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吴忠市 2021 届高考模拟联考试卷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
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先秦某思想家提出“仁则兼矣”,认为仁爱必然地包含着兼而不别的精神。该
主张
A.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B.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C.旨在以仁政扩充人的善性 D.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25.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
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独尊儒术 B.实行中外朝制
C.颁布推恩令 D.推行均输平准
26.江淮以南,东晋南朝时已出现了草市,唐代草市为数众多。例如青弋江有“村边
草市”,茶山下有水口草市。在钟山附近“野市鱼盐隘,江村竹苇深”。这说明
草市
A.设置在城市的中心 B.在唐朝达到了鼎盛
C.已经突破时间限制 D.是商业发展的产物
27.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渲染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忠”,
而且有鲜明的拥刘反曹的价值取向。这表明
A.明清小说适应了新兴阶层的崛起
B.三国故事在民间有深厚群众基础
C.作者有浓厚的正统政治观念理想
D.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主流思想
28.李大钊曾说:“鸦片战争的对英赔款,以及关于鸦片贩卖的贿赂公行,以及公
家行政的弊端百出。总此诸因,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担,新税增收,旧税增额,
遂以酿成太平大国的大革命。”李大钊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因阶级矛盾激化而爆发 B.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C.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D.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
29.辛丑(1901 年)以后,中国的留外学生日益增多,翻译、出版事业大盛,遂导致
来自其中的新名词,如自由、民权、革命思想、组织等,成为一种舍旧谋新的
表征,逐渐流行开来。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维新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C.自由民主已成为国人共识 D.出版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30.王会悟在回忆录中说:“上海已不能开会了,到哪儿去继续把会开完呢?代表们
意见不一。我想到我家乡嘉兴的南湖,游人少,好隐蔽,就建议到南湖去包一
个画舫,在湖中开会。李达去与代表们商量,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意见。”对该史
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该史料有待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B.作者亲身经历说明该史料真实可信
C.回忆录属文学作品没有价值 D.该史料完整地记录一大迁址的原因
31.下面是 1954 年 6 月《人民日报》刊登出宪法草案后人们宣传并讨论宪法的照
片。这说明,当时
A.广大民众完全赞同宪法草案 B.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了法制化
C.新中国首部宪法已顺利通过 D.宪法制定坚持人民民主原则
32.作为柏拉图学园的成员,普鲁塔克在《名人传》里表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伯
里克利费边传》的序言就直言人类心灵不应无所事事,而应追求那些“凭借本
身的魅力将我们的心灵引向完善境界的事物”,这些事物就是“节制"“正义”
和“睿智”。据此可知他
A.谴责了道德沦丧的时弊 B.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C.体现人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D.注重道德自觉与社会和谐
33.宪法起草人麦迪逊等发表了 85 篇文章,对反联邦党人的观点进行批驳。这些文
章随后结集出版,成为不朽的政治学经典。经慎重考虑,他们选择了公元前 6 世
纪结束罗马王政,建立共和制的执政官普布利乌斯的名字作为合署笔名。对此
推断合理的是
A.宪法将成为辉煌的共和时代开端 B.美国将产生普布利乌斯式的伟人
C.宪法产生意味着邦联时代的结束 D.宪法将推动美国伟大时代的到来
34.1935 年后,罗斯福愈加强硬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联邦政府控制的复兴计划,推
动实施了许多越过州政府而直接作用于各州公民的改革政策。这说明罗斯福新
政
A.进入缓解危机的关键阶段 B.动摇自由企业制度的基础
C.导致美国联邦制出现危机 D.凸显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35.1943 年,美国财政部怀特设计的“国际稳定基金”计划显示,若严格按黄金与
自由外汇的持有计算,美、英(联邦)、苏认缴额度分配为 31.96 亿美元、10.55
亿美元、1.64 亿美元,这与苏联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1944 年布雷顿森林会议
上,美方提议将苏联的配额大幅增加,同时还拿出 10%,分配给配额明显不足的
国家(主要是苏联和中国)。1944 年,美英、苏、中等国家联合发表共同声明,宣
布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材料可判断,美苏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
A.将军事合作转为政治斗争 B.将军事合作转为经济斗争
C.在意识形态领域全面对抗 D.展现出合作和要协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 19 世纪末。1902
年光绪帝下诏“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 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
1910 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 1569 条。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
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 年,国民
政府在此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
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
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曾两度着手起草《民法典草案》,
但均因“左”倾政治运动,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79 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5 年随着改平开放日意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
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 1986 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 年邓
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
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0
年 3 月 1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
争取 2020 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法典编纂过程的特点,简析其社
会背景。(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
并分析改革开放后推动形成统民法典的意义。 (15 分)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讲义目录(部分)
第三回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
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一、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
二、国家国家;国在家之上
三、国家与秩序的需要
四、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
五、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六、什么是“儒”? “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七、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
八、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
九、名分:“必也正名”
十、“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
十一、儒学的确立与瓦解
——摘自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讲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
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 分)
(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
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为鼓励在纷乱之时保持高风亮节、特立独行的节
义之士,特别予以表扬,后来选举、辟召等拔取政治人才的制度,一变而被扭曲
为“道德比赛”的工具。再加上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互窃柄,更促
使士人激愤,太学“清议”应运而生。至曹操崛起之时,士人大都均与道德告别
了,其态度呈现一种两极化的发展:一是由“清议”转为“清谈”,超乎现实,在
乱世中依然潇洒优哉游哉,走向清虚空灵之路;另一就是由不齿做一个空言道德、
百无一用的废物,而反动为循名责实,只讲求如何强力操作实际政治,明白宣告道
德破产。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有了荆州和附近诸郡,孙权力量也日益壮大,三国
鼎立局面基本形成。曹操要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阻力非常大。于是他在建安十五
年(210 年),以迫切的心情写了求贤令,号召去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
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希望有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
——根据龚鹏程《改变中国历史的文献》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求贤”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出现
的时代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的“求贤令”。(7 分)
46.(15 分)【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持续二十年的“英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在亚洲大陆扩张的国际支柱。
美国一再敦促英国废除将于 1921 年 7 月满期的“英日同盟”。1920 年 5 月,华盛
顿照会伦敦,如果英日续约,应当保证在中国实行“机会均等的原则”并明确该
同盟“不是针对美国的”。日本不愿放弃“英日同盟”,破例派皇太子访英,争取续
约。英国犹豫不决,开始主张续约。但是 1921 年 6 月英帝国会议上加拿大总理提
出了以英、美、日、中四国协商太平洋问题的方式取代“英日同盟”的主张,伦
敦感到德国败北、消亡,英日结盟的依据确已不复存在,美国又极力反对,乃决
定把续约问题搁置起来。
——摘编自沈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与日本在华新角逐和日本侵华策略的演
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英日同盟”终止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国家关系的角度评价“英日同盟”。(9 分)
47.(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丁文江是我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1902 年,丁文
江赴日留学,时年 15 岁。1911 年毕业回国后,丁文江在上海南洋中学教化学、西
洋史和地质学等课程,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写《动物学教科书》。1913 年 6 月与章
鸿钊一起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和地质调查所,并担任两所所长,培训地质人才,
开展地质工作。1926 年出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实施建设大上海计划,从外
国人手里争回许多重大权利。丁文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曾与胡适等
先后创办《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并发表政论;发起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
即中国现代历史上有名的科玄之争;曾标点、整理、编辑《徐霞客游记》,推出宋
应星的《天工开物》。1936 年 1 月 5 日,丁文江因煤气中毒救治过程中折断的肋骨
刺破胸腔受到感染而逝世。
——摘编自浦庆余《拓荒者的光彩——纪念丁文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文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丁文江的一生所体现的时代精神。(7 分)
吴忠市 2021 届高考模拟联考试卷参考答案
历 史
24.B 【解析】儒家的仁爱 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
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墨子把与“兼爱”
相反的思想行为称为“别”,墨子坚信治理天下的正确途径就是“兼以易别”,
与材料中“仁爱必然地包含着兼而不别”相符,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故选 B 项;“为政以德”是孔子思想,与材料“仁爱必
然地包含着兼而不别”不符,排除 A 项;“仁政”是孟子思想,排除 C 项;墨翟
主张“兼爱”、“非攻”,排除 D 项。
25.C【解析】从图示反映的封国人口远多于中央人口、封国辖郡远多于中央辖郡
等信息来看,说明地方王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政府构成厦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 C 项;独尊儒术是为了实现思想大一统,排除 A 项;实行中外朝制主要
是为强化君主专制,排除 B 项;推行均输平准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排
除 D 项。
26.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草市是一种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交易场所,满
足了不同地域环境商品交换的需要,故答案为 D 项;草市与城市的“市”相对
立的,不是设置在城市中,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草市在唐朝达到鼎盛,B 项错
误;草市一般在交通便利场所,材料没有体现随时都有,不能说突破时间限制,C
项错误。
27.C 【解析】《三国演义》中的忠、义、仁是儒家道德伦理思想突出呈现,“拥刘
反曹的价值取向”表明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对封建统治政权的合法性作辩护的
一种思想理论),故选 C 项;《三国演义》的这些“圣君贤相、忠臣义士”的价值
取向并不代表新兴阶层的价值追求,排除 A 项;材料所述是小说作者的政治倾
向,无法反映人民群众的喜好,排除 B 项;“忠、义仁”体现的仍是传统儒家思想,
不能反映出主流思想受到冲击,排除 D 项。
28.A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 息是“公家行政的弊端百出”“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
担,新税增收,旧税增额”,这说明清政府的腐败及人民负担沉重引发了太平天
国运动,故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故选
29.B 【解析】根据材料中“1901 年”“自由、民权、革命……成为一种舍旧谋新
的表征,逐渐流行开来”并结合 20 世纪初的时代特征可知,当时的中国积极寻求
救亡图存的道路,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潮流,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维新运
动,且 1898 年时维新运动就已经失败,其影响不会在其失败后日益广泛,排除 A
项;C 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0.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回忆录中的内容,而回忆录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以及
年代久远记忆不清的可能,因此该史料有待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故选 A 项;亲
历者并不一定可信度高,排除 B 项;回忆录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排除 C 项;“完
整”说法错误,排除 D 项。
31.D【解析】在宪法正式通过前,政府让民众讨论宪法,体现了人民制宪原则,这
也是人民民主原则的体现,D 项正确。既然是讨论宪法,说明不同的人对宪法有
不同的看法,不能说明完全赞同,排除 A 项;宪法还没有正式颁布,不能说明社
会主义民主实现了法制化,排除 B 项;“宪法草案”说明,宪法还没有正式通过,
排除 C 项。
32.D 【解析】结合材料中“直言人类心灵不应无所事事”“节制、正义和睿智”
等信息可知,柏拉图注重人的道德发展和完善,注重道德自觉自律,故选 D 项;
道德沦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不涉及传统思想,排除 B 项;C 项是
智者学派的观点。
33.A【解析】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共和制,罗马执政官普布利乌斯建立了罗
马共和制,麦迪逊等选择普布利乌斯的名字为合署笔名,显然是希望联邦共和制
走向辉煌,故答案为 A。
34.D【解析】材料中“愈加强硬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越过州政府而直接作用于
各州公民的改革政策”反映出罗斯福政府行政权力的膨胀,即强调政府采用强有
力的手段来实施各项改革方案,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的特点,故 D 项正确。
1933-1935 年,罗斯福新政处于调整与复兴时期,尚未进人改革的关键时段,A 项
错误;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
整,B 项错误;C 项违背史实。
35.D【解析】从材料可知,当苏联配额较少,与苏联大国地位不相称时,美国主动
增加苏联的配额,这体现了美苏之间合作和妥协的关系,故选 D 项。其他三项均
与题意不符。
41.(1)特点:渐进性;继承性;政府重视;借鉴西方法律;西方列强的施压。(4
分)
背景:近代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清末新政等近代化政治运动的推动;西方文明的示范。
(6 分)
(2)历程: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夕,因政治运动两次起草两度中断;改革开
放后第三次起草民法典;80 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 年代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 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
草,2020 年通过民法总则。(6 分)
意义:逐渐摆脱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理论桎梏;形成了理性的法学研究态度;
提升国民的法律观念与权利意识;使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
依法治国的方略的推进;规范平等的社会秩序,推进中国法制建设的现代化;
进一步保障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
一步深化提供基本准则,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深化。(9 分)(言之有
理,即可得分)
42.示例:论题:儒学的演变迎合了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求。(3 分)
阐述: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追求家国同构、思想统,儒学的改 造与演变迎合
了这一发展需求。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法、道、阴阳五行家的观点对传统儒
学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迎合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需要,故而成为
封建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兴盛,为了巩固正统地位,儒学吸收
佛、道思想,出现“三教合一”。五代千国时期封建伦理遭到破坏,为了稳定统治
秩序,重塑伦理纲常,儒学发展至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受阶段。由此可知,儒学
的演变是为了迎合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反之,封建专制统治推动儒学体系不断
完善。(9 分)
45. (1)特点:唯才是举。(2 分)
背景: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曹操希望统一天下 ,对人才渴求;东汉以来选
官制的积弊;东汉以来士风虚矫,士人空谈道德,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6 分)
(2)评价:曹操唯才是举的选人标准,改变了两汉时期以“察举”为主的用人制
度,(2 分)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官员之间的施恩和报恩的关系;(2 分)有利于发
挥人才的积极性,对曹魏实力的壮大和统一全国起到推动作用。(1 分)但在用人
上忽略了品德,会使选出的人才有一定的缺陷。 (2 分)
46.(1)原因:英联邦内部对英日同盟意见不一致;随着一战的结束,英日失去了同
盟的基础;一战后美国崛起,英日同盟对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形成
威胁,美国极力反对;英国战后实力的削弱。(6 分)
(2)评价:英日同盟是列强间利益争夺的需要和表现,对近代东亚国际格局演变
产生了重大影响;英日同盟的终止体现了列强间既有合作,也有斗争,一切的出
发点均是本国利益。(9 分)
47.(1)贡献:促进了中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的发展;为中国地质事业培养了大
量人才;传播了启蒙和科学思想;维护国家利权;整理中国古代科学书籍。(8 分,
任答四点即可)
(2)精神: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科学精神;
接受和传播新思想的启蒙精神。(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