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突破学习策略---丰富篇
要想高考作文取得优异成绩,同学们在写作时,既要满足作文评价标准基础等级
的要求,还要力争满足发展等级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作文发展等级的突破策略。
丰富篇
“丰富”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二项要求,包括四个能力考查点:①材料丰富
②论据充实③形象丰满④意境深远。这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
“材料丰富”,是针对各种文体的要求,即材料种类多或数量大,可使文章内容
充实、中心突出、斑斓多彩、引人入胜。
“论据充实”,是针对议论性文章写作的具体要求,即道理论据、事实论据要完
备,选取材料要具有广泛性、丰富性。
“形象丰满”和“意境深远”主要是针对记叙抒情类文章写作的要求,或描写具
体逼真,或叙事曲折有致,或形象丰满生动,或象征贴切、意境深远。
【学习策略】
1.要做到“材料丰富”,一要注重材料的积累和整理;二要善于在写作实践中运
用材料。
2.要做到“论据充实”,一要加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的积累;二要尽量把中心
论点切分为几个分论点,这样每个分论点都需要一定的论据,文章也就论据充实了。
3.要做到“形象丰满”,一要写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不同侧面,避免形象简单化、
平面化;二要尽量多描写,少叙述,使所塑造的形象生动起来;三要运用不同手法,
全方位地进行描写。
4.要做到“意境深远”,一要善于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二要善于化实为虚,
拓展想象空间;三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增添艺术效果。
【重点突破】以下文为例,重点讲解“材料丰富”和“论据充实”。
整体感知下面这篇范文在“丰富”上的亮点,探究其“论据运用”的技巧:
“国之重器”赞
“国之重器”是什么?
支撑一个国家存在或变强的物或人,就是“国之重器”。前两天在报纸上读到题
为《国之重器,人才为要》的评论,不由沉思:看我煌煌中华,可称“国之重器”者
谁?
想到了改革巨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振聋发聩的吼声过后,改革开放
的大幕訇然中开,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走进新时代的匀加速接力。你看,科学发展,和
谐发展,那握紧百姓的手紧紧握住的是江山锦绣;你看,“两个一百年”的构想,正
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胸怀使命,热血担当,高瞻远瞩,东方巨轮在领航
人的挥手中不断破浪乘风。
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带着 300
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 40 年如一日,历
经近 200 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深部探测关
键领域的技术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辅以执著的努力,才成就了张
贴着国家符号的重器干城。
想到了那一个个正直的名字。在身缚各种各样绳索的大环境下,顾准保持着头脑
的清醒;在举国上下皆疯狂的时代,张志新坚持真理发出泣血的质疑与呐喊;在经济
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义、敢于向一切不合理挥刀的坚强女性王选……
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又想到了那一双双舞动的手。地动山摇过后,洪水肆虐之时,绿色的方阵瞬时现
身,他们用血肉之躯撑起倾斜的天柱,以紧密相连的手为百姓搭起安全的环岛;炎热
的烈日下,凛冽的寒风中,有身着各色工装的身影,他们手中的铁钳、瓦刀、方向盘,
像极了舞台上的各种形制的乐器;还有润物无声的教师、加班加点的医生、走街串巷
的快递员、扮美城市的清洁工……每个人用各有所长的双手,推动着社会的优雅徐行。
领袖、智者、思想者、士兵、普通劳动者,每个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着国之
重器的具体内涵,丰富了这一词汇的色彩与蕴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深沉,所以竭力;爱
得深沉,所以尽心。竭力尽心,方成国之重器!
文章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对可称“国之重器”者做了具体的展开与礼赞:领袖的
胸怀、智者的创新、思想者的正义、普通者的奉献。这些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国
之重器’的具体内涵,丰富了这一词汇的色彩与蕴涵”。尤其是倒数第三段,作者想
到了众多普通人,对“国之重器”的含义进行了别样的解读。最后点明“竭力尽心”
乃成为“国之重器”的基本条件,实际是在启发读者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
量,文章水到渠成,自然升华,高远大气。
全篇思路明晰,结构严谨,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是一篇很有特点的考场佳作。
文中“论据运用”的特点非常鲜明——论据充实、具体,事例丰富、新颖,繁例
点例相结合。
文章以“改革巨人”邓小平为繁例,以南仁东、屠呦呦、黄大年、顾准、张志新、
王选为点例,对“润物无声的教师、加班加点的医生、走街串巷的快递员、扮美城市
的清洁工”等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点到即止。
这样繁例点例相结合,就把定点挖掘和横向拓展,把详与略、深与广完美地结合
了起来,可谓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论证有力。
繁例,是阐述观点、分析论证时用作事实论据的一两个富有代表性而又较为具体
的事例。它从深度方面说明问题,可以使论据更直观、形象,论证更有力。
点例,是与观点或情感具有本质关联且材料之间富含相似性、逻辑性的一组概括
性事例,它能拓展作者的视野,增加文章的容量,可以使文章显得材料丰富而又富有
感染力。
一篇文章若全是繁例则显臃肿,若全是点例则浮泛浅薄,一般一二个繁例、数个
点例比较合适。
点例组合有“点例排比”和“点例对比”两种常见方式:
(一)点例排比:指运用三个以上句式相同或相近的点例来证明一个观点。运用
“点例排比”的方式记叙事例,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强化语势,增强论证效果。
正如上面文章第五段运用的就是此法:
想到了那一个个正直的名字。在身缚各种各样绳索的大环境下,顾准保持着头脑
的清醒;在举国上下皆疯狂的时代,张志新坚持真理发出泣血的质疑与呐喊;在经济
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义、敢于向一切不合理挥刀的坚强女性王选,
有媒体人白岩松、柴静,有公知代表崔永元……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再如:
贺斯曾说“我愿意做一块磨刀石,虽然它本身不能切东西,却能使铁器锋利。”
批判,是建设的基础。是的,社会总归不会完美,时代也会存在积习,人性也会出现
弱点,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者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没有批判的精神,
不能意识到事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便无法将它建设得更加完美。没有哥白尼的批判
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
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
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不破
不立,先破后立。破旧之后,方能立新。因此,我更欣赏批判者。(摘选自《爱之深,
批之切》)
文章从“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到“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再到“共产党人的批判
精神”,运用点例排比的手法展开论证,展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丰富了文章的文化
内涵,气势强烈,文采飞扬,论据充实,论证有力。
(二)“点例对比”:指运用两组点例形成对比,是非曲直一目了然,文章主题
鲜明突出。运用“点例对比”,要注意所对比的事物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论证“要
有个好心情”
有好心情相伴,陶渊明居陋室能“审容膝之易安”;刘禹锡偏居一隅亦能“调素
琴,阅金经”。而没有好心情,纵然华屋丽舍也不过是堂皇的囚室。贾宝玉锦衣玉食
却抛妻别子,遁入空门;欧也妮·葛朗台坐拥千金却在寂寞和痛苦中终老一生。
语段运用“点例对比”的方式,将“具有好心情”的重要意义,论证得鲜明有力。
再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具有封建清官难以企及的理想
信念和精神境界。从“宁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为了小
岗村发展,哪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沈浩;从“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
谷文昌,到“为了改革开放事业,要杀出一条血路”的袁庚,无数优秀干部以“计利
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革命功名观,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但也应当看到,现在有一些干部在改革攻坚、推进发展中失去追求、无所作为,
反以“无求”自况。把意志消沉、尸位素餐,视为“淡泊”者有之;把为官平庸、毫
无建树,视为“超脱”者有之;把怕事推诿、圆滑逍遥,视为“旷达”者亦有之。安
于现状而不思进取、安坐官位而不想奋进、安享“俸禄”而不愿奉献,其实质往往是
求名不成后的失意、争利不得后的失德、邀功不立后的失志。(摘选自《人民论坛:
“无求”与“有求”》)
语段用当代无数优秀干部的正面点例,阐释了“无求”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所在;
用一些干部的反面点例论证了假无求的种种表现与实质,在正反、高下对比中,对优
秀干部进行了高度地褒扬,对落后干部进行了深刻地批评,发人深省。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运用点例排比,还是点例对比,可以有意地铺排,但切忌
盲目地堆砌。所谓有意地铺排点例,就是有意识地将几个点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剖
析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主题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才能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形
成一种汪洋之势,收到一种厚重之效。
另外,在事例并列中,要注意事例的排列顺序。一般可以采用从古到今,先中后
外的顺序。先写重要的,后说次要的;先写典型的,后说普通的;先写有名有据的,
后写无名无据的。这样,思维才更顺畅。
结束语
期望同学们按照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结合本课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在
文章的“丰富性”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力争使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
丰满,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