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精选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课件(35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精选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课件(35张ppt)

ID:674170

大小:714.5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赏析题画诗 1、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2、学会鉴赏题画诗 2019年全国卷一:阅读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歌翻译: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 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 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简单赏析: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 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 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 、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 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 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 于简淡中见新奇。(评价诗歌)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 上大部分的篇幅。(描写画面)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 的辽阔万里之势。(诗人赏画)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 赏者的主观感受。(画面,诗人感受) C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 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 的画作里。故C错误。 题许道宁画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 有什么样的评价?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 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 玩味不已。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节选)  王安石 北宋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①堕洲渚。 黄芦低摧雪翳②土,凫雁静立将俦侣(chóu lǚ 解释:1.伴侣;朋辈。 2.指结为伴侣或朋友。)。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注】①倚然:自在超脱的样子。②翳:遮掩。 译文 § 古往今来,画家多得数也数不清,惠崇虽然晚出,可最使我倾 心。 § 六月里树林子里蒸腾起重重雾气,猛见到他的画,仿佛把我带 到了水边小洲,暑气顿清。 § 黄芦低垂,白色的芦花洒满了滩地,野鸭和大雁携带着伴侣, 安闲可亲。 § 往年所历忽然呈现在眼前,这平沙,这清水,不正是我家乡江 西的水滨? § 王安石对惠崇的画很是推崇,在观赏其弟王纯甫收藏的惠崇山 水画卷后,深得诗的启迪,特地写下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 者对惠崇艺术成就的欣赏,以及对惠崇的赞叹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首咏画诗中,作者对画家惠崇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流 露出对他的景仰之情。(诗人对画作的评价、感情) B.诗的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观画时的节令和环境:天气炎热, 云气蒸腾,溽暑难消。(诗人赏画) C.这幅面作描绘了一幅颇具情趣的水边凫雁图,黄白映衬, 色彩鲜明,意境雄浑。(描述画面) D.这幅画作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浮想联翩,引起了作者对 往日所见之景的回忆。(诗人感受) §15.(3分)C 译文解释了是安闲可亲。 §小结:选择项一般从以下方面设题: §描述画面,诗人如何赏画,诗人评价、感受、感情 16.本诗是如何表现惠崇画技高超的?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6分) § 16.①通过对惠崇的直接评价:开头两句将惠崇与 画史上其他画家相比较(对比),强调了他的突出 地位,表现了画技的高超; § ②通过对惠崇画作的正面描摹:五六两句艺术地再 现了惠崇画作的特点,从色彩运用、构图技法等方 面显示出画技的高超; § ③通过观者的感受侧面烘托:观画后诗人有身临其 境之感,暑热顿消;最后两句写这幅画唤起了诗人 对昔日经历的回忆,引发了诗人的联想。 §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 容所感而作之诗。一言以蔽之,即赏画者 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 品格调的艺术总结。或即兴,或酝酿,或 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题 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 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把无声的画和有 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 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把有形的的画和 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 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 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 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诗 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 为动,二、变无为有,三、借题发挥。 一、化静为动类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 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 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 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野次:野外。2.峥嵘:山高峻貌。这里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 3.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语出屈原《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这里代指 竹子。 4.阿童:小童儿。语出《晋书·羊祜传》中吴童谣“阿童复阿童”句。这里代指小牧童。 5.箠(chuí):竹鞭。6.御:驾驭。 7.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 代指牛。 8.砺角:磨角。9残:损害。 翻译: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 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 磨角;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一、化静为动类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 的诗,郊野、石块、竹林,构成一副由远及近富有层次的画面, “峥嵘”写出料郊野的形,“绿”写出了郊野的色,倚”、“御” 更是写出了画面景物的动作,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 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 身临其境,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 禁。 【鉴赏策略】这类试题就是考察题画诗化静为动的特点,所以在回 答问题时要考虑: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 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更具生命力,使画面富有动感,生动有 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这首诗的内容可分为二层,前四句为一层,高度概 括了画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后四句为第二层,是 诗人对画的内容的想象发挥,把画中的内容当成了眼前的现 实,将景物写活了,生动有趣。 二、变无为有类 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 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 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 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 景物。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 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 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 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 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 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 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翻译: 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入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 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 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 了阵阵钟声。 【鉴赏策略】鉴赏这首诗,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 是画外之景。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 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 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 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 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 氛。(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 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 的,给2分。)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 “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 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 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 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 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三、借题发挥 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不否认有 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 情感。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 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例1: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者把(自己 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 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 例2: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 吾家池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阅读下面一首题画咏物诗,思考: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注释1、雪衣公子:白鹭。2、清意:清高,高洁的志向。 简析: 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环境烘托) 次句: “雪衣公子” 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拟 人手法) 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直抒胸臆) 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作者句句是在写白鹭,又有句句是在写人,写自己。四句诗 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这首诗看似在题画作,实则是在借画抒情。 阅读下面一首题画咏物诗,思考: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鉴赏策略】在鉴赏题画诗时,不能单纯的把诗歌理解为写景 诗或状物诗,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是人格 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高贵、兰之 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之闲适自在 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 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鉴赏策略】 1、化静为动类:回答问题时要答: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动, 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使画面富有动感,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 感。 2、变无为有类: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 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 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 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 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3、借题发挥类:在鉴赏题画诗时,不能单纯的把诗歌理解为写 景诗或状物诗,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是人 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高贵、兰 之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之闲适自 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 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巩固练习: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 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 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 要说明理由。(5分) 注意两题之间的关联性 巩固练习: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 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赏析】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 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 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 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 雨”、“归雁”,但作者有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 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 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 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 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 “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 趣。 【赏析】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 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 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 题的兴味。 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 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 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 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 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 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 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 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 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 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 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 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 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 黄庭坚这首诗,便学 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 生交流。 巩固练习: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 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 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 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 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 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 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 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 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简要说明的。给 3分。意思答对即可。)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 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 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 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 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 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 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 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 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 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 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 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 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 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 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 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 的技艺。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 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 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 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 故选B。 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 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 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 高妙的艺术造诣。 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 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 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 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6.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 的?请简要分析。(5分)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 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 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7.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 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 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 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