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 2 篇《变色龙》教案:凸显“三体”,教出语文本
色
《变色龙》是部编本语文新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 2 篇讲读课文,是契诃夫的许多短篇
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一篇,小说采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典型人
物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沙皇统治的虚伪与反动本质。这篇小说以其巧妙至极的构思、独具一格的
语言魅力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
一、凸显小说文体,明方向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就是老师忽视了文体特点。无论是哪一种文体,都采用同一种
方法进行教学。多年来语文教学聚焦内容信息、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从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中,
看不出文本与文体的关系,把“一篇篇”课文上成了“一篇”课文。
现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兼顾各种文体,主要包含诗歌、童话、寓言、小说、散文、应用文等
不同文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四学段(7~9 年级)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能
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因此,不同文体,应有
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同文体,应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要明确教学方向。
小说的文体特征较为明显,是以塑造人物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虚构性文体,这堂课,确保了
文体教学的稳定性,使学生在阅读中深化文体意识,内化文体认知,为日后的小说类文体教学打下
坚实基础。
1.依据文体特征,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选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文本体裁不同其蕴含的教学目标也自然
千差万别。依据小说的文体特征,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明
确小说的环境描写极其作用。”并通过这些任务的达成,继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2.遵循文体规律,选择教学内容
“教什么”是比“怎么教”更重要,只有准确地遴选出恰切的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达成阅读
教学整体效益的提升。这节课,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以文体为第一准绳,遵循文体规律选择
教学内容的。例如:“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指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明确
梳理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变”;“品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引领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析,概括人
物的特征,把握奥楚蔑洛夫的“不变”的本质;“悟主旨,体会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探究奥楚蔑
洛夫“变”与“不变”的深层内涵。
二、凸显文本语体,教方法
小说文本的语体是由其叙述话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调、语境等多方面构成的,是文学语
体的一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
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钻研文本,解读文本,既凸
显了文体的“这一类”特征,更凸显出文本“这一个”的语体特质,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1.把握文本解读的角度
文本解读,是以学生为对象、以教学为目标,侧重阅读指导、培养思维能力,既要关注学生的
阅读能力,又要关照文本类型、编者意图的解读方法。这个概念 要厘清,角度要准确。“青春语
文”王君曾说:教师的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之间隔着千山万水。这中间的跨越就得需要老师的教学
设计来完成。而教学设计,基本上都是贴着文本走,调动各种读法,循着思维发展,自然而然地提
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例如: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文章的题目。
生齐:《变色龙》。
师:什么叫变色龙?
生: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不同而改变。比喻在政治上善于
变化和伪装的人。
师:说的非常好。比喻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看来,体现这篇小说一个核心的字是“变”,下
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警官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
(生浏览课文,做标记。)
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师:好的,你说的很棒。接下来的变化,你再说。
生:第四次……第四次……第五次……
这里的几次追问意在引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了解“变色龙”的内涵,
为下面与作品中的人物、与作者、与编者进行对话,深入理解奥楚蔑洛夫的“变”与“不变”做好
铺垫。
2.构建文本解读的场域
建立坐标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变色龙》的文本解读,构建了一个“坐标系”:横
向的是奥楚蔑洛夫“变”,纵向的是奥楚蔑洛夫“不变”,两个坐标区间形成思辨的“场域”。
师:奥楚蔑洛夫的变化,在随着小狗的主人到底是谁而变化。在他对小狗和赫留金态度变来变
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觉得他有些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能否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奥楚蔑洛夫这个人
呢?结合文中的语言来概括。
仔细研读其语言和神态等来深入体会其类似“变色龙”的奴才媚主丑态;而是紧扣“变”字,
在引导学生梳理《变色龙》之“变”的现象与本质之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文中所有人物“变”
的情态,并探究造成“变”与“不变”的表层和深层原因,明细《变色龙》这篇经典小说的普适性
意义
3.增强文本解读的层次
关注文本的逻辑有助于增强文本解读的层次性,文本的逻辑可以分为结构逻辑、语言逻辑和思
维逻辑三重。
理清结构逻辑。结构逻辑,是作者为了把事情讲清楚讲完整,而采取的组织材料的顺序。小说
教学常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来理清文章的结构逻辑,《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
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这堂课关注到这一个结构逻辑,以一个主问题激活整个课堂:“下面我们
一起来看一看,警官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牵一发而动全身,理清文章结构。
关注语言逻辑。语言逻辑,是作者为了把话说顺畅、说流畅而形成叙述前后呼应、过渡等,语
言逻辑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关注语言逻辑有助于理清文本的层次,明确作者的观点。关注语言逻辑
就要关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如解读奥楚蔑洛夫人物形象时,学生说到了“大衣”,
老师顺势抛出一个问题:
师:哎呀,你的观察真仔细。我们来琢磨一下,天真的热吗?又真的冷吗?怎么奥楚蔑洛夫一
会热一会冷呢?这样装腔作势又是怎么一回事?
生:奥楚蔑洛夫太紧张了,因为他要是处理错了,狗主人要真是席加洛夫将军的话,很可能他
的下场就不会好。
生:我觉得除了紧张之外,他也是借大衣来掩饰自己的胆怯和恐慌,为下面的转变处理决定争
取点时间,也说明他也很狡猾。
师:说的好,他是借“大衣”来掩饰自己。文中有几次出现大衣?大衣在文中有什么特殊的用
意吗?
生:文中有四次提到了大衣。……
这里,老师关注到文本的语言逻辑,层层剥茧,带领学生感受思考的乐趣。
强化思维逻辑。思维逻辑,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但在教学中往
往被忽略,而造成学生对文本的浅理解甚至不理解。关注思维逻辑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文本的认识,
提高思辨能力。
这堂课打破文本自身的结构逻辑,按照“变”与“不变”重构思维逻辑,首先梳理奥楚蔑洛夫
的“六次变”,接着围绕奥楚蔑洛夫性格推进文本,分析赫留金和看客们对奥楚蔑洛夫断案的态度,
最后结合写作背景,从奥楚蔑洛夫到赫留金到人们再到法律,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揭示主旨,水
到渠成:“如果说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是鲜明的,那么赫留金们的形象则是深刻的”。
三、凸显学生主体,激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中体验着学习语文的乐趣。
1.让学生去对接
在课文教学之前,教师要努力设法掌握学生学习本单元已储备的相关学习基础,搞清学情与本
课学习内容的对接性,从学生自主先学状况来判断学情,确定教学起点。例如情境导入之后,老师
是让学生先行回顾小说的三要素,而不是直接告知、硬性灌输:
师:这篇文章是——
生齐:小说。
师:嗯,这是一篇小说。读一篇小说,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生:要弄懂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能找出文中的人物,并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师:说的挺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你说。
生:小说的环境也很重要,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明白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小
说的主题。
2.让学生去发现
从字音字形到语言品析,从梳理情节到人物形象,从角色朗读到体会写法……老师总是引导学
生去发现,去探究,去思索。
例如课堂尾声部分:
师:鲁迅先生说,在所有的作家中,他最喜欢俄国的契诃夫,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不只是简单的
招人一笑,你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但笑过之后,总会引起你的深思,有发人深省的功效。契诃夫曾
经给俄国一个《幽默》杂志写五年的专栏,有人说,你写这样的短篇永远也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
就,而契诃夫说,我就是喜欢写这样的小故事。当然,也正是这样的一些发人深省的小故事,让他
把自己写成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就像《变色龙》,其实写的就是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小人物,来
处理狗咬人的这样一件小事,但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却是那样的深刻。这样的写法我们可以称之为
什么?
生齐:以小见大。
【师板书:小人物 小事情 以小见大】
师:除了“以小见大”之外,本文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还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
师:夸张是讽刺小说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生:还有细节描写,在塑造奥楚蔑洛夫和赫留金人物形象时所使用的方法。
师:对。大家总结得很好。看来,要想表现一定的主题,不一定非要选择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大
事件,那些我们身边的小事小人物更能反应一个社会的真实面貌。其实,奥楚蔑洛夫和赫留金想成
为这样的人吗?就像上学期我们读的祥子,刚来到城里的时候,是那样的健壮、朴实、善良、勤劳,
可是后来沦为一个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这是他想要的结果的吗,不是,而是那个特定的社会现实,
把他们塑造成这样的人。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非常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精彩的情境导入,还是联系
学生生活经验,无论是自主、合作、探究,还是朗读、默读、角色演读,老师总是“激励、唤醒、
鼓舞”,关注学情,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
维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