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长春附属学校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2020 年 7 月 13 日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文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习近平同志在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
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先后
来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等历史文化名城考察调研,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城市文脉的关注。
城市文脉是贯穿于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血脉,是这个城市在漫长时光中积淀的地域色彩和
文化个性。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有义务保存好自己城市的文脉,因为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资源
和动能。今天,国人有能力在城市文脉保护中大有作为了。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其他类型的城市,进行了大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制度探索。
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必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外,各地还制订了许多接地气、可操作的具体规
章制度。这些具体细致的法规将会为城市文脉的保存延续发挥长久的积极作用。但是直到今天,总体上看
我国城市文脉保存制度建设的路仍然很长,城市之间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普遍,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空白处
需要填补,都有大量调查研究的具体工作要做。
要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必须发挥多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城市文脉的保护工作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意
愿比较积极。一般说来,企业更适合于需要投资并能得到回报的项目,社会组织更适合于政府购买服务的
项目,个人则多做志愿者或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三者配合,可以较好地推动城市文脉的保存。就中西部城
市文物保护工作最为常见的资金困难问题来说,企业的进入使市场资本参与进来,可以大大缓解这一难题。
就东部城市文物保护人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来说,运用较为充裕的财政资金购买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服务是一
个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
要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必须做到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的辩证统一,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作为城市文脉载体的文物、遗迹、风俗都属于典型的文化资源,必须在保存完好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城市的
重新组织进入百姓生活,才能发挥出传递文明、保存特色、启迪心灵的作用。在此,我们既要关注城市文
脉保存的本真整体效果,又要关注城市文脉延续的长期久远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城市文脉传播的数字虚拟
效果。后者是利用 5G 技术将城市文化资源虚拟化,使其获得数字化的存在方式和延展方式。这是先进科学
技术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开拓运用。
对于城市管理者、建设者来说,一方面,应探索城市文脉的价值内涵、伦理特征、审美倾向。另一方
面,要把这些认知通过街道布局、地名门牌、博物馆展陈、节日民俗活动甚至影视图书多层次立体式地呈
现出来。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又能润物无声地滋养民众心灵,使城市文脉在延续中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不断增强对自己城市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自信。
(节选自刘东超《保存好城市的文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天国人已经有能力保护城市文脉了,对其的保护可通过保护遗迹与风俗来实现。
B. 在保护城市文脉中第一重要的是让接地气的地方规章制度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
C. 中西部和东部城市文物保护遇到的不同困境是因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和文脉的不同。
D. 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滋养民众心灵是保存城市文脉的方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习主席的话和他到文化名城考察调研的事实来表明国家已很重视保存城市文脉的现实。
B. 在论证我国目前要极力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性时,文章是先给城市文脉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
C. 文章是从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三个方面论证社会力量在保护城市文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D. 讨论城市文物保护要更多惠及百姓的观点时,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保护和利用的辩证统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保护城市文脉要保护好城市古建、文物等,这是因为它们身上留存有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风貌。
B. 完好保存城市文脉的载体,可发挥出城市文脉在传递文明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全面进入百姓生活。
C. 历史文化名城指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保存这些城市的文脉有利于传承文化、延续历史。
D. 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既要加强对城市文脉的认知研究,又要注重采取实际行动来呈现对其的认知。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
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
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 项,“第一重要的是”错误,原文有“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必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外,各
地还制订了许多接地气、可操作的具体规章制度”,这说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才是最重要的
规则。
C 项,“文脉的不同”错误。原文所有“就中西部城市文物保护工作最为常见的资金困难问题来说……运
用较为充裕的财政资金购买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服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可见主要原因是经济水
平问题,中西部的资金短缺是经济不发达使然、东部用财政资金购买专业化社会服务是经济发达使然。
D 项,主客体颠倒,原文最后说“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又能润物无声地滋养民众心
灵,使城市文脉在延续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不断增强对自己城市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自信”,可
见应是保存城市文脉后能够促进旅游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等。
故选 A。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正反两方面论述”错误,这段文字主要是从优先保护和合理利用两个方面辩证论述。但不是“正
反”两个方面论述。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
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 项,关系混乱,原文是“必须在保存完好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城市的重新组织进入百姓生活,才能发挥出
传递文明、保存特色、启迪心灵的作用”,意思是城市文脉要发挥传递文明等作用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
城市文脉载体要保存完好,二是这些文化资源要经过现代城市的重新组织,三是要进入百姓生活。选项既
缺少了“经过现代城市的重新组织”这一条件,又将“进入百姓生活”当成了“发挥出城市文脉在传递文
明等方面的作用”的结果。
故选 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
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
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
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
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
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地是世界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地貌骨架,其面积占整个陆地的 30%。山地不限于单
纯的地貌学概念,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和经济综合体。在山地,热量和水分条件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发
生变化,从而引起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变化,农业生产方式也因此而变化。世界上许多高大山系不仅是
自然地理的界线,而且是重要的农业界线。山地地区人口虽然占比不大,但是依赖山地资源生活的人口却
占世界人口的 30%~40%。山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山地的自然风景和空气清新的山地气候是
重要的旅游资源,大多数自然保护区位于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或珍稀动物、植物种属的山地地区。
人类认识山地,利用和改造山地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对山地的描述。
以后的《管子 地员》《汉书·地理志》和《徐霞客游记》等都有翔实的对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
对山地的综合研究是 20 世纪中期才开始的。1968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高山地生态学委员会。国际山地
学会于 1980 年 9 月成立,翌年 5 月正式出版《山地研究与开发》学术性刊物。这些都标志着世界山地研究
已进入一个国际合作的阶段。
(摘编自百度)
材料二
山地生态系统覆盖了地球表面的 1/4,居住着世界 12%的人口,山地生物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提
供了全球 40%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山地生态系统由于海拔高度、坡度与坡向变化,以及造山运动等地质
活动,也成为地球上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山地处于全球变化的最前沿,深受气候变化与经济全球化
的深刻影响,生态环境破坏与恶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山地也因此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热点地区与生态治理
的关键地区。
山区肩负着生态安全屏障、生物资源贮备、经济增益配套、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等多重战略功能。山地
未来必须走生态重构、乡村文明、产业振兴与市场保障的绿色发展之路。
(摘编自许建初《山地未来与绿色丝路》)
材料三
总的来说,全球约 7%的人口(约 5 亿人)居住在山区。近一半的人类则通过获得饮用水、灌溉水、木
材或特殊的农产品,如茶、咖啡、药用植物等,享受到了来自山地完整的生态系统带来的益处。
(摘编自《山地——一个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
材料四
一说到山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农村,是贫穷。然而,山区的未来也可以是“山境”。“‘山
境’不仅要求风景优美,里边还包含了一种人文理念,一种境界,是现实世界中的桃花源。”山地未来项
目发起人、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许建初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7 月 5 日下午,作为 2018 年瑞
士创新周活动的一部分,中瑞可持续山区发展论坛,暨“山地未来红河行——中瑞共同愿景”主题活动在瑞
士驻华大使馆举办。瑞士一直以其风景优美著称。然而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留守村庄出
现,大量的土地也随之荒芜。如何找到新的产业,找到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6 年 3 月,经许建初发起,在来自全球 35 个国家的学者的共同倡议下,以 2002 年成立的“山地生
态系统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世界农用林业中心和红河县人民政府携手打造了山地未来国际合作平台,旨在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
特别是和瑞士伯尔尼大学的合作,创造和分享创新的解决方案,探索山区和山地居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摘编自《山地未来:中瑞合作打造中国版“山境”》,“国际在线”)
4. 下列关于山地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地是世界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上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主要产地,山地的自然风景和空
气清新的山地气候更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B. 山地不是单纯的地貌学概念,而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和经济综合体。其农业生产方式会因海拔高度增加引
起的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变化而变化。
C. 如今全球多地的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使近--半的人类可以获得饮用水、灌溉水、木材或特殊的农产品,
如茶、咖啡、药用植物等。
D. 对山地的综合研究虽然从 20 世纪中期才开始,但人类认识山地,利用和改造山地有数千年的历史,《山
海经》中就有翔实的对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球约 7%的人口(约 5 亿人)居住在山区,其中大部分在低山山区,而依赖山地资源生活的人口则占世
界人口的 30%~40%。
B. 1980 年 9 月成立的国际山地学会,以及翌 5 月正式出版的《山地研究与开发》学术性刊物,都标志着世
界山地研究已进人一个国际合作的阶段。
C. 山区肩负多重战略功能,但山地处于全球变化的最前沿,深受气候变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山地生态
环境破坏与恶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D. 山地未来必须走生态重构、乡村文明、产业振兴与市场保障的绿色发展之路,而 2016 年打造的山地未
来国际合作平台就是在这个理念下的成功探索。
6. 根据全文,概括我国急于探索山区和山地居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原因。
【答案】4. C 5. D
6. ①山地生物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系统服务。②山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
③山区肩负着多重战略功能。④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留守村庄出现,山区和山地居民的
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
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主要产地”于文无据;
B 项,“不是……而是……”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不限……而且还……”,两者都包括;
D 项,“《山海经》中就有翔实的对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错,原文是“《管子•地员》《汉书•
地理志》和《徐霞客游记》等都有翔实的对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
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
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 项,“2016 年打造的山地未来国际合作平台就是在这个理念下的成功探索”于文无据。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
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
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首先要分析并概括各材料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山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山地的自然
风景和空气清新的山地气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大多数自然保护区位于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或珍稀
动物、植物种属的山地地区”可概括出①。根据材料二“山地生态系统由于海拔高度、坡度与坡向变化,
以及造山运动等地质活动,也成为地球上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山区肩负着生态安全屏障、生物资
源贮备、经济增益配套、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等多重战略功能”可概括出②③。根据材料四“然而在我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留守村庄出现,大量的土地也随之荒芜。如何找到新的产业,找到新的人与
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概括出④。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
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
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
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
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 航
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舰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
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
真的已经睡着了吗?会不会从梦中惊醒?
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役
下水,就参加了那场著名的海战。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引起高压锅炉管道着火和严重泄漏。两
名水兵紧急维修时,头顶的一根横梁朝两名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横梁。西昌舰得救
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温暖而晴朗的日子也是因为肖远,他
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
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海军中将军装,一帮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
板。西昌舰的每一位接任舰长跟在他的身后,依次走上军舰。现任舰队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
缓缓地站立起来,依次对继任的八位西昌舰舰长点名。尔后,老舰长用沙哑的嗓音讲起西昌舰执行的每一
次艰巨的任务。老舰长不可能知道,这艘军舰也马上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最后一次任务。
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舰。新舰已经下水,最后一次试验成
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能击沉一艘驱逐舰,
新西昌舰就合格了。而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舰,肖海波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
海军的序列。
肖海波当然知道,过去,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痛,所以他担心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无
法瞒住父亲。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标灯外,剩下都是漆黑一
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地醒来。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
信号。
副舰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身子一激灵,跳了起
来,赶紧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他马上呆住了。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
轮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进口的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舰对他的牵引。
肖海波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号: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只走很短很短的时间。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肖海波回答:是的。
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
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它一样年轻。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号。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终于等到了父亲
回信号: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了父亲,这时,他在望远镜里
惊讶地看到,父亲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昌舰上为这位老舰长举行了海葬。
(选自陆颖墨的《海军往事》)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西昌舰最后一次远航写起,开篇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B. 小说用“悄悄地驶离”“走得很沉重”来描写西昌舰驶离海军博物馆码头的过程,渲染了极其神秘而庄
重的气氛。
C. 小说以西昌舰为线索,在凸显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展示了我国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
D. 小说标题含意深刻隽永,既有西昌号驱逐舰为海军事业再做贡献而“远航”,也有老舰长生命与精神的
“远航”,还有新一代军人在继承和超越中“扬帆远航”。
8. 小说在肖海波下令起航后的情节中再次设置了悬念。请你对父亲肖远最后回复的信号内容进行赏析。
9.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肖氏父子两位舰长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老舰长的军人气质评价。
【答案】7. A 8. 示例 1:“在轰轰烈烈中远航”,肖远知道了西昌号驱逐舰身负重大使命去“远航”,
自己作为老舰长对西昌舰是肯定的;“羡慕它”,也道出了自己重病在身的现实,流露出一位老军人的一
种遗憾。
示例 2:表面上看,肖海波父亲最后回复的信号是对军舰出海远航的羡慕;实际上,这句话是肖远人生观的
体现,他认为人生如舰,轰轰烈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9. 示例 1:(1)作为军人首先服从军事安排——担任第一任舰长,西昌舰刚服役就参加战斗;(2)作为军
人要爱护官兵,不怕牺牲——老舰长在危急时刻,救下士兵,挽救西昌舰;(3)作为军人热爱海军的事业
——自己在病痛中始终关心军舰。
示例 2:(1)老舰长爱舰如命。为了保护西昌舰,用身体挡住砸下的横梁。(2)老舰长热爱祖国的海洋事业。
西昌舰最后一次远航,即使行动不便他依然坐轮椅用手电给军舰发信号。(3)老舰长忠于祖国的海洋事业。
他认为作为一名军人,就应该像军舰一样,随时接受祖国的召唤,轰轰烈烈的远航。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
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
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
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错误,原文“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
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标灯外,剩下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
了”“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
舰——西昌舰上为这位老舰长举行了海葬”,小说采用的是顺序的写法;中间是插叙,“父亲叫肖远,今
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等,插
叙了与父亲相关的事情。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一定要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去理解,要从
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可结合表达技巧和情感答题。
原文“终于等到了父亲回信号: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这是肖海波的父亲肖远在问明白肖
海波老西昌舰去干嘛后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表面看这是肖远对军舰西
昌舰出海远行的羡慕。根据前文肖远与西昌舰的关系,肖远爱舰如命,海战中横梁砸下,用身体挡住,舰
得救而肖远负伤;在西昌舰的退役仪式上,肖远抱病细讲舰的每个细节;西昌舰只要一起航,老舰长受伤
的腰部就隐隐作痛;以及肖远和肖海波的对话,如“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肖海波回答:是的。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
次见它一样年轻”;可知这句话是肖远的人生观点的体现,他认为作为一名军人也应该像老西昌舰一样,
随时接受祖国的召唤,轰轰烈烈地远航。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文中语句,用一句话总结,再分别分析概括,要
注意结合原文。本题要求分析老舰长的军人气质,从文中找出描写父亲肖远的语句,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
肖远的形象特点。
原文“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
役下水,就参加了那场著名的海战”,肖远担任第一任舰长,西昌舰刚服役就参加战斗,从中可以看出肖
远具有军人情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引起高压锅炉管道着火和严重泄漏。两名水兵紧急维修时,头顶的一根
横梁朝两名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横梁。西昌舰得救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
以后的日子,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写海战中横梁砸下,用身体挡住,舰
得救而肖远负伤,从中可以看出肖远具有浓厚的军人情怀,爱舰如命。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温暖而晴朗的日子也是因为肖远,他在
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等,在西昌舰的
退役仪式上,肖远抱病参加,并细讲舰的每个细节,由此看出肖远爱舰如命。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进口的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舰对他的牵引”“肖海波马上对
信号兵说回信号: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只走很短很短的时间”“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
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肖海波回答:是的。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肖海波回
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
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它一样年轻”“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号。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
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终于等到了父亲回信号: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西昌舰最
后一次远航,肖远依然坐在轮椅上,到没有信号塔的山顶,用手电筒给军舰发信号,并且眼角闪泪饱含满
腔军人情,从中可以看出肖远对老舰艇的一往情深,再现了一代军人的情怀。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
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
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
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宇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
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充媛董氏薨,辗
朝成服,葬给卤簿..,光言:“董氏秩本微,病革方拜充媛。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于妇人。”初,西夏..遣
使致祭,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做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诉于朝。明年,夏人犯边,杀略吏士。赵滋为雄
州,表以猛得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难州李中药为不材、
将代之,光谓:“国家当戎夷..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来督,又从而姑息之,近者西祸生手高宜,北
祸起于赵滋,时方贤此二人口故边臣管以生事为能,渐不可长。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
之。”以端明殿学士知水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成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
糒,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敞,不可举事,而原兆一路皆内郡,继治非急。宣抚之令,
皆未收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
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回非司马光不可。又将以为东宫师傅。《资治通鉴》未就,帝尤
重之,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元祜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
恸,与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谥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
具祭,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建炎中,配飨..哲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
非司马光不可
B. 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
/非司马光不可
C. 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天曰/
非司马光不可
D. 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
非司马光不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汉之后并非天子专用。也作“卤部”。
B. 西夏,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建立的朝代,因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C. 戎夷,戎指北方少数民族,夷指东方少数民族,文中“戎夷”泛指少数民族。
D. 配飨,古代专指帝玉宗庙及孔子庙的祔祀,后通指其他祠庙的祔祀,也作“配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光孝老爱亲,能身体力行。父亲在杭州任职,他请求外调苏州,以便待奉父亲;父母去出后,他谨
守礼节守丧多年,以至容貌憔悴。
B. 司马光心系边关,献安边之策。对于边境事务,他认为关键在朝廷政策和用人,他反对赵滋以勇猛凶悍
治边,也反对李中祐的姑息纵容。
C. 马光关心百姓,重休养生息。他主持永兴军务,抵制宜抚使分拨人马、征调百姓戍边的命令,敢于承担
责任,呼吁国家和人民休养生息。
D. 司马光一心为国,得身后荣宠。他去世后,太皇太后和皇帝亲自吊丧,赠封爵位;京城百姓罢市前往吊
唁,有的人甚至卖掉衣服来祭奠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之。
(2)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应该给边境的官吏下令,在边疆处理小事动辄用武的人,按犯罪论处。(2)岭南封州的父老们,
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
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
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
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患言语不流畅的疾病,自己怀疑将离开人世,便预先写了遗书,将其
放在屋内卧房里,打算一旦病情加重,就将它托好友送给皇上。官制施行,皇帝指着御史大夫说:“非司
马光不可。”
其中,“豫作”意思是“预先写”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项;“当以畀所善者上之”主谓宾都全,
后面断开;“官制行”意思是“官制施行”,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
C 项,“戎指北方少数民族”错,“戎”古代指西方少数民族。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
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
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
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 项,“征调百姓戍边”错。原文为“调民造干糒”,即征调百姓造干粮。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 (1)“敕”,皇帝
的命令,此处为“下令”;“细故”,小事,小的缘故;“辄”,动辄;“罪”,名词作动词,处罚,按
罪论处。(2)“相率”,纷纷,相互效仿;“都中”,京城;“像”,名词作动词,画像;“祝”,祭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朝廷授予他奉礼郎,因司马池在
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父母亲去世后,他守丧多年,以至容貌憔
悴。他谨守礼制,守丧期满,枢密副使庞籍推荐他为馆阁校勘,负责礼院事务。充媛董氏死后,大臣停止
上朝,为她服丧。送葬时为其配备仪仗队。司马光说:“董氏的位次本来低微,病危时才拜为充媛。仪仗
队本来是用于奖赏有军功的人的,从来没有用于妇人。”起初,西夏派使者来参加祭祀,延州指挥使高宜
负责护送作伴,他对西夏使者很傲慢,并出言侮辱西夏国王。使者回去之后,报告了朝廷。第二年,西夏
人犯边,杀掠官吏和平民。赵滋在雄州为官,只是凭他的勇猛和强悍治理边境,司马光先前就认为这样很
危险。此时,契丹人在界河捕鱼,在白沟的南面砍伐柳树,朝廷认为雄州知州李中祐没有才能,准备派人
取代他。司马光说:“我们的国家在少数民族归附我们的时候,我们和他们计较细枝末节;等到他们桀骜
不驯的时候,又听其所为,姑息他们。近来西边的祸害起于高宜,北边的祸害因为赵滋,可是时下却认为
这两个人是贤人,所以边境的官吏都以惹是生非为本事,渐渐发展到不可阻挡。应该给边境的官吏下令,
在边疆处理小事动辄用武的人,按犯罪论处。”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出知永兴军。宣抚使下命令分
拨义勇戍守边疆,挑选军队中的骁勇武士,招募市井中那些不怕死的少年为奇兵,并征调百姓制作干粮,
全部修筑城池望楼,关辅一带因此而被骚扰,不得安宁。司马光极力呼吁:“国家和人民都困弊疲乏,不
可以再生事,京兆一路全部是内郡,修缮并不是当务之急。宣抚的命令,不敢听从,如果说在军事方面缺
乏什么,我担负责任。”于是一路独免骚扰。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患言语不流畅的疾病,自己怀疑将离
开人世,便预备了遗书,将其放在屋内卧房里,打算一旦病情加重,就将它托好友送给皇上。官制施行,
皇帝指着御史大夫说:“非司马光不可。”又打算让他担任东宫太子的师傅。这时《资治通鉴》还没有全
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书写完后,加授他为资政殿学士。元祐元年,司马
光又患病,这年九月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司马光去逝的消息,非常悲痛,和皇帝立即去吊
丧。赠封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
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到建炎年间,将他供奉在哲宗的庙里,与哲宗一起享受祭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①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②!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③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④,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①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
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②撄(yīnɡ) :干扰。③钧天:指天上的音乐。④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
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 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
响。
C. 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借典故表达自己要向曾皙学
习。
D. 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5. 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4. D 15. 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
不屑上。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
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
进行分析。
A 项,“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错。“不知何处亦群英?”是指的自己与弟子的这次宴会是群英荟萃,
此句既是自信,也包含对弟子成为英雄的期许。并非“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 项,“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错。由“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中的
“尚疑”和“支离”可以看出,此句是说朱熹和郑玄对后世的影响不大,有待商榷,并非对二人的赞美。
C 项,“歌声惊天动地”“典故表达自己要向曾皙学习”理解错误。“化作钧天满太清”是期望自己的学
说影响天下,并非“歌声惊天动地”;“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是借助孔子与他的弟子曾皙
的典故,一方面表现自己对曾皙志向的肯定,另外也借此勉励弟子向曾皙学习,因此“典故表达自己要向
曾皙学习”表述错误。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诗
歌反映出的核心要素以及诗人的基本性格特点,从诗歌语句中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从第一首诗的“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的坚守和对学说的自信;“老
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是说自己的学说一定会影响天下,让天下河清海晏,同样是对学说的坚
信。第二首“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对朱熹、郑玄的质疑和不屑,恰恰是因为相信自己能
够超越他们。这都体现出诗人的自信、狂放的形象。而从第二首“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运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典故,从“得我情”可以看出肯定曾皙的理想,表达自己与
曾皙有着相同的志向,即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同时又将自己比作孔子,期望弟子成为曾皙那样的人,表
达了“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
【点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
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
结合背景。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之美,美在山水,美在李白《蜀道难》笔下“________,________”的水石激荡,山谷空鸣。
(2)《离骚》中表达屈原“只要保持本心确实美好,哪管别人是否了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中国之美,美在宫阙,美在杜牧《阿房官赋》中“________,________”的萦回曲折,屋角尖耸。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4). 苟余情其信芳
(5). 廊腰缦回 (6). 檐牙高啄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豗”“砯”“壑”“缦”“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学”等_______之声_________。当前,中医无论是执业医生数
量,还是医疗机构数量,都无法与西医________,医疗服务的天平在向西医倾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中西医的差距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拉平的。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
平”。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 )。中医西医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没有必要
分高低、论长短。二者不是对手,而是战友,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治疗某种疾病,_______,一种医疗手
段也好,两种医疗手段也好,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化为原则。无论中医西医,都不能包治百病。“单打独
斗”的效果很难取得令人满意,因为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质疑 不绝于耳 等量齐观 因人而异
B. 置疑 不绝如缕 等量齐观 因势利导
C. 置疑 不绝于耳 同日而语 因人而异
D. 质疑 不绝如缕 同日而语 因势利导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关注“人的病”。
B. 中医重整体,关注“病的人”,善用“坚盾”;西医重局部,关注“人的病”,善用“利矛”。
C. 中医善用“坚盾”,重整体,关注“病的人”;西医善用“利矛”,重局部,关注“人的病”。
D. 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关注“人的病”;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关注“病的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单打独斗”的效果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
B. 因为在治疗疑难疾病上,所以“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C. “单打独斗”的效果,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使它满意很难取得。
D. 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填入文中
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质疑”,提
出疑问。“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在第一组词语中,应该是表示对中医的怀疑,选“质疑”更
恰当,排除 BC;“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绝于耳”,声
音在耳边不断鸣响。文中说的是质疑声音不断,应选“不绝于耳”,排除 BD;此外,“同日而语”,同一
事物或人在不同时间比较,多用于否定式。“等量齐观”,不管事物的差异,同等看待。“因人而异”,
根据人的个体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或方式对待。“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
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
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
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题中,要求选择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文中内容表述的顺序是先说中医,后说西医,故排除 D;接着根据后一句话“中医西
医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以及中西医的各自特点可以得知,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排除 C;中医重
整体,是关注“病的人”,善用“坚盾”;西医重局部,关注“人的病”,善用“利矛”,排除 A。只有 B
项表述最连贯。
故选 B。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
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
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
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 项,“取得令人满意”搭配不当。
B 项,“因为”“所以”构成因果关系,但“因为”引领的是介词短语而不是句子,有误。
C 项,末句的“使”字对应的句子成分残缺了,另有杂糅和搭配不当之嫌。
D 项,与前一句话构成递进关系,都从否定这方面来说的,语势连贯,没有语病。
故选 D。
20. 下面是介绍“激光雷达技术”的框架简图,其中有①-⑤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
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每处不超过 7 个字。
【答案】①定义(概念);②类别(工作方式);③工作原理(工作过程);④确定目标位置;⑤劣势(缺点)。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这是一个介绍“激光雷达技术”的框架简图。句中的“激光雷达技术”是被介绍的对象,围绕它形成不同
的介绍角度。
分析其上方信息“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位置等特征量的雷达技术”可知是“激光雷达技术”的概念;分析
其下方“脉冲激光雷达”和“连续波激光雷达”是“激光雷达技术”的两个类别;分析其左侧有两组信息,
与“优势”形成并列关系的应该是“劣势”;分析其右侧“向目标发射”“接收”“测量”“计算”等信
息要点,可知最后应是“确定目标位置”,这些综合起来就是“激光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或工作过程。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_________,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产生周期性海面垂直方向涨落运动。据此原理,西方不少
国家发明了一种可变车道,将隔离带变为通过遥控器控制的可移动隔离带,这样可以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
情况,_________。近年来,“潮汐车道”在我国一些城市“现身”,_________。去年武汉东湖开发区交
管部门就调配专业的工程车,在交通高峰期迅速地将三环线内道路中间的栅栏隔断向左边推移,新辟出一
股车道,上面白色黑体字写着“潮汐车道”,出城的车道增加了一条;过了高峰时段,再用工程车将栅栏
隔断推回原处,保证道路正常通行。
【答案】 (1). “潮汐”现象 (2). 随时调整车道 (3). 这种变换车道的办法收到了成效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
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
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
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结合后面内容“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产生周期性海面垂直方向涨落运动”分析,
主要解释了“潮汐”自然现象,此处可以填入“潮汐现象”。
第二处,结合“可以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情况”“去年武汉东湖开发区交管部门就调配专业的工程车,在
交通高峰期迅……新辟出一股车道,上面白色黑体字写着‘潮汐车道’”分析,此处主要讲根据交通流量
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车道等。
第三处,结合“去年武汉东湖开发区交管部门就调配专业的工程车,在交通高峰期迅速地将三环线内道路
中间的栅栏隔断向左边推移,新辟出一股车道”“过了高峰时段,再用工程车将栅栏隔断推回原处,保证
道路正常通行”等分析,主要讲这种变换车道的办法收到了成效,或解决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2500 年前,孔子和弟子们留下了一部《论语》。这部治世之书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向人
类发出了震古烁今的“中国声音”。
材料二:1949 年,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呐喊是向宇宙发
出的改天换地的“中国声音”。
材料三:2012 年,习近平同志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无疑是向
世界发出的最能温暖人心的“中国声音”。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为新时代代言,你将会发出怎么的“中国声音”。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1949 年,伟大主席毛泽东用庄严的声音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声音是向宇宙发出的改天换地
的中国声音。而在现如今习近平主席用亲切的声音宣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声音是向世界发出的最能温暖人心的中国声音。中国声音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穿越历史风云,这从心
底发出的声音,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热烈向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声音。与老一辈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
最好的年代。从“创新创业”到“互联网+”,社会搭建起广阔的舞台,供青春施展才华、追逐未来,在时
代的舞台创造无限的可能。
与此同时,工作的压力、竞争的焦虑、成功的渴望……现实的“骨感”,也让一些年轻人的内心挤满
成长的烦恼。究竟怎样的感受才折射真实的存在?青年人又该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涵养梦想的种子?我们
将发出怎样的声音,才不负时代?
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我们要发出“奋斗”的声音。“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
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
的高峰,我们才能在以后回忆的时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无悔”。
让青春因梦想而激扬。我们要发出“梦想”的声音。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青年最大的资本不
是经验丰富、胸有成竹,而是敢于做梦、勇于试错。因一时挫折而灰心丧志,因身处逆境而放弃前行,甚
至让享受和偷安在我们内心扎根,那青春何以为青春?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
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让青春因拼搏而精彩。我们要发出“拼搏”的声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的,“青年时代,选择吃
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
的路”。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纵然前行之路荆棘密布,只要有那么一股到中流击水的劲头,无论道
路多险、风浪多大,都是对自己的超越。而那些以梦为马、激情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财富。
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我们要发出“奉献”的声音。“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
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从汶川地震的志愿者行动,到北京奥运的火炬传递,从反
“疆独”反“藏独”的惊天怒吼,到“一带一路”的青春挥洒,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
家荣誉感,时代也需要我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百余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这样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
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靠什么征
服通往梦想的火焰山,拿什么安放我们心中如火的激情?奋斗,唯有奋斗。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不息,奋斗不止”,这是我们的声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
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贯穿古今,一一列举了“中国声音:孔子留下闪耀智慧光芒的《论语》; 毛
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习近平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每一次“中国声音”的发出都带动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每次发声,都展示着中
国人民创造历史的成就。因此,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围绕”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成就,思考中国取得成就的原
因,畅想未来中国会发出什么“声音”,作为中学生又应怎样发声, 发什么声音,才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
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发出我们自己的“中国声音”。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之所以能够生
生不息,是因为无数代人夙兴夜寐,勇于探索,把责任扛在肩上的结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即将接过前
人的火炬,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事业当中,当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我们当在该奋斗
的年代勇于奋斗,不负青春。
参考立意:
1. 中国声音,中国梦想;
2.为国发声,为国贡献;
3.中国声音,为新时代代言;
4.中国好声音;
5.听,中国声音。
参考素材:
1. 河山只在我梦索,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一个绵延 了近 30 年中国
的声音现如今听来沧桑的音色中似乎有点飘渺,有点悠远。中国心,还如那么多年前激越地跳动吗,中国
的声音是否会越发铿锵?
2. 故事讲述的是主持人芮成钢自从参加伦敦国际演讲比赛后,就努力不让中国成为被其他代表忽视的国度,
不让中国只是成为地球仪上的一块淡淡的粉红色,不让中国成为沉默的睡狮。他多次大胆地在世界面前发
表自己的看法,让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中国、 听见中国自己的声音。他坚定地说:以己之力,去向世界表达一
个完清晰的中国。这是他直以来的梦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让世界看见,正当年的中国人,
依然那样深爱着他们的祖国。
3.坚持到底——全力以赴定回首无悔。大山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没有什么是努力解决不了的,如
果有就是我还不够努力。”我也始终相信,坚持是一切道路的敲门砖。只有坚持,我们才会到达梦想的彼
岸,只有坚持,我们才会插上自信的翅膀飞向成功的蓝天。
4. 当时代的书签夹到 21 世纪 10 年代,复兴中华就是圆个美丽中国的梦想。蓝天碧水,鸟语花香,听高山
流水。听琴声悠扬。今天的中国应该让全地球的人都听到,那汹涌的波涛和潺潺的溪流。美丽中国,将不
再是满日疮夷,不再是孱弱贫瘠。她如红日喷薄,她似桃李满园。美丽中国会让我们懂得,再大的困难除
以 13 亿,它也会变得微不足道;美丽中国更会让我们懂得,它将向世界奏响爱的华美乐章。
行文结构:
理解材料,确定立意,给文章拟写标题,例文的标题是: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围绕“你将会发出怎么的
‘中国声音’?”进行谋篇布局。文章开头,从材料引出论题,如何让“青春的枝头绽放梦想之花”。紧
接着分析青年一代遇到了时代发展优势,与面临的困惑与烦恼。提出“我们将发出怎样的声音,才不负时
代?”然后从四个角度进行论证论点,①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这是奋斗的声音,②让青春因梦想而激扬,
这是梦想的声音,③让青春因拼搏而精彩,这是拼搏的声音,④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这是奉献的声音。
之后,引用李大钊的话来深化主题。最后,“‘青春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我们的声音。”总结全文,
强化论点。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
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
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
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