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ID:674360

大小:51.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 2021 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天台杂书 【南宋】钱选① 灵境无人桃自花,东风吹散赤城霞。 山容对我横天末,柳色将春到水涯。 王粲忆秦空有恨②,杜陵③入蜀更无家。 干戈满眼何年定? 回雁悠悠白日斜。 【注释】①钱选,宋末元初著名书画家和诗人。②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曾因长安战 乱,南下荆楚避乱,著有《七哀诗》等。③杜陵,杜甫号少陵野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桃花开放,风吹云霞,以美丽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诗人内心的种种情思,颇有意 趣。 B.写天台山山容横亘,柳色将春,物候如常,暗含对自然永恒,而人世变迁动荡的感叹。 C.颈联连写古人事,感慨王粲和杜甫的不幸命运,目的是以此表现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 D.全诗所写景物有远有近、高低交错,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16.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 分) 15.C(目的不仅是表现对古人同情,更是要抒发诗人自己同样的伤痛。) 16.①上句使用借代,“干戈”代指战争,“何年定”直接抒情,表达了早日结束战争 的愿望;②下句以景结情,写大雁春回、白日低斜,看似并未回答问题,但意韵深远,有“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③尾联二句收束全诗,点明主旨,表现出作者对战争厌恶,对 和平安宁生活渴盼的情感。(每点 2 分) 淮安市 2021 届高三年级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独酌成诗 杜甫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 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点明时间与诗人此时情态,正值元宵佳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B.额联点明题意,诗人以酒浇愁,酒解客愁,萌发诗兴,诗觉有神。 C.颈联"谋身"一词,既抒发诗人个人感慨,更凸显其心系苍生的情怀。 D.尾联诗人叹息自已为微小的官职所缚,倍感苦闷惭愧,流露伤感之意。 16.请结合诗歌最后两联,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6 分) 15.(3 分)A 16.(6 分)①用借代手法,以“兵戈”代指战争,战事犹在眼前,表达诗人对当下战事眼 前形势的忧心。②运用反问,表达诗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写出其心系苍生的无力感。③尾 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苦于官微力薄,不能救百姓于水火的忧国忧民情怀。(每点 2 分,其 中手法 1 分。情怀分析 1 分) 江苏省姜堰、海门、淮阴、 2021 届高三第二学期 G4 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登总持阁① 岑参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②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③。 【注释】①总持阁:在长安终南山上。②万井: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形容面积宽广。 ③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逼诸天”“近日边”既是写所见,又是写感觉,“登临”二字则紧扣诗题。 B.颔联中天气晴朗,村落历历在目;郊外烟霞弥漫,笼罩着五陵,使人产生哀愁。 C.颈联“低秦岭”“小渭川”的表达效果与杜甫的“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前三联写景,突出一个“高”字;中间两联重点写登阁所见,所写之景俯仰结合。 16.请简要概括诗歌尾联的内涵。(6 分) 15.D(中间两联重点写登阁所见,所写之景由远眺到俯视,无仰视之景) 16.①尾联概括了总持阁的环境特点,即清净高远,②还点明了它是佛家清净之地,有修仙 悟道的作用;③诗人置身佛地,登高远眺,顿生临空绝尘、超然世外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希 望清净去欲,远离尘世,尊仙奉佛的思想感情。 江苏百校 2021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元 日 方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①欲识人间感,献岁②须来帝里③看。 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③帝里:京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元日早晨鸡打鸣两次,夜已经过了,刁斗不再击打,滴漏中的水已干涸。 B.颈联写乘车出游,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气象;新年已临,要到京城观赏一番。 C.尾联写诗人本因饮过屠苏酒而愉悦,却又因座中众人嘲笑其鬓发斑白而备感惆怅。 D.这首诗写元日感怀,善于抓住初春物候特征进行描写,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洋溢着生气。 16.诗歌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巧妙,为什么?(6 分) 15. C “因众人嘲笑而备感惆怅”诗中无根据。 16. 颔联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1 分),诗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1 分),将暖 日和东风拟人化,分别写出暖阳映照山峦阳气回转时人的感受和春风舞动树木驱走残寒的画 面(2 分),从人的触觉和视觉的角度(1 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春来临时的气象和诗人 的心境(1 分)。 江苏省南通市 2021 届高三新高考模拟演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知。 溪上枕,竹间棋。怕寻酒伴懒吟诗。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开头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抒胸臆,点明自己老是怀着莫名其妙的情绪独自伤悲。 B.人生苦短,转瞬即老。“旋逐”极言时间流逝之快,“花阴”化无形的时间为有形。 C.作者没有直接写世事的艰难,而是巧妙地将其与斑白的鬓发形成关联,言有尽而意无穷。 D.“溪上枕,竹间棋”点明作者晚年的生活状态,“怕”“懒”两字,说明词人旧时豪兴 不再。 16.请赏析“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两句。(6 分) 1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老是怀着莫名其妙的 情绪”错误。“老怀”是指年老的心怀,“无绪”指没有心绪(情)。故选 A。 16. 【参考答案】①现在自我勉强夸赞身体强健也好,还是说我十分精神也好,都是相对的,是 和“年时病起时”相比较而言的。②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点明了产生老年心怀的原因。 ③表达了作者对年老久病弱不禁风无力走出人生困境的无奈与伤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题干要求是对诗句的赏析,因此首先要判断诗句所 运用的手法,在本诗中,头二句点明自己的老人情怀,三四句写时光的易逝和世事的艰难, 五六句写自己的淡漠与无聊。最后两句欲抑先扬,先点明夸赞自己的身体强健和十分筋力, 紧接着一个转折只是和“年时病起时”相比较而言的,表达对自己再无年轻时的精力,表现 作者力求超拔人生的困境,却又无力摆脱的无奈与伤感。 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 2021 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5~16 题。 正初奉酬研象州刺史邢群 杜牧① 翠岩千尺倚溪斜,曾得严光作钓家。 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 明时刀尺君须用,幽处田园我有涯。 一壑风烟阳羡里,解龟休去路非赊。 【注】①当时杜牧由京官外放到睦州任刺史。②严光∶字子陵,东汉隐士。③刀尺∶剪 刀和尺子,比喻做官后大权在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这首诗写于正月初一,是诗人酬答歙州刺史邢群而写作的,诗题交代了写作时间和 缘由。 B. 新州峰峦峻峭,重岩叠嶂,溪水环绕,山清水秀,环境幽静,汉代严光曾在这隐居 垂钓。 C. 诗人希望能在这幽静地方有一方独处的田园,栽种梅花,可以用来寄托自己有限的 人生。 D. 这首诗前四句写山水风光,后四句抒发情感。写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景与情完美 结合。 16.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3 分)C(没有说自己“栽种梅花”。) 16.(6 分)①对歙州美好山水的赞美之情;②对自由悠闲隐居生活的仰慕之情;③对邢群 不辜负朝廷期望的勉励之情;④对自己仕途无望、年华已老的伤感之情。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答对三点得 6 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 2021 届高考语文模拟预热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寒硖① 杜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②,未敢辞路难。 [注]①寒硖:地名,在今甘肃西和县城北四十里。②殳(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 制成,有棱无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日悄悄”描写长时间跋涉,“势多端”捕写谷壑幽深,重峦叠嶂,山路险峻。一、二句 通过对险恶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日高人困之情态。 B.三、四句承一、二句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峡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 无路可寻。诗句透露出严峻紧张的气氛。 C.五至八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表达了长期饱受饥寒 艰辛之苦的诗人的凄凉沉郁、悲哀感伤之情。 D.九、十句描写诗人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景象: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到处寻找做饭 的烟火,流浪的行人只能在河边吃饭。 16.有诗评家说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末尾两句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 15.C 16.①末尾两句的意思是:如果能免除战祸,百姓不再扛着武器从军作战,而能安居乐业, 自己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又何妨呢?②末尾两句中诗人由自身的遭遇和眼前的现实联想到 百姓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 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15.“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五至八句用的是白描手法。 16.本题实际上要求结合末尾两句分析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的相通之处。 解答此题时,要联系全诗加以分析,首先解读末尾两句的含意,再结合诗歌的主题分析末尾 两句蕴含的情感,最后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分析。本诗写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及 其由自身的遭遇、眼前的现实联想到老百姓的苦难,诗人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 怀溢于言表,抒发了诗人叹己、伤时、感乱的情怀。末尾两句“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 为诗情高潮部分,卒章显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吹毁以致全家 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最后 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