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 年高三“二模”仿真模拟卷
语文试题(四)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
一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
和价值产生了怀疑。究竟我们该如何应对现实的问题,该如何走出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
我们呼唤着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导致文学批评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评家
自身的问题,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
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
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
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
批评家坚持批评要落实到“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在批评中坚守文学的精神是一个
关键,只有落实到了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批评家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评家才能
和作家一道展开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对话,文学批评才能引导文学创作对
崇高精神价值的追求。
批评家要开拓视野,丰富理论资源,建构全新的批评话语空间。有些批评家不但没有
真正领会和吸收中国文论的精髓,而且对西方的文论还抱有成见甚至充满敌意。对西方思
潮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批评家也应该有这种文化的
自觉和自律,但我们应该避免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连婴儿都抛掉了,应该尽量使西方学术
资源本土化,新的批评话语空间不能建构,文学批评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谭旭东《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材料二:
如何重建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使其获得一般读者的认可,从而实现文学批评引领
审美潮流的使命,这就要使文学批评克服各种“寄生”的缺陷,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
同时要从尚未消化的艰涩理论中摆脱出来,消除理论依赖症,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
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
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
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
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而把它揉碎,把它从沉睡中唤醒,有时候也把
它创造。下判决的那种批评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可以说,他
梦想中的文学批评,就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这就说明,对令人“感动”的文
学批评的追求具有共通性,无论中西。
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
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
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推动
作家去探索和追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
怀。
(摘编自明飞龙《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材料三:
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
2
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
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身为一
个文学批评家,他必须时刻警觉,同时代文学在技艺上有哪些精进,又有哪些新的开创,
这一风格与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对未来写作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所必有的
意识,也是他必须要在文章和谈话中反复回答的问题。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
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
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
同在这广袤的
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
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词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一度,艰涩理论让文
学批评的读者望而生畏,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
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
滥用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弃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
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
读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热忱。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
不断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学批评处境尴尬的原因,一是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的不认同,二是文学批评家自
身与作家、读者的怀疑。
B. 文学批评坚守文学精神,批评家才能与作家平等共进,与作家平等共进,文学批评
才能引导创作追求崇高。
C. 文学批评与读者联系的建立需要多种手段共同作用,此联系最终的实现是读者接受
和认可文学批评的观点。
D. 文学批评应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要对阅读怀着极大的热忱,并为
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1. B【文学批评坚守文学精神是批评家与作家平等共进的原因,也是文学批评引导创作追
求崇高的前提,并不是连锁式的关系。】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学批评家个人能力水平的低下与趋利浮躁的作风使文学批评陷入尴尬处境,本质
上是使文学批评失去了实与真。
B. 文学批评虽常陷于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寄生之中,但文学批评亦可与作品平等甚至超
越作品,引领审美潮流,指导作家探索、追求与创作。
C.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之说属于福柯谈及的想象火花的迸发,
虽时代不同语言略异,但尽显批评的素养与观念。
D. 批评家认为理论的滥用使得中外文艺理论难与中国文学相容,实际不然,适切的理
论是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D【“理论的滥用使得中外文艺理论难与中国文学相容”错误。据材料,应为艰涩理论
的使用造成的,而非理论的滥用。】
3. 下列各项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最好的一项是(3 分)
A. 《文心雕龙》解释文体: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
势,如斯而已。
B. 评杜诗语言特点:与盛唐“音律宏畅,辞采高华,不涉事理,不关典要,清空罔象”
的基本特点大不相同。
C. 苏轼自评其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
3
无难。……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D. 解说《红楼梦》主旨思想:宗旨为悲金悼玉,悲,痛恨意,金,指金人,玉,指明
朝,《红楼梦》是隐悲金悼明的史实。
3. C 【材料二认为,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
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A.虽有比喻,但也较为晦涩,读者很难理解;
B.所言比较抽象;D.牵强附会有错误。】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三的论证特点。(4 分)
4. ①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论证充
分透彻,有说服力;③论证语言简洁平实中不乏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
5. 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文学批评以什么为中心”所持观点不同,请概括并结合材料阐述。
(6 分)
5. 材料二:以读者为中心。①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感共鸣,重
塑公信力。②文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
③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
文情怀。
材料三:以思想为中心。①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②思
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
③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
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
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
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
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
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
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
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
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
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
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
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
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
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
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
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
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
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
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
4
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
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
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
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
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
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
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
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
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
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
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
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
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
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
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
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
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
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
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
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
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
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
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
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
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
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
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
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
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
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
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
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
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
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
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6.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
5
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 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
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C.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
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 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
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6. 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的
描写,赞扬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
象,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
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 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
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 《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
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D. 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7. B【“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从材料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
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
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
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志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
比较的意思;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
8. 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8. 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
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
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
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
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
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
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9.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
上的“窍门儿”。 (6 分)
9. 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
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
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
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
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
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
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
“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
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
6
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
六百万,为魏徵孙赎故第,居易言:“徵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
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
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
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 时 河 朔 复 乱 合 诸 道 兵
出 讨 迁 延 无 功 贼 取 弓 高 绝 粮 道 深 州 围 益 急 。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
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
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
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后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
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
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
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
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
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
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其笃於才章,盖天禀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B.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C.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D.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10.A 【“出讨”意思是征讨,词义紧密,不能断开,排除 CD;“深州”是地名,不能断开,
排除 B。本句译为:这时,河朔再度叛乱,朝廷集合各路兵马去征讨,但却延迟无功。
叛军占领弓高,断绝了粮道,深州被围局势更为紧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拔萃,唐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县男,唐朝设立的一种爵位的名称,从五品。后文的中“县侯”也是爵位名称。
C.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D.声律,既指诗赋的声韵格律,也是五声六律音乐的总称。本文中指后者。
11.D【“本文中指后者”错误。文中的声律指的是诗赋的声韵格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白居易才华横溢。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
崇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B.白居易直言不讳。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
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C .白居易关心民生。在杭州刺史任内,他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
造成的危害,疏浚当地的六口水井,帮助解决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D.白居易淡泊名利。他持节去向田布宣布谕旨时,田布送他五百匹细绢,他拒绝了。
死时,他遗命薄葬,不必请谥号。
12.B【“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错误。原文是“太宗用殿材成其正
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应是李师道
“不宜掠美”,应成就皇上的美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2)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
13.(1)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提出建议请求全免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的逃
7
荒的饥民,并尽量放出宫人。(2)田布父仇国耻未雪,人们应当用物资帮助他。现在
却收取他的财资,按情谊是不能忍心收下的。(得分点:(1)“建言”,提议;“乞”,请
求;“流瘠”,逃荒的饥民;出:放出。(2)“雠”,通假字,通“仇”;“物”,物资;乃,
却;“谊”,名词用作状语,按情谊。)
14.文中白居易做官入则直言进谏,出则造福一方,但最终却“无立功名意”。请结合文
本简析其无意功名的原因。(3 分)
14.①不愿卷入党争之事;②遭当道者所忌,受到排挤;③再度受重用以后因为皇帝年少,
直言谏诤不合时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
参考译文:
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
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
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任集贤校理,在这
个月中,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
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
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
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
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
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田布官拜魏博节度使,穆宗命白居易持节去宣布谕旨,田
布送他五百匹缣。穆宗叫他收下来,居易婉辞谢绝,说:“田布父仇国耻未雪,人们应当以
物资帮助他。现在却收取他的财资,按情谊是不能忍心收下的。现在前去宣谕慰问的官员
很多,如果都要赠物,那么敌人未消灭,而田布的资财就都搞光了。”穆宗准许他推辞了礼
物。这时,河朔再度叛乱,朝廷集合各路兵马去征讨,但却延迟无功。叛军占领弓高,断
绝了粮道,深州被围局势更为紧急。白居易上书说,可以派李光颜率领,可以直接进击敌
人,打开弓高粮道,联合下博军,解深州的围困。白居易虽然多次忠谏,但没有引起注意,
就恳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最初筑堤围钱塘湖,聚泄湖水,可以灌溉千顷良田。又复浚疏
李泌浚治过的六口大井,百姓靠这些井饮用。文宗即位,居易任秘书监,封晋阳县男。大
和初年,二李党争开衅,居易不愿卷入党争,就称病还东都洛阳。后来起用为同州刺史,
未受,改太子少傅,晋爵冯翊县侯。武宗会昌初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会昌六年(846)
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吊唁他。他遗嘱薄葬,不必请谥号。白
居易受知遇于宪宗,遇事无不直言,论事详尽严格,许多意见被认可,但遭当道者所忌,
遭到排挤,以致抱负不能实现,乃纵情于诗文美酒。在再度受重用以后,又都是年少的皇
帝,屈曲更不合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因之就无意于功名了。居易和弟白行简及从祖弟
敏中友爱。在洛阳所居的履道里,疏理塘沼种植树木,修筑石楼于香山,又凿通龙门八节
滩,自号“醉吟先生”,并写了传。白居易为文精切,然最善于写诗,当时即为士人争相传
诵。他出生才七个月就能翻看书籍,九岁私下学声律。他深通文章,大概是天赋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和秦太虚梅花①(节选)
苏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②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官黄州时期。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旁,苏轼
曾任杭州通判③畀:给予;昊:广漠的天宇,苍天。
8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多情立马待黄昏”交代了赏梅的时间,表现出即便黄昏时分,诗人也要赶往江边
驻马欣赏梅花的兴致。
B. “竹外一枝斜更好”用语平易却极富意趣,既勾画出梅花斜倚修竹幽独娴雅的神
韵,又暗合诗人落寞的情怀。
C. “万里”强调距离之远,暗示诗人迁谪辗转之愁;“十年”突出与佳人分离时间之
长,抒发诗人的相思之苦。
D. 最后两句感慨不如让风雨送春归去,将残留的梅香交还给苍天,本诗以此作结,曲
尽意致,耐人寻味。
15. C【“突出与佳人分离时间之长,抒发诗人的相思之苦”错,美人是诗人自喻。】
16. 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咏梅花,请简要赏析。(6 分)
16. 实写黄州江头千树梅花盛开的景象,以及一枝斜倚竹外娴雅的孤梅之美。虚写诗人回
忆十年前在杭州孤山的情景:赏梅饮酒,醉眠少休,醒来之时梅花纷纷扬扬落满一身
一地。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逐年老去
的慨叹以及满腔的迁谪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秋水》篇有言:“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逍遥游》中与
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它们都印证了我
国“择吉”的古老习俗。
(3)天寒更觉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_________________”、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似体会。
17.(1)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尔卜尔筮,体无咎言(3)布衾多年冷似铁 狐
裘不暖锦衾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月光像一场无边的大雪一般,洒落在山尖,洒落在村舍,所有的山冈被照耀,也把每
一个窗台照亮。阡陌中,沟渠里,摇动的竹林,无边的山谷,月色一层层铺上来,汇流到
曲仄奔流的龙潭溪中。( ),让我分辨不清到底是一溪清水在流淌,还是一溪月色
在流淌,亦分辨不清到底是溪声在歌吟,还是月光在哼唱。山中青蛙的鼓噪、昆虫的嘶叫、
夜鸟的啼鸣……也就有了被溪水洗涤的纯澈和月光照拂的清亮。
风是月光轻盈的羽翼,驮着月光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和眉额,让我明显感觉到发际
和眼睑上有月迹在微微颤动。我抖抖身上的衣襟,一粒月光也没有抖落下来,月光已全部
融化在身体里。窗台下的树叶开始泛起亮光,芳芷上的露水开始慢慢凝结,一滴滴,白亮
亮,圆滚滚,清凉凉,跟随月光在草叶上无声奔跑。在明天太阳照耀之前,露水会重回大
地,或蒸发到空中,和月光一起把所经之处让出来,再用或长或短的等待和酝酿重新光顾
人间。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于是有了流动韵律的月光,有了纯银质地的溪水
B.于是月光有了流动的韵律,溪水有了纯银的质地
C.于是溪水有了纯银的质地,月光有了流动的韵律
D.于是有了纯银质地的溪水,有了流动韵律的月光
18.C【根据后句内容,括号内的两个分句应先说溪水,后说月光;承前句的“龙潭溪中”,
以“溪水”为主语,衔接紧密;后句以“月光”为主语,句式一致。】
9
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B【“风是月光轻盈的羽翼”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以“羽翼”比“风”,用“羽翼”的
轻盈生动形象地突出风的“轻盈”。“驮着月光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和眉额”使用
了拟人的修辞,A 项借代,B 项比喻、拟人,C 项比喻,D 项拟人。】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20.月光像一场无边的大雪,洒落在山尖,洒落在村舍,把所有的山冈照耀,也把每一个
窗台照亮。(“一般”赘余;“所有的山冈被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结构混乱,
“也”前没有主语,前面主语是“所有的山冈”作该句主语,改为“把所有的山冈照
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均承前省主语“月光”。)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 ① ,并不断刷新人们的
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不过,人们
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 ② 。未来,一些重复
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
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人工智能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而知。
正如霍金所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 ③ ,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的钥匙
紧紧攥在我们手里。
在当下很难产出那种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当下的人工智
能属于弱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发展,人工自为者或许在未来会出现。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21.①人工智能已全面走入人类生活/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 ②也会催生一些新
职业/并不会让人都失业 ③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
22.请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22.①人工智能会导致一些职业兴废。
②人工智能应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③人工自为者暂时不会出现。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开讲座,解读中国神话故事,引起轰动和热议:
“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
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钻木取火。”
“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
水。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做斗争! ——大禹治水。”
“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
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搬开了!——愚公移山。”
材料二: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
“讲好中国故事”。这充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让人民从中受到鼓舞,让世界了解一个真
10
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意义重大,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
本校拟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进中国故事,了解真实中国”的中外青少年交流活动,你
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代表将进行发言,发言稿要求结合至少两个中国神话故事(可以是材料
提供的,也可以是另外的),向外国青少年介绍中国的发展,使他们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1.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题目由两则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一讲一位外国
学者在讲述中国神话故事,并分别列举了这位外国学者讲述的几个中国神话故事所对应的
中国故事原型。材料二强调了“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主席及国家层面反复强调的,具
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写作任务是本校拟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近中国故事,了解真实中国”的中外青少年交
流活动,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角度、字数等方面作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主题“走进中国故事,了解真实中国”,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
题,体现对“走近中国故事,了解真实中国”的认识和思考。写作过程中要对如何“走近
中国故事,了解真实中国”进行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一是“中外青少年交流会”,要符合交流会的基本情境;二是
“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要结合目前中国的发展状况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
三是要注意隐含情境的设置:一个外国人讲好了中国故事,我们自己更要讲好中国的故事。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听者对象写作者身份为发言者。听者对象是学校的同龄学生。
任务四:文体——发言稿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着重选择讲
述两个及以上的中国神话故事,并由此阐明其所表征的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特点,从而让
外国青少年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的民族性,了解目前中国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结尾。语言:体现交流(际)性写作特色,语言准确自然流畅,另外,一定要注意对外交
流中的语言分寸。
【立意】
①与自然、灾难、环境等不断做斗争;②自力更生,不惧命运;③战天斗地,永不屈
服;④坚持、执着、不妥协;⑤中国人的信仰——自己;等等。
【素材】
1. 嘿呦,嘿呦,听见整齐划一的节奏,看见一双双黝黑的手,千万臣民荣辱与共,为
了建造万里锦绣,抵御外寇。西起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这是何等的壮举,令人赞叹;
继而,伴着江水悠悠,尽兴畅游,南起杭州,北至京都,一路千里,风光尽收,这是何等
的伟业,令人钦佩。中华民族的先人们,以他们的汗水与鲜血绘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是
万里长城的雄壮,亦有着京杭运河的婉约与柔美,而这一切,全缘于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
勤劳与勇敢。即便是今朝,亦是我辈们万不能丢弃的财富与瑰宝。
2. 忽梦回现实,看今朝世道,千秋史官说不尽芸芸璀璨,文人墨客道不完儒学浩瀚。
古老的民族历经磨难,即便国土龟裂忧伤沉淀。站在世界之颠,回忆沧桑转变:即便大好
河山被日寇践踏,但真的龙子们却不曾屈膝不曾低头,他们用血的代价扞卫了民族的贞洁,
用自己的生命孕育了我们幸福的生命!支撑他们的信念正是全在于我们最为珍贵的民族的
精神:坚毅与不屈。这是我们前行路上最好的伙伴,拥有此,定能伴我们经历一切风雨,
看雨后彩虹绚烂漫天。
3.在今朝,聆听着雅鲁藏布江的怒吼,跟着黄河雄浑激荡的节奏,看着珠江婉约柔情
的颤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古老民族雄起的前奏,我们要让自己化为一个个音符,让这
个乐章,在高潮永远演奏。
11
【例文】
不为天制,开拓进取
——浅谈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理解
外国的青少年朋友们:
大家好!
盛哉华夏,文化一脉相承;壮哉中国,精神薪火相传。在神话与传说中,我们钻木取
火、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在现实与生活里,中华儿女顶天立地、不为天制、开拓进取。
我们从不畏惧自然的挑战,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即是我们的底气。
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一言,是从文化现象上感知到了这种精神信仰的与
众不同,然纵览历史与现实,“人定胜天”的精神理念始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涝灾害苗,有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对“祸水’进行整治;地震频发,张衡着力观测研究
而发明了地动仪。灾害只是一时的,中华儿女深知这一点,不过分痛心于损失和伤情,而
是擦去泪水、究其本源,为以后的预防与治理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自然的挑战在人民的
奋斗中转变成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其中精神信仰可谓是前行的指南,是黑暗中的那
簇滚滚火光。
相较于战胜自然,华夏子孙更倾向于使自然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在和谐共处中谋求
新发展。山坡种不了庄稼?农民们栽上果树,建起梯田,笑语盈盈;大海行不通车辆?人
们建起海底隧道,竣工通车,汽笛声声。自然并非原本就是人们生活的障碍,而是取决于
人类如何发挥其智慧与创造力来“为我所用”。“因地制宜,依时而变”,同样是中华民族精
神信仰的重要体现。
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是在与自然的较量中铸就的。汶川地震几乎摧毁了这座城市,
而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十年之后,汶川重新容光焕发;前些天山东暴雨,全国
的“菜篮子”寿光深受其害,然而我们上下一心,在国家的指导下,在人民的奋斗中,生
产得以回归正轨。我们之所以不怕自然灾害,是因为有民族的精神信仰在心中熊熊燃烧:
越是悲苦,越是心心相连;越是悲苦,越是手手相牵。
有言曰:“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中华民族走到今天诚如斯言。中国古代有
逐日的夸父,有刀耕火种的神农氏,有熔石补天的女娲……今天,有飞天的杨利伟,有去
沙漠水种稻的袁隆平,有制造中国天眼的南仁东……
不为天制,开拓进取,让民族精神信仰之花开在你我心间,让中华大地芬芳永恒。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