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
影响。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光的传播有何特点?
2、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
3、 一点光源S发出两条光线经过平面镜,作出反射光线。(然后把反射光线用虚线反向延
二、导学平面镜成像特点
1、学生自学平面镜成像现象。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蜡烛两只(形状相同),火柴,四个长方体铁块,刻度尺,铅笔,量角器。
实验步骤:
(1)、把大的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用长方体铁块倚住玻璃板,并将玻璃板的位置在纸上画出来。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记录下这个位置,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成像情况。然后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平面镜,直接观察光屏。得出结论:_____(“有”或“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像(“虚”或“实”)。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得出结论:像与物的大小_____(“相等”或“不相等”)。像和物左右______(“相同”或“相反”)。 次数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或缩小)
第一次
第二次
(4)、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再重复上面的操作,记下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像的位置,并比较蜡烛和像的大小。
(5)、多次实验后,把蜡烛(熄灭)和玻璃板移开,撤出压在下面的白纸。把在纸上记下的每次蜡烛和像的位置连线,用刻度尺测量它到玻璃板(平面镜)的距离,再用量角器量一下这条线与平面镜镜面之间的夹角。得出结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相等”或“不相等”),像和物的连线跟平面镜______(“垂直”或“平行”)。
(6)、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3、思考、交流、讨论,并进行试验
(1)做该实验时,我们为什么选用透明的平面镜,而不选用不透明的平面镜?(动手做做、试试看)
(2)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
三、导学虚像、实像
1、自学教材P44页“虚像”
2、回答: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
(2)教材P44页图2.3—3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像为什么看上去是倒立的? 你画图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四、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1各小组讨论举例我们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面镜?哪些地方用到了凹面镜?
2、凸面镜具有 作用,凹面镜具有 作用。
五、练习
1、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方飞过时,它在湖水中的“倒影”是____(“虚”或“实”)像,这是由光的__________形成,当小鸟距水面3m时,“倒影”距离水面_____米。
2、一个身高1.8米的人站在平面镜前,他在镜中的像高为____米,这个人向平面镜前进2米,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3、一个人以立正的姿势站在一竖直的平面镜前,由于位置不合适,以致于看不到自己右胳膊的像,如果此人要看到自己的像,此人可以(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向前走靠近平面镜 D向后退远离平面镜
4、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小题
六、总结并展示学习收获
七、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4、5小题
2、课外实践:调查一下平面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平面镜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没有不利的方面呢?完成一份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