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辩证分析,范文、赏析和思维训练(附:实战演练)
【目标·重点】 1.探究运用辩证分析的有效方法。
2.运用辩证分析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典文·赏析
品味时尚
阳光下,“时尚”镀上金色的光芒,在时光中熠熠发光,在岁
月流逝中留下深深印记,沉淀成温润的经典,泛着淡淡的馨香。
阳光下,“时尚”换上绚丽的舞衣,在时代的前沿引领潮流,
绚丽夺目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在喧嚣热闹过后,被人渐渐遗忘,
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慢慢被人遗忘。
在时间的河流中,一部分时尚最终不能掩饰其华丽外表下的空
虚内心而被淘汰,一部分经过时间的验证,成为了经典。
一切的经典,都是曾经的时尚。《诗经》中经典的名句“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当时是广为流传的民
歌,在当时看来是一种时尚,现在变成了经典。“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柳永在当时的风靡可见一斑,他站在了时代的最前
列,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成就了现在的经典。
韩柳倡导古文运动,抨击了当时的靡丽文风,为文学史带来了一股
清新的风,他们的观点在当时是一种时尚,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
明朝民间流行的评书和话本文学,如今成为我国文化的瑰宝,成为
文学中的经典。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在当时风靡一
时,如今成为芭蕾舞剧的经典曲目……这一个个从时尚走到经典的
事物,总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如今的时尚,可以说是方方面面,让人眼花缭乱,它热情如火,
它绚烂如花,它从不犹豫,身后紧随着一群忠实的爱慕者;它没有
退却,在喧嚣中尽情宣泄自我。你看,郭敬明透明的忧伤细数着成
长的感伤,在 80 后 90 后的队伍中引起多少人的共鸣;你看,超男
超女的选秀中成长起多少“民星”,只要尽情展现自我,没有什么
不可以;你看,于丹和易中天讲论语说三国,一时间风靡全国上下,
被人们称为“学术超女超男”。流行音乐开始复古,方文山的词配
上周杰伦的曲成为流行乐坛的风向标;新兴的网络语言,没有做不
到,只怕想不到,“囧”“槑”“打酱油”等大行其道……这一个
个时尚细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们的感官神经,在繁忙与
时尚中穿越,我们被一场大雨淋湿了原来的轨迹,这场大雨叫时尚。
艳丽的“时尚”招人艳羡,也许不一定会有耐心等待沉淀成经
典,因为商业的炒作过于急切,很多原本可以成为经典的时尚,一
不小心失去了成为经典的机会。
时间或许可以说明一切,真正的时尚必然会成为经典,一个个
从时尚走到经典的事物,总是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期待着更多的
时尚走向经典。品味时尚,保持清醒,岁月里便有了轻松的意趣,
生命里便有了丰富的体验。
⇨开头概述了“时尚”
的两种状态。
⇨针对两种状态,从两
个层次提出了鲜明的中心
论点。
⇨从成为经典的时尚
方面确立分论点。
⇨列举中外典型史实
展开论述。
⇨总括经典的意义。
⇨从另一个方面设立
分论点。
⇨列举种种现象,论据
典型充分,具有很强的说
服力。
⇨列举种种现象后展
开论述,点明“过于急切
的炒作”的危害。
⇨结论段强调中心论
点,表达愿望。
【赏析】
本文中心突出。分论点与展开论证都紧扣中心论点,论述主体相对照的两部分采用完全段的议
论形式,论述深刻。论述中,文章并没有停留在现象的列举上,而是突出分析议论,同时又注意辩
证地表达,尤其是对“如今的时尚”的分析,客观,有分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技法·点拨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所谓辩证分析,就是要求写作者在分析某一观点或事
物时,用两分法的思维方式或一分为二地认识,或比较异同思索,或思考整体与个别、侧面与正面
的关系。辩证思维可以避免作者认识上的片面、孤立和绝对化,有利于对问题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入
思考,也有利于明确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怎样才能提高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要形成以下十种辩证分
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
析;⑥偶然性与必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
纵向与横向分析。
运用辩证思维进行作文,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说“过头话”。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
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问题(1) 下面的作文片段有什么问题?应如何修改?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一些摩擦:上公共汽车,你踩了我一脚,我就撞你
一下;到商场买东西,售货员以冷眼相待,顾客就反唇相讥。这种风气极端有害。究其原因是没有
气量,是人们道德水平不高,思想认识很低的表现。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家要记
住这句话,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气度大些。
答:
【提示】
这一片段中“必然要发生摩擦”一句中“必然”一词过于肯定,摩擦在生活中只是偶然现象,
可以改为“有时”;“究其原因是没有气量”这句话过于绝对,可以改为“气量狭小了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修改: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一些摩擦。比如:上公
共汽车,你不小心踩了我一脚,我就有意还击你一下;到商场买东西,碰到一位冷眼待人的售货员,
你就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这些现象不好,它破坏了生活的和谐氛围。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些人多
了些计较,少了些宽容;多了些争执,少了些忍让;多了些怒气,少了些冷静……一句话,修养欠
缺了些,度量狭小了些。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真希望那些人能记住这句话,努
力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大度一点,宽容一点。
应如何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说“过头话”呢?
为防止说“过头话”,我们可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方法是横向联结法。我们作分析时,要
横向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拿准事物的分寸,把握评论的尺度,从多方寻求解答,这样才能视通万里,
抚四海于一瞬,进而增加认识的广度,获得客观的认识。
2.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变“近视眼”。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
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
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问题(2) 下面两则故事中,巴尔扎克和曹操“看人”有何不同?
①一天,一位老妇人拿着一本小学生的作文本给巴尔扎克看,要他看看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究
竟如何,今后的前途又会如何。巴尔扎克看过小学生的作文本后,根据这个孩子书写迟钝、笨拙的
特点,做出了这个孩子将来出息不大的评论,但有趣的是这位老妇人是巴尔扎克小学时的老师,而
这本作文本正是他自己小时候的!
②袁绍当时“四世三门,门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曹操却说“色厉胆小,
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身”的袁绍不会成就大事业。相反他评价当时人单势孤,寄
人篱下的刘备“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是真英雄也。结果刘备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蜀汉基业,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袁绍在官渡一
战中被打得仓皇逃窜,结果真如曹操所料。
答:
【提示】 伟大的巴尔扎克也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用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狭隘观点看人,
曹操是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人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论证一个问题时,如果把它看成是绝对不变的,就不可能揭示出它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
背事理。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防止变“近视眼”。
如何治疗写作中“近视眼”的症状呢?
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变“近视眼”,我们可以运用纵向回顾法。每一个事物都有过去、
现在、未来,当碰到问题时,要瞻前顾后,抚今追昔,上下求索,这样才能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
臾,从而增加认识的深度,获得新颖的认识。
问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为自己辩辩理。
有不少中老年人感叹:“回顾过去,我们七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单纯、听话、有理想,而现在的
中学生只讲个性,差远了!”
答:
【提示】 七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单纯、听话、有理想,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息息相关,因为那时
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文化的空白和压抑,高考制度的恢复,让成千上万的中学生欢欣鼓舞。他们
渴求拥有知识,回报社会!
面对现实,我们体会到,当今的中学生有见解有个性也是时代的必然,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
元、复杂的信息社会,听话未必能探索新的奥秘、新的世界。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敢于实践又是时代的要求,因为未来社
会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不创新、不探索、不实践就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3.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成“一根筋”。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
有长处,又有短处。分析问题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全面客观地看问
题,避免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
问题(4) 下面一段文字有什么问题?
在我的眼里,网络就如洪水猛兽,我坚决反对上网。首先,上网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把时间用
来玩电脑,那么,用来学习的时间就必然会大大地减少;其次,玩电脑游戏,尤其是长时间地玩,
对视力和健康十分有害,当人沉迷在电脑游戏带给他的快乐中时,他的视力也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
地衰退,甚至会搭上曾经拥有过的健康身体;再次,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
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上网就会受它们的影响;最后,一些人因长期沉迷于网络
的虚幻世界里,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答:
【提示】 上面这一片段就没有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分析问题,只谈了网络的负面作用。
在写作时,应如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成“一根筋”呢?
我们可以运用对立统一法,两面兼顾,同时注意事物的两面性,但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
重,有所突出。我们要善于转化,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深
刻的认识,使议论纵横展开。
总之,学习辩证分析要做到:
(1)捏拿分寸,把握尺度;
(2)抚今追昔,思接千载;
(3)两面兼顾,突出重点。只要我们日思日睿,写出高分作文将不会太难。
【技法总结】
学习辩证分析,要做到:
1.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说“过头话”。
2.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变“近视眼”。
3.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成“一根筋”。
三、实战·演练
(一)片段练习
请以“自由与束缚”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要求有理有据。不少于 200 字。
答:
答案 (示例)鲜花只有在园丁的修剪与呵护下才会开得更加艳丽,孩子只有在父母和老师的引
导帮助下才更易取得成功。管制与自由是相对的,有时又是相反相成的。风筝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
离不开线的牵引。如果失去了线的牵引限制,风筝是无法停留在空中的。人若是一味地强调自我,
强调自由,就会因为好逸恶劳、不学无术而遭到社会唾弃,从而失去尊严和自由。社会也需要法律
制度、社会公德来维系,它规定了每个个体必须遵守法律或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保障大众享有法制、道德框架内的自由。所以西方一位教
育家说,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
(二)整篇作文
【命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彭思永应举时,持金钏数只住在旅馆,同考者数人来拜访他,请他拿出金钏赏玩。其中有一人
悄悄地将一只金钏塞入自己的袖中,彭思永瞧在眼里,却不言语,别人都不知情,惊找失物。彭却
回答:“就这么几只,并未丢失。”众人离去时,那个偷金钏的人作揖告别,抬手不慎将金钏掉落
在地上,众人此刻都钦佩彭之大度。彭不肯当众出他人之丑,宁可自己在财利上损失,确是厚德大
度之举。当然他也绝不是想助成偷者之恶,这是不待多辩的。
宽容与不助恶有什么关系?试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议论文。
【审题导引】
本题要求在议论中有更多的思辨色彩,要弄明白“宽容与不助恶有什么关系”,就要弄清“宽
容”与“助恶”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异;弄清什么是可以宽容和应当宽容的,而什么又是不该宽容的,
文章所牵涉的内容可能更显深广,难度也会相应加大。
【佳作展台】
宽容是阳光
宽容是给他人一次改过的机会,是对他人的一次心灵教育。不助恶就是不帮助他人行恶,但是
却没改变行恶者的思想和行动。宽容才是滋润万物的阳光。
戴尔·卡内基主张宽容,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
憎恶对方与不助恶都是错误的。恨不得将对方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
交瘁。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将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把对手看作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位议
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把
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
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
贡献最大。”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而是让宽容磨砺你的意志,磨亮你生命的锋芒。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
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渺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的规律,才得以郁郁葱葱。泰山不
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高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
海。
你要宽容别人的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在让对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缝
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
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睚
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偾张,
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
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但是,宽容也是有前提的,对大奸大恶之人的宽容只是空谈,对于像法西斯纳粹者那样的人,
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法律的惩罚,绝不能宽容。否则,宽容将变成纵容。而不助恶也是不对的,我们
不应该只是做到这一步,而应该进一步去教育他,让他认识到他的行为是错误的。这就是宽容与不
助恶的区别。
【赏析】
引用了这么多和“宽容”相关的名言,讲述了这么多和“宽容”相关的故事,却并不让人感到
啰唆堆砌,确实相当难得。这是因为:
(1)文中卡内基、林肯、潘家铮三个人的话是层层深入的,卡内基是从自我的角度讲到了“发
挥对方的长处”,林肯决心把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潘家铮则干脆说反对我们的人常常会对我们有
难以想象的促进;
(2)后半部分的层次也很有逻辑性,从自然到人类。最后,再一次点明宽容与不助恶的区别,
结构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