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ID:674341

大小:66.93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广东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 6 小题,选择题每题 3 分,主观题 6 分,共 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 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 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 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 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 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 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 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 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 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伦理自觉,并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 2 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 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 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 《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 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 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 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 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 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 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 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 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 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 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 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 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 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 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 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 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 3 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 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 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 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 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 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B.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历史悠久。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中国人的 价值观内蕴着一种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 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 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 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 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 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 4 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全国 60 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占全国总人 口数的 181%,共中 65 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12.6%,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 老年人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老龄化社会进程,带来的却是被忽视的大量需求。有专家表示:“全社会的老龄化是大趋势,但老年 人互联网渗透率只有不到两成。现在已经有老人手机,而且很多手机也具有极简模式,方便老人使用。” 但是在不断推出的智能终端设备和多样化的 APP 面前,老年人在“数字鸿沟”里愈陷愈深。 (摘编自通信世界网《老年人“数字鸿沟”有多深?》) 材料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强调,帮助老年 人跨越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鸿沟”,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是考验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为解决这一课题, 《方案》从 7 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出发,举出 20 项重点任务,以具体解决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 问题。同时,对每项任务明确相应的落实主体,并给出三大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机制。国家要建立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推进;地区要建立相应协调 推进机制,细化措施,确保落实到位。二是加强督促。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工作台账,定期组织开第三方 评估,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做实做细。三是营造环境。把促进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作为国情教育的重点。 此外,有关专家还指出,协调智能化与老龄化发展,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除了《方案》提出的相关 措施之外,还要“保基本、优服务、促培训”,一方面针对老人们不想用的问题作出应对,另一方面针对 不能用和不会用给予对策。只有让智能化发展适应老年人,且改进传统服务方式,才能最终将问题解决。 (摘编自智能制造网《智能化和老龄化如何协调发展?》) 5 材料三:很显然,健康码、手机支付之类管理便利,嫁接于智能手机等设备之上,对没有相关设备或 者不会使用相关设备的人来说,反而成了最大的不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在开发相关功能时就应该想到, 并且做好备用方案,而不是一再对老年人简单粗暴地说“不行”。 关注老年人的需求,解决老年人在用智能技术方面可能遇到的突出因难,智能社会建设完全可以充分 兼顾老年人需要。遇到新问题,想尽办法解决,这才叫公共服务。相反,习惯性当“甩手掌柜”,那是公 共服务“病”了。此番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困难给出实施方策,正是针对这 一问题“对症下药”。 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语境下,用人性化服务弥合数字鸿沟,本应成为一种常态。之所以让老 年人在智能时代遇这么多辛酸,背后的实质是服务意识不到位,与过去一些部门“脸难看、事难办”的现 象,是同一棵树上结下的不同果子。那些真正服务意识强的地方和单位,老年人被落下、被遗忘的感觉或 许就要轻很多。所以,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关键需要夯实相关部门的责任。 (摘编自《别让老年人被智能时代抛下》晏庆盛) 4.关于老年人“数字鸿沟”,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鸿沟在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体现之一,是智能终端设备和多样化 APP 不断推出,而老年人的大量 需求被忽视。 B.数字鸿沟的产生,表明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遭遇了困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方案》,帮助老 年人跨越了这一鸿沟。 C.数字鸿沟问题的彻底解决,一方面需要针对老人们不想用的问题作出应对,另一方面还要针对不能用 和不会用给予对策。 D.数字鸿沟在智慧社会建设中是完全可以弥合的,只要提升人性化服务,就可以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 融入智慧社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虽然有老年手机等可供使用,但老 年人互联网渗透率仍然较低。 B.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方案》高度重视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上遇到的困难,以三大保障措施解决这 6 一考验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C.智能化发展对没有相关设备或者不会使用相关设备的人来说,成了最大的不便,因此智能化发展需要 兼顾老年人的需求。 D.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和长期存在的“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导致老年人在智能时代遭遇诸多 辛酸,深陷数字鸿沟。 6.老人被家属抬着进银行刷脸认证,老年病人因没有健康码被困医院门口等新闻引发了公众热议。请结 合上述材料,提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 1.B 。A. “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家国天 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 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它”应是“家国天下”,而不是“国”,缩小了 范围。 C.“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 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 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说法 绝对。 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由材料三“这要 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可知,文中 是说“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而不是“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于文无据。故选 B。 2.A.A .“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材料二引用 《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和天 下太平”的观点。 故选 A。 3.D 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 7 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 的”的观点。故选 D。 4.A. B.“跨越了”错误。从原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 施方案》强调,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鸿沟’,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来看,是帮助老年人 “跨越了”数字鸿沟,而不是已经跨越。 C.“数字鸿沟问题的彻底解决,一方面需要针对老人们不想用的问题作出应对,另一方面还要针对不能用 和不会用给予对策”错误。以偏概全,这里说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只是“全社会的努力”,解决数 字鸿沟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举措,即上文的三大方面的措施。 D.“数字鸿沟在智慧社会建设中是完全可以弥合的,只要提升人性化服务,就可以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 融入智慧社会”错误。“只要……就”条件错误,原文最后一句,是“关键需要夯实相关部门的责任”。故 选 A。 5.D. D.“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和长期存在的‘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导致老年人在智能时代 遭遇诸多辛酸,深陷数字鸿沟”错误。因果混乱,长期存在的“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也是“果”,不 是“因”。故选 D。 6.(1)建设服务型政府,夯实部门责任;(2)开发商开发相关功能时考虑老年人实际,不简单粗暴;(3)全 社会共同努力,关注老年人需求,改进传统服务,培训服务相结合;(4)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方案”,落实 主体,强化保障。 由“一是建立机制。国家要建立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推进”“让老年人更好 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关键需要夯实相关部门的责任”分析可知,建设服务型政府,夯实部门责任;由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在开发相关功能时就应该想到,并且做好备用方案,而不是一再对老年人简单粗暴 地说‘不行’”分析可知,开发商开发相关功能时考虑老年人实际,不简单粗暴;由“一方面针对老人们 不想用的问题作出应对,另一方面针对不能用和不会用给予对策。只有让智能化发展适应老年人,且改进 传统服务方式,才能最终将问题解决”分析可知,全社会共同努力,关注老年人需求,改进传统服务,培 训服务相结合;由“此番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困难给出实施方策,正是针对 这一问题‘对症下药’”分析可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方案”,落实主体,强化保障。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卷 8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3*3+4+5=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 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 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 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 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 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 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 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 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 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 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 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 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 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 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 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 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 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 9 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 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 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 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 、人工神经网络(ANN) 等仿生大招, 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 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 2+2=8 或者 2+2=0 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 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 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 Q 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 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 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 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 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 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 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 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B. 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 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C. 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 的最终灭亡。 D. 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 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 的形式逻辑。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 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 《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 10 能的远期威胁。 C. 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 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 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 原因。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 宋代秦观的作品。 B. 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 逻辑可以穷尽。 C. 某网站售价 15 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 甚至“另一大半”。 D. “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 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 分) 5. 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5 分) 【答案】 、1. A (A. “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错误。由原文“要 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 A。) 2. C (C. “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 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错误。由原文“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 (ANN)等仿生大招,……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知,机器无法像人一样非逻辑、 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只能让机器人迷糊,选项曲解文意。故选 C。) 11 3.B(作答本题,需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 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观点。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 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例举的是人工 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C.“某网站售价 15 元的‘写作软件’”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 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D.“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例举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写作类 型,不可以作为论据。B. “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 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本例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可以作为论据。故选 B。) 4. ①对比论证,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指出技术主义的缺陷。②举例论证,列举人类智能中 的一些“大智若愚”, 是人工智能无法辨识的,甚至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以此来论证人工智能的缺陷。 (每点 2 分) 5. 不认同。(1 分)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 的问题的更深层面。(2 分)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要有自己的思考。(1 分)并且 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1 分)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小题。 龙须沟(节选) 老舍 [提示]话剧《龙须沟》以主人公程宝庆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 故事为主线,描述了北京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 1950 年 初夏。 [娘子由外面匆匆走来。] 二春:娘子,看见二嘎子没有? 12 娘子:怎能没看见?他给我看摊子呢! 大妈:他荒里荒唐的,看摊儿行吗? 娘子:现在,三岁的娃娃也行!该卖多少钱,卖多少钱,言无二价。小偷儿什么的,差不离快断了根!(低 声)听说,官面上正加紧儿捉拿黑旋风。一拿住他,晓市就全天下太平了。他不是土匪头子吗?哼, 等拿到他,跟那个冯狗子,我要去报报仇!能打就打,能骂就骂,至不济也要对准了他们的脸,啐 几口,呸!呸!呸!偷我的东西,还打了我的爷们! [程疯子慢慢地由屋中出来。] 二春:疯哥,你在家哪? 疯子:有道是,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娘子:又是疯话!我问你,你这两天又怎么啦? 疯子:别瞪眼!我就怕吵架!我呀,有了任务! 二春:疯哥,给你道喜!告诉我们,什么任务? 疯子:民教馆①的同志找了我来,教我给大家唱一段去! 二春:那太棒了!多少年你受屈含冤的,现在民教馆都请你去,你不是仿佛死了半截又活了吗? 娘子:对啦,疯子,你去!去!叫大家伙看看你!王大妈,二姑娘,有钱没有?借给我点!我得打扮打扮 他,把他打扮得跟他当年一模一样的漂亮! 疯子:我可是去不了! 二春:怎么?怎么? 娘子:怎么?怎么? 疯子:我十几年没唱了,万一唱砸了,可怎么办呢? 娘子:你还没去呢,怎就知道会唱砸了? 疯子:还有,唱什么好呢? 13 二春:咱们现编!等晚上,咱们开个小组会议,大家出主意,大家编! 疯子:难办!难办! [四嫂夹着一包活计,跑进来。] 四嫂:娘子,二妹妹,黑旋风拿住了!拿住了! 娘子:真的?在哪儿呢? 四嫂:我看见他了,有人押着他,往派出所走呢! 娘子:我啐他两口去! 二春:走,我们斗争他去!把这些年他所作所为都抖漏出来,教他这个坏小子吃不了兜着走! 娘子:疯子,你也来! 疯子:(摇头)我不去! 娘子:那么,你没教他们打得顺嘴流血,脸肿了好几天吗?你怎这么没骨头! 疯子:我不去!我怕打架!我怕恶霸! 娘子:你简直不是这年头儿的人!二妹妹,咱们走! 二春:走!(同娘子匆匆跑去) 疯子:(独自徘徊)天下是变了,变了!你的人欺负我,打我,现在你也掉下去了!人、老实人、受委屈 的人,都抬起头来;你们恶霸可头朝下!哼,你下狱,我上民教馆开会!变了,天下变了!必得去, 必得去唱!一个人唱,叫大家喜欢,多么好呢! [狗子偷偷探头,见院中没人,轻轻地进来。] 狗子:(低声地)疯哥!疯哥! 疯子:谁?啊,是你!又来打我?打吧!我不跑,也不躲!我可也不怕你!你打!我不还手,心里记着你; 这就叫结仇!仇结大了,打人的会有吃亏的那一天!打吧! 四嫂:(从屋中出来)谁?噢!是你!(向狗子)你还敢出来欺负人?好大的胆子!黑旋风掉下去了,你不 14 能不知道吧?好!瞧你敢动他一下,我不把你碎在这儿! 狗子:(很窘,笑嘻嘻地)谁说我是来打人的呀! 四嫂:量你也不敢!那么是来抢?你抢抢试试! 狗子:我已经受管制,两个多月没干“活儿”②了! 四嫂:你那也叫“活儿”?别不要脸啦! 狗子:我正在学好!不敢再胡闹! 四嫂:你也知道怕呀! 狗子:赵大爷给我出的主意,教我到派出所去坦白,要不然我永远是个黑人。坦白以后,学习几个月,出 来哪怕是蹬三轮去呢,我就能挣饭吃了。 四嫂:你看不起蹬三轮的是不是?反正蹬三轮的不偷不抢,比你强得多!我的那口子就干那个! 狗子:我说走嘴啦!您多担待!(赔礼)赵大爷说了,我要真心改邪归正,得先来对程大哥赔不是,我打 过他。赵大爷说了,我有这点诚心呢,他就帮我的忙;不然他不管我的事! 四嫂:疯哥,别光叫他赔不是,你也照样给他一顿嘴巴!一还一报,顶合适! 狗子:这位大嫂,疯哥不说话,您干吗直给我加盐儿呢!赵大爷大仁大义,赵大爷说政府也大仁大义,所 以我才敢来。得啦,您也高高手儿吧! 四嫂:当初你怎么不大仁大义,伸手就揍人呢? 狗子:当初,那不是我揍的他。 四嫂:不是你?是畜生? 狗子:那是我狗仗人势,借着黑旋风发威。谁也不是天生来就坏!我打过人,可没杀过人。 四嫂:倒仿佛你是天生来的好人!要不是而今黑旋风玩完了,你也不会说这么甜甘的话! 疯子:四嫂,叫他走吧!赵大爷不会出坏主意,再说我也不会打人! 四嫂:那不太便宜了他? 15 疯子:狗子,你去吧! 四嫂:(拦住狗子)你是说了一声“对不起”,还是说了声“包涵”哪?这就算赔不是了啊? 狗子:不瞒您说,这还是头一次服软儿! 四嫂:你还不服气? 狗子:我服!我服!赵大爷告诉我了,从此我的手得去作活儿,不能再打人了!疯哥,咱们以后还要成为 朋友吧,我这儿给您赔不是了!(一揖,搭讪着往外走) 疯子:回来!你伸出手来,我看看!(看手)啊,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这我就放心了!去吧! [狗子下] 四嫂:唉,疯哥,真有你的,你可真老实! 疯子:打人的已经不敢再打,我怎么倒去学打人呢!(入室) (有删改) 【注]①民教馆:民众教育馆,负责开展群众文化活动。②“活儿”:偷窃。 1. 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娘子不再担心小偷、地痞偷抢,放心让二嘎子看摊子,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气正在转变、新秩 序正在形成的社会现实。 B. 听到程疯子说去不了民教馆,二春、娘子同时连问“怎么?怎么?”,既表现了二人对此的不解,也 写出了二人对程疯子的关切。 C. “夹着一包活计,跑进来”,借四嫂上场动作,写其勤劳直爽的特点,传达出她得知恶霸被抓的兴奋 以及向大家传递消息的急切。 D. “低声地”“笑嘻嘻地”“一揖”等舞台说明交代了狗子向程疯子道歉时的神态、动作,表现出狗子改 造自己的自觉性与诚意。 16 2. 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戏剧构思巧妙,借未出场的恶霸黑旋风串联多个场景,推动剧情发展,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 打黑除恶带来的新变化,从而突出戏剧主题。 B. 剧中独白能多维度展现人物性格,程疯子独自徘徊时的一段话,写出了他对时代新变化的喜悦,更表 现了他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 C. 戏剧善用语言刻画人物,狗子上场时,疯子说“谁?啊,是你!”四嫂说“谁?噢!是你!”,一字之 差,一标点之别,尽显人物不同的内心情感。 D. 剧中的台词极具个性与地方特色,如“抖漏”“碎在这儿”“加盐儿”“玩完了”等,在展现人物性格 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北京味。 3. 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表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本文围绕程疯子写了哪些冲突?请简要概括。 (3 分) 4. 现代文艺理论家周扬称赞“啊,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这句台词“有斤两”,请谈谈你对这句台词的理 解。 (6 分) 【答案】 7、D D 项,“表现出狗子改造自己的自觉性”错,根据原文“我已经受管制”“赵大爷说了,我要真心改邪归正, 得先来对程大哥赔不是,我打过他。赵大爷说了,我有这点诚心呢,他就帮我的忙;不然他不管我的事”, 可知狗子是在赵大爷的管制下前来赔礼道歉的,并非改造自己的自觉性。故选 D。 8、B B 项,“更表现了他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错,根据原文“天下是变了,变了!你的人欺负 我,打我,现在你也掉下去了!人、老实人、受委屈的人,都抬起头来;你们恶霸可头朝下!哼,你下狱, 我上民教馆开会!变了,天下变了!必得去,必得去唱!一个人唱,叫大家喜欢,多么好呢”,可知程疯 子在新中国成立后可以抬头做人,人民政府打黑除恶,他的内心是喜悦的,对生活燃起希望,并没有表现 17 出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故选 B。 9、①大家支持程疯子到民教馆而他没信心去的冲突(1 分);②娘子要和程疯子一起去斗争黑旋风而程疯 子不敢去的冲突(1 分);③四嫂鼓动程疯子打狗子而他不打的冲突(1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戏剧冲突及筛选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筛选文本有关 冲突的相关内容,冲突可以是人物自身的,可以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也可以是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从不 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原文“那太棒了!多少年你受屈含冤的,现在民教馆都请你去,你不是仿佛死了半截又活了吗”“对啦, 疯子,你去!去!叫大家伙看看你!王大妈,二姑娘,有钱没有?借给我点!我得打扮打扮他,把他打扮 得跟他当年一模一样的漂亮”“我可是去不了”“我十几年没唱了,万一唱砸了,可怎么办呢”,通过二春、 娘子与程疯子的对话,可概括出“大家支持程疯子到民教馆而他没信心去的冲突”; 原文“疯子,你也来”“那么,你没教他们打得顺嘴流血,脸肿了好几天吗?你怎这么没骨头”“(摇头) 我不去”“我不去!我怕打架!我怕恶霸”,通过娘子与程疯子的对话,可概括出“娘子要和程疯子一起去 斗争黑旋风而程疯子不敢去的冲突”; 原文“疯哥,别光叫他赔不是,你也照样给他一顿嘴巴!一还一报,顶合适”“四嫂,叫他走吧!赵大爷 不会出坏主意,再说我也不会打人”,通过四嫂与程疯子的对话,可概括出“四嫂鼓动程疯子打狗子而他 不打的冲突”。 10、①表达程疯子对狗子过去打自己的谴责(1 分);②表示程疯子对狗子道歉的接受(1 分);③蕴含程 疯子对狗子改过自新的劝勉(1 分);④表现程疯子的善良与宽容(1 分);⑤体现了“人们在新中国新风 气的引导下,好好做人、开启新生活”的主题(2 分)。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做此类题时,可用“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 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还原本句,体会修辞句;立足整体,体 会主旨句。 联系上文,过去狗子打过程疯子,在赵大爷管制下来赔不是,四嫂鼓动程疯子打狗子而他不打,程疯子叫 18 狗子伸出手,说“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言外之意①,大家都是人,本应地位平等,但过去恶霸横行,狗 子仗势歁人,老实人受尽了欺负,表达了程疯子对其恶行的谴责,现在政府人民政府打黑除恶,恶霸倒台, 狗子在管制下重新做人,联系下文“这我就放心了”,表达了程疯子对狗子道歉的接受,并表达对他改过 自新的劝勉,表现了他的善良宽容;程疯子叫狗子伸出手,说“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言外之意②,人的 手是用来做人该做的事的,不是用来打人的,联系上文“从此我的手得去作活儿,不能再打人了”,突出 了人们在新中国新风气的引导下好好做人、开启新生活的主题。 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同时,礼又是乡里社会的规范,为人立 身处世的道德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尊礼行礼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乃至生存原则。上至国家典 章制度,中到社会礼俗和民间风尚,下及家庭伦理和行为规范,无不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儒家礼制的种种影 响,留存着道德的烙印,讲求社会的和谐关系。因此可以说,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为 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因为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仰 仰”的外在形式,而且更加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此即《礼记·郊特牲》所说的“礼之所尊,尊 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 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 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传统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的重要作用。在我们看来,讲究礼仪、讲求礼义即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内在特质之一。尽管作 为制度规范的传统礼制已经解体,但作为精神追求的礼义却不会随之泯灭,它以礼仪、礼俗等形式顽强地 存活在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 我们看到,在当下社会生活中,面对日趋丰富的生活样式和更加多元的价值取向,从漫长的历史中走 来的传统礼仪及其礼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礼仪和礼义的精神追求却从未停息, 也不会停息。 19 如果放宽视野,即可看到世界上各个民族共同体都有对礼仪、礼节、礼俗的追求和向往。这是因为人 类社会的运行和延续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持,而这些秩序的形成和维系除了依赖硬性的法律条文外,在更 多的场合则是要靠软性的伦理道德来维系。在实际生活中,通常表现为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准则。所以 在多数场合中,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往往不是从奖惩角度,而是从动机、德性、良知角度来考虑自己行 为正当性的。价值观念的外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和如何对待自然界这三个向度 上。正如龙应台在《文化是什么》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 ——他不苟且,因为不荀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 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而“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在这个意义上,礼体现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也就是中华传统礼制中一以贯之的“敬”。这种“敬”,经 过耳濡目染和代代相传,成为人们对心中理想的守望和期盼,发挥着抚平内心躁动,增加社会和谐和提升人 类文明程度的功效。所以,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共同体都有自己的礼俗和礼仪,并且在礼俗和礼 仪的背后,都有一套价值观的支撑。无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摘编自汤勤福、葛金芳《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 材料二: 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孕育出发达的文明,物质的富足给予人们充实精神层面的条件。礼仪的出现 和发展程度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息息相关。传承古代礼仪中的精髓,对内有助于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思 想道德素质,对外则展现了中国的国家风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当代,礼仪的价值更多的 是作用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当今社会,需要有优秀的 古代礼仪和文化来平静和安抚一些人浮躁的内心,提高对礼仪的敬畏之心,防止社会价值观在日渐富足的 物质生活中变质。社会可以继续前进发展,但是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能抛弃,不能因走得太远而忘记古人 在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等方面为我们留下的优秀遗产。对古代礼仪精髓的传承可以使我们国家走向国际化 的同时,依然保持自己在文化上的深厚底蕴和特色。中国正在致力于对外开放,置身于全球化潮流中,提 出“一带一路”倡议、创办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工作等,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 面向世界。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中心,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其礼仪、文化有独特的 魅力,对世界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也将因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继续为世界瞩目。这 些在中国对外交往中,能够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同时,也将为中国带来极大的经济价值。 20 在古代礼仪的取用上,我们需要结合现代价值观,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古 代礼仪中符合现代价值体系的内容。全盘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可取的,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古为今用”。 (摘编自郗悦《对中国古代礼仪的当代价值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礼谈起,由古及今,由中及外,对于礼的阐述逐步扩展,最后归结到“敬”这 一礼的核心观念上。 B.《礼记·郊特牲》中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说明古人对礼已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就超出了“威仪 仰仰”的外在形式。 C.材料一在分析世界上各个民族为什么对礼都有追求和向往时,能够把礼仪、礼俗的外在形式和其内在的 价值观结合起来谈。 D.材料一引用龙应台的话证明人的价值观念外化的三个向度,龙应台的话同样也可以用来证明“礼”也是 社会的一种内在需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思想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体现其思想的礼制也在国家典章制度、社会礼俗等方面产 生着种种影响。 B.道德重在实践,行礼可以律己,律己可以提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可以塑造更高的人格,以至成为道 德高尚之人。 C.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一样,在表现不同的礼仪、礼俗的外在形式下,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内 在的价值追求。 D.我们今天对传统礼仪的继承,既要符合我国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也要考虑国人走出国门所产生的中华 文化的国际影响。 3.下列材料不能用来证明“礼仪、礼俗等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的一项是(3 分) A.共青团中央印发《全国中学生 18 岁成人仪式规范》,通过规范的 18 岁成人仪式教育来进一步加强对中 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21 B.人们在写信时常用尊称,如给老师写信,在称呼下可加“老师”“先生”“座右”,给父母长辈写信, 在称呼之下可加“膝下”“尊前”等。 C.家谱与国史、方志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在网络上有在线修谱、保存分享、家庭联系等 网络服务,使家谱更方便记录与传承。 D.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少先队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中学生要见义勇为,勇于斗争, 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劝阻。 4.应怎样看待礼仪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请简要分析。(4 分) 5.继承优秀的传统礼仪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1.D(A 项,对文意理解有误。材料一的最后归结点并不是“敬”而是礼的内在价值;同时从原文中看,“敬” 只是礼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体现,而不是礼的“核心观念”。B 项,从原文中看,礼既有外在的礼仪形式,又有 内在的价值观念,说“超出了威仪仰仰的外在形式”,就把形式与内容割裂开来,说法欠妥。C 项,从原文最 后一段看,作者在分析世界上各个民族为什么对礼都有追求和向往时,是从礼的社会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的,并没有“把外在形式和其蕴含结合起来”的相关论述。) 2.B(B 项,“以至成为道德高尚之人”说法过于绝对,提高道德修养虽然可以塑造更高的人格,但不一定就会 产生“成为道德高尚之人”的结果。) 3.C(家谱属于中华礼仪、礼俗的范畴,但它不在“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 4.礼仪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1 分)礼仪可以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 了,民众的物质生活更富足了,有利于礼仪的建设和提升。(3 分。只谈一面得 1 分) 5.①社会秩序需要靠软性的伦理道德来维系,继承优秀的传统礼仪对稳定当今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②优秀的传统礼仪中的思想精髓对个体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当今社会的人道德水准的提升;③在 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传统礼仪中的精髓思想,可以抚慰人躁动的内心,使人更理智地对待社会。 (一点 2 分,只要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广东省惠来县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运河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对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是对运河本体的研究,它主要考察人类行为对 自然水系的影响,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运河的开挖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这 种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便于交通运输、但从客观效果看,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同时,运河的开挖也引起了 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运河学关注的不只是河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其工程技术进步,同时应该包括开 挖运河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水文改变、自然水系化、湖泊形或与消长…… 关于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是运河在区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运河流经及辐射区域 产生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社会现象入手,探究其发展演变过程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运河区城 社会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与运河密切相关、有运河因素注入的 综合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水系不发达的北方地区,运河交通有其他交通路线无法相比的优势: 经济省カ,利用水的浮力,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承载能力强,船可以运送其他运输工具无法装载的大 宗物资和大型物体;受恶劣天气和山隔水阻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小……运河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大而广泛:举 凡政治、军事、商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居住环境、城镇格局、文化文流、习俗变化、社会流动等 等,方方面面都有运河流动的印记。我们十分关注上述社会因素和社会现象,更关注运河对这些社会因素、 现象形成和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研究中国历史离不开运河,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社会现象与运河也有关系。运河开发 史和送河区域社会史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明清时期, 国家视运河漕运为经济命脉,明清史书中,有关运河漕运的记载很多,与运河相关的事件、人物比比皆是。 中国运河研究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运河的研究与社会史有许多叠合之处。社会史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学 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进行研究。社会史是历史学的重要 分支,也是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社会史与社会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研完往昔的社会整体及其各个 侧面,而后者研究现实社会的结构及社会问题。运河学研究的许多内容属社会史范畴,所以研究运河,不 仅需要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还需要使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运河学的研究是一项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研究,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汇集与综 合。这种汇集与综合不是无序的拼凑,也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 23 运河学研究的起点是对京杭运河文献及其他资料的搜集、保护、整理、研究。它可以为学术研完提供 基本的材料,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了河学研究的文化功能。 运河学研完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借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 动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过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 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运河学的相关研究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同时提醒人们关注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全面认真审视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决策失误。 (摘编自李泉《运河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材料二: 距今已有 2500 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长达 3200 公里的中国大运河充分吸纳了沿线的 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淮扬、吴越等六大文化带的文化资源,沿线有水工遗存、运河故道、名城古镇 等物质文化遗产近 3000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产 450 余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的区域。但是 迄今为止,中国大运河文化并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归纳。运河学的建立可以整合优化这些优质文化资源,形 成一批论文、丛书等研究成果,创造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通过 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让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可以推出一 批文化项目、出版项目、产业项目来振兴运河文化,建设一批送河文化旅游小镇,打造一批运河文化产业 园区来发展运河经济;可以凭借大运河这一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对外输出文化产品,宣传中华优秀文化, 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可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运河文化,推进科学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集体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 力。 (摘编自姜师立《运河学的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及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挖运河的直接目的是便于交通运输,但在客观上对运河区域的水文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与 消长等产生了影响。 B.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不是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注入了运河因素的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综 合研究。 C.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因此运河学应主要研究运河带来的 24 历史教训。 D.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整合优化大运河优质文化资源,可以弥补大运河文化还没有 总结归纳的不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古代,运河交通有经济省力、承载能力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等优势,这是其他交通路线无法相 比的。 B. 明清时期,运河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研究明清历史应将明清时期运河区域社会史研究作为重要组 成部分。 C. 运河学研究能够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彰显运河的文化功能,因此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 D. 运河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运河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运河区域社会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 分) A. 对运河漕运历史的研究 B. 对运河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 C. 对运河城镇带兴衰的研究 D. 对运河区域商业发展的研究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 请依据材料二简要阐述建立运河学的文化意义。(6 分) 【答案】 1. A (B 项,原句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C 项,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 教训都是运河学的社会功能,没有主次之分:D 项,原义是“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归纳"。) 2. C(无因果关系。) 3. B(“对运河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属于“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研究。) 25 4. 首先指明了运河学的研究内容(对象)(1 分);接着论述了运河学的研究方法(1 分)及其特点(1 分); 最后揭示了运河学的研究功能(1 分)。 5. 可以总结、整合、优化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呈现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可以挖掘运河的优质文化 资源,更好地传承传播运河文化;可以利用运河文化,发展运河文化产业,振兴运河经济;可以输出 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评分建议:一点 2 分,答对三点得 6 分;意思对即可。照抄原文的酌情扣分。)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1-13 题。(12 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①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 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 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 年 11 月,韩国 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 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②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 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 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 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 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 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 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③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 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 义了。 ④“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 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 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 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 26 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 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⑤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 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 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 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 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 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⑥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 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 化的传统节日。 C.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却只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 D.我国的岁时节日非常强调“节物”,“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 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 12. 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角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 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 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国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13.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6 分) 【答案】 27 11.C“只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不对,应是重视“天人合一”,故 C 错。 12.B 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阐述无限夸大,故 B 错。 13.(1)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2)和谐人事,对人情的呼唤; (3)和谐身心,对生命的关怀(每点 2 分,答对 3 点给 6 分)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 分) 材料一: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可以包括一切经营着集体生活的动物,但主要是人类的集体生活,人类的社会。 所以我们不妨说,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经营共同生活的集体的学科。 “共同生活的集体”必须有一个大家都公认和公守的生活行为规范。普通就叫“规矩”。这些规矩哪 儿来的呢?靠文化,靠人类社会传下来的那一套办法。许多经营集体生活的动物,它们是依靠本能来配合 它们相互间的行为的。而人们却不同,主要是靠传下来的习俗,我们不是生长在自然界里,而是生长在一 个文化界里。 社会是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临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集体,而是一个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有文 化的集体。它是很复杂的,它包含着满足个人生活和集体持续多方面需要的种种集体活动。这个复杂的集 体活动都并不是乱七八糟的,而是一套有系统的安排。我们要去认识它,就要运用很多概念、格格、框框。 我们要对它进行分析-分而析之,分析其异同,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取一个名字,形成一个概念。 社会是个集体,这个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首先是个生物的单位。个人作为一个生物的单位,它 是个有生有死,有痛有痒的个体。说它是个单位,是个个体,就是指它是与别的单位分开的,互相独立的, 生死不与共,痛痒不相关的。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封闭的实体。可是人们生活又需要集体,要同别人生死与 共、痛痒相关。这与一群羊不一样。羊群在被狼追赶时,每只羊都自顾自地奔跑,有只羊被狼抓住,吃掉, 别的羊就可以逍遥了,它们并不关心那死掉的羊。而人却不然,要共同想法对付敌人,所谓同仇敌忾。母 亲爱孩子,自己不吃也要省下东西来给孩子吃。我看这里固然有一点生物基础,但主要是集体的文化教育 出来的感情。这就是通过文化,使生物上断离的个体变成一个整体。 28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还要从另一方面去看。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人死光了,这个由这些人形成的社 会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只有一批人集合在一起也不成一个社会。聚集在一起的人要经营共同生活,这就需 要一套互相配合行动的规定了的办法。有点像演出一台戏,光有演员还不够,演员们必须串定一套角色: 生旦净丑,按照扮演的角色去演唱。社会里生活也是如此,我们对某个人是“父亲”,对某个人是“丈夫”, 对某个人是“老师”等等,父亲、丈夫、老师都是身份,所有的身份综合起来成为一个社会结构。 我们个人就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各种身份进行社会活动。每个身份都是一套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所谓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指在这个结构生活的人都得按身份办事。第一个“父”字是指个人,第 二个“父”字是指身份。如果个人不按规定的模式串演这个角色,那就出现“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 臣不臣”的状态。 在社会结构中规定的身份是一种生活的手段,是用来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的。需要 在变化,手段也要随着变。这就是社会的变迁。当这一种手段不能满足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个人们的生活 需要时,这些行为模式也就站不住了。当然社会变迁不是很简单的,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分析的过程。 社会学者为了要研究社会结构,所以常常把一套有关的社会身份,比如用来满足人们某种同一需要的 身份,看成是一个体系,称它作社会制度,有如亲属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等等。这种分 类各个社会学家也不一定一致的。他们认为社会结构就是由这许多社会制度所形成的一个大体系。社会结 构是一个整体,意思是说:一个社会里的各种制度是互相关联的,互相起着制约和配合的作用。动一毛要 牵全局。 (摘编自费孝通《社会学在讲什么》,有删改) 材料二: 为克服社会学既有范式的局限,社会学有必要走出“只见社会不见个人”的困局。尽管在过去很长一 段时间,社会科学的主流范式关注的是社会和结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流研究仍会如此。如费孝通 所说,这是社会科学的工具意义。但是社会科学还有一个人文意义,这便是对“人”的关注,它位于深层 的意义世界。社会学发展到今天,只有工具意义显然是不够的。一方面不利于一门“学”的建立,即不利 于确立社会学在学科分类中的坚实地位;另一方面,即便从改变世界的工具角度来说,也不利于社会学对 世界的全面理解,社会学的科学范式在增进世人对社会的理解方面依然有所局限,从而影响了社会学改变 世界的力量。而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探究主体世界的深层意涵,恰是社会学的独特视角,也是费孝通为我们 指引的方向之一。在社会关系视角下研究人的主体问题,一方面有必要弥补以往社会学忽视人的主体问题 29 的局限性,讨论主体适应社会乃至改造社会的过程和情态;另一方面,也有必要说明处于社会关系等各种 限制中人的调整能力或失调状态。概言之,社会学应该在增进对主体的理解方面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这 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增进文化自觉和促成文化转型的实践世界也颇具价值。 (摘编自刘亚秋《费孝通社会学思想中的主体性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社会是人的集合,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了社会,而社会又在不断地影响着人的行为。 B.在社会结构中规定的身份是一种用来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手段,这种手段的 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C.因为对结构分类的认知存在差异,所以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结构时需要利用社会身份来进行体 系划分。 D.只要在社会学研究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就能确定社会学的坚实地位,增强社会学改变世 界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等观念,主要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教育出来的感情,成了大家公 认的伦理或习俗。 B.如果每个人不按其社会结构中的“身份”活动,就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如孔子说的“春秋之 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C.各类社会制度是互相影响的,比如我国西周时期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宗法制”就是“分 封制”实行的基础。 D.社会学研究中的“人文意义”比“工具意义”更为重要,我们要迅速扭转当下社会学研究中“重 工具不重人文”的现象。 3.根据材料一中的观点,下列关于社会形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子》中描述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 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态,不能算是一种社会形态。 30 B.《鲁宾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 15 年,凭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搭建房子、种植 谷物、驯养动物,这荒岛因鲁宾逊的存在也成了一个小型社会。 C.在一所学校里,师生在一起集体生活,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身份,大家有一些公认和公 守的行为规范,所以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 D.动物中也有一些非常具有“团队精神”的集体,比如狼和蜜蜂,都有着严格的秩序和纪律,都 很注重分工协作,它们也可以算是一种小型社会。 4.假如你的朋友想从事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给他提几条建议。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答案】 1.A 2.D 3.C 4.①明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理清社会学的研究方法;②研究中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社会关 系的角度探究主体世界的深层意涵。 5.首先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然后解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后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再顺势论 及社会结构研究中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制度问题。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种手段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决定性因素”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七段“当然社会变迁不是很简单的,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分析的过程”可知,“决定性因素”不对,而且因果倒置,原文是“需要在变化, 手段也要随着变”。 31 C.“因为对结构分类的认知存在差异”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材料一第八段“会学者为了要研究社 会结构,所以常常把一套有关的社会身份,比如用来满足人们某种同一需要的身份,看成是一个体系,称 它作社会制度,有如亲属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等等”可知,是因为“要研究社会结构”, 所以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结构时需要利用社会身份来进行体系划分。 D.“只要在社会学研究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就能……”错误。根据材料二“只有工具意义显然是不 够的……不利于确立社会学在学科分类中的坚实地位……从而影响了社会学改变世界的力量”,可知这里 用“只要……就……”,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社会学研究中的‘人文意义’比‘工具意义’更为重要,我们要迅速扭转当下社会学研究中‘重工具 不重人文’的现象”错误。材料二中说“只有工具意义显然是不够的”,并不意味着“人文意义比工具意 义更为重要”,“要迅速扭转”也根据不足。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小国寡民’状态,不能算是一种社会形态”错误。《老子》中的“小国寡民”状态只是比较原始、 简单,但也有人形成的集体,个体也有“身份”,人与人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当然也是一种社会形态。 B.“这荒岛因鲁宾逊的存在也成了一个小型社会”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明确指出“社会是个集体”,荒岛 上前 15 年的鲁宾逊是一个人生活,故此时的荒岛不是“社会”。 C.满足文中“社会”的各个条件,故正确。 D.“它们也可以算是一种小型社会”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明确指出“社会是个集体,这个集体是由个人组 成的”,故动物的组织不能叫“社会”。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可以包括一切经营着集体生活的动物,但主要是人类的集体生活,人类的 社会。所以我们不妨说,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经营共同生活的集体的学科”和“我们要去认识它,就要 运用很多概念、格格、框框。我们要对它进行分析-分而析之,分析其异同,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取 一个名字,形成一个概念”可知,明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理清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32 由原文“社会学发展到今天,只有工具意义显然是不够的。一方面不利于一门“学”的建立,即不利于确 立社会学在学科分类中的坚实地位;另一方面,即便从改变世界的工具角度来说,也不利于社会学对世界 的全面理解,社会学的科学范式在增进世人对社会的理解方面依然有所局限,从而影响了社会学改变世界 的力量。而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探究主体世界的深层意涵,恰是社会学的独特视角,也是费孝通为我们指引 的方向之一”可知,研究中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探究主体世界的深层意涵。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 1 段“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可以包括一切经营着集体生活的动物,但主要是人类的集体生活, 人类的社会”可知,第 1 段和第 2 段首先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由材料一第 3 段“社会是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临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集体,而是一个在历史过程 中形成的有文化的集体”可知,然后第 3 段解析“社会”的基本特征。 由材料一第 4 段“社会是个集体,这个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和第 5 段“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还要从另一 方面去看。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人死光了,这个由这些人形成的社会也就不存在了”可知,之后第 4 段 和第 5 段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由材料一第 6 段“我们一个个人就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各种身份进行社会活动。每个身份都是一套规定了 的行为模式”,第 7 段“在社会结构中规定的身份是一种生活的手段,是用来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 精神的需要的”和第 8 段“社会学者为了要研究社会结构,所以常常把一套有关的社会身份”可知,再顺 势论及社会结构研究中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制度问题。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