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ID:672548

大小:4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树德中学高 2020 级高一下期 4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衡阳雁”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均与之相关,如杜甫“万里衡 阳雁,今年又北归”,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 “衡阳雁”意象之所以生成,当与“雁不过衡阳”的观念有关。关于其成因,前人有几 种不同说法:一是地势使然。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最南端即位于衡阳的回雁峰。古人认为 回雁峰地势极高,阻挡了雁南下的进程,故而将衡阳当作大雁南飞之极点,但我们现在知道 回雁峰的海拔实际仅有 90 多米。二是外形酷似。宋荦等人认为回雁峰的得名源自其外形如 飞动之雁,明代胡贞开《回雁峰游记》中也解释为:“盖衡之七十二峰,从洞庭叠翠南来, 奔八百里至湘江,而一峰夭矫回伏若雁之落。”然此种解释难与诗歌中的“衡阳雁”意象以 及“衡阳雁断”等典故发生关联。三是气候适宜。《吕氏春秋·季秋纪》曰:“季秋之月,候 雁来宾……是月也,霜始降。”因此有人认为回雁峰以南气候极热,不利于雁的生存。但此 处的“霜降”乃二十四节气之一,只是用以记载鸿雁南来的时间,而鸿雁的迁徙实与其地是 否有霜并无必然联系。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雁也确能飞至衡阳更南之地,据《会稽典录》记 载,连越南也可见到大雁。既然如此,为何还会产生“雁不过衡阳”的说法呢?这应当与古 人对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大雁春去秋来的生活规律,认为大雁于农历八九月间南来,十二月 至翌年二月北归。他们对雁的认识虽然还较为感性,但也颇能与现代生物学知识相印证。因 大雁的迁徙整体呈现出随阳习性的特点,《尚书·禹贡》将其称为“阳鸟”。古人认为随阴阳 而迁徙之鸟都不是中国固有的物种。郑玄曰:“凡鸟随阴阳者,皆不以中国为居。”雁既然不 居“中国”,则其所居当在边裔。古人认为可以用来区隔“中国”,也就是古九州边界的重要 地点有两组四地。一组是作为燕、楚两地圣山的碣石与会稽;另一组是雁门与衡阳。山南为 阳,衡山之南即是衡阳,所以《尔雅·释地》有雁门为北方荒凉边裔之地一说,《礼记·王 制》有衡山是天下南端一说。碣石、会稽、雁门、衡阳均在九州的边界,是上古时期人们对 “中国”边界认识的极限。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大雁在西伯利亚、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北部一带繁殖,其南飞 至越冬地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繁殖地出发,沿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福建、广东等 地,最远可到南洋诸岛;二是从繁殖地出发,经由内蒙古进入华北地区,南下最远可到缅甸、 印度。(冯国超主编《动物百科全书》)虽然碣石与会稽、雁门与衡阳不是鸿雁迁徙路线的真 实两极,却均位于这两条路线上,因此古人将此四地看作大雁迁徙路线的极点。 先秦时期,人们囿于对九州边界的认知局限,以衡阳为九州的南极,雁门为九州的北极, 认为鸿雁从碣石和雁门南下,栖止会稽和衡阳,即郑玄所谓雁“不以中国为居”者也。所以 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早期的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也就能更容易读懂跟“衡阳雁” 有关的作品了。 (取材于孟国栋、孙晓磊《也说“衡阳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雁不过衡阳”的观念影响了“衡阳雁”意象的生成,关于这个观念的三种成因,“地 势使然”说被认同度更高。 B.宋荦和胡贞开认为外形酷似飞动回伏之雁才是回雁峰得名的原因,但他们的看法与“衡 阳雁断”等典故相违背。 C.古人对雁的感性认识不仅与《尚书·禹贡》称大雁为“阳鸟”的原因相似,也与现代 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完全相符。 D.先秦人们对九州边界的认知限制了自身对大雁迁徙路线极点的认识,这是早期诗文中 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从古代诗词意象的角度给“衡阳雁”下了准确定义,并举例说明“衡阳雁” 在古代诗词作品中具有经典性。 B.文章在论述中,先明确反驳了前人“雁不过衡阳”观念成因的三种说法,后顺理成章 地用一个设问句强调了观点。 C.文章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古今著作中的句子,不仅使论述内容丰富且有学术性,也使 论述过程既严整又有说服力。 D.文章末段对论述作了简要归纳,同时补充提及了早期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 现象,增强了文章观点的张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勃对“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描写,与当时人们对大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 界的认识有关。 B.“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表明大雁在雁门和衡阳间的迁徙路线要比碣石和会稽之 间的更遥远。 C.古代诗词中对“衡阳雁”意象的运用,不会因为作者缺乏现代生物学知识而使作品的 艺术性受影响。 D.古人认为鸿雁也会从碣石南下栖止会稽,这意味着如将碣石和会稽对举也有助于理解 “雁”的意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民将迎来被称为垃圾分类“最 严执法”大考。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到 2020 年底,先行先试的 46 个重点城市要基 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意义 非凡,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提 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并写入十九大报告。根据测算,国人平均每天产生垃圾 约 1.2 公斤,且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垃圾总量每年持续增长。以上海为例,2015~2018 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依次为 789.9 万吨、879.9 万吨、899.5 万吨、984.3 万吨,增长十分 惊人。实行垃圾分类后,既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节省资源;亦可将有害物及时处理,防 止次生污染发生。垃圾分类也有经济意义。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一部分,垃圾分类投放 只是第一步,后续还包括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多个环节,而不同的垃圾,其后 续运输和处理,也将形成完全不同的产业链条。有业内专家预计,一旦垃圾分类实施,垃圾 处理行业将很快形成万亿以上的市场规模。 (摘编自《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材料二: 日本:规矩近乎“严苛” 日本从 1980 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 的国家。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 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 料瓶等等。看起来如此麻烦的事情,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喝完一瓶可乐后,他们会洗净饮料 瓶,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把它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桶中。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 本身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美国:垃圾分类深入生活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 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 分类出的垃圾。在纽约,垃圾处理被称为“垃圾管理”。只要在大街上走一趟,就可以看到 马路的两旁,堆放着一些黑色或深褐色的垃圾集装箱,上面写着:垃圾管理公司。 瑞典: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 在瑞典,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玻璃 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一位瑞典家庭主妇说:“吃完饭后,我们把吃剩的食 物放进食物垃圾纸袋。我通常在早晨骑车上班时,顺便把纸袋扔进食物垃圾箱里……已经成 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摘编自《细致到近乎“严苛”的日本垃圾分类》) 材料三: 2013 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约 4835 吨/日,较上年增长 3.3%,预计到 2020 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将增长到约 7200 吨/日。从垃圾组成来看,近几年中心城区生 活垃圾以厨余类为主,占生活垃圾组成的 50%~70%。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 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 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埋处 置。同样地,一些试点小区产生的有害垃圾(主要是电池)要么存在小区里无人收运,要么 混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置。 (摘编自《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调研报告》) 4.下列对材料一中“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垃圾分类管理在我国的推广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由上海率先试点,从 46 个重点城市 到其他地级城市逐步推进。 B.垃圾分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已经写入十九大报 告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 C.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它可以让许多传统意义上“废物”得到再利用,让 各种“有害物”得到及时处理。 D.垃圾分类会带动垃圾处理行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个不同的产业链条,从而给国民经 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总量迅速增长,实施城市生活垃圾 分类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B.在纽约,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更 体现出了政府的深度参与和监管意识。 C.日本和瑞典的经验都表明,公民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垃圾分类应该 成为公民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D.从调查数据来看,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日益增长,现有的垃圾收运设施已 无法容纳厨余垃圾的处理量。 6.成都市中心城区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相关材料提出你的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秋以为期 夏磊 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 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 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 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 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 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 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 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 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 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 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 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 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 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 日一样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 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开。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 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 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 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 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 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 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 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 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 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 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 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 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 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 在水里游的声音。我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 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 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 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 几许失落呢! 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 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 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 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 《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 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 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 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 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 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 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 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 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 定会开花儿的。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表明其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也流露出了时光易逝之感。 B.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表达了伤秋之感与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 C.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使文章清新而隽永优美。 D.文章以期盼沉睡在月色之中的桂花树如约开花作结,既首尾呼应又显得韵味悠长。 8.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6 分) 9.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 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 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 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 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 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 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 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 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 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 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 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 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 复召.,凡八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 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 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 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 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作为名的解释或补充,用于在尊长面前自称。 B.“忧”指丁忧,也称丁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遇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 C.参知政事,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安石酷爱读书,思维敏捷;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主张效法先王的政令,关键在于效法它的核心精神,这样就不会使天下舆论哗 然。 C.王安石认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的“大儒” ,都是才能庸俗的 人罢了。D.王安石当政后就推行变法,此举虽遭到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 变法的决心。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5 分)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5 题。 田园乐 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苍凉孤寂、沉郁悲凉的意境。 15.“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体现了“巷”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诗 经 • 氓 》 中 用 动 物 比 喻 女 子 不 要 沉 迷 爱 情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 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运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 近日,据英国《自然》周刊报道,天文学家公布了加拿大一座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来自 遥远星系的神秘信号细节。很多自媒体用_______________的标题把该事件和外星人扯在一 起。事实上,( )。人类可能真的是孤独了太久,迫切地想要在宇宙间寻找自己的同类, 所以时不时就会_______________寻找一些外星人存在的证据。 这些年与外星人有关的谣言可真是_______________。2010 年 11 月,亚丁湾连续发生 多次地震。于是,有人传言亚丁湾存在一个“星门”,为了防止外星人从里出来侵略地球, 各国派出舰队守在那里。杨利伟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关于他的航天故事许多人 _______________,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进入太空的时候,还带了一把手抢。因此,有 谣言说,杨利伟带手枪是为了防止外星人的攻击。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这样一条谣言会在网上流传: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披露了一批 密件,其中一份证实了外星人的存在。其实,FBI 只是把已解密的材料放到官方网站上,提 供浏览下载。大多是关于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 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耸人听闻 捕风捉影 不胜枚举 耳熟能详 B.骇人听闻 捕风捉影 擢发难数 耳濡目染 C.耸人听闻 空穴来风 擢发难数 耳熟能详 D.骇人听闻 空穴来风 不胜枚举 耳濡目染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快速射电暴就是所谓的神秘信号,这与外星人毫无关系 B.所谓的神秘信号是快速射电暴,与外星人并无关系 C.神秘信号与外星人没有什么关系,它就是快速射电暴 D.这与外星人也没多少关系,快速射电暴就是神秘信号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大多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査而 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B.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査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 査,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C.大多涉及有关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 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D.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査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 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建设法治中国,不仅需要法治手段的保障, ① 。法治观念侧重于人们对法治的理性认 知,而法治精神则浓缩了法治思想和感情的精华。因此, ②,必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我 们弘扬法治精神,其目的不仅在于发挥法禁于已然之后的功效, ③,帮助人们从思想上树 立法治思维,自觉依照法治精神处理问题,真正使法治精神得到弘扬。 21.“在成都,成就每一个梦想”,是成都第 31 届世界大运会的主题口号。请在下面的横线 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迎大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5 分) 甲:2021,我们将迎来一次体育的盛会, 乙:2021,我们将迎来五大洲的宾朋。 合:我们的口号是:“在成都,成就每一个梦想!” 甲: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乙: ① 。 甲: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 乙: ② 。 合: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甲: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乙: ③ 。 合:我们——有着对同一个梦想的追寻。 甲: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 乙: ④ 。 甲: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 乙: ⑤ 。 甲:让我们的世界更美! 乙:让我们的梦想成真! 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我们迎接大运圣火在成都点亮。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初春的阳光是美,盛夏的清风是美,秋天的甘露是美,冬夜的星火 是美。淡雅是美,遒劲也是美;妩媚是美,孤寂也是美;圆满是美,残缺是美,悲凉也是美…… 你喜欢什么样的美呢?你对美有什么样的思考呢?请撷取你心中的一处美景,写一篇写景抒 怀的散文。 要求:自选景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树德中学高 2020 级高一下期 4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解析】A 项,“被认同度更高”的说法属无中生有,文中只是列举了三个成因。B 项, “但他们的看法与‘衡阳雁断’等典故相违背”属曲解原意。C 项,“完全相符”说法不准 确。【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 2.A【解析】不属于定义,属诠释:“并举例……经典性”言过其实,意在表明“衡阳雁”的 意象在唐诗、宋词中运用的普遍性。【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 3. B(3 分)【解析】“更遥远”的推断于文无据。【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 的理解能力。 4.B【解析】材料一原文是“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并写入十九大报告”,写入十 九大报告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并非“垃圾分类”。此处偷换概念。 5.D【解析】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成都市中心城区现有垃圾收运处置装置的主要问题是无 法将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分类处置,从而造成污染,“无法容纳厨余垃圾的处理量”无中生 有。 6.参考答案:①建立各类垃圾单独收运处置系统,特别是将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② 制定居民垃圾分类细则,为居民投放垃圾提供便利条件,并进行严格监管;③开展垃圾分类 教育,培养民众自觉意识。(评分说明:本题 6 分,一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7. (3 分)B 8.(6 分)将媒体与月亮作比较(1 分),突出月亮在沟通情感方面便捷迅速、无可替代的作 用(2 分);将观月触发的思念比喻为流通的水(1 分),生动地表现出月亮在国人文化心理 中的重要地位(2 分) 9.(6 分)约定:观赏院中开花的四季桂。回乡看蓼花。读纳兰诗词。在家乡劳作之余与自 然亲近。在家乡的田野中重温《诗经》。(上述 5 条,答对 1 条得 1 分,最多得 3 分。)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1 分),他眷恋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 生活方式(1 分)和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1 分)。 10. C 11. A( 长辈前只能自称“名”) 12. C(“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 ) 13.(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当、注 措、祖各 1 分,句意 2 分。) (2)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强忮、 无、见各 1 分,句意 2 分) 14.D(“沉郁悲凉”错误,“其五”的前两句通过“孤烟”“独树”营造了宁静平和的意境。) 15.第一首中,“巷”是村里的小巷,幽深幽长,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 淡的情感(3 分)。第二首,“巷”是颜回居住的简陋的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 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3 分)。 16.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17.A (耸人听闻:虚假信息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人听闻:真实的消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现象做根据;空穴 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不胜枚举: 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的像头发那样, 数也数不清;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 的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18.B (由括号前的“事实上”可知,所填句子应是对上文“神秘信号”与“外星人”之间 关系的论述;根据前后陈述对象一致性原则,“神秘信号”作为句子主语可使前后衔接更连 贯;两个句子之间暗含因果关系,即由“神秘信号是快速射电暴”得出与外星人没有关系。) 19.D (原句存在语病的地方:“是关于”和“涉及”句式杂糅,保留其一;“反恐、罪案调 查等”后缺少宾语,应加上“内容”;缺少介词,应是“对……的调查”。) 20.①更需要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支撑 ②弘扬法治精神 ③更要“防于未然之前” 21.【参考示例】①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 ②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 ③同一个太阳温暖着你 我他 ④我们一样追求繁荣和幸福 ⑤我们珍惜爱和被爱(评分标准:每空 1 分,内容要 和上句相承,句式和上句相似,字数和上句相近。)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 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 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 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 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 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 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 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 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 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 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 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 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 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 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 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 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 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 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 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 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 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 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 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 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