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林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全国百强校】吉林省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
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
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
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
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
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
打早饭。
爸爸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
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
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
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浮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
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
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
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2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
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
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
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
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
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
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
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
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
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
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
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
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
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
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
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
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
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
A.小说运用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小说写萧胜吃到黄油烙饼后痛哭起来,高叫一声“奶奶!”表现了萧胜
对奶奶的思念。
B.小说记叙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等着重突出了他
们生活的艰辛。
C.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当中,把冷峻的历史反思与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悲悯天衣无缝地连为一体。
D.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
艺术风格独特。
8.小说在刻画“奶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9.作者以“黄油烙饼”为题有着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7 分)
【答案】
7.B 解析:B 项错误在于,小说此处着力表现的不是“他们生活的艰辛”,重点表现的是奶奶
对萧胜的关爱
8.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结合小说中的对人物的描写来考虑,如人物的语言描写、
行为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本题可以通过文中奶奶的身份、言行、对孙子的关爱等对她
的形象进行分析概括。
6 答案:①“奶奶”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普通劳动妇女,如为孙子做衣做鞋。②对亲人充满疼爱
之情,如“奶奶吃得不香”,省下粮食给孙子吃。③节俭,如不舍得吃黄油。④坚韧(坚强)
面对苦难生活,如拖着病体支撑家庭。(每点 2 分,共 7 分)
9.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根据题目所提示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这三个方面,
根据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作答。比如,从主题思想的角度看,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了在艰苦
环境中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以及萧胜对奶奶不竭的思念之情,表达作者对苦难中至真亲情的
讴歌”,以“黄油烙饼”为题,可以串起奶奶与孙子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使主题更集中更含
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黄油”是爸爸送给奶奶而奶奶舍不得吃攒下来的,以“黄油烙饼”
为题,更充分地表现了奶奶节俭、疼爱孙子的特点。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因为在故事情
节的发展中始终有黄油的“身影”,以“黄油烙饼”为题,可以视情节的线索更明显、更集中。
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萧胜闻黄油香味,妈妈用黄油烙
饼,小说情节发展紧扣黄油烙饼展开。②表达出讴歌至真亲情主旨: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
黄油,妈妈用黄油烙饼,体现了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③刻画出奶奶节俭、关爱亲人的的人
物形象,奶奶让爸爸把黄油带回去,不舍得吃黄油④交代小说的社会环境:小说展示了一个
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社会背景。(每点 2 分,共 7 分)
4
吉林省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4~6 题。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父亲说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他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
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挑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手果然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父亲丢下树杈,使对
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走了十多米准备察看战果时,父亲扣动扳机,可是手冻得麻木了,子弹打飞了。
对峙了近半个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父亲一直全神贯注盯着敌手,
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父亲很镇定,撤退时没忘了将中弹的秋衣拿上。父亲说自己太走运
了,后来才知道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小礼花。
雪越下越大,敌手无路可走,紧追父亲。父亲手握钢刀,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趟出的
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父亲在
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父亲说作为火头军,他总是背着一口铁锅;靠近胸口的地方,
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
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
食的东西。父亲突然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长靴。
马靴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分别揣
进裤兜。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
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
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
眼狼。父亲“嗨一嗨一”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
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父亲长舒一口气,
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父亲说得逆风而行才能到密营。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没了,他等于丧失了唯一的路标。此时,他
听见了背后的声音,回身一望,是那两条狼!瞎眼狼仍叼着前狼的尾巴。前狼见着父亲,目光柔和多了。
瞎眼狼低低叫着,安慰着陷入绝境的父亲。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
违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子啊!父亲说瞎眼狼所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啊。
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
靴皮,和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是瞎眼狼备下的。而小狼很卖力地想帮他们解决伙食,其
间它发现一只雪兔,可它跳跃着要扑的时候,瞎眼狼松开它的尾巴过慢,扑了个空。母子狼最终带着他,
靠近了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瓜激动地刨着地,在雪地打了几个
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
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弹孔还在,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每到
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所以我落下了一个毛病,每年腊月二十三,我也给我的儿子,
讲炖马靴的故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了让隐蔽的敌人出来,父亲不顾严寒,脱下秋衣用树杈挑起来,还大声咳嗽,这表现了父亲的机智
与勇敢。
B.父亲撤退时不忘拿走中弹的秋衣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则在结构上为文章后文写秋衣的去向埋下了
5
伏笔。
C.标题“炖马靴”简洁醒目,既吸引了读者,又贯穿全文内容,是小说的线索,“炖马靴”体现了父亲的
革命精神。
D.小说以“我”的口吻主要叙述了父亲与敌人战斗、瞎眼狼和小狼带父亲走出困境的故事,情节简单,
但扣人心弦。
5.小说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6.这篇小说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6 分)
【答案】
4.C,分析:“贯穿全文内容,是小说的线索”分析错误,前面写父亲与敌人的周旋与战斗,跟“炖马靴”
并无直接关系。
5.①结尾描写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及交代其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的下落,既使小说更具有真实
感,也与上文形成照应。②父亲每年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说明了它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烘托
了人物形象。③“我”照例对儿子讲这个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传承,从而深化了主旨。(每点 2
分)
6.①狼对人:狼与战争一样,本来是残酷的,但小说中的瞎眼狼却因为父亲往常的关爱而给予回报,不
仅咬住小狼的尾巴,不让其伤害父亲,还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并带父亲走出困境,呈现人与狼之
间的和谐,体现了温馨。
②人对狼:父亲被敌人追击后又被狼追随,形势十分危急,但小说中父亲的镇定从容让人心安,父亲
对狼满怀关爱让人温暖。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了人性与尊严,体现了温馨。
③环境:生死之间,环境恶劣,天气寒冷,但小说对雪花、篝火等的描绘充满了诗意美,呈现温馨的
画面。(每点 2 分,答出狼之间的温馨也给分)
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古砚
陆涛声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
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也没有
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
这是姚斌送的。
6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些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舒老早就
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为他作序。送舒老古砚是
表示谢意。
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业余时间还
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就请他作序。十多年
前他就听说,有些名家作序也有行情,得给润笔。舒老原本从事文学创作时,也长期做业余创作辅导工作,
接受作序任务后,仍有辅导的习惯,总要认真看书稿,分析提炼,肯定长处,指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舒
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
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让他留下。
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
虽也属名砚,但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吃
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
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放在老家,我下次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您。”口气里
显然有比澄泥砚还要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
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舒老
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
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
代送者却拒绝带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随手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
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
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水后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麟也不是用刀雕刻的,是模具压
7
出来的。”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
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
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聊间,他提
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人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
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
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为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
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在门口递给姚斌后就马上离开,
姚斌偏要他进家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
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8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
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
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别人。”
舒老想想也是,感觉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
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
勇气!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舒老为人作序从不收润笔,别人求他的书法,他也拒收酬谢,这都表明舒老不把这当作交易,体现了
他的淡泊。
B.俞季年对古玩比舒老内行,他的来访揭示了古砚的真相,俞季年从“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说出真相。
C .舒老最后决定把两方古砚一并归还给姚斌,目的是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
信。
D.小说结尾写舒老坐在车上回想起假砚的风波,认为求真需要勇气,由事到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
人深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采用顺叙的手法,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
故事,条理清晰。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将视角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舒老的自我审视与反省推动情节发
展,揭示主题。
C.小说对舒老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实现的,不同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人
物更加丰满。
D.小说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用“先是惊呆继而尴尬”刻画姚斌得知古砚是假的这一真相时的神态,贴
9
切传神。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古砚”的作用。(4 分)
9.陆涛声先生谈到本篇小说创作时说:“(小说)是胃镜探头插入的内窥式叙述,以自省对灵魂的微垢做
洗涤。这种微垢,不是常人共知的对与错,而是从大众常识的‘对’中辨析出实质的错来,从而体现认识
价值。”请结合文本分析“大众常识的‘对’”、“实质的错”和“认识价值”分别指什么。(6 分)
【答案】
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错。由原文
“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连忙补救说:‘我想,
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可知,舒老主要是要向姚斌说明真相,而不是教育他。故选 C。
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采用顺叙的手法”错,文章开头从舒老
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故选 A。
8.
【参考答案】①“古砚”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姚斌送给舒老的两方古砚展开,层次清晰,
结构严谨。②通过“古砚”塑造人物形象。如小说通过“送砚”“还砚”等情节,塑造了舒老不重名利、
简朴、坦诚、洒脱的形象。③通过“古砚”表达主题。小说通过舒老“还砚”,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
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物象作用的能力。小说开头“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
古砚,用木盒装着”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写“姚斌送这方古砚”“姚斌送这澄泥砚价
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姚斌送砚台、舒老拒收砚台未成;再写“时隔不久,
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姚斌又送一方砚台、舒老再次拒收
10
未成;又写“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
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舒老只好作罢”“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
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老友验证了其中一方砚台是假的,舒老为送回砚台而纠结;最
后写“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舒老最终送还砚
台。由以上可知,结构上,“砚台”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砚台”展开情节。人物塑造上,围绕“送
砚台”“收砚台”“还砚台”等情节,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舒老的形象,“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
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
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
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
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表现其淡泊名利的品质,“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
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体现其坦
诚而洒脱。主题上,小说写舒老“拒砚”“还砚”以及自我反省的过程,“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
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
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
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
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
9.
【参考答案】①“大众常识的‘对’”是指俞季年以及舒老两个学生从“常情”“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
要说明真相。这样照顾了姚斌的情面,顾及了人情的“灵活”。②“实质的错”是指让舒老将真相隐藏,
将姚斌蒙到鼓里的做法,带给舒老很大的精神负担,是对舒老秉持的向真向善情怀的掩盖,是不正确的。
③“认识价值”是指小说呈现出来的舒老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人生追求,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人
格魅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题干涉及文本的情节是:姚斌送给
舒老一方古砚确定是假砚,围绕该不该归还并说明真相这一问题。结合“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
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
实难堪。’”“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可知,“大
众常识的‘对’”是指俞季年以及舒老两个学生从“常情”“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要说明真相。这是“大
众常识的‘对’”。结合“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
11
冤!承受还是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
记忆深处”可知,“实质的错”是从舒老的角度来看,是指让舒老没有告诉姚斌砚台的真相,而是将真相
隐藏,这带给舒老很大的精神负担。结合“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
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
些物件享受”“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
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
可知,“认识价值”指的是舒老自我反省的过程,是指小说呈现出来的舒老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人生追
求,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人格魅力。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六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手
吴宏庆
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
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
帅子的家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府宅遍地,现在败落了,但那些
文物却是不会消失的。
就有人来找他鉴定古玩。来人自报姓名,叫李士方。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
帅子知道,这种人手中往往有好货。
李士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帅子打开,里面是只青铜酒杯。帅
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李士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
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 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
李士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
“好东西! 好东西!”李士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
是汉代的蓝田玉。 上面的八条龙栩棚如生,堪称绝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
12
物。”
李士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
帅子摇头:“买不起。 这是无价之宝!”
“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
“亏一点也买不起。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
李士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 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可
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
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
几天后,李士方又来了。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
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
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玉玺高二十公分, 长宽各十五公分。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
国,永享天恩”八个字。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
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
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广德国的图腾就
是独角龙。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
李士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士方一定是找到了广
德国王的葬地。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帅子眼盯
着金鼎问。
“那这个呢?”李士方指着玉玺问。
“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
“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
帅子笑了:“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 哪有用秤称的道理?最多两万元!”
13
李士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 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
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
“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 ”
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这玩意真是个古董,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
我看未必。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帅子又对李士方说了一大通专
业术语。李士方听得头都大了。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
明!”
“五十万?”
“五万!
李士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 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 如果你不答应,我
只好走了。”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大师用放
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
“三十万。”帅子撒了个谎。他想卖给大师。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
“好眼力!”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 ”
“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
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
“五十万?”
大师笑了:“五千元。 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
“什么?”帅子跳了起来。
大师将他按下,说:“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祥鉴定真品,而没有学
会怎祥鉴别赝品。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
亏上当是迟早的事。”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
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
14
李士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
4.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高手” 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士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
见绌,自愧不如。
B. 小说中“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
画出李土方当时紧张的心理。
C. 帅子故意不买李士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士方的
下怀。
D. 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
格特点。
5. 小说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的李士方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4. C 5. ①第一段写“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照应题目“高手”;②交代人物身份,
是“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③“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为下文故事情节
展开做铺垫;④“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为故事结尾埋下伏笔。
6. ①外表普通,长相土气。“此人矮壮结实,……农民打扮”,从外貌上看,很普通,非常土气。②狡诈,
富有心机,善于伪装自己,从中间一步一步将帅子引导到“套”中的表现来看,他非常狡诈,很善于伪装
自己,比如“神神秘秘”“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犹豫起来,半天才说”。③制造赝品水平高。从
大师对他的评价来看,“这造赝人真是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侧面衬托其制造赝品的水平之高。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 项,“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错误,由原文“李士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可知,“前
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正确,但是“自愧不如”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B 项,“细致地刻画出李士方当时紧张的心理”错误,由文中大师的话“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
15
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可知,李士方当时的“紧张”是装出来的,
并不是他的真实心理。
D 项,“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错误,文中“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是
对李士方的正面描写,“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是对李士
方的侧面描写,所以“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说法错误。
故选 C。
2.本题考查作品的重要段落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结构上看,由文中“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可知,帅子也是鉴定高手,照应标题“高手”;
由文中“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可知,帅子没有选择留在师父身边,而是自立门户,为下文写李士
方来找他鉴定古玩做铺垫;由“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可知,大师原本要他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他鉴
别赝品的方法,但是因为他太急于自立门户了,为故事结尾他因学艺不精而吃亏上当埋下伏笔。
从塑造人物上看,由“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可知,第一段交代了人物身份,他是
一位古玩鉴定家。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由文中“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 可知,的文章通过对李士方的正面描写表明
他是一个外表普通,长相土气的人。
由文中“李士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李士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
地说”“李士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李土方感激地说”“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
出个东西来”“李士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李士土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
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等语句可知,文章通过神态、语言、动作
和心理描写,刻画了李士方狡诈,富有心机,且善于伪装自己的形象。
由文中“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
可知,文中通过大师的话侧面衬托李士方是一个制造赝品技艺高超的人。,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西塘的心思
任林举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
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
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
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
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
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
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
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
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
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
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
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
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
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
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
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
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
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
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
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
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
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
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
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
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
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
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芡”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
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
17
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
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
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
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
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
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
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
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
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
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
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
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默不语。
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
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
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
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
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
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
(取材于任林举同名散文,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
B.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
C.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
D.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 沉。
10.下列对第二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
B.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
C.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
D.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11.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
短暂与幻灭”的?请简要概括文中相关内容。(4 分)
答:
18
【答案】
9.(3 分)C
10.(3 分)D
11.(4 分)
①从情侣们在西塘一起垂钓的生活细节中,体会到人们会寻找不同的方式去珍藏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②
从人们将菱角和芡实做成精美食物的行为中,体会到人们以各种方式怀念逝去的美好时光、寄托生命信息。
③从传统手工匠人专注于劳作无暇他顾的情景中,体会到匠人们的手艺凝聚着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
(每个要点 2 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吉林省长春市希望高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程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
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
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
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
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
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两人都想捡
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
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晚饭时候,
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
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
“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19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
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
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
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
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
告就告吧。”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
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
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走。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
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急忙顺着原路回
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
20
牙,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
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本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老韩家。老韩见瞒哄不
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
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吊。”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
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如不
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事后老韩说: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丁做生意却不爱说话,老韩种地却爱说话,两个性格如此不同的人却成了好朋友,小说中的这类内
容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富有情趣。
B. 割草回家的胭脂和嫣红都看到了别人丢失的那只布袋,只是嫣红抢先捡到了手里,这一情节为下文丁
韩两家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C. 老丁平时做生意不爱说话,为布袋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辞严,句句在理,相比之下,老
韩却显得贪心、小气和虚伪。
D. 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捡到布袋的疑问,也交代了后
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
21
8. 小说中的“一只布袋”有哪些作用?
9.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之一是“寻找与孤独”:小说中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解和沟通
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独。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怎样体
现这一主题的?请从小说中老韩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捡布袋、争布袋到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围绕
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②小说通过“一只布袋”的风波,一石三鸟,刻画了老韩、老丁、老曹三个人不同
的性格特点。③小说借助“一只布袋”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主旨,正如文中老韩所说“因为一只布袋,我丢
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9. ①老韩和老丁性格完全不同,只因共同爱好成了好朋友,却又因为孩子捡到一只布袋产生争执,一个偶
然事件让老韩与二十多年的朋友老丁瞬间决裂。②老韩本想把布袋里的钱据为己有,无奈之下才还给失主
老曹,被老曹认定是不贪财的大好人,因为误会让两人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③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肯定
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
这与《一句顶一万句》“寻找与孤独”的主题是一致的。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选项说老丁“义正辞严,句句在理”不合文意,比如老丁说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
半,这个要求就不在理。选项说老韩“贪心、小气和虚伪”也不准确。在老丁要求一家一半分钱时,老韩
不同意,说等着失主来认,最终把钱还给了是猪老曹。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回答物象的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
22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这样的:老丁和老韩原始二十多年的好朋友,两家女儿一起看见一只丢失的布袋,但是
布袋被老韩的女儿捡到了。老丁就去找老韩争布袋里的前,要求一家一半。后来,老韩把孩子捡到的布袋
还给了失主老曹。整篇小说从捡布袋、争布袋写到还布袋,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所以,
在结构方面,这只布袋是行文线索。
小说通过“一只布袋”引发的风波,老丁和老韩原始二十多年的好朋友,但因为一只布袋绝交。老韩和老
曹原来素不相识,但因为一只布袋成了好朋友。所以,“一只布袋”刻画了老韩、老丁、老曹三个人不同
的性格特点。
小说结尾老韩所说“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小说中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
解和沟通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独。这也就揭示了这篇
小说“寻找与孤独”的主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构、概括小说主题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小说中老韩的角度简要分析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首先要读懂小说,梳理
其情节结构,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本题题干已经给出了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寻找与孤独”,即小说中的
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
独)。回答时,要抓住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等,依照得到朋友——失去朋友——又得到新朋友这样的思路
来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
本题,“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
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可见:老韩和老丁性格完全不同,只因共同爱好成了好朋友。
“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
己草筐里,背回了家”,然后老丁就去找老韩争布袋里的前,要求一家一半,老韩不同意。可见:这个捡
布袋的偶然事件让老韩与二十多年的朋友老丁瞬间决裂。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老韩本想把布袋里的钱据为己有,
无奈之下才还给失主老曹,被老曹认定是不贪财的大好人,就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
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老韩失去
23
的朋友老丁肯定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
了意外和偶然,这与《一句顶一万句》“寻找与孤独”的主题是一致的。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
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
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
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
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
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
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
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飞翔的庄子是因为
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
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
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
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
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
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
24
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
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
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
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
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
的血肉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
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
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笔下涌现出许多神灵
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
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
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
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
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
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
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
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
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
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
的梦影。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
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
B. 文章第④段中说:“但在精神,我还是更倾向庄子”是因为庄子的文章让作者怡悦与自在。
25
C. 文章在突出庄子本身具有与众不同性情的同时,还强调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时代造就
了庄子的灵魂,庄子彰显了时代的精神。
D. 文章谈的虽然是历史上庄子和屈原的“飞翔”,但是其目的是在于引起“今人”的思考,希望现代社
会多一份宽松与自由,希望现代人多一份怡悦和浪漫。
8. 文章题目是“庄子: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
9. 这篇散文的结尾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
【答案】7. B 8. ①因为屈原在生命状态上同庄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而屈原心灵的飞翔
与庄子追求个性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飞翔有着很大的不同。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
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②通过比较屈原与庄子在思想追求上的相同与不同,也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文
章主旨。
9. 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写出了古文人和今人的不同状态。对以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浪漫的情调、
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向往、缅怀,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的叹惋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