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ID:674378

大小:9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 2021 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哲学有助于提升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吗?哲学能够为促进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 迈进贡献一份力量吗?2020 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举措不禁催人深思∶哲 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不少科学学科脱胎于哲学。在牛顿所处的时代,物理学 和天文学在西方还被称为自然哲学; 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直到 19 世纪末才开始挣脱哲学母 体,努力谋求其自身成为科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力求以 合理化、理论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说明各种感官经验所及的现象,涵盖宇宙、自然、生命、 社会和人性,近乎无所不包,但二者在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上也有着显著差别。随着哲学 与科学各自独立门户,甚至有渐行渐远之势,哲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和影响也没有那么清晰 明了。物理学家费曼曾讥讽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的作用就如同鸟类学之于鸟∶鸟儿不必接 受鸟类学的指导,却可以飞得很高,活得很好。 1962 年,哈佛大学托马斯·库恩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颠覆了此前广为接 受的关于科学发展的累积渐进式图景。按照库恩对科学发展历史的解读,一门科学或其中 某个分支领域得以确立或成熟的标志是进入到他所谓的常规科学,而常规科学的根本特征 是形成了对日常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确范式。在常规科学时期,接受了某一范 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往往不会纠结于范式中偏哲学的部分,而是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然 而,随着在范式指导下的解题活动的深入和扩展,常规科学活动将会遭遇到逐渐增多的反 例,这些是在范式的理论框架内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难题。随着反常事例的增多,常规科学 及其范式进入到危机阶段,逐渐有科学家开始怀疑范式的适用性,并反思和质疑其中偏哲 学的部分。倘若旧范式被抛弃,新范式出现并取而代之,科学革命就此发生。 参与发起和推动科学革命的科学家,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禀赋;他们勇于怀疑和挑 战旧范式的概念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而开辟新的科学探索路径和视域。这一类型的科学家 可称为哲人科学家。大多数哲人科学家并未受过正规的哲学训练,对哲学学说和术语的掌 握不一定是准确可靠的,但他们热衷于思考和探讨具有鲜明哲学色彩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论 问题,富有反思和怀疑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思路。他们的哲人特质却可以令其在科学革命 中发挥重要作用∶质疑和挑战旧范式,开启和推动浙范式。 正如 1944 年,爱因斯坦在写给一位青年学者的回信中谈到的那样∶"如今许多人—— 甚至专业的科学家——在我看来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历史和哲学背景方面的知识可以 赋予人一种独立性,使其脱离同时代人的偏见,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这种由 哲学洞见所造就的独立性——在我看来——乃是区分单纯的工匠或专家与真正的真理追寻 者的标志。" (摘编自朱菁《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务是结合物理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宇宙、生命、意识的本质这些正酝酿革命性突破的问题上开展哲学研究;通过吸收科学与 哲学的优秀成果,发挥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独特优势,为独创性的科学研究开辟 新的思维空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并不只是中国科学院新建的一个研究单元,更为重 要的是,希望以此为基础,加强科学界与哲学界的联系、加强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系、 加强与国外同类型研究机构的联系,推动科学家与哲学家新型联盟的建立。 (摘编自白春礼《架构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思想桥梁,为人类科技事业贡献新智慧》) 材料三∶ 现实的问题是哲学建设尽管是"良药",但却是一个需要多方推动的复杂系统工程,而 且是无法立竿见影的"慢功夫",需要长期的文化哲学濡化才能形成影响,甚或在未来 30 年 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一定能显现"疗效"。哲学建设的这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 滞后效应可能使得各个层面都缺乏推动实施的动力,进而陷入"难以落地"和"系统失灵"的 境地。这种情况与《孟子·离娄上》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很类似。一个人 犯了 7 年的病,而他的病却非要储藏到 3 年之久的艾才能灸治,而这时一般面临 3 种选择 困境∶ "一是不惜重价访求别人家藏三年之艾的,恳求出让,但未必靠得住;第二个办法是 自己从今藏起尚待三年,这三年内,病况是否可待,还是没把握;第三个办法是舍却艾灸, 姑试他种治疗,但是更无把握,而且医药杂投,或许转促其死。" (摘编自张月鸿等《哲学建设∶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物理学、天文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都脱胎于哲学,它们旨趣相同,但研究方法和评 判标准差别显著。 B.科学飞速发展,"独立门户",从形式上摆脱了对哲学的依赖,但并没有割裂科学活动 和哲学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 C.如果一门科学的所有成员都能对某一范式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我们才可以说这门科 学得以确立或达到成熟。 D.科学革命更青睐善于科学思考的哲学家,他们有望摆脱原有范式的羁绊,取得更具颠 覆性、革命性的突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程并非累积渐进式,而是经历常规科学、危机阶段、 科学革命这样的三个阶段。 B.中国科学家要能够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 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 C.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这一看法正好与物理 学家费曼对科学哲学的讥讽完全相反。 D.要让科学家和哲学家真正结合起来,活跃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氛围,不仅需要科学家个 体的自我修养,更需要制度和环境的促进和保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革命"的一项是(3 分) A."日心说"取代"地心说" B. 牛顿物理学取代亚里士多德物 理学 C.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提出生物演化论 4.请结合材料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这个比喻,具体解说我国"科技创新"与"哲学建设 "面临的选择困境。(4 分) 5.围绕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新生事物,三则材料的思考角度和表达重点 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6 分) 1.B(A 项四门学科同属于科学,评判标准差别不大,文中说哲学与科学这二者有着显著差 别;C 项进入到常规科学,具有明确范式才是标志;D 项不是“哲学家”,应是“善于哲 学思考的科学家”。) 2.C(难以摆脱的是偏见。) 3.C(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政治思想。) 4.①依靠直接移植西方的哲学的方法行不通。②从现在开始革新发展自己的哲学理念,恐 怕短期难以见效。③舍却哲学建设这一奠基之举,另寻他法,风险更大。(1 点 1 分,2 点 2 分,3 点 4 分) 5.第一则从“建设必要性”(“可行性”也行)的角度,重点讨论了哲学能不能为科学助 力的问题;第二则从“建设目的性”(“方向”也行)的角度,回答了哲学研究所成立以 后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第三则从“建设现实性”(“现实环境”也行)的角度, 重点指出哲学建设可能面临的困境。(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淮安市 2021 届高三年级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陶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天眼"身在法地,但在科学家眼中,它心系深空,是一座"天空实验室"。到现在为 止,应该没有天文学家上过太空,但他们却是最了解宇宙的一群人,靠的是什么? 不少人小时候索试过用曝光的胶片观看日食,还有动手能力更强的,用两个放大镜自 制过光学望远镜。望远镜就是天文学家了解宇宙的必备工具。但射电望远镜不同于人们熟 悉的光学望远镜、它不能直接成像,而是抓取目标的无线电信号,用数据说话。 天文学家利用"天眼"开展工作,有点类似移动靶射击运动,需要不断地选取目标、瞄准 日标射击、分析结果。 据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介绍,第一步要考虑望远镜频率是 否合适、灵敏度是否足够、目标是不是在可视范围内,以便确定观测源的坐标,形成观测 列表。第二步是望远镜控制部门执行观测。如何精确控制"天眼"瞄准动辄光年之外的目标? 简单地说,一是通过天体坐标计算出望远镜所需的"姿态",二是驱动电机控制望远镜的"姿 态"。因为地球在不停自转和公转,这样的观测比移动靶射击复杂得多,要不断地修正望远 镜的位置,不断地瞄准目标,并确保一直命中靶心。第三步是通过编程来分析数据。外表 安静的"天眼",内心澎湃,每秒最高传输数据 38G。海量的数据,基本没有手动分析的可 能,所以天文学家都是"程序员",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天地"连线"。 前辈科学家发现的物理定律,我们在物理实验室里做实验,结果都能验证定律为真。 在"天空实验室"里呢?那可不一定。 天文学跟物理学密不可分,大尺度时空结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如黑洞、脉冲星 等)都是以广义相对论为重要理论基础的。前人依靠头脑做实验,得出了理论,理论研究 走在前面,后人如何验证呢? 这些天体质量惊人、距离以光年计,对应的物理参数和空间 都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只能用"天空实验室"来验证。 在“天空实验室”里,天文学家除了重复繁琐的观测、验证,都保留一颗期待的心——比 如找到某个能解释一些奇怪天文现象的关键,或是发现目前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真到 了那一天,科学理论又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走进"中国天眼"》(有改动) 材料二: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穿刺“光年之外”,能东西宇宙“前世”……“中国 天眼”开放运行的一年,成果即入选《自然》十大科学发现。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说,天文学是个开放的学科,不 少“天眼”早期成果都有国际专家参与,面向全球科学界开放后,外国科学家可以独立或以首 席专家身份主导一些研究项目,有潜力的探索性项目也会得到支持,在望远镜时间分配上 会有更激烈的竞争。 据李菂介绍,“天眼”在很多领域具备超强“发现力”:发现气体星系的数量有望在过去的 基础上提高 10 倍,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有望翻倍,有望发现新的星际分子……这使它可以验 证很多科学规律,在引力理论,星系演化,恒星、行星乃至物质和生命的起源等方面,都 具备突破的潜力。 “天眼”研究的领域有意思吗?拿脉冲星来说,它们的密度,每立方厘米相当于 1 万艘万 吨巨轮的质量压缩起来。那是一个地球上无法想象的、类似科幻小说《三体》里“水滴”的世 界。从脉冲星中遴选出脉冲信号稳定的毫秒脉冲星,将来有望应用于星际导航。 在中外读者对《三体》改编的动画作品更新保持期盼的时候,科幻作家刘慈欣对“中国 天眼”同样充满期待:它对人类认识宇宙有重大意义,具备了探寻“地外文明”的条件,“希望 能有划时代的发现”。 探寻“地外文明”,用科学家的话说叫“搜寻星际通信信号”,确实是“天眼”的科学目标之 一。 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演化等领域充满 了未知,许多问题有待科学家通过探索与研究去解决。 20 世纪后半叶,射电天文学方兴未艾,接连涌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 波背景辐射四大天文发现。这些发现看上去高深而遥远,却在某些方面“洞悉”了未来。天文 学家在研究中的副产品转化成了今天的无线局域网技术。 回溯原初宇宙,揭示更多宇宙奥秘,这是建造“天眼”的原动力,也是终极目标。离原初 最近,才可能离未来最近。从这个意义上说,洞穿未来的“天眼”是人类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 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利器。 ——《中国"天眼"世界共享》(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射电望远镜不同于人们熟悉的光学望远镜,前者不能直接成像,而是抓取目标的无线电 信号,用数据说话。 B.只要通过天体坐标计算出望远镜所需的"姿态",就可以精确控制"天眼"瞄准动辄光年之外 的目标。 C."天眼"获得的海量数据,天文学家一般没有手动分析的可能,所以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天地 "连线"。 D 通过"职"找到某个能解释一些奇怪天文现象的关键,是在"天空实验室"里的天文学家的愿 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眼”观测要不断地修正望远镜的位置,不断的瞄准目标,是因为地球在不停自转和 公转。 B.“天眼”发现气体星系的数量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望提高 10 倍,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有望翻 倍,有望发现新的星际分子。 C.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演化等领域充满了未知,许多问题有待科学家通过" 天眼"去探索与研究去解决。 D.天文学家在研究中的副产品转化成了今天的无线局域网技术,这并不能体现“天眼”研 究的价值。 3.下列各项理论或定律,能够在中学物理实验室得到验证的一项是(3 分) A.平行时空理论 B.宇宙大爆炸 C.机械能守恒定律 D.黑洞理论 4.两则材料论述的都是关于"中国天眼"话题,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中国天眼"的价值?(6 分) 1.(3 分)B 2.(3 分)D 3.(3 分)C 4.(4 分)材料一侧重于"中国天眼"工作原理、过程及其意义;材料二侧重于“中国天眼” 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可能取得的科学突破对人类科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每点 2 分。 如材料二答““中国天眼”对人类科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得 1 分) 5.(6 分)①加大对天眼观测、控制和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②加强国际合作, 进一步支持有潜力的探索性项目;③坚持初心,牢记回溯原初宇宙,揭示更多宇宙奥秘的的 终极目标。(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得 6 分) 江苏省姜堰、海门、淮阴、 2021 届高三第二学期 G4 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所谓人脸识别,关系到“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更多 指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住址等物理信息,但未来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有可能是指 人脸、角膜、指纹等这些生物信息。生物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 无需直接接触。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 的情况下,读取并搜集其数据。在许多欧美国家,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远远压倒 了对技术收益的乐观预期。而在我们这里,似乎许多公司陷入了技术狂欢中,只想要收益, 看不见责任。 今天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但也不得不追问的是,这些生物信息会 不会被过度地收集保存?一些企业有没有合理使用信息的自律性、自觉性?就笔者个人观 察来看,情势似乎并不乐观。人脸识别在各行各业已经出现了规模效应,除了支付行业外, 人脸识别进校园等都被“发明”出来了,甚至看个新闻 APP 也索要人脸权限。仔细想想, 我们的人脸信息或许是交出去了,但它们会得到用心保护吗?经验告诉我们,有相当数量 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却不顾用户安全,只顾及体验,却不顾隐私保护。 (摘编自扶青《对刷脸支付保持审慎态度》,有删改) 材料二: 旷视科技研究院研究人员范浩强介绍,就生物识别来说,目前常见的应用有指纹识别、 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 虹膜识别,目前主要见于部分高端智能手机的虹膜识别解锁。相较于指纹识别,虹膜 识别技术通过人体独一无二的眼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 别中较高的,但相较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硬件造价高,识别过程需配合,大范 围推广较为困难,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低。 “综合来看,人脸识别是目前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的,当然也并非万无一失,想 要实现人脸识别安全、规模化落地需要技术水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范浩强 表示。 人工智能行业资深人士孙立斌认为,生物特征识别迅猛发展,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 其自身的特性,抗伪造能力也不同。若要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可以采取多模态 融合的识别方式,例如步态和人脸一体化识别,能够大幅度增加伪造数据的难度,提升识 别系统的安全性。 (摘编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合法用户身份仿冒需要以获得合法用户的人脸照片及视频等数据作为前提条件。国内 某安全团队已经实现了更具威胁的攻击手段,使用完全不同用户的人脸照片绕过身份识别 系统。该攻击手段对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应用造成逃逸攻击以及数据污染攻击等效果,不 依赖于具体的深度学习模型。 将人脸识别和机器人控制等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军事领域制造自主的大规 模杀伤性武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杀伤性武器制作的技术链条中,人脸识别技术是一个 关键环节。要想达到目标的精准识别,尤其是区分敌我,需要训练高准确度的深度神经网 络模型,训练过程需要大量实际的人脸数据做支撑。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经过大量真实 数据的积累和训练,人工智能可以达到并超过人眼的识别准确度。因此,人脸数据是杀伤 性武器研制过程中的基础与核心。这种人工智能技术,一旦被运用于未来战场或被恐怖分 子利用,后果都将异常严重。因此,加强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规范及利用势在必行。 保护好一个种族的人脸数据和人脸模型,就像保护这个种族的基因库一样,是限制敌 对方开发针对本种族的自主致命武器的关键任务。在人脸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及使用 等环节,应通过技术和立法等手段加强保护和监管,既要尊重人工智能科学发展,又要保 护人脸数据资源合法合规流通和使用。 如果人脸数据和模型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和强调,势必出现人脸数据和模型的地下市 场,造成数据和模型泄露的严重风险。公安系统可以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人脸大数据中 心,在物理隔绝的专网内存储人脸数据。算法供应商的模型的训练和运用必须在公安专网 的大数据中心内进行训练。 对于生物识别产品来说,即使检测准确度达到 99.99%,一旦大规模应用,由于上亿用 户规模的基数太大,被误判影响的人群数目也会非常之多,给人身财产利益带来的损失也 将十分巨大。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法律上考虑,当前都还不宜过分依赖人脸作为生物识别中 唯一的身份识别手段,建议可以采用多因子识别管理体系,与其他身份识别手段相结合,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科学性。 (摘编自《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风险与防范》有删改) 1.下列对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生物识别信息最大特点是人脸、角膜、个人住址等信息能在个人不知情的状况下,远距 离被读取甚至收集。 B.人脸识别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但应该担忧的是 这些生物信息会不会被过度收集保存。 C.孙立斌认为生物识别中不同模态生物特征抗伪能力不同,可以利用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 式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 D.生物识别产品即使检测准确度达到 99.99%,一旦大规模应用,由于上亿用户规模的基数 太大,被误判影响的人数目也会非常多。 2.根据三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国内某安全团队已经使用攻击手段绕过身份识别系统。该攻击手段对深度学习图像识别 等应用造成逃逸攻击以及数据污染攻击等。 B.人脸数据杀伤性武器研制过程中的基础与核心,因为人工智能经过大量真实数据的积累 和训练会达到甚至超过人眼的识别准确度。 C.虹膜识别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图像畸变,可靠性降低,所以目前无法广泛推广, 只能用于高端智能手机的识别解锁。 D.人脸识别术虽然在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但无法否认的是,其在科技领域、市场领 域的应用都可能存在隐患。 3.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不属于...“生物识别信息”范畴的一项是( )(3 分) A.黄牛帮助粉丝搞到明星的微信号、游戏账号,甚至家庭住址、酒店房间号等。 B.银行部门为用户办理存取款义务时提供各种识别技术,方便顾客,提高了效率。 C.公安干警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在案件侦办的过程中大展身手,以最短的时间破案。 D. 一间位于广东东莞的公厕内安装了一种“人脸识别供纸机”,有效避免了浪费。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人脸识别”话题,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阐述侧重点有什么不 同。(4 分) 5. 结合材料三内容,请简要概述可以从哪些方面降低“生物识别信息”的风险。(6 分) 1.A(客观性错误,带有简单推断) 2.C(原因错了,简单推断型错误) 3.A 4.材料一侧重于谈人脸识别技术特点以及优劣,指出隐私保护的缺失问题;材料二侧重于 把生物识别的几种类型进行对比,强调综合使用更好。(每点 2 分,共 4 分) 5.①法律层面:加强生物识别信息的立法工作,对人脸数据的采集、存储等环节加强保护 和监管,保证和强调人脸数据的合法性;②技术层面:在公安专网内建立人脸数据中心, 公安系统必须监管算法供应商的模型训练和运用,严防人脸数据和模型泄露; ③管理层面: 建立多因子识别管理体系,用多种身份识别手段相结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科 学性。(每点 2 分); 补充:若笼统答“对人脸识别技术加强监管、规范”,可酌情给分 1 分。 江苏百校 2021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究竟在哪,近日又有新说,让这一本该辨明却一直未受重视的问 题浮现出来。在我看来,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只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更在于给中国 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以确立起文学实践与观念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合法 性,让这一文学的“来路”与“去向”在观念建构时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直以来,网文界的约定俗成是把 1998 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其根据是基 于一个重要事件,2008 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人民文学》《中国 作家》《收获》等 20 余家文学期刊和众多媒体的积极响应,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人们便 将 1998 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起始年。这一认定也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 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 1998 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 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 1998 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 作“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是由邵燕君、吉云飞提出的。《为什么 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一文提出,1996 年 8 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 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 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 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 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文章认为,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 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 密接触》(1998 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 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 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因而提出:“为什么金庸客栈应该被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 起始点?其依据按重要性排序,首先是论坛模式的建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 制;其次是趣缘社区的开辟,聚集了文学力量,在类型小说发展方向上取得了成绩,积蓄 了能量;第三是论坛文化的形成,成为互联网早期自由精神的代表。” 应该说,“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 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其他附加因素而回归“起点”的本意; 抑或说,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 那么,就只能回到这一文学的原初现场,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即如前文所 说的“用事实回溯的办法,而非概念推演”,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 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 1991 年的美国,1994 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 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2003 年起点商业模式的建立, 刺激了类型小说的爆发式增长,文化资本的大范围介入打造了盛大文学、阅文集团这样的 超级平台,实现市场分发的全媒体、多版权经营,直至延伸传播半径,让源自海外的网络 文学以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开启“出海”之旅,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基于这 个可供验证的时空节点,是否可以说,这个“网生起源说”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 呢? 网络文学皆因网络而“生”,而“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二是 文学制度。前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成 机会均等的生产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而 1991 年诞生于北美的汉语网络文学 就最早具备了这两个要件。有鉴于此,将 1991 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 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现在,当我们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 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 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 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材料二 网络文学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长足崛起以来,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不断走向题材的丰 富与类型的多样,产生了不少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也为影视、游戏、动漫等文艺形 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 累积了不少的问题,如由写作的快捷性、作品的速成性造成的文字粗鄙化、叙述同质化等, 呈现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不足。 因此,当前的网络文学,事实上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走出“数量” 增长的粗放阶段,为以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谋求更大的发展。文学的使命与创作的追求就 是“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所 迫切需要的。网络文学的广大作者与从业者,委实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须为此孜孜以求, 努力奋斗。 (摘编自白烨《在强国战略的大格局中发展网络文学》) 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起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网文界约定俗成地认为 1998 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这种观点是以文学高光事件来 认定的,因而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B.邵燕君等人认为 1996 年应该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他们锚定金庸客栈为中国网络文 学的起始点,并依次提供了三点依据。 C.作者则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是 1991 年,是以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 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为前提的。 D.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是不可取的,与之相比,论坛起源说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观点,但 网生起源说才更具有真实性和逻辑性。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和追溯一种事实真相相比,更加重要的应该是能给中国 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 B.网生文学以文学制度和技术基础为基本条件,前者为网络文学出现提供支持,后者让网 络文学形成一定的生产机制和话语权分发模式。 C.材料二对网络文学当下的现状辩证地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当前网络文学的迫切需求在于 提升质量,并对网络文学的从业者提出了要求。 D.材料二结合网络文学发展到当下的现实状况,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文学的一贯使命追 求两个角度,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与使命。 3.下列各项对网络文学现状和事实的描述与材料二所述不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从《少年的你》到《赘婿》,从《庆余年》到《大江大河》……在大量由网络文学 IP 改 编的电影、电视剧中,诞生了不少大热的优秀作品。 B.很多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之后总会觉得情节似曾相识,一些作品尤其是同一类作品中的 人物虽然姓名不同、身份不同,但行动元是一致的。 C.当下的网络文学多数是一些人借助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里展示“低俗才艺”,并伙同某些 素质低下的导演或主持人等制造出的垃圾文化类型。 D.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书写社会变迁与时代情绪共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传承历史文化并 助其焕发活力,但其野蛮生长的状态依然故我,良莠不齐。 4.作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相关内容简要叙述。(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1.D(“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是不可取的”曲解文意,作者是认为“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 站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且作 者的“网生起源说”也是基于事实判断的。) 2.B(张冠李戴,原文是“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二是文学制度。前 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成机会均等的生 产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 3.C(材料二对网络文学的现状是既肯定其成就,也指明其存在问题,但 C 项完全否定了网 络文学) 4.中国网络文学于 1991 年生于北美(1 分),1994 年挺进本土(1 分),然后延伸壮大于本 土(1 分),2003 年之后又再走向世界(1 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5.首先提出文章论题:网络文学的起点在哪里,并概述了廓清起点的意义(目的)(2 分), 接着在简述“时间起源说”和“论坛起源说”的基础上(1 分),提出自己的“网生起源说” 并阐述了观点依据(2 分),最后重申了廓清网络文学起点的意义(目的)(1 分)。 江苏省南通市 2021 届高三新高考模拟演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华读书报:20 世纪 70 年代您就开始诗歌创作,诗歌使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底色? 梁衡: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1975 年我在《北京文学》上 发表了一首写大寨的诗歌。我小时候受古典诗文的熏陶,被父亲逼着背《千家诗》。大学赶 上激情澎湃的时代,《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等,我都背过。诗 歌对我的创作的影响,一是陶冶情感,二是锤炼语言。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 激情。 中华读书报:进入新时期举办第一次“全国好新闻奖”,您的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 专家的故事》(《光明日报》1980 年 11 月 14 日)就得了奖。新闻和文学,您是如何转化自 如的? 梁衡:首先是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正好抓住了。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 是时代的主笔,我写《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就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关口。但那篇通讯 只有几千字。正好《青年文学》创刊号要出版,我以此为题材写了篇报告文学,发表后获 得几个文学奖项,这是时代给予的。 中华读书报:20 世纪 90 年代,即使您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创作也没有停止。《觅 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政治散文被誉为“红色经典”。创作这类作品,您 是否愿意谈谈是如何把握的?有何特点? 梁衡:写政治散文和我的经历有关。自古作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家、思想家兼 作家,比如范伸淹和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是站在政治舞台上的思考;一种是专业作家, 比如李白、司马相如。那时兼职作家多于专业作家。当然现在专业作家多了,倒过来了, 多于政治作家。作为官员作家,我认为有责任从我理解的高度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我写 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但我走的一条特殊的路子,把伟人的思想人格提炼出来,用辩证 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把历史的面貌剥清楚,挖掘想轨迹和情感。文学是人 学,当然也应该是伟人之学。 我的政治散文把握这样几点,一是直接抒写同时代的重大政治人物和事件,剖析理事, 不避尊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六位总书记我写过三位,包括瞿秋白、张闻天、毛 泽东等,其他重要领袖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方志敏等也都写过。二是书写前 代人物、事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审视,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关照现实。 中华读书报:对于散文创作,您的主张是什么? 梁衡:我的文学主张是“二为三境五诀”:“二为”指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散 文唯美是对的,但文章只有美的技巧,作家就成了一个杂技演员。我主张文以载道,要有 思想。“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是客观的描述之美,“形境”;二是情感之美, 创造一种精神氛围教人留恋体味,“情境”;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 谓之“理境”,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是:形、事、情、理、典。指要达到三 境的方法,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但还有可借 用的典故。 中华读书报:我发现您谈的最多的是“时代”。您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总是连在一起 的。无论为人还是为文,为什么您有这种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 梁衡:一是来自家庭熏陶。我父亲是个老教育工作者,解放后担任霍州县长。他读了 很多书,我受他的思想影响。二是来自时代和大学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 玉章和大家一起照相,他坐在前边的椅子上,后面的同学很清楚地看到他肩膀上的补丁。 人大就是那样艰苦奋斗的氛围。当年我们学雷锋学焦裕禄,每到周末同学们找地方帮别人 义务干活。时代造就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三是受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的世 界观的影响。 (摘编自舒晋洽《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材料二: 自宋代起,司马相如就被尊为“赋圣”,与“骚圣”屈原、“史圣”司马迁、“书圣”王 羲之等一起,共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元朔二年,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真正结束了绵延一千余年的分封制度,具有十分重 要的历史意义。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又合称《天子游猎赋》)完成于推恩 令的酝酿期。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司马相如敏锐地感觉到了诸侯王横行的时代即将过去, 大一统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他以当时刚刚兴起的赋体文学,纵笔讴歌了这一历史转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 风谏何异?”尽管从经学的角度肯定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 对相如赋主题的误读。笔者认为,《天子游猎赋》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歌颂汉朝的统 一、强大、文明和昌盛,肯定朝廷对诸侯王的规范与管理。第二个主题是劝导汉武帝戒奢 从俭,实行德政。第二个主题,只是司马相如顺便对汉武帝做的一个提醒与劝诫,并且是 以“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即自我悔悟、改弦易辙的方式体现 的,用语十分含蓄。 “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从国家分裂、诸 侯割据、战争连绵、民生涂炭,走向天下一统、经济繁荣、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时代。 (摘编自踪凡《“赋圣”何以诞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对梁衡创作产生两方面影响:陶冶情感和锤炼语言。诗歌使他学会了意境营造,时 代直接点燃了他的激情。 B.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梁衡抓住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关口,做到 了新闻和文学转化自如。 C.与一般人不同,梁衡所有作品都是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炼伟人思想人格,挖 掘伟人思想轨迹和情感。 D.《天子游猎赋》主题是歌颂汉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 德政,“然其要归引之节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梁衡认为散文唯美、文以载道,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但是他反对作家像杂 技演员只追求美的技巧。 B.梁衡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是受家庭、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世界观的 影响,也是时代造就的。 C.李白、司马相如等都曾是帝王近臣,理应站在政治舞台上思考,有责任在政治思想的高 度为后代讲清楚历史。 D.“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时代,只能在特定时代才能得到君王青睐。因而《天子游 猎赋》的成功不可复制。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梁衡散文主张的一项是(3 分)( ) A.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D.姚鼐的《登泰山记》 4.材料一的访谈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筒要概括。(4 分) 5.有评论家认为,文学家只有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相契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 经典之作。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 分)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错在“时代点燃了他的激情”。原 文说“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C.错在“梁衡所有作 品”,应该是他的“政治散文”走的一条特殊的路子。D.“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是司马迁 的观点,选项说是作者的观点,这是误读。故选 B。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根据原文,李白、司马相如是 专业作家。“站在政治舞台上思考”的是范仲淹和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兼 作家。有责任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是作者作为官员作家的自觉。故选 C。 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梁衡的散文主张是“二 为三境五诀”。《桃花源记》做到了形美、情美、理美,以文学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 的蓝图,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与朱元思书》是吴均给朋友朱元 思述说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封信的节选,题目虽为“书”,内容却突破了一般书 信的格式,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是一篇典型的山水游记。作为经典游记散文,主要以写 景抒情为主,但是,这篇文章并不仅仅局限于写景抒情,它正如一场丰盛的视听宴会一样, 综合了形、情、事、理、典五大要素,即梁衡先生所说的“文章五诀”。《岳阳楼记》是三 个层次兼备的好文章:大量的绘声绘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这是描写的美; 由景而及情,“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宠辱皆忘,把酒临风”,这是意境的美;最后将 这所有的景和情的积蓄一起迸发出来,点破一条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登泰山记》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 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极富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却 不重在表达哲理之美。不能体现梁衡散文主张。故选 D。 4. 【参考答案】(1)时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2)新闻和文学如何转化自如;(3)政治散文 如何把握;(4)散文创作主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材料一的访谈涉及哪几个方 面的内容”,结合中华读书报的提问概括即可。由“20 世纪 70 年代您就开始诗歌创作,诗 歌使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底色”“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可以 概括出“时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由“新闻和文学,您是如何转化自如的”可以概括出 “新闻和文学如何转化自如”。由“《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政治散文 被誉为‘红色经典’。创作这类作品,您是否愿意谈谈是如何把握的?有何特点”可以概 括出“政治散文如何把握”。由“对于散文创作,您的主张是什么”可以概括出“散文创 作主张”。 5. 【参考答案】文学家只有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文学活动与时代洪流相契合,才能创作出无 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文学发展演进的经典之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信息和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 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对“文学家只有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相契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 代的经典之作”的看法,需要结合文本信息和作者观点进行分析。由“诗歌是时代的号角。 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首先是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正好抓住了。英雄人物 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我以此为题材写了篇报告文学,发表后获得几个文 学奖项,这是时代给予的”“我的政治散文把握这样几点,一是直接抒写同时代的重大政 治人物和事件,剖祈理事,不避尊讳”等句子可知,文学家只有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文学 活动与时代洪流相契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文学发展演进的经 典之作。 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 2021 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保持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容忽视的 问题。为了保持和延续生物的多样性,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在我国,有 着自己的植物诺亚方舟——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英国,有一个名叫千年种子库 的保护中心,珍藏了来自各大洲的众多稀有物种;在挪威,有一个目前最安全的种子基因库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其基因储备是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为确保生物 多样性提供了无限可能。 抢救和保存农作物的遗传资源如种子,可以维护农作物的多样性。现在世界各国高度 重视,大多有了自己农作物的基因库。有的种子基因库搞得非常好,但有的因缺乏经费、 位置不合适或管理不到位等,还不能确保粮食种子的安全。特别是遭遇大的天灾人祸,如 地震或战争时,当地的基因库就可能被毁于一旦。 所以,为了做到永久安全地保护全世界农作物的多样性,就需在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 备份人类所有的优良农作物种子,以防万一。即使当地种子库被毁了,也可再用这些异地 储藏的种子重新启动当地的农业生产。"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是确保全球粮食安全的最 后一道防线,被称为"末日种子库"。1 当前世界农作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并不乐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正在使农业失去良好的 基础,也使人类面临着更加饥饿的严重威胁,首当其冲的就是穷人,所以为全世界提供优 质廉价的粮食无比重要。 人类仍有大约 80%的食物、住房和衣服来源于世界上现有的 4 万种植物,可它们正面 临着严重的咸胁,特别是填饱人类肚子的粮食植物。这种威胁主要来自天灾人祸,如不可 预测的世界气候改变等。据科学家研究,地球温度每升高 1℃,世界粮食就要减产 10%,升 高 3~4℃,粮食就会减产 25%,全球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还有世界人口的 快速增长。据联合国推测,到 2050 年,世界人口预计增加到 90 亿、这特对人类所需要的 基本生存资源形成巨大的压力。 运营管理"末日种子库"的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企资责人 Maria Haga 介绍∶"从 1950 年至今、中国灭绝了 90%的大米作物,美国灭绝了 90%的果蔬作物。'末日种子库'的 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存更多的种子,利用已有的多样性种子来保护人类的现在和未来。" 种子是最有价值的生命遗产人类要能在较少的土地保持收获较高产量的农作物,扰一 定要永久保护好现有的农作物多样性,这是保证不断提供足够粮食的关键办法之一。而要 保护好农作物生物多样性,就要永久保存好那些更能适应气候变化,需要较少土壤、化肥 和水还可以抗病和抗虫的优良粮食种子,它们是天地精华,是人类上万年传承的最有价值 的生命遗产、是保持人英现在和未来不再挨饿的依靠和希望。 多样性对于粮食作物的安全十分重要。有多样作物的存在,未来可以挑选进行优势杂 交;比如一个品种的小麦需要比较少的水就可存活但低产。而另外一个品种的小麦可能需要 很多的水但高产,根据不同的特性可以杂交在一起,形成高产、需水量很少的新型的作物。 目前世界各地已有近百家基因库机构把将近上百万份种子样本送到"末日种子库"保 存。这些种子源自世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将近 6 亿颗。储存在这里的 82.5 万个 品种,代表了 1.3 万年农业历史。 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关键作物品种储存,所以"末日种子库"就像"备胎",是这些种 子备份的备份。当洪水、战争等威胁了国家种子库,或者工业规模的农业极大减少了遗传 变异以至于害虫泛滥成灾、作物死亡时、"末日种子库"存在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 (播编自徐峰《神子基因;延续生命的诺亚方丹》) 材料二∶ 虽然中国口粮亩产世界领先,但玉米、大豆等重要饲料类作物亩产远低于以转基因种 子为主的美国、拉美地区,单产不足农业发达国家的 60%。玉米、大豆提高亩产,还需要 依靠生物有种技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业安全、但是,在产业发展、科研体系、技 术攻关三个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其中,生物技术是当前中国种业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核心短板。中国种业科技整体仍处 于以传统杂交育种为主的发展阶段,而美国的种业技术已经步入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智 能化生物技术育种阶段, 在全球种业竞争已经步入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大背景 下,中国种业由于生物技术的原创性少、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落后于人,面临"卡脖子"的 窘境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短板,也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2020 年 12 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 2021 年八大重点任务,其中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 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会议明确,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 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此前,生物育种作为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已经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 划纲要. (摘编自莫云《保障粮衡安奎从种子入手,攻关 "卡脖子"技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英国千年种子库的保护中心和挪威的"斯瓦尔巴全球 种子库"有着完全相同的功能定位。 B.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对当前的种子安全和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气温升高、 虫害侵袭、战争破坏、人口增长等。 C.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是中国在杂交育种和生物育种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 生物技术面临"卡脖子"的窘境。 D.认识到当前种业存在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种子问题列为 2021 年的重点 任务之一,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2. 下列关于农作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目前要维护农作物的多样性,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备份人类 所有的优良农作物种子,以防万一。 B.保持农作物的多样性,就给科学家利用不同品种的优点通过杂交等技术手段培育出 更为优良的种子提供了可能性。 C.现在世界农作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堪忧,如中国大米、美国果蔬的作物大量灭绝,"末 日种子库"将会使这些物种起死回生。 D.在耕地日益减少的形势下,保护农作物多样性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世界提供足 够粮食、解决饥饿问题的关键方法。 3. 根据材料推测,下列不是建立"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必备条件的一项是(3 分) A.在北极的永久冻土带,自动温控系统使空气交换机和制冷设备交替工作,保持恒温。 B.位置比现在的海平面高出 130 米,即便气候变暖导致冰层全部融化,也不会将其 淹没。 C.外包 1 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隧道里有数道密封门,能够抵抗爆炸冲击力和热空气。 D.位置很偏僻,却容易到达,有很好的码头和机场,给各国运输种子来此提供了便利。 4.关于国家提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你是如何理解的?(4 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3 分)D(A 项,定位不完全相同;B 项,“人口增长”不是天灾人祸;C 项,中国只 是在生物育种方面落后;原文未提“杂交育种”方面落后。) 2.(3 分)C(“末日种子库”并不能使已经灭绝的物种起死回生。) 3.(3 分)D(从材料看,交通便利并不是必备条件。) 4.(4 分)①保护、增加耕地,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粮食安全;②加强生物技术攻关,提高 粮食产量和质量。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6 分)①首先介绍多样性种子库建立的目的;②接着分析了种子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 ③最后阐述了保护种子多样性、建立“末日种子库”的意义。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江苏省 2021 届高考语文模拟预热卷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近年来,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科技公司成长迅速,并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发展, 利用其长期服务积累的客户数据和新兴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金融 服务生态,特别对一些小额、零售等行业,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如在电子支付领域,大型互联网企业推动我国支付服务的深刻变革。2020 年第二季度, 我国电子支付业务中,非银支付机构电子支付业务的笔数是商业银行的 3.52 倍。在信贷领 域,大型互联网企业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促进服务重心不断下沉,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得到提升。蚂蚁金服“花呗”的用户量超过 1 亿,其中约 50%分布在三线以下城市。在资产 管理领域,大型互联网企业以良好的线上体验,有效提升用户黏度,有力推动网络资产和 财富管理业务。截至 2020 年第二季度,天弘基金余额宝规模达 1.22 万亿元,个人持有比 例为 99.99%。 (摘编自周矍铄《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与监管》) 材料二: 首先,金融科技领域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通常会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造成市 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部分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烧钱”进行直接补贴或利用其他业务盈利 进行交叉补贴等不公平竞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成为“赢家”,然后再打败或兼并其他 竞争者,最终形成垄断。 其次,不少金融科技公司通过补贴进行不公平市场竞争的目的,在于吃利差、垄断收 费。电商平台上所有的担保品交易,在买家确认收货之前,资金都由电商平台保管,也就 是说电商平台可以额外占用商家资金,而占用这部分资金是不用支付利息的。同时,电商 平台从客户免费起家,回头利用垄断数据向用户高收费,并以远高于银行贷款的利率向客 户发放贷款。 再次,金融科技公司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经营模式和算法的趋 同增强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网络信息技术,在有效提升 金融业务便利性和可获得性的同时,也使得金融风险更容易跨区域、跨行业、跨机构传染。 经营模式、算法的趋同,也容易引发“羊群效应”,导致市场大起大落。由于金融科技公 司的服务对象多为金融专业知识和识别能力均较弱的社会公众,更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 社会群体性事件。 最后,金融科技公司过度采集客户数据,可能侵犯客户隐私。更多的数据有助于金融 科技公司改善其模型,提升其金融服务效率,但过度的数据挖掘也可能侵犯客户的隐私。 如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可以随意调用个人信息开展金融业务,这些机构也早成为金融市 场上最大的放贷机构。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 机制的意见》中就明确了数据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充分培育挖掘数据市场的同时, 也要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防止利用或滥用数据垄断盈利。 (摘编自张非鱼《关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几点认识》) 材料三: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务的形式和名称更加复杂多样。监管机构应当始终 重视把握好金融创新、金融效率和金融稳定的平衡,持续完善监管规则,提升监管有效性。 金融监管应当具有适应性和一致性,确保严格落实金融与非金融行业相对分离、金融业持 牌经营、相同业务同等监管等措施。“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根据市 场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完善监管规则。当前的重点是梳理研究哪些规则已不适应金融科 技的发展,需要进行修订完善。为此,监管者应当与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等各类市场 主体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既要耐心倾听各方面意见,又要善于冷静辨别、吸收采纳合理 性建议,不被市场舆论左右。另一方面,要透过外在的技术形式,准确判别各类“新业务” “新产品”的实质,并据此实施相应的监管规则。“一致性”是监管机构的一项重要使命, 通过将所有的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并确保实质相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遵守相同的监管 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促进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秩序。避免由于不必要的 监管差异,人为造成不公平竞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激励机制,破坏整个行业 的合规和风险文化。此外,互联网行业的规模效应和“赢家通吃”的特点容易形成“寡头 垄断”和“跨界交叉”的市场格局,我国也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将反垄断审查作为市场监 管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对金融公司进行监管时,监管部门 要敢于说“不”,否则就容易被其科技属性误导,被舆论绑架,最终产生金融风险。只有 在有效监管的环境下,金融科技才能健康发展,服务于我国经济转型和新发展理念,进而 促进我国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时雨《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需要思考和厘清的几个问题》)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科技公司在客户数据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其向金融领域渗透和发展。 B.非银支付机构 2020 年第二季度的电子支付业务笔数已完全实现了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大幅 度超越。 C.部分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直接补贴或交叉补贴的方式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化,并最终形成 垄断。 D.“寡头垄断”和“跨界交叉”的不公平市场格局源于互联网行业的规模效应和“赢家通 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及用户黏度方面,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表现与商业银行相比具有绝对 优势。 B.买家确认收货之前,电商平台可以额外占用商家资金,并在一定时间内不用给商家支付 利息。 C.金融业务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提供便利,也会增加 风险。 D.金融科技公司在大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一般也会在保护客户隐私方面采取针对 性措施。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3 分) A.蚂蚁科技为我国超过 3 亿的“信用白户”建立了数字信用记录,开展线上实时风控。 B.截至 2020 年第二季度,腾讯理财通客户数量突破 1.5 亿,管理资金保有量达 9000 亿元。 C.大型互联网企业掌握着用户的购物、网页浏览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向用户推送相关 资讯。 D.越来越多的线下商家支持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甚至支持使用度小满钱包、易付宝等。 4.请结合材料二,对如何解决金融科技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4 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行文思路。(6 分) 1.D;2.C;3.C 4.①制定具体的、针对金融科技领域的反垄断法;②将网络交易资金的保管纳入监管,强 制电商平台支付占用商家资金的利息;③加强金融专业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的识别能力; ④提高客户数据采集门槛,制订客户信息保护的相关办法。 5.①材料三整体上采用层层深入的行文思路。先提出监管机构应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再 继续分析如何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接着阐明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意义。②在阐述如何 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时,又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思路。先总说金融监管应当具有适应性和一 致性,再分别阐明适应性和一致性的具体含义,以及如何使金融监管具有适应性和一致性。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源于……”说法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互联 网行业的规模效应和‘赢家通吃’的特点容易形成‘寡头垄断’和‘跨界交叉’的市场格 局”。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大型互联网企业……相比具有绝对优势” 于文无据,材料中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的信息。B 项,“在一定时间内不用给商家支付利息” 错,材料二说的是“而占用这部分资金是不用支付利息的”。D 项,“一般也会在保护客户 隐私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错误,材料二说的是“更多的数据有助于……也可能侵犯客户 的隐私”。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大型互联网企业向 金融领域渗透发展,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 C 项表达的是大型互联网企业利用采集到的 用户浏览信息向用户推送相关资讯,不能作为材料一观点的依据。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梳理材料二中 金融科技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针对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材料二 中指出了金融科技公司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二是吃利差、垄断 收费;三是经营模式和算法的趋同增强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四是过度采集客户数据,可 能侵犯客户隐私。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即可。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先分析文段的整体思路, 分析其采用的是总分式、递进式,还是并列式结构等;然后再进一步分析每一部分的内容。 材料三前两句先由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态势引出话题“监管机构应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 中间部分讲的是“如何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该部分先总说“金融监管应当具有适应性 和一致性”,再分说适应性和一致性的具体含义,以及如何使金融监管具有适应性和一致 性;最后一句说的是金融监管的意义。由此即可梳理出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