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诗歌赏析炼字炼语言篇(附:跟踪练习和答案)
语言篇:炼字炼句炼篇章
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
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
言风格。
第一节 品味关键词(炼字)
古人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
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
和虚词。品味关键词,就是体会作者的用字之妙。
【赏析例举】
1.准确,能够精当地描摩客观事物
〖例题〗白居易的《暮江吟》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请
赏析句中“铺”字的妙处。
〖答案〗这一句意思是说,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这是
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铺”
字准确而形象地描绘了残阳照射江面的情景,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
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2.达意,能够贴切地表达主观感受
〖例题〗陶潜“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不用“望”而用
“见”?
〖答案〗“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的,自然地映入眼帘的。用“望”
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
象;而用“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
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这就
是陶渊明追求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通过“见”传达出来的。
3.新奇,能够增强审美情趣。
〖例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诗中“知”“斗”“解”有和妙处?请加以赏析。
〖答案〗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
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
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草树本无情,却能“知”、能“解”,
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晚春景致描写得如此生动而有奇趣,全靠拟人手
法的运用。
4.精心挑选动词,化静为动。
〖例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你认为诗中最后一句哪一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
〖答案〗“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
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山本静态,一个“送”字,通过拟人化手法,化静为动,化
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也写出了诗人身处
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5.改变词性,活用词语。
〖例题〗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句中的“肥”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答案〗雨怎样使梅子“肥”是起来的?梅子何时在雨中“肥”了起来的?一个“肥”
字,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
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技法点击】
赏析炼字之妙,需从以下五个角度入手:
①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
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意与暗指意、双关
意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要读出其弦外之音。
②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要借助字词来表
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它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③看是否能营造意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④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
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
高考不选平常语言,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
⑤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
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
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哲理。
【跟踪练习】
1.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句中“悦”“空”二字的妙处。
〖解题思路〗在这个句子里,“悦”和“空”都是使动用法,使……愉悦,“使……
空明”,它们的主语分别时“山光”和“潭影”,宾语是“鸟性”和“人心”,通过
改变词性,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人心的清静空明。解答这类本题,可以
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或活用;③看
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悦”,愉悦,高兴。“空”,空明,清静。二字都是使动用法,作“使……
愉悦”“使……空明”讲。(步骤一)在焕发着日照光彩的青山中,鸟儿自由自在地
飞鸣欢唱,人行走在清清的水潭边,身影倒映在水中,湛然清明,心中也杂念全消,
一片空明。(步骤二)此情此景让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秘,摆脱尘世一切
烦恼,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步骤三)
2.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请简析“五岭逶迤
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腾”“走”二字的妙处。
〖解题思路〗第一步,解释“腾”“走”二字在诗中的含义:“腾”,翻腾的意
思,“走”,跳跃的意思。山本静态,化静为动。第二步,把“腾”“走”二字放入
原句中,想像、描述景象:五岭山连绵起伏,蜿蜒不断,像细浪翻腾,乌蒙山高大巍
峨,气垫磅礴,如同泥丸在阪上跳动。第三步,点明“腾”“走”二字在烘托意境方
面的作用,即“腾”“走”二字化静为动,向读者展现动态美,恰切地表达了红军将
士战胜高山险阻的豪情。
〖答案示例〗“腾”,翻腾的意思,“走”,跳跃的意思。五岭山连绵起伏,蜿
蜒不断,在红军眼里却像微波细浪在翻腾,乌蒙山高大巍峨,气垫磅礴,对于红军将
士来说,正如同泥丸在阪上跳动。“腾”“走”二字化静为动,向读者展现动态美,
恰切地表达了红军将士战胜高山险阻的豪情。
第二节 赏析“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
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句子、词语。“诗眼”
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诗眼有“篇之眼”与“句之眼”之分。
“篇之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可以是词语,也可
以是句子;“句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上,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
表现为字词形式。以“篇之眼”致广大,以“句之眼”致精微。抓住“诗眼”对于领
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
作用相当于“诗眼”。
【赏析例举】
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
〖例题〗陆游《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哪个字是诗眼?
〖答案〗诗眼是“空”字。“空”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
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抒写悲愤之情,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
明本诗主旨。
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的字。
〖例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哪一个字是诗眼?
〖答案〗“绿”字是诗眼。“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
南春风和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
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
3.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字
〖例题〗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哪一个是诗眼?
〖答案〗“闹”字是诗眼。“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
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生动形象,极具情趣性。
4.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的字
〖例题〗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
点愁。”其中哪一个字是诗眼?
〖答案〗“愁”字是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
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
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技法点击】
1.找准诗眼
①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②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③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
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④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2.多角度赏析诗眼
可从如下角度对诗眼进行赏析: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
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
【答题步骤】
步骤一:确定诗眼。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
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几个角度。
步骤二:整体点明地位。即整体点明诗眼在全诗中的地位,如:“××”是这首诗
的线索,“××”为全诗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承上启下等。
步骤三:具体分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
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例题展示】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串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题思路〗首先是因为军营中严肃之号令、庄重的气氛和严整的军容而“震惊”。
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
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其次,因为 “万里寒光生积雪”的环境而震惊。这笳鼓之
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此时,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
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全诗以“惊”贯穿全诗。
〖参考答案〗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
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
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
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
酬平生之志。全诗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世俗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
赏析。
〖解题思路〗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
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
谧。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咽”字在这里用得极为准确、生动:山
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
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
字实在太妙。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
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
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它含有宁静、空寂的意思。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
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写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注]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
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本词的词眼句是哪一句?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词眼句是“从军乐”。本句贯串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
人物心境。①本句奠定了全词乐观高昂的感情基调,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
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②词中第三、四、五句刻画出一位横跨
战马、威武出征的少年英雄形象,突出的正是这种从军乐而澎湃着为国立功的爱国激
情。③词中第六、七句写出了壮观的战争场面,这一场面与这位少年不畏生死、勇往
直前的“从军乐”气概一脉相承。④结尾三句正因为有少年“从军乐”的气概,才有
了出师必捷的信念,才说“归期犹及柳依依”,结尾劝慰闺妇,没有丝毫悲戚惜别之
态,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2.阅读戴叔伦的《题三闾大夫庙》,完成诗后练习。
题三闾大夫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词,你认为,本诗诗眼是什么?为
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本诗诗眼是“怨”。从结构上看,“怨”紧承上句,使滔滔沅湘意蕴深长,
既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
前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
中浓重的“怨情”。从诗歌形象上看,一“怨”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
形象立于我们眼前。“怨”字还流露出作者面对屈原庙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3.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指出诗中的诗眼并结合全诗简析。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本诗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
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
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
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
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
的精神状态。总之,“独”字笼罩全篇,堪为诗眼。
第三节 赏析关键句
“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诗人们最讲究炼句,把一个句子炼
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地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
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
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赏析例举】
1.变性——改变词性
〖例题〗分析“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的妙处。
〖答案〗“软”“轻”,都是形容词,在这里都是意动用法,巧妙地使用了通感的
修辞手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2.变序——改变语序
〖例题〗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案〗(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颠倒
语序,既合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2)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
动渔舟下。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
有致。
3.叠加——意象组合
〖例题〗赏析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句的妙处。
〖答案〗用“明月”“清风”两个惯熟的词语,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
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例题〗赏析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句的妙处。
〖答案〗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
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4.互文——互文见义
〖例题〗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案〗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
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技巧点击】
第一,准确、全面地判断表达技巧
赏析句子题既然是以赏析表达技巧为主的暗考题,首要的一步就是要准确、全面地
判断它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1)准确。要做到准确,首先必须要理解每种艺术技巧的个性用途;其次,要将
读懂诗句和把握诗句的内容实质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前者是知识储备问题,下面重
点说说后者。对于判断表达技巧来说,读懂诗句内容关键是要看其表达方式,不少考
生未能准确判断的原因是未能判断句子的表达方式。如所给句子是描写句,自然离不
开描写技巧;如是抒情句,自然离不开抒情技巧,就不能用描写技巧分析。其次看诗
句的写作对象,即看它是写景的、写人的、叙事的,还是抒情的,要善于根据写作对
象去判断“判断”的方向。
(2)全面。要做到全面,就要学会多角度分析。因为诗歌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考
虑句子的技巧,既要考虑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也要考虑结构技巧。例如
陆游《秋兴》一诗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从描写方法看,运用
的是虚写;从表现手法看,运用的是想象;从抒情方式看,运用的是寓情于景;从位
置结构看,运用的是以景结情。不过,多角度分析以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为优先考虑
角度。
第二,全面、具体地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是赏析句子的最后环节,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句子的
表达效果主要有三个方面:写景、造情、达情。具体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同时联系全文。
(1)全面分析。要有全面分析的意识,既要从内容角度,更要从情感角度考虑。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小角度:
①内容、主旨角度。看它在塑造形象上是否具体、鲜明、生动,是否有利于主旨表
达。
②思想感情角度。看它对思想表达是否突出、深化、升华,对情感表达是否含蓄、
强烈、丰富。
③技巧自身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
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
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意
更为深广等。
④位置角度。“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
子在诗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就有所不同。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
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
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
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
角度。
(2)具体分析。所谓分析,就是把你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
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
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例题展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典型的诗句赏析题,答题思路是“手法+诗意+情感”。从
手法上看,“明朝”点明所写内容是作者想象,是虚写;“丹枫”表明时令是秋天,
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很明显,这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从诗意上看,“系
钓舟”描写的是钓翁的生活,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的愿望。从情感上看,通过想象归隐
后的生活,加上颈联“空许国”“只生愁”的铺垫,隐隐流露的是作者报国无门的无
奈和苦恼。
〖参考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
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跟踪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
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 维
渭水自萦秦寒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②玩物华。
[注]①圣制:皇帝自己写的诗。蓬莱: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
以旧宅改建。阁道:这里指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②宸游:皇帝出游。
○本诗颈联历来为人所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通过描写雨中春树、人家和高大凤阙,烘托渲
染了一种祥瑞的气氛,表达了对盛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②衬托。春雨之下的春树、
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更显出帝都的阔大、壮观和昌盛。③呼应题目“雨中春望”,
也透露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做铺垫。④对仗工整。“云里帝城”与“雨
中春树”相对,点明了春雨天气;“双凤阙”与“万人家”相对,写出了皇城与百姓
房屋都处于春雨的润泽中,表现了当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
第四节 赏析语言风格
古体诗语言风格鉴赏的设题,往往和其它考点结合起来,其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
要求直接指出其风格特色,一是对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艺术)进行简要
分析。
【例题展示】
1.读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指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解题思路〗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我们从已经学习过的《卖炭翁》《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就有深刻的印象,而题目只单纯要求回答“特点”,结合本诗,答案不言
而喻。
〖参考答案〗 语言质朴无华。
2.读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简要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
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
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
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解题思路〗此题将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查,而且要求“简析”,回答
时需将有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还要加入分析。
〖参考答案〗该曲以议论作结(表现手法),点破兴亡,明快直露(语言特色),
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整体风格)。
【技法点击】
1.整体品味。不追求对个别词句的赏析而是要体悟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鉴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
现成的“套话”——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
4.多角度体会。诗人的遣词造句特点、色彩、境界、情味、绘景描物写人的习惯
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给出不同的评价。
【跟踪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采用朴
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2 读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回答: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答案 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点明特征)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
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简要分析)
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小结)
第五节 诗歌语言鉴赏对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颔联“过”“摇”二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其精妙之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令·金陵怀古[注]
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 下临全楚地,
包举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注] 作者作本词时,金人拟渡江南下,朝廷无心抵抗。
○词的上阕“台空江自流”中的“空”和“自”用得好,好在哪里?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 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注] ①焉耆: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
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终南山的小
溪流。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堂①东湖作
韦 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②,岸铺芳草睡③。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 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dì dōnɡ):彩虹的别
称。③(jiāo jīnɡ):鹭鸶。
○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1)杨万里的诗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请选出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一联诗句试
作赏析。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全诗内容,分析第二句中“恼”字的含义及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
说明理由。
○(2)诗眼是诗歌中表达情感最精练传神的词语,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
说明理由。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注] 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
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
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
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
想。
E.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的境界
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
诗作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
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原题作“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
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1)这首诗从战乱频繁、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出了苦难的现实生活。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一联历来为人们所传通,请作赏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赴洛道中作
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 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
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
跋涉。
B. “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
释然。
C.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
落寞。
D. 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
受。
E. 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
“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的形象,结尾的乐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的
升华。
(2)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重在抒发诗人情感,且应注重文
辞华美。请从这个角度赏析诗句“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附答案
1.“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
态;“摇”即“摆动”“轻摇”之意,写出了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
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
平静的心境。
2.往昔盛极一时的金陵,如今只剩下荒废的高台,一个“空”字尽显繁华落尽的
沧桑;“自”,江水兀自流淌,毫不理会人事代谢。景物无情而人有情,“空”和“自”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无奈和悲伤。
3.“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
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
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最后两
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4.①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发人深省。②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
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③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5.(1)颔联观察细致,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早春柳枝绿时,总是首先从下
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桃红初绽时,也总是从上伸的枝条末端
开始,故说“末梢红”。描写细致入微,“下来”“上去”将“高柳”“小桃”拟人
化,分别写出了柳条桃枝的动态美,语言形象活泼。表现了诗人对早春到来的欣喜欢
愉之情。
(2)“恼”有“恼火”“羞恼”之意。还家五年已五次见过春天了,春容的鲜妍
美好与病翁的衰老形成对照,所以“恼”。
6.(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
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这首诗的诗眼是“闲”字。①景之闲,山林自在,鸟儿悠然,秋原无忧。②
心之闲,诗人在道友裴迪的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闲适自得。
③境之闲,诗歌营造了一个安闲的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
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
对点练习
7.(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营造
空旷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态。
(2)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寓情于景。通过
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8.(1)CD
(2)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
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
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充满了人的情趣。
9.(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
遇;喜欢自然山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
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10.(1)田园荒芜 骨肉离散
(2)“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徒中落单的孤雁,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
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
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
11.(1)BE
(2)这两句诗使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难以触碰的“影”和“思”写得有
形有质,成为漫漫旅途中仅有的伴侣。抒情主人公在夜晚抱着影子入睡,在白天满怀
忧思前行,这幅万里独行图正体现出他的孤独和忧伤。在文辞角度,“朝”“夕”对
比,两相呼应,“抱影寐”“衔思往”结构工整,对仗严谨,精致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