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 年浙江高考考点:《知其不可而为之》错题本(试题版)
考点:
1.语录排列方法:归纳法、演绎法与“首尾呼应”
2.正面实例:孔子不在其位却其政
3.侧面实例:“儒道相争”与“儒道相怜”
4.“知其不可而为之”概念
5.“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结局
【考点研究】
“仕”与“隐”的论争
1.“道”讥讽“儒”(18.5)
(1)接舆的身份与特点——道家(隐士),高蹈(超脱,洁身自好)
(2)接與称孔子为凤,又为何讥讽孔子?
【解读】
①德衰——不为世用
道家反儒家言礼。老子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失于仁而为礼,乱之首。孔子重礼之本,
即仁。)
②惜才——从政者殆(危险)
俗情:趋慕荣禄。
孔子:不知变通。(“画地而趋”)
③建议——避世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陶渊明隐居前写下《归去来兮辞》所引用。
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
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孔子与接舆的态度
①孔子下,欲与之言:内心——A.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B.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②孔子——面对冷讥,依旧诚挚恳切,欲与之语,以广其志。(热)
③接舆——趋而避之(冷)
(4)道家的观点——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5)儒家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欲与之言”)
(6)儒道的区别
①“可为之时”——儒家见达而为之,道家见胶而不为之。
②“情不可绝之时”——儒家情仁而入世,道家情忍而出世(忘世)。
③“义不可逃之时”——儒家德溥(广大)而舍身,道家德孤而洁身。
2.儒道交锋(18.6)
(1)身份——长沮、桀溺(道家)
①耦而耕——自食其力
②是知津矣——嘲讽,刁难;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斥感。
(2)儒道之分
①辟人——儒家:逃避坏人(怀有与有道者一起整顿天下的志向);避政(避开坏的政治)。
辟人之士——是指孔子那样的避开恶人的志士。
②辟世——道家:逃避社会,隐居(对政治彻底失望);避世(干脆不问世事)。
辟世之士 ——是指像长沮、桀溺那样的避开人世的隐士。
(3)道家的观点——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主张避世隐居,洁身自好。
2
(4)儒家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①怃然——悲凉;尊重隐士(清净不扰、洁身不辱)
②“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积极入世(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
3.“儒”反击“道”(18.7)
(1)道家的做法
①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讥讽(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
②杀鸡——招待
③见其二子——重视礼节
(2)儒家的“义”——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3)儒家实践“大义”的方法——做官(“仕”),从政济世
(4)子路批评道家的具体内容
①肯定——重视长幼礼节(荷蓧丈人“见其二子”)
②反对——A.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大伦”);B.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搅乱君臣之义。
(5)儒家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考题对接】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弑.(shì)君 长沮.(jū) 辟.(bì)人
B.怃.(wǔ)然 匡.(kuāng)正 荷蓧.(diào)
C.击磬.(qìng) 蒉.(kuì)子 问难.(nàn)
D.巨颡.(sāng) 皋陶.(yáo) 硁硁.(kē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也。
B.吾非斯人之徒欤而谁欤?
C.杀鸡为黍而食之。
D.执其杖而芸。
3.填入一列空格处正确的一项是( )
而曰:“鄙___,硁硁___!莫己知___,斯己而___。深___厉,浅___揭。”
A.也 然 也 矣 者 者
B.哉 乎 也 已矣 则 则
C.哉 乎 矣 矣 者 者
D.也 然 矣 已矣 则 则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堕三都”受挫之后,季桓子不仅迷于声色,生活上更加腐化,而且开始怠慢和疑忌孔子。
B.但他没有因此改变自己当时的初衷,去为三桓谋利,而是坚决贯彻弱私门、张公室的原则。
C.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D.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他都以坚定的信心克服了困难。
5.下列标点符号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
B.从义的观念,孔子还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
C.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3
D.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6.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②如之.何其废之
③明日,子路行,以.告 ④子路行以.告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7.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子路从而.后
A.杖而.芸 长沮、桀溺耦而.耕
B.子路拱而.立 杀鸡为黍而.食之
C.趋而.辟之 而.谁以易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知其不可而.为之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子路反见之
B.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
C.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D.见其二子焉
9.下列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今之从政者殆.而
B.子路从而后.
C.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D.杀鸡为黍而食.之
10.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子路行以告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C.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D.末之难矣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① ,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
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3)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4 ) 子 路 从 而 后 , 遇 丈 人 , 以 杖 荷 蓧 , 子 路 问 曰 : “ 子 见 夫 子 乎 ? ” 丈 人 曰 :
“② ,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
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
4
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1.解释下列词语(5 分)
津( ) 辍 ( ) 怃然 ( )芸( )易( )
12.在文中划线处填空(2 分)
① , 。
② ,
13.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子路行以(这件事)告(孔子)
B.(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C.天下有道,丘不与(斯人之徒)易也
D.鸟兽不可与(人)同群
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是( )(2 分)
A.是鲁孔丘之徒.与.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B.是.寡人之过也 是.知津矣
C.夫执舆者为.谁 杀鸡为.黍而食之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使子路反见之.
15.翻译划线句子(6 分)
(1)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2)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16.这几段文字中三位隐士所说的话的言外之意分别是什么?(6 分)
(1)长沮“是知津矣”的言外之意:
(2)桀溺的话的言外之意:
(3)丈人的话的言外之意: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与( )(2 分)
A.第(2)段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第(2)段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等四人。
C.第(2)段中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第(2)段中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18.对选文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
道隐士。
B.接舆经过孔子时的狂歌,把自己比作衰退的凤凰,委婉地规劝孔子趁早退出从政之路。
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
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5
D.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
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19、如何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 分)
20.你觉得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3 分)
三、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
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21.填空(3 分)
⑴“踏莎行”是 ,“赋稼轩,集经句”是 。
⑵“稼轩”是 (词人)的号,他是 朝词人,我们在教材“必修二”中学过他的《 》。
22.此词专集经书语句,就字面义而言,上阕写 ;下阕以孔子毕生
游说诸侯而一事无成来申说
(4 分)
23.“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两句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 分)
(二)
24.请用/号给下列文言短文断句口译(5 分)
顺 治 二 年 乙 酉 四 月 江 都 围 急 督 相 史 忠 烈 公 知 势 不 可 为
集 诸 将 而 语 之 曰 吾 誓 与 城 为 殉 然 仓 皇 中 不 可 落 于 敌 人 之
手 以 死 谁 为 我 临 期 成 此 大 节 者 副 将 军 史 德 威 慨 然 任 之 忠
烈 喜 曰 吾 尚 未 有 子 汝 当 以 同 姓 为 吾 后 吾 上 书 太 夫 人 谱 汝
诸 孙 中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节选)
(三)
25.下面一句话语序有不当之处,通过调整短语结构,使之协调一致,语意连贯。
孔子毕竟是一个贵族气息较浓的人,“文化”的王朝他喜欢,他也喜欢“文化”的人,他自己从艰辛
的少年到中老年的奔波,学而不厌,也就是要使自己“文化”。(2 分)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
6
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材料二】:子张问曰:“崔子①弑齐君,陈文子②有马十乘③,弃而违④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
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
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注】①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杼。②陈文子:齐大夫,与崔杼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③乘:一辆四匹
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④违:避开,离开。
26.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的________________精神。
27.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为什么?
答:
7
2021 年浙江高考考点:《知其不可而为之》错题本(试题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解析】巨颡(sǎng)。
2.C【解析】A 也-焉;B 欤-与;D 执-植。
3.B【解析】注意文中语气,正确区别虚词用法。
4.D【解析】A 怠慢和疑忌-疑忌和怠慢;B 当时的初衷-初衷;C 要求-征求。
5.C【解析】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6.D【解析】①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音节助词,不译;③④介词,把,后面都省略了“之”)
7.D【解析】例句与 D 均为连词,表转折,却;A 承接连词,然后/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B 连词,
表修饰,相当于“着”/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C 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承接连词,那么)
8.B【解析】A 反-返,C 而-尔 辟-避,D 见-现)
9.A【解析】B 名作动,C 形容词作使动 D 动词作使动)
10.D【解析】ABC 项是省略句,D 项是宾语前置句)
二、课内阅读
11.津(渡口) 辍(停止) 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芸(通“耘”,除草)易(改革、改变)
1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3.D【解析】它们,指鸟兽)
14.B【解析】徒:徒弟/类,是:这,为:是/做,之:主谓之间助词/代词他)
15.(1)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
(2)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
16.(1)周游列国的孔子现在连路都不知道往哪里走了?这是嘲讽意味的话。(2)你与其跟着孔子一样,
觉得这里不对,就离开到另外一个世界,其实时代是逃避不了的,你不如和我们一样忘记这个世界,什么
都不管。(3)你的老师光会吹牛,不去劳动,连五谷都不分,我才不认识你的老师。
17.B C
18.B【解析】应是把孔子比作凤凰)
19.我们与鸟兽不同(一说人各有志),既然是人就应该做人所应该做的事。如果世道不是这样糟,我也用
不着四处奔波呼号要改革它。长沮、桀溺看天下无道,就退隐躬耕,是朝抵抗力最小的路径走。孔子看天
下无道,就牺牲一切要拼命改革它,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所以孔子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领袖。
20.隐居不仕的高人。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对丈人那种逃避现
实“洁其身,而乱大伦”的处世态度,给予严厉的批评。
三、拓展延伸
(一)
21.词牌 题目 辛弃疾 宋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2.田园生活很美好,一个人应当知道进退去留 自己受到朝庭中的乞和派排挤的遭遇
23.用典 这两句均典出《论语》。《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桀溺讽刺子路跟着孔子到处奔走,迷不知返,并嘲笑孔子徒劳无益。《论语·宪问》:微生亩问孔
子:“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你为什么到处奔走,岂不就是个好谄媚的人吗?)对他进行
指责。在这里,作者用自我解嘲的口吻,结束了他的词篇。我用不着象孔子那样,终日惶惶不安地为大事
操劳,学长沮、桀溺在这里好好种田吧。
(二)
8
24.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
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
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译文】
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
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
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
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上我家
的家谱,列入她的孙儿辈中。”
(三)
25.他喜欢“文化”的王朝,也喜欢“文化”的人,他自己从少年的艰辛到中老年的奔波(或从艰辛的少年
到奔波的中老年),学而不厌,也就是要使自己“文化”。
【解析】前两句答为:“文化”的王朝他喜欢,“文化”的人他也喜欢,且后面答对的只得 2 分。
(四)
26.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恪守周礼”,或“维护周礼”)
27.①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
②(示例一)赞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
步谁来推进。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陈文子的
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躲避责任的表现。
(示例二)赞同陈文子的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已经无法改变。从材料一中也可以看到,
孔子的做法并没有任何效果。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
【译文】
材料一: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上朝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哀公
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后,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报告
给那三位大臣’!”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后,所
以不敢不报告。”
材料二:
子张问孔子:“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国,就说:‘(这里
的执政者)好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再到另一国,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好像我国的大夫
崔子一样。’又离开了,(那么,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够得上清白了。”子张说:“够得上仁
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哪里能算是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