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问题(解析版)-2021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之解答题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13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问题(解析版)-2021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之解答题专题

ID:670153

大小:1.44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1-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冲刺 专题 13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问题 1.如图,已知椭圆C :   2 2 2 1 1x y aa    的左焦点为 F ,直线  0y kx k  与椭圆C 交于 A , B 两点, 且 0FA FB   时, 3 3k  . (1)求 a 的值; (2)设线段 AF ,BF 的延长线分别交椭圆C 于 D ,E 两点,当 k 变化时,直线 DE 是否过定点?若过定 点,求出定点坐标;若不过定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 3 ;(2)过定点,定点为 6 2,05     . 【分析】 (1)联立直线  0y kx k  与椭圆   2 2 2 1 1x y aa    ,求出 A 的坐标,再利用 0FA FB   时, 3 3k  可求出 a 的值; (2)由(1)知,  2,0F  ,椭圆C : 2 2 13 x y  ,设出直线 AD 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解得 D 的坐 标,同理得 E 的坐标,再求出直线 DE 的方程,令 0y  ,可得 x 为定值,从而可知直线 DE 过定点. 【详解】 (1)设  0 0,A x y ,则  0 0,B x y  ,由题意得焦点为  2 1,0F a  所以,    2 2 2 2 2 0 0 0 0 0 01, 1, 1FA FB x a y x a y x y a              uur uur . 当 0FA FB   时,有 2 2 2 0 0 1x y a   . 联立 2 2 2 , 1, y kx x ya    得 2 2 0 2 2 1 ax k a   , 2 2 2 0 2 2 1 k ay k a   ,从而 2 2 2 2 2 2 2 2 11 1 a k a ak a k a     . 将 3 3k  代入,得 2 2 2 4 13 a aa   ,即 4 22 3 0a a   , 所以 2 3a  或 2 1a   (舍),故 3a  . (2)由(1)知,  2,0F  ,椭圆C : 2 2 13 x y  . 设 AD : 0 0 2 2xx yy   ,代入椭圆C : 2 23 3x y  , 消去 x 并整理得    2 0 02 2 0 0 2 2 2 2 3 1 0 x x y yy y            , 所以 2 2 2 2 0 0 0 0 0 0(3 2 2 2) 2 2( 2) 0y x x y x y y y       , 而 2 2 0 03 3x y  ,所以    2 2 0 0 0 05 2 2 2 2 2 0x y x y y y     , 由韦达定理得 2 0 0 05 2 2D yy y x    ,所以 0 05 2 2D yy x   . 同理 BE : 0 0 2 2xx yy    ,即 0 0 2 2xx y   , 0 05 2 2E yy x   , 所以 0 0 0 0 2 00 0 4 2 25 85 2 2 5 2 2E D y y x yy y xx x       , 0 0 0 2 00 0 10 25 85 2 2 5 2 2E D y y yy y xx x       所以 0 0 2 0 0 0 2 0 4 2 25 8 2 2 10 5 25 8 E D E D x y x xy y yy y x     , 于是 0 000 0 0 0 0 00 0 0 0 1 1 5 5 2 2 2 2 22 5 E D E D DE E D E D E D E D yy y y yk kx x xx y yx x x xy y y y y yy y y y               所 以直线 DE :  0 0 5 D D yy y x xx    . 令 0y  ,得 0 0 0 0 0 0 2 25 5D D D D x x xx x y y yy y y      0 0 4 5 2 25 D x yy   , 将 0 05 2 2D yy x   代入得 6 25x   , 所以 DE 经过定点 6 2,05     . 【点睛】 关键点点睛:将 A 的坐标当已知,求出 ,D E 的坐标和直线 DE 的方程,再令 0y  得到 x 为定值是本题解 题关键.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P 为坐标原点,  3,0M ,已知平行四边形OMNP 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之 和等于 4 . (1)求动点 P 的轨迹方程; (2 过  3,0M 作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1l 、 2l , 1l 与动点 P 的轨迹交于 A 、B , 2l 与动点 P 的轨迹交于点 C 、 D , AB 、 CD 的中点分别为 E 、 F ; ①证明:直线 EF 恒过定点,并求出定点坐标. ②求四边形 ACBD 面积的最小值. 【答案】(1)   2 2 1 04 x y y   ;(2)①证明见解析,定点坐标为 4 3 ,05       ;② 32 25 . 【分析】 (1)设点 P 的坐标为  ,x y ,根据已知条件得出    2 22 2 333 4 2x y yx      ,结合椭 圆的定义可知点 P 的轨迹是椭圆,求出 a 、b 、c 的值,结合椭圆的焦点位置可得出点 P 的轨迹方程,并求 出 y 的取值范围; (2)①分析出直线 1l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零,可设直线 1l 的方程为 ( )3 0x my m= + ¹ ,可得出直线 2l 的方 程为 1 3x ym    ,设点  1 1,A x y 、  2 2,B x y ,将直线 1l 的方程与点 P 的轨迹方程联立,求出点 E 的 坐标,同理求出点 F 的坐标,求出直线 EF 的方程,进而可得出直线 EF 所过定点的坐标; ②求得 AB 、 CD ,利用基本不等式可求得四边形 ACBD 面积的最小值. 【详解】 (1)设点  ,P x y ,依题意 4MP ON OP OM OP OM           ,    2 22 23 4 2 33y xx y       , 所以动点 P 的轨迹为椭圆(左、右顶点除外),则 2 4a  , 3c  , 2 2 1b a c    , 动点 P 的轨迹方程是   2 2 1 04 x y y   ; (2)①若 1l 与 x 轴重合,则直线 1l 与动点 P 的轨迹没有交点,不合乎题意; 若 2l 与 x 轴重合,则直线 2l 与动点 P 的轨迹没有交点,不合乎题意; 设直线 1l 的方程为 ( )3 0x my m= + ¹ ,则直线 2l 的方程为 1 3x ym    , 直线 1l 、 2l 均过椭圆的焦点(椭圆内一点), 1l 、 2l 与椭圆必有交点.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由  2 2 2 2 3 4 2 3 1 0 4 4 x my m y my x y           , 由韦达定理可得 1 2 2 2 3 4 my y m     ,则  1 2 1 2 2 8 32 3 4x x m y y m       , 所以点 E 的坐标为 2 2 4 3 3,4 4 m m m       ,同理可得点 2 2 2 4 3 3,4 1 4 1 m mF m m        , 直线 EF 的斜率为    2 2 22 2 2 3 3 54 4 1 1 4 14 3 4 3 4 1 4 EF m m mm mk m mm m m        , 直线 EF 的方程是  2 22 3 5 4 3 4 44 1 m my xm mm          , 即         22 2 22 2 2 4 3 15 4 3 5 4 3 4 54 1 5 4 4 1 mm my x xmm m m                  , 当 1m   时,直线 EF 的方程为 4 3 5x  ,直线 EF 过定点 4 3 ,05       . 综上,直线 EF 过定点 4 3 ,05       ; ②由①可得 1 2 2 2 3 4 my y m     , 1 2 2 1 4y y m    ,    2 22 2 1 2 1 2 1 2 2 4 1 1 1 4 4 m AB m y y m y y y y m              , 同理可得  22 2 2 14 1 4 1 1 4 14 mmCD m m        , 所以,四边形 ACBD 的面积为       2 22 2 22 2 2 2 8 1 8 1 32 254 4 1 4 4 12 2 1 m m S AB CD m m m m    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2 1m  取等号. 因此,四边形 ACBD 的面积的最小值为 32 25 . 【点睛】 方法点睛: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解决方法一般分两种: 一是几何法,特别是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平面几何的有关结论来求最值; 二是代数法,常将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或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函 数的单调性或三角函数的有界性等求最值. 3.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两焦点为  1 1,0F  ,  2 1,0F ,点 P 在椭圆C 上,且 1 2PF F△ 的 面积最大值为 3 . (Ⅰ)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Ⅱ)点 M 为椭圆C 的右顶点,若不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l 与椭圆C 相交于 ,A B 两点( ,A B 均不是椭圆 C 的右顶点),且满足 AM BM ,求证:直线l 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答案】(Ⅰ) 2 2 14 3 x y  ;(Ⅱ)证明见解析,定点坐标为 2 ,07      . 【分析】 (Ⅰ)由 1 2PF F△ 面积最大值可求得b ,由 2 2 2a b c  求得 a ,由此得到椭圆方程; (Ⅱ)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l y kx m  ,与椭圆方程联立得到韦达定理的形式,根据 AM BM 得到 0MA MB   ,根据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和韦达定理可化简整理得到 2 27 16 4 0m km k   ,从 而求得 m ;根据直线过定点的求解方法可得结论. 【详解】 (Ⅰ)由椭圆的对称性可知:当点 P 落在椭圆的短轴的两个端点时 1 2PF F△ 的面积最大,此时 1 2 32 b   , 解得: 3b  . 由 2 2 2a b c  得: 2 3 1 4a    . 椭圆 C 的标准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Ⅱ)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直线l 的方程为 y kx m  , 联立 2 2 14 3 y kx m x y     得:   2 2 23 4 8 4 3 0k x mkx m     , 则   2 2 2 264 16 3 4 3 0m k k m     ,即 2 23 4 0k m   , 1 2 2 8 3 4 mkx x k      ,  2 1 2 2 4 3 3 4 m x x k    .   1 2 1 2y y kx m kx m     2 2 1 2 1 2k x x mk x x m     2 2 2 3 4 3 4 m k k    .  椭圆的右顶点为  2,0M , AM BM , 0MA MB    ,   1 2 1 22 2 0x x y y     ,即  1 2 1 2 1 22 4 0y y x x x x     ,    2 2 2 2 2 3 4 4 3 3 4 3 4 m k m k k      2 16 4 03 4 mk k    . 整理可得: 2 27 16 4 0m km k   , 解得: 1 2m k  , 2 2 7 km   ,( 1m , 2m 均满足 2 23 4 0k m   ). 当 2m k  时,l 的方程为  2y k x  ,直线l 过右顶点  2,0 ,与已知矛盾; 当 2 2 7 km   时,l 的方程为 2 7y k x     ,过定点 2 ,07      , 直线l 过定点,定点坐标为 2 ,07      . 【点睛】 思路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椭圆综合应用中的直线定点问题的求解,求解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①假设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整理为关于 x 或 y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 ②利用 0  求得变量的取值范围,得到韦达定理的形式; ③利用韦达定理表示出已知中的等量关系,代入韦达定理可整理得到变量间的关系,从而化简直线方程; ④根据直线过定点的求解方法可求得结果. 4.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上顶点到右顶点的距离为 7 ,离心率为 1 2 ,过椭圆C 的左焦点 1F 作不与 x 轴重合的直线 MN 与椭圆C 相交于 ,M N 两点,过点 M 作直线 : 2m x a  的垂线 ME ,E 为 垂足.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①已知直线 EN 过定点 P ,求定点 P 的坐标;②点 O 为坐标原点,求 OEN 面积的最大值. 【答案】(1) 2 2 14 3 x y  ;(2)①直线 EN 过定点 5 ,02P    ;②15 4 . 【分析】 (1)根据离心率、上顶点到右顶点的距离和椭圆 , ,a b c 关系可构造方程组求得 , ,a b c ,由此可得椭圆方程; (2)①设直线 MN 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整理可得韦达定理的形式,从而得到  1 2 1 22 3my y y y   ,代 入直线 EN 方程后,知 0y  时, 5 2x   ,由此可得定点坐标; ②结合①中韦达定理的结论可求得 1 2y y ,由 1 2 1 2OENS OP y y   ,令 2 1t m  ,将 OENS 化为 15 13t t  , 由函数单调性可确定最大值点,由此求得最大值. 【详解】 (1)由题意得: 2 2 2 2 2 7 1 2 a b ce a a b c          ,解得: 2a  , 3b  , 1c  . 故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①由(1)知:  1,0F  , 设直线 MN 方程: 1x my  ,  1 1,M x y ,  2 2,N x y ,  14,E y ,, 联立方程 2 2 1 14 3 x my x y     得: 2 23 4 6 9 0m y my    , 2 21 6 3 4y y m m    , 1 2 2 9 3 4y y m   ,  1 2 1 22 3my y y y   , 又 2 1 2 4EN y yk x   ,直线 EN 方程为:  2 1 1 2 44 y yy y xx    , 令 0y  ,则    1 21 2 1 2 1 2 1 2 1 2 1 3 4 3 3 524 4 4 4 2 2 y yy x my y yx y y y y y y                  , 直线 EN 过定点 5 ,02P    . ②由①中  2144 1 0m    知: m R , 又   2 2 1 2 1 2 1 2 2 12 14 3 4 my y y y y y m       , 所以 2 2 1 2 2 2 1 5 12 1 15 1 2 4 3 4 3 4OEN m mS OP y y m m          , 令 2 1t m  , 1t  ,则 2 15 15 13 1 3 OEN tS t t t     令    15 113 f t t t t    ,  f t 在 1, 单调递减,当 1t  时,    max 151 4f t f  , 即 OEN 面积的最大值为15 4 . 【点睛】 思路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椭圆综合应用中的三角形面积取值范围问题的求解,求解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如下: ①假设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整理为关于 x 或 y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 ②利用 0  求得变量的取值范围,得到韦达定理的形式; ③利用韦达定理和点到直线距离表示出所求三角形的面积; ④通过换元法将所求三角形面积转化为关于某一变量的函数的形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得函数值域,由 此可求解出所求的范围. 5.已知焦点在 x 轴上的椭圆 C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短轴长为 2 3 ,椭圆左顶点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如图,已知点 2( ,0)3P ,点 A 是椭圆的右顶点,直线l 与椭圆C 交于不同的两点 ,E F , ,E F 两点都 在 x 轴上方,且 APE OPF   .证明直线 l 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坐标. 【答案】(1) 2 2 14 3 x y  ;(2)证明见解析, (6,0) . 【分析】 (1)利用已知和 , ,a b c 的关系,列方程组可得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直线l 斜率存在时,设出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 APE OPF   可得 0PE PFk k  ,利用根与 系数的关系代入化简,可得直线l 所过定点. 【详解】 (1)由 2 2 2 2 2 3 1 b a c a c b         得 3 2 1 b a c       , 所以椭圆 C 的标准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当直线l 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 与椭圆C 交于不同的两点分布在 x 轴两侧,不合题意. 所以直线l 斜率存在,设直线l 的方程为 y kx m  . 设 1 1( , )E x y 、 2 2( , )F x y , 由 2 2 14 3 x y y kx m       得 2 2 2(3 4 ) 8 4 12 0k x kmx m     , 所以 1 2 2 8 3 4 kmx x k    , 2 1 2 2 4 12 3 4 mx x k   . 因为 APE OPF   , 所以 0PE PFk k  , 即 1 2 1 2 02 2 3 3 y y x x     ,整理得 1 2 1 2 2 42 ( )( ) 03 3 mkx x m k x x     化简得 6m k  ,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 6 ( 6)y kx k k x    , 所以直线l 过定点 (6,0) . 6.已知斜率为的 3 4 的直线l 与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交于点 ,A B ,线段 AB 中点为  11D  , ,直 线l 在 y 轴上的截距为椭圆C 的长轴长的 7 16 倍. (1)求椭圆C 的方程; (2)若点 , , ,P Q M N 都在椭圆上,且 ,PQ MN 都经过椭圆 C 的右焦点 F ,设直线 ,PQ MN 的斜率分别为 1 2,k k , 1 2 1k k   ,线段的中点分别为 ,G H ,判断直线GH 是否过定点,若过定点.求出该定点,若不 过定点,说明理由. 【答案】(1) 2 2 14 3 x y  ;(2)过定点, 31, 4      . 【分析】 (1)利用点差法可得 2 2 3 4 b a  ,再由直线l 的方程为  31 14y x   ,求出 y 轴上的截距,结合题意即可求 解. (2)设直线 ,PQ MN 的方程分别为  1 2( )1 , 1y k x y k x    ,分别将直线与椭圆方程联立,分别求出 2 2 1 1 2 2 1 1 4 3,3 4 3 4 k kG k k       , 2 2 2 2 2 2 2 2 4 3,3 4 3 4 k kH k k       ,求出直线GH 方程 2 21 1 1 12 2 1 1 3 43 3 4 4 3 4 k ky k k xk k             ,化简整理即可求解. 【详解】 本题考查椭圆的方程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考查数学运算及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1)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 则 1 2 1 22, 2x x y y     , 且 2 2 2 2 1 1 2 2 2 2 2 21, 1x x x x a b a b     两式相减得 2 2 2 2 1 2 1 2 2 2 x x y y a b    即 2 1 2 1 2 2 1 2 1 2 y y y y b x x x x a      , 即 2 2 2 3 2 4 b a     , 所以 2 2 3 4 b a  又直线l 的方程为  31 14y x   , 令 0x  ,得 7 4y  所以 7 72 , 2, 316 4a a b    , 所以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由题意得  1,0F ,直线 ,PQ MN 的方程分别为  1 2( )1 , 1y k x y k x    , 设    3 3 4 4, , ,P x y Q x y ,联立 1 2 2 ( 1) 14 3 y k x x y     , 得  2 2 1 2 1 2 13 4 8 4 12 0k k kx x     , 所以 2 1 2 3 4 1 8 3 4x k kx   , 则 2 2 1 1 2 2 1 1 4 3,3 4 3 4 k kG k k       同理 2 2 2 2 2 2 2 2 4 3,3 4 3 4 k kH k k       所以 1 2 2 2 1 2 1 2 2 2 1 2 1 2 2 2 1 2 3 3 3 3 4 3 4 4 4 4 3 4 3 4 GH k k k kk kk k k k k k k        由 1 2 1k k   得  1 1 3 14GHk k k   , 所以直线GH 的方程为 2 21 1 1 12 2 1 1 3 43 3 4 4 3 4 k ky k k xk k             整理得  2 1 1 3 314 4y k k x        , 所以直线GH 过定点 31, 4      . 【点睛】 关键点点睛:本题考查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设出直线方程,求出点G 、H 以及直线GH 的方程为 2 21 1 1 12 2 1 1 3 43 3 4 4 3 4 k ky k k xk k             ,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综合性比较强. 7.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上、下顶点分别为 , ,A B P 为直线 2y  上的动点,当点 P 位于点  1,2 时, ABP 的面积 1ABPS  ,椭圆C 上任意一点到椭圆的左焦点 1F 的最短距离为 2 1 . (1)求椭圆C 的方程; (2)连接 ,PA PB ,直线 ,PA PB 分别交椭圆于 ,M N (异于点 ,A B )两点,证明:直线 MN 过定点. 【答案】(1) 2 2 12 x y  ;(2)证明见解析. 【分析】 (1)由椭圆的上、下顶点 ,A B ,点 P  1,2 , ABP 的面积 1ABPS  ,求得 b,再由椭圆C 上任意一点到 椭圆的左焦点 1F 的最短距离为 2 1 ,即 2 1a c   求解. (2)设 ( ,2)P t ,由题意知直线 PA,PB 的斜率存在,设 1 3: 1, : 1PA PBl y x l y xt t     ,分别与椭圆方程联立, 求得 M,N 的坐标,写出直线 M,N 的方程求解. 【详解】 (1)因为椭圆的上、下顶点分别为 ,A B ,点 P  1,2 , ABP 的面积 1ABPS  , 所以 1 2 12ABPS b    ,基底 1b  , 又因为椭圆C 上任意一点到椭圆的左焦点 1F 的最短距离为 2 1 , 设  , M x y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 ( ,0)F c , 则 2 2 2 2 2 2 2( ) 2cMF x c y x cx aa       ,对称轴 2ax ac     , 所以在区间 [ , ]x a a  上递增,则 x a  时, minMF a c  , 即 2 1a c   ,又 2 2 2a b c  ,解得 2a  , 所以椭圆方程为 2 2 12 x y  . (2)设 ( ,2)P t ,由题意得,直线 PA,PB 的斜率存在, 设 1 3: 1, : 1PA PBl y x l y xt t     , 由 2 2 1 1 12 y xt x y       得 2 2 2 4 2,2 2 t tM t t      , 由 2 2 3 1 12 y xt x y       得 2 2 2 12 18,18 18 t tN t t       , 所以 :MNl 2 2 2 2 2 2 2 2 2 18 2 2 418 2 12 42 2 18 2 t t t tt ty xt tt t t t            , 化简得 26 1 8 2 ty xt   所以直线 MN 过定点 10, 2      , 【点睛】 方法点睛:定点问题的常见解法:①假设定点坐标,根据题意选择参数,建立一个直线系或曲线系方程; ②从特殊位置入手,找出定点,再证明该点适合题意. 8.如图,已知椭圆 2 2 2 2 1x y a b   ( 0a b  )的离心率为 2 2 ,以该椭圆上的点和椭圆的左、右焦点 1F , 2F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周长为  4 2 1 ,一双曲线的顶点是该椭圆的焦点,且它的实轴长等于虚轴长,设 P 为该双曲线上异于顶点的任一点,直线 1PF 和 2PF 与椭圆的交点分别为 A、B 和C 、D ,其中 A、C 在 x 轴的同一侧. (1)求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 1PF 、 2PF 的斜率分别为 1k 、 2k ,证明 1 2 1k k  ; (3)是否存在题设中的点 P ,使得 3 4AB CD AB CD      .若存在,求出点 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 明理由. 【答案】(1) 2 2 14 4 x y  ;(2)证明见解析;(3)存在点 P 的坐标为  2 2, 2  . 【分析】 (1)根据离心率 2 2 c a  ,及三角形周长  2 2 4 2 1a c   ,即可求得 a,c 的值,利用 2 2 2a b c  , 即可求得 b 的值,进而可得椭圆方程;根据实轴长等于虚轴长,可设双曲线方程为 2 2 2 2 1x y m m   ( 0m  ), 根据题意,可求得 m 的值,即可得双曲线方程. (2)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 0 0,P x y ,则 0 1 0 2 yk x   , 0 2 0 2 yk x   ,即可得 1 2k k 的表达式,又  0 0,P x y 在双曲线上,可得 2 2 0 0 4x y  ,代入表达式,即可得证. (3)设 1PF 方程为  2y k x  ,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利用弦长公式,可得 AB 的表达式,同理可得 CD 的表达式,设 ,CAB D   夹角为 ,根据条件,可求得 cos 的值,利用数量积公式 1 2 1 2 cosPF PF PF PF       ,代入数据,即可求得 P 点坐标. 【详解】 (1)设椭圆的半焦距为 c ,由题意知; 2 2 c a  , ∵  2 2 4 2 1a c   ,∴ 2 2a  , 2c  . 又∵ 2 2 2a b c  ,∴ 2b  . 故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2 2 18 4 x y  . 由题意设等轴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 2 2 2 1x y m m   ( 0m  ), ∵等轴双曲线的顶点是椭圆的焦点,∴ 2m  ,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 2 14 4 x y  . (2)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 0 0,P x y ,则 0 1 0 2 yk x   , 0 2 0 2 yk x   . ∵点 P 在双曲线 2 2 4x y  上,所以 2 2 0 0 4x y  . ∴ 2 0 0 0 1 2 2 0 0 0 12 2 4 y y yk k x x x        ,即 1 2 1k k  . (3)设 1PF 方程为  2y k x  , 2PF 的方程为  1 2y xk   , 设  1 2,A x y ,  2 2,B x y ,则   2 2 18 4 2 x y y k x         2 2 2 22 1 8 8 8 0k k xx k     , 2 1 2 2 1 8 2 1 kx x k    , 2 1 2 2 8 8 2 1 kx x k   , 所以  22 1 2 1 21 4AB k x x x x     22 2 2 2 2 8 8 81 42 1 2 1 k kk k k             2 2 4 2 1 2 1 k k    , 同理,   2 2 2 2 14 2 1 4 2 1 212 1 k k CD k k                , 设 ,CAB D   夹角为 ,即 1 2F PF   由题意得, 3 3 cos4 4AB CD AB CD AB CD           所以     2 2 3 14 1 1 4 2cos 3 3 24 2 1 k CD kAB              , 因为 1 2 1 2 cosPF PF PF PF       所以     0 0 0 02 2x x y y         2 22 2 0 0 0 0 22 2 2x y x y       , 又 2 2 0 0 4x y  ,所以      2 22 2 2 0 0 0 0 0 22 4 2 4 2 4 2x x x x x          2 2 0 0 0 0 22 4 2 4 2x x x x      2 2 0 02 4x x  , 所以 2 0 8x  ,则 2 0 4y  ,即存在点 P 的坐标为 2 2, 2  . 【点睛】 本题考查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求法、弦长公式的应用、数量积公式的应用等知识,一般将直线方程与 椭圆联立,利用韦达定理求出 1 2x x 、 1 2x x ,代入弦长公式,进行求解,考查分析理解,化简求值的能力, 属中档题. 9.已知双曲线 2 2 2 2: 1x yC a b   经过点 (2,3) ,两条渐近线的夹角为 60 ,直线l 交双曲线于 A、 B 两点. (1)求双曲线 C 的方程; (2)若l 过原点,P 为双曲线上异于 A、 B 的一点,且直线 PA 、 PB 的斜率 PAk 、 PBk 均存在,求证: PA PBk k 为定值; (3)若l 过双曲线右焦点 1F ,是否存在 x 轴上的点 ( ,0)M m ,使得直线l 绕点 1F 无论怎样转动,都有 0MA MB     成立?若存在,求出 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2 13 yx   ;(2)证明见解析;(3)存在, ( 1,0)M  . 【分析】 (1)利用双曲线 2 2 2 2: 1x yC a b   经过点 (2,3) ,两条渐近线的夹角为 60,建立方程即可求解; (2)设 A点坐标为  0 0,A x y ,则由对称性知 B 点坐标  0 0,B x y  ,设 ( , )P x y ,由点 A,P 在双曲线上可 得 2 2 0 0 13 yx   , 2 2 13 yx   ,代入 PA PBk k 中化简即可; (3)先假设存在定点 M,使 MA  MB 恒成立,设出 M 点坐标,根据数量积为 0,求得结论. 【详解】 (1)由题意得: 2 2 4 9 1 3 a b b a      解得: 2 2 1 3 a b     ∴双曲线 C 的方程为 2 2 13 yx   (2)证明:设 A点坐标为  0 0,A x y ,则由对称性知 B 点坐标为  0 0,B x y  设 ( , )P x y ,则 2 2 0 0 0 2 2 0 0 0        PA PB y y y y y yk k x x x x x x 2 2 0 0 2 2 13 13 yx yx       ,得  2 2 2 2 0 03  y y x x ∴ 2 2 0 2 2 0 3PA PB y yk k x x    (3)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 方程为 ( 2)y k x  ,与双曲线方程联立消 y 得:  2 2 2 23 4 4 3 0k x k x k     , ∴ 2 3 0 0 k      得 2 3k  且 2 1 2 2 2 1 2 2 4 3 4 3 3 kx x k kx x k        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  1 2 1 2MA MB x m x m y y            2 1 2 1 2 ( 2)     x m x m k x x    2 2 2 1 2 21 2 ( ) 4      k x x k m x x m k   2 2 2 2 2 2 1 4 3 4 (2 ) 43 3        k k k k m m kk k 2 2 2 3 (4 5) 3 m k mk    假设存在实数 m ,使得 0MA MB     , ∴    2 2 23 1 4 5 0m k m m     对任意的 2 3k  恒成立, ∴ 2 2 1 0 4 5 0 m m m        ,解得 1m   . ∴当 1m   时, 0MA MB     . 当直线 l 的斜率不存在时,由 (2,3), (2, 3)A B  及 ( 1,0)M  知结论也成立 综上:存在 1m   ,使得 0MA MB  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点的轨迹方程的求法,考查斜率的计算,考查存在性问题,综合性强,属于难题. 10.已知双曲线 2 2 2x y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 2,F F ,过点 2F 的动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 ,A B 两点.在 x 轴 上是否存在定点C ,使CA CB  为常数?若存在,求出点C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存在, (1,0)C . 【分析】 假设在 x 轴上存在定点 ( ,0)C m ,使CA CB    为常数,当 AB 不与 x 轴垂直时,设出直线 AB 的方程,然后 与双曲线方程联立消去 y 得到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进而可得到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表示出向量 CA CB    并将所求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代入整理即可求出 C 的坐标;当 AB 与 x 轴垂直时可直接得到 A , B 的坐标,再由 1CA CB     ,可确定答案. 【详解】 解:由条件知 1 2( 2,0), (2,0)F F , 设点 ,A B 的坐标分别为    1 1 2 2, , ,x y x y , 假设在 x 轴上存在定点 ( ,0)C m ,使CA CB  为常数, 当 AB 不与 x 轴垂直时,设直线 AB 的方程是 ( 2)( 1)y k x k    , 代入 2 2 2x y  ,得   2 2 2 21 4 4 2 0k x k x k     , 2 2 1 2 1 22 2 4 4 2,1 1 k kx x x xk k      , ∴      2 1 2 1 22 2CA CB x m x m k x x            2 2 2 2 1 2 1 21 2 4k x x k m x x k m         2 2 2 1 4 2 1 k k k      2 2 2 2 2 4 2 41 k k m k mk     2 2 2 2(1 2 ) 2 1 m k mk    2 2 4 42(1 2 ) 1 mm mk     , ∵CA CB  是与 k 无关的常数, ∴ 4 4 0m  ,即 1m  ,此时 1CA CB    ; 当 AB 与 x 轴垂直时,点 ,A B 的坐标可分别设为 (2, 2),(2, 2) , 此时 (1, 2) (1, 2)CA CB      1 1 2 2 1       ; 故在 x 轴上存在定点 (1,0)C ,使CA CB  为常数.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考查转化与化归思想,属于中档题. 11.已知双曲线C :  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的右焦点为 F ,半焦距 2c  ,点 F 到右准线 2ax c  的距 离为 1 2 ,过点 F 作双曲线C 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弦 AB , CD ,设 AB , CD 的中点分别为 M , N . (1)求双曲线 C 的标准方程; (2)证明:直线 MN 必过定点,并求出此定点坐标. 【答案】(1) 2 2 13 x y  (2)证明见解析;定点 3,0 【分析】 (1)由题意可得 c 的值,再由点 F 到直线 2ax c  的距离为 1 2 ,可得 a 的值,再由 a ,b ,c 之间的关系求 出双曲线的方程; (2)设弦 AB 所在的直线方程,与双曲线的方程联立可得两根之和进而可得 AB 的中点 M 的坐标,再由 椭圆可得弦CD 的中点 N 的坐标,分别讨论当 MN 的斜率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可得直线 MN 恒过定点. 【详解】 (1)由题设可得 2 1 2 ac c   , 2c  ,所以 2 3a  , 2 2 2 1b c a   . 所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 2 13 x y  . (2)证明:点  2,0F ,设过点 F 的弦 AB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2x ky  ,  1 1,A x y ,  2 2,B x y , 则有  1 2 1 22,2 2 k y y y yM     . 联立 2 2 13 2 x y x ky       ,可得 2 23 4 1 0k y ky    . 因为弦 AB 与双曲线C 有两个交点,所以 2 3 0k   , 所以 1 2 2 4 3 ky y k    ,所以 2 2 6 2,3 3 kM k k     . (1)当 0k  时, M 点即是 F 点,此时,直线 MN 为 x 轴. (2)当 0k  时,将上式 M 点坐标中的 k 换成 1 k  ,同理可得 2 2 2 6 2,3 1 3 1 k kN k k      . ①当直线 MN 不垂直于 x 轴时, 直线 MN 的斜率   2 2 2 2 2 2 2 2 23 3 1 6 6 3 1 3 3 1 MN k k kk kk k k k k      , 其方程  2 22 2 2 6 3 33 1 k ky xk kk         ,化简得    2 2 3 3 1 ky x k    , 所以直线 MN 过定点 3,0 ; ②当直线 MN 垂直于 x 轴时, 2 2 2 6 6 3 3 1 k k k   ,此时, 1k   ,直线 MN 也过定点 3,0 . 综上所述,直线 MN 过定点 3,0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性质、定点问题等知识以及逻辑思维与运算求解能力,考查了学生的计 算能力,属于难题. 12.设双曲线   2 2 2 2 1 , 0x y a ba b    的实轴长为 4 3 .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3 . (1)求此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直线 3 23y x  与双曲线的右支交于 A, B 两点.且在双曲线的右支上存在点 C ,使得 OA OB mOC    ,求 m 的值及点C 的坐标. 【答案】(1) 22 112 3 yx   (2)4, 4 3,3 【分析】 (1)由实轴长可得 a 值,由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可得 b ,即可求得双曲线的方程; (2)设 1(A x , 1)y , 2(B x , 2 )y , 0(C x , 0 )y ,则 21 0x x mx  , 21 0y y my  ,联立直线方程与双曲线 方程消掉 y 得 x 的二次方程,由韦达定理可得 1 2x x ,进而求得 1 2y y ,从而可得 0 0 x y ,再由点 D 在双曲 线上得一方程,联立方程组即可求得 C 点坐标,从而求得 m 值. 【详解】 (1)由实轴长为 4 3 ,得 2 3a  , 所以渐近线方程为 2 3 by x  ,即 2 3 0bx y  或 2 3 0bx y  , 取渐近线方程为 2 3 0bx y  ,  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3 , 2 | | 3 12 bc b    ,又 2 2 2c b a  , 2 3b  , 双曲线方程为: 22 112 3 yx   (2)设  1 2,A x y ,  2 2,B x y ,  0 0,C x y , 则 21 0x x mx  , 21 0y y my  , 由直线与双曲线方程联立,可得 2 16 3 84 0x x   , 1 2 16 3x x   , 1 2 3 16 3 4 123y y      , 0 0 2 2 0 0 4 3 3 , 112 3 x y x y      解得 0 4 3x  , 0 3y  , 4m   4 3,3C , 4m  . 【点睛】 本题考查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双曲线标准方程,以及向量的线性运算,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13.已知动圆 P 过点  2 2,0F ,并且与圆 1F : 2 22 4x y   相外切,设动圆的圆心 P 的轨迹为C . (1)求曲线C 的方程; (2)过动点 P 作直线与曲线 2 23 0x y  交于 ,A B 两点,当 P 为 AB 的中点时,求 OA OB 的值; (3)过点 2F 的直线 1l 与曲线C 交于 ,E F 两点,设直线l : 1 2x  ,点  1,0D  ,直线 ED 交l 于点 M , 求证:直线 FM 经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答案】(1) 2 2 1( 0)3 yx x   ;(2)4;(3)证明见解析,定点的坐标为 (1,0) . 【分析】 (1)利用动圆经过的点及外切关系可求; (2)设出直线方程,联立方程组,结合中点公式,得到OA OB  ,进而可求 OA OB ; (3)设出直线方程,联立方程组,结合韦达定理,证明直线 FM 经过定点. 【详解】 (1)设动圆的圆心 ( , )P x y ,半径为 r ,则由题意可得 2 1 2 PF r PF r     ,即 1 2 2PF PF  , 因为 1 2 4 2F F   ,所以点 P 的轨迹是以 1 2,F F 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且 1, 2a c  , 所以曲线 C 的方程为 2 2 1( 0)3 yx x   . (2)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 (1,0), (1, 3), (1, 3)P A B  ,此时 4OA OB  ; 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的方程为 y kx m  , 1 1 2 2( , ), ( , )A x y B x y , 联立 2 23 0 y kx m x y      得 2 2 2(3 ) 2 0k x kmx m    , 23 0k  , 2 1 2 1 22 2 2 ,3 3 km mx x x xk k      ,     2 2 2 1 2 1 2 1 2 1 2 1 22 2 6 32 ,3 3 m my y k x x m y y k x x km x x mk k            . 因为 P 为 AB 的中点,所以 2 2 3( , )3 3 km mP k k  ,代入曲线方程得     2 2 2 2 22 2 3 1 3 3 k m m k k     ; 整理可得 2 2 3m k  ; 2 2 2 1 2 1 2 2 2 2 3 2 23 3 3 m m mOA OB x x y y k k k             , 因为 2 23 0x y  恰为双曲线的渐近线,且其中一条渐近线 3y x 的倾斜角为 60 , 所以 1cos120 22OA OB OA OB OA OB            ,所以 4OA OB   . 综上可得 4OA OB   . (3)证明:当直线 1l 的斜率不存在时, (2,3), (2, 3)E F  , 1 3( , )2 2M ,直线 :3 3 0FM x y   经过点 (1,0) . 当直线 1l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 1 : ( 2)l y k x  , 1 1 2 2( , ), ( , )E x y F x y , 直线 1 1 : ( 1)1 yED y xx   ,当 1 2x  时,   1 1 3 2 1M yy x   ,   1 1 31( , )2 2 1 yM x  ,联立   2 2 2 3 3 y k x x y       得 2 2 2 2(3 ) 4 (3 4 ) 0k x k x k     , 23 0k  , 2 2 1 2 1 22 2 4 3 4,3 3 k kx x x xk k       , 下面证明直线 FM 经过点  1,0Q ,即证 FQ MQk k , 1 2 1 2 3 1 1 y y x x    , 把  1 1 2y k x  ,  2 2 2y k x  代入整理得  1 2 1 24 5 4 0x x x x    , 即 2 2 2 2 2 2 2 3 4 4 12 16 204 5 4 4 4 4 03 3 3 k k k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直线 FM 经过点 1,0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双曲线的方程及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联立方程结合韦达定理是主要的考虑方向,侧重 考查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14.已知点  0, 1A  ,  0,1B ,动点 P 满足 PB AB PA BA     .记点 P 的轨迹为曲线C . (1)求C 的方程; (2)设 D 为直线 2y   上的动点,过 D 作 C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是 E , F .证明:直线 EF 过定点. 【答案】(1) 2 4x y ;(2)证明见解析. 【分析】 (1)把已知条件用坐标表示,并化简即得C 的方程; (2)设  , 2D t  ,  1 1,E x y ,  2 2,F x y ,利用导数得出切线 ,DE DF 的方程,由 D 在切线上,从而可 得直线 EF 的方程,由直线方程可得定点坐标. 【详解】 (1)设  ,P x y ,则  , 1PA x y    ,  ,1PB x y   ,  0,2AB  ,  0, 2BA   , 所以, PB AB PA BA     可以化为      2 21 1 0,2x y yAB      , 化简得 2 4x y . 所以,C 的方程为 2 4x y . (2)由题设可设  , 2D t  ,  1 1,E x y ,  2 2,F x y , 由题意知切线 DE , DF 的斜率都存在, 由 2 4x y ,得 2 4 xy  ,则 2y x   , 所以 1 2DE xk  , 直线 DE 的方程为  1 1 12 xy y x x   ,即 2 1 1 1 2 2 x xy y x   ,① 因为  1 1,E x y 在 2 4x y 上,所以 2 1 14x y ,即 2 1 122 x y ,② 将②代入①得 1 12 2 0x x y y   , 所以直线 DE 的方程为 1 12 2 0x x y y   同理可得直线 DF 的方程为 2 22 2 0x x y y   . 因为  , 2D t  在直线 DE 上,所以 1 12 4 0tx y   , 又  , 2D t  在直线 DF 上,所以 2 22 4 0tx y   , 所以直线 EF 的方程为 2 4 0tx y   , 故直线 EF 过定点  2,0 . 【点睛】 关键点点睛:本题考查直接法求动点轨迹方程,考查抛物线中的直线过定点问题,解题方法是设出切线坐 标,由导数的几何意义写出切线方程,再由 D 在切线上,根据直线方程的意义得出直线 EF 方程,然后得 定点坐标. 15.设抛物线 2 2y px  0p  的焦点为 F ,已知直线 1l : 2 0mx y m   ,圆 E : 2 2 2 4 4 0x y x y     . (1)设直线 1l 与圆 E 的交点分别为 P ,Q ,求当 PQ 取得最小值时,直线 1l 的方程; (2)若抛物线过圆 E 的圆心,直线 1l , 2l 过同一定点且与抛物线相交于 A ,B 和C ,D 点, 1 2l l ,设 M 是 AB 的中点, N 是CD 的中点,证明:直线 MN 恒过定点. 【答案】(1) 2 2 0x y   ;(2)证明见解析. 【分析】 (1)先判断直线 1l : 2 0mx y m   过定点  2,0T ,由垂径定理表示出 2 22 3PQ d  ,当 PQ ET 时, 当 d 最大时, PQ 最小,求出 PQ 斜率 m,得到直线方程; (2)联立方程组表示出点 M、N,进而表示出直线 MN 的方程,利用点斜式方程说明直线过定点. 【详解】 解:(1)由题意得直线 1l : 2 0mx y m   过定点  2,0T , 由 2 2 2 4 4 0x y x y     得   2 21 2 9x y    . 因为    2 22 1 0 2 9    , 所以点  2,0T 在圆 E 内. 设圆心 1,2 到直线 1l 的距离为 d , 2 22 3PQ d  ,当 d 最大时, PQ 最小, 此时 PQ ET ,所以 1 1 2PQ ET m k k     , 此时直线 1l 的方程为 2 2 0x y   . (2)证明:因为抛物线过圆 E 的圆心 1,2 , 所以 22 2 p ,解得 2p  , 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 2 4y x . 由直线 1l 的方程为 2 0mx y m   ,可得直线 1l : 1 2x ym   ,且过定点  2,0T , 由 1 2l l 可得直线 2l : 2x my   , 联立 2 4 , 2, y x x my       ,消 x 整理得 2 4 8 0y my   . 设点  1 1,C x y ,  2 2,D x y ,则 1 2 4y y m   , 所以 2Ny m  , 则 22 2Nx m  ,即点  22 2 , 2N m m  , 同理得点 2 2 22 ,M mm     , 当 1m  时, 直线 MN 的斜率 22 2 2 2 1 2 1 12 MN m mmk mm mmm       , 则直线 MN 的方程为 2 2 2 2 2 1 my xm m m         , 即 2 2 2 2 2 12 1 m my x m mm m       , 所以直线 MN 的方程为  2 4 1 my x m    , 即直线 MN 恒过定点 4,0 ; 当 1m  时,  4, 2N  ,  4,2M ,直线 MN 的方程为 4x  ,也过定点  4,0 . 综上,直线 MN 恒过定点 4,0 . 【点睛】 证明直线过定点,通常有两类: (1)直线方程整理为斜截式 y=kx+b,过定点(0,b); (2)直线方程整理为点斜式 y - yo=k(x- x0),过定点(x0,y0)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