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江苏百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江苏百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ID:672598

大小:41.8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1 届江苏百校联考第三次调研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究竟在哪,近日又有新说,让这一本该辨明却一直未受重视的问题 浮现出来。在我看来,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只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更在于给中国网络 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以确立起文学实践与观念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合法性,让 这一文学的“来路”与“去向”在观念建构时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直以来,网文界的约定俗成是把 1998 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其根据是基于 一个重要事件,2008 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人民文学》《中国作 家》《收获》等 20 余家文学期刊和众多媒体的积极响应,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人们便将 1998 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起始年。这一认定也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 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 1998 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 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 1998 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 “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是由邵燕君、吉云飞提出的。《为什么说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一文提出,1996 年 8 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 “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 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 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 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文章认为,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 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 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 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 符、于理无据。因而提出:“为什么金庸客栈应该被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其依据 按重要性排序,首先是论坛模式的建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其次是趣缘社 区的开辟,聚集了文学力量,在类型小说发展方向上取得了成绩,积蓄了能量;第三是论坛 文化的形成,成为互联网早期自由精神的代表。” 应该说,“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 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其他附加因素而回归“起点”的本意; 抑或说,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 那么,就只能回到这一文学的原初现场,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即如前文所 说的“用事实回溯的办法,而非概念推演”,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 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 1991 年的美国,1994 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 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2003 年起点商业模式的建立, 刺激了类型小说的爆发式增长,文化资本的大范围介入打造了盛大文学、阅文集团这样的超 级平台,实现市场分发的全媒体、多版权经营,直至延伸传播半径,让源自海外的网络文学 以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开启“出海”之旅,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基于这个可 2 供验证的时空节点,是否可以说,这个“网生起源说”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网络文学皆因网络而“生”,而“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二是 文学制度。前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成机 会均等的生产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而 1991 年诞生于北美的汉语网络文学就 最早具备了这两个要件。有鉴于此,将 1991 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 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现在,当我们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 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 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 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材料二 网络文学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长足崛起以来,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不断走向题材的丰富 与类型的多样,产生了不少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也为影视、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提 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累积了 不少的问题,如由写作的快捷性、作品的速成性造成的文字粗鄙化、叙述同质化等,呈现出 “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不足。 因此,当前的网络文学,事实上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走出“数量”增 长的粗放阶段,为以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谋求更大的发展。文学的使命与创作的追求就是“为 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所迫切需 要的。网络文学的广大作者与从业者,委实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须为此孜孜以求,努力奋 斗。 (摘编自白烨《在强国战略的大格局中发展网络文学》) 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起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网文界约定俗成地认为 1998 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这种观点是以文学高光事件来 认定的,因而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B.邵燕君等人认为 1996 年应该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他们锚定金庸客栈为中国网络文 学的起始点,并依次提供了三点依据。 C.作者则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是 1991 年,是以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 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为前提的。 D.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是不可取的,与之相比,论坛起源说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观点,但网 生起源说才更具有真实性和逻辑性。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和追溯一种事实真相相比,更加重要的应该是能给中国网 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 B.网生文学以文学制度和技术基础为基本条件,前者为网络文学出现提供支持,后者让网络 文学形成一定的生产机制和话语权分发模式。 C.材料二对网络文学当下的现状辩证地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当前网络文学的迫切需求在于提 3 升质量,并对网络文学的从业者提出了要求。 D.材料二结合网络文学发展到当下的现实状况,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文学的一贯使命追求 两个角度,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与使命。 3.下列各项对网络文学现状和事实的描述与材料二所述不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从《少年的你》到《赘婿》,从《庆余年》到《大江大河》……在大量由网络文学 IP 改编 的电影、电视剧中,诞生了不少大热的优秀作品。 B.很多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之后总会觉得情节似曾相识,一些作品尤其是同一类作品中的人 物虽然姓名不同、身份不同,但行动元是一致的。 C.当下的网络文学多数是一些人借助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里展示“低俗才艺”,并伙同某些 素质低下的导演或主持人等制造出的垃圾文化类型。 D.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书写社会变迁与时代情绪共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传承历史文化并助 其焕发活力,但其野蛮生长的状态依然故我,良莠不齐。 4.作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相关内容简要叙述。(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寻酒记 肖曙光 运送桂花醇酒的骡马“高脚队”,在汉中北边的秦岭山麓,竟然被歹人劫了货。 那可是从湘西南都梁城运来的整整一百坛桂花醇酒啊,汉中桂花醇酒庄的邵掌柜,急得 嘴角起了泡,他慌里慌张禀告老爷。原以为老爷会震怒,没想到老爷慢慢喝了口茶,说了句 “你去查查吧”。邵掌柜抹了把汗,马不停蹄地带着小厮一头扎进了秦岭。 汉中素有“鱼米之乡”“天府之国”的美誉,老爷看中了这个地方,设了酒庄,把当年 皇上封赐的“桂花醇酒”远销到这里。这种用桂花酿制的酒,绵甜清香,纯洁透亮,很快在 汉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老爷一向很器重他,眼下出了这么大的事,邵掌柜哪能不着急? 在秦岭山麓寻了半个月,没发现一丝线索。苍苍莽莽、连绵起伏的大山,不要说一百坛 酒,就是一千坛、一万坛酒,消失在大山里,也是泥牛入海难寻踪迹。 这天,邵掌柜在山里转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看见前面有一处低矮的茅草屋,屋顶上 升起袅袅炊烟,心里顿时一振。便与小厮策马前去。 屋内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老妇人见了邵掌柜,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山沟沟 里,还能遇见贵客,快请进。”老妇人揭开冒着热气的锅,锅里正煮着红薯汤。她盛了两碗 给邵掌柜。邵掌柜心里一阵感动,这一年,汉中蝗虫肆虐,颗粒无收,哀鸿遍野,在这偏僻 的地方能有一碗红薯汤喝,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喝了红薯汤,刚才还无精打采的小厮,顿时有了精神,他砸巴着嘴说:“掌柜的,要能 4 喝上一碗酒,解解乏该多好。”邵掌柜苦笑着摇摇头,这小厮到底年轻,光惦记着喝酒,还 不知道那些酒能不能找得到呢? “哦,你说酒啊。”老妇人听了小厮的话,好像想起什么来。她颤巍巍地走向床边,在 床底下摸索了一阵,抱出一个坛子:“你不说,我真忘了,这里有一坛酒。” 邵掌柜和小厮一见到那个坛子,两人顿时愣住了,这是一个造型古朴的陶瓷坛子,坛子 上镶嵌着一个大大的隶书“桂”字,坛口蒙着一块杏黄色的布。“桂花醇酒!”两人差点失声 叫出来。 老妇人看见两人惊诧的眼神,说:“这酒不好吗?” 邵掌柜连忙从老妇人手中接过酒坛,轻轻放在桌上。他看了看坛颈上垂下的那根红布条, 红布上有一个“汉”字,这是销往汉中的标志。无疑,这酒正是那批被劫的酒。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邵掌柜按捺住内心的惊喜,对老妇人说:“这当然 是好酒。只是你不喝酒,为何藏有酒呢?” 老妇人笑了,说:“这酒和红薯,都是前段时间儿子送来的。酒,我留给儿子喝。” “那你儿子呢?”邵掌柜问道 “唉。”老妇人叹口气道:“媳妇和孙子都饿死了。他出去找活路去了,就留下我这孤老 婆子守着这个家。这灾年,老天爷是不让人活呀。” 自从闹灾,秦岭山麓就多了一些打家劫舍的歹人,看来酒就是老妇人的儿子这伙人劫的。 两人不敢久留。回酒庄的路上,小厮欣喜地说:“掌柜的,快去报官吧,抓住了老婆子, 就能抓住她的儿子,” 邵掌柜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是啊,总算能给老爷一个交代了。” 是夜,邵掌柜将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老爷,老爷重重叹了口气,久久不再言语。 邵掌柜揣摩不透老爷的心思,良久,才嗫嚅道:“老爷,明天我去报官吧?” 老爷摇头:“不用。明天,你去汉中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开设粥厂,赈济灾民吧。” 不报官,还要设粥厂赈济灾民?邵掌柜有些想不明白,但他不敢多问。 几天过去了,邵掌柜忍不住又想去报官,老爷依然是摇头不许。邵掌柜很无奈,却便不 再提此事。 几日后,在酒庄的几个拐角处,陆续发现了那批被劫的酒,显然是被人送回来了。掌柜 惊喜不已,连忙报告老爷,老爷淡淡一笑。 桂花醇酒庄设粥厂三个月,济灾民数万人。 让邵掌柜没想到的是,从此一批又一批的桂花醇酒运来汉中,路过秦岭山,再无被劫之 事。 (选自《天池》2016 年第 1 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开篇简练精辟,寥寥几笔,三言两语,概述了桂花醇酒在秦岭山麓被劫的事,交代 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铺开了后文叙事的架势。 B. 秦岭山麓,大山莽莽苍苍、连绵起伏,桂花醇酒被人劫了,消失大山、难寻踪迹,环境 的选择,情节的开端,充满了传奇色彩。 C. 文中邵掌柜和小厮在老妇人家中“差点失声叫出来”透露了两人发现线索后的惊喜,但 5 最终没有叫出来是出于对老妇人的同情。 D. 面对老爷的前后两次摇头,邵掌柜先是想不明白,却也不多问,后是很无奈,却也便不 再提此事,两相照应,可见邵掌柜的忠诚。 7.下列对小说艺术技巧和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如“抹了把汗”“马不停蹄地带着”“一头扎进”等动作描写, 形象传神地表现了邵掌柜在酒被劫后的慌张着急。 B. 小说中邵掌柜与老妇人的对话描写,既是邵掌柜在查找劫酒人的踪迹,也是作者借老妇 人之口在交代劫酒原因,有言简而意丰的效果。 C. 小厮在确认劫酒实情后回酒庄路上的欣喜与老爷从管家那里得知劫酒原委后的重重叹气 久久不语形成对比,凸显了人性的冷漠与善良。 D. 肖曙光的故乡地处雪峰山脉,天地有灵不乏传奇,作者受此影响写就了一些带有地域特 色的笔记体作品,《寻酒记》便体现了地域特色。 8.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波三折是小小说情节的典型特色,请简要概括本文情节安排的 转折之处。(4 分) 9.文学作品往往在弘扬正能量中彰显感化人心的价值,小说多处彰显“善有善报”的观念, 请结合文本相关情节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业有材能,以列侯选,复为太常。数言得失,不事权贵。其春,丞相(翟)方进薨.,业 上书言:“方进为京兆尹时,陈咸为少府,在九卿高弟,陛下所自知也。方进素与司直师丹 相善,临御史大夫缺,使丹奏咸为奸利,请案验,卒不能有所得,而方进果自得御史大夫。 为丞相,即时诋欺,奏免咸,复因红阳侯事归咸故郡。众人皆言国家假方进权太甚。案师丹 行能无异,及光禄勋许商被病残人,皆但以附从方进,尝获尊官。丹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 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假令丹知而白 之,此诬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二者皆在大辟。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 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欲以熏轑天下。天下莫不望风而靡, 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威权泰盛而不忠信,非所以安国家也。今闻方 进卒病死,不以尉示天下,反复赏赐厚葬,唯陛下深思往事,以戒来今。” 会成帝崩,哀帝即位,业复上书言:“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 与系囚无异,自佐史以上至于大吏皆权臣之党。陛下初即位,谦让未皇,孤独特立,莫可据 杖。宜蚤以义割恩,安百姓心。窃见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宜 征博置左右,以填天下。此人在朝,则陛下可高枕而卧矣。昔诸吕欲危刘氏,赖有高祖遗臣 周勃、陈平尚存,不者,几为奸臣笑。”朱博果见拔用。 6 岁余,左迁上党都尉。会司隶奏业为太常选举不实,业坐免官,复就国..。 哀帝崩,王莽秉政。业以前罢黜,故见阔略,忧恐,发病死。赐谥.曰荒侯,传子至孙绝。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三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丹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 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 B. 丹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 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 C. 丹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 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 D. 丹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 验/卒得其奸/皆坐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去世有不同的称谓,天子、诸侯、后、妃死皆曰薨。 B. 左道有浓厚的贬义色彩,文中指邪门旁道,多指非正统的巫蛊、方术等。 C. 就国指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前往该地久住并管理统治。 D. 谥号是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杜业不为权贵效力,多次上书谈论时政得失。他曾上书指出翟方进不忠不信、王氏一族 把持朝政日久,这些都能显示杜业的忠诚正直。 B. 杜业向皇上指出翟方进与师丹交好,师丹上奏告发陈咸非法谋取利益实为翟方进指使, 因为翟方进想要获得御史大夫的职位。 C. 杜业认为翟方进利用权力作威作福,排挤英才,公报私仇,横行霸道,无所顾忌,不是 安定国家的大臣,因此朝廷不应重赏厚葬翟方进。 D. 杜业因为以前曾得罪王氏,所以在王莽把持朝政后之后被罢黜官职,王莽没有追究他, 但杜业还是很忧虑害怕,后来发病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4 分) (2)陛下初即位,谦让未皇,孤独特立,莫可据杖。(4 分) 14.汉哀帝即位后,杜业上书为皇帝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元 日 方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7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①欲识人间感,献岁②须来帝里③看。 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③帝里:京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元日早晨鸡打鸣两次,夜已经过了,刁斗不再击打,滴漏中的水已干涸。 B.颈联写乘车出游,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气象 ;新年已临,要到京城观赏一番。 C.尾联写诗人本因饮过屠苏酒而愉悦,却又因座中众人嘲笑其鬓发斑白而备感惆怅。 D.这首诗写元日感怀,善于抓住初春物候特征进行描写,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洋溢着生气。 16.诗歌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巧妙,为什么?(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蜀相》中“ , ”两句诗讴歌诸葛亮协助刘备三分天 下,辅佐后主鞠躬尽瘁的高贵品格。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明做事有慎始而难在慎终的句子是 “ , ”。 (3)舟不仅载诗人远游,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当诗人孤独的时候,舟便成了他们表达 情感的重要物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雨后的苏堤,如一幅古雅清新的水墨长卷,融融的,润润的,仿佛刚刚画完一般。( ), 一步一画,一眸一景,帧帧撩人心扉。柳条吐芽,点点鹅黄;海棠浴露,颗颗红玉;桃花满 树,朵朵云霞。樱花则一边开,一边落,向着似有似无的风儿,飘洒着片片幽婉的情思。黄 莺儿在花枝上一边跳,一边叫,像是在寻找着什么,又像是发现了什么,不断地把新的消息 告诉我。鱼儿绕着刚刚出水的几根芦草,款款游动,时隐时现,偶尔也轻盈地跳出水来,荡 出一圈淡淡的涟漪。燕子低低地掠过湖面,清越地鸣叫着,激起了人心底一丝丝清凉的喜悦。 几只野鸭子结着伴儿悄悄地从水雾中钻出来,在刚刚拂到水面的柳条下穿来穿去。这一幅幅 图画让人激起创作的冲动。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我轻盈的行走和流盼的目光徐徐展开了画卷 B. 画卷随着我轻盈的行走和流盼的目光徐徐展开 C. 我行走的轻盈和目光的流盼徐徐展开了画卷 D. 画卷随着我目光的流盼和行走的轻盈徐徐展开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8 B.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C.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可以改成“雨后的苏堤,如一幅刚画完的古雅清新的水墨长卷。”从 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王凯介绍:“导致近视发展的因素分为先天性遗传因 素和环境因素,而受环境影响形成近视的原因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②一个是眼睛近距离工 作的时间长、强度大。③包括看书、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还有弹钢琴等各种活 动;④第二是缺少户外运动。⑤阳光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减少近视 的增加速度。⑥一般建议每天在阳光下进行 2-3 个小时的户外运动,但实际上很多孩子无法 做到这一点,这与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都有关系。” 21.上面文段有两个句子有语病,有一个句子标点有错误,请指出序号并修改。(6 分) (1)语病 修改为 (2)语病 修改为 (3)标点 修改为 22.请根据材料概括导致孩子近视的原因。(5 分) 四、作文(70 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日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 2021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严禁各地 教育部门以任何形式公布、宣传和炒作“高考状元”,这一禁令自 2018 年明确提出至今,教 育部已经连续四年发布。虽然社会各界理解支持的呼声很高:“让教育回归常态,让高考状 元不再成为某些媒体牟利的工具”“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宣传,是对应试教育的强化,有违学校 教育本质” “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是应试教育思想和媒体浮躁心态的反映,不利于教育均衡 发展”……但新闻媒体总是在高考放榜之时想方设法寻找“高考状元”,大张旗鼓地宣传和 炒作“高考状元”的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状元之热”每年高考后、入学前仍会 重演一遍。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一名高三学生的身份面向新闻媒体写一篇倡议书,倡议新闻媒体不 要公布、宣传和炒作“高考状元”,体现你对“媒体责任与教育发展”的深刻认识与思考, 并发出呼吁,提出希望。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9 1.D(“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是不可取的”曲解文意,作者是认为“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 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且作者的 “网生起源说”也是基于事实判断的。) 2.B(张冠李戴,原文是“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二是文学制度。前 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成机会均等的生产 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 3.C(材料二对网络文学的现状是既肯定其成就,也指明其存在问题,但 C 项完全否定了网 络文学) 4.中国网络文学于 1991 年生于北美(1 分),1994 年挺进本土(1 分),然后延伸壮大于本 土(1 分),2003 年之后又再走向世界(1 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5.首先提出文章论题:网络文学的起点在哪里,并概述了廓清起点的意义(目的)(2 分), 接着在简述“时间起源说”和“论坛起源说”的基础上(1 分),提出自己的“网生起源说” 并阐述了观点依据(2 分),最后重申了廓清网络文学起点的意义(目的)(1 分)。 6. C(“没有叫出来是出于对老妇人的同情”分析有误,“最终没有叫出来”应该是尚未最终 确认真相并担心被老妇人觉察) 7.C(“凸显了人性的冷漠与善良”鉴赏有误,小说整体基调是温情的,未触及人性层面的冷 漠,小厮的欣喜是出于苦寻多日终于有果的喜悦) 8.①酒被劫查访多日丝毫没有线索,却在老妇人家寻食时意外发现;②苦苦探查到劫酒的那 伙人,回到酒庄,老爷却拒绝报官反而设粥厂济民;③放弃报官并设粥厂济民几日后,却惊 喜发现酒被送回,至此运酒路过秦岭山不再被劫。(一点 1 分,三点 4 分) 9. ①大荒之年,劫匪的母亲老妇人倾其所有甚至抱出了一坛酒来待客的善良举动,换得了 老爷得知实情放弃报官使劫匪逃过官府惩罚的回报;②酒庄老爷得到线索不仅不报官、还开 粥厂赈济的善良举动,换得了被劫的酒被原封送回且运酒不再被劫的回报;③酒庄老爷的善 举感化了被灾荒逼上抢劫道路的劫匪,传递了“善有善报”的传统文化正能量。(每点 2 分) 10. D 丹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 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 11. A 《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 D 因为杜业在汉哀帝驾崩之前就已经被罢黜官职,所以王莽对他宽容不再追究。 13.(1)天下没有不看到他的威势就服服帖帖的(畏惧的),从尚书到近臣全都舌头像打了 结一样闭口不言,连皇上的至亲和内亲外戚也没有不害怕的。(“望风而靡”“杜口”“股栗” 各 1 分,语意通顺 1 分) (2)陛下刚即位,谦虚退让还来不及(没有时间),孤立无援,没有谁可以依仗(没有可以 依仗的人)。(“未皇”“莫”“据杖”各 1 分,语意通顺 1 分。) 14.①秉公办事;②安抚民心;③重用朱博。(每点 1 分) 【附译文】 杜业有才能,凭列侯身份被选拔为官,又担任太常。多次上书谈论时政得失,不为权贵 效力。这年春天,丞相翟方进去世,杜业上书说:“翟方进当京兆尹时,陈咸当少府,处在 九卿的高位上,这是陛下知道的。翟方进平素与司直师丹关系很好,正值御史大夫空缺,就 10 让师丹上奏告发陈咸非法谋取利益,请求查询验证,最终也没有查出问题,但是翟方进终究 自己得到了御史大夫的职位。担任丞相时,立即诋毁陈咸,上奏免除陈咸的官职,又因红阳 侯的事情,让陈咸返回老家。大家都说国家授给翟方进的权力太大了。师丹的品行才能没有 奇异之处,还有光禄勋许商是带病的残疾人,两人都只是因为依附顺从翟方进,曾获取高官。 师丹以前亲自荐举能使巫师下神的同乡为丞相史,为国家求福,希望获得大好处。有幸依靠 陛下英明,派使者毛莫如先行考察检验,终于发现了他的奸诈行为,都被处死。假使师丹知 道实情但仍推荐,这是犯了欺诈之罪,如果不知道实情却推荐,这是背离儒家经术,被旁门 左道迷惑。二者都要杀头。翟方进最终也不检举师丹,利用权力作威作福,袒护朋党,排挤 英才,公报私仇,横行霸道,无所顾忌,想用这种方法压制天下人,天下没有不害怕的,从 尚书到近臣都不敢说话,连皇上的骨肉亲戚也没有不害怕的,威势权力太大,却不忠不信, 不是安定国家的大臣。现在听说翟方进突然得病死了,不借此安慰天下,却反复赏赐且给予 厚葬,请陛下仔细想想过去的事情,来警戒未来。” 正好遇上成帝驾崩,哀帝即位,杜业又上书说:“王氏世代掌权,时间很久了,朝中没 有正直敢说话的大臣,宗室诸侯微弱,与囚犯没有什么两样,从佐史以上到大吏,都是权臣 的党羽。陛下刚即位,来不及谦让,孤立无助,没有可以依仗的人。应该及早按道义弃绝私 恩(指秉公办事,不殉私情),安抚天下百姓的心。我私下见朱博忠信勇猛,才能谋略,当 代罕见,确实是国家的英俊人才,宝贵臣子,应征召朱博,安排在陛下身边,来镇抚天下。 这个人如在朝中,那么陛下就可高枕无忧了。从前诸吕想危害刘氏,幸亏有高祖的遗臣周勃、 陈平还在,否则,差点被奸臣耻笑。”朱博果然被提拔重用。 一年多,降任为上党都尉。正好司隶上奏告发杜业当太常时选拔荐举的人才与实际情况 不符,杜业因此被免官,又回到封国。 哀帝驾崩,王莽持政,杜业因为在这以前就被罢黜,所以王莽对他宽容不再追究,但是 杜业很忧虑害怕,发病死了。朝廷赐给杜业谥号为荒侯,传爵位给儿子,到孙子时绝封。 15. C “因众人嘲笑而备感惆怅”诗中无根据。 16. 颔联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1 分),诗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1 分),将暖 日和东风拟人化,分别写出暖阳映照山峦阳气回转时人的感受和春风舞动树木驱走残寒的画 面(2 分),从人的触觉和视觉的角度(1 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春来临时的气象和诗人 的心境(1 分)。 17.(1)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明月满深浦 愁人卧孤舟 寂寞舟中谁借问 月明只自听渔歌 …… (本小题答案不唯一) 18. B 括号前的语句是说雨后的苏堤如画一般,强调的是画,所以括号内主语应为“画卷”。 括号后写的是随着我的游览而看到的美景,强调的是行走和目光,不是强调轻盈和流盼,且 11 后文先写“步”,再写“眸”,所以应为“轻盈的行走和流盼的目光”。 19. D 画波浪线和 D 项运用的是借喻,B 项运用的是比拟,C 项运用的是借代。 20.①原文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音律和谐,改句是长句,显冗长; ②原文将“仿佛刚刚画完一般”放到最后,更能突出苏堤在经过雨的洗礼之下古雅清新的特 点。 ③原文用叠词“融融的”“润润的”,具体表现出雨后苏堤空气湿润、景色宜人的特点,表达 了作者对苏堤的喜爱之情。(每点 2 分) 21.(1)①,“而受环境影响形成近视的原因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句式杂糅,修改为“而 受环境影响形成近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2)⑤,“减少”和“增加速度”搭配不当,将“减少”修改为“延缓”。 (3)③,看、使用、弹这三种活动是并列的成分,不能和手机、平板电脑并列,所以应将 “看书”后的“、”改为“,”,“电子产品”后的“、”改为“,”。(只要能修改正确,该点即 得 1 分。) 22.先天性遗传因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运动锻炼。(答出 1 点 1 分,2 点 3 分, 3 点 5 分) 23.作文审题立意与评分细则: 一、审题与立意 1.审题 本道作文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分为三部分,就“虽然教育部明确禁令各地 教育部门以任何形式公布、宣传和炒作高考状元,但新闻媒体却仍然热衷于宣传和炒作高考 状元”这一矛盾现象,围绕核心话题“媒体责任与教育发展”进行倡议呼吁,重点考查学生 辩证思维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第一部分首先陈述了话题提出的背景,教育部已经连续 4 年明文规定 “不得公布和宣 传高考状元”,这一禁令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呼声较高的就是这一禁令有利于回 归教育的常态,有利于回归教育的本质,有利于维持教育的均衡……然后提出矛盾,现实状 况是媒体依然热衷于宣传高考状元,“状元之热”的现象依然是屡禁不止,作文的深度取决 于学生对媒体责任和教育发展的分析思考。 第二部分给出了本次作文的写作任务,一是明确身份——以一名高三学生的身份;二是 情境任务——面向新闻媒体倡议;三是文体任务——倡议书;四是核心议题——倡议媒体不 要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五是主题任务——媒体责任与教育发展。 第三部分明确了具体的写作要求。 2.立意 材料是本次写作的依据,是自拟题目、选取角度、确定立意、构思行文的出发点和凭借。 行文时要倡议新闻媒体不要宣传和炒作高考状元,围绕“媒体责任与教育发展”这一主题表 达自己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提出自己的呼吁与希望。 立意参考: 1 媒体要摒弃逐利猎奇的浮躁心态,担起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发展的责任。 2 媒体要摒弃“唯分数论”的宣传理念,担起引领教育回归教书育人本质的责任。 12 3 媒体要有自己清醒的责任担当,不要让“高考状元”造成所谓的名校效应,扰乱教 育的均衡发展。 …… 二、评分标准细则 (一)基础等级 1.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 全面衡量。 2.内容项(20 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 3.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4.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 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5.表达项(20 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二)发展等级(20 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 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 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 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 1 到 2 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精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 三、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上错 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无标题扣 2 分。 (二)残篇评定 1.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 2.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5.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6.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