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 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
热点考点:“特色构思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9 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
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
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
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
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
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
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
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
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
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
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
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
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
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
好! 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
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2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我离
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
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
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
了。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
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
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
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
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
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
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
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
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
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
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
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
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老
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竞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
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
3
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 2019 年第 1 期《长城》,有改动)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
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 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
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 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
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
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他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
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
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
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
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8.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4
答案:
(1)D
(2)A
(3)①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
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
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
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4)①“我”为老伴的病情担忧,为了安慰老伴,寻找老伴喜欢吃的菜,而老
伴最后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等,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
情。老伴生重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②
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我”陌不相识,
叫“我”一起过年,告诉我小饭馆的位置,还祝“我”老伴早日康复。体现了以
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③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
对待“我”很热情,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体现了待人善良、
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④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车
费,送大娘进车站口后才走,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解答】(1)D.“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分析错误。司机只知“我”
老伴住院,而不知其病重危及到生命,因此“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语意过重。
故选 D。
(2)A.“‘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分析有误。从文章来看,“我”与
文中所写人物及大多数的事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我”同时也在参与其中,
和其它人物共同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因此,并没有隐身其后,也不是处于次要
地位。
故选 A。
(3)选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
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文中的景物描写有:“大雪甫落之
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
“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关于雪景的描写还
有:“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
5
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
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4)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有“我”,除夕夜为安慰妻子,冒着大雪,去
寻找老伴喜欢吃的菜;有“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脸上洋溢着幸
福的笑容,请“我”喝酒,帮“我”指路,祝“我”老伴早日康复等;有“小饭
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帮“我”烧菜,价格与平时一样;有“出租
车司机”,开导大娘,不收其车费,送大娘进车站;还有“我”病重的妻子,自
己已经病危,还劝“我”“你一定要好好活着”。这些人有的待人善良,服务热
情,生意公道,有的为人热心,救助危难,有的待人细心,体贴入微。这些描写
表现了浓浓的人性美,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在梧州看水
黄咏梅
地处桂江和浔江交汇处的梧州城,傍山依水。两江交汇,相互依偎,难
分难舍,直到逐渐融为一体,汇成一条颜色介于黄绿之间的西江。
水是梧州人的另一种血脉。水路,从梧州的历史上看来,等同于财路、
生活之路。水路的发达,成就了梧州自古以来的“百年商埠”。梧州人还
喜欢到江中游泳,到江边看看水、吹吹风,跟遇见的熟人聊聊天,就像走
亲访友一样平常。喜欢看水的梧州人顺势在这两江交汇处,建起了长廊和
子亭。岸边榕树婆娑、柳树依依,岸下两江鸳鸯戏水,此处便被称为“鸳
江春泛”。不要说外地人,就连土生土长的我们,也把这里视为节假日看
水的好去处。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被父母牵着,跨过大桥,穿过热闹的珠山隧
洞,到鸳江春泛看水。离水越近,越能感受到两江交汇所形成的湍急。激
流扇动起来的风带着湿润的水汽,钻进衣裙里,黏在皮肤上,清凉清凉的。
当然,对于我来说,去鸳江春泛看水的吸引力最终还是为了吃。岸边的大
榕树下摆着一溜小吃摊,小木桌、矮竹凳,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嗍田螺、
嚼酸野、串牛杂……炒一碟牛肉河粉,蒸一条刚钓起的河鱼,盛一碗明火
6
白粥,灼一盆盐水菜心。江风徐徐,两江拍岸的声音会从脚底升上来。这
些时候,父亲会给我开小灶。他从矮板凳上起身,漫不经心地走开,几分
钟后从对面凉伞下的冰柜里,给我买回一根红豆冰棒,或一支冰镇维他奶。
如此甜蜜的美好光阴,成为我人生中第一次“愿时光停留在此刻”的记忆。
由于与江水为邻,所以梧州人祖祖辈辈都在生活中预留了水的位置。进
入本世纪之前,江水_上涨,洪水浸街,在梧州时有发生。这固然给生活带
来影响,但在梧州人看来并不罕见,应对起来也经验丰富。我见过洪水浸
街时的光景:船只安然来往,人们摆渡到地势高的茶楼去饮早茶、吃冰泉豆
浆和龟苓膏。咿咿呀呀的粤剧唱腔从茶楼里传出来,广播里 12 点依旧准时
开讲《杨家将》……大约过了个把星期,水慢慢退回河滩的时候,人们穿
着高筒雨靴,拿着长长的竹扫帚,大街小巷去扫水。那些被水淹到的家庭,
一趟趟跑到某个“西水借用”的聚集地,领回寄存的家居物什。“西水借
用”那张纸片,时常贴在我家附近的中学、文化馆等门口,那里是免费提
供给人们的安置场所。
那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去广州工作,父亲送我。一个夕照满天的傍晚,
我和父亲拎着重重的行李,站在港运码头向岸上目送的母亲挥挥手,然后
登上了正在鸣笛的“红星号”客船。父亲坐在窗边,对着岸边后退而去的
街道指指点点,话很多,我却嫌船开得慢。出于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忐忑,
我坐在船舱的大通铺里,混在嘈杂的旅客和拥挤的行李中,毫无看水的心
情。我甚至暗暗埋怨父亲为什么不选择陆路,321 国道上飞驰的大客车五六
个小时就能到广州,而这艘“红星号”顺着西江,需要多出一倍多的时间。
船开过那座江心小岛系龙洲之后,熟悉的街道便看不见了,再开一阵,广
播里报出了封开的站名。父亲告诉我,我们已经离开梧州,进入广东,西
江就要流入珠江了。父亲拉我到船尾看水。太阳已经落入江面,剩下几朵
染着余晖的云朵卧在我们来时的方向。父亲指着那个方向说,在那里,梧
州现在叫作你的故乡了。父亲说出这句话时,眼眶湿润,如同过去许多次
跟我们提起他的故乡时那样动情。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艘“红星号”将
我送达异乡,这个小城将成为我频频回首望见的那个地方。一片沉默中,
我和父亲在船尾站了很久,直望到云彩彻底消失,逐渐看不到远处的水平
7
线,感觉不到船的速度。
进入 21 世纪后不久,绵延梧州城区近二十公里的防洪堤建成,江水被
牢牢框定在堤坝下。洪水浸街的景象已经成为记忆。在这个提速的时代,
那艘曾经载我离开故乡的“红星号”已经停运,321 国道上的车流逐渐稀少,
高速、高铁穿过这座小城,将人们带到更远的远方。但梧州城商埠的本色
没有改变,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一条三千吨级内河航道
的“水上高速公路”去年开建,直通粵港澳,水路依旧是这座城市的发展
之路。梧州人也依旧喜欢看水,站在防洪堤漂亮的绿化带上,远看、俯瞰,
江水涛声依旧,而小城已经扩大了版图,改变了模样。
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关系,刚开始是命运,接着更多的是情感。在“籍贯”
这一栏我很多次写下这个城市的名字,在文学作品里我用书写的方式反复
回到这个城市,甚至在一阵潮热的空气里我都能闻见这个城市的气息。人
到中年,逐渐体会“故乡”深藏的意味。无论身在何处,在曾经驻足的珠
江边,还是我现在生活的钱塘江边,我总是要找到一个水流的方向,眺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交代梧州成为“百年商埠”的原因,将梧州的历史与水路的发达关
联起来,突出了水对于梧州城和梧州人民的重要意义。
B.文章详细描写洪水浸街时梧州人的生活光景,暗示西江水在成就梧州城
的同时,也曾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定的负面影响。
C.文章通过叙写父亲送“我”坐船去广州工作的经过,以及拉“我”去船
尾看水的细节,表现了父亲对水和梧州城的眷恋之情。
D.文章结尾提到“红星号”的停运和高速、高铁穿城而过的现实,是把交
通工具的变迁作为一个缩影以礼赞梧州城的今昔变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以交代梧州城地理位置开篇,确定写作角度,即从城与水的关系入
手,重点回忆了几次看水经历,选材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B.作者写“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意在强调西江之水世
世代代与梧州人命运相关,在新的时代它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8
C.作者笔触由西江边而珠江边而钱塘江边,最后以“向水流的方向眺望”
作结,表达故土之思,并赋予“看水”行为丰富而隽永的意蕴。
D.作者行文平实质朴,通俗直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中对流变的生
活图景的展示,反映了对传统情感价值观的回望、守护和期待。
8.作者回忆儿时到鸳江春泛看水时,对“吃”的叙写费了一番笔墨,对此
你如何理解?(4 分)
9.《羊城晚报》 曾经评价作者的创作“颇具年代感”,请结合文本内容作
简要分析。(6 分)
6. A
7. D (“语言直白”错)
8. ①写吃,侧面表现梧州人鸳江春泛看水的热闹;②写吃,写出梧州人悠
闲的生活状态和市井气息;③写吃,表达作者对往日时光及梧州城的怀念。
(3 分)
9.文章以时间为主线,选取梧州典型风物和生活光景进行叙写,呈现它的
过去和现在,表达了作者不同年代的感受和认识,梧州城的发展脉络在“看
水”中清晰可见。(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