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实验中学 2021 届高三学情调研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
“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
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
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
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
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
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
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
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
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
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
微的成都杜南草堂。
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
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
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
既古老又新鲜。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
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
史家那里如鱼得水。那些诸多解读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却可能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
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
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
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
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
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
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
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
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
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
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
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1. 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北京”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
B. 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把握城市形态与精神。
C. 研究者通过记忆与想象,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着其内在的灵魂。
D. 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城市经验融入作品,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杜甫寓居草堂时期创作诗歌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成都城市的认知。
B. 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
C. 相关文学作品中塑型的城市经验形态,是城市学研究和评论所不能忽略的。
D. 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作为解读珠海城市历史的素材,研究者应珍视。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通过公园的数量和面积来研究深圳城市发展的规律。
B. 利用长沙黄金周旅游消费数据来研究城市与人的关系。
C. 综合旧上海历史与《子夜》中的文学叙述进行城市研究。
D. 研究“边城”时融入沈从文的小说中的相关文学描述与想象。
4. 材料二中作者对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做出了论断,请简析其论证思路。
5. 有人认为城市与文学是彼此割裂独立的,请结合材料提供理由来反驳这一观点。
【答案】1. C 2. B 3. C
4. ①提出问题:究竟归属文学学科还是城市学学科。
②分析问题:因受内部规则的制约及缺乏对等经验,难以归入文学学科。
③得出结论:分析因其视野的阔大以及与时代历史精神之间的联系,得出将其列入城市学的子题的结论。
5. ①文学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②文学为城市研究与阐释提供了独特的角度与方法,使得城市真正“活起来”。
③城市为文学提供了有别于乡土文明传统的独特的城市经验。
因此城市与文学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共生关系,而非割裂独立。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错误,由原文“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
以及文化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
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可知选项因果关系错误。
B.“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错误,由原文“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
中展开论述”“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可知“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
错误。
C.结合“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
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可知
其正确。
D.“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误,结合“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
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可知“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误。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B.“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错误,根据材料二“我
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
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
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
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可见,并非“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而是“很难真正进入到文
学价值评判领域”。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结合“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城
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
A.属于对城市的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不属于材料一主要表达的观点。
B.属于对城市的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不属于材料一主要表达的观点。
D.《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不属于城市,可知其不能支撑材料。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先说“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提出问题“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
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接着分析“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
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
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即分析问题,否定其归入文学学科;
最后得出结论“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
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
义的”。所以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论证的。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论证观点的能力。
要求反驳“城市与文学是彼此割裂独立的”的观点,从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
材料一“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
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可见①文学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
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
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城市文学
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可见②文学
为城市研究与阐释提供了独特的角度与方法,使得城市真正“活起来”。
根据材料二“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
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
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可见,③城市为文学提供了有别于乡土文明传统的
独特的城市经验。
由此可知,城市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
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
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
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
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
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
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
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
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
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
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
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
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
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
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
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
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
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
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
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
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
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
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
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
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
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
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
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
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
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
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 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为
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 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对
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 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也
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
“智慧的独语”。
B.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
示和生命的激发。
C. 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
也达到了巅峰。
D. 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
和卖弄知识。
8. 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9. 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
的?
【答案】6. C 7. A
8. ①动词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神。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贵妇”的身
体,妙趣横生;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
②多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多
个喻体,都运用得非常形象恰切。③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稳稳地”“纹丝
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分鲜明。
9. 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
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记述的是作者下湖游
泳这样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
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错。由“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
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可知,作者并不确定少年是否处在人
生磨难中。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表述错
误,不能说小说、散文不需要智慧;
C.“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于文无据。文中只说韩少功随笔
写得好,“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没有提
及“用武之地和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等内容;
D.不合文意,因果关系不能成立。认为写得好的原因是“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
态的文学化”。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语言的能力。
从炼字角度看,一些动词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
神。
从描写角度看,写白鹭像“贵妇”的身体“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
读来活泼有趣;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稳稳地”“纹丝不动”
描写白鹭的静态,再以“跃出”“绽放和飞掠”等词语,来突出刻画白鹭的动态,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
分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从修辞角度赏析,运用比喻,“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都是喻体,
多角度刻画白鹭的形态,形象恰切,极富表现力。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文本一“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的特点。找到相关内容按要求分析即可。
文本一中,“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
消失的大脑”“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
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
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等内容
呈现了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是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核。而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
境幽远、文采斐然的散文,比如划线句子的细腻生动,结尾部分的哲思妙想。这就将哲学思考以散文化的
形式表现了出来,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文本一记述了作者下湖游泳、老人少年垂钓等寻常的生活情景,叙述语言生动优美,画面温馨怡人,呈现
出来的是一篇耐读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欣赏到
高妙的语言艺术,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
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
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
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
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
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
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
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
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截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
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
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
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
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B.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
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C.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
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D.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
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 20 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礼记·曲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
字”,意思是,二十岁行冠礼,同时必须取字。
B. 吏部,三国时魏始置,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号称“天官”。该部掌
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 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南朝宋,曾“气吞万里如虎”,但后来想“封狼居胥”结果“仓皇北顾”。
D. 致事,可以指上报施政情况;也可以指辞官,即“致仕”,古代对官员退休没有什么规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侍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
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 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他不像其他到此任
刺史的官员那样贪黩,始终不改廉洁清操。
C. 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
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 吴隐之任中领军时,俸禄只留自己的口粮,其余分给亲族,家人要靠纺织糊口,有时都吃不上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2)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14. 朝廷为什么让吴隐之做广州刺史?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数世。
(2)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
风还是没有改变。
14. ①吴隐之一向清廉。②其他刺史多贪污。③朝廷想要革除岭南弊政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
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
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
“石门”是“地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可欲”是“产生贪欲的东西”,是“不见”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 B。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必须取字”错,男子行加冠礼后可以取字,但不是必须取字。
C.“封狼居胥”“仓皇北顾”的是刘义隆。
D.“古代对官员退休没有什么规定”错,古代一般规定官员 70 退休。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错。原文是“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意思是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
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不是要求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包带山海,倚山靠海;所出,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资,资助、供养。
(2)门法,家门传统;逮,及,比得上;替,改变。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朝廷让吴隐之做广州刺史的原因是:首先广州这个地方“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
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广州出产珍宝,刺史多贪污;朝廷想要革
除岭南弊政;而吴隐之“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
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吴隐之一向清廉。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
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
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
聪明的妇人。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伯说:“你
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遂被任用为清官,
累官做到晋陵太守。吴隐之在郡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高官显职,
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
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
生活数世。因此前后刺史皆贪赃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岭以南的弊病,叫吴隐之为广州刺史。离广州治所
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
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
我现在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
饮,终当不易心。”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
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却始终如一。到卢循进攻南海,吴隐之被卢循所俘
获。刘裕给卢循写信,命令他让吴隐之返回京城,过了许久卢循才同意吴隐之还京。吴隐之乘船返回时,
没有装载多余的东西。他回到京城后,只住数亩地的小宅院,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
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车牛,又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后来他被调任中领军,但
清廉俭朴之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
织以供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
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九年,吴隐之去世。吴隐
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及去世时,常受到优厚的尝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
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他的儿子吴延之又坚持清廉的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担任郡、县长官的儿子,
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风还
是没有改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②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
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一生布衣,靠卖
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③亚:接近。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怯,间接表达出词人对归家途中充满艰难的愁苦。
B. 上片写画船载愁、风浪打头等归家阻碍重重的压抑场景,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
C. 下片中写景虚实结合,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表现了词人临近家乡的喜悦。
D. 结句“一年灯火要人归”情意浓厚,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也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16. 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
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依据陈廷焯的说法来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答案】15. B 16. 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
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来表达自己归乡的心切,也可推知家人对自己归
家的期盼;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
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寄情于景物,含蓄隽永,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本题考查
鉴赏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古诗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错。词的上片给人沉重之感,但下片却写得暖意浓浓。词人远在异地,跋
山涉水已经快到家了,所以下片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词人内心的激
动和喜悦溢于言表。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陈廷焯的话大意是诗人的情感可以借助草木等景物含蓄表达出来,比直白要好得多。因此考生需要分析这
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注意是依据陈廷焯的说法来赏析这首词的下
阕。
“春浦渐生迎棹绿”,浦者水滨,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
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
一片温暖。此句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
“小梅应长亚门枝”,下句更翻出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
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长。经年飘
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
生体验之一呈现。
“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
喜过个年。一笔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
见深情。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寄情于景物,含蓄隽永,反复缠绵,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
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告诫世上女子不要
过分沉迷在甜美的爱情之中。
(2)在《三峡》中,郦道元仰观冬春之景,见到“_________________”,峰间瀑布飞悬,山水树木
“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无穷的趣味。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与对比的手法,极写
宫廷丝竹宴乐之盛,形象地展现了秦宫人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答案】 (1). 于嗟鸠兮 (2). 无食桑葚 (3). 绝 生多怪柏 (4). 清荣峻茂 (5). 管弦呕哑
(6). 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于嗟、 、呕哑”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水乡,没有桥就捆住了双脚,有了桥就像插上了翅膀。修建一座桥就像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从一种方言走进另一种方言,从一种风俗走进另一种风俗。有了桥,目力所及,都可以踩在脚下。桥,是
村庄拥抱外部世界的臂膀,连两地成一家。桥,是河流的第三个堤岸,它模糊了此岸与彼岸,弥合了楚河
汉界,改变了世界的结构,扩大了生存空间。它让阻隔变得通畅,让闭塞变得开救,是此岸与彼岸的情愫。
我的胞衣之地,那个依偎在梓辛河中段叫作“大元”的村庄,绿树覆盖,碧水环绕,朴素中透着清新。
从卫星地图上看,村庄恰似莲藕一样伸展,环绕的河水像盛开的荷花,周围的田地,经络分明,麦苗青青,
犹如一张巨大的荷叶。村庄也在像莲藕一样生长,经冬阅秋,历久弥新。我喜欢在没有喧嚣的宁静乡道上
漫步,从这座桥到另一座桥,从中年走向老年。家乡的桥,承载了多少游子回家的脚步,它可知道,游子
对家乡的感情,比桥下的流水还要深长!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
B. 如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正变成可能。
C. 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D. 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这几年,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19.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对比、排比 B. 比喻、夸张、排比
C. 拟人、对比、夸张 D. 拟人、对比、夸张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的故乡,绿树覆盖,碧水环绕,它位于梓辛河中段,素朴中透
着清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D 19. A
20. ①原文用词更加形象,有感染力。“胞衣之地”比“故乡”更能表达与故乡的血脉相连,难以割舍之情;
“依偎”使用拟人手法,把村庄当作人来写,更加生动形象。②原文将“绿树覆盖,碧水环绕,素朴中透
着清新”放在句末,更突出了故乡的特点;把三个写故乡特点的句子放在一起,句式上更加协调。③原文
点出故乡的名字,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④原文长短句相间,更有韵律感
和节奏感。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引号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作用,做这种题平时要记忆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考试时
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A 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 项,引号表示引用;
C 项,引号表示反语、讽刺;
D 项,引号与文中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正确辨析和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能力。
题干要求判断语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村庄恰似莲藕一样伸展……犹如一张巨大的荷叶”等使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村庄”,喻体是“莲藕”“荷叶”。
“没有桥就捆住了双脚,有了桥就像插上了翅膀”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没有桥和有了桥作对比。
“它模糊了此岸与彼岸,弥合了楚河汉界,改变了世界的结构,扩大了生存空间”,这是三个相同的句式,
故该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那个依偎在梓辛河中段叫作‘大元’的村庄”等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依偎”一词赋予了大元
村以人的特点。原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和顶真的修辞手法。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分析原句与改写后的句子之间的差别,从用词、句式等角度分析原句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从用词上看,原句中的“胞衣之地”比改写后的“故乡”更具有感染力,更能表达出“我”与故乡的血脉
相连;
原句中的“依偎”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写后的“位于”生动形象。
从句式上看,把三个写故乡特点的句子放在一起,句式上更加协调,并且将其放于句末,更加突出故乡的
特点;长短句相间,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另外,原句中将故乡的名字点出,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氧运动的严格界定需要通过血液生化检测的指标,如血乳酸的水平来判断。但 ① ,最简单
的界定方法就是通过了解运动中的心率来判断。
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心率有一个特定的范围,而且在运动中,最好还要使心率维持在这个特定的范围
内,并延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锻炼的理想效果。因为心率过慢,起不到锻炼效果;心率过快,对健康
有损害; ② ,才能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这个特定的心率范围就是靶心率的范围,它是判定有氧
运动的重要依据。
靶心率的计算通常可以根据年龄来估算,但即使是同一个人, ③ ,需要根据健康、环境、心
情等状况适当调整。例如,在较为闷热的环境中,靶心率应该降低;而在凉爽通凤的环境中,靶心率可以
适当升高。另外,随着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靶心率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在靶心率的指导下进行体育运动,
能够有效地锻炼身体。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 请根据上面的文字信息,用一句话为“靶心率”下一个定义,不超过 60 个字。
靶心率是
【答案】21. ①在实践中 ②只有维持适宜的心率 ③靶心率也会变化
22. 通过有氧运动能够安全且有效地指导身体锻炼的运动心率。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但”可知前后句子为转折关系,比较“血乳酸的水平”和“运动中的心率”可知,此处为现
实中的判断方法,故应填“在实践中”;
第二空,相对“心率过慢”“心率过快”的内容,此处是适中的情况,和“才能”搭配,故此处应填“只
有维持适宜的心率”;
第三空,前面说靶心率可以估算,应该就是确定的值,接着转折,再根据后面不同情况下靶心率的变化,
可知靶心率是不稳定的。故此处应填“靶心率也会变化”。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需要找到概念的邻近属概念,再提取概念的最本质的一些特点,把所有信息构成一个单句即可。
由第二段中“在运动中……这个特定的心率范围就是靶心率的范围”可知靶心率的邻近属概念是“运动心
率”;靶心率的意义即使为了“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是“在靶心率的指导下进行体育运动,能够有效
地锻炼身体”,这就是靶心率的最重要的特性,整合以上信息为单句,即可得出答案。注意字数的限制。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宋人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里说,司马温公每次出门不坐轿子,程伊川谓曰:“公出无从
骑,市人或不识,有未便者。”公曰:“某惟求人不识耳。”然而千百年后,单凭一部《资治通鉴》,我们
就偏还认识他司马光。
材料二:如今的名人和明星,很多恨不得要天下人尽识,认识他的人越多他就越红。有些一时走红,
人人尽识,几年过后已是路人。
抖音的存在成就了一些人,出现了很多民间网红;也蹉跎了一些人,在抖音中迷失了自我。2021 年 1
月 8 日,抖音平台因存在低俗内容等被行政处罚。
材料三:2020 年 10 月 17 日晚,“淘宝直播一姐”薇娅亮相直播间,为贫困县直播带货,助力脱贫攻
坚。当晚,直播带货达 67 万元。
材料四: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站在 2021 年的门槛上,回首过去一年中那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出名?请根据你自己的
感受和理解写一篇发言稿,在新年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担起自己的责任,拒绝为“出名”而做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今天的新年班会上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担起自己的责任,拒绝为‘出名’而
做”。
站在 2021 年的门槛上,回首过的去一年,疫情中钟南山、张定宇等那些有名的英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那些默默奉献的 90 后的无名英雄也让我们为之骄傲。他们担起自己的责任,拒绝为“出名”而做,
收到社会的赞扬。把他们与那些一味追求出名的人相比,高下立判。那么我们当代青年人又应该怎样看待
出名呢?
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成了许多青年人的座右铭,于是也造就了各种选秀节目。不少青年人削
尖了脑袋想要挤进去,其目的可想而知,是为了出名。在他们的眼中,出名就是一切,出了名就会有更多
的风光。的确,一般而言,名人即财富,名人即有更多的机遇和自我实现的可能。然而,急切于成名,本
身就是浮躁,急于到来的名誉,也可能会毁掉一个人;不求出名,担起自己社会责任的人,往往能流传千
古。所以,我们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拒绝为“出名”而做。
王安石的《伤仲永》中仲永天资聪慧,无师自通,写得一手好文章。其父母见其才华横溢,带着他到
各家写诗和对联,村里人都称他为“神童”。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他没有进行任何学习,才华也渐渐被
埋没,最终和普通人没有两样。倘若仲永那时候没有成名,而是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学堂上学,估计中国历
史上又要增加一位伟大的诗人了!这是他的悲哀,也是没有担起社会责任,急功近利出名的悲哀。
与仲永急于出名截然不同的司马光任高官时每次出门都不坐轿子,他曾说:“某惟求人不识耳。”可
见司马光对于出名保持平和心态,不求出名,而他却担起了自己的责任,花数十年完成了《资治通鉴》,凭
借这部《资治通鉴》,司马光却名垂千古。
可见,我们不应追求急于出名,保持平和心态,担起自己的责任,才是最好的出名方式。
再说说现在吧,一些人为了出名哗众取宠,不择手段,迷失了自我,更不会去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
给观众了恶劣的印象。2021 年 1 月 8 日,抖音平台就因存在低俗内容等被行政处罚。
但是,对于担起社会责任的明星大家都会为她点赞。2020 年 10 月 17 日晚,“淘宝直播一姐”薇娅亮
相直播间,为贫困县直播带货,助力脱贫攻坚。当晚,直播带货达 67 万元。
可见,出名与否都要勇担社会责任。
2020 的疫情中,那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他们不求出名,而是默默担起了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他们
告诉我们不是为了出名而做事,而是要懂得责任和担当。他们告诉我们一个人充实的内心比出名的外表更
为重要。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不是为了出
名而做事,而是要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成名观。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点】“公曰:‘某惟求人不识耳。’”“然而千百年后,单凭一部《资治通鉴》,我们就偏还认识他司
马光”
“有些一时走红,人人尽识,几年过后已是路人”“抖音平台因存在低俗内容等被行政处罚”
“‘淘宝直播一姐’薇娅亮相直播间,为贫困县直播带货,助力脱贫攻坚”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审题】这是一篇由四则材料构成的多则材料作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理解概括材料,找出关键
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材料一,司马光不求出名却名垂千古。材料二,当今少数明
星或普通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但更多的只是一时的热度。材料三讲了薇娅的名人效应助力扶贫攻坚。
材料四引用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名言。综合四则材料和写作情境,青少年应当辩证地看待出名,树立一个
正确的成名观。
【立意】1.保持平和心态,拒绝急功近利
2.功到自然成;做好过程
3.无论成名与否,要保持初心
4.名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与名气对应的责任与担当
【素材】精彩片段型
1.张爱玲说的那句“出名要趁早”的话已成了不少人的座右铭。所以,很多人不顾一切博出位,博名气。
芙蓉姐姐刚消停,凤姐又来了,只要能出名,不管有多雷人,多吓人,她们也敢到处做秀。出名后,利益
接踵而至,各种采访,各种节目,各路出版商向她们发出了邀请,让她们从普通人变成了受到大众瞩目的
名人,从此不再只是一个人名。在这样的风潮下,许多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加各种活动和演出,失去了
快乐的童年,小小年纪表现出的成熟与干练,让我都望尘莫及。刘谦红了,学魔术的人多了。小沈阳火了,
电视上模仿他的人络绎不绝。为了出名,很多人正丢失了自己。
2. 而很多出了名的人反而把出名看得很淡然。如写过很多书和剧本的李碧华一向低调,拒绝领奖,拒绝接
受采访,早早出名的韩寒在博客主页上写着,拒绝参加笔会,拒绝参加颁奖典礼,拒绝参加演出,不签售。
他们都是有智慧的人。至少知道在出名后,要把握的是什么,一个人若把出名看得过重,往往会丢掉自己
曾拥有的,很难想象一个到处做报告,颁奖的作家能写出什么好的作品?很难想象一个到处窜场,哗众取
宠的演员能演出多么有深度的角色?把名利看透了,反而能真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3. 李安说成功有三要素是思想,能力和机会。通常有了前两样,机会就来了。而不是毫无根基,就一天到
晚做着白日梦想出名。即使出名了,那也只是成一个知名的小丑。没有足够的才华和良好的心态,还是不
要太早出名的好,省得会遭人耻笑,有了足够的准备时,也不要太追求成名,因为很可能会为名利所累,
落得江郎才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