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高三大题优练 信息类文本阅读(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新高考)高三大题优练 信息类文本阅读(二)

ID:674388

大小:51.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新高考)高三大题优练 信息类文本阅读(二) 优 选 例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9 月 28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 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 极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实践创新。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方向之上。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 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来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 托。 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 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揆诸当今世界发展,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 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容易 受制于人。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然。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几代考古学人箪路蓝缕、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 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 所形容的那样:“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一一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 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重视考古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 世界贡 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于当今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如要实现“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效果, 亟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考古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比如在良渚 古国、安阳殷墟、敦煌学等领域,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引导国 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 重大贡献,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数千年不曾断裂过的伟大文明,之所以未遭毁灭, 就在于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也正是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与创 新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系列无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如“中和”思想。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中”,二是“和”, 二者辩证统一。就文化上而言,“多元一体”的“一体”为“中”,“多元”为“和”,“一体”是核心;从 政治文化层面来讲,“一体”是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中和”之“中”在政治上的 大一统,与“和”之有容乃大,成为中华 5000 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之一。对于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 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 寻根溯源,保护整理,引领话语,以史育人,终光大文明,贡献人类,中国考古事业无不与增强文化自信 密切相关,可谓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站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时空轴线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 必定伴随着对文化自信久久不息的重寻、重拾与重塑。相信拥有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定 大有可为。 (摘编自王学斌《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遗址获批,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当一些学者还在为夏遗存在哪里争论不 休时,考古新发现的良渚、陶寺、石弗、石家河等,直接跨过夏代,呈现给我们一个个 5000-4000 年前,东西 南北都有分布和联系的灿烂辉煌的古文明遗址,这是何等令人高兴的事。大家知道,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 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当时,中国考古尚未开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其归纳总结也未必全面。这几十年来 中国的史前晚期考古的一系列发现,足以让人重新思考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标准,给国家文明以新的定义。 中国近代考古学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西方传入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外来的新方法、新手 段,这些都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 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 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昴、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昏侯等等。这些就是中国考古人敢 于在良渚申遗中提出中国有 5000 年文明遗址的底气和实力。 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中国考古学者自身充满了文化自信,也让中国人找 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摘编自高大伦《良渚申遗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考古学为我们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使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 起源和发展。 B.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的研 究水平居世界前列。 C.考古学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就能引导国 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D.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而对于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 古学自然不能缺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树立,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中国考古 学定大有可为。 B.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其归纳总结未必全面,中国的考古发现,足以让人重新 思考给国家文明以新的定义。 C.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因此我们有底气,有实力,而方法、理论、技术思路 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D.考古学于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让中国人 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西北大学考古学构建形成以周秦汉唐和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心的研究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国 特色。 B.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 归艺术史的。 C.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即、陶寺、二里头、三星堆、 海昏侯等等。 D.王建新教授说:“中国考古学家在丝绸之路特别是中亚地区开展考古……成为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当 中的一个特色了。”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那么,如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回 答。(6 分) 模 拟 优 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样的社会精神才是中国当下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呢?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概念,谈论者必 须从逻辑上对“时代精神”的内涵考辨分析,才能说得清其人文意义。 “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时代”。从时间维度考量,时代变迁会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貌,不过,“时 代精神”中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表示时间量度的概念,而是一个空间化的时间概念,其实际内涵包含 时间(历史)与空间(社会)两种成分。这样说的理由在于:单纯的时间流逝并不会对文学发展造成什么特别 的影响,影响文学变化的因素是时间序列(“时”“代”)中的“运”——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趋势。所以“时 代精神”中的“时代”并不仅仅指某个“历史年代”“历史时段”这类单纯的时间单位,而是内蕴着社会生活 状况(世情)的时空一体概念。“时代”概念的空间化还表现在,它常常与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语 词合用,用以描述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比如“农耕时代”“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 代”这类概念。 “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二是“精神”。“精神”是人在时空存在中的意识维度。从语法关系上看,“时代 精神”核心词是“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精神”是指人在伦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风貌,“时代精神” 因而是指一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状况、世道人心,诸如价值、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人性中的善恶美 丑状况等。“精神”之维在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因为文学活动最不能够承受的就是生命活动中的“轻”—— 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自然生存状态。没有了“精神”,文学就成为没有生命力的花瓶;就连唯美主义的理论鼻祖 康德也认为,如果没有精神(崇高)成分,文学只能产生纯形式的平庸之作。 “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三是“世界精神”。“世界精神”是现时代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精神,亦即以“自 由”“民主”“公平”“法制”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这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精 神。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在世界已变成“地球村”的情况下,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不受其他国家文化上的 影响而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圈子内。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理念都是以“自由”“民主”“公平”“法制” 为社会文明的核心,文学活动不能脱离这一意义上的“世界精神”。 如果跳出形式逻辑的思维,从辩证逻辑的角度考量,“时代精神”内涵中还应该包涵“人文精神”及一个 时代的社会走向与历史要求。“时代精神”中的时间之维固然决定了万物皆变、无物常驻,但万物在常变中也 会有不变,比如人们对美好人性的渴望以及对人文关怀的需要,由于这一原因,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目标的人 文精神成为“时代精神”不变的追求。 (摘编自张清民《时代精神与高峰文学作品》) 材料二: 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的民族精神,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基调的革命精神和以 改革开放、锐意进取为动力的创新精神的集合体,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创作都应跟上时代步伐、聆听时 代声音、回答时代命题。新时代的影视创作应该努力观照并颂扬时代精神,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影视生态 家园永葆青春与活力。 以时代精神为航标,提升创作格局 影视创作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文化自信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艺术定力,在作品中展现时代精神 赋予的气度、胸襟和情怀,把个体命运、寻常生活置于格局更大的时代精神与家国情怀之中。电影《我和我的 祖国》用七个故事讲述七十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其中有大事件的史诗气魄,也有小人物的朴素情感,成为 献礼电影的扛鼎之作。电影《流浪地球》以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在硬科幻的类型范畴里贡献了中国智 慧和东方审美。这些作品视野开阔、情怀高致,于宏大处提炼哲思,在细微处温养心灵,把时代精神深刻融入 创作格局之中。 以时代精神为灯塔,发掘创作主题 在新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孕育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不朽的精神丰碑。2020 年,在抗击疫情中孕育的“抗疫精神”又为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这些精神财富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主 题。 近年来,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成为诠释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在远方》等剧讲述改革开放 40 年间,筑 梦未来的普通人为改变国家面貌和个体命运,开拓事业、成就出彩人生的故事。《花繁叶茂》等剧聚焦脱贫攻 坚的时代命题,深情刻画新时代新农村的山乡巨变。这些作品,高扬当代中国的精神风帆,深入挖掘创作主题, 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阐释和深情礼赞。 以时代精神为源泉,汲取创作灵感 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呈现多元化趋势, 由此产生的思想碰撞和社会现象,为影视创作激活了灵感。在影视创作中,如何把时代精神灵活且巧妙地融入 作品当中,这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智慧。电视剧《都挺好》聚焦原生家庭的苦乐年华,深入探讨由于家庭观念、 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冲突矛盾,并试图以亲情化解芥蒂,用理解消弭隔膜。这些作品从时代精神中汲取创作灵感, 走心、动情、努力地描摹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怀和烟火人生。 (摘编自杨洪涛《时代精神是影视创作的永恒动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时代变迁会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貌,这里所说的“时代变迁”既包括了单纯的时间流逝,也包括了社会生 活的变化及其趋势。 B.受唯美主义理论鼻祖康德的影响,文学创作越来越重视“时代精神”内涵之“精神”,文学缺少了“精神”, 就只能是纯形式的平庸之作。 C.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世界精神”是一致的,这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文明的核心理念。 D.《我和我的祖国》和《流浪地球》两部电影的共同之处是能将时代精神融入创作格局之中,展现时代精神赋 予的气度、胸襟和情怀。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农耕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等概念中,“农耕”“后工业化”等词,与“时代”概念合用,体现了“时 代”概念的空间化特点。 B.“时代精神”中的时间之维使得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目标的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精神”不变的追求。 C.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的集合体,艺术创作只有跟上时代步伐、聆听时代 声音、回答时代命题,才能有价值、有意义。 D.当代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产生的思想碰撞和社会现象激发 了影视创作者的灵感。 3.下列说法不能..作为“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成为诠释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的论据的一项是(3 分)( ) A.电视剧《激情的岁月》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事业刻苦钻研、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 B.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描绘长征之初,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和更为年轻的中央红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从幼 稚走向成熟、胜利。 C.电视剧《三十而已》以年龄为坐标,以女性成长为主题,以事业和情感为容器,精准描绘职场女性的人生 际遇和心路历程。 D.电视节目《青春在大地》在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深人挖掘帮扶对象最真的情感和最朴素的生活愿景,在 劳动者中发现美。 4.结合材料一内容,给“时代精神”中的“时代”一词下定义。(4 分) 5.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 也是新时代必须实现的重大改革成果。 生态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是一种与生态密切相关的、社会共享的公共产品。根据其公共 性程度和受益范围的差异,可将其进一步细分为纯生态公共品和准生态公共品,前者指具有完全意义的非排他 性和非竞争性的、对全国范围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都有共同影响的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通常由政府提供,如公 益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防治、自然保护区设置等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项目:后者介于纯生态公共产 品与生态私人产品之间,如污水处理、垃圾收集。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把握好以下原则取向:有利于推进生态产品生产。要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 银山的转化,让生态产品的生产者切实感受到生态产品生产的社会价值;有利于推进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要通过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 制,使以生产良好生态产品为重点的地区获得应有受益或补偿;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调动生态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基于以上原则取向,我国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进程中,开展了诸多有益工作,例如,在生态产品的产权上,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产权制度, 培育形成多元化的生态产品市场生产、供给主体;在生态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上,创设生态产品及其衍生品交 易市场,建设有效的价格发现与形成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态产品市场体系。 但与此同时,一些因素也影响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此为抓手,在实践中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生态产 品价值实现。 建立价值估算体系。目前,科学评价生态产品的技术和核算体系还未形成,使得生态服务市场交易制度、 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机制的建立缺乏科学依 据。在实践中,一些学者曾分别对我国陆地水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藏北高寒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进行过测算,但这些测算还很初步,还无法形成体系,进而纳入政策制定和应用中。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现行立法缺乏综合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以及可操作性的程序法, 特别是生态产品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等尚未制定实施,难以 以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健全市场体系。一方面,当前尚未建立产权归属清晰、开发保护权责明确、监督管理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 产权制度,自然资源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还不完善,导致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 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大量生态产品被免费、无约束地过度使用。 (摘编自陈青《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材料二: 生态产品是有别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第三类满足人民需求的特殊产品,需要梳理其消费属性特征,即 属于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不同属性的生态产品,公共政策选择和消费理性显然不同。以自 然属性产品生物多样性为例,各类生物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也是全世界的,不仅是当代 人的,也是子孙后代的,因而必须由国家提供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表明自然是重要的价值源泉。“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拓展,不仅是对自然创造价值的学理认可,也是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创新和 发展,意味着自然也应该参与分配,人类不能占有自然的全部产出,还应留一部分给自然。而人类社会财富, 也应该有一部分回馈自然。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测度,生态产品与物质、文化产品既有关联的一面,即提升或贬损物质和文化 产品的质量或成色;也有独立的一面,即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兼容。一些生态产品的生产具有市场刚性, 没有替代品,可谓“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 资源利用上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对于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生态产品,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民生普惠的天蓝地净水清,显然应该由纳税人 共同承担。对于准公共产品属性的生态产品,例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可以由消费者承担部分费用。对于 具有私人产品属性的生态产品,例如山耕、山居、野生动物狩猎配额、天然矿泉水等,源自自然或因自然而升 值,应由市场调节供求关系。 (摘编自潘家华《科学梳理生态产品的消费属性》)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生态产品分为纯生态公共品和准生态公共品,纯生态产品比准生态公共品更有价值。 B. 想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地调动生态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C.自然是重要的价值源泉,也应参与分配,人类应适量占有自然的产出,也要回馈自然。 D.目前,生态产品的价值估算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暂时还无法纳入政策制定和应用中。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B.生态产品具有完全意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对全国范围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都有共同影响。 C.把握好一定的原则取向,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态产品市场体系,有利于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 现。 D.一些生态产品的生产具有市场刚性,没有替代品,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公共产品属性的项是(3 分)( ) A.茶园的茶叶 B.清新的空气 C.宜人的气候 D.清洁的水源 9.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生态产品”下一个简要定义。(4 分) 10.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 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 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 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 ——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 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 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 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 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 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 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 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 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 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 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 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 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 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 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 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 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 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 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 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 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 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 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 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 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 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 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 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 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 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 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 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 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1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1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1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 5 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 10 万》《普通人 如何用 3 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4 分) 1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6 分) 参考答案 优 选 例 题 【答案】1.D 2.C 3.B 4.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体提出重视考古学,有重要意义,后分别论述其意义,最后总结引申, 指出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 ②局部论证采用并列结构。主体段落,推进伟大实践、顺应时势发展、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传承文化基因等 四个方面的意义平行并列,论证观点。 5.①建设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 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②发挥考古学学科优势,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示中华文化的文化密码“长寿 密码”。③提炼标识性概念,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④ 通过对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使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错误,曲解文意,“我们 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非前句表述的内容所造成的结果,材料一第二段是说“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 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 托”;B.“居世界前列”错误,无中生有,应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C.“就 能”错误,过于绝对,由材料一“考古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可知,“就能”应为“从而”。故选 D。 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因此我们有底气,有实力”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二“近百年 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可知,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与“我们有底气,有实力”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 C。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为考古学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B.该选项是界定考古学概念内涵,不能证明这一观点。故选 B。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题目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的特点。材料一第一段“要高度重视 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知,开头先总体提出重视考古学,考古学有重要意义;由 第二段“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第三段“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第四段“重视考古 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第五段“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可知,中间第二至五段采用并列结构, 从推进伟大实践、顺应时势发展、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传承文化基因等四个方面分别论述其意义;由最后一 段“中国考古事业无不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可谓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可知,结尾总结引申,指出中 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一整体论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局部论证采用 并列结构。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一一 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 神的考古学”可知,建设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 学才能涵育文化自信;由材料一第二段“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来源和发展,揭 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可知,发挥考古学学科优势,探索中华文明 的起源和发展,提示中华文化的文化密码“长寿密码”才能涵育文化自信;由材料一第四段“考古学自有其得 天独厚的特质,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 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可知, 提炼标识性概念,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涵育文化自 信;由材料二第二段“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这些都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 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可知,通过对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 自己的特色才能涵育文化自信。 模 拟 优 练 一、 【答案】1.A 2.B 3.C 4.时代是包含时间(历史)与空间(社会)两种成分、内蕴着社会生活状况(世情)的时空一体概念。 5.(1)材料一先总说什么是时代精神,并指出它的重要性,是中国当下文学创作所需要,属于人文学科的概 念,具有人文意义。第二、三、四、五段分别从“时代”“精神”“世界精神”“人文精神”四个侧面说明“时 代精神”的逻辑内涵。(2)材料二第一段先亮明观点立场,即新时代的影视创作应该颂扬时代精神,永葆青春 与活力。第二、三、四、五段采用小标题的结构模式,分别从“以时代精神为航标,提升创作格局”“以时代 精神为灯塔,发掘创作主题”“以时代精神为源泉,汲取创作灵感”。综上而言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同点为: 总分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中心明确突出,论证充分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受唯美主义理论鼻祖康德的影响……”错 误,原文材料一第三段说“‘精神’之维在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因为文学活动最不能够承受的就是生命活动 中的‘轻’——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自然生存状态。没有了‘精神’,文学就成为没有生命力的花瓶;就连唯美 主义的理论鼻祖康德也认为,如果没有精神(崇高)成分,文学只能产生纯形式的平庸之作”可见,强加因果 逻辑关系,信息杂糅,文中分号以及“连”标明前两句是并列关系,并非受唯美主义理论鼻祖康德的影响,而 是他“认为……”。C.“这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文明的核心理念”错误,材料一第四段“目前世界上大 多数国家的社会理念都是以‘自由’‘民主’‘公平’‘法制’为社会文明的核心,文学活动不能脱离这一意 义上的‘世界精神’”,可见选项忽视了文中的限定条件“大多数”,扩大了范围,表述绝对。D.“展现时代 精神赋予的气度、胸襟和情怀”错误,材料二的第二个标题相关信息有“影视创作要有……的艺术定力,在作 品中展现时代精神赋予的气度、胸襟和情怀,把个体命运、寻常生活置于格局更大的时代精神与家国情怀之中。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用七个故事讲述七十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其中有大事件的史诗气魄,也有小人物的 朴素情感,成为献礼电影的扛鼎之作。电影《流浪地球》以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在硬科幻的类型范畴 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东方审美”,可见选项表述绝对,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把个体命运、寻常生活置于格局 更大的时代精神与家国情怀之中,《流浪地球》展示的是中国智慧和东方审美。故选 A。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时间之维使得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目标的人文精 神……”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从时间维度考量,时代变迁会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貌,……所以‘时代精神’ 中的‘时代’并不仅仅指某个‘历史年代’‘历史时段’这类单纯的时间单位,而是内蕴着社会生活状况(世 情)的时空一体概念。……还表现在,它常常与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语词合用,用以描述一个时代 的社会发展状况”,材料一第五段“‘时代精神’中的时间之维固然决定了万物皆变、无物常驻,但万物在常 变中也会有不变,比如人们对美好人性的渴望以及对人文关怀的需要,由于这一原因,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目 标的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精神’不变的追求”,可见选项混淆了二、三两段的信息,张冠李戴,“人的价值与 尊严为目标的人文精神”并非时间维度,而是意识、精神维度、社会层面。故选 B。 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章观点和论据的能力。A.历史节点为“新中国”诠释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事业 刻苦钻研、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属于诠释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B.历史节点为“长征”,诠释了“在政治上 和军事上从幼稚走向成熟、胜利”的时代精神,成为诠释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C.不属于历史节点。D.历史节 点为“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成为诠释“最真的情感和最朴素的生活愿景,在劳动者中发现美”等时代精神 的重要契机。故选 C。 4.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以及答题模式, 方法是先找出属概念,也就是包含给定概念的上一级概念,然后提取筛选信息,找出性质、特征等方面的词语, 即概念的内涵。按照“什么是什么(种概念+特征词语+属概念)”的模式整理答案。根据审读题干信息明确答 题区域:“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时代”。从时间维度考量,时代变迁会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貌,不过, “时代精神”中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表示时间量度的概念,而是一个空间化的时间概念,其实际内涵 包含时间(历史)与空间(社会)两种成分。这样说的理由在于:单纯的时间流逝并不会对文学发展造成什么 特别的影响,影响文学变化的因素是时间序列(“时”“代”)中的“运”——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趋势。所 以“时代精神”中的“时代”并不仅仅指某个“历史年代”“历史时段”这类单纯的时间单位,而是内蕴着社 会生活状况(世情)的时空一体概念。“时代”概念的空间化还表现在,它常常与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水 平的语词合用,用以描述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比如“农耕时代”“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全 球化时代”这类概念。可见种概念为“时代”,属概念为“特定历史时期”或“时空一体概念”,特征或者性 质(内涵)为“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趋势”“它常常与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语词合用,用以描述一 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包含时间(历史)与空间(社会)两种成分”“内蕴着社会生活状况(世情)”。 根据以上信息归纳概括为:(1)时代是包含时间(历史)与空间(社会)两种成分、内蕴着社会生活状况(世 情)的时空一体概念。(2)时代是体现生产力水平、描述社会发展状况、展示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趋势的特定 历史时期。 5.本题考查比较分析两则材料论证结构的能力。先逐一分析,再进行比较,得出共同之处。材料一第一段总 说时代精神(中国当下文学创作所需要、人文学科的概念、具有人文意义),从是什么即提出问题的角度论述: 什么样的社会精神才是中国当下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呢?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概念,谈论者必须从 逻辑上对“时代精神”的内涵考辨分析,才能说得清其人文意义。第二、三、四、五段分别从“时代”“精 神”“世界精神”“人文精神”四个侧面说明“时代精神”的逻辑内涵。属于分析问题部分:“从时间维度考 量,时代变迁会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貌,不过,‘时代精神’中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表示时间量度的 概念,而是一个空间化的时间概念,其实际内涵包含时间(历史)与空间(社会)两种成分”,“‘精神’是 人在时空存在中的意识维度。从语法关系上看,……在社会生活中,‘精神’是指人在伦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 的人文风貌,‘时代精神’因而是指一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状况、世道人心,诸如价值、理想、信念、伦 理、道德、人性中的善恶美丑状况等”;“‘世界精神’是现时代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精神,亦即以‘自 由’‘民主’‘公平’‘法制’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这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精 神”;“‘时代精神’内涵中还应该包涵‘人文精神’及一个时代的社会走向与历史要求。……以人的价值与 尊严为目标的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精神’不变的追求”。材料二第一段先总说“新时代的影视创作应该努力观 照并颂扬时代精神,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影视生态家园永葆青春与活力”。亮明观点立场。分说部分划分 为三个层次,借助三个小标题的结构模式来展示,三个层面说明对影视创作的要求:(1)以时代精神为航标, 提升创作格局;(2)以时代精神为灯塔,发掘创作主题;(3)以时代精神为源泉,汲取创作灵感。三个层面说 明对影视创作的要求。属于分说部分,平行并列关系,角度为怎么做。综上而言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同点为: 总分结构,符合提出问题、分析或者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思维缜密,中心明确,首尾 圆合。 二、 【答案】6.C 7.B 8.A 9.生态产品是有别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与生态密切相关的、社会共享 的,满足人民需求的特殊公共产品。 10.①首先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接着介绍了生态产品的特点及分类。②然后指出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的原则取向及探索路径。③最后论述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纯生态产品比准生态公共品更有价值”无中生有, 文中并无比较之意。B 项,“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地调动生态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分析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 可知,只是其中因素之一,并非最主要的因素。D 项,“生态产品的价值估算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说法错误, 从材料中的“技术和核算体系还未形成”“还没有形成体系”可知。故选 C。 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对全国范围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都有共同影响”扩大了 范围。由文中“可将其进一步细分为纯生态公共品和准生态公共品,前者指具有完全意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 性的、对全国范围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都有共同影响的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可知,这里讲的纯生态公共用品。 故选 B。 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A 项,联系材料一中“生态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是 一种与生态密切相关的、社会共享的公共产品”,“茶园的茶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不是社会共享 的公共产品,“茶园”的限定说明了它不具有公共属性。故选 A。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并下定义的能力。本题要求给“生态产品”下一个简要定义,我们先要了解下 定义的相关知识。下定义最常用的格式是用判断句,即 XX 是 XX 的形式,中间用多重定语,定语基本上都是相 关概念的不同的特征等。我们在材料中找到与该概念相关的内容,再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一般回答区别于其 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方面的内容。因为定义是一个表判断的单句,所以,第一步先确定这个单句的主干,即材料 二中的“生态产品是有别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第三类满足人民需求的特殊产品”,在此基础上,可在结合 材料的阐述,补充其属性。材料一中有“生态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是一种与生态密切相关的、 社会共享的公共产品”的表述,二者结合起来可得出答案。 10.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能力。此题主要是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作为论述类文本,一般都是围绕 着论点的引入,提出,论证等方面来分析,具体材料要具体分析,但都要先分析出材料的层次结构、找出哪些 段落是提出问题的,哪些段落是分析问题的,哪些段落是解决问题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给材料分层。文章开 篇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引出本文的话题“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并在第二自然段插入介绍生态产品的 概念。从第二自然段以下则是介绍如何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分析第四自然段“但与此同时,一些因素也影 响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此为抓手,在实践中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知,这是一个过 渡段,承上启下,把第二自然段以下的内容分为两层。根据第三段的关键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 把握好以下原则取向”可知,第二层谈的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原则取向及探索路径”。过渡段第四自然段 则概括了余下文字的内容,即“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建立价值估算体系”“完善法 律制度保障”“健全市场体系”论述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综合来说,文章可分为三层, 结合以上分析概括出三层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三、 【答案】11.A 12.B 13.D 14.①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②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 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③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 15.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 ③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④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 服务。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 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C.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 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D.“最 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 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故选 A。 1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 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故选 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D.“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法错误,原文“新媒体新闻的报道 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 崩塌”,应是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故选 D。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材料二指出,“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 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 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 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某些新媒体的文章, 如《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 5 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 10 万》《普通人如何用 3 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 书》显然是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如果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必然会助推了 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而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因而这 种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反思。 1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指出“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 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因而,个人发展要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材料二指出“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 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 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因而,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生产者或消费者,都需要不 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要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材料三 指出“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 用户所需的知识”“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作为个人,要充分利用知 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