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省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八)(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省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八)(含答案)

ID:672560

大小:240.8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炎德·英才大联考 2021 届高三月考试卷(八) 语文 本试卷共 10 页,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科学主义”( Scientism)一词最早出现于 1877 年。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科 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必然结果。科学通过技术所释放出来的自然力,充分展示了它的外 在价值。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比上帝更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对科学寄予厚望,并开始用 科学观念来审视人自身及宇宙,从而逐渐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机械世界图景。应该承认,此时的 科学主义所倡导的仍是一种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反科学主义批判的也不是这种“科学主义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科 学文化霸权的确立,以及科学理性对人文关怀的疏远,使得在西方社会兴起了一股反科学主 义的思潮。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种种“疾病”正是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和工业主义等流行和 统治的结果。反科学主义者从自己的学术主张出发,界定了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科学主义。 著名的《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曾定义为:科学主义是“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一 切研究领域(包括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主张”,“相信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方能有 效地用来追求知识的信念”。显然这种界定已与科学主义的原意相去甚远,含有明显的贬义。 当然,对当代“科学主义”概念的界定不仅限于此,它随着反科学主义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立 场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出以下三点:即主张科学范围无疆、科学方法万能、 科学知识独尊。 反科学主义者认为:从近代自然科学中所提炼出来的机械的、还原的、分析的世界图景 及其方法,一旦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就必然会造成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的全面 统治,从而造成现代社会对人文关怀的疏远,使人产生异化。胡塞尔曾指出,“科学危机的直 接后果是整个自然科学迷失了方向,从事于科学技术活动并享受其成果的现代欧洲人迷失了 方向,不再清楚科学对于人生已经意味着什么,能意味着什么。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 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 胡塞尔的批评为欧洲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定下了基调。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马尔库塞 都循着这条道路从不同的侧面对科学主义所造成的人文失落展开猛烈的批判。海德格尔指出, 处于技术威胁中的现代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离开了存在的乐园,远离了真理的境域,处于 “无限的”无家可归的状态。现代技术为人提供了阳光充足、方便舒适的住房,而人仍然可 能无家可归。马尔库塞则指出:工具理性在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统治,使现 代工业社会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 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 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从对西方反科学主义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反科学主义者反对的是以科学技术理性 为核心的文化模式、思想模式和社会模式在现代社会的统治。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于阻止核 试验或生物工程的研究,而在于关注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活动方式或作用方 式,关注科学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他们大多数表现出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忧虑, 是站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立场上来反对科学主义的。 (陈俊《“反科学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危害》 材料二 人文,就是人为了观察自身,探索自身,修正自身,提升自身;科学,则是人通过观 2 察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最终通过理论和技术为人服务。一者始于人,归于人,一者始于 自然,归于人,两者最后都要在人身上实现融合,即便在历史时间的轴线上出现生长差异,不 一定时刻同步,但也必会相互追赶,最终携手,达于至善。 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必须以科技 强国,又必须以人文固本。不以科技立国,就不能在日渐拥挤、竞争激烈的地球上保身立足, 不以人文固本,就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坚守民族身份和传统信仰。所以,有人说,没有 科技的国家,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的民族,不打自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技强身,人 文强心,要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震古烁今的大目标、大功业,科技之强健有力躯干和人文之浩 瀚涵容灵魂需融合为一处,不分彼此,才有可能攀上历史的新台阶,在前无古人的新区域,缔 造建设前所未见的新文明。 创造创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相互滋养。新的文明必须建筑于成千上万个思想创 造和浩如繁星的物质创新之上。这些创造和创新,大如国家的体制,中如城市的管理,小如企 业的制度,微如产品的改进,不论从历史的经验中考寻,还是从广泛的调研中搜索,都要依托 受限于现实科技的载体,论证于千千万万具体个人的感受和评价。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一 个高效的体制,一个可行的管理方法,一个受到欢迎的产品,都必须是科技和人文的高度结晶 体,实践方案必都施行于科技平台,执行效果亦必求问于万千庶民。在创造创新的过程中,没 有人文的科技是残缺的科技,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唯有倚重对方,才能更好地建树 自身。 个体实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兼备为用。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追求。当今 时代,没有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离得开手机、电脑、互联网、汽车,科技已经成为承载 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工具,科技保障了我们最共性、最基础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努力融入 现代社会,获得相应的资源保障,享受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没有这些保障,我们会感 到极大的不适。但仅拥有这些,又绝不足以让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因为技术带来的便利能帮 助我们升华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工作生产效率,但还并不足以帮助我们破除思维边界、拆除 思想藩篱、触摸深层灵魂。当科技的边界得到更大的横向扩展,我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也 就需要得到更纵深的挖掘。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依靠科技变得强大,这样我们才能按照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有尊严地 在地球上自由生存;建立在现代科技上的顶层设计、管理方法、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要有历 史的浑厚淳朴感和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样,由人创造创新出来的东西,才能获得人心的支持而 长青不衰;我们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的选择越多,可以乘坐航空器飞行的距离越远,就越要增加 灵魂的质量和定力,因为一个微末的偏差可能让我们离自己的初衷更加遥远。 《李华: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 1.下列说法,与材料一的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3 分) A.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出现,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负面效应,科学文化在社会上确 立了霸权地位,科学理性疏远了人文关怀。 B.反科学主义对当代“科学主义”进行了界定,但这种界定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因观点 和立场的不同而在界定概念时各有所侧重。 C.科学主义原来并非贬义词,反科学主义者也并非反科学,他们并不否定科学的价值,也不反 对那些符合伦理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D.现代工业社会的统治,使现在的人和社会单向度发展,使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使人不再 想象或者追求与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2.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材料一“反科学主义”的理由? ( )(3 分) A.科学主义会使人盲目崇拜科学,失去对科学的怀疑和反思精神,反而压制科学精神。 B.科学主义可能诱发人的各种物质需求,使人耽于享受,而失去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3 C.科学主义会导致人们滥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从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D.反科学主义者不反对科学精神,他们是站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立场上反对科学主义的。 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2018 年某教授宣布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类似的事件是反科学主义者所强烈谴责的。 B.我们应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对于国家与个人的意义,正确地处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C.科技强身,人文强心,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较而言,人文比科技更为重要。 D.如果不理解反科学主义的实质,人们可能以反科学主义的名义妨害现代化建设事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 分) 5.材料一中引用了胡塞尔的话“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请结合材料一,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乌米 [苏联]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 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 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 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 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 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 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 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 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 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 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 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 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 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 4 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 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 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 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 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 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 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 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 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 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 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 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 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 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 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⑪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 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⑫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 的茫茫大海。 ⑬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 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 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 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 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⑭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6.文中画线部分对小说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承有关歌声的描写,下启“我”去看望乌米的内容,同时也交代了乌米的歌声心事重重 的原因。 B.从“疯老婆子”的称呼中可看出村民们厌恶的心态,这为后文“我”对乌米的态度埋下伏 笔。 C.“听了七个年头”,这个时间跨度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也凸显了乌米性格中的闪 光点。 D.借村民之口插叙六年前的往事,这不仅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还让内容上具有虚实结合的 特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早晨“我”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歌声”作为开篇,显得格外自然,确定了全文的 描述角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B.文章第⑤段采用以有声衬托无声、远近高低结合的方式来写景,表现出乌米居住环境的幽 静肃穆,也暗示人物的命运。 5 C.与《祝福》(鲁迅)较为相似的是,文章也主要是以主要人物的眼睛这一细节描写来推动故 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乌米的性格。 D.这篇文章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紧张的冲突,而是截取一个生活片段,反映作者对如何面 对不幸命运这一问题的思考。 8.文中反复写乌米的歌声,有什么作用?(4 分) 9.作品是怎样叙述乌米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二孟先生学,孟之徒恒 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置幕.中。 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阁,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 无一语,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 虽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东,擢参议官。德佑元年, 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 舍人,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 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 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议宜中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何如时,动以 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 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 动者。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 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 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 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虽匆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以劝讲。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 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 不悲动者 B 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 不悲动者 6 C.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 不悲动者 D 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 不悲动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幕,“幕府”的简称,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的府署,这里指陆秀夫被李庭芝聘用为幕府 僚属。 B.枢密院,古代中央官署。五代至元代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宋设枢密院主掌军政 大权。 C.台谏,指台官与谏官。唐宋时期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 谏官。 D.《大学章句》是朱熹运用理学思想对《大学》加以诠释与补充之作,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 和发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陆秀夫才思清丽,性格沉静,不苟求被别人了解,在官署时宾主共欢同乐,只有陆秀夫独自 沉默不发一言。 B.陆秀夫不畏时艰,边境战事危急,他也没有避难离开李庭芝幕府,李庭芝录上他的名字,任 命他为司农寺丞。 C.陆秀夫尽职敢言。他参与议事与陈宜中意见不合,陈宜中指派言官弹劾他,他被罢官后因张 世杰之言被召还。 D.陆秀夫勤于政学。共立卫王后,他与张世杰一同掌管政事,朝廷述作都出自他手,每天写《大 学章句》劝勉他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4 分) (2)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4 分) 14.选文哪些地方体现了陆秀夫忠贞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入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7 江城白酒三杯酽①,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②。 【注】①酽:液汁很浓,味道醇厚。②《招魂》:宋玉因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 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诗人却未感觉到春天的到来,于是决定骑马到去年所 游之地寻春。 B.三、四句没有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运用比喻,通过物象与事象结合比照,抒发自己寻春 的感叹。 C.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 州的乐趣。 D.诗人和朋友约定每年来此地寻春,并对未来起复还朝感到乐观,因此劝老友不必再为自己 赋《招魂》 16.诗歌的三、四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认为其妙在“虚实离即之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 轼 的 《 赤 壁 赋 》 中 用 侧 面 烘 托 的 手 法 表 现 洞 箫 之 声 动 人 心 魄 的 句 子 是 : “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 即使有“ ”之志,也难免会“ 。” (3)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因而成为古典 诗 词 中 的 常 见 意 象 。 如 王 湾 在 《 次 北 固 山 下 》 的 自 问 自 答:“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书法是精神的外化。甲 。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 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 )。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 正大。这不仅仅意味着书法创作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还是 挥洒笔墨之趣,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怀着对叛军的无比义愤、对为 国献身的侄儿的无比悲痛,情不自禁、( ),终写就( )的《祭侄文稿》。 正大气象的生成,还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的承载体,中国书法不只是 技术,( )文化。像王羲之的行书、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 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随着书写群体 不断扩大,书法展览层出不穷,书法的时代责任更加凸显,更需要倡导正大气象,并使之成为 主导社会文化的精神力量,使人们感奋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乙 。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8 A.雄壮 一气呵成 气吞山河 还是 B.雄浑 一气呵成 气势磅礴 还是 C.雄壮 行云流水 气吞山河 而是 D.雄浑 行云流水 气势磅礴 而是 19.下面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两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甲:有正大气象的书法作品,才能称得上好作品 乙:这是书法应延续的传统,也是书法家应肩负的时代使命 B.甲: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 乙:这是书法家应肩负的时代使命,也是书法应延续的传统 C.甲: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 乙:这是书法应延续的传统,也是书法家应肩负的时代使命 D.甲:有正大气象的书法作品,才能称得上好作品 乙:这是书法家应肩负的时代使命,也是书法应延续的传统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是它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诸矛盾间的对 立统一,使我国古代文化形成多元的统一体。在多种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中,这种文化之间 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产生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形成的审美观念,也就不是清一色的。多种审美观念之间,② ,有些甚至是对立的、 互相排斥的,但是,他们又并存而为人们所接受。这正是我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所以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艺学理论家,③ 。有的以入世的功利主义为主,但也不 排斥忘世、出世的审美情趣;有的比较重视忘我忘物之境和禅理禅趣,但他们并不排斥现实性 和功利性的审美观念。在这一点上,理论家如刘勰,文学家如苏轼,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就我 国文学艺术历史整体而言,由于前面我们谈到的多元性的文化背景,所以才形成千姿百态、 风格流派多样的光辉灿烂的文艺百花园。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2 个字。(6 分) 22.请把上文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改为以“多元性的文化背景”为主语的单句。(5 分) 9 四、作文(60 分) 23.观察下面这组漫画,按要求作文。(60 分) 请在仔细观察上面这组漫画的基础上,理解漫画的寓意,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 2021 届高三月考试卷(八) 语文参考答案 1.D(错在“现代工业社会的统治”。从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是“工具理性的统治”,“使现代 工业社会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使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和追求与现实 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2.D(D 项,虽然选自原文,但它不是反科学主义的理由,它指出的是反科学主义的目的。) 3.C(材料二强调的是两者相互倚重,缺一不可。) 4.①文章首段指出了人文和科技的内涵及其作用,并指出两者最终都需要在人身上实现融合。 (2 分)②然后二、三、四段从强国固本、创造创新、个体实现三个角度并列展开论述,论证 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必要性。(1 分)③最后总结全文,指出科技发展与人文传承发展之间 相互依存的关系。(1 分) 5.①“只见事实的科学”是指受实证科学支配的科学主义,“只见事实的人”是指崇拜科学 主义并且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的人。(2 分)②胡塞尔这句话是对科学主义的批 判,指出它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2 分)使人失去了精神的家园,(1 分)使人失去了自由和 创造力。(1 分) 6.B(“厌恶的心态”错,文章没有直接写出村民对乌米的心态,隐约表现的是对乌米的行为 的不理解。“埋下伏笔”错,“我”的态度与村民的态度没有直接关联。) 7.C(《祝福》中推动情节发展的是祥林嫂的三进鲁镇,其中的肖像描写对情节发展与人物形 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是乌米的歌声,至于其中第⑥段“乌米的 眼晴”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乌米的乐观善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对 情节发展则没有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8.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使全文交织着忧伤和希 望的色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③引起读者对她的悲苦命运的关切,更唤起读者对她品格的敬 仰。(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9.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乌米的歌声引出乌米的故事,未见其 人,先闻其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使叙述集中。 ④环境描写与叙事相结合,使乌米的故事具有哀而不伤的诗意美。⑤在叙事中穿插“我”的 10 心理活动,直接表达对乌米的同情与敬意,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 可) 10.A 11.B(“主掌军政大权”错,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12.B(“李庭芝录上他的名字,任命他为司农寺丞”错,应该是李庭芝把他的名字上奏给朝廷, 朝廷任命他为司农寺丞。) 13.(1)有时在府中宴饮,他坐在酒席间,整日姿态矜持庄重,不曾有一点迎合的意思。(尊俎, 即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后代称宴席;少,稍微;希合,迎合,投合。以上词语各 1 分,句意 1 分。) (2)陈宜中认为陆秀夫久在军中,熟悉军中事务,每次遇事都询问陆秀夫之后才开始施行,陆 秀夫也尽心辅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他。(咨访,咨询、访问;赞,辅佐;自尽,尽言自己 的想法。以上词语各 1 分,句意 1 分。) 14.①边境战事危急,属吏大多逃跑,而陆秀夫却没有离开李庭芝幕府。②二王逃到温州,陆秀 夫一路追随,并与其他大臣起拥立益王为帝。③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逃走,陆 秀夫义不肯弃离。④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投海殉国。(一点 1 分,任意答对三点给满分) 15.D(最后两句并非表达诗人对回朝做官充满乐观与信心,联系前一联可知诗人很享受现在 悠闲的生活,因此后两句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 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 16.①“人似秋鸿”,承接首联,实写春游的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 可寻。②“事如春梦”是化实为虚,写的是内心对往事的感受。那些人生的往事与思绪也只 如春梦一般,若即若离,飘渺无痕。③两句诗以实衬虚,表现诗人此刻放下往事,释然超脱的心 境。(每点 2 分,共 6 分) 17.(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每空 1 分,如有错字该空不给分) 18.B(雄壮:雄伟壮观。雄浑:雄健浑厚。语境修饰的是“书风”,应选用“雄浑”。一气呵成: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流畅紧凑,首尾贯通。行云流水漂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 等自然流畅。语境强调的是文章一口气写成,应选所“一气呵成”。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气吞山河”着眼于气魄宏大,常形容人的气概;“气势磅礴”着 眼于气势雄伟,常形容事物和山、水等。这里形容书法作品《祭侄文稿》,应选用“气势磅礴”。 “而是”表并列关系,根据语境应选表递进关系的“还是”。故答案为 B) 19.C(甲处,“好的书法作品”承前面一句,“必定有正大气象”与后面一句衔接;乙处,应强 调“书法家的使命”,与前文的观点吻合。) 20.这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挥酒笔墨之趣,还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胸襟和责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答出一点得 2 分,答出两点得 3 分)(画线句子有两处语 病,一是缺少主语,关联词“不仅仅”要放到“书法创作”之后,二是语序不当,挥洒笔思之 趣”与“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应调换顺序。) 21.①我国古代文化的内在矛盾 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③他们常常是兼收并蓄的(每句 2 分) ①由后面的“这些矛盾”可知,补句的中心词就为“矛盾”;由“是它自身发展”和“使我 国古代文化形成”结合推知补名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内在矛盾”。②由前文的“也就不是清 一色的”和后文中“有些甚至是对立的、互相排斥”,可推知答案。③补句是作者推出的一 个观点,后面紧接着进行了举例论证,因此可推知答案为“他们常常是兼收并蓄的。” 11 22.多元性的文化背景使我国文学艺术历史形成了个千姿百态、风格流派多样的光辉灿烂的 文艺百花园。(不是一个句子扣 2 分,“我国文学艺术历史”“千姿百态、风格流派多样”“光 辉灿烂的文艺百花园”三个短语少一个扣 1 分,改变原意扣 1 分) 23.审题提示: 漫画中三只乌鸦在喝水,第一只乌鸦是孩子们熟悉的教科书上那只被赞扬过的乌鸦,它曾经 以善于动脑筋而闻名,但现在它的方法已经过时了。新一代的乌鸦怎么解决喝水难的问题? 甲用吸管喝,乙直接将瓶子打破了在地上喝。我们需要辨析的是,同样是新的方法,谁的方法 可取?如果仔细比较两只新生代的乌鸦的做法,我们会发现命题人隐含的情感倾向:甲的做法 可取,因为它是可持续的,而乙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 所以,综合起来立意,这组漫画告诉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要有长远的眼光。 【参考译文】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在他三岁时,他父亲把家迁到镇江。(陆秀夫)逐渐长大,跟 随其同乡的二孟先生学习,二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二孟先生)唯独指着陆秀夫 说:“这不是个平凡的孩子。”景定元年,陆秀夫考中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听说了他的名 声,征召安置他在自己的慕府中。陆秀夫才思清丽,当时的文人很少有赶得上他的。他性情沉 稳安静,不苟且求人了解自己。每当属吏们来到官署(议事的地方),宾主欢聚一堂,陆秀夫独 自沉默不发一言。有时在府中宴饮,他坐在酒席间,整日姿态矜持庄重,不曾有一点迎合的意 思。等到考察他的政务,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即使自已调任也不让他离开自己, 陆秀夫在李庭芝的府中三次升迁至主管机宜文字。成淳十年,李庭芝管辖淮东地区,提拔(陆 秀夫)为参议官。德佑元年,边境战事危急,李庭芝幕府中的属吏大多逃跑,只有陆秀夫等几个 人没有离开李庭芝。李庭芝把他的名字上奏给朝廷,朝廷任命陆秀夫为司农寺丞,他多次升迁 至宗正少卿兼任起居舍人。二王逃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跟从他们,派人召陈宜中、张 世杰等人来到温州,于是共同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陆秀夫)后升迁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 密院事。陈宜中认为陆秀夫久在军中,悉军中事务,每次遇事都询问陆秀夫之后才开始施行, 陆秀夫也尽心辅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他。不久陆秀夫参与议事和陈宜中意见不合, 陈宜中让言官弹劾并罢免了他。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动用台谏大臣 来弹劾别人?”陈宜中感到惶恐,急忙召陆秀夫回来了。当时君臣流亡在海边,许多事情疏忽 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群臣说话时依然自称奴。每到朝会时节,陆秀夫端正笏板肃立,到治朝 (古代朝礼之一)上,或者有时在奔行路途中,陆秀夫凄然落泪,用官服擦泪,衣服都被沾湿了, 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在井澳遭遇大风,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离去。陆秀夫 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活着,将把他置于何地?古人尚且有凭借五百人的军队和方圆十 里之地(“一旅一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出自《左传·哀公元 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复兴国家的,现在百官有司都具备,有士 兵数万人,上天如果不想灭绝宋朝,凭借这些难道不可以建立国家吗?”于是与众人共同拥立 卫王为帝。皇帝于是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一同掌管政事。当时张世杰的军队驻守 在崖山,陆秀夫对外筹划战事,在内调度工程,凡是皇帝有所述作,又都出自他的手。虽然在颠 沛流离之中,事务繁多,时间匆忙,他每天都还是要写《大学章句》以劝讲别人。至元十六年 二月,崖山被攻破,陆秀夫跑向卫王的船,而张世杰、苏刘义各自砍断缆绳离去,陆秀夫估计不 可能逃脱,随即背着卫王投海而死,享年四十四岁。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