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利用直线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解决问题(解析版)-2021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之解答题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冲刺 专题 18 利用直线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解决问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3 3 4 x t y t     (t 为参数).在以坐标原点为极点, x 轴的 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圆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 60 sin 5 0     . (1)求l 的普通方程和圆C 的直角坐标方程; (2)已知点 ( 3, 1)M   ,直线l 与圆C 相交于 A 、 B 两点,求 MA MB . 【答案】(1) 4 3 9 0x y   , 2 2( 3) 4x y   ;(2)21. 【分析】 (1)由参数方程消参化为普通方程,利用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可得答案. (2)先将直线l 的参数方程化为标准形式 33 5 41 5 x s y s         ( s 为参数),再与圆的方程联立,由直线参数方程中 参数的几何意义可得答案. 【详解】 (1)将直线l 的参数方程 3 3 4 x t y t     消去参数 t 得直线l 的普通方程为 4 3 9 0x y   , 将 2 2 2x y   和 siny    代入到 2 6 sin 5 0      中, 则圆 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2 2 6 5 0x y y    ,即 2 2( 3) 4x y   ; (2)将l 的参数方程化为 33 5 41 5 x s y s         ( s 为参数)代入到圆C 的直角坐标方程 2 2( 3) 4x y   ,得 2 10 21 0s s   ,设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根分别为 1s 、 2s , 则由直线参数 s 的几何意义即知, 1 2 21MA MB s s    . 2.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1l 的参数方程为 32 2 1 2 x t y t      (t 为参数),以坐标原点O 为极点, x 轴的 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cos  . (1)求直线 1l 的普通方程和 C 的直角坐标方程; (2)若直线 1l 与C 交于 A , B 两点( A 点的横坐标小于 B 点的横坐标),直线 2 : ( )3l   R 与直线 1l 交于点 P ,求 | | | | PA PB . 【答案】(1) 3 2 0x y   ; 2 2 2 0x y x   ;(2) 1 2 . 【分析】 (1)消去参数t ,即可得出直线 1 :l 3 2 0x y   ,将 2cos  两边同时乘以  ,根据 2 2 2 cos sin x y x y            即可求解. (2)将直线 1l 的参数方程分别代入 3y x 与 2 2 2 0x y x   ,利用参数的几何意义即可求解. 【详解】 解:(1)将直线 1l 的参数方程 32 2 1 2 x t y t      ,消去参数t ,得 3 2 0x y   . 在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 2cos  两边同时乘以  ,得 2 2 cos   , 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2 2 2 0x y x   . (2)曲线C 是圆,它的标准方程为 2 2( 1) 1x y   , 所以 1l 与C 交于点 (2,0) ,另一点的横坐标在 (0,2) 内, 所以交点 B 的坐标为 (2,0) . 直线 2 : ( )3l   R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3y x , 与直线 1l 的参数方程 32 2 1 2 x t y t      (t 为参数)联立, 解得 2 3t   ,由直线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意义得| | 2 3PB  . 将 1l 的参数方程 32 2 1 2 x t y t      (t 为参数)代入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 2 2 2 0x y x   ,解得 0t  或 t 3  ,所以| | 3AB  , 所以| | | | | | 3PA PB AB   ,从而 | | 3 1 | | 22 3 PA PB  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点 P 的坐标为 (0,2) ,直线 1C 的方程为: cos 2 sin x t y t       (其中t 为参 数).以坐标原点 O 为极点, 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 2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cos 4 3cos 0      . (1)将直线 1C 的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曲线 2C 的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 (2)若直线 1C 过点 ( 3, 1)Q  且交曲线 2C 于 A , B 两点,设线段 AB 的中点为 M ,求| |PM . 【答案】(1) sin cos 2cos 0x y     , 2 4 3y x ;(2) 8 3 3 . 【分析】 (1)根据参数方程,消去参数t 即可求解;将曲线 2C 的极坐标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 ,根据 2 2 2 cos sin x y x y            即 可求解. (2)将点代入可得 2 3   ,将直线的参数方程代入 2C 的直角坐标方程,设 A , B , M 对应的参数分别 为 1t , 2t , 0t ,得出 1 2 0 8 3 2 3 t tt    ,利用参数的几何意义即可求解. 【详解】 解:(1)由直线 1C 的参数方 cos 2 sin x t y t       (t 为参数), 消去参数t 可得其普通方程为: sin cos 2cos 0x y     . 曲线 2C 的极坐标方程 2cos 4 3cos 0      ,即为 2 2 2cos 4 3 cos 0       , 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2 4 3y x . (2)直线 1C 过点 ( 3, 1)Q  ,所以 3sin cos 2cos 0     ,所以 tan 3   ,所以 2 3   .直 线 1C 的参数方程为 1 2 32 2 x t y t       ,代入 2 4 3y x , 可得 23 16 3 16 0t t   . 设 A , B , M 对应的参数分别为 1t , 2t , 0t ,则 1 2 0 8 3 2 3 t tt    , 所以 0 8 3| | 3PM t  . 4.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1 3 x t y t     (t 为参数),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 2cos 2 2sin x y       ( 为参数).以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其中点 M 的极坐标为 1, 2      . (1)求直线l 以及曲线C 的普通方程; (2)若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 A 、 B 两点,求 1 1 MA MB  的值. 【答案】(1) : 3 1l y x  , 2 2: 4 0C x y y   ;(2) 3 3 . 【分析】 (1)在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中消去参数t ,可得出直线l 的普通方程,在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中消去参数 可得 出曲线C 的普通方程; (2)将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与曲线C 的普通方程联立,列出韦达定理,进而得出 1 2 1 2 1 1 t t MA MB t t   ,代 入韦达定理即可得解. 【详解】 (1)在l 的参数方程中消去参数t 可得 3 1y x  , 在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中,可得 2cos 2 2sin x y       ,      2 2 22 2 2cos 2sin 4x y        ,即 2 2 4 0x y y   , 所以,直线l 的普通方程为 3 1y x  ,曲线 C 的普通方程为 2 2 4 0x y y   ; (2)易知点  0,1M ,设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1 2 31 2 x t y t      (t 为参数), 设点 A 、 B 对应的参数分别 1t 、 2t ,将直线l 的参数方程代入 2 2 4 0x y y   得 2 3 3 0t t   , 3 4 3 15     ,所以 1 2 3t t   , 1 2 3t t  . 由于直线l 过  0,1M ,故 1 2 1 2 1 1 3 3MA M t B t t t    . 【点睛】 结论点睛:直线参数方程的三个应用: 已知倾斜角为 的直线l 经过点  0 0,P x y ,则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0 0 cos sin x x t y y t        (t 为参数),已知直线 A 、 B 为直线l 上的两个点,对应的参数分别为 1t 、 2t . (1) 1 2PA PB t t  , 1 2AB t t  , 1 2 1 2 1 2 1 2 1 2 , 0 , 0 t t t tPA PB t t t t t t          ; (2)线段 AB 的中点 M 对应的参数为 1 2 2 t tt  ; (3)若线段 AB 的中点为 P ,则 1 2 0t t  且 1 2 0t t  .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曲线 1C 的参数方程是 cos 1 sin x y       ( 为参数).以O 为极点,x 轴正半轴 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 2C 的极坐标方程是 1sin 2    . (Ⅰ)求曲线 1C 的极坐标方程和直线 2C 的直角坐标方程; (Ⅱ)过点O 的直线l 与 1C 异于点O 的交点为点 A ,与 2C 的交点为点 B ,求 OA OB 的值. 【答案】(Ⅰ) 1 : 2sinC   , 2 1: 2C y  ;(Ⅱ)1. 【分析】 (Ⅰ)将 1C 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再化为极坐标方程;根据极坐标与直角坐标互化原则可得 2C 的直角坐 标方程; (Ⅱ)解法一:设  : 0l       ,代入 1 2,C C 的极坐标方程可表示出 ,OA OB ,相乘可得结果; 解法二:设 cos: sin x tl y t      (t 为参数),将l 代入 1 2,C C 的直角坐标方程,根据t 的几何意义可得 ,OA OB , 相乘可得结果. 【详解】 (Ⅰ) 曲线 1C 的参数方程是 cos 1 sin x y       ( 为参数), 普通方程为 2 2 2 0x y y   ,化为极坐标方程为 2sin  . 直线 2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1 2y  . (Ⅱ)解法一:设以点 O 为端点的射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  0      . 将  分别代入 2sin  和 1sin 2    中得: 2sinOA  ,  1 02sinOB     , 12sin 12sinOA OB       . 解法二:设过点O 的直线l 的倾斜角为  0    , 则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cos sin x t y t      (t 为参数). 把 cos sin x t y t      代入 2 2 2 0x y y   得: 2 2 sin 0t t   ,解得: 2sint  . 根据直线参数方程中t 的几何意义可知:  2sin 0OA      . 把 cos sin x t y t      代入 1 2y  得: 1 2sint  , 1 2sinOB   , 12sin 12sinOA OB       . 【点睛】 思路点睛:本题第二问考查距离之积的求解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可利用极坐标中  的意义或直线参数方程 中t 的几何意义来进行求解. 6.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 x 轴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 1 : ( )3l R   与直线 2 : 3 cos sin 4 0l       交于点 P . (1)求点 P 的直角坐标; (2)若直线 2l 与圆C : 3cos 3sin x y      ( 为参数)交于 ,A B 两点,求| | | |PA PB 的值. 【答案】(1) 2 3 ,23P     ;(2)11 3 . 【分析】 (1)先求出直线 1l 和 2l 的直角坐标方程,再联立方程即可求出; (2)求出直线 2l 的参数方程,代入圆的普通方程,利用直线参数的几何意义即可求出. 【详解】 (1)直线 1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3y x ①, 直线 2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3 4 0x y   ②, 联立①②解方程组得 2 3 3 2 x y     , 所以点 P 的直角坐标为 2 3 ,23       . (2)直线 2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3 4 0x y   ,倾斜角为 120°, 所以直线 2l 的参数方程为 2 3 1 3 2 32 2 x t y t       (t 为参数)①, 圆C 的普通方程为 2 2 9x y  ②, 将①代入②得 2 4 3 11 03 3t t   . 设点 ,A B 对应的参数分别为 1 2,t t ,则 1 2 1 2 11| | | | | | | | | | 3PA PB t t t t      . 【点睛】 关键点睛:本题考查直线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求出直线 2l 的参数方程,利用 1 2 1 2| | | | | | | | | |PA PB t t t t     求解. 7.已知某曲线 C 的参数方程为 2x cos y sin      ( 为参数). (Ⅰ)若  ,P x y 是曲线C 上的任意一点,求 2x y 的最大值; (Ⅱ)已知过C 的右焦点 F ,且倾斜角为 0 2       的直线l 与C 交于 ,D E 两点,设线段 DE 的中点 为 M ,当 3 1 1 16 FMFE FD       时,求直线l 的普通方程. 【答案】(Ⅰ) 2 2 ;(Ⅱ) 5 2 15 0x y   . 【分析】 (Ⅰ)由 2 2 2 2 2 4x y cos sin sin           ,利用三角函数性质计算求解即可; (Ⅱ)曲线C 化为普通方程为 2 2 14 x y  ,设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3 sin x tcos y t       (t 为参数),联立,由 直线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可知, 1 2 1 2 1 2 | |1 1 1 1 | | | | | | | | | | t t EF FD t t t t     , 1 2 2 t tFM  ,利用韦达定理化 简计算即可求得结果. 【详解】 解:(Ⅰ)依题意得 2x cos , siny  , 2 2 2 2 2 4x y cos sin sin           , 当 2 ,4 2k k Z     , 即 2 4k    时, , 14k Z sin       , 2x y 的最大值为 2 2 . (Ⅱ) 2x cos , siny  , 由于 2 2 1cos sin   ,整理得 2 2 14 x y  . 由直线l 的倾斜角为 0 2       ,依题意易知:  3,0F , 可设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3 sin x tcos y t       (t 为参数), 代 2 2 14 x y  得到:  2 21 3 2 3 1 0sin t tcos     , 易知  2 212 4 1 3 16 0cos sin       , 设点 D 和点 E 对应的参数为 1t 和 2t , 所以 1 2 2 2 3 1 3 cost t sin      , 1 2 2 1 01 3t t sin    , 则  2 1 2 1 2 1 2 2 44 1 3t t t t t t sin       , 由参数的几何意义: 1 2 1 2 1 2 | |1 1 1 1 4| | | | | | | | | | t t EF FD t t t t      , 3 1 1 3 16 | | | | 4EF FD       , 0 2   , 1 2 2 2 3 3 3 2 1 3 1 3 4 t t cos cosFM sin sin           , 所以 2 3cos  , 所以直线l 的斜率为 5 2 , 直线l 的普通方程为 5 2 15 0x y   . 【点睛】 关键点睛:本题利用直线参数方程中t 的几何意义解题,关键是能够根据参数t 的几何意义将已知弦长用韦 达定理的形式表示. 8.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曲线 C 的参数方程为 3 3cos 3sin x y       ( 为参数),点 P 的坐标为 0m, . (1)以坐标原点为极点, 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求C 的极坐标方程; (2)若直线l : 1 2 3 2 x m t y t      (t 为参数)与曲线C 交于 A , B 两点,若 2PA PB  ,求 2 6m m 的取 值范围. 【答案】(1) 6cos  ;(2)   9, 2 2,3   . 【分析】 (1)先消去参数得到C 的直角坐标方程,再利用 cos , sinx y     代入即得 C 的极坐标方程; (2)将直线的参数方程代入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得到关于 t 的二次方程,再根据判别式大于零和 1 2 2PA PB t t   ,即解得 2 6m m 的取值范围. 【详解】 解:(1)因为C 的参数方程为 3 3cos 3sin x y       (  为参数),所以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2 23 9x y   , 即 2 2 6x y x  ,故C 的极坐标方程为 6cos  ; (2)将直线l : 1 2 3 2 x m t y t      ( t 为参数)代入 2 2 6x y x  ,可得:  2 23 6 0t m t m m     ,则    2 23 4 6 0m m m      ,即 2 6 3m m  , 因为 2 1 2 6 2PA PB t t m m     ,所以 29 6 2m m     或 22 6 3m m   , 故 2 6m m 的取值范围为   9, 2 2,3   . 9.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 2 2cos 1 2sin x y        ( 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 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 cos 24       . (1)求直线l 的直角坐标方程和曲线C 的普通方程; (2)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 ,M N 两点,设点 P 的坐标为 0, 2 ,求 2 2| | | |PM PN 的值. 【答案】(1)曲线C : 2 2( 2) ( 1) 4x y    ,直线l : 2 0x y   ;(2)32. 【分析】 (1)利用公式 2 2sin cos 1   消除参数 ,可得曲线C 的方程,再利用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转化公式求 得直线l 的方程; (2)利用直线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意义求解. 【详解】 (1)曲线C : 2 2( 2) ( 1) 4x y    ,直线l : 2 0x y   (2)设l : 2 2 22 2 x t y t       (t 为参数) 将l 的参数方程代入 2 2( 2) ( 1) 4x y    , 得 2 22 2( 2) ( 3 ) 42 2t t     , 2 5 2 9 0t t   , 故 1 2 5 2t t  , 1 2 9t t  , 2 2 2 2 2 1 2 1 2 1 2( ) 2 50 18 32PM PN t t t t t t         , 故 2 2 32PM PN  . 【点睛】 直角坐标方程转为极坐标方程的关键是利用公式 cos sin x y        ,而极坐标方程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的关键是 利用公式 2 2 2 tan x y y x       ,后者也可以把极坐标方程变形尽量产生 2 , cos  , sin  以便转化另一方面, 当动点在圆锥曲线运动变化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参数 来表示动点坐标,从而利用一元函数求与动点有关的 最值问题.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 2cos sin x y      ( 为参数) ,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2 2 3 x t y t      (t 为参数). (1)求直线l 普通方程; (2)设  2,3A ,若直线l 与曲线C 相交于 ,P Q 两点,求 AP AQ 的值. 【答案】(1) 2 1y x  ;(2) 52 5 17 . 【分析】 (1)消参可得结果. (2)直线过点 (2,3)A ,由直线的参数方程中 t 的几何意义,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 (1)消参可得直线l 普通方程为 2 1y x  , (2)曲线C 的普通方程为 2 2 14 x y  ,将直线 l 的参数方程 化为 12 5 23 5 x t y t       ,(t 为参数) 代入椭圆方程得: 217 52 36 05 5 t t   , 由韦达定理可得 1 2 1 2 52 5 36 5, 1717 5 t t t t     . 1 2 1 20, ,t t t t 同号, 1 2 52 5| | | | 17AP AQ t t    . 【点睛】 方法点睛:利用直线参数方程中t 的几何意义解题,计算简便.本题考查了理解辨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一 般题目.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