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菁咀华,厚积薄发 —以“写”为主题作文之思考(附:同题作文及推荐理由)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含菁咀华,厚积薄发 —以“写”为主题作文之思考(附:同题作文及推荐理由)

ID:672516

大小:23.83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含菁咀华,厚积薄发 —以“写”为主题作文之思考(附:同题作文及推荐理由) 写,《说文解字》云:“置物也。谓去此注彼也。”《小雅》曰:“我心写兮。”传云:“轮 写其心也。”凡倾吐曰“写”,所以作字作画皆曰“写”。为何繁体“寫”部首从“宀”,盖 因“寫之则安矣”。心有所思,思有所得,抒发之,倾吐之,乃得安然。就字义孽乳看,“写” 有“书写”“写作”“描摹”“绘画”“签订”等多个义项。“写”的“倾吐、倾诉、抒发”这 些引申义是从“去此注彼”这一本义派生的(俗字作“泻”),如“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经•邶风•泉水》)。写,是生命主体思想的宣发,情感的吐露。 以“写”为主题作文,我们可以从“写”的义项切入,运用发散思维,采取组词的办 法,寻找立意聚焦点,诸如“写照”“写意”“写真”“写实”“虚写”“速写”“特写”“大写” “改写”“淡写轻描”“三写易字”“描写画角”“绘声写影”“倾抱写诚”……也可通过联想 含有“写”字的诗文名句、对联等,来挖掘写作资源,诸如“清文振笔妙,高论写言泉” (刘孝孙),“唯开文字窗,时写日月容”(孟郊),“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韩愈),“妙 手何人为写真,只难传处是精神”(张孝祥),“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 其本色高也”(唐顺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板凳宁坐 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韩儒林),“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充分联想之后,加 以归纳、统整,将“写”这一闳大主题梳理为若干具体而微的“子题”,诸如写的意义、写 的条件、写的内容、写的方法、写的意境、写的品质、写的立场等,从中择取自己体验丰 富、感悟深刻的一点来写。 大体而言,围绕“写”这一主题作文,至少绕不开“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 这三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而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写作是为了让朋友更喜欢他。博尔赫斯说,他写作是为了让时 光的流逝让他安心。聂鲁达说,成为一个诗人是他从小就有的愿望。莫言说,他写作是为 了顿顿都能吃上饺子。陈映真说,他写作为的是人类的解放,消除不平等、非正义……消 灭形形色色的精神与物质的压迫。史铁生说,他写作先是为谋生,其次为价值实现,然后 才有了更多的为什么。 而意大利作家、化学家以及奥斯维辛 174517 号囚犯普里莫・莱维的回答则更为具体, 他在《其他的职业》一书中罗列了九条理由:(1)有写作的冲动和需求,(2)娱人娱己, (3)教导他人,(4)使世界更美好,(5)提出有别于前人的思想,(6)使自己从痛苦中解 脱,(7)成名,(8)求财,(9)习惯成自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 提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把“学会学习”摆在教 育首位。如何“学习”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提出“学习通过写作”的口号。在各 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以写作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推动、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有助于体现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面对“为什么写”这个问题,答案丰富多彩。概而言之,“写”是人类学习的必由途径, 是自我实现的平台,是安顿心灵的家园,是疗救社会的利器……“写”有不同的意义追求 与价值取向。诚如闽派语文名家潘新和老师所言:“不写作,枉为人。”“写”,犹如空气、 阳光,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与精神成长的必需。 写什么?这是与“为什么写”一样无法一以律之的大问题。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得直截了当:“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吧。”写,发乎写作主体的自 由选择。中国当代作家刘兆林说:“要写我,我要写,要我写。”写,必须源于自己的真实 体验与思考,要分清哪些东西是可写的,哪些是想写而写不好的。 台湾作家张大春说:“写什么都好,就是不要写作文。”写,须切忌落入呆板的俗套。 杂文家默涵说:“写你所最熟悉的东西。”写,须从自己最熟悉的包括生活体验、阅读积淀、 社会观察等出发。 诗人、小说家韩东说:“‘写什么’理应成为重中之重。”大家各抒己见,各有存在的合 理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写,应该贴近真自我,表达真体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如 孙绍振先生之言,“只有贴近自我,才能在想象中贴近生命的真实体验”,才能写出好文章。 写什么,是一个素材积累与意义发现的过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是写作的直接源泉,我们须多留心观察生活,关心社会,体悟人生。“阅书百氏尽,落 笔四座惊”,阅读,是提升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 总之,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既要读经典,又要阅社会百态、自然万象,从 而不断丰富生活,储蓄知识,磨砺思想、陶冶情操,丰厚阅历,为游刃有余的“写”打下 坚实基础。 怎样写?这涉及写的立场、态度,写的技能、智慧,写的程序、方法等丰富内容。 首先,要想过了写。老舍说:“不论是写一百个字、两千个字,或是五十万字的文章, 都是一个样子,全想过了再写。”“想过了再写”,强调的是写之前的充分酝酿,包括立意构 思、素材取舍、文体选择、语言风格、腹稿或提纲准备等等。 其次,要读而悟写。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 该怎样写’。”他还说:“从《小说作法》中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这启 示我们,阅读经典名著、大家名篇,才是获取如何写的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经典名作,汲取写作智慧,是作文成功的 不二法门。想写什么就读些什么,善于阅读、鉴赏、品评,写作才可能左右逢源、渐入佳 境。中国当代文坛上,张炜、格非、余华、毕飞宇、苏童、叶兆言、南帆等一众名家,他 们不仅创作硕果累累,而且个个都是饱读之士,都是阅读鉴赏的行家里手。他们热忱拥抱 古今中外文学经典,解读、评论独辟蹊径,细致入微。 余华 26 岁时写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在他 1986 年阅读了《卡夫卡小说选》 之后产生创作冲动的结晶。他视卡夫卡为自己的第二个老师(第一个是川端康成),发自肺 腑地说:“他给我带来的动力更大,让我解放了自己,就是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所畏惧 地写,不用担心我这样写小说是否正确。”正是卡夫卡独特的小说文本及其新异的创作方法 醍醐灌顶般引爆了余华的小说创作灵感。 毕飞宇《小说课》一书中对蒲松龄《促织》、鲁迅《故乡》、莫泊桑《项链》、海明威《杀 手》、汪曾祺《受戒》等名篇的解读,堪谓抽丝剥笋,鞭辟入里,他说:“对于许多人来说, 因为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他拿起了笔。我正好相反,我的人生极度苍白,我是依仗着阅 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毕飞宇正是从对杰出文本的精细阅读中汲取不竭的写作资 源,来增长自己的写作智慧。 读名家经典,读大家对经典的评点、批注、解读、评论,读名家读书、写作的经验谈, 读名家名作初稿与改稿、定稿,都是发现“怎样写”的捷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比较阅 读名家名作定稿与初稿,可以窥见“怎样写”才更好的秘密。 鲁迅在《不该那么写》一文中引述惠列赛耶夫《果戈理研究》(第六章)中的一段话: “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 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 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 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怎么写”与“不该怎么写”,“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初学写作者,在揣摩名家改稿意图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怎样写更好的策略、技巧。 大师巨匠关于“怎样写”的经验谈,很值得初学者借鉴。我们当怀着虔敬之心,去面 对那些有定评的杰出文本,像摩挲玩具、一个手把件一样,一遍又一遍,直至弄清其隐秘 的肌理。 再者,要重视写后修改。 鲁迅非常重视文章修改。他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 去,毫不可惜。”收编入《彷徨》的《祝福》与初发表于 1924 年《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 第六号的《祝福》相比,就有多处改动。如: (初稿)……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颜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 (定稿)……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 上述片段的两处改动就可管窥先生写作的严谨。“颜色”仅指面容,“神色”则包括面 容与气色,是整个地在面部表现出来的“精气神”。如此修改,突显丧失了“悲哀”的祥林 嫂完全麻木的重要特征。“眼睛”包括眉毛、眼皮、眼白、眼球等,“眼珠”是眼睛中最重 要、最传神的眸子,是显现人生命体征和情感特征的主体部分。“眼珠”偶尔“一轮”,更 逼真地再现祥林嫂临死前思维凝滞、肢体僵硬的弥留状态。 高品质阅读,是高品质写作的先导。要想写得出彩,就得下足精读、细品的硬功夫。 正如毕飞宇《阅读时,不要放过你的耳朵》中所说的: “事实上,我的阅读速度也算快,大部分的时候,可以一目十行。但是,在阅读经典 时,我甚至连一个词、一个字都不愿意放过。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知道字和词的意义, 它们意义重大,它们是一个作家的终极,它们也许就是本质。在许多时候,把字和词错过 了,就把整个作品错过了,甚至,把这个作家都错过了。” 这绝非危言耸听。面对名家经典,我们须沉潜涵泳,悉心玩索,含英咀华,汲取养分, 为我所用。因此,阅读经典时,采取批注、评点,札记、随笔、读后感、评论等多样化的 “写”,以深化阅读,巩固鉴赏,反复实践,从而培养纯正的审美趣味,娴熟写作的技能。 阅读视野 写给母亲 文/贾平凹 算一算,再有 20 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 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 14 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 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 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 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 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 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 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 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 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 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 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 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 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 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 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个普通的妇女,缠过 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 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 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 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 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 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丢坟上,现实告 诉我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 长声哭泣。 (有删节) 推荐理由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父母远 逝,留给子女无涯之戚。这种思亡之痛,不同的人会有迥然的区别。本文抒发了深厚而又 隐忍的思念亡母的真实情感,其言平淡之至,其情至真至诚,读后令人触动心弦,潸然泪 下。 特约解读 一、语言平淡,如话家常 “我”爱母亲,潜意识里不希望她病逝,更不能接受她的离去,因此“我”“一直有个 奇怪的想法”,强调“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她故意藏到墙上的那张照片里”“一切摆设还 原模原样”“谁想哩,妈想哩”,语言至简,不事雕琢,但足见“我”对母爱的依赖和对母 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二、细节真实,打动人心 时时追忆与母亲相处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如“打喷嚏”,“我”创作时母亲的默默陪伴 和耐心劝说,母亲上街为“我”买青辣子和萝卜等,都体现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与疼惜,皆 在细节里显露无疑。而“我”放下笔找母亲,“立上半天”“自言自语”,给照片前的香炉上 香,说一句“我不累”,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真实地刻画了“我”失母后的迷惘和失落。 三、情感真挚,情深似海 整三年,“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没有给妈写过一个字;其他儿女认为母亲伟大 又善良,“我”却以为母亲平凡却重要。两处运用对比手法,突显母亲在“我”眼里是特别 和珍贵的,是无法用只言片语来表现的。三年来,“我”始终不愿面对母亲离世的现实,时 而恍惚,时而清醒,凡事都心心念念地记挂、惦念着母亲,屋里的陈设,夏天的炎热,好 的吃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出“我”对母亲拳拳的思念之情。 四、克制隐忍,字字痛心 末段的“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与前文“我”克制隐忍,保持理性的情感表现形成强 烈反差。本文的情感表达不张扬不热烈,但字里行间始终令人感觉心痛,字字句句叩击着 读者的心灵。“我”来到母亲坟前,时隔三年,静静追忆,直到此时方才一吐对母亲的思念 之情。当“我”不得不面对阴阳两隔,难以再见的痛苦,三年来的情感在此时累积至沸点, 一时间,所有的悲伤如洪流滚滚,倾泻而出,令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深度思考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请选择描写“我”的一处细节简要分析。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语言风格。 同题作文 妙笔写成长 文/林彦彤 抬肘,提笔,一个个苍劲有力的汉字呈现在宣纸上。墨水沿着宣纸的纤维有规律地点 点漫开,如同中华文化的血液在这片神圣故土的脉络上蔓延。这翰墨书香,不仅见证了中 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留下了我成长中的足迹。 我最早是个左撇子,为了更好地掌握写字姿势,幼时便开始硬笔书法培训,也在那个 爱玩闹的年纪认识了毛笔。刚接触毛笔时,我只觉得它的握笔姿势很奇特——铅笔、钢笔 是横斜握,而毛笔是竖着握,还要竖直、用力均匀,才能使毛笔在手的掌控下行走自如。 那个时候,我就被这独特魔力吸引了。 我第一次写毛笔时,年纪小,力度不够,写出来的字自然没有力道。指导老师走过来 俯下身,手把手地教我握着毛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地临摹着。练习中,老师耐心地给我讲解 摹写技巧,引导我领会每一个字的书写精髓。当时,我既胆怯又兴奋,明显感受到毛笔在 我手中跳跃弹动,笔尖就像人踮起脚尖在纸上旋转舞动,墨色裙摆在脚尖的转动支撑下留 下了舞的足迹——越来越端庄秀丽的汉字。看着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用颤抖的手写出的一 个个汉字,我感到激动和自豪。练着练着,那支毛笔在我手中慢慢地活了,愿意听从我的 指挥,我写下的每一笔每一画更能按照自己心中所愿,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萦绕着我。 当然,这支毛笔有时也会与我“争吵”:我要它竖直,它却不自觉写歪了;我想它短横, 它偏偏又粗又长;特别是遇到复杂的字常常要写错,纸和手都被墨水弄得脏兮兮时,真让 我苦恼和委屈。 望着这些“丑八怪”般的字像张牙舞爪的怪物扑向我时,想着平日里受到毛笔的百般 “虐待”,我几度想放弃。幸好脑海即刻浮现先前所写的秀丽文字和彼时获取的快乐,我顿 感指导老师坚定温柔的目光常伴左右,又燃起了继续执笔的勇气。特别是那年参加社区写 春联活动,我在冷飕飕的冬晨用几近冻僵的手,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写下的作品,被社区 居民争相抢要,心中油然升起的自豪感使我决意与书法一生相随。 现在我已学会了楷书、隶书、行书等字体,八年来的不懈努力成果让自己震惊和感动。 这毛笔书法,见证了我字迹从歪歪扭扭到秀丽俊俏的转变,也见证了我从天真烂漫的孩童 到含苞待放少年的成长。今后,我将继续在那或深或浅的墨迹陪伴下,挥洒汗水,写下人 生中的每一笔成与败,一路前行,不断成长。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郭双杏:文章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用饱含真情的笔触,讲述学写毛笔字的 苦乐往事,表达真挚的情感。与其说这是一篇作文,倒不如说是小作者与毛笔书法相识、 相知、相守的一段心路历程——“在那或深或浅的墨迹陪伴下,挥洒汗水,写下人生中的 每一笔成与败,一路前行,不断成长”。 特约点评 本文从标题来看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写“我”的书法技艺经历了成长,从入门到成熟, 毛笔书法见证了“我”的“字迹”从歪歪扭扭到秀丽俊俏的转变;二是写“我”在练习毛 笔书法的过程中,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成长为含苞待放的少年。第 1 段让人尤为喜欢, 饱含着文墨书香的气息,妙用比喻,把墨汁比作中华文化的血液,把宣纸的纤维比作神圣 故土的脉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中国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段末又点出汉字文化 的悠久历史,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成长,紧扣标题与主题。 本文的中部(第 2 至 4 段)是小作者回忆自己学写毛笔字的过程,真实地再现了“我” 从接触——入门——得法——受挫——坚持——成才的过程,这其中有汗,也有泪,有失 落,有坚持,有挫折,也有成就。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循序渐进地写出每个阶段练字 的差异性:“手把手教”“一笔一画地临摹”“毛笔在我手中跳跃弹动”“笔尖旋转舞动”“坚 定温柔的目光”“几乎冻僵的手”……学习书法的八年,也是“我”积极成长和自我超越的 过程,于“我”来说受益无穷,最终让“我”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结尾处“我”的惊人蜕变,不禁让人感慨在中国的翰墨文化中成长的少年,必是“腹 有墨香气自华”,点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