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 4-1 课《大学》实录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学习高中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第 2 单元第 4 课,传统
文化单元。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成长所依赖的基础,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
要的一个部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构成的四书,则是儒学文化体系中的核心。
高中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第 2 单元第 4 课选取了《大学》《论语》《孟子》中的重要语段,
作为我们研习的素材。学习有升堂入室的过程,通过这三组语段的研习,我们可以窥一斑
而见全豹,从中读到先秦儒家传授给后人的,关于人格养成的道理,学习到这些先哲们论
说道理时采用的独具特色的方法,从而逐渐找到进入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门
道。
《大学》原本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第 42 章,此章传说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为北宋理
学家程颐,程颢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推崇,朱熹将此章和礼记第 31 章,选出来,与《论语》
《孟子》,并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规定的教科书和
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 1 个问题,礼记中的《大学》
是一个怎样的机构?《汉书》:“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
古代国家为了教化民众设立国家教育体系,国家层面的学校为大学,地方层面的则称为庠
序,因此所谓“大学”确实类似于今天的高等教育。课文《大学之道》,是《礼记·大学》
的开篇,这段文字总共 12 个句子,我们教材将它编辑成了两段话。古代国家设立大学的目
的是什么?究竟想要培养怎样的人?下面,我们一边疏通文字,一边理解文意。
课文第 1 段先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意思是
彰显人的优秀品德,其中第 1 个“明”是动词“彰明”的意思,第 2 个“明”是形容词,
意思是“光明的,美好的”。“亲民”:心爱百姓或者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可以解
释为亲近,也可以同于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中解释说“亲当作新者,革其旧制,
为言去其旧染之污也”。“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至善,就是善的至高
境界,“止”就是达到的意思,朱熹解释为“必至于是而不迁”,意思是到了某个境界就不
再改变了,对于这段话我们做一个小结,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大学之道的总纲,所谓纲举目
张,有了这个总纲,我们由此可以推衍出丰富的思想。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设立大学教育,终极目标的意义:知所先后,才能渐次达成
目标,也就是说先“知止”了,就可以有“定”,“定”了可以“静”,“静”了可以“安”,
“安”了就会有“虑”,有“虑”了,方才有“得”。5 个字,究竟具体所指是什么?所谓
“定”可以理解为志向坚定,朱熹集注说,“志有定向”;所谓“静”,可以理解为“内心安
静”,朱熹集注说“心不妄动”;所谓“安”可以理解为“性情安和”,朱熹集注说“所处而
安”,这个需要解释一下,大约可以理解为论语中的颜回的境界,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正是因为心里安静了,也就不那么过分的苛求了,所以就有
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所谓“虑”可以理解,为思虑精详,朱熹
集注说“处世精审”,就是思考精细周详的意思,“得”可以理解为处事得宜,朱熹集注,
说“得其所止”,也就是说这只是开端,一级一级向来延展,做事,注重事物的本末,行动
注意先后顺序,这样才能够离大道越来越近,就是本段最后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中的“本”就是指此,“目”是由此而延伸出来的结果。到这里
我们小结一下,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这 5 个字排序背后的因果联系,个人心性养成的成果有
“能静”“能安”“能虑”“能得”。本文第 2 段提出,为实现明明德的目标,所需要做的 8
大要求“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8 条目,这个 8
条目被后人简化为两大经典的表述:“修齐治平,格物致知”,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其中重要
的先后关系,还是紧扣住第 1 段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算你的本末终始,与上
段不同,上一段的“本”是事物的根本,这里的“本”是人在世间一切行为的根本,也就
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一切天下国家,家庭的事业
都有赖于个人的修养,所谓“正其心”就是端正自己内心的意思;所谓“诚其意”,就是使
自己的心智更加深层的意思,韩愈在《原道》一文中说“所谓正心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也就是说,做到了正心诚意,是为了有所作为。所谓作为,其实就是后面的“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了,“正”的就是关怀天下的心,成长就是治理天下的意义。所谓致知,就是获
得知识,“致”是获得的意思;所谓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原理,“格”的意思比较特
别,动词探究的意思,朱熹在集注中说“穷至事物之理,于其处,无不到也”,这里的“格”
引申为“穷究”的意思。
这里我们小结一下,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以修身为核心,对外部的“物”进行探
究,所谓“格物”;往内部走,达到“致知”,然后就是“诚意正心”达成修身的成果后,
再往外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后来儒家所言的“内圣外王”。通过上面的梳理,我
们理解了古代国家设立大学的目的和人格养成的要求,从构思上看,这两段在整个大学中
居于核心的地位。古人将大学分为十二章,教材里选的是第一章和第二章以及第三章中的
第 1 句,大学十二章基本按照总分总的框架,建构了整个思想理论的体系,前两章提出总
纲和总目,第三章至第九章,分别阐述了“修身”,“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和“平
天下”几个方面,最后“德”和“利”的关系问题来总结全篇,并且呼应了首章关于“明
明德”的大学之道。
上面我们一起研究了这两段文字的思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关注,他在论证上和表达
上的特点,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大学之道,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上述思想的?我
认为,大学在论证上具有非常鲜明的演绎推理的特色,不少人关注这段文字中的修辞,比
如这两章中的顶针和排比现象:“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读起来非常上口,一气呵成,但是我认为我们应当更多关注顶针与排比内在
的逻辑链,这是一个假设推理的过程,你可以插入“如果”“那么”这样的关联词,这样句
子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就非常清楚了,如果知道了终极目标,那就会确定志向,如果确
定了志向就能够得到心灵的安静,如果得到了心灵的安静,那么就可以做到安于所居,如
果做到了安于所居,那么就可以做到思虑周详,如果做到了思虑周详,那么就可以处事得
宜了。第 2 章的前一半,虽然在表达上好像是在描述某种上古贤人的做事方法,其实本质
上也运用了这样的推理方法,也可以将“如果”“那么”放进去,如果欲明明德于天下,那
么先治其国,如果欲治其国,那么先齐其家,如果欲齐家那么先修其身,如果欲修其身,
那么先正其心,如果欲正其心,那么先诚其意,如果欲诚其意,那么先致其知,通过一连
串的排比,以如虹的气势,强调了达成目的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同时,在前提条件强调完毕
之后,紧跟着又运用因果推理的方法,强调手段正确对于目标达成所具有的重要的效果。
下边这段话,作者反复用,而后来连接,从表面看,是先后的传承关系,其实我们完
全可以从中插入,因为所以来更加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物格知至”,因为“知
至”所以“意诚”,因为“意诚”为“心正”,因为“心正”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
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因为“国治”,所以“天下平”。
我们小结一下,八条目以修身为中心,有外物的启示,到内心的修为,最后到社会的
治理,无比清晰的给我们呈现了儒家的理想和情怀。
最后,我们一起来深入思考,“平天下”和“修身”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学之道是,“修
身”是根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终极目标,在终极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外
部世界的研究洞察进而完成心灵的修养,心灵的安宁,意志更加明确坚定,也就是“正心
诚意”,最终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完成“明明德”和“亲民”的目标,最终达
到道德的至高境界,可是历史经验所告诉我们的情形却似乎并非如此,《后汉书·陈蕃传》
中的陈蕃直言不讳:“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就像一个英雄人物,浪费
时间去打扫房间,就在陈蕃看来属于暴殄天物,可是《大学》告诉我们的,先从修身做起,
进而平定天下,是背道而驰的,连身也不修,就可以荡平天下了吗?《史记·高祖本纪》中
记载:“刘邦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为泗水亭长,无所不狎侮”,刘邦有大
志向大抱负,就是从来不从事照顾家里的活,做了官经常欺负羞辱手下的小吏,品行不端,
连家也不齐,就可以一统天下吗?这些古代颇有成就的人多不拘小节,而最终却成就了平
天下大业,那么这里是否构成了对于儒家英雄观和事业观认知的颠覆对?于这个问题,同
学们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关键看如何理解平天下的含义了,从表面看,确实有
很多纵横捭阖一统天下的所谓英雄人物,实际上未必那么重视个人修为,但那不是儒家的
理想国,儒家的理想国是至善明德之人治理大同小康之世,儒家所谓的平天下,大学里确
实有这样的论述,比如在第十二章中说:“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
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这里,我们也可以稍微联系一下接下来要讲的
论语 12 章,其中有一章的内容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思想具有紧密的相关
性,甚至是传承性,他的意思是,如果小人治国灾难,祸害就接踵而至了,所以一个国家
必须拿道义来治理,而不是拿利益来治理,所以大学乃至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主
流,就是要讲究修的什么身治的什么国,平的什么天下。
最后我们总结:1.本文简要的阐述了古代国家设立大学的终极目标和对个人的品格德
性的要求;2.本文再到理论上侧重于逻辑推演,思维严谨,论述清晰,大学说到:“尧、舜
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意思是尧、舜以自己的仁德统帅
天下,百姓跟着他一起变的仁德了,桀、纣用暴虐来统率天下,百姓跟着也变得一样的暴
虐了,所谓修身,修的是仁爱亲民的品格,所谓平天下用的仁爱礼乐的办法,虽然《大学》
要到南宋朱熹的时候才从《礼记》独立出来成为书的一部分,可是《礼记》成书于秦汉,
思想观念则来自于春秋战国,这些观念与先秦儒家创始人孔子和孟子是紧密契合的,很多
思想与孔孟有着共同的来源,有的直接就是来自于孔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所以后面的课,我们这样一道走进《论语》和《孟子》的世界,探寻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
最后布置一下作业:1 请阅读《大学》其余部分,阐述慎独思想与 8 条目之间的关系;
2 本文提出“格物致知”,儒家注重研究外部世界,特别是研究社会人生来获取修身养性和
社会治理的知识,请联系论语或者孟子中的相关内容,说明“格物致知”这个方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