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中学高 2019 级高二下期 4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纵观古今,放眼寰宇,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数个古老文明早已湮
灭,只有华夏文明继自古昔,数千年来未曾断绝,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许多学
者都曾追问,是否华夏文明在原点时就携带了某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而这种“基因”
保证了历史传承的延续性?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追本溯源,从本民族历史的源头处探问。
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
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春秋时,周天子与各国诸侯均与夷狄通婚,韩愈
概括《春秋》,认为“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退于夷狄则夷狄之”,孔子有言“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足可见华夏是以“礼”这样的文化概念作为区分“华夏”“夷狄”之标志
的,执华夏礼者皆华夏。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
决定性的建构作用。
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
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
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绝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
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
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在我国历史上,不乏
一些“露才扬己”的天才式人物,如屈原、苏东坡、文天祥等。这些人物,虽然其行为可能
不流于时俗,但其天才式的锋芒背后,是对民众与家国的深深眷恋与悲悯,仍无改其“温柔
敦厚”的本质。“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
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
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无
数慨然赴武汉的医务人员、志愿者、解放军战士等,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再次印证了我国历
史传统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
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
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
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
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
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
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
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
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
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 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秦朝时定型的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的文化基因,健康而有活力,对中国历史的发
展传承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
B. 语出《礼记》的“温柔敦厚”,是指个人对于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等,而
不是人的性格或态度。
C.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中华文化中的好仁、不武等文化艺术特点,无一不与
“温柔敦厚”密切相关。
D.唐宋时期施行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使儒家思想与普通大众紧密联结,由此
塑造了华夏“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华夏文明携带了文化基因,然后进行分说,最后总结
这种基因是宝贵财富。
B.文章引用韩愈和孔子的话,论证了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的纽带不是种族、血缘或地域,而
是文化这一观点。
C.文章从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和对“温柔敦厚”的追求这两方面内容,分析中华文化历
史传承的延续性原因。
D.文章第三段不仅探寻了“温柔敦厚”这一文化基因的出处,而且采用例证法,对其本质意
义进一步作了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未曾断绝,这与其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文化基因有着密切关系。
B.屈原、苏东坡与赴武汉的医务人员、志愿者一样,都饱含对民众与家国的眷恋与悲悯。
C.无论是封禅巡守,还是尊孔祭礼,这些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及文化传承的外在形式。
D.为了保障文化基因健康发展,在当下,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是讲述历史、追溯历史记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2020 年 5 月 22 日,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行各业、
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共绘祖国宏伟蓝图。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
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听他讲述中医药的中
国方案。
记者: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
谈具体方案。
张伯礼:重大传染病是人类的大敌。传染病在中医里叫疫病,西医称为传染病。一种新
型病毒,很难找到特效药,研究出疫苗也不是短期的事情。中医药辨证论治、多靶整合调节
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疗效。非典如此,新冠肺炎也是如此,中医药针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是有
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于 2013 年 6 月 29 日修订,该法共九章八十条,
其中并未充分体现中医西医并重的原则,未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在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应强调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优势互补,中医应具有知情权和全程
参与权。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掌握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应加强全
民中医药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时,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与数
量至关重要。为了防范疫情暴发导致的物资短缺和价格上涨,进而引起恐慌以及防控乏力,
应当对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品种进行国家储备及统一调配。
记者:2016 年 12 月 25 日《中医药法》正式出台,在做人大代表期间,您曾经多次提
出中医药立法,这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张伯礼:我 6 次领衔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多次参加调研,3 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审
议。2016 年 12 月正式通过《中医药法》,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走访调研,我们 6 次修改文本,
有 10 多条重要建议被采纳。当宣布通过的那一刻,我很激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药法
终于修成正果,这也实现了几代中医药人的夙愿,开启了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征程。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
张伯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
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传承与创新是相互
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矛盾。中医药的理法方药
及诊疗技术方法从不曾停止进步,才保障了其历久弥新、学术长青。当前,中医药发展需要
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路径和
方法,既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二者相
辅相成,不能偏颇。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承与创新,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在传承中不断创
新,在创新中实现更好的传承,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摘编自《专访张伯礼:让落地生根》《人民周刊》记者屈一平)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关于提议将中医药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原因,张伯礼认为
是现行的法规未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未能发挥中医优势。
B.张伯礼指出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针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是有效的;要
加强全民中医药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C.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张伯礼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并
多次调研走访,最终促使《中医药法》正式出台。
D.面对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张伯礼认为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
促进的,中医药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人民周刊》从当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入手,针对《中医药法》的落地生根问
题与张伯礼进行了深入对话。
B.记者作为访谈问题的提出者,针对张伯礼在人代会期间提出的议案,追根溯源,让人们
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药法》产生的过程。
C.张伯礼作为访谈的对象,面对记者,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对
待中医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D.在本次访谈中,双方都肯定了中医药学在重大传染病中的有效性,并就中医药未来的发
展方向进行了交流。
6.记者是如何将访谈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梁父吟①
白先勇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
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徵明画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
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你们老师——”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言道。“是的,朴公。”朴公说了一句,
没有接下去,雷委员便答腔道。
“‘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上头。孟养——他的
性子是太刚了些。”朴公点着头叹了一口气。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说道。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顿了一顿才又说道,“他的为
人,我知道得太清楚。”
“是的,朴公。”雷委员答道,“恩师和朴公的厚谊我们都知道。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
日后替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
“唔——”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
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
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
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朴公说着不禁赞佩地点了几下头。“仲公的夫人确实是位巾帼英雄。”
雷委员也附和着称赞道。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
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那天夜晚,也
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
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
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
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鞑虏,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
死之心的,三个人连姓名生辰都留下了。算起来,我是老大,仲默居二,你老师年纪最小,
是老幺。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
段渊源呢!”
“你哪里能得知?”朴公捋了一下他胸前的银髯,笑道,“那段过往,确实是我们三个
人的秘密。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
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
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
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
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
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
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
朴公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
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促,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
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
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是了。”
“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
—”朴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他确实太刚烈了。”
说完朴公和雷委员对坐着,各自又默默地沉思起来。隔了一刻工夫,雷委员才轻轻地喟
叹了一声说道:“不过,今天的公祭总算是风光了。难为人到得那么齐全,连王钦公、李贤
公、赵冕公竟也亲自来了。”
“哦——”朴公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也有多少年没有见着他们了。他们几个送来的挽
联,挂在灵堂里,我倒看到了。虽然王钦之和你老师有过一段恩怨,可见他对你老师也还是
十分推重的。”
“是的,朴公。”雷委员赶忙应道。
“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
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
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
“是的,朴公,我一定照办。”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骚然
地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
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来……
(有删改)[注]①《梁父吟》:汉乐府曲名。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标题 “梁父吟”,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影射王孟养的命运,意蕴丰
富,使小说内容富有深度和广度。
B. 书房中悬挂的文徵明的寒林渔隐图、郑板桥的对联以及满院的紫竹,这些摆设与布置侧
面烘托出朴公的铮铮傲骨、儒将风范。
C. 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黄昏是一天之暮,冬季是一年之暮,年迈是人生之暮这系列“迟暮”
的感受,渲染了浓浓的颓败之气。
D. 小说写活了一群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在这人物群像中,既有浴血奋战
的男儿,亦有胆识过人的女子。
8. 身居台湾的白先勇在小说人物身上融入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请分析人物家国情怀的具体
表现。(6 分)9. 小说叙事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
主旨内蕴上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
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
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绍兴五
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
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
上欲即除官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
是,取一年半阙以归。初任,赵鼎为帅,幕府事悉谘焉。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为主和议,
王伦使还,金人欲以河南地归我。应辰上书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
可畏;异议不息非所患,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
他盗与非常。今方且肆赦中外,以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
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方朝廷力排群议之初,大则当死,小则罢黜,至有一言迎
合,则不次擢用。是以小人窥见间隙,轻躁者阿谀以希宠,畏懦者循默以备位,而忠臣正士
乃无以自立于群小之间,此上下相蒙之所以可畏也。臣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
常若敌人之至。”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乞骸骨...以归。寓居常山之永年院,蓬
蒿满径,一室萧然,膳粥不继,人不堪其忧,处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讲学为事。自是凡三主
管崇道观,在隐约时,胸中浩然之气凛然不可屈。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七》,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
乃授镇东军签判
B.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
乃授镇东军签判
C.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
乃授镇东军签判
D.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
乃授镇东军签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博士,古代的学官名。始于战国。唐朝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
沿置。
B.疏奏即奏疏,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向帝王呈递的意见书。与《陈情表》中“表”一
样。
C.“出”与《张衡传》“出为河间相”相同,有贬官意。常见表示贬官的词有:除、谪等。
D.乞骸骨,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汪应辰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他五岁能读书,十岁能作诗,借书苦读,夜以继日,识字很
多,回答他人问话常出语惊人。
B.汪应辰少年老成,殿试第一。考中进士第一名。殿试时皇上用吏道、民力、兵势问他,他
认为治国以诚信为本,御民要设身处地。
C.汪应辰直言敢谏,居安思危。他能及时暂时预见和平、和谐背后的问题,建议朝廷提高警
惕,防患未然,为此得罪秦桧,遭受贬谪。
D.汪应辰甘于清贫,仁善好施。居于常山永年院时,汪应辰施粥不断,即便家徒四壁、生活
萧索,仍能不以为苦,泰然度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 分)
(1)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
(2)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宣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跟从晋文公出亡十
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的首联由桃花盛开,联想到田野荒冢里的逝者,将桃李春风的欢笑之景与人们在清明节
祭奠逝者的凄凉形成了对比,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亲之情。
B.颈联将齐人乞祭余食而骄其妾妇的丑陋与志士介之推甘愿被大火烧死也不愿出山为官的
高洁进行对比,其情自现。
C.尾联指出人世间的是非、贤愚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化为杂草从生的坟墓里一抔土,运用
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D.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用典、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死
的感慨。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忍让廉颇的根本原因是:“ , 。”
(2)《归去来兮辞》中“ , ” 两句借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景象表达作者弃官
归乡的畅快心情。
(3)《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出了李密孤独生活境遇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1 题。
盛夏时节,城市夜色中各种文化艺术活动________。博物馆、美术馆开出夜场,音乐会
从剧场开到草坪上,看午夜电影、听图书朗读,各种“文化夜市”不仅拉动了餐饮、交通等
周边消费和服务,更满足了大众不断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需求________,给博物馆的发展打开了想象空间。“白天不懂夜的黑”,夜间博物馆
别有一番味道。不同于白天的安静,不同于白天的视觉感受,夜色为博物馆抹上一层神秘的
色彩,是博物馆独特的资源。伴随着大众文化需求越来越细,公共文化资源开夜场成为趋势,
国内博物馆夜间开放仍处于试水阶段。一些博物馆虽然在“国际博物馆日”等时段开放过夜
场,却并未形成常态。随着市民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的提高,势必呼唤各类文博机构开出夜
场,用高雅艺术滋润人心。
博物馆开放夜场,让大众多一个文化去处,城市多一点文博味道。这是文化惠民的必答
题。( ),对提升公众文化艺术修养________。对于博物馆来说,通过优质的服务发挥自
身在城市晚间的影响力,才能________城市的晚间休闲和消费体系之中。对于城市而言,博
物馆延长晚间开放时间,则回应了所在城市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需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精彩纷呈 兴旺 大有裨益 溶入
B.美轮美奂 兴旺 有益无害 溶入
C.精彩纷呈 旺盛 大有裨益 融入
D.美轮美奂 旺盛 有益无害 融入
18 .下列各句中引号和文中“国际博物馆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他们为了维持他们的“秩序”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面具。
C.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她“豆腐西施〃。
D.海伦学会了用手“说话”,她用这样的方式描绘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19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开放夜场能够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增长知识
B.人们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增长知识需要一个开放的夜场
C.人们在开放的夜场中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增长知识
D.开放夜场能够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但收获多少还不能妄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研究发现,蓝光比紫外线更伤皮肤。蓝光是指波长在 400-500 纳米的高能量可见光,普
遍存在于手机、电脑或 LED 显示器等中。提到蓝光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它会导致眼睛疲
劳、干涩,影响视力健康。但除此之外, ① 。蓝光易在表皮层和更深的皮肤层产生色素
沉淀,导致皮肤暗沉、变黑、长斑。同时,研究表明,蓝光不仅和紫外线一样,促使上皮细
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生成更多更活跃而加速皮肤衰老,而且由于蓝光波长更长,因此 ② ,
造成细胞 DNA 氧化预伤,减少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产生,引起毛孔粗大、黑眼圈等皮肤
问题。另外,蓝光还会刺激大脑,抑制褪黑素分泌。经常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③ ,从而
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皮肤暗黄、长斑、脱发等问题。
21. 下面是复兴中学写给退休教师的慰问信的部分初稿,其中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不当,
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您的辛勤奉献,奠定了学校蓬勃发展的雄厚基础;您的鼎力相助,激励着学校众多莘莘
学子的健康成长;您的爱岗敬业,深深地影响着年轻教师。您为学校的发展尽了绵薄之力,
您是教育的宝贵财富。在我校的发展史上,记载着您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学校再攀高峰的征
途中,仍等您的关注和支持。在新的一年里,热诚欢迎您“常回家看看”,为学校工作抛砖
引玉。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孔子的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
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
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
收下。
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围绕“该不该接受这头牛”进行讨论。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表达你的思考和想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树德中学高 2019 级高二下期 4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在秦朝时就已定型的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的文化基因”错误。原文是“这一本质特
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
B.“而不是人的性格或态度”错误。由原文“其指的绝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
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可知,原文说的是“绝不仅是”;
D. 以偏概全,文化基因塑造,不仅是科举制度,还有汉代对儒家学说的尊崇。
2.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本文是总-分结构,先提出问题——是否华夏文明
在原点时就携带了某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而这种“基因”保证了历史传承的延续性,
然后指出华夏文明携带文化基因,再揭示塑造这种文化基因的原因。
3.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是讲述历史、追溯历史记忆”错误。由原文“放之于当下,如何讲
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可知,原文说的是“关
键所在”,是讲述历史、追溯历史记忆的方式,而不仅是讲述及追溯。
4.C 【解析】“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张伯礼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中医药
立法议案”错误,由原文“我 6 次领衔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多次参加调研,3 次参加全国
人大常委会审议。2016 年 12 月正式通过《中医药法》,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
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知,中医药立法是之前
提出并于 2016 年出台的,并不是“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由原文
“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
案”可知,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是提出要将中医药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5.D 【解析】“双方都肯定了中医药学在重大传染病中的有效性,并就中医药未来的发展
方向进行了交流”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这次访谈主要是以张伯礼为主表达观点,记着
并未表达自己的观点。6.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对张伯礼的相关提案内容非常熟悉;②围
绕中心话题分角度展开:提问环环相扣,针对中医药学的立法过程,有序设问;③抓住话题
的现实意义:发挥记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将访谈深入到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的层面。
【解析】由原文“记者: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
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和“2016 年 12 月 25 日《中医药法》正式出台,在做人大代表期
间,您曾经多次提出中医药立法,这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可知,记着有比较充分的准备,
对张伯礼的相关提案内容非常熟悉;并围绕中心话题分角度展开,提问环环相扣,针对中医
药学的立法过程,有序设问。由原文“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可
知,记者抓住话题的现实意义,发挥记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将访谈深入到中医药未来发展
方向的层面。
7.C 【解析】“渲染了浓浓的颓败之气”错误。
8.【答案】①文化情怀:书房古雅的布置可见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②报国之志:王
孟养等人奋不顾身参与革命,志在振兴中华。③故土之思:王孟养落叶归根的遗愿体现了他
将故国与故乡视为自己最终的归宿。④家国同构:把王孟养等人的个人经历和辛亥革命这一
国家、民族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得 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通
过阅读,我们发现白先勇笔下的《梁父吟》里面的王孟养遗言“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
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有落叶归根的遗愿,这体现了他将故国与故乡视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的精神,体现了故土之思;王孟养等人冒死“运军火进武昌”;对天起誓:‘不杀鞑虏,誓不
生还’;遇到作战,他“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奋不顾身参与革命,
志在振兴中华,体现了报国之志;王孟养等人的个人经历均是参加革命事业,在革命事业的
追求中彰显生命的价值,他的命运和辛亥革命这一国家、民族重大事件深深联系在一起,这
体现了家国同构;书房古雅的布置体现了朴公的文化情怀。“悬挂的文徵明的寒林渔隐图、
郑板桥的对联以及满院的紫竹”可见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体现了文化情怀。这些都
是“壮志未酬”的“梁父吟”悲歌中唱出的家国情怀,是时代的最强音。
9.【答案】①使人物更立体:拉开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王孟养的人物形象。②推动
情节发展:现在勾起过去,公祭引发回忆;过去影响现在,回忆引发朴公的独立凭吊。③使
主旨更深刻: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既表现出对英雄过去功绩的敬仰,又表现出对英雄现在
结局的怅惋。(每点 2 分,共 6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
的能力。在本题中,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朴公回顾过去,回忆了王孟养“参加了同盟会”,
“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说着
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等经历,表现
出对英雄过去功绩的敬仰;通过朴公的语言“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
“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
表现出对英雄现在结局的怅惋,使主旨更深刻。本文叙述在历史上王孟养等人参加革命,表
现了王孟养的英雄气概;现实中雷委员对王孟养的陈述“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等,
侧面表现了王孟养的聪明才智,本文历史叙述与现实叙述相穿插,拉开了时空,营造了历史
氛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读起来更加沉凝有力,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王孟养的人物形象,
使人物更立体;叙述现在给王孟养办追悼会,引出朴公对于往事的回忆。原文雷委员说“朴
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引出下文朴公对过去的回忆;回
忆过去又影响现在,朴公回忆了自己与王孟养以前的革命奋斗过程,引发朴公的独立凭吊,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
淡忘了的佚事来”。这种过去与现实交叉叙述,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10.B
11.C(“除”错,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12.D(“王应辰施粥不断”错,原文“膳粥不继”意为“粥食不够吃”,“仁善好施”原文没
有体现。)13.(1)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按次序等候任职,从这个时候开始,须外任
一年半时间才能回来。(“故事”、“次”、“阙”各 1 分,大意 2 分)
(2)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遵守却不加防备
可怕的原因啊。(“纵”、“独”、“所以”各 1 分,大意 2 分)
附翻译:
汪应辰,字圣锡,是信州玉山人。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时就能读
书,回答他人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家贫寒,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
来点燃照明夜以继日地看书。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十岁能写诗,曾在乡
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又怎样呢?”应辰回答道:“孔
子有三千学生后才论天下大道,只有你还是这样。”绍兴五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
十八岁。殿试时皇上用吏道、民力、兵势来发问,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
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罢了。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
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他上前拜见皇上,皇上
对他感到很惊异。皇上想立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
于是授予镇东军签判一职。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按次序等候任职,从这个时候开始,
须外任一年半时间才能回来。刚上任时,赵鼎担任统帅,幕府的事都向他咨询。汪应辰被召
回京城,担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主张和谈,王伦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想把黄河以南
的地盘归还宋朝。应辰上书说:“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事,和谈成功了,而因此遵守不做
防范就可怕了;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也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
怕了。即使与金国和谈了,边疆地区还应该提高警惕,以防贼人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如今还
要大赦天下,使他们认为军队休整、老百姓休养生息可以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即使忘了长
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遵守却不加防备可怕的原因啊。
当朝廷极力排斥众议之初, 大则判处死刑,小则罢免官职,以至于朝臣有一句话迎合了朝
廷的意见,就破格提拔任用。因此奸佞小人瞅见了机会,轻浮急躁的人就阿谀奉承以求得宠
幸,胆小懦弱的就规规矩矩默不作声以保住职位,而忠贞正直的人却无法在一群小人之间容
身,这就是朝廷上下相互蒙蔽可怕的原因啊。我希望大家不要认为与金国和好了就可以不用
担忧,而要想到忧患预先防备,常常像敌人来到一样保持警惕。”奏折送上去后.秦桧很不
高兴,贬汪应辰出京城做建州通判,汪应辰于是请求任祠禄官,得以回家。汪应辰寄居在常
山的永年院,院中杂草丛生,房间里空荡荡的,连米粥都喝不上,别人无法忍受这种苦境,
他却泰然处之,更加把修身、讲学作为要事来对待。从此,他多次主管崇道观,在隐居的时
候.胸中洋溢着浩然正气,凛然不可屈服。
14.A (这里没有表现浓浓的思亲之情,写的是大众而不是自己。)
15. ①由清明扫墓触景而生的悲凉愁绪;②回顾历史联想自身境遇后的不平与激愤;③由
自然而人生而生死的感悟,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写的是清明节时,天气晴好,春意盎然,桃
树李树竞相开放,热闹非凡,而另番景象则是遇到清明节,人们在祭祖上坟,荒野之上,哭
声四起,一片凄凉愁苦。首联乐景写哀情,由清明扫墓而生出的悲凉的愁绪。
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古时候一个齐国人到
坟墓边乞讨食物回去向妻妾夸耀,一个写的是介子推宁可被火烧死也不出仕为官。这里借古
而伤今,诗人此时处在被贬宣州期间,联想自己一生正直却不受重用,再联想介子推的遭遇,
为君付出,却因不肯为官,被火烧死,字里行间中表现出一种激愤与不平。
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是说不管是贤与不贤,千年之后谁又知道你
呢?终究会被时光掩埋,留下的只是那孤坟一座,长满荒草。这里诗人已经看开,功名利禄
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必那么在意。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
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16.略
17.答案 C 项,精彩纷呈意思是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美轮美奂主要指建
筑物、装饰和布置;旺盛指生命力强、情绪高涨,兴盛指蓬勃发展,与需求搭配,旺盛更恰
当;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多,有益无害指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里只强调好处;溶入是溶解
到的意思,融入指融合。
18.答案 C 项,特定称谓,A 引用,B 反语,D 特殊含义。
19.答案 A 项,主语是开放的夜场与后文“对提升公众文化艺术修养”才能衔接,故排除 BC,
因要与后文大有裨益相连接,所以用“了解历史,增长知识”更好。
20.①蓝光还会“侵袭”皮肤(蓝光还会损害皮肤)
②能够渗入皮肤深层
③强蓝光会破坏激素分泌平衡(会让褪黑素分泌异常) (每空 2 分,共 6 分)
21.①句 “鼎力相助”改为 “谆谆教诲”(符合语义即可);② 删掉“众多”③“尽了绵薄
之力”改为“做出了贡献”;④“等着”改为“期盼(待)着”;⑤“抛砖引玉”改为“多提
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