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ID:672527

大小:314.3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南省各校 2020-2021 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河南省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小说的回目与西方小说标目在文体功能上是相同的(虽然二者有更深刻的不同): 回 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叙述句,概括叙述一段情节;一般而论,回目的设置又均位于每回正文 之首,在本回情节尚未展开的时候,读者已经读到对其概括的回目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 这无疑也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之一,即预叙。 回目都是以一个单句或一联偶句来简要概括本回即将发生的故事内容:翻开嘉靖本《三 国志演义》,读者们会依次看到“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等回目,在尚未进入 小说 正文的叙事世界之前,读者已粗略了解到相应回次的故事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因已有 叙事进程提供的悬念,每回回目的预叙功能就更为突出,如第六则之末董卓欲行废立之 事, 袁绍反对,二人相峙,就在剑拔弩张的关头,此则结来,读者们自然急切地想知道结果,袁 绍 性命如何?董卓究竟能否得逞?翻过一页,不必看正文便已知道,董卓已经得逞了,因为 第 七则回目云“废汉君董卓弄权”;然这一则又以曹操出计诛董卓为结束,不知所出何计 , 但下则回目“曹孟德谋杀董卓”一出,读者也即明白……如此连环往复,直至全书结来。 重要的是,不仅每回的回目置于本回之首从而对本回故事进行预叙,而且,全书的回目 还 会集中为目录置于书前,有的作品除此之外在每卷前还有本卷的目录,打开目录,即可提 前 知道它的情节发展——应该说,在这种标目体制中,全书故事被不同层级的回目重复预叙、 反 复皴染,因而,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秘密可言。 不过,中国古典小说回目体制的预叙功能是一把艺术的双刃剑:一方面它向潜在的读者 提供了更多有关叙事世界的信息,从而使读者的选择可更明确,也使其对此叙事世界的进入 更为顺利;另一方面却也养成了叙事艺术欣赏的保守。 如果把对一部小说的阅读看作一次艺术世界的探险乃至于冒险的话,那么,中国古典小 说所培养起来的读者们也许会缺乏一些勇气与耐心,其成因自极复杂,但是,回目的预叙体 制 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这种体制养成了对叙事艺术欣赏的保守:听众或读者需要在一个艺术 事 实发生之前便得到一定的提示信息,如果没有,面对无法把握的艺术世界,他们可能会难 以接受。 进一步看,还可以发现,此种倾向无论是因读者的口味引导了作者的创作,还是作者的 追 求培养了相应的读者,总之,它与其他因素一起形成了中国叙事文学的特点:因循过多, 缺 少艺术世界中的远征与新拓。西方大部分小说文本给予读者的仅仅是一个信息量极少的书 名, 简单的书名后隐藏的东西在阅读之前无法预知,因此,读者的阅读过程便是与这一叙事 世界 中的人物、情节、沉思猝然相遇的过程,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探险式阅读其实关联着相应 的创 作机制,因此,作者的创作也尽量避免程式成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拥有了生机勃勃的 新陈代谢。 材料二: (摘编自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的叙事功能》) 2 一般而言,长篇小说的标目应当概括本段落的故事情节,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表面上看似 乎也不例 外,但若细究则发现并不尽然,因为,后者标目与情节错位的现象颇为常见,且也 被作者们认可。 以《水浒传》为例即可知其普遍存在。第一回下句云“洪太尉误走妖魔”,正文回末恰讲 到一道黑气冲天 而去,完整的解释却在下回的开端;第二回下句云“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所谓的“大闹”,主要指的 是史进与少华山一起反抗官军并火烧庄院事,然官军刚刚包围史 家时,第二回便结束了,与官军之 战却置于下回;第八回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更是如此, 此回从头至尾未见鲁智深的名字,事实上后 半段情节只是为“大闹野猪林”作了铺垫,真正的故事却在下一回。 很多研究者已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张天翼所论“品字形”特征即指此。这与章回小说的 说书基因有关,说书艺术必须保证有“扣子”,“品字形”错位也就成为常用的手法。不过, 这种早期的技术 性考虑在章回小说的艺术发展中逐漸被小说家们接受并成为一种艺术手法。 回目在叙事流程中具有一 定程度的控制与节律:古典小说中,节制是一种常态,但叙述流也 需要有冲破节制的时候,这种时而处于回目控制之下、时而又突过限阈的关系其实也给叙事 艺术带来了生机,使作者可更自由地运用回目与正文的搭配,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也就是 说,在后来 的小说家手中,技术性的错位发展成了一种有意味的错位,比如在文人化的章回 作品《儒林外史》与 《红楼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手法的自觉应用。 但由于章回小说的发展逐步脱离了说书母体,很多人对这一手法已不甚了然,他们仅从 案头阅读 来看,以为这种错位是作者的疏忽。 (摘编自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阅读中国古典小说过程中,因为已有叙事进程提供的悬念读者会急切地想知道结果, 每回回目 的预叙功能显得更为突出。 B.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标目体制中,全书故事被不同层级的回目重复预叙、反复皴染,导致 中国古典 小说叙事直接,没有秘密。 C.习惯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听众或读者需要对艺术事实具有十足的把握才敢进入一个新的艺 术世界,否 则会难以接受。 D.中国古典小说标目与情节错位的“品字形”特征颇为常见,但随着章回体小说逐步脱离 说书母体,这 一手法也逐渐不被认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读小说就像探险,中国古典小说所培养起来的读者们缺乏勇气与耐心,是因为预叙体制 的存在。 B.西方很多小说仅提供信息量极少的书名,读者无法预知叙事世界,因此对其中的人物情 节等常有 猝然相遇的感觉。 C.由《水浒传》中的例子可知,《水浒传》的回目是由两个句子构成,下句话的情节有时 在本回目 不会出现。 D.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有自己的节奏,对这种节奏时而加以节制、时而大胆突破,可以带 来生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回目与小说内容关系的一项是( )(3 分) A.本章回目简要概括本章内容 B.本章回目提 示下面几个章回内容 C.本章回目交代上一章 回事件结果 D.全书回目预告全书故事内容梗概 【答案】 1.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 B.“导致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直接,没有秘密”错误,与原文“阅读中国古典小说 几乎没有秘密可 3 言”表意不同。C.“具有十足的把握”语意过重,原文是“得到一定的提示 信息”。D.“这一手法也逐渐不被认可” 错误,从原文看,是“很多人对这一手法已不甚了 然”,而非不认可。 2.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依据原文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 “预叙体制”只是原因之一,且原文中有“中国古典小说所培养起来的读者们也 许会缺乏一些勇 气与耐心”。 3.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 “提示下面几个章回内容”错误,从语境中的例子来看,只是对“下一个”章回 内容进行提示,而非 “下面几个”。 河南省洛阳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 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 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 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 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 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 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 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 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 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 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 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 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 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 4 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 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 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 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 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 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 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 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 视角的观照。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5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 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 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只是说,“杜甫是一位 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 B.“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古今长短,各种诗 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自其《饮中八仙歌》《曲 6 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可见杜甫七言律诗上并不 谨守传统。 C.“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 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 故选 D。 河南省豫南九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关于这组诗歌的主题,古人曾有许多议论。时至今日, 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为一组诗歌,文本内部 应当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贯穿的精神主旨可视为主题所在。而贯穿于整组诗歌的就是对人生的感喟与 思索,人生乃其根本的关心所在。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第一个层面,文士在诗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古诗十九首》实际上是在谈论人生的痛苦。 整组诗的开篇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由此导致 的与亲人的分别往往达数年甚至更久。因生死而造成的别离非人力所能及,但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则是人 生莫大的无奈。这组诗对别离之情有生动的描绘和展现,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感情基调低沉哀婉。《古诗 十九首》的低沉哀婉基调实际上缘于汉末士人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慨叹时光的仓促与生命的易逝,流露 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叹。这一点从很多汉乐府诗歌中也可见到。《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人生有诸多比喻, 如“远行客”“飙尘”“朝露”等,他们还以“涧中石”“金石”来作比,突出人生短暂。这种浓郁的悲哀 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如“三曹”的诗歌中也有对这种心态的抒写和表现。 第二个层面,《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士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正如诗中所写:“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圣贤亦不 能例外。洞察了修仙长生为虚妄后,他们愈发想要去把握和享受现实人生。及时行乐是他们的一致选择。 白昼短暂,尚有黑夜可以利用,故而要秉烛夜游。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对享受人生抱有极大热忱。这 种幻灭感促使他们要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 第三个层面,文士在人生幻灭之后还要追寻朴素的人生。因为意识到了人生的有限和虚无,他们不再 执着于遥不可及的不朽,转而去追求现实的人生。现实人生中安宁而平淡的日常,成为了他们向往的心灵 归宿。他们反复歌咏“愿为双鸿鹊,奋翅起高飞”“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7 举案齐眉、长相厮守成为了文士最朴素、真挚的愿望。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别离尤为敏感,也对其进行了 反复书写:“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离别的相思令人倍感痛苦,甚至催 人衰老,正如诗中所写的“思君令人老”。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文学中的离别书写始终充斥着悲 伤的情绪,同时,离别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歌咏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这正是它充满水恒魅力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文晨熹《的人生主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人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有很多议论,时至今日学界依然存有不同看法馆 B.《古诗十九首》笼罩着低沉情绪,反映出汉末士人感伤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 C.离别导致相思,相思使人痛苦,而安宁平淡的日常生活才是古代文士真挚的愿望。 D.本文作者认为,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贯穿于《古诗十九首》中,应是其主题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提出总观点,然后将总观点分成三个层面来论证《古诗十九首》的主题。 B.文章大量引用《古诗十九首》中诗句,论据充分翔实,论证观点有力,让人信服。 C.文章多用比喻论证,如用“飙尘”“朝露”“金石”等作比来说明人生短暂,形象具体。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三层环环相扣,论证逐层递进,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充满永恒魅力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人生是其根本的关 心所在。 B.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长时间与相爱的人分离,甚至与亲人生死两隔,这是人生莫 大的无奈。 C.汉末文人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使他们渴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选择及时行乐,享受 现实人生。 D.《古诗十九首》反复书写离别,对离别的悲伤情绪的体悟和抒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 影响。 【答案】 8 河南省正阳县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 分)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 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筑梦圆梦”伟大历史进程中, 知识分子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公共性是知识分子的职业特征,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必须要关心公共社会生活,必须对社会生活产生正 能量影响。在构成知识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国情怀是维系知识分子职业标识和价值实现的重要内容。 为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要形成以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担负起职业职 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 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 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精彩语 句向我们传递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贵人格和优秀品质。 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 求。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 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 神动力。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 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矗立起了一道道广为传颂 的精神丰碑。因此,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更加 需要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内涵。毋 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 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世界。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 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 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毫无疑问,保持一颗爱国、报国、强国之心,仍是知识分子内心深处最宝贵的 精神品质。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 影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 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 9 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钱学森、邓稼先、方永刚、黄大年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已经表明, 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支撑起这种 精神气质的强大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它使得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知识分子有责任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浮夸现 象,有义务为科技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 (摘编自郇雷《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自觉地将个 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B.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 C.深厚的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精神动力。知识分子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D.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应追 求个人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其中第 4 段主要论述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密切关系。 B.文章主体部分分五层,论述了拥有家国情怀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每层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 句。 C.文章最后一段用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的事例证明了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 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 D.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都是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拥有 深厚家国情怀的人。 B.现代知识分子应认识家国情怀的新内涵,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 使命。 C.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新的内涵,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 分子的家国情怀。 D.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治理十分重要,具备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更是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 益相向而行的保障。 【答案】 家文化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并未说“内圣外王”是儒家文化。C.“将家国 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第 4 段可知“将远大理想与个人 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条件之一,还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 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D.“不应追求个人利益”错误,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 5 段应是“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 2.B“每层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错误,原文第 2 段的中心论点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要 形成以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所以中心论点不是全段的第一句话。 3.C“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错误,原文第 5 段说的是“传统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此处是“内化”而不是“取代”。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曹禺传(节选) 田本相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发表的手稿寄 给我“作为纪念”,手稿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 19 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就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 导演戏,也接触过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 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 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 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 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 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 1932 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曹禺在写出《雷雨》时才 23 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 拿出了这样一部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 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这些人激起他的愤 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压抑的愤懑情绪在他的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加剧 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写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 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 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 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 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 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曹禺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 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 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被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 11 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作的灵感,创作 的过程;其他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 分寸感,等等,都被他天才般地感受到了,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 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 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是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 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 和情境。不论曹禺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都是他在创 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 燠热的氛围。 1.(3 分)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帮助“外界”揭开蒙在曹禺及《雷雨》上的神秘面纱。 B.曹禺愤怒一些“魔鬼”,同情一些“不幸者”,这些情绪推动他要发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 社会”。 C.《《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真相,那就是曹禺天才般地感受到了创作的精髓和创作的规律。 D.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 2.(3 分)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直接引用曹禺的手稿和序言,表现了天才的曹禺和天才的作品《雷雨》的创作过程,使得文章更 真实可感。叙述中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曹禺。 B.曹禺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个人的敏感和生活境遇,创作经验;观察社会,思考 人生:这些是曹禺成功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C.“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说明曹禺仅仅是为了创 作而创作,并不想表现大的社会主题。 D.文章是《曹禺传》的选段,选取了曹禺创作《雷雨》的过程这一横断面,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作为作家 的曹禺创作的艰辛和经历的精神上的迷茫。 3.(3 分)曹禺创作《雷雨》历经大约 5 年的“痛苦折磨”。请用摘要原文,编写要点提纲的方式列出他在 12 这段时间内的情感历程。 【答案】 1.D 2.C 3.①19 岁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大约 19 岁时, 经过长时间的日夜摸索,萌生“我要写戏”的念头。③19 岁至 23 岁,愤怒,同情、痛心促使曹禺创作出 《雷雨》。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 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 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D 项,“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无中 生有,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 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 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 项,“为了创作而创作,并不想表现大的社会主题”错,原文第四段主要是说曹禺敏感地分辨出“魔 鬼”“不幸者”,从而引发他的情绪,推动他的创作。他不是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明确的匡正 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 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 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 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 13 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写《雷雨》,大约从我 19 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就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 导演戏,也接触过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 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猛孤丁地眼前居 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 了 1932 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曹禺在写出《雷雨》时 才 23 岁”“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这些人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 同情,使他落泪。这些压抑的愤懑情绪在他的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加剧着他的不安” 等分析,主要从 19 岁前,大约 19 岁时,19 岁至 23 岁等角度分析概括。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新时代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公共卫生一词产生于现代,但是其主要内涵,比如对传染病的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 却古已有之。儒家本以百姓日用人伦为主要关注对象,公共卫生既然与百姓福祉直接相关,当然不能掉以 轻心。儒倡仁心,医重仁术,公共卫生便是仁心、仁术的结合点。一生服膺儒学且重视医学的苏东坡便是 如此,他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堪称中国历史上的范例。 苏东坡一生勤政爱民,凡是与百姓福祉有关的事情,他都会全力以赴。他在密州任知州时看到一个惨 不忍睹的情景:因为灾年,百姓把初生的婴儿丢弃在城外。东坡盘查官仓后发现尚有积余的救灾粮,便把 这些粮食另储一仓,专门用来收养弃婴。还下令说,凡是愿意收养一个弃婴的人家,每月发给六斗粮食。 于是百姓争着领养,那些可怜的弃婴存活了下来。东坡关心民瘼的行为,往往带有公共卫生的意味。比如 他任徐州知州时曾上书请求拨出专款,来雇用专门医治囚犯的医生,让狱中的病人也能得到救治。贬至惠 州后,知州詹范组织人力掩埋暴露野外的枯骨,造为义冢,东坡不但襄助其事,而且亲撰祭文,来祭奠那 些孤苦无依的孤魂野鬼,此举除了尊重生命以外,其实也有阻止疫病流行的作用。 1089 年,东坡赴杭州担任知州。刚到任便面临先涝后旱的天灾。由于东坡指挥有方,虽然这次灾情极 其严重,但杭州百姓最终得以平安度过,全州无人饿死。可祸不单行,饥荒之后往往有疾疫流行。1090 年 春季,杭州出现了流行性疾病。在没有任何公共医疗设施的前提下,人们只能坐以待毙,满城人心惶惶。 东坡忧心如焚,急忙召募医生和懂得医术的僧人,由官吏带领着一个街坊一个街坊地走遍全城向百姓施舍 药剂。东坡还捐出秘方“圣散子”,自费采购了大量药材,命人在街头支起大锅,煎熬了大量的“圣散子”汤 剂,让过往行人每人服用一大盏,治愈病人无数。一场可怕的瘟疫终于得以遏止。但东坡考虑到杭州是个 四通八达的大都会,人来人往,特别容易传播疾病,于是决意创立一所常设的医院。他拨出公家积余的钱 款二千贯,又损献出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在众安桥建立了一所病坊,取名“安乐坊”。他延请懂得医道 的僧人坐堂治病,并在每年春天熬制“圣散子”免费发放给百姓,以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对于医术高明、三 14 年之内治愈病人达千人以上的僧人,即由官府奏请朝廷赐给紫衣以示奖励。同时他还下令每年从地方税收 中拨出一些经费来维持病坊的日常运营,从此安乐坊就成了杭州的常设性官办医院。后来这所病坊搬迁到 西湖边上,改名为“安济坊”,直到东坡去世时还在正常地运营。“安乐坊”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 公众的官办医院。 与一切百姓福祉一样,公共卫生也是一项繁复困难的综合工程,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主事者 稍有不慎,便会惹来责难甚至祸殃,那些心胸狭隘、患得患失的人是无法胜任的。东坡在地方官任上曾多 次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朝中的权要,但他始终无怨无悔。更加可贵的是,在东坡遭到贬谪时,他已经处于自 顾不暇的窘境,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朝中政敌的疑忌,却依然毫不迟疑地为当地百姓的福祉尽心尽力。南宋 人费衮历数东坡在惠州参与的各项公共事务后赞扬说:“凡此等事,多涉官政,亦易指以为恩怨。而坡奋 然行之不疑,其勇于为义如此!谪居尚尔,则立朝之际,其可以死生祸福动之哉!”的确,东坡对儒家仁 爱精神的贯彻发扬,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者必勇,真正服膺仁爱思想的人必然会奋不顾 身地付诸实践,东坡就是以这种精神从事当时的公共卫生,他堪称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先驱者。 (摘编自莫砺锋《苏东坡与公共卫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公共卫生一词内涵丰富,其中传染病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都产生于现代。 B.公共卫生将医术注重的仁心和儒家提倡的仁术很好的结合起来,服膺儒学且重视医学的苏东坡对此高 度重视。 C.苏东坡一生勤政爱民,重视公共卫生,任职期间,在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提供了很多可供后世借鉴 的方法。 D.在苏东坡遭到贬谪、身处窘境之时,他特别地重视公共卫生引起了朝中政敌的疑忌,以致惹来许多责 难甚至祸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公共卫生的概念切入,明确提出其关乎百姓福祉,兼具仁心仁术的特质,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受 到重视。 B.文章举例详实,通过苏东坡在密州、徐州、杭州、惠州、常州任上的多个事例,论证了苏东坡关心民 瘼的行为,很多都带有公共卫生的意味。 C.文章通过对詹范和苏东坡在救助野外遗骨一事上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分析,强调了苏东坡的行为体现他 更为尊重生命。 D.文章结尾指出苏东坡是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先驱者,卒章显志,对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后来 者提出了殷切期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15 A.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时发现有弃婴现象,他拿出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下令凡是愿意收养一个弃婴 的人家每月发给六斗粮食。 B.苏东坡在徐州时,一方面组织人力为暴露在野外的枯骨建造义冢,一方面亲撰祭文,来祭奠那些孤苦 无依的孤魂野鬼。 C.针对杭州出现的瘟疫,苏东坡捐出“圣散子”向百姓施舍药剂,召募医生和懂得医术的僧人,并奏请朝 廷赐他们紫衣,由此遏制了一场可怕的瘟疫。 D.“安乐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它的创始人就是时任杭州知州的苏东 坡。 河南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元 2 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这是众所周知 的事实。其实,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知名的英雄。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 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密切相关。 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的开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秦朝及汉朝初年,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 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到了汉武帝之后,凭借父祖几代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 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因此才有张骞的出使。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出使的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 经过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然 这不算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 经贸往来。 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 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 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西汉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 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对 于中国方面来说,主要是边境贸易,中国人主动出境贸易不占主流。 隋唐一统,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对于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井井有 条,就是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订,当地居民是不可能有如此大量需求的。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 贸活动的“互市监”。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而这笔收入,中央政 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 16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海上贸易因而兴盛。东西方贸易空前高涨,马可波罗一家就是 从这条路上来华的。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哈密、别失八里、柳城、于阗、火州以及吐鲁番等割据政 权。帖木儿汗国控制了中亚,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西亚,特别是 1453 年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 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因此,15 世纪欧洲人的大航海事业,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于 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贸易增长的需求。欧洲人不满意丝绸之路被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中间商 人垄断,他们这回携航海技术进步的优势,要直接走到东西方贸易的前台,航向所指,就是遥远的中国和 印度! (摘编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1. 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所周知,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首次走通东西方通道,开通丝绸之路,才成就了他的一世英 名。 B. 汉武帝时期,前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成为了反击匈奴的资本,同时也为张骞出使西域提供了 条件。 C. 唐朝的丝绸之路较之汉代发展得更好,唐朝对安西四镇、伊西北庭以及葱岭东西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 功不可没。 D. 由于西夏政权掌握了西北地区,所以宋代有了更兴盛的海上贸易往来,马可波罗正是从海上通道来到 中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诸部族本来是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却偶然发现了一条能够最终到达印度的商贸通道。 B. 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不是向风慕义,而是为了经贸往来。 C. 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从长安直至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但中国人的主动出境贸易却并不占主 流。 D. 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众多割据政权。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 同程度地受到阻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汉唐时代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兴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 17 前提。 B. 吐鲁番的出土文书中,记载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这就是为了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制定的。 C. 因为边贸收入是节度使重要的财政收入,中央政府也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所以边境 节度使热衷于边贸。 D. 15 世纪欧洲人大航海事业的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要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间贸易增长的 需求。 【答案】 一、1. B 2. A 3. D 【1 题详解】试题分析:张冠李戴。原文是“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 知名的英雄”。 【2 题详解】试题分析:肯否失当。原文是“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 为了经贸往来”。 【3 题详解】试题分析:曲解文意。原文是“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于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 适应东西方贸易增长的需求”。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