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省新高考语文考前冲刺系列模拟卷(六)(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八省新高考语文考前冲刺系列模拟卷(六)(解析版)

ID:674354

大小:75.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1 年八省新高考考前冲刺系列模拟卷 语文试题(六)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成之所,是道德秩序、乡土礼俗、故风旧习等传统的发 生和维持的场域。随着乡村被卷裹到全球化的现代浪潮中,乡村的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乡村社会记忆也面临消退。 乡村社会记忆,首先是生活在乡村中个体自身的社会经历反思,通过记忆的方式重构 过往的个人生活经历,是个人生活史的重新赋意;其次是一场针对过往乡村生活的集体性 追忆,是集体记忆的鲜活建构;最后是构建某一特定的地域、社区在国家民族层面中的社 会记忆,构成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的生命档案。 对个体来讲,记忆强调过去的历史事实与当下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呈现出的意义。 记忆内嵌于富有生命意义的日常生活大背景中,个体与集体的行动或交互行为附着于历史 性的生活世界之中。个体的行动是在其所属集体或者社群特定的文化秩序支配之下进行的, 这种秩序也反映了历史变迁的轨迹。每一个生活在其间的个体,都可以用他深刻的生命体 验和丰富的心灵世界,保存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印记。近年来出现的短视频、返乡体、 影视记录片等形式,开启了技术下沉与全民记录结媒的时代,正好反映了当代人对加速的 现代性的不同“写作”方式。 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构成历史语境中的“记忆之场”,它们成为呈现记忆消失的 印记以及社会对过去或者失去的记忆重建的物质和精神依托。这些“记忆之场”正是勾连 永远逝去的过去和当下这两个时空极值并重新阐释它们的媒介,其间,每一个体在这些“场” 中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与情感。 总之,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生成于现实社会并内嵌于社会框架之中,其本质是对 过去的当下重构,在回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中持续存在并达到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记 忆产生于社会又缔造了社会(或社群),个体记忆是在社会记忆中形成的。同时,记忆具有 重建性并通过依附一个社会“意义框架”被保存下来。乡村生活世界的记忆成为生活在其 间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的一种遗产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紧密地关联着传统、 风俗、故土、人情,真实地表现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 (摘编自项继发《重拾乡村社会记忆》) 材料二: 当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留住乡村肌理,传承民间记忆,是每 个新农村规划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浔龙河村位于长沙县,距离长沙市仅 30 公里,但由于耕地面积少,外出打工的人较多,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这些劣势在柳中辉眼里却可转化为优势:人少,集中安置就 相对容易;耕地少,土地多样性就丰富…… 于是,柳中辉带领团队携巨资返乡创业,2009 年,他当上了浔龙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返乡创业之初,一切并没有想的那样简单。单单说服村民们搬到统一规划的地方去居住, 就让他们费尽脑筋。“一开始我们想建楼房,但乡亲们习惯了独门独户,嫌楼房憋屈,后来 我们设计成了联排别墅,每家都有前后院,都有车库,一楼可以做门面商铺;大家说想吃 自己种的菜,我们就在住宅旁边规划了 50 亩耕地作为景观菜园;乡亲们又说锄头耙头放 哪?于是我们又在菜地里增加设计了工具房……”经过无数次协商,柳中辉及其团队不厌 其烦地修改规划,以满足乡亲们的意愿。如今,破旧脏乱的农村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 是一栋栋白墙灰瓦的联排别墅和青砖铺成的乡间道路,每家门口都停放着小汽车。 2 柳中辉认为,新农村建设不是让农民都进城住,而是在考虑农民的需求的前提下,让 城市文明融入乡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民可以享受征地拆迁等开发带来的收益,但这毕竟是“一 锤子买卖”,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与文明的长期发展? 因此,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创业,才 能由“输血”变“造血”。 目前,浔龙河小镇形成了以蔬菜、花卉苗木和果木基地等为主的生态农业,不施用农 药、化肥,生产健康绿色食品;以地球村、农业观光、养生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为 项目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以亲子教育、青少年国防素质教育、与北师大合作建校等为主 的教育产业,形成固定消费人群;以田汉文化、湖湘化、亲子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提升小 镇艺术气息和品牌影响力;以养生服务、健康生活打造的康养社区引导市民下乡居住,满 足市民品质化生活需求。“浔龙河项目区产业之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 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做到盈亏基本平衡;中短期内强调发展康养产 业,实现盈利;长期则以旅游产业等形成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柳中辉说。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 明、管理民主的活力浔龙将进一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摘编自常理《过“城市生活”留古镇乡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全球化的现代浪潮给乡村带来了极大冲击,乡村社会记忆面临消退的风险,这是材 料一立论的背景。 B. 个体的乡村社会记忆,是个人对自己的乡村生活经历的反思、重构,其中也可以反 映乡村的历史变迁。 C. 浔龙河村新农村建设一开始面临的问题,是乡村发展中的“新”与“旧”的冲突,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D. 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是浔龙河小镇长远发展的重点,旅游产业、康养产 业是其必要的补充。 1. D【“浔龙河小镇长远发展的重点,……其必要的补充”错误。各产业之间没有重点与 补充的区别,原文是“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为基础产业”“中短期内强调发 展康养产业”“长期则以旅游产业等形成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3 分) A. 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是重拾乡村社会记忆的媒介,在重拾乡村社会记忆的过 程中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 B. 重拾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乡村记忆,需要着眼于乡村的过去,准确回忆乡村的历史, 形成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 C. 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分析“重拾乡村社会记忆”这一话题,材料二则用具体实例回 答如何“留古镇乡愁”这一问题。 D. 重拾乡村记忆成为了一部分生活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的自我选择,材料二中柳中 辉身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选择。 2. B【“要着眼于乡村的过去,准确回忆乡村的历史”错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 强调“对过去的当下重构”,而并非着眼于过去,准确回忆历史。】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已经离开凤凰的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边城》中深情地描绘了湘西端午节赛龙舟、 捉鸭子,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等民俗。 B. 侗族作家潘年英用文字书写故乡一个坐落在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名叫“盘杠”的小 山村,探讨故乡的常与变。 C. 2020 年,农业农村部指示,各地不得阻挡已落户城市但拥有宅基地的人返乡建房, 自建房可以登记自己的名字。 3 D. 从 1991 年起,每年的公历 4 月 1 日至 10 日,洪洞县都在洪洞大槐树明代迁民遗址 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活动。 3. C【材料一主要从乡村中的个体重构过往的个人生活经历,对过往乡村生活的集体性追 忆,构建某一特定的地域、社区在国家民族层面的社会记忆三个方面来阐述重拾乡村记 忆的。A、B 两项是个人重构乡村生活经历的事例;D 项是构建某一区域在国家民族层面 中的社会记忆的典型事例;C 项是国家行政规定,不属于重拾乡村记忆的范畴。】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结构层次。(4 分) 4. 材料二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提出论题——如何才能留住乡村肌理,传承民间记忆? 然后从如何“考虑农民需求,让城市文明融入农村”和“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与文明 的长期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愁”。 (6 分) 5. ①乡村中的个体,要积极保存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印记。②政府或社会组织要保护好 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③新农村建设要考虑农民的需求,让城市文明融入乡村。④ 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 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 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 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 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 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 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 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 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 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 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 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 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 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 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 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 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 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 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 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 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 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 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 4 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 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 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 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 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 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 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 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 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 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 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 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 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 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 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 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 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 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 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 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 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 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 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 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 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 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 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 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 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 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 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6.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 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 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 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C.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 5 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 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 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6. 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的 描写,赞扬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 象,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 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 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 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 《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 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D. 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7. B【“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从材料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 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 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 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志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 比较的意思;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 8. 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8. 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 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 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 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 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 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 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9.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 上的“窍门儿”。 (6 分) 9. 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 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 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 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 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 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 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陶谦字恭祖,丹杨人。谦性刚直,有大节,少察孝廉..,拜尚书郎,除舒令。谦在官清 白,无以纠举,祠灵星,有赢钱五百,欲以臧之。谦委官而去。 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后边章、韩 逆为乱,司空张温衔命征讨。又请谦为参军事,接遇甚厚,而谦轻其行事,心怀不服。及 军罢还,百寮高会,温属谦行酒,谦众辱温。温怒,徙谦于边。或说温曰:“陶恭祖本以材 略见重于公,不如释憾除恨,克复初分,于以远闻德美。”温然其言,乃追还谦。遂为之置 酒,待之如初。 6 (赵)昱年十三,乡党称其孝,就处士东莞綦毋君受《公羊传...》,至历年潜志,不窥园 圃,亲疏希见其面。高洁廉正,州郡请召,常称病不应。国相檀谟、陈遵共召,不起。陶 谦初辟别驾从事,辞疾逊遁。谦重令扬州从事会稽吴范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罚, 然后乃起。举茂才,迁广陵太守。贼笮融从临淮见讨,迸入郡界,昱将兵拒战,败绩见害。 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曰:“今海 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谦被诏,乃上书曰:“自古在 昔,未有不扬威以弭乱,震武以止暴者也。若承命解甲..,弱国自虚,释武备以资乱,损官 威以益寇。今日兵罢,明日难必至,上忝朝廷宠授之本,下令群凶日月滋蔓,非所以强干 弱枝遇恶止乱之务也。”又曰:“华夏沸扰,于今未弭,包茅不入,职贡多阙,寤寐忧叹, 无日敢宁。诚思贡献..必至,荐羞获通,然后销锋解甲,臣之愿也。”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 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 (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B. 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C. 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D. 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10.B【“征西将军”是“为”的宾语,“表”是下个句子的谓语,因此在“征西将军”后 断开,排除 AC;“谦扬武都尉”都是“召拜”的宾语,中间不必断开,排除 D。】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西汉时开始以此作为察举、任用官员的 一种科目,明清时成为对举人的雅称。 B.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春秋左氏 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 解甲,脱下铠甲的意思。古时指军事行动期间的休息,还指放下武器停止战争,也 引申为投降。文中指陶谦辞去武将官职。 D. 贡献,进贡,文中指进献之物。现代指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也可以指拿 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 11.C【“文中指陶谦辞去武将官职”错,结合原文“若承命解甲,弱国自虚,释武备以资 乱,损官威以益寇”可知,不是指陶谦辞去武将官职,而是指士兵脱下战衣,回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陶谦性格孤傲。他起初就借有病推辞被征召为别驾从事,担任参军事时在百僚盛宴 上当众侮辱司空张温。 B. 陶谦为官清廉。别人无法揭发检举他的过失;在举行祈年祭祀时官府想将盈余的钱 奖给他,他拒绝接受。 C. 陶谦知人善用。他用多种方法使高洁廉正、不愿做官的赵昱改变初衷,接受察举, 赵昱后升为广陵太守。 D. 陶谦有政治远见。皇帝听信曹操上表让州郡暂时罢兵的建议,下诏罢兵,他上书分 析形势,反对罢兵。 12.A【“他起初就借有病推辞被征召为别驾从事”错,原文是“陶谦初辟别驾从事,辞疾 逊遁”,应该是“陶谦”征召“赵昱”为别驾从事,“赵昱”拒绝被征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陶恭祖本以材略见重于公,不如释憾除恨,克复初分,于以远闻德美。 (2)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 13. (1)陶恭祖本来凭借才能谋略被您器重,(您)不如消除怨恨,能够恢复(你们)当 初的情分,使(您的)美德远扬。(2)现在天下纷乱,州郡出兵,士兵疲劳困苦。应 7 当各自停战,遣散将士,(让他们)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14. 陶谦上书拒绝罢兵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 14. ①自古就是依靠武力消除暴乱;②罢兵会使国家军力和财力虚空,威望受损;③罢兵 会使国家有难,群凶势力逐渐强大。 【参考译文】 陶谦字恭祖,是丹杨人。陶谦本性刚强正直,他有高远宏大的志节,年轻的时侯被举 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的官职,后又授予舒令的官职。陶谦为官期间廉洁,没有什么可 以督察举发的,在举行祭祀祈年时,有馀钱五百(铢),有人想要隐藏起来。陶谦把钱交给 官府后离开。 恰逢西羌侵犯边境,皇甫嵩担任征西将军,他上表请求配备武将,皇上任命陶谦担任 扬武都尉,和皇甫嵩一起征讨西羌,把西羌打得大败。后来边章和韩遂叛乱,司空张温奉 命出兵讨伐。又请求让陶谦参与军事,接待陶谦的规格非常高,但陶谦轻视他的行为,心 中存有不服之气。等到大军返回,百官举行了盛大宴会,张温嘱咐陶谦依次斟酒,陶谦当 众侮辱张温。张温愤怒,把陶谦贬谪到边疆去。有人劝张温说:“恭祖本来凭借才能谋略被 您器重,(您)不如消除怨恨,就能够恢复(你们)当初的情分,来让(您的)美德远扬。”张温 认为他的话对,就追赶陶谦让他返回。于是为陶谦摆下酒宴,对待他就如当初一样。 赵昱十三岁,乡里人称赞他孝顺。他到处士东莞人綦毋君那里学习,赵昱在过去的多 年中一直专心致志学习《公羊传》,不窥视园地,无论是亲密的人还是疏远的人都很少见到 他的面。赵昱高尚纯洁廉洁正,州郡招请他,他常常称病不答应。国相檀谟、陈遵共同召 见赵昱,赵昱不接受召见。陶谦当初征召他并授予他别驾从事的官职,赵昱托辞生病从而 避开了。陶谦又让扬州从事会稽人吴范宣布诏书,张昱坚持自己的意愿不改变;陶谦想用 刑罚来威胁他,这样以后赵昱才接受了。张昱被举荐为茂オ,调任为广陵太守。叛贼笮融 在临淮被征讨,突然进入郡界,赵昱率兵抵御抗击,战败后被杀害。 曹操父亲在泰山被杀,归罪于陶谦。(曹操)想讨伐陶谦,却畏惧他军力强大,于是上 表让各州郡立即停战。诏书说:“现在天下纷乱,州郡出兵,士兵疲劳困苦。应当各自停战, 遣散将士,(让他们)回家从事农业生产。”陶谦被召回,于是上书说:“从古代以来,没有 不通过炫耀武力来平息战乱,用武威震慑来制止暴戾行为的。如果受命遣散将士,会削弱 国家,让国家空虚,放下军事装备反而会助长战乱,减损官府的威信来增加敌人的力量。 现在停战(遣散将士),将来灾难必定会到来,对上让我有愧于皇帝授予官爵的本义,对下 让众多坏人一天天一月月地滋长扩大,这不是用来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防止发 生邪恶之事,制止动乱的紧要的事情。”陶谦又说:“国内出现了许多动乱,到现在还没有 消除,应该进贡的包茅也没有送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没有哪天安定下来。我确实想进贡 的物品一定会送到,进献的美味食品能够顺畅地进献,这样以后就融化兵器,解甲归田, 这是我的心愿啊。”曹操得知陶谦上表的事,知道不能停战,就进攻彭城,杀了许多百姓。 陶谦带兵攻打他,青州刺史田楷也带兵救陶谦,曹操只好带兵回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文章 陆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①,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②。 胡部③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④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注】①彝器: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统称。②淳漓:淳厚与浇薄。③胡部:胡乐。④后夔: 相传为舜的乐官。 8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陆游认为,文章不应刻意去雕琢,好文章是技艺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B. 诗人说古代那些无论精巧还是笨拙的青铜祭器,都是天成的,没有改变。 C. “豪竹”和“哀丝”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喻指竹乐器和弦乐器。 D. 诗中两个问句都是反问语气,这种语气既强调语意,又能引发读者思考。 15. C【“借喻”“喻指”错。这里不是相似性,是相关性,用材质代本体,应为“借代”“代 指”。】 16. 本诗的写作思路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16. 开头两句是观点句,陆游认为,好文章是技艺高超的人偶然得到的,不应刻意去雕琢。 然后诗歌依次用美玉、礼器、秦汉文章和音乐进行类比,强化了文章天成的观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陶渊明即使“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仍能“晏如也”。而在《论语·述而》中孔子 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乐在其中”。 (2)《师说》一文,韩愈把“____________”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前者从师,后者不 从师,其结果是“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写当地风俗,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7.(1)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箫鼓追随 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丰收节”的设立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重新认识和挖掘利用乡村多元价值。节日期 间,各地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办节,重点打造和推出 的节日品牌, 了 民俗文化、休闲旅游、采摘体验等活动内容,增强了节日的吸引力,起到了保护和传承民 间文化的作用,也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丰收节”期间,各地本着“农民主体办节”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开展了民俗表演、乡土美食 、特色农产品展示、各类体育竞赛和游戏等活动。这些 活动体验性、互动性强,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助推了产品销售,吸引了城乡群 众的广泛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不足的现状。 节日的形成需要集体的创造与传承。现代社会中产生的“丰收节”具有传统的 , 也尚需探索和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传承模式,创建为新的节日品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独具慧眼 融合 鉴赏 渊源 B. 独具特色 融合 品鉴 渊源 C. 独具慧眼 融汇 品鉴 源头 D. 独具特色 融汇 鉴赏 源头 18.B【独具特色:形容具有自己的特点。独具慧眼:具有别人没有的眼光或见识。这里指 打造节日品牌,用“独具特色”更恰当。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融汇:融 合汇聚。语境是将民俗文化、休闲旅游、采摘体验等合在一起,用“融合”更恰当。 品鉴:品评鉴别。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这里与美食搭配用“品鉴” 更合适。渊源:①比喻事物的本源。②指学术上的师承关系。源头:水发源的地方。 语境是说“丰收节”的传统来源,用“渊源”更恰当。】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农民主体办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他们把许多老祖宗的艺术品送给外国人,算是“发扬国光”,这确实让人惊诧不已。 B. 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 岳”。 9 C. 绘画要重视眼睛的描绘,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能够折射出不同的内心活动。 D.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 序”就是要有条有理。 19. D【例句表示强调。A.表反语讽刺;B.表引用;C.表特殊意义;D. 表示强调。】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20. 这些活动体验性、互动性强,吸引了城乡群众的广泛参与,不仅助推了产品销售,而 且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不足的现状。【原句语 病有,语序不当:“吸引了城乡群众的广泛参与”应放在“互动性强”后面;“不 仅……而且”后面的句子语序不当,应当先说“助推了产品销售”,再说“丰富了群 众文化生活”。搭配不当:“释放……现状”动宾搭配不当,将“释放”改为“缓 解”。】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限塑令”成效打折扣,一个关键因素在手缺乏合适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 应用广泛,其替代产品要么不实用, ① 。近年来,国内可降解塑科技术虽然取得突破, 但相关产品的物理特性和生产成本都与传统塑料袋有较大差距,难以完全替代。这也是我 国没有全面“禁塑”的原因。 与此同时,“白色污染”涉及面广,监管对象“小散多”,执法难度大、成本高。而且, ② ,塑料袋几毛钱的收费也难以起到价格杠杆作用。 防治“白色污染”,离不开社会、市场和公众的力量。例如,可积极研究替代产品,在 替代产品一时难以成熟推广的情况下,不妨在可重复使用方面进行创新。此外,应大力倡 导绿色生活理念, ③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限塑”。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1.①要么价格高 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 ③引导公众改变消费习惯 22.“限塑令”成效打折扣有哪些原因?请分条概括出来。要求:使用否定句,每条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22.①替代品不合适;②执法监管不容易;③塑料袋收费不高;④公众自觉性不够。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蘊于近现 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 与感召效应,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精神有不同的体现, 无数仁人志士用青春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五四运动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 精神、抗疫精神……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邀请你作为中学生代表参会,发表以“弘扬中国精神,实现民族 复兴”为主题的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范文】 弘扬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 同学们,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老而文明的中国走过泥泞,踏过风雨, 带着复兴上路,形成了一道自己独有的靓丽风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也成为了我国 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长久生存的灵魂。而当下艰苦奋斗与敢于创新更是激 10 励党员干部不断前行,挑起时代大梁的宝贵财富。 艰苦奋斗,传承中国精神,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基因。 同学们,生活水平虽然已经提高,但我们不能忘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一精神在每一代 人的心中扎根发芽,无论是大庆精神,还是右玉精神,抑或是雷锋精神。不同时代将中国 精神中的艰苦奋斗诠释出不同的意义。大庆精神的精髓是艰苦奋斗。原石油部部长余秋里 说,对一个国家来讲,就要有民气;对一个队伍来讲,就要有士气;对一个人来讲,就要 有志气。这三股气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原深处施工, 被暴风雨隔绝,失去联系,困在野外。他们吃野菜充饥,喝雨水解渴,坚持施工,度过了 艰难的 7 天 7 夜。大庆冬天最冷时可达零下 40 度。 石油工人在野外作业,泥浆水浇在身 上,冻得就像穿了冰盔甲,走路前要先用木棍在身上敲-遍才行。工人们说:任凭零下四十 度,石油工人无冬天!正是有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才有了油田的春天!而这种精神所赋 子我们的时代意义也不仅仅是能吃苦,更是一种在安逸之下能够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并 以此激励自己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拼搏,实现复兴。 敢于创新,践行中国精神,是实现伟大复兴的途径。 同学们,习总书记说:“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唯有不断创新才能避 免再一次落后挨打。创新精神也成为了中国精神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科技领域,我们需 要创新精神,延续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嫦弘扬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中,古老而文明的中国走过泥泞,踏过风雨,带着复兴上路,形成了一道自己独有的靓丽 风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也成为了我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长久生 存的灵魂。而当下艰苦奋斗与敢于创新更是激励党员干部不断前行,挑起时代大梁的宝贵 财富。 同学们,“两个一百年”,时光太久;从落后挨打到民族复兴,前路太难。唯有不忘艰 苦奋斗,才能让我们恪守发展底线、坚定价值信仰、坚守赤诚之魂;唯有敢于创新,才能 让我们走出安逸,知晓忧患;让复兴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在时代变幻的五彩斑斓中演绎 不凡的精彩中国,秀出自信的华夏风采。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