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ID:676868

大小:102.09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1-04-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福建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西山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材料一: 今天,垃圾围城成为困扰全球大城市的难题,具体现象包括填埋场侵占土地、垃圾造成 长期污染、垃圾焚烧厂被周边居民抵制等。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离不开垃圾分类。妥善分类, 能有效减少源头垃圾总量,防止有害垃圾被不当处理,确保被焚烧处理的垃圾无公害。理想 的垃圾处理方式,应是从源头就做好分类,但目前源头正确分类率太低,二次分拣倚重比例 过高,导致垃圾分类效率低、费用高。今天的城市体量在不断扩大,但环境容量却极为有限, 人人都能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是解决城市垃圾困境的关键之举,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从必要性看,强制垃圾分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北京早在 1957 年就率先提出垃圾分类理 念,1996 年,北京就推出了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调查显示,北京居民对生活垃圾“四 分类”知晓率达到了 80%,但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 率仅有两成。知易行难,20 年的宣传、引导并未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局面,缺乏“硬手 段”,只靠“软约束”很难让人做到知行合一。毕竟,在选择如何完成一件日常事务时,大多 数人倾向于“方便”而不是“高尚”,既然正向激励效果不明显,那么只能采取制度倒逼的手 段。从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来看,强制的处罚措施,也是确保垃圾分类高效完成的必须 条件,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还真不能完全指望自觉。正面宣传引导的覆盖率很难保障,总 有一些人对公益性质的事情无感,觉得这些为子孙计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对这些人来说,适 当的惩罚手段是确保他们正视垃圾分类的唯一选择。同时,用强制手段确保垃圾分类无死角, 能有效防止少数不守规矩者肆意妄为,防止错误示范带来的“破窗效应”。 (摘编自袁媛《为了好习惯,强制又何妨》) 材料二: 下图为“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表 2 (摘编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 年)》) 材料三: 古人言,“没有五音,难正六律”,从制度上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义务、权力,目前 对于垃圾分类收集这样一个规模大、时间长、参与广的活动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借 鉴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历史上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现 实背景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我国现发展阶段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垃圾分类工作的开 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注重多种媒介形态的综合应用,并利用宣传典型辅助手段加 强示范引导,强调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使公众更加明确垃圾的正确分类及现行的 规章制度。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生产力大国,但消费和生产总是以分解作为循环的前提条件。在今天 的语境下,如何分解我们的生产、消费之物,如何将放错位置的资源加以循环利用,或许与 化解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同等重要。而垃圾分类工作作为解决该问题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 是一时一刻的权宜之计,而应作为“百年大计”来对待。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结合历史因素 和管理难度所制定出的政策规范,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制度成本、政策成本和实施成本, 将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有效地推进到底。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加 强媒体宣传与教育普及,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为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摸索出成本 可控、成果可见、具有我国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让这一利国利民的好事真正落地生根。 (摘编自吴清扬《垃圾分类:提升生活品质,涵养城市颜值》)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围城——解决方法——垃圾妥善分类——作用——减少总量,焚烧无公害垃圾,防止 有害垃圾被不当处理 B.理想的垃圾处理方式——应该——从源头做好分类——而且——人人都能正确进行分类 C.城市垃圾分类现状——表现——源头正确分类率太低,二次分拣倚重比例过高——结果— —效率低、费用高 D.借鉴日本、新加坡经验——采取——制度倒逼手段——全面杜绝——错误示范带来的“破 窗效应”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虽然提出垃圾分类理念的时间较早,但由于没有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以致很难形成垃 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局面。 B.中国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采取措施,将放错位置的资源加以循环利用,就可能解 决我国产能过剩这一问题。 C.有受访者认为“身边很少有人分类”,或者嫌麻烦,认为自己“没有精力”,可见,公众“垃 圾分类”的践行度较低。 D.从影响和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统计数据来看,受访者普遍认为“垃圾分类”设施 不能及时跟进是主要原因。 14、应如何落实垃圾分类处理?请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 劣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 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3 总算热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 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农衫、带着 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 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 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 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 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 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 生们成绩还不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 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 荣誉啊。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 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 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 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 他们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 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 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 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 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 看,你要走。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 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诚。 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 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校长 居然说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 折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 擦脸上的汗,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 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 娜搅在怀里。“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 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 你看,你看,”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 4 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 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 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 1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为“我”手上哈暖气,表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 发自内心的爱。 B.学校领导和村民都不希望我离开,但又诚心为我送行,说明他们思想境界高,为我的前程 着想。 C.小娜父母不想让她继续上学,是因为山区供孩子上学不容易,也因为担心“我”离开后, 没有老师。 D.“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待一年,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 格升华的复杂过程。 16、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分析。(6 分) 17、有人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小 说谈谈你的理由。(6 分) 【答案】 12、D 13、B 14、①制定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法律,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甚至采用适 当的强制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②相关部门要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使公众更 加明确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及现行的规章制度; ③作为居民,要认真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 【考点】新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12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D 项,“全面杜绝”说法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用强制手段确保垃圾分类无死角,能有效防 止少数不守规矩者肆意妄为,防止错误示范带来的‘破窗效应’”,可见,使用制度倒逼手段, 只是能“有效防止”不守规矩者的肆意妄为和错误示范带来的“破窗效应”,并不能“全面杜 绝”。故选 D。 13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B 项,“就可能解决我国产能过剩这一问题”说法错误。材料三说的是“如何分解我们的生产、 消费之物,如何将放错位置的资源加以循环利用,或许与化解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同等重要”, 可见,“如何将放错位置的资源加以循环利用”和“解决我国产能过剩”是两个同样重要的问 题,而不是“将放错位置的资源加以循环利用,就可能解决我国产能过剩”。故选 B。 14 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探究文本相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谈到的“20 年的宣传、引导并未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局面,缺乏‘硬手段’, 5 只靠‘软约束’很难让人做到知行合一”“强制的处罚措施,也是确保垃圾分类高效完成的必 须条件”和材料三中的内容“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我国现发展阶段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垃圾 分类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可见,要 落实垃圾分类处理,就要制定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法律,制定相关的规章 制度,甚至采用适当的强制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垃圾分类困难,在于没有正确的指导方法,居民们不了解垃圾分类的 知识。根据材料三中“注重多种媒介形态的综合应用,并利用宣传典型辅助手段加强示范引 导,强调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使公众更加明确垃圾的正确分类及现行的规章制度” “加强媒体宣传与教育普及”,可见,要落实垃圾分类处理,相关部门要通过举办讲座、发放 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使公众更加明确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及现行 的规章制度。 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总有一些人对公益性质的事情无感,觉得这些为子孙计的事情跟自己 无关”,结合材料二中“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表中,“不知道怎么分 类”占比 36.5%,“不了解分类后垃圾的处理进度和结果”占比 34.5%,“身边很少有人分类” 占比 22.2%。可见,作为居民,要提高垃圾分类意识,要认真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养成,垃圾 分类处理的习惯。 15、A 16、 ①充满矛盾。既急于回城又不舍孩子们。②本性善良。为自己的离开感到愧疚,最 终决定留下来。③尽职尽责。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校长的认可,被评为“支教模范”,为小娜 的缺课担忧,临走时去看小娜并劝她回来上学。 17、示例一:同意。①从感情上来说:孩子们的纯真、善良、努力以及祈求的眼神,村民们 真诚的感谢,都使“我”深受感动,而小娜被母亲误解这一事件,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内 心。②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我”是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教师,对孩子、对事业的爱会促使 他决定留下来。③从大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对去西部支教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也有一定 的影响。 示例二:不同意。①山区的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也不是自己的家乡。②“我 决定在这里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受到触动后的决定,所以“熬过”这一年后,“我”还是会 按计划选择离开。③山里人理解我的处境与选择,不会太过挽留。④“我”并没有“太高的 觉悟”,一直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 【解析】 15、B.“为我的前程着想”错。为“我”送行说明他们觉悟高,“为我的前程着想”属主观臆 断和过度解读。 C.“是因为山区供孩子上学不容易,也因为担心‘我’离开后,没有老师”错。根据原文“小 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 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分析,可知小娜父母不让她上学是因为她没得到奖 状。 D.“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的复杂过程”错。“我”决定留下来,是善良的心灵受 到了触动,选项说是“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显然有些夸大。故选 A。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6 “总算热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我是有些 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留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 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 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分析可知,“我”既急于回城,可是又不 舍山里的孩子们,内心充满了矛盾。 “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 农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 这里多呆一年……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 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 应该得奖状的”分析可知,“我”为自己的离开感到愧疚,最终决定留下来,表现了“我”是 个本性善良的人。 “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我 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 皱纹的脸上写满真诚”“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 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分析可知,“我”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校长的认可,被评为“支 教模范”;“我”为小娜的缺课担忧,临走时决定去看小娜并劝她回来上学,表现了“我”是 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 17、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中某一问题的能力。 这道题属于探究题。解答此类题,要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原 因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回答时,首先应表明观点,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或“我”会在一 年后选择离开都可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阐释自己这样认为的理由。 (1)如果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可以从以下方面找原因: 从“我”本身的善良且有责任心等方面分析,如“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农衫、带 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采些 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 “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 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 艰难出什么事了”。 再者,从山里人分析,孩子们纯真、善良,村民们真诚、纯朴,如“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 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 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 里”,这些都是让“我”一年年留下来的原因。 最后,从国家政策上分析,西部支教给大学生提供了优惠政策。如文中第一节说的“西部支 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这也能称为“我”年年留下来任教的一个原因。 (2)如果认为“我”不会待下去,也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 文章开篇就说“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 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 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总算热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 7 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分析可知,山区的 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远离家乡。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 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表明“我”并没有“太高的觉悟”,一直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 这也是“我”以后必然会离开这里的原因。 再说,“我决定在这里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因为自己忘记评“三好生”导致小娜没有得到奖 状内心受到触动,临时决定再留一年,以后还是要离开这里的。山里人纯朴,不会太过挽留。 此题属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文本一 老橡树的歌 [韩]赵南柱 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线前。 “想听首歌吗?” 突然,年纪大概有 60 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演奏。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 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子的歌。他对妻子说, 如果你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我记得很久以前在杂志上读过。绿灯亮起, 司机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盘。 “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 “原来是这样啊。” 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 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告诉我。” 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成为新闻主人 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我正式做了自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 和他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定不关里程表,问他想见的人是谁。 “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 8 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可是连零花钱都赚 不够。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 感情。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起做音乐的人通宵喝酒,抱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 此,妻子也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 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过他。闻味道,翻口袋, 不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女儿去音乐咖啡厅,从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 妻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和亲戚朋友联系。这已经是 20 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怎么好意思主动联 系她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曾经在她们附近转来转去。我在孩子们的学校附近转来转去,一 次也没遇到,可能她们不坐出租车。我应该去开公交车……” 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我觉得他可能会 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 “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费比 平时高出 3 万韩元。 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义,或者希望得到 妻子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可我并不知道司机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 就在余韵中结束了。 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上 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 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 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反对留言 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 我感到气愤而羞耻!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租车停车场四处打听, 还是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 这样做。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 动。但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 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仍然在寻找那夜的出租车司机。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删改) 文本二 9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我必须知道有哪些东西还属于我/若你收到了我的信/告诉你我将重获自 由/那么,你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还要我的话/在老橡树上系条黄丝带/漫长的三年过去了/你还要我吗/如 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我会留在巴士上/忘了我俩的过去/责怪我自己/如果我看见老橡树 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司机先生/请帮我看一下/因为我无法承受即将看到的/我其实仍在监牢/只有吾爱握 有钥匙/我需要的仅是黄丝带/即可将我释放/我已写信告诉过她/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 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词)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机聊聊,而面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 B.面对弹唱,“我”开始并不感兴趣,打算继续聊是因为“我”认为司机适合做新闻的主人公。 C.时间足够通过人行道,但出租车却减速停车,可见司机的心里非常想在乘客面前演奏一曲。 D.虽然司机有编故事谋钱财之嫌,但故事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存在类似问题。 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由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逐步揭开司机“曲折的人生经历”,吸引读者逐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B.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既保证小说的现场感,又让叙事集中紧凑。 C.作者选择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真实自然,叙述语言平实质朴,使小说有很强的纪实 色彩。 D.结尾写“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但仍想寻找那夜的司机,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7.撤回报道后,“我”为什么会感到气愤、羞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8.请根据你对文本二歌词的理解,谈谈文本一中引用歌词的作用。(6 分) 【答案】 5.【答案】A(由上文司机主动提到自己经历来看,司机有一定的表达欲望;由下文“我”决定不关里程 表后,司机即继续叙述的表现来看,司机尴尬并非因陌生人好奇自己。) 6.【答案】B(作者通过直接对话与间接转述两种方式来还原故事。) 7.【答案】①气愤:因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原来是被司机欺骗,引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得不撤 回道歉。②羞耻:既因被骗受辱而感到羞耻,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属实,自己 10 把他人的不幸当做素材写成故事传播,对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气愤”“羞耻”的原因各 2 分,大意对即可。) 8.【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歌曲背景故事为后文我受到触动、司机形象的反转等情节做铺垫。②表现人 物形象,司机把曲中浪子与生活中的追梦者的曲折人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行骗 时的精明。③暗示主题意蕴,歌曲引发“我”关于家庭关系、对“无辜的人承受着更多的伤痛”的思考。 (每点 2 分,大意对即可。)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结合《红楼梦》全书,完成 10~12 题(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刘姥姥①初见贾母 曹雪芹 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 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 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坐着。那板儿 ②仍是怯人,不知问候。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 “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 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 “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 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 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困了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 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的大家都笑 了。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 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刘姥姥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想鱼 肉吃,只是吃不起。”贾母又道:“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儿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 我们也有个园子,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尝尝,带些家去。你也算看亲戚一趟。” 凤姐儿见贾母喜欢,也忙留道:“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你住两天罢,把 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贾母笑道:“凤丫头,别和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 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说着,又命人去先抓果子与板儿吃。板儿见人多了,又不敢吃。贾母又命 拿些钱给他,叫小幺儿们带他外头顽去。刘姥姥吃了茶,便把些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与贾母,贾母益 发得了趣味:正说着,凤姐儿便命人来请刘姥姥吃晚饭。贾母又将自己的菜拣了几样,命人送过去与刘姥 姥吃。 11 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鸳鸯③忙命老婆子带了刘姥姥去洗了澡,自己挑了两 件随常的衣服令给刘姥姥换上。那刘姥姥那里见过这般行事,忙换了衣裳出来,坐在贾母榻前,又搜寻些 话出来说。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们说的书还好 听。 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 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因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 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 呢。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 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 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 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 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贾母等听了,忙问怎么了, 丫鬟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④,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话,忙起身扶了人出 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忙过来请安, 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熄了方领众人进来。宝玉且忙着问刘姥姥: “那女孩儿大雪地里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 呢。刚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宝玉听说,心里虽不乐,也只得罢了。(有删改) 【注】①刘姥姥,一个乡村老寡妇,其女婿家二十年前与贾政的太太王夫人家连过宗。《红楼梦》 第六回曾描写她因女婿女儿生活困难到贾府寻求接济,此次到贾府是带着家产的果蔬来报恩。②板儿,刘 姥姥的外孙。③鸳鸯,贾母的大丫鬟。④走了水,失火的委婉说法。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描写贾母房里围绕着贾母的人和贾母当时“歪”在榻上的姿态,表现了贾母在 贾府的地位。 B.文中有两处对板儿的描写,这两处描写虽属闲笔却不可或缺,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可以陪衬主 要人物,还能使叙述更显灵活。 C.“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一句,在平常的叙述中把凤姐的善于逢迎、贾母和 刘姥姥地位的巨大悬殊都表现了出来。 D.贾母把家中失火归咎于刘姥姥讲故事说到了抽柴草,这并非贾母的真实的想法,而是为阻止宝玉继续 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 12 11.《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有几人前来探望,说出了下面的话,下列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正 确的一项是( ) (3 分) ① “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 ②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③ “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A.①黛玉 ② 袭人 ③宝钗 B.①袭人 ②黛玉 ③宝钗 C.①袭人 ②宝钗 ③黛玉 D.①宝钗 ②袭人 ③黛玉 12.小说中说刘姥姥经历过世情,她的这个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10. D 根据前文失火后,贾母“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判断,贾母即使不认为讲故事说到抽柴草就引 发火情,至少也认为不吉利,所以选项说“是为阻止宝玉继续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是错误的。 11.C 袭人的特点是“贤”,所以对宝玉多有规劝,第一句中“你但凡听我一句话”表明了说这话的是袭 人。宝钗也比较贤惠,而且举止端庄克制,根据“早听人一句话”和没有说完的话“就是我们看着,心里 也……”可以得知,说话的人是宝钗。最后一句是林黛玉,黛玉内心非常担心宝玉,真情流露,敢于直接 规劝宝玉,所以才会说“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12. 答案①善察言观色,颇有眼光。虽没见过,但根据神态和周围人的表现就能一眼认出贾母;在谈话 的过程中,能准确判断贾母和宝玉姊妹的喜好。②知自己 身份,行为谨慎。一见贾母忙上前请安;贾母 问话,忙立身回答。③懂投人所好,很会说话。称贾母为“老寿星”,不断恭维贾母享福并表示羡慕;见 贾母 和宝玉姊妹喜欢听自己讲话就编故事给他们听。(答对两点即可,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答案, 合理 亦可给分) 福建省漳州立人斯特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 1 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在酒楼上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了 S 城。我午餐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 来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 熟人,我在这儿也完全成了生客。然而,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地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 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 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13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 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 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地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 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 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 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地向我说。“我在少年时, 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 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地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 们就谈谈罢。”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排满了一桌,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 也越加纷纷地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冬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 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 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 当时什么法也没有。“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 材,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 远。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然而出乎意外!被褥, 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 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 他坟旁埋掉了。因为外面用砖墩,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 的母亲,使她安心些。一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 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 14 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 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地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 ABCD 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 《孟子》。新近又添了 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我一面准备走,一面问。 “是的。一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那么,你以后预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 不知道,连后一分……” 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 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选自鲁迅《彷徨》,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 1924 年,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五四运动”落潮时期。 9.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看见蜂子或蝇子……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吕纬甫的这番自述,充满着对自己变化的自责与无奈。 B. 吕纬甫为弟弟迁坟这一情节,主要表现了他做事死板、迂腐的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对母亲的孝敬。 C. 小说中的“我”叹惋吕纬甫的衰颓,但又没能力帮助他走出困境,这与《祝福》中的“我”有相似之 处。 D. 小说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依次向读者展示了热血的吕纬甫、无聊的吕纬甫、迷惘的吕纬 甫。 10.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的主要情节借助“我”与吕纬甫的对话来展开,这样写,既便于展现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又有 助于展示主人公吕纬甫的内心世界。 15 B.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一个悲剧式的新知识分子形象,意在表达作者对逐渐沉沦的知识分子的反 思,并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予以警醒。 C. 小说刻画人物简练传神。如在刻画吕纬甫这一人物时,用“格外迟缓” “颓唐”“失了精采”等描写, 深刻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D. 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对酌言谈,既无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 11. 鲁迅的作品语言具有“简新、精深”的风格,请简要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精深”之处。(4 分) (1)仿佛..热闹起来了 (2)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12. 结尾段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9. B“主要表现了他做事死板、迂腐的性格”错误,在迁葬的过程中,辛辛苦苦地在雪地里忙碌了大半天, 如果仅仅是为了骗骗母亲,他是无须这般一丝不苟的,看来还是出于兄弟之情、母子之情,不这样尽职地 完成“迁葬”, 他会过意不去,会留下感情的负累,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具有善良之心,为人诚恳实在, 所以“主要表现了他做事死板、迂腐的性格”说法错误。 10.D “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错误。 11.(1)“仿佛”说明酒楼上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冷清的场景,同时也暗示出“我”与朋友因多年未见而 略显拘谨、尴尬的心理。(2)“然而”流露出吕纬甫对自己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现状不满,但又无力改 变的苦闷。 12.①照应上文中雪势描写,使行文更加严谨。②用黄昏和密雪,营造了暗淡、沉闷、压抑的氛围。③用 “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隐喻社会环境,揭示了封建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现实,深化了小说主题。 福建省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16 我国已建立肿瘤登记年报制度,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癌症患者发病、死亡、生存状况及发 展趋势。在加大癌症防治用药保障力度方面,我国已将临床急需的 12 种抗肿瘤新药纳入 2018 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针对抗癌药进医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 静林表示,抗癌药进入医保只是第一步,对患者来说怎么尽快用上谈判药品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医保局明确谈判药品费用不占原来医保总额预算,明确各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 影响抗癌药的使用。 2019 年,我国将开展新一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通过准入谈判、以量换价,降低抗癌药价格。国家医保局将以切实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权 益为目标,以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为核心,做好临床需求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 将更多符合条件的救命救急的好药按照规定的程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不断提升基本医疗保 障的水平。 (摘编自吴佳佳《今年将有更多救命救急药进医保》) 材料二: 今年国家医保局正在全力以赴抓紧改革现行的医保目录管理办法,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 整机制。目录调整要充分考虑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要充分考虑临床需求。具体来说,需要 按照医保基本的要求,重点考虑癌症和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用药、慢性疾病用药和儿童疾病用 药,这些药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目录调整也不能只进不出,否则不可持续。所以对于经 过专家严格审定、不具备条件的药品也要调出目录。总的来说,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优化目录 结构,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以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贵问题。 谈及医保骗保问题,胡静林回应说,当前医保骗保问题严重,相当普遍。打击骗保是今 年医保工作的头等大事。去年 9 月,国家医保局就已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 动,目前,专项行动查处违规机构 6.6 万家,违规参保个人 2.4 万人,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还要持续发力,出重拳,打硬仗。要加大打击力度,继续开展专项治理;要加大检查力度, 提高抽检、飞检的频率;要加大曝光力度。用好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用好现 代信息技术;用好第三方力量。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监管,对医保系统内部参与骗保的不法分 子严厉查处,绝不姑息。 (摘编自甘贝贝、王潇雨《让更多救命救急药进医 17 保》) 材料三: 无论罕见病还是慢性病,给患者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的疾病就是大病。生物制剂是目前治 疗一些慢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患者如能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就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 质量。应该利用医保机制来承担惠及更多患者的社会责任,发挥医保机制对全社会医学生态 的科学导向作用,鼓励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使基本药物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及其他相关制 度合理衔接、联动。 2 月 11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境内外抗癌新药注册审批,组织专家遴 选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完善进口政策,促进境外新药在境内同步上市,畅通临床急需抗癌药 的临时进口渠道。 对百姓而言,这是个极大利好。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摸索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要强化药 物经济学的评价办法,实现临床推荐、行业协会与企业申请相结合的遴选办法,尽快拉近人 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药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当前,国家急需建立一个“做好药、得好报”的机制。未来国家医保目录覆盖范围应进 一步扩大至更多领域,以实现“企业定时报批、医保定时评审、达到要求的定时更新”。随着 我国激励创新药研发、便利新药上市等系列措施的稳步推进,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方能加快 面世。 (摘编自陈芳、张泉《你关心的救命救急药加急进入医保目 录》)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通过建立肿瘤登记年报制度,我国已经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癌症患者发病、死亡、生存状况 及发展趋势。 B.让患者尽快用上谈判药品是保证抗癌药进医院“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为此国家医保局明 确谈判药品费用不占原来医保总额预算。 C.医保目录调整能进能出,既可持续,又可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从而进一步解 18 决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贵问题。 D.只要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强化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办法,就可以拉近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 需求和医药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实施“三个加大”和“三个用好”,严厉查处参与骗保的不法分子,有利于持续打击欺诈 骗保,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 B.做好临床需求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可以更加优化医保目录结构,让更多救命 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C.作为目前治疗慢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生物制剂能够使患者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最大 限度地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 D.基本药物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及其他相关制度合理衔接、联动,将惠及更多患者,这是利 国利民的好事。 6.怎样有效推进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及早惠及更多患者?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8 分) 【答案】 4.解析:选 D D 项,“只要……就……”错误。结合“要强化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办法,实现 临床推荐、行业协会与企业申请相结合的遴选办法,尽快拉近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 药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等分析可知,“只要……就……”表述绝对化。 5.解析:选 C C 项,“生物制剂能够使患者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病患的 生活质量”错误。结合“生物制剂是目前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患者如能得到及 时和规范的治疗,就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原文是假设“患者如能得到及时和 规范的治疗”,选项改为“能够”了。 6.参考答案:①不断优化医保药品目录,将更多符合条件的救命救急的好药按照规定的程序 纳入医保药品目录。②通过准入谈判、以量换价,降低救命救急的好药的价格。③严厉查处 打击欺诈骗保的不法分子,保证好药能够惠及真正的患者。④激励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便 利新药上市。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 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每年三月,衣衫褴褛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 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一个身材高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满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鸟 的爪子,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盆、铁钳、 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 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他用自己的一匹骡子和两只山羊换下了两块磁铁。这些家畜是他的妻 子打算用来振兴破败的家业的,她试图阻止他,但是枉费工夫。在好几个月里,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带着两块磁铁,勘察了周围整个地区的一寸寸土地,甚至河床。他掘出的唯一的东西,是 十五世纪的一件铠甲。 三月间,吉卜赛人又带来一架望远镋和一只放大镜。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不甘心,马上又产生了将放大镜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他用两块磁铁和三枚殖民地时期的 金币交换放大镜。乌尔苏拉伤心地流了泪。那盒金币由她父亲一生节衣缩食积攒下来。何塞•阿尔卡 蒂奥•布恩迪亚无心抚慰妻子,他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了作战试验。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 上,因此受到灼伤,伤处溃烂,很久都没痊愈。他甚至编写了一份使用这种武器的《指南》,连同许 多试验说明和几幅图解,请一个信使送给政府。他等待答复等了几年。最后等得厌烦了,他就为这 新的失败埋怨梅尔基亚德斯,于是吉卜赛人归还了金币,换回了放大镜,并且给了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几幅葡萄牙航海图和各种航海仪器。梅尔基亚德斯亲手记下了修道士赫尔曼作的简要说明, 把记录留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让他知道如何使用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在雨季的漫长 月份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把自己关在宅子深处的小房间里,不让别人打扰他的试验。他 完全抛弃了家务,整夜整夜呆在院子里观察星星的运行……最后,他洋洋得意地向孩子宣布自己的 发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 吉卜赛人回来的时候,乌尔苏拉唆使全村的人反对他们,可是好奇战胜了恐惧,因为吉卜赛人 说是要展出纳希安兹人最奇特的发明。大家都到吉卜赛人的帐篷去,花一分钱,就可看到返老还童 的梅尔基亚德斯——身体康健,没有皱纹,满口漂亮的新牙……何塞•阿尔卡蒂奧•布恩迪亚觉得这 一切既简单又奇妙,第二天他不再按时进餐,从早到晚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 议的事,”他向乌尔苏拉唠叨,“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 20 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 他让那些跟他一起建立马孔多村的人带上铁锹、锄头和狩猎武器,并把自己的定向仪具和地图 放进背囊,就去从事鲁莽的冒险了。…… 探险回来以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绘了一幅地图。由于这张主观想出的地图,人们很 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马孔多是在一个半岛上面。他是恼怒地画出这张地图的,故意夸大跟外界往来的 困难,仿佛想惩罚自己轻率地选择了这个建村的地点。“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他向乌尔苏 拉叫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他决定把马孔多迁到更合适的地方 去。 村里的男人已经开始准备搬家,乌尔苏拉却像蚂蚁一样悄悄地活动,唆使村中的妇女反对男人 的轻举妄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不清楚,不知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对立的力量,他的计 划遭到一大堆借口和托词的阻挠,终于变成没有结果的幻想。有一天早晨他难过地对乌尔苏拉说:“既 然谁也不想走,咱们就单独走吧。” “不,咱们不走,”她说,“因为咱们在这儿生了个儿子。” “可是,咱们还没有一个人死在这儿,”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反驳说,“一个人如果没有 亲属埋在这儿,他就不是这个地方的人。” 乌尔苏拉温和而坚决地说:“为了咱们留在这儿,如果要我死,我就死。”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试图用自己的幻想迷住她,答应带她去看一个美妙的世界:那儿, 只要在地里喷上神奇的药水,植物就会按照人的愿望长出果实;那儿,可以贱价买到各种治病的药 物。 “不要成天想入非非,最好关心关心孩子吧。”她回答,“他们像小狗儿似的被扔在一边,没有 人管。”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望了望窗外,看见两个赤足的孩子正在烈日炎炎的菜园里。他觉得, 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他全神贯注地望着两个孩子,终于望得两眼湿润,他无可奈何地发 出一声深沉的叹息。 “好啦,”他说,“叫他们来帮我搬出箱子里的东西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21 A.对封闭的马孔多村来说,吉卜赛人带来了外面世界新奇的东西,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 亚认识到马孔多的闭塞,这成为他探索新事物的契机。 B.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相比,乌尔苏拉封闭、保守、节俭、务实,在何塞•阿尔卡蒂 奥•布恩迪亚热衷于幻想并为之奋斗时,是她看守着他们的家,养育着孩子们。 C.“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的感受,侧面体现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长期以来 对探索的投入。“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和孩子的愧疚。 D.“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凭借自己长期的努力,以一己之力得出 地球是圆的的结论,说明他有一定的钻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注重从日常叙事中展现大时代。梅尔基亚德斯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来的葡萄 牙航海图、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等东西透露出人类发展的时代感。 B.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形象,主要是运用叙述的方式,通过他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表现 出来的。此外,乌尔苏拉也对他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C.“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运用语言描写,表现 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外界的关注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反思。 D.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人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选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矛盾推动着 故事的发展,同时又突出了人物形象。 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分析。(4 分) 4.《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请联系本文,谈谈对“魔幻”及其与“现实”的关 系的理解。(6 分) 【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 22 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 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C 项,“‘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他内心 深处对家庭和孩子的愧疚”错误,根据语境可以看出,“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何塞·阿尔卡蒂奧·布 恩迪亚内心深处面对沉重现实的无力感,他不想放弃搬家,但又不得不放弃。C 错误。故选 C。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 项,“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人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选文 的主要内容”错误,选文的主要矛盾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业竭力钻研科学、探索外部世界与马孔 多村的封闭保守之间的矛盾。D 错误。故选 D。 3.【参考答案】①有远见,富于幻想,有时不切实际。认识到世界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认识到家乡 的局限;看到磁铁,他想到可以用其来开采地下的金子;看到放大镜,他产生将它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 感觉到村子的位置不理想,就动员大家搬家。②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实践。为了用放大镜制造 作战武器,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以至于被灼伤。③行动果敢,做事执着,甘于寂寞。他不顾妻 子的反对,耗费钱财,多次尝试新事物;为了观察天象,他整夜整夜地呆在院子里。④关键时刻懂得让步。 在妻子的劝说下,他最终放弃了搬家的念头。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 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 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 感情和性格特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他认为这种暂 时无用的科学发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甘 心,马上又产生了将放大镜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他向乌尔苏拉叫苦, ‘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他决定把马孔多迁到更合适的地方去”;认识到 世界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认识到家乡的局限;看到磁铁,他想到可以用其来开采地下的金子;看到 放大镜,他产生将它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感觉到村子的位置不理想,就动员大家搬家。由此可知,何塞·阿 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有远见,富于幻想,有时不切实际的人。由原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无心抚慰妻子,他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了作战试验。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 伤处溃烂,很久都没痊愈”可知,为了用放大镜制造作战武器,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以至于被 23 灼伤。由此可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怕闲难,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实践。由原文“在雨季的 漫长月份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把自己关在宅子深处的小房间里,不让别人打扰他的试验。他 完全抛弃了家务,整夜整夜呆在院子里观察星星的运行……”可知,他不顾妻子的反对,耗费钱财,多次 尝试新事物;为了观察天象,他整夜整夜地呆在院子里。由此可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行动果 敢,做事执着,甘于寂寞。由原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望了望窗外,看见两个赤足的孩子正在 烈日炎炎的菜园里。他觉得,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他全神贯注地望着两个孩子,终于望得两眼 湿润,他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好啦,’他说,‘叫他们来帮我搬出箱子里的东西吧’”可 知,在妻子的劝说下,他最终放弃了搬家的念头。由此可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关键时刻懂得 让步。 4.【参考答案】①“魔幻”是指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 变成一种“神奇现实”。如文本写到磁铁,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造成一种“魔幻”的神奇效果,②“魔 幻”是表现“现实”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立足于现实,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现实。如本文描写磁铁 的神奇效果“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嗖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 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这段描写虽然夸张,但立足于磁铁吸铁的事实;同时它又表现了封闭的马孔 多人“少见多怪”的社会现实,给读者以新奇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 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 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 正确的结论。本题需要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知识有了解,然后结合文本分析。“魔幻”是指表现方法和 手段的奇异:运用象征、荒诞、夸张、变形等手法描写事物,刻画人物;“现实”是魔幻表象下、魔幻背 后的现实。魔幻立足于现实,同时又表现现实。由原文“一个身材高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满 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鸟的爪子,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 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 在魔铁后面”可知,写到磁铁,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这段描写虽然夸张,但立足于磁铁吸铁的事实, 造成一种“魔幻”的神奇效果,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经过巧妙 的构思和想像,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 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 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同时它又表现了封闭的马孔多人“少见多怪”的社会现实,给读者以新奇的感受 和深刻的印象。 24 福建省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小题。 荷(阿来) ①今年的天气总归是奇怪的。雨水说来就来,从不经酝酿与铺垫。而且,总是很暴烈地来。 ②暴雨倾盆的时候,我就有些忧心,妖娆的荷花如何经得住这般如鞭雨线的抽打。天老爷 再极端几回,今年的荷花怕就看不成了。 ③于是,决定第二天去看荷花。 ④到哪里去看荷花?桂湖,对,桂湖!里边还有一座杨升庵祠的桂湖! ⑤这天,且喜天朗气清,且喜交通顺畅。不到一小时,车就停在了桂湖公园门前。买三十 块钱票入得门来,围墙与香樟之类的高树遮断了市声,一股清凉之气挟着荷叶的清香扑面而 来。穿过垂柳与桂花树,来到了湖边。荷叶密密地覆盖了水面。它们交叠着,错落着,被阳 光所照亮:鲜明,洁净,馨香,在这个日益被污染的世界,唤醒脑海中那些美丽的字眼。乐 府诗中的、宋词中的那些句子在心中猛然苏醒,发出声来。平静的喜悦满溢心间。在水边慢 慢端详那些美丽荷叶间的粉红的花朵,看它们被长长的绿茎高擎起来,被雨后洁净的阳光所 透耀。也许来得早了一些,荷叶间大多还是一枚枚饱满的花蕾:颜色与形状都如神话中的仙 桃一般。而那些盛开的,片片花瓣上,阳光与水光交映,粉嫩的颜色更加妖娆迷离。古人诗 中“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必描绘的就是这种情景。阳光不只是直接透耀着朵朵红花,同时还 投射到如一只只巨掌的荷叶上,落在绿叶间隙间的水面上。而受光的叶与水,轻轻摇晃,微 微动荡,并在摇晃与动荡中把闪烁不定的光反射到娇艳的花朵上。我用变焦镜头把它们一朵 朵拉近到眼前,细细观赏那些闪烁不定的光线如何引起花朵颜色精妙而细微的变幻。镜头再 拉近一些,可以看清楚花瓣上那些精致纹理。有微风使它们轻轻摇晃时,便有一阵香味淡淡 袭来。而那些凋萎的花朵,花瓣脱落在如巨掌的荷叶上,露出了花芯里的丝丝雄蕊,和雄蕊 们环绕的那只浅黄色的花托。圆形花托上有一只只小孔,雌蕊就藏在那些小孔中间。风或者 昆虫把雄蕊的花粉带给藏在孔中的雌蕊。它们就在花托中受精,孕育出一粒粒莲子。当风终 于吹落了所有的花瓣,花托的黄色转成绿色,一粒粒饱满的莲子就露出脸来,一朵花就这样 变成了莲蓬,采下一枚来,就可以享用清甜的莲子了。只是,在这里,这些莲蓬也只供观赏, 至少我自己不会有采食之想。倒是想起了古人的美丽诗词: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⑥荷的确是植根于中国人意识深处的植物。 ⑦到了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出世,更把荷花的特性与中国君子的人格密切联系起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算是对荷人格寓意的最后定性。 25 ⑧我避开人群,去园中的杨升庵祠。 ⑨这座园子,在明代时,是新都出了当朝首辅又出了杨升庵这个状元的杨家的花园。怀想 起这个园子当年的主人杨升庵,我心中生起敬意。 ⑩我对这位古人的敬佩源于在云南大地上行走时。杨升庵从三十七岁遭贬到七十二岁去世, 三十多年,在云南设馆讲学,广收学生,而且,还在云南各地游历考察,孜孜不倦地写作和 研究,写成了牵涉众多学科的学术著作。以他百科全书型的知识结构和不畏强权的人格魅力, 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在杨升庵之后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这是知识分子的正途 ——在一片蒙昧的土地上传播文化新知,以文化的影响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铸造贡献了巨大 的功德。有学者指出,明以后,云南的文化面貌大异其趣,究其原因,就有杨升庵的文化传 播与教化之功。 ⑪出桂湖公园,已黄昏时分,去公园门口开车时,意犹未尽,又踱进桂湖公园墙外新开辟 的公园,一样荷塘深绿。不经意间,却遇到了前辈作家艾芜先生的塑像。当年,这个出生在 新都县的年轻人,只身南游,经云南直到缅甸,为中国文学留下一部描写边疆地带的经典《南 行记》。我在这尊塑像前伫立片刻,心中涌起一个问题,先生选择这条道路,可曾因为受过升 庵故事的影响?艾老活着的时候,我还年轻,不懂得去请教、去探寻他传奇般的人生,如今 斯人已去,也就无从问起了。隔两天,北京来了一位文化界领导,要去看望马识途马老,邀 我陪同前去。他们交谈时,我的目光停留在马老书案后挂着的横幅字上。字是马老的,文也 是马老的,叫《桂湖集序》。20 世纪 80 年代,巴老(巴金)曾回到故乡成都,和艾芜、沙汀 和马识途同游桂湖。马老此序即记此次游历。马老手书的序文后,还有巴金、艾芜、沙汀的 签名。那一刻,我深怀感动,心想这就叫文脉流传。更想到,如果自己愿意时时留心,正在 经历的很多事情都暗含着神秘的联系,都不是一种偶然。2011 年 8 月 21 日(有删改) 16.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开篇从天气写起,作者因为喜爱荷花,担心荷花经受不住极端天气,由此交代去荷塘 的起因。 B. 在描写“荷”的同时,引用了前人诗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加了文章厚重的历 史沧桑感。 C. 第⑦段最后一句,既总结上文,揭示“荷”特殊文化象征意义,也开启了下文对杨升 庵的怀想。 D. 从明代杨升庵开化云南,到当代艾芜记录边疆,不同年代知识精英都自觉承担文脉流 传的责任。 17. 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展示“荷”之美的?请简析。(6 分) 18. 本文以“荷”为题,却用了大量篇幅写人和事,为什么?请简析。(6 分) 26 【答案】 16.B;文章在描写荷时联想起众多古人诗句,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更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厚重的历 史沧桑感”表达欠妥; 17.①作者从荷叶、荷花、荷波、荷香、莲蓬等角度来展现荷花之美;②采用了比喻、引用等修辞,按照 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荷花之美;③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④采用动静结合来描写荷 花之美。(6 分,答出三点即可) 18. ①本文以“荷”为题,却大量篇幅来写人和事,是因为“荷”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而且还具有特殊 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象征着这些知识精英对文化的传承。②作者写“荷”,除了表现作者对荷的喜爱之情 外,更重要的是借“荷”来歌颂这些不同年代的知识精英都自觉承担了文脉流传的责任,表达了对这些历 史文化名人的敬仰,以及呼吁人们对经典文化的传承。(6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