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语言表达策略与技能: 抓住特点,分析作用,正确运用修辞手法
新课标、新高考都非常重视语言建构和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就是这
一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020 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卷Ⅱ均单独设题考查,而且题型
很新颖。
高考命题启示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修辞手法的复习不只是在辨认修辞手法,分析修辞
句的作用,更要注意分析修辞句在语境中的本质特性。这样,既可以扮靓我们的语言,又
强化了语言这一核心素养,提高了我们的审美素养。
PART.
01
掌握九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打比方
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
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运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征
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例如: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
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
和强大的吸引力。
注意问题:
①本体与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
②带“像”的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像”在句中,有表示推测、举例、想象、比较等意
思。
(二)比拟:变个脸
注意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
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
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
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
相说“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
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三)借代:做代表
注意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
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
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
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没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
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
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
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
(四)夸张:说大话
注意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
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此句
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
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此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如在科学性文章中就不适合运用夸张。
(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注意问题:
现代人写的对偶句有时上下句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只是基本相同,
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
(六)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七)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八)设问:自问自答
(九)反问:无疑而问
PART.
02
区分常用易混的修辞手法
1.比喻与非比喻
区分两者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比喻句中常用“像”“好像”“好似”等比喻词,但并非出现这些比喻词就是比喻句。
如“他长得像他爸爸”,这个“像”只是同类相比;又如“校园里静悄悄的,好像已经上课
了”,这个“好像”表示猜度。
②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如: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
2.借喻与借代
(1)相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
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构成借
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3.比喻与比拟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
交融关系。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
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4.对偶与对比
一是基本特征不同,对偶重“偶”,基本特征是对称;对比重“比”,基本特征是对立。
二是表达效果的侧重不同,对偶重结构,对比重意义。但有的对偶也是对比。
5.排比与反复
首先,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
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
子重复两次以上;
再次,排比是句子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
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理解其特征及作用、效果,不能只停留在对其概念的理解,
还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综合判断,深度分析,全面赏析。这也正是高考修辞题所要求的。
1.易混组合,仔细辨析
高考命题者往往把易混易错的修辞手法组合在一起放在语段中设置“陷阱”,如比喻与
比拟的混淆、借代与借喻的混淆。这时需要结合平时掌握的这些易混手法的辨析知识在语
段中仔细揣摩,反复辨析。另外,对于一些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综合分析,不可“定
于一格”。
2.结合语境,深度理解
从 2020 年新高考试卷的比喻题型看,高考还是把修辞手法放在一个语段中深度理解,
如考查比喻,在告诉你是比喻的前提下要求你分析其本体与喻体分别是什么,相似点是什
么,又有什么作用。对此,我们不能满足于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应深入思考其特征是什
么,在特定的语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应该培养自己这种深刻思维,深入思考这种修辞手法
在语段中是如何运用的。
3.理解赏析,抓住要点
这个要点有两个:
一是其自身特点、特性的分析,如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借代,用什么代指什么;
反复,反复的是哪个词语、哪个成分,是连续性还是间隔性的。
二是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把该修辞手法的自身效果与在语段中的实际效果结合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