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古诗词阅读专题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西山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 18-19 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描写了残月、滴漏、灯光等景物,景中融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最觉风露早”是羁旅之人身病受困的独特感受,点明了“乱”的部分原因,为进
一步写“乱”蓄势。
C.颈联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步,其中的“慷慨”与“慷慨好
施”中的“慷慨”意思相同。
D.尾联属以景结情写法,所写秋蝉聒噪和疏桐黄叶之景更增添无穷的感慨和辛酸。
19、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8、C
19、(1)羁旅的困顿和孤寂。诗中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了凄惨
的秋景和孤独的旅况,衬托出抱病行人的困顿和孤寂,颔联写“病身”生病的自己又独在驿
站又思念家乡更显羁旅的困顿。(2)身在异地对家乡的思念。颔联中写“归梦不知山水长”写
自己梦中不知归家的山长醒后感觉家乡的路遥,思乡之情更见深沉(3)身处病中对国事的担忧。
颈联中“坐感岁时歌慷慨。”,写到自己一想到时势艰难,连自己的乡愁和凄苦都不顾了,情
不自禁地慷慨悲歌。可见自己将天下,国家置放在个人得失之上,表现出了深厚的忧国忧民
2
之情。
【解析】18.C 项,“其中的‘慷慨’与‘慷慨好施’中的‘慷慨’意思相同”错误,诗中“坐
感岁时多慷慨”的“慷慨”是情绪激昂的意思,而“慷慨好施”中的“慷慨”是大方,不吝
啬的意思。故选 C。
19.首联一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
之夜间最易萌生思乡之情,借月怀远。“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可知对漏声的敏感
与厌烦心情,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况更加使人难以为怀。颔联直接叙写羁
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出句写旅夜的悲苦境遇有三重不堪。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
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
之中。对句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颈联“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
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
对句“起看天地色凄凉”,写诗人于壮怀激烈、郁愤难伸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此句
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情感深沉。尾联中的“行
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握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唯有一
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乱”字形容蝉声的嘈杂烦乱,正所以衬托诗人心绪的百无聊赖。结句
写秋蝉无知,以“叶半黄”的疏桐为乐园,自鸣得意,盲目乐观,诗人以此寄托他对于麻木
浑噩的世人的悲悯,并借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慨。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① 杜牧
芳草渡头微雨时,万株杨柳拂波垂。
蒲根水暖雁初浴,梅径香寒蜂未知。
辞客倚风吟暗淡,使君回马湿旌旗。
江南仲蔚②多情调,怅望春阴几首诗。
[注]①诗题原为“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同来,因书四韵兼寄江南许浑
先辈”。横江:渡口名。许浑:晚唐诗人,时任安徽当涂县令,与杜牧多有诗作赠答。②仲蔚:晋代皇甫谧
《高士传》:“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善属文,好赋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初春时节,作者乘船依次经过和州、横江,沿途受到裴使君、李赵二位秀才等的迎接。
B.横江渡口细雨纷飞,芳草初生,万株杨柳的枝条在微风吹拂下,随着水波轻盈地飘荡。
C.“雁初浴”“蜂未知”呼应诗题中的“初春”,点明早春时节乍暖还寒而又不乏生机。
3
D.作者和诗友相见,倚风即兴唱和,使君回马之际旌旗沾湿,自然照应首句中的“微雨”。
15.本诗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4.A(“依次经过和州、横江”有误。)
15.①运用典故,将许浑比作高士张仲蔚,表达对诗友的赞誉和思念之情。
②称赞许浑的诗才,想象他又写了不少诗。
③表达春光易逝、朋友别离的惆怅伤感。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9~20 题(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②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韦偃:唐代画家,善于画马。②歘(chuā):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韦偃知道杜甫喜欢自己所作的画,在离开杜甫之前为他画了一幅画,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B.“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句写韦偃所画的骏马非常逼真,转眼之间,就即将奔驰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C.尾联作者由画中马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
D.本诗首联写画马背景和缘由,颔联写作画经过,颈联描写画面内容,尾联抒写感想,脉络清晰。
20.诗歌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技之高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6 分)
4
【答案】
19.C(“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错,应是表现了诗人渴望人才、
选拔贤能的愿望)
20.
①“我”知道韦偃绘画无人能及,侧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②诗歌赞叹韦偃“画无敌”,正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③通过描写韦偃画马的用笔、动作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④通过直接描写画面的生动形象,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福建省漳州立人斯特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 1 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诗歌写景极富特色,前两联一句一景,富于变化,远、近、高、低,布置非常巧妙。
B. 从时间节点来看,第一联为白昼,第二联为暮夜,表明小舟昼夜兼行,奔波劳顿。
C. 三、四联,“一刀田”即田形如刀,极言田面之小;“鸟”道即小道,言山高而险。
D. 全诗用字极为传神,如“荒”“瘦”二字极写数缕荒烟、瘦野薄田的荒凉贫瘠之态。
19.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8. B “昼夜兼行”错,从标题、“帆落”“明发”等可知,作者是夜宿驿站的。
19. 一是旅途的忧虑和烦闷。作者被贬途中山高路险、孤静寂寥,既写出对行程的忧虑,也表达了被贬的
5
苦闷。二是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使作者充满对百姓的同情和忧虑。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此诗前两联写景,“树梢帆初落,峰头月正圆”,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勾勒出了一幅寂寥的峡江晚泊
图。首联“孤舟”尾联“行客愁”蕴含了深沉的忧虑,描写一只孤舟转过山中弯曲的的山路,我这个漂泊
之人正在发愁明早要如何度过这茫茫前路,写出对行程的忧虑和被贬的苦闷,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
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
颈联“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意思是,山间聚集着几户人家,炊烟缭绕,更显荒芜;瘦野薄田,狭促
如刀,贫瘠之至。此联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
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
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福建省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三)课外古代诗歌鉴赏(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 起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
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
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
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堪称应试诗之典范。
B.“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两
句诗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
C.“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
6
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D. 尾联写静景,以景结情。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画面极其简净明丽、
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
15.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6 分)
【答案】
14.B B.“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有误。“冯夷”“楚客”的表现
都突出了瑟音巨大的感染力。
15.答案 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异:白诗两句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
法,实写听到的琵琶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钱诗两句主要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
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
解析 这两句都是描写乐音的句子,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思考,而侧面描写乐音的
手法主要考虑修辞手法。白诗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主要运用了比喻写听
到的琵琶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钱诗中的“凄金石”运用拟人的手法,“清音入杳冥”的
意思是“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运用了夸张的
手法。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
7
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弹劾罢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B.“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C.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15.本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结合艺术手法赏析其精妙之处。(6 分)
【答案】
14.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D 项,“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
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错误,“彻底解脱”不当,“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
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
15.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静。一静一动,描绘出一幅充满了蓬勃的生气
画面。
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
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品味情感的能力。结合题干“意境旷远”以及最后两句“寒
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可知,这两句是描绘画面,描写景象,所以考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来赏析
这两句;这两句主要写了寒光亭下的“水”和“沙鸥”,“水”“如天”, 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
辽阔无际的蓝天,这是静态的画面,而“飞起沙鸥一片”写的是“沙鸥”, 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
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是动态的画面,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
接着思考诗歌结尾的艺术。诗歌结尾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卒章显志、直抒胸臆,一种是以景结情、
借景抒情。经过前面对最后两句内容的分析可知,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写景,这自然是以景结情,在对自
然景象的描绘之中陶醉着词人的心胸,尤其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
鸟忘机”与鸥同盟的深意,流露出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这末尾两句,纯粹写
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
外,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结笔。
福建省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8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6-17 题。
读老杜诗集 [宋]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①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②。
[注]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 年)避乱,欲前
往郴州舅氏崔伟处,行至耒(lěi)阳,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
所重。
B.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触动,其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
而作。
C.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
“诗道”的规律。
D.“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
异,流传久远。
14.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
【答案】
13.【答案】C 【解析】“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
发愤而作。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
说是“诗道可以穷人”。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故选 C。
14.【答案】①赞赏: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
比的程度。②尊敬: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等都是杜甫创
作的动力,表达对杜甫的崇敬。③同情: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
④不平: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答出一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