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72533

大小:84.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郡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时量:12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 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 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材料二: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他的作品是为了“造希腊小庙”,而“这座庙供奉的是 人性”。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 在茶峒山城中,有善良单纯的翠翠、安守本分的祖父、重义轻利的顺顺、勤劳肯干的大佬二佬、照顾 翠翠不求回报的杨马兵,他们自然健康且善良淳朴,不以世俗的物化标准去对待人生,表现了生命最自然 的状态、最原始的生命力。可见在沈从文心中,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 格的独立与自由。小说人物群体内心纯善毫无杂质和俗世芥蒂的灵魂世界亦正是作家心灵之中同样纯善美 好的诗性人格境界的鲜活展现与文学折射。 同时,湘西人民的生活单纯简单,人与人的生活和谐自然。《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 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 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节选自林紫莹《论沈从文的诗性生命体验——以作品为例》) 材料三:“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学不 仅应用于小说创作,更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中国古代小说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没有严格 意义上的悲剧。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被诸多评论家抨击,鲁迅即其中一个代表,他们 力倡改变这一局面。相比之下,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发展至现代的席勒、黑格尔等批评家,西 方的悲剧美学观理论早已完善。因此,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 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边城》成书于 20 世纪 30 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 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 茶峒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是经过美化的万千中国传统乡村中的一个。但这个美如画的世界中, 处处弥漫着悲剧的色调。豪爽的天保与和气的傩送是感情厚实的亲兄弟。兄友弟恭的人物关系决定了二人 在爱上同一个人时,其中一人的爱情结果必然是悲剧。而翠翠对爱情的沉默不语是天保悲剧的奠基。傩送 对父亲船总顺顺直言“老家伙(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佬是他弄死的”是老船夫悲剧的隐形导 火索。大结局中,翠翠等的那个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以说是一个“圆 满的悲剧”——无尽的等待或许有渺茫的希望,或许即为绝望。《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边远山村,人物是芸 芸众生中的普通几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得“悲壮”,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 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 (节选自方观生、庞美凤《叙事的两栖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交代湘西边城的地理环境,说明边城是一块远离俗世的喧嚣,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净土”。 B. 材料二《边城》中翠翠、祖父、顺顺等人物,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C.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意味着“圆满、圆融”。圆形结构常被用于小说创作等多个领域。 D. 材料三,小说《边城》全文都弥漫着悲情的基调,体现了我国现代诸多小说向以“悲”为主旋律的转变。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因此人性美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核心。 B. 《边城》“圆”的叙事结构中蕴含“悲”的美学色彩,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结果。 C. 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激起了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D. 《边城》是作家对诗性人格的美好追求与茶峒文化结合的产物,将普通人物的悲欢展现得淋漓尽致。 3. 下列材料,不能说明“人性自然美好和生命本性之美”的是( ) A.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B.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C.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D.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4. 根据材料,简要概述小说《边城》体现了哪些美? 【答案】1. B 2. D 3. C 4. ①人性美;②语言美;③民俗风情美;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项,“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错误。原文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 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去掉“更多的”,过于绝对。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的能力。 A 项,二者之间因果倒置。原文的表述是“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 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 B 项,“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结果”错误。二者应该是解释关系,而不是条件关系。 C 项,“激起了……”错误。依据“《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 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 追求”可知,应该是作家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创作追求,二者并不构成因果 关系。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C 项,雨中黄叶树,系衰败的自然景色;灯下白头人,也只是外观而没有内在生命本性的描写。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在茶峒山城中,有善良单纯的翠翠、安守本分的祖父、重义轻利的顺顺、勤劳肯干的大佬二佬、照 顾翠翠不求回报的杨马兵,他们自然健康且善良淳朴,不以世俗的物化标准去对待人生,表现了生命最自 然的状态、最原始的生命力”可概括为:人性美。 结合“《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 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可概括为:民俗风 情美。 结合“《边城》成书于 20 世纪 30 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 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可概括为: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结合“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可概括为:语言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晨 读 长白山 一座大山下,有三间茅草屋。 东屋住着明子爷爷,西屋住着明子爷爷的两个孙子:成龙、成虎。 结束了一个美梦,明子爷爷醒了。 明子爷爷知道,已经是早晨 4 点。这不是钟表告诉明子爷爷的,而是明子爷爷的生物钟发挥了作用。 明子爷爷梦见成龙在黑板上写着什么,孩子们都在认真看;梦见成虎戴着眼镜在纸上画着什么,一个 领导模样的人在旁边笑。 明子爷爷在梦里说,俩孙子都出息了。 明子爷爷勇敢地把头从被窝里伸出来,一股寒气拍打着明子爷爷的额头、脸和没有几根毛发的头皮, 甚至花白的胡子上还结了冰碴儿。 明子爷爷虽然老胳膊老腿了,但还是挺麻利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裤。下了炕,明子爷爷就顺顺当当 径直去了西屋。 明子爷爷对自己的房子太熟悉了,哪里是房门,哪里是锅台,哪里是炉子,他都了如指掌,摸黑都能 准确找到,不差分毫,仿佛是白天一样。 其实,对于明子爷爷而言,白天和黑天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双眼失明。 这是日本人报复的结果。 那年,他两个点射,就让两个日本人报废了。然后,一枚炮弹落到他跟前,他就昏过去了,醒来时, 眼前一片漆黑,于是,漆黑就成了他的常态。 明子爷爷摸进了西屋,他先是把炉灰从炉子里取出来,然后,又在炉子里铺上豆秸,再在豆秸上铺木 柈子。当他摸木柈子时,心抖了一下,想:柈子不多了,得让队长帮忙弄些木头来了。 明子爷爷小心地将豆秸点燃,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顿时,屋子里就有了热意。 明子爷爷乐了,是乐在心里。 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 昨天,俩孙子读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子爷爷在心里又温习了一遍,自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开枪打日本人的武人,而是一个腹有 诗书的文化人了。 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有孙子真好啊。 成龙、成虎并不是明子爷爷的亲孙子,而是他抱养的弃儿。 八年前,明子爷爷上山去砍柴,听到婴儿的哭声。循着声音走过去,他摸到了成龙。那时,成龙还不 叫成龙,是因为成龙的身边卧着一条小蛇,于是,就叫成龙了。 七年前,他又捡回了成虎。因为一将成虎抱回屋,明子爷爷家的猫就舔他的脸,于是,明子爷爷就给 他取了这个名字。 刚抱来成龙那会儿,有人就嘲笑他:把自己养活就不错了,还养什么弃儿。 明子爷爷大怒,少放屁! 屋子里已是热浪滚滚,明子爷爷想,该让孙子起来了。 于是,他喊,成龙、成虎起来念书! 他想,两个孙子一定会像往日那样说,好!爷爷! 但现实却与他的想象完全相反。 明子爷爷想,这个岁数正是贪睡的年龄!但转念想,不对,之前可不是这个样子啊!成龙、成虎起来! 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 明子爷爷赶紧走到炕边伸手一摸,被子紧紧贴着炕席:俩孙子干吗去了呢?“咕咚”“咕咚”,是木 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 紧接着,门“嘎吱”开了,一股冷风随之进了屋子。然后,就是稚嫩的声音:爷爷,我们该背诗了! 成龙、成虎,你们去弄烧柴了吗? 爷爷,今天,我们背骆宾王的《咏鹅》。来,我们念一句,您跟着念一句: “鹅,鹅,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曲项向天歌。” 沧桑和稚嫩的声音混合在一起,从茅草屋中传出,温暖着屋外寒冷的空气。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非 常艰苦。 B. 小说运用多种叙述方式,叙写了老人的美梦、失明的原因、孙子的由来,使得小说内容充实,结构富于 变化。 C. 成龙、成虎早早出门拾柴,为明子爷爷分担家务,反映了他们小小年纪就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事早、 成长快。 D. 小说用含蓄深沉的语言,叙写了明子爷爷与孙子三人之间那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字里行间流动着人 性的温情。 6. 小说是如何围绕“晨读”来展开情节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7. 明子爷爷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5. D 6. ①开头写爷爷的美梦,梦见俩孙子都成了有出息的人,梦的实现需要“晨读”。②中间 写爷爷早起生火取暖,等屋子热后再叫孙子起来“晨读”。③爷爷温习孙子读过的《悯农》,觉得自己变成 文化人了,是“晨读”的作用。④结尾写爷爷和孙子一起背诵《咏鹅》,琅琅书声温暖了屋里屋外,使“晨 读”富有生机蕴含希望,升华了主旨。 7. ①等待屋子暖和,不让孙子挨冻,回忆昨日晨读,感到快乐。②没有得到孙子及时回应,认为孙子贪睡, 表示理解。③发现孙子没在炕上,感到疑惑,进而惊慌、紧张。④听到孙子打柴回家的声音,感到欣喜。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D 项,“小说用含蓄深沉的语言”错误,从全文看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并非“含蓄深沉”。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主题能力。 题目是“小说是如何围绕‘晨读’来展开情节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题目的关键信息是“晨 读”“展开情节”“分析”,抓住这些关键信息通读文章,梳理文章,明确文章主要内容,在文章中圈画 出与“晨读”相关的人和事。文章主要叙写了明子爷爷的美梦,明子爷爷凌晨生火取暖,等屋子热后再叫 孙子起来念书,明子爷爷失明的原因,孙子的由来,孙子早出门拾柴,为爷爷分担家务等事。然后再筛选 出与“晨读”相关的人和事,与“晨读”相关是老人的美梦、生火取暖及祖孙一起背诵《咏鹅》的情节。 最后结合文本的内容按行文顺序,扣住“晨读”分析这些人和事与“晨读”有什么关系,回答问题即可。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明子爷爷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解答时要返回原文,找到明 子爷爷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相关描写,根据这些描写分析明子爷爷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读文 章,文章中写明子爷爷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主要在文章的第十六段至文末部分,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 然后在文章中圈画出对明子爷爷心理描写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 龙、成虎起来读书。……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有孙子真好啊”“屋子里已是热浪滚滚,明子 爷爷想,该让孙子起来了。……他想,两个孙子一定会像往天那样说,好!爷爷!但现实却与他的想象完 全相反。明子爷爷想,这个岁数正是贪睡的年龄”“但转念想,不对,每天可不是这个样子啊!成龙、成 虎起来”“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明子爷爷赶紧走到炕边,伸手一摸,被子紧紧贴着炕席:俩孙子干吗去 了呢”“‘咕咚’‘咕咚’,是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紧接着,门‘吱嘎’开了,一股冷风随之进了 屋子。然后,就是稚嫩的声音:爷爷,我们该背诗了……你们去弄烧柴了吗?爷爷,今天,我们背骆宾王 的《咏鹅》。来,我念一句,您跟着念一句”等,最后分析明子爷爷的心理时,要注意明子爷爷叫孙子起来 读书的过程,分为等待屋子变暖和,刚叫时没有像往常一样及时得到回应,再到去摸床铺发现孙子没在炕 上,最后听到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和推门声,答题时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和表示人物心理的词语, 如“再等会儿”“已是”“紧接着”“心里美美的”“转念想”等这样显性的词,当然还要抓住句子中的 一些暗示性词句,以帮助我们来分析明子爷爷的心理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2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 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 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 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 半道栗里要之。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 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 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与子书以言其志:“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 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 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 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 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 一月也。 (选自《归去来兮辞并序》) [注]①栗里:地方名。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B.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C.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D.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柳先生传》是陶潜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 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B. “箪瓢”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 和“瓢”分别是装饭和装水的容器。 C. “束带”在古代指整饰衣冠系上腰带,文中意思是整饰衣服,迎接上司时整饰衣服表示庄重。 D. “长吏”,指年纪比较大的官吏。古代的“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当于现代的文职公务 员。 10.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自幼志趣高雅,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 又辞官。 B. 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C. 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 底辞官归家,并赋《归去来兮辞》。 D. 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陶潜却不予理会。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弘便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 在半道上邀请他。 11.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答案】8. C 9. D 10. C 11. (1)孩子很多,家里没有余粮,所赖以维持生活的(物资),(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 (2)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书”是“好”的宾语,与前文中间不能断,其后断,排除 AB; “闲静”是“爱”的宾语,其后断,“开卷”是“有得”的主语,“开卷之前断”,排除 D;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陶潜)从幼年起就喜爱读书,只喜欢清静寡欲,读书有所获得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曾 经说在五六月间,高卧在北窗之下,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说自己像羲皇。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D.“‘长吏’,指年纪比较大的官吏”错误。“长吏”应该是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而非指的年纪比 较大。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C.“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归家,并赋 《归去来兮辞》”理解错误。原文“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可知, “著作佐郎”是陶潜写《归园田居》后的事,且未就职。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1)“幼稚”:指小孩;第一个“生”:动词,维持;第二个“生”:名词,生活;“资”:凭借;“术”: 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2)“寻”:不久;“丧于武昌”: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于武昌丧”;“骏奔”:像骏马奔驰一样急 着前去奔丧。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 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 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 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 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一)陶潜字渊明,也有人说渊明字元亮,他是寻阳柴桑人。(陶潜)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 陶潜少年时心怀高尚的志趣,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说: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 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以此为号)。(陶潜性子)悠闲沉静,很少 讲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地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 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呼他过来,他去饮酒一 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家里四壁空空,不能挡风遮阳,旧衣衫十分 破烂,盛饭和装水的容器经常空着,可他还是安然自得。曾经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 不计较得失,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时世人说是实录。 因为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他出任州祭酒,不能忍受官吏职事,没过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州里 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他对亲戚朋 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整饰衣服去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 弯腰(丧失尊严),小心恭谨地对待乡下的卑贱之人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作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被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 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在半路的栗里那里邀请他。曾经九月九日没有 酒喝,在房子边的菊花丛中闲坐了很久,正碰上王弘送酒来,随即就喝,喝醉酒就回去。陶潜不通晓音律, 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次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寄托自己的情致。来访者无论尊 贵卑微,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 率性情就是这样。郡将(官职名)看望陶潜时,正赶.上他酿的酒成熟了,(陶潜)就用头上葛布制的头巾过滤 酒液,过滤完了,又把头巾戴在头上。 (他)给儿子们写了文章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我)从幼年起就喜爱读书,只喜欢清静寡欲,读书 有所获得,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曾经说五六月间在北窗之下高卧,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说自己像羲皇。” 陶潜在元嘉四年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二)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 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 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 上动荡不安,(我)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 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 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 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 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 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 元年)十一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 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 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 特征和生活趣味。 C. 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D. 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 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13. 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答案】12. B 13. 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静,以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②视听结合。 晚禾、蝶飞、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③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 是近景。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B 项,“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错,鼓响鸡鸣描绘的应该是喧腾的景象。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来赏析。“鹊噪”是听觉描写,“飞”“晚禾”“秋草”是视觉,视听结合;“鹊 噪”“蝶飞”是动,衬托出了“晚禾”“秋草”之静。“鹊噪晚禾地”是从远处落笔,“蝶飞秋草畦”则 是从近处勾勒。总之颈联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鹊噪之动衬托禾地之静,蝶飞的动景衬托晚禾秋草的静 景,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鹊噪晚禾地”的远景和“蝶飞秋草畦”的近景相结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4. 古诗文默写。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回家途中愉悦畅快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一切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 (4)《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舟遥遥以轻飏 (2). 风飘飘而吹衣 (3). 闾阎扑地 (4). 钟鸣鼎食之家 (5). 臣 生当陨首 (6). 死当结草 (7). 定乎内外之分 (8). 辩乎荣辱之境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飏”“闾阎”“鼎”“陨”“辩”等字词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迅速光阴,却早冬来。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忽一日, 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 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 子与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李小二道: “官人请甚客?”那人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专 等专等李小二应承了,来到牢城里,先请了差拨;同到管营家里,请了管营,都到酒店里。只见那个官人 和管营、差拨两人讲了礼。管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书在此,少刻便知。 且取酒来。”李小二连忙开了酒,一面铺下菜蔬果品酒馔。那人叫讨 劝盘来,把了盏,相让坐了。 小二独自一个穿梭.也似伏侍不 。那跟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吃过约计十数杯,讨了按酒 铺再放桌上。)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 15.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与填入横线处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zhuàn 副 suō 暇 B. zhuǎn 幅 shuō 遐 C. zhuǎn 副 shuō 暇 D. zhuàn 幅 suō 遐 16.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人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 专等,专等。” B. 那人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 专等,专等。’” C. 那人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 专等,专等。’” D. 那人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 专等,专等。” 17. 文中括号内的句子,修改正确的一句是( ) A. 吃过约计十数杯,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 B. 吃过约计数十杯,讨了按酒铺再放桌上。 C. 约计吃过十数杯,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 D. 约计吃过数十杯,讨了按酒铺再放桌上。 【答案】15. A 16. B 17. C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 酒馔:酒食,借指酒席。“馔”读音为 zhuàn,形声字。字从食,从巽。“巽”义为“辅助”、“翼辅”。 “食”与“巽”联合起来表示“辅助主人陈设食物”。本义:陈设或准备食物。所以此处应选用“zhuàn”。 “副”:本意是指用刀剖开;形容词意为非正的;名词意为辅助等;量词意为套、双、张等。“幅”:从 巾、畐声。”高而厚且满是畐之范式。本义:布的宽度。如:幅面。双幅。宽幅。也指“泛指事物的宽度”。 如:幅度、幅员、振幅、篇幅。又作量词,用于布帛、图画等。如:一幅画、五幅布。语境说的是“劝盘”, 所以此处应选用“副暇。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指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通过的现象。“梭”是织 布时牵引纬线(横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形状象枣核。这里形容店小二来来回回非常忙碌。所以 此处应选用“梭”。 “遐”:形声。从辵,从叚。“叚”意为“非原居地”、“借居地”。“辵”与“叚”联合起来表示“远 走外地”。本义:远走外地、借居异域。引申义:遥远。“暇”:读音是 xiá,是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如:闲暇,无暇,应接不暇,目不暇接。此处是说店小二一个人伏侍那两人,忙得也没有空闲。所以此处 应选用“暇”。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的正确的能力。 “那人道”后面的话属于直接引语,所以“那人道”后面要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提示下面的内容都是 “那人”说的话。这样就排除 A、C 项。“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专等,专等”这句话是那人教店 小二转述自己的话,应该用引号,但是这句话有时放在双引号里面,所以应用单引号。这样就排除 D 项。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 文中括号内的句子错误主要是语序不当,一处是“约计”修饰“吃过”,所以应把“约计”放在“吃过” 的前面,这样就排除 A、B 项;一处是“再”修饰“讨”,所以应把“再”放在“讨”的前面,这样就排除 D.项。 故选 C。 【点睛】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难度适中,指向明确。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点号的用法如下:逗号: 用于句子中需强调的部分、异动的部分。问号:用于有疑问语气的句子末尾。冒号:句子内部标点,用在 句子内提示性话语后的停顿。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①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 (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②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 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③句子中有 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提示: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 其结构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间均用分号,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用逗号。间接引用某人的话,不用加引号。 18. 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诗经》———先民 的歌唱;《史记》———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②历史的长城;请参照以上示例,在《三国演义》《水 浒》《西游记》《红楼梦》中选择两部名著,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答案】(1)《三国演义》:三国刀光剑影,百年虎斗龙争。(2)《水浒》:铁血男儿的悲歌。(3)《西游记》: 不畏艰难方能修得正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这是一个综合读写能力的考查,平时要注意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培 养(语言表达、修辞、句式等)。回答此题,需要分析例句的语句特征,联系自己学过的名著作品,回顾其 基本的文学常识内容和文本内容,用一句简练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写书评关键是要了解名著的 内容,答题时应扣住“书评”组织语言,或评论其写作特点,或揭示其主题。要切合该书的特点,仿照例 句的句式特点,语言力求简洁、耐人寻味。 【点睛】仿写题首先是审题,审题一定要审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所谓的显性要求就是题干中明确的 规定,隐性要求就是根据所要仿写的例句所具有的特点,比如说内容、手法、句式。这些都是我们做仿写 题需要注意的。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给文中画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每空不超过 15 字。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①_____,即就树干而论, 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②_____,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 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③______,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 普遍的性格。 【答案】 (1). 树的颜色 (2). 那就说不定 (3). 就都是这个样子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 ①上文提到了树干与颜色性,紧承有具体颜色并与叶相近,可以推出中心词和修饰语。②承上句还是讲颜色 性,本分句应该是讲“木”的颜色,后面有“可能是”,还转到写触觉,所以应该是填写表推测意味的短语。 ③由“木”而及门栓、棍子、桅杆,与前句相承,后面又有“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应该是 强调颜色的一致性,又有归纳之意。 五、作文(40 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关于“新课标整本书阅读”的研讨会上,某位一线教师对教材编审专家说,中学生学业负担重,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在形成中,阅读理解能力也还有限,有必要读《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类著作 么?教材编审专家说,正是因为他们读不懂,阅读能力有待提高,才需要去读整本的书呀! 某杂志社拟举办一个“中学生是否应该读整本书”的讨论专栏,请你向杂志社写一封信,谈谈你的体悟或 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 8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校名与真实姓名。 【答案】例文: 中学生为什么要读整本书 编辑先生: 您好! 贵社举办的“中学生是否应该读整本书”的专栏讨论,我认为中学生应该读整本书,比如《乡土中国》 一书,其理由如下: 读整本书有利于锻炼人的信息提取能力。与读篇幅短、结构相对简单、内容逻辑相对弱小的文章相比, 读整本书更能够锻炼人对阅读内容更强的信息提取和理解把握的能力,更强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更 有深度的思想和更广阔的视野。对于学生来说,只读文章而很少读整本书,会缺乏更多的阅读能力,会缩 小他们的思维格局。很多学生没有读整本书的习惯,只是浏览新闻娱乐和生活信息的碎片性阅读,阅读能 力和思维品质可能会大打折扣。 读整本书可以让我们体验更丰富的生活。杨绛先生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 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见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 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 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 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之广大,总 有我们的脚步丈量不到的距离,书本为我们的游历带来无数可能。我们不妨在书本的世界里游走,去感受 生活的多彩,去体会不同的人生,去领悟世界的魅力。空泛的道理人都不爱听,不如拿起书来,一起读, 让书中的营养像饭菜里的营养一样,不知不觉中浸入我们的灵魂中。读整本书,我们仿佛化身为书中的人 物,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的人物、人物复杂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甚至于日常生活的常识都有一种深 刻的体验。 整本书阅读是另一种形式的交友。尼采是思想狂人,是哲学大咖。尼采生活在与我们不同时代的十九 世纪的德国,已经去世 100 多年,但只要翻开《快乐的哲学》《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一个栩栩如生的尼采就仿佛在讲述着他并不为当时那个世界接纳的思想。还有很多的大家、名家,他们与 我们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的作品以文字的方式“主动”遇见众多的读者。 相比较而言,读节选书容易让我们“误解”作者。比如我们时常引用爱迪生的名言来教育学生:“天 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事实上,爱迪生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 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决定成功的往注是前百分之一。”所以,片段阅读容易断章取义,容易为 了说明的观点强行将名人的作品进行面目全非的拆分,达到论证自己想法的目的。整本书阅读能够帮助读 者做到不牵强附会,做到不断章取义。所以,我还是主张中学生应该读整本书。 感谢您百忙中阅读此信。 此致 敬礼! 中学生:某某 2020 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次作文的命题立意为权衡性任务驱动型作文。限制性:内容意识对接新课标新教材的“整本书阅读”热 点,身份意识是在读中学生,对象意识是杂志社的全体读者,文体意识为写信。开放性:既可以写记叙文, 也可以写议论文。 参考立意: 作文核心立意为阐述“中学生读整本书的价值与意义”。重在引导考生思考“整本书阅读”对“中国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方面)提升的思考。“整本书阅读”不仅关系到语 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关系到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是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呼唤。如果不赞成, 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按计分标准酌情计分。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 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此题可拟题为“中学生为什 么要读整本书”,然后围绕“中学生应该读整本书”这一中心论点,正文部分接着从“读整本书有利于锻 炼人的信息提取能力”“读整本书可以让我们体验更丰富的生活”“读整本书阅读是另一种形式的交友” 分析中学生读整本书的价值与意义,然后指出读节选书的弊端。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注意书信中的称呼语、问候语、署名和日期的正确位置。 参考素材: 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这种社科类型的书籍对于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首先通过阅读这样的书籍, 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更加了解中国乡村和社会组织运行的模式,加深学生对于整个世界的 认识,提升对于历史和地理学科的兴趣。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连接其他学科的桥梁,在广泛的阅读中我 们才能发现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持续学习。次这种类型的书籍往往证据充足、逻辑严谨,可以培养 学生谨慎的治学态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且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的就是社科类论文,这种类 型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学术类文章的写作方式和行文特征,跟紧高考出题的动向。 《乡土中国》要怎么读?费孝通为了避免研究落入以偏概全的弊病,提出了“比较方法和理论结合实际的 对策”。为了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性质,在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时,采用了和其他社会体系和社 会关系对比的做法。针对《乡土中国》中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我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进 行学习,它能让对比一目了然,还很有条理性。而且思维导图本身具备图文并茂的特点,又能用线条将大 量相关的、散见于各章节的知识整合在一起,有利于从整体上观照整本书的内容。 读整本书的好处:1.扩大阅读空间。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 魄力也就不大了,那么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难以把握。所以,没有足够的阅读空间,也就没有 自己学习尝试的机会。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 读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望而却步了。 2.应用阅读方法。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记积、说明、抒情、 议论几种文体在整本书中一样具备,而且往往就具备在一本书之中。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 时又可以练习速读。这样看来,在课内获得的精读的方法,可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得到 运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以便形成更好的习惯。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 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 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 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 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 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 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 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 “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