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各地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宁省各地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ID:676872

大小:70.21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1-04-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辽宁省各地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2021 届辽宁省朝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碑 李小庆 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 里成了一尊雕像。 树墩的后头便是一所学校。一所只有 9 个孩子的学校。 福爷是这所学校的看门人,其实也没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李老师。 再说那扇所谓的大门,就是福爷从山上砍来些碗口粗细的树枝,用麻绳捆上,再找些废旧的细铁丝牢 牢地拧住,随意地靠在一人高的墙上,等孩子们放学走了,福爷就把这扇门立在门口,隔断了学校与外界 的通道。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 这所学校具体存在多少年,小李老师不知道,福爷也不知道,他说他就在这所学校念了几年书。在这 儿读过书的还有福爷的儿子、孙子,当然也包括小李老师。 没事的时候,小李老师就喜欢坐在福爷的旁边,听福爷讲发生在学校里的那些陈年旧事,包括小李老 师在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不敢和老师报告去厕所而尿裤子的事。小李老师便哧哧地笑,他说他才不信福爷 呢,二年级还尿裤子?鬼才信!来来来,还是下一盘棋堵堵您的信口开河! 乒乒乓乓的棋子碰撞声并没有堵住福爷的嘴,福爷说你小时侯蔫淘蔫淘的,你娘走得早,你爹一个人 拉扯你们四个,顾上这个顾不上那个,村里哪家的饭你没吃过?你学习好,愣是让学校减免了你的学杂费! 啧啧,加一起可好几块钱呢!为这,满儿他娘还找到学校也要减免学费呢!哧!也不看看满儿那成绩!回 2 回大鸭蛋!不嫌臊得慌!不过那时可真热闹啊!嘿,那个叫啊、闹啊,大半个村子都能听到…… 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 谁像你这个傻小子!念了大学,转个圈又回这个山沟来!看你那点儿出息…… 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 我不晓得!福爷闷闷地回了一句,把脸扭向有些模糊的远山,流动的夕阳把福爷斑驳的身影扑倒在破 旧的棋盘上。 小李老师知道,福爷又想起了五儿。 小李老师也想五儿。 五儿是山那边的孤儿,每座山的那边都有几个娃来这所学校上课,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 儿。 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 大学毕业后,五儿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好不容 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 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五儿指着书声琅琅的教室说,好看的眼睛被风吹得眯成了 两条缝,但是却好像有两束阳光落在她的眼睛里。 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 棵树。 他回头看了看越来越模糊的五儿,向她挥了挥手。停在路边的小客车像一头巨鲸,一口将他吞进去, 然后喷出一股黑烟,摇头摆尾地游进夕阳的光晕里。 两年后,李三儿回到了村里,他没有看到五儿,也没有看到学生,只看到颓败的教室和在学校门口发 呆的福爷。 五儿呢?孩子们呢? 五儿走了……福爷低着头,垂下了眼睑说,孩子们也都走了。 3 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 孤零零的山坳里。 那雨下得真大啊,水库的堤坝都快垮了,长这么大岁数都没看过发这么大的水!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 四儿,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 风雨了,我替她守着…… 小四儿是李三儿的弟弟。 李三儿在五儿的碑前站成了一棵树。 他想起了他离开这个村子时,五儿是不是也这样泪流满面,那时候,五儿的心是不是有被碾轧的感觉? 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 9 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 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 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 站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着看他。 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 还有一块碑。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一开始点明学校简陋的桌椅板凳和树枝做成的大门,残破之象并没有看守的必要,暗示了福爷的 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 B. 五儿说要守着村子时眼睛里的光,既是对教育的希望和情怀,也是对教育的坚守和执着,同时包含对 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 C. 五儿救落水的小四儿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李三儿的弟弟,更出于她作为一名老师对孩子的生命安全拥有 着的那份守护的责任。 D. 李三儿看到五儿葬在孤零零的山坳里,而福爷却说那个山坳可以遮风挡雨,二人感觉不同是因为对五 儿的情感出发点不同。 4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中“一起”的重复排比,暗示二人既是青梅竹马的伙伴, 也是志向相同的恋人。 B. 把小客车比作巨鲸吞掉李三儿的表述,在修辞中暗含感情色彩,既隐喻世俗社会观念的强大,也流露 出对李三儿做法的否定。 C. 福爷说小李傻、没出息是明贬实褒,闷闷地回话“我不晓得”是正话反说,表现福爷对小李回来的赞 许和对五儿逝去的痛惜。 D. 文章结尾树墩四周冒出枝条随着读书声摇摆,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象征着山区的学校教育得以延续并 散发着活力的美好结局。 8. 李三儿和小李老师在小说中是同一个人物却采用不同的称谓,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9. 小说题目“树碑”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A 8. ①称谓的转变代表着情节的转折和村民对小李老师的态度转变:小李老师放弃外面的生活回到乡村学校, 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②不同的称谓代表着小李老师身份和品质的转变:由之前仅为自己谋福利的离乡 游子转变为甘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 9. ①单独而言,与文中多次出现的树或者碑的意象相呼应,比如“站成一棵树”“山坳里五儿的墓 碑”“福爷坐在树墩上像个雕像”等;②整体而言,树碑指守护学校一辈子的福爷:像雕像一样坐在树墩 上看守大门,守护着山坳里五儿的墓碑;③树碑也指小李老师和献出生命的五儿坚守山村教育,其精神就 像一座丰碑浩气长存。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错误。依据前文“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可知,五儿笑靥如 花的与我对话,说明并没有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 5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志向相同的恋人”错误。依据“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我要守着咱们的 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可知,二人最开始志向并不一致。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构思技巧的能力。 李三儿和小李老师在小说中是同一个人物,但称呼不同,代表着他身份的不同,也体现着村民对其态度的 不同。 身份方面: “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此时的 李三儿是个学生; “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 树”,此时的李三儿是一个为自己谋福利的离乡游子。 “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 9 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站 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着看他”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转变成了甘为山村 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 村民的态度方面: 将其称为“老师”,除了符合“李三儿”的职业外,更多的是尊重与敬佩,说明小李老师放弃外面的生活 回到乡村学校,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6 结合“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 晖里成了一尊雕像”“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 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可知,“树碑”首先指的是文 中这些具体的意象。 结合“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已不会游泳…… 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 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 9 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可知,“树碑”指小李老师 与五儿那般的坚守山村教育的精神。 结合“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福爷 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福爷安静地 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 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可知,“树碑”也指如福爷般一生坚守着家乡,坚守着家乡孩子的奉献精 神。 2021 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故人的一侧面 ——纪念尚仲衣博士 钟敬文[注] 我初次认识尚博士,是在一个新创设的学校的会议席上。 大约是初秋的一个午前。庭前梧桐树的叶子已经有些变黄。西风悄悄地带来了凉意。在一个新布置成 功的会议厅的长桌四周,围坐着二三十位从各方面来的、年龄、性别、学养各个不同的工作者。一位负责 教导任务的人开始讲话。他的身体比较普通人高了些,两道眉向左右倾斜,脸色带病后的苍白,鼻梁上架 着玳瑁边的近视眼镜,身上穿的是藏青色的绒西装,衬衫是茶黄的。他用着稍带河南土音的国语讲说着。 7 他一只手插在裤袋子里另一只却在胸前活动着。 “……我们要造成一个有生气的、有生机的教育机关!……” 他说到“有生气的,有生机的”那两个形容词的时候,声调特别响亮。他的话打动了我。我对那在自 己本来没有多大信心的民众教育的前途,仿佛看到光辉的希望。同时对那位讲话者也留下了一个不容易磨 灭的印象。 那位讲话者就是尚博士——一个新时代的教育者。 尚博士是在清华大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他所修习的智识,他所身受的熏陶,大都是属于所谓 “上流社会”的。这种教育的结果,已经尽够把他造成一个高蹈的、傲慢的典型绅士。但是,祖国现实的 艰苦,世界先进人群改造历史行动的英勇,打动了他的心窗。他不能够长久地关闭在自己狭窄的牢笼里。 他大步踏出旷野,闯入街头。他要把教育和带领中国新时代的青年及民众当做自己的责任。 “九一八”深夜里沈阳城外侵略者的炮火,猛烈地惊醒了东方“睡美人”的长梦。那时候,青年学子 救祖国求真知的热情像火一样燃烧着。那是使民族更生的圣火!是焚毁人类陈腐历史的圣火!有些人正望 着那熊熊的火焰发抖罢?尚博士他不是属于这类的人。他是一个有智慧、有热情而且有气魄的教育者!对 于眼前活跃的现实,他理解着,感应着!不,他要站在前面去带领!但是,这绝不是凡庸的社会所能够容 许的,更不是野心毒计的敌寇所能够容许的。在杭州,他“不安于其位”地走了。在北平,他又不能够不 和少数真正爱国的教授,从“尊严的”学院被放逐出来。 他第二次到广东,正是抗战火把高烧的时候。他毅然和少数同道创设了培养抗战教育干部和试验兼实 施抗战教育的机关。为了这,他忘记了家庭,忘记了自己,贪婪地工作着他差不多把自己对祖国和民众的 热情、希望全部寄托在这艰难的事业上。可是,结果,他不能够不再度地跳出“尊严的”学院。 但是,挫折永远不能够摇动他的心!逆境在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是一种兴奋剂,是一种滋补品! 他要更广泛地开拓他的教育范围。他立意去启发无数的士兵和无数的群众——唤起他们的敌忾,加强 他们的决心,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一句话,他要为国家养成无数的忠勇斗士和优秀公民。在深更里草檄 文,在众人前作狮子吼,随时随地随事,他都抱着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自勉精神在劳作着。困难和 毀谤,对他有什么影响呢?—你可曾经看见过屹立的山峰,会因了暴风骤雨的吹打而崩溃的么? 当他正抱着芳贞的情志和健旺的勇气前进的时候,忽然天夺去了他的生命!不,是夺去了他那伟大的 愿望!是夺去了这时代应有的夸耀! 8 这种意外的死,实在太残酷了!但是,他不是白劳了半生的。他十年来辛苦地播植的教育种子,决不 是随他的死去而腐蚀的。他的精神和意志已经融化在今天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力量中。不管在南方,在北方, 不管是战场、游击区或大后方,不是已经有许多亲受过他教导的青年在做着英勇的战斗或牺牲么?不是有 无数间接或直接受了他的教化的士兵和民众在对于民族尽最大的忠诚么?只有能够真实地给与人民良好 影响的,是永远不死的人。一个民族或社会的战士的灵魂,是长久地生活在那全民族或全社会的共同生命 里的! 春寒还没有全退,新绿已经满眼。教育者们为着未来的丰收而耕作罢——对于死者,没有比起这更加 适宜的敬礼了! 1940 年春,作于韶关 注:钟敬文(1903 年——2002 年),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 文本二: 对于散文写作,在基本上中断了许多年之后,由于生活的变动和客观形势的需要,我奋然拿起了写作 战地文章之笔。我当时写作这些文章,是带着极严肃的态度去构思和挥毫的。因为我认为自己所制作的是 一种战斗的精神武器。它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作为民族成员的自己是否尽到应尽的责任等问题。 今天回头去看那些带着火药味的文章,虽然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种种不足的地方,但我还是重视它。 因为作为民族革命战争时期军民奋斗情形和人民所受深重灾难事实等的留影,它是具有历史文献意义的。 何况其中还体现着自己那联系民族和人民命运的愤恨和喜悦感情呢?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动人心魄的艺术, 必然是充满血色的。 (摘编自钟敬文《我与散文》) 6. 下列对本文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初秋的时令特点,营造了一种萧瑟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怀人的基调, 也暗示民族危机的到来。 B. 尚博士讲话时,“有生气的,有生机的”这些字眼儿特别响亮,表明尚博士对教育新局面的热切期许, 这也唤起了作者的共鸣。 C. 文中有许多令人警策的语句,富于哲理。“夺去了这时代应有的夸耀”,表明尚博士去世后,社会失 9 去了一位能为抗战唱赞歌的人。 D. 文章的结尾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作者已经看到胜利的希望,而自己作为教育者将继续努力的奋斗, 就是对于尚博士最好的怀念。 7. 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步踏出旷野,闯入街头”,表现了尚博士在抗战前,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带领学生走出校 园,勇于斗争的革命行动。 B. 东方“睡美人”是“九一八”事变发动前,世界上人们对沈阳的赞誉。“长梦”实际上表明了当时东 北人的麻木不仁。 C.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尚博士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不被某些人所容。“不安于其位”便是杭州 某高校辞退他的借口。 D. “带着火药味的文章”指的是钟敬文先生创作的散文中,那些与政敌论战的作品。这类文章往往文笔 犀利,充满辛辣讽刺。 8. 请简要解说“故人的一侧面”这个标题的含义。 9. 如果以“充满血色的艺术”为题写一则文本一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C 7. C 8. ①文中介绍尚博士毕业于名校,看似一位纯粹的学者,可以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但他要把教育和带领 中国新时代的青年及民众当做自己的责任。②作为一个民族和社会的灵魂,他的精神已经融化在全民族或 全社会的共同生命里!“故人的一侧面”,指故人诸多优秀品质中某一个方面的特点,但仅仅这一点,就 已经令我们赞叹不已,质朴隽永的五个字蕴含了对尚博士深深的怀念、钦佩、赞美之情。 9. ①体现出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心系民族的情感,视作品为战斗的精神武器。②写出了尚博士教育救国 的民族大义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③展现了抗战时期(九•一八、广州抗日火把高烧)祖国的深重灾难 和军民的奋斗情形(尚博士等爱国志士为救民于水火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具有历史意义。④文中比喻、 反问、对比、感叹等多种手法和句式的运用,使语言饱含激情。 【解析】 10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明尚博士去世后,社会失去了一位能为抗战唱赞歌的人”错误,这句话高度赞誉了尚博士是这个 时代的英雄,失去他,这个时代就失去了一份荣耀。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能力。 A.“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他是一个有智慧、有热情而且有气魄的教育者! 对于眼前活跃的现实,他理解着,感应着!不,他要站在前面去带领”,不能推断出他是“五四运动的学 生领袖”。 B.“世界上人们对沈阳的赞誉”错误。东方“睡美人”指的是整个中国。 D.“那些与政敌论战的作品”错误。“带着火药味的文章”指的是钟敬文先生写于战争年代,充满战斗 精神的作品。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尚博士是在清华大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他所修习的智识,他所身受的熏陶,大都是属于所 谓‘上流社会’的”“他不能够长久地关闭在自己狭窄的牢笼里。他大步踏出旷野,闯入街头。他要把教 育和带领中国新时代的青年及民众当做自己的责任”等分析,文中介绍尚博士毕业于名校,看似一位纯粹 的学者,可以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大步踏出旷野,闯入街头。要把教育和带领中国新时代的青年及民 众当做自己的责任。 结合“他十年来辛苦地播植的教育种子,决不是随他的死去而腐蚀的。他的精神和意志已经融化在今天全 民族抗战的伟大力量中”“一个民族或社会的战士的灵魂,是长久地生活在那全民族或全社会的共同生命 11 里的”分析,作为一个民族和社会的灵魂,他的精神已经融化在全民族或全社会的共同生命里。“故人的 一侧面”,故人有很多的特点,“一侧面”,指故人诸多优秀品质中某一个方面的特点。这一“侧面”就 深深震撼了世人,蕴含了对尚博士深深的怀念、钦佩、赞美之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结合“我当时写作这些文章,是带着极严肃的态度去构思和挥毫的。因为我认为自己所制作的是一种战斗 的精神武器。它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作为民族成员的自己是否尽到应尽的责任等问题”分析, 文本一中写对尚博士的认识,一个新时代的教育者。结合背景“九一八”“抗战火把高烧”等,体现出作 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心系民族的情感,视作品为战斗的精神武器。 结合“他要把教育和带领中国新时代的青年及民众当做自己的责任”“他是一个有智慧、有热情而且有气 魄的教育者!对于眼前活跃的现实,他理解着,感应着!不,他要站在前面去带领”“他毅然和少数同道 创设了培养抗战教育干部和试验兼实施抗战教育的机关”“一句话,他要为国家养成无数的忠勇斗士和优 秀公民”等分析,主要从教育家的教育救国理念方面分析,写出了尚博士教育救国的民族大义和英勇无畏 的斗争精神。 结合“‘九一八’深夜里沈阳城外侵略者的炮火,猛烈地惊醒了东方‘睡美人’的长梦。那时候,青年学 子救祖国求真知的热情像火一样燃烧着”“他第二次到广东,正是抗战火把高烧的时候”“为了这,他忘 记了家庭,忘记了自己,贪婪地工作着他差不多把自己对祖国和民众的热情、希望全部寄托在这艰难的事 业上”等分析,展现了抗战时期祖国的深重灾难和军民的奋斗情形,具有历史意义。 结合“挫折永远不能够摇动他的心!逆境在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是一种兴奋剂,是一种滋补品”“困难和毀 谤,对他有什么影响呢?—你可曾经看见过屹立的山峰,会因了暴风骤雨的吹打而崩溃的么?”“忽然天 夺去了他的生命!不,是夺去了他那伟大的愿望!是夺去了这时代应有的夸耀!”“不管在南方,在北方, 不管是战场、游击区或大后方,不是已经有许多亲受过他教导的青年在做着英勇的战斗或牺牲么……实地 给与人民良好影响的,是永远不死的人。一个民族或社会的战士的灵魂,是长久地生活在那全民族或全社 会的共同生命里的”“猛烈地惊醒了东方‘睡美人’”等分析,文中用了大量的感叹句和反问句,把中国 比作“睡美人”等,文中运用反问、对比、感叹、比喻等多种手法,使语言饱含激情。 2021 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1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气 【英国】克里斯廷·格尔曼 一位姑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选取好一本杂志,然后打开钱包。那束花开始向边上滑, 我伸出手去将花挡住。她当即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拿起杂志和花转身走了。 我上了火车后,又在车厢里见到了那位姑娘,她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这里有人坐吗?”我问她。 她抬起头说:“没有,你请坐吧。” 于是我就坐了下来。我想与她交谈,但又找不到话题,真是着急。于是我就抬头看行李架。她的那束 花放在上面,还有她的蓝色小提箱。我看见小提箱上印着她姓名的缩写字母 Z·Y。这个名字不多见,我心 里想。 火车开动了,驶出站台时,她站起身来推窗子。 “等等,让我来。”我说,连忙起来把窗子打开。 “我本来是想把窗子关上的。”她微笑着说。自然,我表示了歉意,并把窗子关上了。从这以后就随 便多了,我们开始交谈起来。 “你是去度假吗?”我问她。 “不,”她回答说,“只是去和父母亲住几天。” “我也是,去一个星期。” 列车员推着食品车过来了,我提出请她喝咖啡。 “谢谢,”她说,“从早晨 4 点到现在,我还未喝一口水。” 后来我们又交谈了一会儿。当火车到达一个车站时,她站起身来,从行李架上拿下她的东西。我问她 是否要下车,她说:“是的,要换车了。希望能再次见到你。”我对她说。 她说她也希望如此,然后下车走了。火车离开车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太笨了,竟连她的姓名也没 13 有问。我不知道她住在哪里,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工作。我或许在这个城市里转上几年也不会碰到她。 而我很想再见到她,但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我知道她姓名的首个字母是 Z·Y,她叫“佐伊·耶顿” 还是“普诺比亚·亚罗”? 不得而知。返回市里以后,我翻看了电话簿,以 Y 开头的姓有好几页,但没有以 Z 开头的名字。看来 是没有希望了。我努力回忆着,有关她的情况我还知道些什么。她有一只印着她姓名首个字母的小提箱, 她还拿了一束花。 花!那不可能是早上买的花,因为花店要 9 点才开门,而我们乘的火车是 8:45 开。 对了,火车站的西边有一家已经开门营业的花店。要看得见这花店,她一定是从西边进站的。 在西边停的有哪些公共汽车呢?我查询着,一共有三路,都通向市郊。 我还能想起些什么来呢?书摊,她在那里买了一本杂志。是什么杂志呢?我不知道,但我确实记得她 挑选杂志的那个书架。 我走到那个书架前看了看,上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保真画刊》《教师月刊》…… 她会不会是个教师呢?这不可能——她乘车那天不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论》《护士杂志》……难道她 是位护士? 我突然记起来,在火车上她说从早上四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早上四点,说明她刚下夜班。我又看了 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 我来到这家医院,站在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该在哪里询问。我看到一个房间门上写着“问询处”, 想往那里走去,突然一辆救护车飞快地驶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及时让开,我只觉得被车的侧面撞 了一下,以后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我问道:“我这是在哪里?” “你在医院。”一位护士告诉我。 “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位姓名的首个字母是 Z·Y 的护士?”我问她。 “我就是,”她说,“我叫泽娜·耶茨。有什么事吗? “你不可能是,”我说,“任何一家医院都不可能有两个姓名首个字母都是 Z·Y 的人。” 我在那里想了好几个小时,思考着如何才能找到我要找的人。后来我与这个名叫泽娜·耶茨的护士说 14 起那件事情,她解开了这个谜:“我把自己的小提箱借给了另外一位护士,她的名字叫瓦莱里娅·沃森。” 我想见的她终于出现了。她坐在我床边,嘴角带着一丝愉快的神情。 “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她问道。 “运气,”我微笑着说,“就是一点小运气。”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篇就描绘了一位气质不俗、情调高雅的女护士形象,而且“我”被她深深吸引。 B. 本文故事并不复杂,“我”邂逅一位心仪的姑娘,但因为经验不足,差点儿就错过了。 C. “我”有绅士风度,在火车上时,就赢得了女孩的好感;后来更是得到了女孩的欢心。 D.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说男女主人公的遇见也恰如此这般。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 A. 作者眼光独到,选材别致,人物描绘细腻,故事引人入胜,虽过程曲折,而结局美好。 B. 姓名首字母“Z·Y”贯穿全文,是文章的重要线索,据此读者可以掌握情节思路脉络。 C. 对话是本文重要部分,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言为心声,都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 D. 本文情节安排得精巧,故事的悬念、铺垫与伏笔设置得非常巧妙,在尺幅间频现波澜。 8. 简析小说以“运气”为题的好处。 9. 文中的“我”何以能找到那位心仪的姑娘?请分条简析。 【答案】6. A 7. B 8. ①激发读者兴趣:以“运气”为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②串联故事情节: 因运气而能在火车上邂逅女孩,因运气又找到女孩,串联了故事情节。③表现小说主旨:在追求真爱的过 程中,在人生很多的事情中,也是越努力越幸运。 15 9. ①智慧:“我”在不知女孩基本情况的情形下,通过联想分析、逻辑推理,找到女孩,足见其智慧过人。 ②努力:“我”翻阅电话簿查找信息,查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前往医院去寻找,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③细心:留意细节,分析细节,运用细节,“我”的细心品质帮助“我”更顺利地找到心仪的文孩。④巧 合:“无巧不成书”,火车上巧遇,被车撞住院遇泽娜•耶茨等巧合,使“我”更容易地找到女孩。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就描绘了一位气质不俗、情调高雅的女护士形象,而且‘我’被她深深吸引”错误。结合“一位姑 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她当即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拿起杂志和花转身走了”等分析,开篇 并不能看出女孩的护士身份,而且“我”当时也没有被她深深吸引。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姓名首字母‘Z.Y’贯穿全文,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错误,姓名首字母“Z.Y”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提 示,但并非线索,本文的线索是标题“运气”。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考生可以从内容、情节、主旨以及表达效果的方面分析作答。首先看标题的内容或者命题方式。“运气” 是一个名词,从文中来看,是说“我”找到真爱的机遇。 然后分析小说的情节与标题的关联。小说先写“我”在火车上遇到喜欢的女孩,这是运气,然后写“我” 又因运气而找到这个女孩,由此可知,“运气”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16 接着分析表达效果。标题“运气”会引发读者如下思考:是什么“运气”,结果如何。这就吸引读者的阅 读兴趣,启发读者思考。 最后分析主旨方面的好处。结合“我查询着,一共有三路,都通向市郊”“我走到那个书架前看了看,上 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保真画刊》《教师月刊》……她会不会是个教师呢?这不可能 ——她乘车那天不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论》《护士杂志》……难道她是位护士”“我又看了看公共汽 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我来到这家医院,站在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 该在哪里询问”等分析,标题是“运气”,从文中来看,“我”之所以可以幸运找到自己喜欢的女孩,是 因为“我”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寻找,由此可知,无论是在爱情上,还是在工作学习上,越努力就会越幸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文中的‘我’何以能找到那位心仪的姑娘”,从文中来看,主要与“我”的做法以及机缘巧 合有关。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为了找到那位姑娘,由姑娘的花想到花店,由花店而想到姑娘是从西边进站, 由西边进站想到三路通向市郊的公共汽车;又由姑娘的杂志想到书摊,由书摊上摆放的杂志而想到姑娘可 能是“护士”;接着又姑娘“说从早上 4 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早上 4 点,说明她刚下夜班。我又看了看 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我”就是在这样的联想分析、逻辑推 理中找到女孩所在的医院,可以看出“我”的智慧。 “我”为了找到心仪的姑娘,根据小提箱上“姓名的缩写字母 Z.Y”去翻电话簿,又去查看公共汽车的路 线表,又去医院找人,这说明“我”是极为努力地在找这位姑娘。 “我”与姑娘的偶遇之中,关注到她的小提箱上的姓名缩写,关注到她的花,关注到她的杂志,还记住了 她说“从早上 4 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可见“我”极为细心。 由此可知,“我”的智慧、努力和细心是能找到这位姑娘的原因。 再看机缘上,“我”能在火车上能与心仪的姑娘巧遇是机缘,“我”能在被车撞了之后遇到泽娜•耶茨也 是机缘,这些机缘凑到一起促成了这一结果。 2021 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17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忧愁的幸福 余秀华【注】 我是一个只有家乡而没有故乡的人,这一度是我比那些有乡愁的人更犯愁的事情。所谓的故乡是当你 离开生你养你的地方以后,回过头来对你老家的称呼。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横店村,我就无法把横店喊成故乡,在那么多美丽的乡愁里,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 一种缺失;因为身体的限制甚至剥夺了我有故乡的机会,一辈子不离开一个地方,我理解为一种能力的缺 失,如同我这样的,无法在既定的命运里为自己转一个小小的弯。我的父母像溺爱一只幼鸟一样把我护在 他们的羽翼之下,后来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陪伴我的孩子慢慢长大,我看见许多缺少父母关怀的孩子,他 们的孤独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不能因为无法确定的事情而让我的孩子有所影响。凡此种种,我在横店生了 根,怎么拔都拔不起来的根。 以为一辈子不会产生乡愁,因为一辈子就在横店这片小小的树叶上。小小的村庄,三百多户人家,各 自有着各自的生活,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生活。 以前,也就在两三年之前,你随便走进哪一个农家,首先看到的是挂在屋檐的红辣椒和苞谷屋檐下有 一些锈迹的铁犁。开春以后,这犁一下到地里,上面的锈迹就会被磨得干干净净,这草就会白得灼灼发光。 乡村里的一些东西有时候是半寐的,这是一种等待的状态,等到自己的季节,等自己内心的呼唤把自己打 开。其实整个乡村也是如此一种半寐的状态。半寐并不是沉睡,是眼睛闭着心还醒着,是四季里万物的变 化无一遗漏地仍然从生命里经过而且留下痕迹。 2017 年的春节,我们有了新房子,横店村的三百多户都有了新房子。原来分散在几千亩的角角落落的 人家现在全部集中在了一起。原来鸡犬不相闻,现在在家里大声一点说话,可能就有几家听见。 乡亲们是欢喜的,他们可以用不多的钱买到一栋规格很高的房子。人们的心是欢喜的,这些装修好了 的房子和城里的并无二致,甚至比有的城里的房子还要好:自来水,暖气都将一一供应上,非常好的绿化 工程,非常完善的社区建设。 从前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画面搬到了横店村,甚至修改得更好一点。我无法避免地看到一些传统和习 18 俗在横店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消失,但是无能为力。这无能为力让我对自己很生气:我也和别人一样放任自 流,而且自己也在这样的放任自流之中。一些东西消失了就不会再有回来的可能性,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 可能再返回阳间一样,这样的痛才是深入骨髓的椎心之痛。就这样,我也有了乡愁。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 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我的乡愁就是直愣愣地站在这片土 地上,直愣愣地看着它的变化的无力无奈和无辜。如同看着我的奶奶断气,被推进火化室,等她从火化室 出来就是一堆灰的过程。这是一个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过程,这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一种彻底的失去。我 的乡愁是无法化开的愁,不是从远方回来就能够缓解的愁,不是诗情画意的愁,而是一种血淋淋的愁。它 不是什么东西从你的手里拿去了还可以还给你,而是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剔出去了再无法长回你的身上。 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只是满足于乡愁的本身,故乡的陷落在他们的个人情感里不过是增添了一些没有 近身的伤感,因为他们可能再不会回到故乡,他们的愁经过了距离和转述而有了平和的距离和空间,这样 的距离和空间足够他们找到别的事物填充,他们一定会说没有事物可以填充,他们一定会说乡愁是无法替 代的,是的,无法替代,但是可以忘记,剩下的是情感需要的诗情画意,这样的乡愁在他们哭泣之后还能 够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 但是我不能,我不行,我就在这个地方,时时刻刻看着一些东西在塌陷,在丢失,似乎觉得可以伸手 拉住一些,但是什么也拉不住。这时候我的愁在别人的眼里也成了一种风景,这是讽刺。我们的愁,源自 我们的无能为力,而这却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 碰巧生在这个急剧前进的时代,变化得太快,而生命的基因还有一部分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慢时期,我 们不知道对谁喊一声:你慢一点,等等我。没有人等你,没有人等你的不安和怀疑都得到解决。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话太多了。窗外下起了雨,打在玻璃窗上,声音很硬,不远处的喇叭在唱生日 快乐歌。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隐隐约约带着忧愁的幸福。 (有删节) 【注】余秀华,1976 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余秀华是脑瘫患者,行动不便,说起话来 口齿不清。2014 年 11 月,《诗刊》发表其诗作,诗歌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2019 年 1 月,推出首部自传体小说集《且在人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因身体的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到外地生活,这就是“我”无法称自己的家乡为故乡的原因。 19 B. “我”的家乡在搬迁之前,处于一种半寐的状态,搬迁之后,一下子苏醒了过来,变得生机勃勃。 C. “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再返回阳间一样”表达了作者对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后的椎心之痛。 D. 这篇散文以“我”的家乡搬迁前后的变化为依托,写“我”对家乡“带着忧愁的幸福”的独特感悟。 7.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剔出去了再无法长回你的身上”在文中指原来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俗已不可恢 复。 B. 这句话将原来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后再也无法还原的情形,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了出 来。 C.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一些传统和习俗的消失后再也无法恢复的痛苦,也是“我”的乡愁纠结之处。 D. 这句话表明“我”只愿意生活在原来的田园牧歌的乡村中,也表达了“我”对城市文明的排斥心理。 8. “我”的乡愁和其他人的乡愁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9.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我”的乡愁是在自己的家乡产生,其他人的乡愁是远离故乡后而产生的。②“我”的乡愁是看到家 乡变化时的无力无奈和无辜,其他人的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人或景的思念,带有浪漫和忧伤。 ③“我”的乡愁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其他人的乡愁经过距离和转述,有平和的 距离和空间,可以找到别的事物填充。 9. ①“我”的家庭生活幸福,父母疼爱自己,孩子在自己的陪伴中成长。②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花了不 多的钱有了规格很高的新房子。③对家乡有着深挚的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④身残志坚,在文学的 道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虽然患有先天性疾病,但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诗人,发表了诸多诗作。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20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搬迁之后,一下子苏醒了过来,变得生机勃勃”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人们的心是欢喜的,但这仅仅 是物质层面的满足,并不一定是“苏醒”“生机勃勃”的表现,而且“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了”,“苏 醒”“生机勃勃”更不能存在了。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D.“也表达了‘我’对城市文明的排斥心理”错误。“我”并不排斥城市文明,这种感觉只是在家乡搬迁 之后的一种“乡愁”情结。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我的乡 愁就是直愣愣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直愣愣地看着它的变化的无力无奈和无辜”“我的乡愁是无法化开的愁, 不是从远方回来就能够缓解的愁,不是诗情画意的愁,而是一种血淋淋的愁”概括出答案的第一点和第二 点; 根据“他们的愁经过了距离和转述而有了平和的距离和空间,这样的距离和空间足够他们找到别的事物填 充,他们一定会说没有事物可以填充,他们一定会说乡愁是无法替代的,是的,无法替代,但是可以忘记, 剩下的是情感需要的诗情画意,这样的乡愁在他们哭泣之后还能够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但是我不能, 我不行,我就在这个地方,时时刻刻看着一些东西在塌陷,在丢失,似乎觉得可以伸手拉住一些,但是什 么也拉不住”概括出答案的第三点。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结合“我的父母像溺爱一只幼鸟一样把我护在他们的羽翼之下,后来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陪伴我的孩子慢 21 慢长大,我看见许多缺少父母关怀的孩子,他们的孤独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不能因为无法确定的事情而让 我的孩子有所影响”可知,“我”的家庭生活幸福,父母疼爱自己,孩子在自己的陪伴中成长。 结合“可以用不多的钱买到一栋规格很高的房子”“这些装修好了的房子和城里的并无二致,甚至比有的 城里的房子还要好:自来水,暖气都将一一供应上,非常好的绿化工程,非常完善的社区建设”可知,“我” 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结合“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横店村,我就无法把横店喊成故乡,在那么多美丽的乡愁里,我感觉到自己生命 的一种缺失”“就这样,我也有了乡愁。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 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可知,对家乡有着深挚的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 结合注释“余秀华是脑瘫患者,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2014 年 11 月,《诗刊》发表其诗作,诗歌 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2019 年 1 月,推出首部自传体小说集《且在人间》”可知, “我”身残志坚,在文学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2021 届辽宁省铁岭市六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擀面杖的故事 铁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却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 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 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 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 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 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磨”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 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是个稀有的宝 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 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22 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 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 镇长说了买擀面杖的意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他们送根新 的来! 这个上午,这家当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 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 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 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 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那妇女听了我的话,又立刻调转话头,说起这 擀面杖是多么的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 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 的,账记在他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父 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聊天,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我们的聊天被一阵 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擀面杖 (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 拿新的么。但这女儿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 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我和父亲只感到很 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 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吗?我父亲不等这女儿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谁 知这女儿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儿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 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 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托了朋友, 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 面杖呢。”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如管风琴一般。它们的 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 23 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 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活用具,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收藏擀面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他更看重擀面杖有没有意思,可见他收藏擀面杖并不是为了这些 藏品将来能进一步增值。 B. “我”特别能理解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也自然能理解父亲以画速写或写生为借口,深入乡村农户, 寻找擀面杖的动机。 C. 那位年近五十的妇女,之所以不情愿转让她的擀面杖,是因为这个擀面杖见证了她当家的与兄弟当年 分家后一段特殊的经历。 D. 父亲对最终没能弄到年近五十的妇女家的擀面杖也能坦然接受,他为自己有可能影响到人家的日常生 活感到惭愧。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使用第一人称,使“我”成了父亲搜集擀面杖的见证者。结尾写自己对这些擀面杖的欣赏,深化 了作品的主题。 B. 那段妇女的闺女到镇政府追要擀面杖的情节,语言生动有趣。她拿回擀面杖时茫然的表情,写出她真 正目的没有达到的一点失落。 C. 本文对镇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读者分明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工作简单粗暴,喜欢夸夸其谈,对村民不 够尊重的官僚形象。 D. 本文行文点面结合,开合有度。先是总体介绍了父亲有搜集擀面杖的喜好,然后集中笔墨写购买一妇 女人家擀面杖的故事。 8. 文中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9. 有人评价铁凝的散文:“坦诚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俏皮取代了穿透与悲悯,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 蕴含着蓬勃之美,现了一种美善惊人的力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种 “美善惊人的力量”的理解。 24 【答案】6. B 7. C 8. ①懂艺术,喜爱民间俗物。②能磨,顽强,有韧劲。③了解农民也尊重农民。 9. 同意。①写出人性纯真。表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以及朴实的生活状态。②善于抓住生动的细节,展示 民间生活的情趣,以及器物背后历史厚重感。③用善意与包容的笔触,描写那些不乏小农意识的村民,没 有批评与责怪。对百姓真诚的爱意令人感动。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父亲以画速写或写生为借口”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是画家,画速写与写生并不是借口。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他是一个工作简单粗暴,喜欢夸夸其谈,对村民不够尊重的官僚形象”错误。镇长只是认为买村民擀 面杖是一件小事,并答应给妇女买新擀面杖,这不能叫简单粗暴;镇长对乡镇的发展有宏伟计划,不能叫 夸夸其谈;镇长对人热情豪爽,朴实接地气,根本不是官僚形象。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文中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赶紧从屋里拿 出擀面杖交给她,并再三说着对不起,我也在一旁表示着歉意” 25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 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 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从文中来看,父亲是“长于西画的画家”,他懂艺术;父亲“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 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可见父亲喜爱民间俗物。 父亲为了得到擀面杖,他能“磨”,“‘磨’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 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 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耐性、韧劲。 父亲得到擀面杖之后,“一出她的院门,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 悔”,之后主人果然来要回擀面杖,可以看出父亲是了解农民的,而父亲把擀面杖还给主人可以看出他对 农民的尊重。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一般遵从作者,就本题来说,应该是同意他人的评价。 然后从文中找出能体现“美善惊人的力量”的内容。 如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突出人性的纯真。父亲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 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 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村民对待父亲这一“陌生人”,很是热情,而且文中也展现了 村民朴实的生活状态。 如文中在展现民间生活的时候,注重生动的细节,如“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 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在 描写物品的时候注重体现器物背后的历史厚重感,如“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 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魔。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 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 如文中提到一些小农意识的村民时并无批评和责怪,如一开始村妇不想把擀面杖卖给父亲,“她明确表示 26 了她的不情愿”“哪知那妇女听了我的话,又立刻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的好使,说再不地道也 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之后村妇的女儿来要回擀面杖“把我那擀面 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擀面杖(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还给我!”“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 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这些文字之中并 无责怪,体现出对百姓的真诚爱意。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2021 届东北三省三校(、东、)一模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 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计划,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并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 名为“嫦娥一号”。 “嫦娥工程”按计划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嫦娥一号” 到“嫦娥五号”探测器,都属于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又分为“绕”“落”“回”三步。 其中“绕”为第一期。首先实现卫星绕月飞行探测。这--阶段主要任务在于研制和发射能够探测月球 的卫星,为后续工作铺路。绕月时可利用很多仪器对月球拍照、观测。2007 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便 圆满完成了第一期“绕月”使命。 “落”为第二期。目标是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2013 年发 射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这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 “回”为第三期。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 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 术。“嫦娥五号”任务就是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以“嫦娥工程”为代表的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实现了我国航天深空探测 零的突破。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 年 7 月 26 日) 材料二: 27 2020 年 1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 “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11 月 24 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 25 日“嫦娥五号”完成第二次轨道修正。28 日“嫦娥五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29 日“嫦娥五号” 从椭圆环月轨道变为近圓形环月轨道。30 日“嫦娥五号”合体顺利分离。12 月 1 日“嫦娥五号”成功在 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2 日 4 时,“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2 日 22 时,“嫦娥五号”完成月面自动采样封装。12 月 3 日“嫦娥五号上升器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到 预定环月轨道。6 日 5 时,“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 6 时 12 分将 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6 日“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与上升器成功分离,进入环月等 待阶段,准备择机返回地球。8 日 6 时 59 分,“嫦娥五号”上升器受控离轨,7 时 30 分左右降落在预定 落点。“嫦娥五号”任务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将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 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摘编自新华网 2020 年 12 月 11 日) 材料三: 12 月 17 日 1 时 59 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 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指出,“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 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 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做出 贡献, “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 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嫦娥五号”任 务的完成对于中国开启月球与深空探测新征程、建设航天强国有着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 年 12 月 17 日) 【相关链接】 我国探月计划“绕”“落”“回”三步对应设计的 3 颗卫星一、三、五号,分别具有备份卫星二、四、 六号,用来预防因突发事件而可能导致的计划拖延。2013 年“嫦娥三号”成功完成了“落”的任务,它 的备份卫星“嫦娥四号”便无需重复相同任务,而需要承担其他任务了。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 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28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一号”是“嫦娥工程”的第一颗绕月卫星,2007 年它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期的“绕月”使命。 B. 2013 年“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我国航天器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的首次降落。 C. 在先后完成发射、人轨落月、采样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环节后,嫦娥五号才带样返回 地球。 D. “嫦娥五号”的任务是在月球进行无人自动采样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工程迄今为止最复杂、技术跨度最 大的一次任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又分为 “绕”“落”“回”三步。 B.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上月球,标志着中国“无人月球探测”第三步的收官之 战正式拉开序幕。 C. “嫦娥五号”探月,既是一场地月往返的漫长马拉松,也是一场从地面发射、月球着陆到采样封装、载 人返回的接力赛。 D. “嫦娥五号”“回”的完成,意味着未来“嫦娥”将不再是只带着仪器,而是直接带着人与月亮再次相 逢。 6. 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嫦娥五号”任务完成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答案】4. B 5. B 6. ⑴探月工程: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体现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进一步提 高;⑵深空探测:对于中国开启月球和深空探测新征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⑶科学研究:助力深化月球 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解析】 【4 题详解】 29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2013 年……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错。由材料一“2013 年发射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 和“相关链接”中“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可知,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是“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上月球”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 道”。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嫦娥五号”任务完成的意义。 由“2007 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便圆满完成了第一期‘绕月’使命”“2013 年发射的‘嫦娥三号’ 实现了月球软着陆,这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 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分析可知,探月工程: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体现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由“以‘嫦娥工程’为代表的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实现了我国航天深空探测 零的突破”分析可知,深空探测:对于中国开启月球和深空探测新征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由“‘嫦娥五号’任务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将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 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分析可知,科学研究: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0 老疯头 邓刚 我一直盯着老疯头的身影消失、胜利的信心油然而生。但我实在是累得不行,更不行的是我感觉要冻 死了。深秋的气候,海水还是保持着夏天的余温,但一浮出水面,就感到比水里冷多了。我坐在礁尖上, 不知哆嗦了多长时间,等我不哆嗦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半个身子巳经浸到水里,也就是说潮水涨上来, 将礁石彻底盖住了。我的气力也有些恢复了,于是我再次下水,突然就发现海水暗淡无光,这才吃了一惊, 原来太阳滑到西边天上了。这么说我已在水里和礁石上拼了大半天了,怪不得老疯头打熬不住,这老东西 一大早就扯着嗓门跑出来与我拼命,肯定一整天没吃一口饭。 当我弄明白自己在水里泡了这么长时间时,精神就有点儿垮了,头昏眼花肚子空,简直要死在海里, 岸边一点儿动静也没有,看来老疯头回去吃饭了。当看到几只海鸟欢叫着在岸边飞来蹦去我的心才真正放 稳——有人的岸边,海鸟是决不靠前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岸边游,游到水浅处,装海参的网兜显出沉重来, 弄得我几乎站立不起来。不过,我很兴奋,终于战胜这个可恨的老疯头,把海参保住了!等明天到海碰子 队伍中,我能光彩万分地吹牛了! 出了水,失去浮力的身子干脆就散了架。我吭哧吭哧地拖着一网兜海参,在海滩上蹒跚。这海参实在 是太多太重,海碰子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收获。猛地,我前面的一块礁石活动起来,并唰地立起——天哪, 老疯头!我做梦也想不到这老东西还有如此狡猾的鬼点子,只见他面目狰狞地朝我扑来,那两只浑浊的老 眼竟然闪出光亮,像见到猎物的饿鹰。 此时,我不知哪来的力气,一手提着鸭蹼,一手拽着网兜,掉头就往海里跑。我完全不顾一切,发了 疯似的奔命。谁知老疯头比我还发疯,他那野猪蹄子般的脚掌呱唧呱唧地跺着水花,你都能清楚地听到牡 蛎壳被他踩折的咔嚓声。有一阵子,老疯头几乎碰到了我的脊背。 情况非常危急,离深水还差一段距离时,我实在跑不动了。但愤怒使我暴涨出一股蛮力,我陡地把一 网兜海参举过头顶。大喝一声抛出去,那沉甸甸的海参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扑通一声跌进浪涛里。 当我再次浸泡到水里时,老疯头不叫骂了,他只是惊愕地望着我,这老东西大概认定我能死在水里。 我连看也不看他,坚定地抱着装满海参的网兜,心下咬定,就是死在水里也不再上当。 再一次泡进冰冷的海水里,不是原来的滋味儿了,我老觉得自己迷迷糊糊地要睡觉,也许我睡过去一 会儿——因为我睁开眼睛时,四周漆黑一片,原来天黑了。我想活动一下四肢,却突然不会动弹,怎么使 31 劲也动不了。一阵恐惧涌进我的脑海,我大概要死了,可能我已经死了。四周实在是太黑太黑,我从来没 见过这么黑的海、这么黑的夜,看来我这次是死定了。 我的姿势肯定很滑稽,四肢死死地缠抱着网兜,像一只章鱼。但我无论怎样也改变不了姿势,手脚就 像用胶水粘在网兜上面,与肉乎乎的海参融合在一起。我的喉咙突地一阵痉挛。原来我的嘴碰到了网兜里 面的海参,肉乎乎的海参透过网孔摩挲着我的嘴唇,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食欲,连喉头也迫不及待地动弹。 看样子我现在还活着,因为我强烈地想要吃什么。我就势咬了一口海参,差点儿把网兜线咬断。那滋味就 像嚼又苦又咸又腥的硬胶皮,而且怎么嚼也嚼不烂。几口海参下肚,我有了些活气,手脚四肢有些松动。 与此同时我想起了老疯头,不知这个可恨的老东西还在不在岸边。我扫视着黑乎乎的岸,静听着浪花撞击 礁石的响声,判断自己离岸边的距离。可是我的耳朵不那么灵了,四面八方都轰响着模模糊糊的涛声。我 越听越茫然,竟弄不清岸在哪边。 就在这时,岸边的礁石丛里亮起一束火光,金红色的火舌在暗夜里格外耀眼。我浑身僵滞的血液被火 光猛地点燃了,开始热乎乎地流动。不用说,这是老疯头点燃的柴火,不是他还能是谁呢?但此时不但我 的骨架松垮下来,连我的精神也散了架。因为我强烈地感到那火堆在向我招手,就像沙漠中即将渴死的人 看见清泉,即使清泉中有一条毒蛇,也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最终,我绝对像狗那样四腿爬动,不知为 什么仍没扔掉装满海参的网兜,但上岸时没爬两步就瘫倒在泥水里。老疯头走过来,把我扶到火堆旁,然 后他又回去拖那包海参。 一挨近火堆,我就浑身颤抖不止,冰冷的凉气从全身的汗毛孔里往外钻,我恨不得钻进火里去烧自己 的肉。那火堆烧得正旺,火苗欢快地舞动跳跃,我的血脉烤得真正串通了。 我恢复了元气,像个俘虏那样,等着老疯头发配。因为此时我不但没有反抗的力气,连反抗的想法也 没有了。 万万想不到,这老东西看也不看我,更没看我那装满海参的网兜,只是给火堆加了一把柴枝,竟然像 朗诵诗歌那样感叹道——我活了快一辈子,没见过你这么犟的人! 老疯头把最后的“人”字咬得格外狠。然后,便转身走了一绝对地走了 。 我就这么一直坐在火堆旁,一直坐到最后一束火星熄灭。 注:节选自《老疯头》,有删改。在文化大革命时,“我”本想趁管理混乱去偷捕水产公司的海货,可是 在海湾我遇到了水产公司的看管员老疯头。 32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刻画了一个尽职尽责的老疯头,但对他的直接描写并不多,大量笔墨都在描写环境和“我”的心 理状态。 B. 小说语言富有个性,并有韵味,比如“那火堆烧得正旺,火苗欢快地舞动跳跃,我的血脉烤得真正串 通了”。 C. 当“我”再次浸泡到水里时,老疯头“惊愕”地望着我,因为他本以为能抓到“我”,却没想到我奔 跑得如此之快。 D. 小说心理描写突出,我”由充满胜利的信心到愤怒到恐惧到精神散了架和完全缴械,心态起伏与情节 发展基本一致。 8. 小说结尾写老疯头没有拿走我的海参,而是“转身走了”,你认为这样的结尾合理吗?请结合文本分 析。 9. 有人评价邓刚的小说为“海味”小说,“浓郁的地域文化风貌和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形象”是邓刚小 说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看法。 【答案】7. C 8. 合理:(1)情节上:我与老疯头斗争了一天,“我”与他的冲突激烈而持久,但在冲 突中,他们被对方的坚持与倔强打动,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2)人物上:老疯头坚持原 则,保护公司财产是他的信念,但他也有善良、宽容的一面,结尾,他“转身走了”,突出了人物形象。 (3)主题上:反差之中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展现出人性的温暖。 9. (1)故事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貌,充满海味。语言充满地域特色,北方化、口语化。如:我吭哧吭 哧地拖着一网兜海参,他那野猪蹄子般的脚掌呱唧呱唧地跺着水花。 (2)人物形象充满阳刚之气。小说中我和老疯头都很倔强甚至有些偏执,永不屈服。比如,“我”宁可 死在海里也不上岸,老疯头对我穷追不舍。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33 C.“因为他本以为能抓到‘我’,却没想到我奔跑得如此之快”错误。原因解说错误。为了一兜海参“我” 如此不要命,老疯头惊愕于“我”宁可死在水里也不上岸。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结尾写老疯头没有拿走我的海参,而是“转身走了”,这个情节是否合理,作 答本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从情节、人物、主体等角度分析。 老疯头没有拿走我的海参,而是“转身走了”,情节合理。 从情节上看:我与老疯头斗争了一天,“我”与他的冲突激烈而持久,但在冲突中,“当我再次浸泡到水 里时,老疯头不叫骂了,他只是惊愕地望着我”,可见“老疯头”被对方的坚持与倔强打动,这样的结尾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这老东西一大早就扯着嗓门跑出来与我拼命,肯定一整天没吃一口饭”可见, 老疯头坚持原则;由“猛地,我前面的一块礁石活动起来,并唰地立起——天哪,老疯头!我做梦也想不 到这老东西还有如此狡猾的鬼点子,只见他面目狰狞地朝我扑来,那两只浑浊的老眼竟然闪出光亮,像见 到猎物的饿鹰”可看出,保护公司财产是他的信念;由“老疯头走过来,把我扶到火堆旁,然后他又回去 拖那包海参”可看出,“老疯头”也有善良、宽容的一面,结尾,他“转身走了”,突出了人物形象。 从主题的表达上看:小说刻画了一个尽职尽责的老疯头,保护公司财产是他的信念,但是面对“我”宁可 死在水里也不上岸的执着,他“看也不看我,更没看我那装满海参的网兜,只是给火堆加了一把柴枝,竟 然像朗诵诗歌那样感叹道——我活了快一辈子,没见过你这么犟的人”,“老疯头”前后的表现反差较大, 通过这样的手法,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展现出人性的温暖。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浓郁的地域文化风貌和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形象”这个角度分析作者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故事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貌,充满海味。如小说的故事背景是海滨,文中的“潮水”“礁石”“海 34 鸟”“海参”“海碰子”等都是海滨特有的事物;“我吭哧吭哧地拖着一网兜海参,在海滩上蹒跚”“海 碰子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收获”“他那野猪蹄子般的脚掌呱唧呱唧地跺着水花,你都能清楚地听到牡蛎壳被 他踩折的咔嚓声”等,这些口语化的语言充满海味,极具特色。 其次,人物形象充满阳刚之气。小说主要刻画了“我”和“老疯头”这两个人物形象,由“这么说我已在 水里和礁石上拼了大半天了,怪不得老疯头打熬不住,这老东西一大早就扯着嗓门跑出来与我拼命,肯定 一整天没吃一口饭”“我迫不及待地往岸边游,游到水浅处,装海参的网兜显出沉重来,弄得我几乎站立 不起来。不过,我很兴奋,终于战胜这个可恨的老疯头”“我做梦也想不到这老东西还有如此狡猾的鬼点 子,只见他面目狰狞地朝我扑来,那两只浑浊的老眼竟然闪出光亮,像见到猎物的饿鹰”可知,小说中我 和老疯头都很倔强甚至有些偏执,永不屈服。 辽宁省抚顺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3 月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木匠老陈(有删节) 巴金 生活的经验固然会叫人忘记许多事情。但是有些记忆过了多少时间的磨洗也不会消灭。 故乡里那些房屋,那些街道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还记得我每天到学堂去总要走 过的木匠老陈的铺子。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大家都说他的相貌丑,但是同时人 人称赞他的脾气好。 他平日在店里,也经常到相熟的公馆里去做活,我们家里需要木匠的时候,总是去找他。我就在这时 候认识他。我那时注意的,并不是他本人,倒是他的那些工具:有两个耳朵的刨子啦,会旋转的钻子啦,像 图画里板斧一般的斧子啦。这些奇怪的东西我以前全没有看见过。一块粗糙的木头经过了斧子劈,锯子锯, 刨子创,就变成了一方或者一条光滑整齐的木板,再经过钻子、凿子等等工具以后,又变成了各种各样的 东西;像美丽的窗格,镂花的壁板等等细致的物件,都是这样制成的。 老陈和他的徒弟的工作使我的眼界宽了不少。那时我还在家里读书,祖父聘请了一位前清的老秀才来 管教我们。老秀才不知道教授的方法,他只教我们认一些字,呆板地读一些书。此外他就把我们关在书房 里。过惯了这种单调的生活,无怪乎我特别喜欢老陈了。 老陈常常弯着腰,拿了尺子和墨线盒在木板上面画什么东西。我便安静地站在旁边专心地望着。我有 35 时候觉得有些地方很奇怪,不明白,就问他,他很和气地对我一一说明。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的好得多。 家里人看见我对老陈的工作感到这么大的兴趣,就嘲笑地唤我做老陈的徒弟,父亲甚至开玩笑地说要 把我送到老陈那里学做木匠。而且我对老陈说过要跟他学做木匠的话。 “你要学做木匠?真笑话!有钱的少爷应该读书,将来好做官!穷人的小孩才做木匠。”①老陈听见我的 话,马上就笑起来。 “为什么不该学做木匠?做官有什么好?修房子,做家具,才有趣啊!我做木匠,我要给自己修房子,爬 到上面去,爬得高高的。”“爬得高,会跌下来。”老陈随口说了这一句,②他的笑容渐渐地收起来了。 “跌下来,你骗我!我就没有见过木匠跌下来。” 老陈看我一眼,依旧温和地说:“做术匠修房子,常常拿自己性命来拼。一个不当心在上面滑了脚,跌 下来,不跌成肉酱,也会得一辈子的残疾。”他说到这里就埋下头,用力在木板上推他的刨子,一卷一卷 的刨花接连落在地上。他过了半晌又加了一句:“我爹就是这样子跌死的。 我不相信他的话。一个人会活活地跌死!既然他父亲做木匠跌死了,为什么他现在还做木匠呢?我简直 想不通。 “你骗我,我不信!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做木匠?难道你就不怕死!” “做木匠的人这样多,不见得个个都遭横死。我学的是这行手艺,不靠它吃饭又靠什么?”他苦恼地 说。③然后他抬起头来看我,他的眼角上嵌着泪珠。他哭了! 祖父死后木匠老陈不曾到我们家里来过。但是我每天到学堂去都要经过他那个小小的铺子。 他的店起初还能维持下去,但是不久省城里发生了巷战,一连打了三天,然后那两位军阀因为别人的 调解又握手言欢了。老陈的店在这个时候遭到“丘八”的光顾,他的一点点积蓄都给抢光了,只剩下一个 空铺子。这以后他虽然勉强开店,生意却很萧条。我常常看见他哭丧着脸在店里做工。他的精神颓丧,但 是他仍然不停手地做活。我听说他晚上时常到小酒馆里喝酒。 又过了几个月他的店终于关了门。我也就看不见他的踪迹了。有人说他去吃粮当了兵, 有人说他到外县谋生去了。然而有一天我在街上碰见了他。他手里提着一个篮子,里面装 了几件木匠用的工具。 “老陈,你还在省城!人家说你吃粮去了!”我快活地大声叫起来。 “我只会做木匠,我就只会做木匠!一个人应该安分守己。”④他摇摇头微微笑道,他的笑容里带了一 点悲哀。他没有什么大改变,只是人瘦了些,脸黑了些,衣服脏了些。 “少爷,你好好读书,你将来做了官,我来给你修房子。”他继续笑着说。 以后我就没有再看见老陈。我虽然喜欢他,但是过了不几天我又把他忘记了。 36 等到公馆里的轿夫告诉我一个消息的时候,我才记起他来。他告诉我:老陈同别的木匠一起在一家大公 馆里修楼房,工程快要完了,但是不晓得怎样,老陈竟然从楼上跌下来,跌死了。 在那么多的木匠里面,偏偏是他跟着他父亲落进了横死的命运圈里。这似乎是偶然,似乎又不是偶然。 总之,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就这样地消灭了。 (1934 年秋于上海) 文本二: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可能是最喜欢跟读者谈论自己的作家了,而且总是那么亲切,那么坦率,从 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欢乐和懊丧。这些文章清丽流畅,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中回荡,事实 随着情绪的急流展开,虚实相间,挥洒自如,写得很有魅力和光彩。 (选自唐强《中国现代文学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写的老陈被人找去做工,他的工具繁多,一块粗糙的木头变成窗格和壁板等细致物件都说明他的手 艺好。 B.文中前清老秀才和老陈形成对比:老陈和气可亲,老秀才呆板僵化。同时写出一个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心。 c.文中叙述的大军阀在城中发生巷战又握手言欢的事情是在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军阀混战,动荡不 安。 D.老陈跌死的事实让我痛心,我深感黑暗、罪恶的社会是造成老陈悲剧的原因,由此引发了我反抗现实的 决心。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巴金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作家,这种特点不仅体现在《木匠老陈》中,也体现在他的随笔《小 狗包弟》中。 B.巴金被誉为“20 世纪中国的良心”,本文选自巴金文集《生之忏悔》,深刻之处也在于隐含于文字中的忏 悔之情。 C.老陈的悲惨命运反映了旧中国最底层善良、淳朴的劳动人民的共同命运,就如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民 一样。 D.孟子说“劳力者治于人”,老陈坚持自己的手艺,安分守己,不知反抗,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8.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老陈“笑”与“哭”的内涵。(4 分) 37 9.文本二中评价巴金的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中回荡”,请分析文本一是怎样将叙 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6 分) 【答案】 6.D(文中“我”只是同情,没有反抗现实的意思。) 7.A(B 本文没有忏悔的感情。C 觉民不是旧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是没落封建大家庭的继承人。D 本 文没有“怒其不争”。) 8.(4 分)①觉得我的想法幼稚可笑②想到父亲的惨死,内心沉重③为父亲的惨死感到哀伤,对自己生活 状态感到痛苦④性格温和,但是生活的窘境让他感到悲哀无奈。(每点 1 分) 9.(6 分)①开篇抒发我对故乡往事的深刻怀念和深沉感慨并引出下文对老陈和他的店铺的回忆。②文章 通过对动作、语言的细腻描写,记叙老陈在我家做工及和我交往的经历,饱含对老陈的亲近之情,同时为 下文记叙老陈悲剧的人生埋下伏笔。③在记叙老陈店铺遭遇时抒发我对老陈的怜悯、关心和不舍之情。④ 文章末尾以平淡的笔调记叙老陈之死,实则强烈抒发了本文的主旨情感,同情老陈,为他感到悲伤,为像 他一样的在旧社会安分守己而又命运悲惨的劳动人民感到痛苦和无奈。(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三点 即可满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