合本课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在 文章的“丰富性”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力争使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 丰满,意境深远。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