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三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省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三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674371

大小:4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南雅中学 2021 年上学期高二 3 月质量检测练习语文学科 命题人:陈建平 王超 徐颖 审题人:陈建平 时量:12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陈凌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 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 2021 年春节团拜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 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 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 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 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 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 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 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年逾花甲,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 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 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 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 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 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五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 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 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 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 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 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 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牛劲”,就 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 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1 日) 材料二: 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 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 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 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 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2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 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 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 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 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 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 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 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 “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己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 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 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 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 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释了牛文化的精 神内涵。 C.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财富进行物 质交换。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 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 人们赞美的对象。 B.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一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 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C.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己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 精神的解说是大体一致的。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 的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B.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用嘴吸取)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 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 7 年铺就一条 8 公里的“绝壁天 路”。(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 分) 5、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认识。(6 分) 3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故乡的桥 李树平 我走过许多的桥。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古老典雅,扬州五亭桥秀丽俊逸,武汉、南京长江大桥雄伟 壮观……然而,时时萦绕我心中的却是故乡的那座石拱桥。 这是一座古老的桥,横架在古运河上,一头连着城市马路,一头通向广阔的田野水乡。也许是设计师 一脉相承,这座古桥与赵州桥十分相似,高高的桥背,弯弯的桥身。桥洞边的石缝里,横逸出青草树枝, 随风摇曳,仿佛一位历经沧桑变幻的老人捋着长长的胡须,向人诉说着悠悠岁月。我不知它究竟造于何时, 只知道我们村上和别的村上的人进城,都必定要经过它,登上它那高高的脊背,又总要扶着那石栏杆歇一 歇脚,喘一口气,看一看远处的帆影,听一听艄公的号子声…… 我是经常随爷爷走过这座古桥的。一副挑担,吱呀吱呀;一条悠长的长满巴根草的泥土路。一个少年 赤着脚跟在挑担老人的身后,不时轻快地雀跃,不时俯身采摘着青草野花。这就是儿时的我和爷爷。“要 进城了。洗洗脚吧!”爷爷放下担子。桥下的水分外清凉,我坐在码头的石块上,把脚荡进水中,让人凉 得直缩。洗罢,总是用脚使劲踢洒几下,再往裤管上擦擦,湿漉漉的脚穿上了干净的布袜布鞋。爷爷说: “这桥原来名叫‘政成桥’,还是宋朝时大侠白玉堂来这里的时候,给改名叫‘白家桥’,说是只要过桥 人说‘这是白家桥’,就给免费吃一碗大肉面。从此,‘白家桥’就叫开了”……爷爷的故事又给这座古 老的石桥增添了几分神秘,我侧身听着,爷爷本就苍浑的嗓音和着桥下哗哗水声一起在桥洞里久久回荡。 远处传来了悠扬的钟声,爷爷说这是城里天宁寺敲响的晨钟。这时,从弯弯的桥洞里看去,那是一抹被阳 光映红的霞,宽阔的水面上闪耀着粼粼波光。渐渐,河光波影,蓝幽幽地亮起来。 一晃多少年过去,我早已跨过这座古桥,到外地读书,以后又在外地工作成家。自爷爷去世后,我常 常想起故乡的桥。那是一个秋雨霏霏的早晨,我回故乡。一下汽车,当我以急切的目光搜寻到古桥身影的 时候,却发现桥的四周挤着许多人,而且,大都显出一种异样的神情。我急步向前,一位工人模样的老汉 挡住我,低声对我说:“要炸桥呢,请绕行吧!” “炸桥!”我的心一紧。停住脚步,凝望那茫茫秋雨中的古桥,我不由想起家乡那默默耕耘在农田里的老 黄牛,也想起在农田里滚爬了一辈子、因辛勤劳作累弯了腰的我爷爷。我多想最后看一看古桥那苍老的身 影,但随着“轰”的一声,我却闭上了双眼,泪水竟溢出了我的眼眶! 草青草黄,又一番春秋转过。一年后的春天,我再回故乡。古桥的原址上,一座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的立体交叉桥矗立眼前!我疾步登上这座宽阔的大桥,却在记忆的深处仍执着地搜寻着古桥和古桥四周原 有的印记和模样。近处,再也不见了那让我儿时洗脚的石板码头,再也不见了那条弯弯曲曲、曲曲弯弯通 向远方的泥土路。远处,再也不见了河边那葱绿色的芦苇和大片的桑树林,再也不见了那黄灿灿撩人心脾 的油菜花和紫红色如火如荼的红花草花。城市早已突破了原来那古有的城乡界线,马路、厂房和居民新村 早已伸向桥的另一边,而且还在不断地延伸。只有桥下那不舍昼夜的古运河水,依然那样不停地向东方默 默流淌、流淌……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故乡的桥,既指古桥,也指后来出现的立交桥,而作者主要借写古桥来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B.第二段依次写了古桥的位置、形态和桥边的风物,并指出了古桥连接城乡和对于当下人们生活的 重要作用。 C.“炸桥”这一情节,通过写围观人群的“异样”和“我”的热泪盈眶,将人们对古桥的情感推向 了高潮。 D.文章从古老的名桥、现代化大桥写起,再顺势写到故乡的桥,用笔自然而亲切。 7.“但随着‘轰’的一声,我却闭上了双眼,泪水竟溢出了我的眼眶!”作者为什么会热泪盈眶?结合 原文分析。(5 分) 4 8.在作者的笔下,故乡古老的石桥最终被气势宏伟的立交桥替代,这样的构思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 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 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 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 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 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 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 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 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 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 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 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 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 二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别地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 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 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5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 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 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5 分) (2) 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5 分) 13.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3 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14.下列对《十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以物质条件为意,过多追 求物质享受。应心思专一,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体现出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B.“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这就是“仁”,如果放任 自己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套。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谆谆告诫弟子在追求“仁”的过程中,不可追求富贵,同 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为仁”的具体做法,也就是说,一切行 动都要符合礼。 15.下列对《晋灵公不君》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 赵盾。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民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 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赵盾深明大义,董狐也是一位好史官,他能够直言不讳记载史实。虽然是赵穿杀死了晋灵公,但 赵盾仍然能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而承受弑君之恶名。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形象,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6~17 题。 冬晴 陆游 岁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减绨袍。 春回山圃梅争发,睡足茆檐日已高。 仓庾家家储旧谷,笙歌店店卖新醪。 太平气象方如许,寄语残胡早遁逃。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豪”既写出了雪花洋洋洒洒的壮观景象,又借此景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冬晴”之景之情, 跃然纸上。 B.时为冬日,但已有春意,山上的梅花在争先恐后地绽放,蕴含生机,诗人在“睡足”中苏醒,舒 畅自然。 6 C.诗中多处虚词的使用灵动有活力,如尾联“方”表示情况正在发生,太平气象如在眼前,令人欣 喜。 D.诗中洋溢着喜悦之情,与《示儿》的“悲”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寄寓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 念。 17.贺裳评价陆游诗歌“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请据此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6 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8 分) (1)《沁园春·长沙》一文中,描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更痛心于民族在面对“衰亡” 时的默无声息,为此,他强烈地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当年恋爱时的情景,这与成语“青 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4) 《 < 论 语 > 十 则 》 中 , 提 出 了 学 习 的 三 层 境 界 , 强 调 了 兴 趣 对 于 学 习 的 重 要 性 的 句 子 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2 分)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 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是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提高, 而是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____________ 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 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 的纯任自然。 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____________。我们看五七言的 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从容舒 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____________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 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 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 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____________,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 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淳厚 体味 发扬蹈厉 轻重缓急 B.敦厚 体察 厉兵秣马 扬抑顿挫 C.敦厚 体味 厉兵秣马 轻重缓急 D.淳厚 体察 发扬蹈厉 扬抑顿挫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 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提高。 B.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 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C.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提高,还直接叙述事件, 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 7 D.不是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而是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使诗 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 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 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 长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 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 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22.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我校拟于下周一举办教研活动,欢迎各校同仁光临指导。 C.今日有幸亲聆各位先贤高论,让我茅塞顿开。 C.清末学界璨若星河,然可称巨擘者,梁任公必忝列其间。 D.您的礼物实在太重,受之有愧,却之不恭,暂时且笑纳。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 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 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 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 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南雅中学 2021 年上学期高二 3 月质量检测练习语文学科 试卷答案 1.D【解析】A 项,因果倒置;B 项,“完整阐释”错误;C 项,“被当做财富进行物质交换”不合文意, 原文中说的是“牛用作交换媒介”。 2.B【解析】B 项,“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 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3.B【解析】《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4.①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如文章引用习总书记讲话、鲁迅的诗句等。②举例论证,如文章列举李 可染、钱三强等名人事例。 (每点 2 分,其中论证方法 1 分,结合材料说明 1 分;共 4 分) 5.①内容侧重点:材料一论述“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论述中华文 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 ②行文脉络:材料一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展开论证,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的精神; 材料二从牛被驯养写起,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 8 (内容侧重点 2 分,行文脉络 4 分,共 6 分。如果先说材料一的内容侧重点和行文脉络,再说材料二的内 容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也可) 6.B.【解析】古桥对于“当下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错,应是对“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古桥对当 下人们的作用,更多在于精神层面的。 7.①古桥承载了作者童年的快乐时光和与祖父的美好回忆,而今古桥消失,作者内心无比难过与不舍。 ②古桥是故乡历史文化的浓缩,是作者乡愁的寄托,作者不愿意看到古桥被炸掉,但却挡不住城市前行的 步伐,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8.①紧扣题目,石桥被立交桥替代,城乡界限被打破,围绕桥的变迁写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故乡生活发生 天翻地覆的变化。②石桥被立交桥取代,让作者痛惜之余更能引发读者对于新旧更替与社会发展的反思, 引发我们对于未来的思考,主题更为深刻。③通过桥的变迁折射出一个时代,一座桥映照出整个中国,围 绕桥的变迁写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故乡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9.B【解析】原文标点为“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 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10.C【解析】徙:流放。 11.D【解析】“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错。 12.(1)蜀地的读书人都仰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导、教授的读书人,写出的 文章都有可观之处。(5 分。“慕”、“游”、“指授”、“下笔”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他奇特怪异的文辞,在当时精妙绝伦;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可与古人相媲美。(5 分。“瑰 伟”、“妙绝”、“孝友”、“追配”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3.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文章与苏轼齐名。(每点 1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 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会有快速的进步。熙宁初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 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苏轼曾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 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 和简易的措施治理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县 吏们因此不高兴,而该县的老百姓却得到安定。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逢母亲 丧事。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 成疾几乎丧命。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 辞,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 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 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 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 安置。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没有将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 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点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 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史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 就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小的隔阂,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 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摘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流 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 9 说他的诗取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拘泥于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 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将黄 庭坚与苏轼相提并论,因此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 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14.C.【解析】C 项, 孔子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不会接受,不能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 15.B.【解析】B 项,提弥明不是自杀,是在搏斗中为赵盾而战死的。 16.A.【解析】“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理解与赏析有误。“雪正豪”为“岁暮常年”之景,“常年”, 即往年,“豪”非“今年”“冬晴”之景之情,所以作者的感情并非通过“豪”来体现。 17.①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旧”说明储粮充足,“新”则突出酒的特质,一“旧”一“新”,描写细致。 ②视听结合。“储旧谷”“卖新醪”是所见之景,“笙歌”是所听之音,多角度展示百姓的喜悦,如睹其景, 如听其歌,表现太平气象。③使用叠词“家家”“店店”,强调千家万户均如此,韵律悦耳,有回环之美, 琅琅上口。(每点两分) 18.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D.【解析】第一空,淳厚:淳朴厚重、质朴。敦厚:脾气和性情憨厚,忠厚。文段中空格前说 的是汉魏古诗含蓄的风格,故应选淳厚。排除 BC。第二空,体察:体会和观察。体会:体验领会。 文中说这个问题比较微妙,故须细心体察更为恰当。排除 AC。第三空,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 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厉兵秣马”不能搭配“感觉”,排除 BC。第四空, 抑扬顿挫:声音和谐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 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照应前句“调门”,所以要用“抑扬顿挫”,排除 A。 20.B.【解析】原句错误有三:首先,“不是……而是”并列关系不当;其次是搭配不当,文段 中“功能”不能和“提高”搭配;最后是不合逻辑,因为“情感和手法是诗歌表情达意功能得到 发挥的前提”。把以上错误都作了修改的是 B 项。 21.C.【解析】该文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 歌的原因,所以选项中出现“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类似的语言都是错误 的。故排除 AB;此外,C 项和 D 项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故结尾 应选择七言,只有 C 项说“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 22.A.【解析】试题分析:B 项,“先贤”意思是“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不能形容在世的人,句中说“今 日亲聆各位先贤高论”,不合语境。C 项,“忝列”不当,“忝列”是谦词,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不 能用于别人身上。D 项,“笑纳”不当,“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不能用于自己收别 人的礼物。 23.略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