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非选择题预测押题(解析版)-2021年高考政治全国卷预测押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7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非选择题预测押题(解析版)-2021年高考政治全国卷预测押题

ID:670221

大小:383.5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1-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政治高考选择题主观题预测押题 专题 7 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非选择题预测押题 (解析版) 一.文化生活部分 命题考向一:文化的作用 【命题预测】 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是高考的高频考点。2021 年高考可能考査文化对社会、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也可能 综合考查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影响。 【精研真题】 1.(2020•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九曲黄河万里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早灾害作斗争,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屡 治屡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0 世纪中叶,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1952 年,毛泽东发出“要把黄 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动员和激励了千百万黄河儿女兴修水利、筑坝拦洪、修复生态,开启了破解 黄河治理千古难题之旅。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 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行的全面整治,黄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连续 20 年不 断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黄河儿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 卷。 2019 年 9 月,习近平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他深入剖析黄河水 少沙多等难题症结,强调黄河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习近平关于黄 河治理的战略思想,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行动指南。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力量的知识,分析新中国黄河治理交出优异答卷的原因。 (2)请就更好地守护黄河撰写两条公益宣传广告用语。要求紧扣主题,朗朗上口,每条在 16 个字以内。 【答案】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 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治理黄河的号召、思路和战略,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南; 千百万黄河儿女发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兴修水利,治沙治水,恢复生态,交出了一份优异 的治黄答卷。 (2)打造生态黄河,造福子孙后代。爱护黄河母亲,共建美丽中国。一条大河惠两岸,生态治理是关 键。 【解析】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力量的知识,分析新中国黄河治理交出优异答卷的原因。设问 属于原因类主观分析试题,知识范围为文化力量的知识,属于微观考查。 解答本题时考生可先回忆文化力量的有关知识。接着对所给的材料要进行充分解读,从材料的表述中提 炼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材料中,毛泽东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 办好”的伟大号召;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 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行 的全面整治;习近平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可见,关于治理黄河的号召、 思路和战略,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南,故可以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 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此外,根据材料的表述,千百万黄河儿女兴修 水利、筑坝拦洪、修复生态,开启了破解黄河治理千古难题之旅,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交出 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卷,总结说明千万黄河儿女的做法也体现了文化的力量即可。 (2)本题设问要求考生就更好地守护黄河撰写两条公益宣传广告用语。要求紧扣主题,朗朗上口,每 条在 16 个字以内。设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往往是融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价值 性等为一体,学生解答时要围绕题目要求,紧扣主题,撰写两条宣传用语即可,注意贴近实际。例如,打 造生态黄河,造福子孙后代;爱护黄河母亲,共建美丽中国等。 2.(2019•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风沙、盐碱、内涝肆虐,兰考民生艰难、百姓贫苦。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焦裕禄依靠群众,开启治理“三害”的征程,改善了兰考自然环境,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 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014 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 记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改变兰 考贫困的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兰考县委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提出了“三年 脱贫,七年小康”的奋斗目标。兰考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 瓶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兰考人民团结奋斗,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 立“公司+贫困户”“经营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畜牧业、民族乐器制作等产业,打赢 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2017 年,兰考在河南省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2018 年,兰考入选中国“幸福 百县榜”。 (1)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分 析。 (2)班级学习园地“如何学习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栏目征稿,请列举两个写作要点。 【答案】 (1)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为 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焦裕禄精神,能够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民心, 激励斗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因地制宜,精准扶贫脱贫。 (2)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勇于探索,创新创造。 【解析】 (1)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明确,中华民族精神,题目类型意义类,问题指向分析 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焦裕禄精神一定程度上可以 理解为民族精神,分析其重要意义,首先要表述清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即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然后实现焦裕禄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简单对接后,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焦 裕禄精神的现实意义。具体包括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动力、树牢人民思想、激励斗志、因地制宜等方面。 (2)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但此类型题目并不是无止境开放,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本题必须围绕 学习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数量要求两个。 3.(2018•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 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我国农村改革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 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 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 1982 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 社会主义性质;1991 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 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 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 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 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社 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决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农村生产力 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破除了阻碍改革的思想 障碍和政策障碍,指导了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2018•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国将军甘祖昌,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获过八一勋章、 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长征路上,甘祖昌和同村战友约好,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搞建设,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革命胜利后,曾 经的誓言让他心中的乡愁越酿越浓。1957 年 8 月,他主动辞去军队领导职务,秉持“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 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举家回到家乡沿背村务农,他把 70%的工资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有关部门按 照规定要给他盖房配车,被他一一拒绝。他领着乡亲们修水利,建电站,架桥梁,绿化荒山,改造冬水田……一 项项利民工程帮助村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1986 年,甘祖昌病逝,留给妻子和儿女的唯一遗产是三枚勋章。 将军农民的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高度评价甘祖昌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 强调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意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 分析。 【答案】 艰苦奋斗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 斗精神,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 文化自信。 5.(2017·课标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称为创 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潘建伟率领科研团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跟随者变成世界的 领跑者;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赖远明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破解青 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这一被称为“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鲁先平历经 14 年创新创业成功研 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 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 钢丝”。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 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 验。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答案】 文化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精 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创新精神,有利于树立和贯彻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创新自信,培养创 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发展。 命题考向二:文化发展 【命题预测】 2021 年的高考可能结合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孔子文化节等材料考查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 近年来文化创新的具体案例,考查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考查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 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可能会结合具体的情景考查对中华文化与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解。 【精研真题】 1.(2020•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脱贫攻坚是历史给出的时代考题,广大青年成为解答时代考题的生力军。 乡村网红青年小甘搭乘“短视频+电商”的快车,开辟山区农产品销售新渠道,2018 年,其团队共推介 销售你农副产品 400 多万公斤,产值超过 2300 万元,实现了和大山里的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的理想。 青年教师胡博士,“一门心思帮助村民脱贫”,运用大数据,精准解决农村贫困户就业和培训难题。他与 当地的就业部门合作,打造智能就业平台,实现劳动力与岗位智能化匹配,3 年推荐就业岗位超 12 万次; 开发培训人员智能化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提供订单式岗位培训。 青年学子小锋休学创业,投身高效晶硅太阳能材料的批量制造,致力于光伏扶贫。他使用公司自产太阳 能电池板,帮助居民在自家屋顶建光伏电站,将太阳能资源转化为电能,居民从售电款中获得分红,目前 已有陕西、河北、广西等地千户居民成功脱贫。 立志“帮老百姓脱贫”的海归青年小静辞掉北京的工作,返回“中国山楂之乡”创业。她组建山楂研发 团队,用科技提升山楂的附加值,促进山楂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吸纳 1400 余户贫困户入股、建立扶贫工厂、 带动就业等,帮助当地农民增收。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一代青年正用青春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扶贫故事,涓涓细流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 时代洪流。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上述扶贫故事给新时代青年担当使命的启示。 (2)就“青年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两条思路。 【答案】 (1)理想指引人生,奋斗成就事业。新时代青年要志存高远,确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而奋斗的伟大理想;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要脚踏实地、锤炼本领,为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开展调查研究,为有关部门乡村振兴决策提供咨询报告。组建宣讲团队,向广大农民宣传乡村振 兴战略和政策。发挥知识和技术优势,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解析】 (1)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分析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 措施中去归纳。材料中,小甘开辟山区农产品销售新渠道;胡博士精准解决农村贫困户就业和培训难题; 小锋致力于光伏扶贫;小静组建研发团队,用科技提升山楂的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考生可以从两个方 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要说明青年人应该志存高远,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伟大 理想;另一方面,要说明青年人为此需要脚踏实地,苦练本领,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即可。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 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开展调查研究,为有关部门乡村 振兴决策提供咨询报告。组建宣讲团队,向广大农民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政策;发挥知识和技术优势,为 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 2.(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 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 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 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 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 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 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 年以来,我国 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 析。 (2)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 【答案】(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 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 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利用传统村落品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手工艺产品,传承传统技艺。修缮古民居、古 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传统村落吸引力。开展民俗节庆、寻根问祖活动,传承历史文化。 【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文化生活知识,题目类型评析类,问题 指向评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首先从知识层面, 本题主要围绕的知识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题型层面,本题的基本答题思路首先要肯定其合理之处, 即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发展,然后要否定其不合理之处,而这个否定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辩 证否定,即传统村落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面临困难,但因时而变的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会 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会走向消亡。 (2)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但此类型题目并不是无止境开放,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本题必须围绕 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建议,同时注意数量限定是三条,不要因为平时习惯而有所遗漏。如:利用传统 村落品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手工艺产品,传承传统技艺。修缮古民居、古建筑,完善基础设 施,增强传统村落吸引力。开展民俗节庆、寻根问祖活动,传承历史文化等。 3.(2019•课标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在 2019 年新年贺词中说:“2019 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这个 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 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往返 1208 公里、平均海拔 3500 米以上的雪线邮路,它 是沟通藏区与内地的邮政主动脉,党中央的声音和各种邮件通过邮车送上雪域高原。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 秉持“人在,邮件在!”的敬业精神,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和丰富的出车经验,克服缺氧、“风搅雪”、孤寂 等困难,驾驶邮车奔驰在白雪皑皑的“生命禁区”,服务藏区 30 年,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给雪域高原的 人们带去美好生活的希望,“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邮车驾驶员,但看到老百姓拆包裹的样子,心里就开心。” 2018 年,其美多吉带领班组的康巴汉子们安全行驶 62.49 万公里,向西藏运送邮件 41 万件,运送省内邮件 37 万件。他们用奉献、忠诚与生命铸就了爱岗敬业、顽强拼搏的雪线邮路精神。2018 年,其美多吉所在的 康定-德格邮路被交通部命名为“其美多吉雪线邮路”。其美多吉被评为“时代楷模”和“感动中国 2018 年 度人物”。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其美多吉先进事迹对我们培育和践行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2)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请写出其中两种 精神的名称。 【答案】 (1)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岗敬业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要热爱工作、忠 于职守;要苦练本领、精益求精;要心系人民、甘于奉献。 (2)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解析】 第(1)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其美多吉先进事迹对我们培育和践行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属于启示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 然后结合材料中“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秉持‘人在,邮件在’的敬业精神”“服务藏区 30 年,未发生一次 责任事故,给雪域高原的人们带动美好生活的希望”“他们用奉献、忠诚与生命铸就了爱岗敬业、顽强拼搏 的雪线邮路精神”等信息分别从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苦练本领、精益求精;心系人民、甘 于奉献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第(2)问要求“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请写 出其中两种精神的名称。”属于开放性探究类试题。此类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考生只需围绕主题任写两个 新中国成立后铸就的民族精神名称即可。 4.(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做出 了卓越贡 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 年,实现了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 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 年,开启了第三 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 年,创造了亩产 1149.02 公斤世界水稻 单产的最高记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 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 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称杂交水 稻技术培训班 50 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 30 多个国家的 2 000 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 研究与生产。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 【答案】 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 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研发团队创新创造、不懈奋斗,领跑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培育,创立了杂交水稻的中 国科技文化品牌,充分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通过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等 多种形式,指导各国杂交水程研究与生产,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文化自信来自于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把握发展趋势、不断科研攻关,体现 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指导各国杂交水程研究与生产,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 价值。 5.(2017·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 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 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 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 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 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 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 过 11 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答案】 (1)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 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 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 站、微信公众号。 二.生活与哲学部分 命题考向一:唯物论与认识论 【命题预测】 2021 年高考可能以主观题的形式以科技新成就、新发现为载体考查规律、意识能动性的知识;结合国 家政策制定或实施情况,考查如何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家政策制定或实施情况,综合考查唯物论的知 识;可能以习近平讲话用典为切入点,考查实践的内涵和方法论;以科技新信息材料为载体考查实践和认 识的关系知识;结合科技创新或社会热点,综合考查认识论知识。 【精研真题】 1.(2020•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 后制修订和发布 7 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 1 版方案较简单,主要 包括病原学特点、病例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发现与报告、治疗等方面内容。第 3 版方案细化 了中医治疗方案等内容。第 7 版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 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形成了包括 13 个方面 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 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了 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辩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 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盖诊疗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推广使用,有 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中医药还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 中方专家线上线下与日本、韩国、意大利、柬埔寨等国专家分享救治经验,将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译 成英文并发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与世界各国共享。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 完成;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的认识 以诊疗实践为基础,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指导诊 疗实践又不断接受诊疗实践检验的过程。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认识论原理分析“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属于分析说明类 主观题,知识限定范围为“认识论”。材料中“先后制修订和发布 7 个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说明认识具 有反复性、无限性,真理性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是一个 从不深刻到此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材料中“第 1 版方案较为简单”、“第 3 版 方案细化了中医药治疗方案”、“第 7 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对新冠肺炎 的认识以诊疗实践为基础,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深化对新冠肺炎的认识。 2.(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 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 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 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 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 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 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 年以来,我国 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 说明。 【答案】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克服错 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题目类型认识说明类,问题指向说 明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本题属于小切口的 题目,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分层,单一原理题目首先要进行基本原理表述,即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 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然后分析对应材料 时候,要分别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体来讲,认识世界层面,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 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而改造世界层面,克服错误观念,避 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起来。 3.(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做出了卓越贡 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 年,实现了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 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 年,开启了第三 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 年,创造了亩产 1149.02 公斤世界水稻 单产的最高记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 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 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称杂交水 稻技术培训班 50 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 30 多个国家的 2 000 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 研究与生产。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 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 有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 献。 命题考向二:唯物辩证法 【命题预测】 2021 年高考可能会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分析实际问题,或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 统优化方法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交会;考查对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分析法的理 解和运用;考查学生对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容和方法论、创新的依据和作用的理解和 运用。 【精研真题】 1.(2020•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脱贫攻坚是历史给出的时代考题,广大青年成为解答时代考题的生力军。 乡村网红青年小甘搭乘“短视频+电商”的快车,开辟山区农产品销售新渠道,2018 年,其团队共推介 销售你农副产品 400 多万公斤,产值超过 2300 万元,实现了和大山里的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的理想。 青年教师胡博士,“一门心思帮助村民脱贫”,运用大数据,精准解决农村贫困户就业和培训难题。他与 当地的就业部门合作,打造智能就业平台,实现劳动力与岗位智能化匹配,3 年推荐就业岗位超 12 万次; 开发培训人员智能化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提供订单式岗位培训。 青年学子小锋休学创业,投身高效晶硅太阳能材料的批量制造,致力于光伏扶贫。他使用公司自产太阳 能电池板,帮助居民在自家屋顶建光伏电站,将太阳能资源转化为电能,居民从售电款中获得分红,目前 已有陕西、河北、广西等地千户居民成功脱贫。 立志“帮老百姓脱贫”的海归青年小静辞掉北京的工作,返回“中国山楂之乡”创业。她组建山楂研发 团队,用科技提升山楂的附加值,促进山楂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吸纳 1400 余户贫困户入股、建立扶贫工厂、 带动就业等,帮助当地农民增收。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一代青年正用青春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扶贫故事,涓涓细流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 时代洪流。 运用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四位青年为什么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作出贡献。 【答案】 创新意识要求人们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注意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 新境界。关注脱贫攻坚的社会需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开拓农产品产销新模式,运用新技术开发闲置资 源,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智能就业与培训平台,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考生明确答题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根据所学知识,创新意识要求人们关注变化发展 着的实际,注意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然后根据材料的表述,分 别阐述四位青年的做法是如何运用创新意识为脱贫攻坚做出贡献即可。材料中,小甘搭乘“短视频+电商” 的快车,开辟山区农产品销售新渠道,故可以从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开拓农产品产销新模式的角 度进行分析即可;材料中,青年教师胡博士,运用大数据精准解决农村贫困户就业和培训难题,故可以从 寻找新思路,打造智能就业与培训平台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材料中,青年学子小锋投身高效晶硅太阳能 材料的批量制造,致力于光伏扶贫,故可以从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的角度进行分 析;材料中,青年小静组建山楂研发团队,用科技提升山楂的附加值,帮助当地农民增收,故可以从运用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进行分析。 2.(2020•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九曲黄河万里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早灾害作斗争,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屡 治屡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0 世纪中叶,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1952 年,毛泽东发出“要把黄 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动员和激励了千百万黄河儿女兴修水利、筑坝拦洪、修复生态,开启了破解 黄河治理千古难题之旅。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 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行的全面整治,黄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连续 20 年不 断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黄河儿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 卷。 2019 年 9 月,习近平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他深入剖析黄河水 少沙多等难题症结,强调黄河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习近平关于黄 河治理的战略思想,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行动指南。 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黄河治理战略思想的科学性。 【答案】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头筹全局,抓住关键部分,选择最优方案。黄河 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境修复保护和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紧紧 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关键,推动黄河治理工作整体发展;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水 沙治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各项工作,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解析】 本题设问指向为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黄河治理战略思想的科学性。设问属于说明类主观 题,知识范围为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先回忆课本中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和方 法论,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进行阐述分析。 由材料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 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行的 全面整治以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故可以从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的角度进行分析;由 材料可知,在黄河治理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以推动黄河治理工作整体发展, 故可以从关键部分对整体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说明治理黄河战略树立了全局观念,实现整 体的最优目标,又重视了部分的作用,从而论证其科学性即可。 3.(2017·课标卷Ⅲ)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 年 1 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 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 年 2 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 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年均在 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 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 出以来,已经有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答案】 (1)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 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 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4.(2017·课标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称为创 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潘建伟率领科研团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跟随者变成世界的 领跑者;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赖远明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破解青 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这一被称为“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鲁先平历经 14 年创新创业成功研 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 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 钢丝”。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 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 验。 (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 体原因。 (2)班级举行主题班会探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关系,请围绕主题提出两个观点。 【答案】 (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就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 的、革命的和创新的。主体原因如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追踪世界科技 前沿、奋力创新的勇气;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毅力;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2)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要求在批判旧事物、旧观念的同时,寻找 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命题考向三:历史唯物主义 【命题预测】 2021 年高考可能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人民群众的作用等, 也可能综合考查唯物史观的知识。可能以社会热点事件等为背景材料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典型人物 的事迹为背景材料考查实现人生价值。 【精研真题】 1.(2019•课标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在 2019 年新年贺词中说:“2019 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这个 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 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往返 1208 公里、平均海拔 3500 米以上的雪线邮路,它 是沟通藏区与内地的邮政主动脉,党中央的声音和各种邮件通过邮车送上雪域高原。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 秉持“人在,邮件在!”的敬业精神,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和丰富的出车经验,克服缺氧、“风搅雪”、孤寂 等困难,驾驶邮车奔驰在白雪皑皑的“生命禁区”,服务藏区 30 年,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给雪域高原的 人们带去美好生活的希望,“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邮车驾驶员,但看到老百姓拆包裹的样子,心里就开心。” 2018 年,其美多吉带领班组的康巴汉子们安全行驶 62.49 万公里,向西藏运送邮件 41 万件,运送省内邮件 37 万件。他们用奉献、忠诚与生命铸就了爱岗敬业、顽强拼搏的雪线邮路精神。2018 年,其美多吉所在的 康定-德格邮路被交通部命名为“其美多吉雪线邮路”。其美多吉被评为“时代楷模”和“感动中国 2018 年 度人物”。 以其美多吉为代表的雪线邮路劳动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 护者”的道理,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邮 车驾驶员们是平凡的劳动者,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藏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用奉献、忠诚和生命 熔铸的雪线邮路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人们在平凡岗位建功立业。 【解析】 本题要求“以其美多吉为代表的雪线邮路劳动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 创造者、守护者’的道理,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 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邮车驾驶员其 美多吉秉持‘人在,邮件在’的敬业精神”“服务藏区 30 年,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给雪域高原的人们带 动美好生活的希望”“他们用奉献、忠诚与生命铸就了爱岗敬业、顽强拼搏的雪线邮路精神”等信息分别从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 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2.(2019•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风沙、盐碱、内涝肆虐,兰考民生艰难、百姓贫苦。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焦裕禄依靠群众,开启治理“三害”的征程,改善了兰考自然环境,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 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014 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 记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改变兰 考贫困的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兰考县委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提出了“三年 脱贫,七年小康”的奋斗目标。兰考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 瓶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兰考人民团结奋斗,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 立“公司+贫困户”“经营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畜牧业、民族乐器制作等产业,打赢 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2017 年,兰考在河南省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2018 年,兰考入选中国“幸福 百县榜”。 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说明在脱贫致富实践中兰考县委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 【答案】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兰考县委心系群众,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办法; 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唯物史观,题目类型体现类,问题指向说明在脱贫致富 实践中兰考县委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本题的知识限定看似非常宽泛,但实际 上仅仅是群众路线,属于小切口的题目,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分层,首先要表述清楚群众路线的基本 内容,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然后结合材料分层解读如何为了群众,如何依靠群众。具体来讲,为了群众角度,兰考县委 心系群众,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依靠群众角度,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办法; 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018•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 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我国农村改革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一 1978 年冬,小岗村的 18 户村民以“敢为天下”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 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 133 万斤, 一举结束 20 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 800 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 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 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 217 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 820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 2012 年增长 70%以上。 材料二 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 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 1982 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 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 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 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 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 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加以说明。 【答案】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 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 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十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 土地流转,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破除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 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4. (2018•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国将军甘祖昌,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获过八一勋章、 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长征路上,甘祖昌和同村战友约好,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搞建设,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革命胜利后,曾 经的誓言让他心中的乡愁越酿越浓。1957 年 8 月,他主动辞去军队领导职务,秉持“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 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举家回到家乡沿背村务农,他把 70%的工资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有关部门按 照规定要给他盖房配车,被他一一拒绝。他领着乡亲们修水利,建电站,架桥梁,绿化荒山,改造冬水田……一 项项利民工程帮助村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1986 年,甘祖昌病逝,留给妻子和儿女的唯一遗产是三枚勋章。 将军农民的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高度评价甘祖昌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 强调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甘祖昌的一生是如何体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情怀的。 (2)班级拟举办学习甘祖昌精神演讲会。请围绕“青春、奋斗”的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 【答案】 (1)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影响改造世界的活 动。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毕生精 力。 (2)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理想;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增长本领;弘扬革命精神,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心 系祖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青春理想。 5.(2017·课标卷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 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 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 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 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 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 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 过 11 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答案】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 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解析】 本题易因对教材相关知识不熟悉或不能准确运用材料语言答题而失分。本题设问知识指示明确,意在 考查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调动相关知识即可组织答案。 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非选择题命题点预测押题专练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文化之河。 材料一 几十年来,黄河流域的建设者们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上游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 修复工程和建设工程,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的突破,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在中游通过水土流失 综合防治,使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在黄河下游做 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提高湿地生态质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等,让黄河真正由“害河”变成了“利 河”,创造了岁岁安澜的新纪录,让黄土高原迈进了山川秀美的新时代。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 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讲好“黄河故事”,将黄河承载的华夏儿女与灾害抗争所蕴含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 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传承好、弘扬好,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力量源泉。 (1)黄河治理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特点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挖掘黄河“黄河故事”的时代意义。 (3)从炎黄二帝,到孔子、孟子等思想巨匠,从传说中的河图、《诗经》《易经》等,都诞生于黄河流 域。从文化生活角度,为挖掘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条件。黄河治理中把握上中下游前后相继的联系,坚持了协调发展;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系列举措 体现了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造福人类;依据黄河上中下游不同的情况,分别采 取不同措施,做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 深刻的影响。黄河所承载的华夏儿女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等 属于优秀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借助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讲好“黄河故事”;通过建设黄河博物馆等扩大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发挥 教育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推进“黄河文化进课堂”。 【解析】 第(1)问,考生可先检索联系观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从黄河上游治理、中游治理、下游治理三个 角度说明黄河治理是如何坚持“一盘棋”思想的。第(2)问限制了知识范围,且设问指向明确,即挖掘黄 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时代意义,黄河文化属于优秀文化,时至今日仍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 进作用。据此,考生把理论知识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加以阐释即可。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 应检索相关知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是由熟知塞罕坝建设发展 历程的国家林业部门负责人总结提炼的,这一精神植根于塞罕坝 140 万亩的土地,源于塞罕坝人的艰苦 实干,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的。 河北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那时风华》日前上映。影片用第三代人的视角讲述故事,突出 表现上世纪 60 年代塞罕坝的建设者们,在物资条件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满怀青春理 想,矢志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奋斗中展现最美青春,奋斗中磨练意志品格。他们战严寒、 抗风沙、忍饥饿、斗饿狼,用心血和汗水造林、育林、护林、营林,通过科学探索和勤奋实践,积累了 在高寒地区大面积植树的宝贵经验,使人工造林的森林覆盖率在这一地区创造 80%以上的新高,被联合国 环境保护组织授予“地球卫士奖”。影片还运用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变化下的树木和林海的空镜头来造型 写意,蕴含“树木与树人”的深层关系,以景寓情、以情寓理。 结尾处,老年郑百团几次叮嘱后辈要“守好这片林子”,体现出只有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 久为功,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 青春风华正茂,奋斗未有穷期。电影《那时风华》所展示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励我们,从初心出发, 回归本真,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真正美好的青春风华永远属于艰苦奋斗的人们。 (1)有人认为,精神能变物质,物质能变精神。结合塞罕坝的历史变迁,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加以评 析。 (2)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于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和青年成长都有重要意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 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3)青春风华正茂,青春未有穷期。请就新时期如何培养中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提出三条建议。 【答案】 (1)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塞罕坝人发扬艰 苦奋斗精神,将荒原变成林海,表明“精神能变物质”。 ②意识不能直接变为物质,需要通过实践,没有塞罕坝人几代人的实干,就不能将荒原改造成功,故“精 神能变物质”是有条件的。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塞罕坝人在长期奋斗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塞罕坝精神,表明“物质 能变精神”。 ④意识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塞罕坝精神的内容需要人们去总结提炼, 故物质不能直接变成精神。 (2)①文化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有利 于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②艰苦奋斗精神可以影响青年学生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促进青年人以实际行动投身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③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可以提高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坚强意志,促进其全面发展。 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 化自信。 (3)①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艰苦奋斗精神。 ②借助优秀的文化产品,宣传革命文化,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通过政治课、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方式,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领会艰苦奋斗精 神的内涵、实质,使之深入人心,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 第(1)问属评析类的题型,要求运用哲学的知识作答。在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时,如果观点有对有错, 就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要指出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也要指出错误的观点是什么, 也要说明理由。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对辩证思 维能力的考查,具有一定的思维度和难度。第(2)问属意义类的题型,意义类的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 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促进”等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 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 要求,调动运用相关考点分析。第(3)问属于建议类试题,答题范围规定不明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很 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其实只要认真审题,抓住“就新时期如何培养中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提出三条建议” 这一信息就应该知道主要是建议策略,偏重于如何做。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 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荆楚大地。党中央提出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 指导、分区施策”,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抓好其他地区防控工作。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齐 心协力,团结奋战,创新创造,遏制住了疫情蔓延的势头,取得抗击疫情阻击战的初步胜利。中华民族 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凸显了我国生物安全形势的急迫性。战“疫”之下,生物安全立法急需加 快补齐短板。2020 年 2 月 14 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修改完善,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 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1)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请运用中华民族精 神的有关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谈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 重要作用。 (3)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积极为战“疫”增添力量,就一定能共克时艰、赢得 胜利。请你从公民责任角度,列举三条自律要求,每条不超过 20 字。 【答案】 (1)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 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 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永不泯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 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 神动力。在此次疫情面前,中华民族精神再次得到传承和弘扬,成为中华民族战胜疫情的精神支柱和强 大精神动力。 (2)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人类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要自觉尊重客观规 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符合正确处理自然与人 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律依据,保障人与自然 的协调发展;③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国家安全治理能力,维护人民利益,保 护人民健康,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示例: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尊崇科学。 不聚会、少出门、勤洗手,做好防护。 守规则、顾大局、睦邻里,勇于担当。 【解析】 第(1)问,要求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对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 从磨难中奋起”的认识,首先回答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然后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及当前在抗 击疫情面前发挥的积极作用即可。第(2)问涉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角 度,要运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等知识分析材料,进行回答。第(3)问为开放性题目, 注意在列举自律要求时,一定与防疫实际需要相结合。 4.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在新冠肺炎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苏、山西两省重视采用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方案,截至 2020 年 5 月 16 日,两省 取得了全省“零病亡”“治愈率 100%”的显著效果,在全国“战疫”中交出了出色成绩单。全国中医药专 家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药和中西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受到国 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 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发展中医药学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谈谈你对“守正创新”的理解。 (3)结合材料,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提出三条合理建议。 【答案】 (1)①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医药学,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发展和创新,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②有利于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有利于树立文化 自信,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③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学开放发展,展 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2)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②中医药发展坚持辩 证否定观,首先要恪守正道,克服传统中医药中的过时消极因素,吸取保留传统中医药中的积极合理因 素;其次要敢于创新,积极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法,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3)示例:①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②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 发展。③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解析】 第(1)问让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发展中医药学的文化意义,可从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 创新,文化自信,世界文化多样性等角度回答。第(2)问让学生运用辩证否定观,谈谈对“守正创新”的 理解,先表述基本原理再结合材料作答即可。第(3)问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提出合 理建议,有一定开放性,围绕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作答。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