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1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用规定的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将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请保持条形码整洁、不污损。
3.本卷试题,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
效。答题卡必须保持清洁,不能折叠。
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规定的笔,按作答题
目的序号,写在答题卡非选择题答题区内。
5.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健康观
谭华
健、康二字,分别见于殷商时代。“健”字偏重于指精神和意志的坚强,《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这句话,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康”字初见于《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
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康”字的意思偏重于指身体的健康无疾,非常接近于今天“健康”
一词的含义。
古人认为气是健康的本质和基础。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外不停地流动运行、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和
谐,就是健康状态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健康长寿的基本要求。具体说来,体现为和、动、度三个字。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对于中国文化有非常深广的影
响,也同样为历代医家及养生家所推崇,如董仲舒就说过这样的话:“能以中和养生其身者,其寿极命。”
不能做到“和”,还会危及生命:“反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和”就是指不偏离常态,不过分。“阴阳并毗(毗,即偏),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
形乎?”“和”又有平正的意思。《管子·白心》说:“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匆之
所生也。”总而言之,“和”意味着阴阳二气的调和、流通。“和”的状态是通过阴阳二气的流动、运行、
升降而实现的。
把“和”即健康这一看法发挥得最清楚的还得数《黄帝内经》。《内经》把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看作是
健康的基础;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同时被破坏了。
天地之气在不断地运行流动,人自身新陈代谢的生命活动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因此,阴阳之气也就在
人体因时、因地、因气象的变化而变化。阴阳的平衡和调和状态也就不能不时时有受到扰动乃至破坏。《内
经》把“气”的这种运动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
者,生化之字。器散则分之,生化息也。”所以,古人主张在动态中把握平衡、进而实现中和的状态。
动态平衡的关键是把握“度”,即把握事物发展变化以及自身因应变化的最佳程度。
恪守中道的孔子早就认识到了度的重要性,所以他说:“过犹不及。”似乎孔子也已经注意到了“度”
与养生长寿之间的联系,《论语》中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
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孔子所说的时、节、度,都是
限度、程度的意思。
大体上说,古人对于如何把握“度”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以儒家以及《管子》为代表的一派,强调“过犹不及”,主张通过控制自己不要逾越规矩来达到保持
“中和”的状态。《荀子》说:“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则触陷生疾。”用“礼”来规
范自己的饮食起居,就会达到“度”的理想境界(“和节”),否则就会发生疾病,危及健康。
道家以及后来的道教则主张清静无为、顺天法道,自然而然地达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结果。在他们看来,
“度”实际上就是作为天地万物本原的“道”的自然状态。“道”是自在无为的,只有自然无为才能实现
适其“度”。
《吕代春秋》以及古代医生们则大多主张积极地去认识世界,认识规律,从而达到知度守节、应时而
动的境地:“天生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汉末三国
时神医华佗则进一步把“度”解释成人体运动的“度”这就使他比别人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了:“人体欲
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不当使极”就是“不要过度”的意思,华佗还具体提出了因人而异掌握“度”
的标准,即活动到“怡而汗出”的地步。
总而言之,按照传统的看法,人、社会、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复杂联
系。这种统一的基础是“气”,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气”的运行流动变化来实现的。人们为了实现
健康长寿的目的而进行的种种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保持这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节选自《明清史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健和康两个字在殷商时代是两个独立的词语,其中“康”字的意思就是今天的健康。
B.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和谐,体现为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外不停地流动运行,这也是健康状态的基本表
现形式。
C. “和”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儒家提倡的“和而不同”外,在健康这一方面发挥得最清楚是医学著作《黄
帝内经》。
D. “过犹不及。”是孔子对“度”这一概念的认识,包含了与养生长寿之间的联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的言论内容,既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B. 文章从阐释“健康”的概念入手,论述过程中逐层细化,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C. 章对“气”从“和、动、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对“度”的论述最详尽。
D.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健康观念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不仅与饮食起居有关,也与时令节气有关。
B. “和”是阴阳二气的调和、流通,“和”的平衡状态一旦被打破,健康状态也就被打破。
C. 在对“度”的认识中,虽然儒家的自我控制与道家的顺应自然是相矛盾的,但观点可以对立,而实际运
用中可以统一。
D. 华佗提出了因人而异掌握“气”的标准,现实生活中的“怡而汗出”的广场舞和街舞可以印证他这种认
识的进步性。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康’字的意思就是今天的健康”错,原文是“‘康’字的意思偏重于指身体的健康无疾,非常接近
于今天‘健康’一词的含义”,可见,原文说的是“非常接近于”,而选项说的是“就是”。
C.“包含儒家提倡的‘和而不同外’”错,原文说“恪守中道的孔子早就认识到了度的重要性,所以他
说:‘过犹不及’”,可见,原文并没有说儒家提倡的“和而不同”;“在健康这一方面发挥得最清楚是
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错,原文是“把‘和’即健康这一看法发挥得最清楚的还得数《黄帝内经》”。
D.“包含了与养生长寿之间的联系”错,原文是“他说:‘过犹不及。’似乎孔子也已经注意到了‘度’
与养生长寿之间的联系”,可见,原文说的是“似乎孔子也已经注意到了”,而选项说成是孔子对“度”
这一概念的认识,包含了与养生长寿之间的联系。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对当下健康观念的分析”错。文章在第一段提到“康”字非常接近于今天“健康”一词的含义,然后
文章从儒、道等角度分析论证了古人对“健康”的理解,所以,这篇文章只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并没有
对当下健康观念进行分析。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华佗提出了因人而异掌握‘气’的标准,”错,偷换概念。原文是“华佗还具体提出了因人而异掌握
‘度’的标准,即活动到“怡而汗出”的地步”,由此可见,华佗说的是“度”的守节标准,而不是“气”
的标准。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稀土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稀土(Rare Earth)是化学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
的总称。而这些稀土提炼之后,可广泛用于芯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
石油化工、农业等行业。被称为“工业黄金”的稀土,是生产高科技装备必不可少的稀有材料,是极其重
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利用稀土生产的新型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用于制造坦克、
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高科技的必需品。
(节选自《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材料二:
全球各大稀土储蓄国储量比率
(表 1)
全球稀土专利分布情况
(表 2)
——图片选自网络
材料三:
我国曾拥有世界上近七成的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资源,但这并没有因此带来收益,反而几度
在稀土出口上吃了大亏。长期以来,中国缺乏保护稀土的意识,资源过度开发,暴力开采,粗放型加工,
大量稀土以“白菜价”贱卖给了美国、日本,加之出口走私比较严重,导致稀土储量急剧下降,稀土矿告
急!反观世界上其他几个稀土大国。他们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并将本国的稀土资源保护起来。美国封闭
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效仿关闭稀土矿。中国的稀土出口已经占到世界稀土出
口量的 90%还要多,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有“工业黄金”之称的稀土资源的定价话语
权却不在中国,导致稀土价格长期严重背离价值:一边把自己大量的稀土贱卖出去,一边花大价钱把国外
经过加工的高品质稀土买回来,这就是中国稀土前几年的奇怪现象。2012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稀
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旨在规范我国的稀土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转型升级、运用出口等方面的问题。
(节选自《中国稀土供应之痛》)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以 23%的稀土储量满足了世界 90%几的出口需要,但并没有因此带来收益,这是典型的价值背离,
主要原因是中国在稀土专利中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只占第三位。
B. 资源过度开发,暴力开采,附加值低下,出口管制不严以及“白菜价”贱卖无不说明我们没有稀土保护
意识,这是造成我国稀土储量急剧下降告急的原因。
C. 由于认识到了稀土的重要作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一方面关闭自己国内的稀土矿,一
方面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
D. 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从此我国的稀土产业才渐渐走上了规范道路。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稀土(Rare Earth)不是土,是一种金属元素,包含化学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元素。
B. 稀土有“工业黄金”“工业维生素”之称,广泛用于各行各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离了它就寸步难行。
C.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由曾经占全球的 70%锐减到近年的 23%,这向国人敲响了保护稀土的警钟。
D. 在全球稀土专利占有比率 56%的重要国家中,发达国家掌握了决定稀土价格的话语权。
6. 请结合材料,分点谈谈怎样才能遏止中国稀土的价值背离现象,解决“低价出口”和“高价进口”的问
题。
【答案】4. A 5. B
6. ①从国家战略高度,树立保护稀土资源的意识;②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相关法规,依法合理有序开发,
严惩暴力开采;③加强海关管理,严打稀土走私活动;④利用综合国力提升的有利条件,在国际上力争稀
土定价的话语权;⑤制定优惠政策,力促稀土企业尽快转型升级,提质创优;⑥限制稀土出口数量,提高
中国稀土的出口价格。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重要相关内容的能力。
B.“说明我们没有稀土保护意识”错。材料三,“中国缺乏保护稀土的意识”中可见,原文是所中国“缺
乏”保护稀土的意识,并不等于“没有”保护意识。
C.根据材料三中的“贱卖给了美国、日本”“美国封闭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纷纷
效仿关闭稀土矿”,由此该项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文中没有提到“日本关闭自己国内的稀土矿”和“加拿
大、澳大利亚等国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二是以偏概全:美国封闭的是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而不是
所有稀土矿。
D.“从此我国的稀土产业才渐渐走上了规范道路”错,材料三“白皮书,旨在规范我国的稀土资源的保护、
合理开发、转型升级、运用出口等方面的问题”,可见,原文是说“旨在规范”,而选项说成“走上了”,
选项犯了将“未然”说成“已然”的错误。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中相关内容,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广泛用于各行各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离了它就寸步难行”错,夸大其词。原文是“稀土,是生产高
科技装备必不可少的稀有材料,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利用稀土生产的新型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
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是高科技的必需品”,可见“衣食住行”中的基本生活用品用不着稀土。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针对“中国缺乏保护稀土的意识,资源过度开发”现象,采取的措施是: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树立保护稀
土资源的意识。
针对“暴力开采”现象,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相关法规,依法合理有序开发,严惩暴力开
采。
针对“出口走私比较严重” 现象,采取的措施是:加强海关管理,严打稀土走私活动。
根据“有‘工业黄金’之称的稀土资源的定价话语权却不在中国,导致稀土价格长期严重背离价值:一边
把自己大量的稀土贱卖出去,一边花大价钱把国外经过加工的高品质稀土买回来,这就是中国稀土前几年
的奇怪现象”,采取的措施是:利用综合国力提升的有利条件,在国际上力争稀土定价的话语权。
针对“《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旨在规范我国的稀土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转型升级、运用
出口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力促稀土企业尽快转型升级,提质创优限制
稀土出口数量,提高中国稀土的出口价格。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
一抹嘴,跑进厨房里,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
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
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
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
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
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
一阵的冒着热蒸汽。
“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
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
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
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
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细看那些钓鱼人,却没有自己的学生在里面。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
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
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
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
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
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
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
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
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
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二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
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
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这反映
了他摩顶放踵的精神。
B. 小说开篇对“他”进行动作描写,然后接之以语言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既设置了悬念,又让读
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C. 文中有意描写了曹公子的街头演讲,并写聚集的人好像在听故事,这与鲁迅在其他作品中的“看客”一
样,都是批判的对象。
D. 小说写墨子推测宋国人“大约”“也许”知道了楚国将要来攻的消息,但并没有求证,是因为他在处事
上不擅交际,处事不周。
8. 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众生和世界联
系起来,对社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墨子的天地境界的。
9. 请从叙述人称的角度谈谈本文的叙事特色。
【答案】7. D 8. ①肖像描写,写他佩戴破旧的铜刀,背着破旧的包袱,穿草鞋,描绘出一个实干家形象。
②语言描写,墨子语言简单朴实,态度鲜明,又刚直有力。
③行动描写,文中反复描写墨子“走”“前行”,他行色匆匆只是为了阻止一场别国的战争。
9. ①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使得小说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也不乏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故
事的和真实性;②作品通过描写墨子在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再现了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
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形象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D.“是因为他在处事上不擅交际,处事不周”错,强加因果。墨子只是推测而不去求证,是因为他需要尽
快赶到楚国阻止战争。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能力。
(1)肖像描写
由“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
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
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分析,从墨子佩戴破旧的铜刀,背着破旧的包袱,穿的草鞋等外貌描写,塑造
了墨子是一个实干家的形象。
(2)行动描写
根据“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
抹一抹嘴,跑进厨房”“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
水”“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
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
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分析,
墨子自己做饭,吃窝头和盐渍藜菜,塑造了墨子是一个实干家的形象。
由“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
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
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他在大街上前行”“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
天和大半夜”“起来仍复走”“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
走起来就更艰难”“看墨子上了路”分析,文中通过反复描写墨子“走”“前行”,他行色匆匆只是为了
阻止一场别国的战争的做法上,塑造墨子的天地境界。
(3)语言描写
由“这是沙么”“别的准备怎么样”“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二股什么‘气’,嚷什么
‘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
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分析,墨子语言简单朴实,态度鲜明,又刚直有力,
塑造墨子的天地境界。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事特色的能力。
(1)叙事人称
考生首先要指出这篇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然后回答出小说使用的第三人称自身的作用是:使小
说叙事更具客观性,又不乏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故事的和真实性。
(2)叙事视角
“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城墙也
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
乎钓着鱼”“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
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
样”“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当墨子走得临近
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他们大约也
听到消息了,’墨子想”“‘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
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分析,小说以墨子为视角,写墨子在途中的所见所
闻所思,再现了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形象地体现了墨子
“非攻”的思想主张。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也。祖阳乌,魏秘书监。父道亮,隐居不仕。思道聪爽俊辩,通侻不羁。年
十六,遇中山刘松,松为人作碑铭,以示思道。思道读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
子才。后思道复为文,以示刘松,松又不能甚解。思道乃喟然叹曰:“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因就魏收
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然不持操行,好轻侮人。齐天保中,《魏史》未出,思道先已诵之,由是大
被笞辱。前后屡犯,因而不调。其后左仆射杨遵彦荐之于朝,解褐司空行参军,长兼员外散骑侍郎,直中
书省。文宣帝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阳休之、祖孝徵等不过得一二首,唯
思道独得八首。故时人称为“八米卢郎”。后漏泄省中语,出为丞相西阁祭酒..,历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
军。每居官,多被谴辱。后以擅用库钱,免归于家。尝于蓟北怅然感慨,为五言诗为见意,人以为工。数
年,复为京畿主簿,历主客郎、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周武帝平齐,授仪同三司,追赴长安,与同
辈阳休之等数人作《听蝉鸣篇》,思道所为,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览诸同作者,而深叹美之。
未几,以母疾还乡,遇同郡祖英伯及从兄昌期、宋护等举兵作乱,思道预焉。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
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令作露布思道援笔立成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后除掌教上士。高祖为丞
相,迁武阳太守,非其好也。为《孤鸿赋》以寄其情。开皇初,以母老,“表.请解职”,优诏许之。思道
自恃才地,多所陵轹,由是官途沦滞。岁馀,被征,奉诏郊劳陈使。顷之,遭母忧,未几,起为散骑侍郎,
奏内史侍郎事。于时议置六卿..,将除大理。思道上奏曰:“省有驾部,寺留太仆,省有刑部,寺.除大理..,
斯则重畜产而贱刑名,诚为未可。”又陈殿庭非杖罚之所,朝臣犯笞罪,请以赎论,上悉嘉纳之。是岁,
卒于京师,时年五十二。有集三十卷,行于时。
(选自《隋书》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令作露布/思道援笔立成/文
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
B. 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令作露布/思道援笔立成/
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
C. 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令作露布/思道援笔立成
/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
D. 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今作露布/思道援笔/立成
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閤祭酒”中的“祭酒”,是分主西閤内众事之官。南齐、北齐公府亦置东西閤祭酒。北周大丞相府
亦置东閤祭酒。
B. 六卿:古代统军执政之官。隋唐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当天、地、四时官,称六
卿。
C. 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
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
D. “表请解职”中的“表”: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现某一时期的史事、人物的一种史书体例,由司马迁在《史
记》中首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思道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子才的学生,以诗文著名,有“八米卢郎”之称:他写的《听蝉呜篇》与
众不同,词意清切,深得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庾信高度称赞。
B. 十六岁后的几年里,卢思道学识才智大有长进,得益于他感谢中山人刘松让他读了替别人写的碑铭,继
而闭门苦读并拜河间人邢子才为师。
C. 卢思道主张在设置六卿的同时,不宜废除大理寺,要重视法度建设,并劝谏皇上应允许大臣在犯法受笞
后将功补过。“上悉嘉纳之”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从侧面凸显了卢思道在治国立法方面的远见卓识。
D. 本文既叙述了卢思道才华横溢的一面,也客观交代了他在操行方面诸如蔑视他人、泄漏机密、动用府库
以及参与叛乱等不足。这些正体现了人物传记“客观立传,褒贬兼具”的特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因就魏收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
(2)尝于蓟北怅然感慨,为五言诗为见意,人以为工。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学习很有益处,怎么能是白费的呢!”因此到魏收那里借阅奇书,几年里,学识才智进步都很
显著。
(2)他曾在蓟北失落感慨,写了一首五言诗来表达心中的情思,人们都认为写得很好。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的意思是北周派柱国宇文神举(前往讨伐),一举平定。句中主语“北周”,
“遣”作谓语,“柱国宇文神举”作兼语,即既作“遣”的主语又作“讨平”的宾语,“之”作“讨平”
的宾语。所以应在“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之后停顿;且“罪当法”的意思是依法论罪思道应判死刑。
“罪”作主语,“当法”作谓语,这样就应该在“罪当法”的前后停顿。综上,应排除 A、B、C 三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北周派柱国宇文神举前往讨伐,一举平定。依法论罪思道应判死刑。但神举平时知
道思道的名气,从俘虏中把他提出来,让他撰写布告。思道提笔成章,文不加点,神举很赏识他的才华而
宽恕了他。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本文中的“表”,指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得益于他感谢中山人刘松让他读了替别人写的碑铭,继而闭门苦读并拜河间人邢子才为师”错,断章
取义。原文“因就魏收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遇中山刘松,松为人作碑铭,以示思道。思道读
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子才”,由此可见,卢思道学识才智大有长进得益有三
点:①读不太懂刘松替别人写碑铭,感触很深而受到激励;②闭门苦读经书并拜河间人邢子才为师;③到
魏收那里借阅奇书。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岂徒然哉”,怎么能是白费的呢;“因”,因此;“就”,到;“著”,显著;。
第(2)题得分点:“怅然”,失落的样子;第一个“为”,写;第二个“为”,表达;“为见意”,表达
心中的情思;“工”,精巧。
参考译文: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祖父卢阳乌,是西魏的秘书监。父亲卢道亮,隐居不愿做官。卢思道聪明善
辩,通达脱俗。十六岁那年,碰上中山人刘松替别人写碑铭,刘松把文章给他看,思道读了,有很多地方
不理解,因此感触很深而受到激励。回家闭门不出苦读经书,并拜河间人邢子才为师。后来,思道再写文
章给刘松看,刘松也不能透彻理解。思道于是感慨地说: “学习很有益处,怎么能是白费呢!”因此到魏
收那里借阅奇书,几年里,学识才智进步都很显著。然而不坚守良好的操守德行,喜欢轻视侮辱别人。齐
天保中,《魏史》还没有发行,思道已先诵读了,由于这个原因多次被鞭笞受辱。思道因前后多次违犯禁例,
所以长期没被调用。后来左仆射杨遵彦向朝廷推荐了他,才由平民百姓升做司空行参军,长期兼任员外散
骑侍郎,在中书省任职。文宣帝去世,当时朝廷文官各作挽歌十首,供皇宫择优录用。魏收、阳休之、祖
孝征等人只被选其一二首,惟独卢思道被录用了八首。所以当时人称他“八米卢郎”。后来因泄露了中书
省里的讲话内容,被放出担任丞相西阁祭酒。历任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每次任职,大多受到谴责和
侮辱。后来因为擅自用掉府库的钱财,被免职回家。他曾在蓟北失落感慨,写了一首五言诗表达心中的情
思,人们都认为写得很好。几年后,又做京畿主簿,历任主客郎、给事黄门侍郎,待诏于文林馆。周武帝
平定北齐时,授他仪同三司,赶赴长安,与同辈阳休之等各写了《听蝉鸣篇》。思道所作词意清切,被当时
文人所推崇。新野人庾信看完他们同题诗作后,惊叹不已,并高度称赞。不久,思道因母亲有病而回乡了,
正好遇到同乡的祖英伯和他的堂兄昌期、宋护等率兵叛乱,思道参与了这件事。北周派柱国宇文神举前往
讨伐,一举平定。依法论罪思道应判死刑。但神举平时知道思道的名气,从俘虏中把他提出来,让他撰写
布告。思道提笔成章,文不加点,神举很赏识他的才华而宽恕了他。后来思道提升为掌教上士。高祖担任
丞相时,提拔思道任武阳太守,但这并非他的爱好。写下《孤鸿赋》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开皇初年,卢思
道以母亲年老为由,上表请求解除职务,皇上优待下诏特批了他的请求。卢思道仗着自己有才华底子,多
会欺侮蔑视他人,因此仕途阻塞,屈居下位。一年多后,思道被调回京师,奉皇上命令在郊外慰劳陈国使
者。不久,他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没多长时间,又出仕做散骑侍郎,代理内史侍郎事。此时,朝廷商议设
置六卿,将废除大理寺。思道陈奏皇上说:“省设驾部,寺存太仆,省有刑部,寺撤大理,这是重畜产而
轻法度,的确不合适。”还申述:朝廷大堂不是杖罚臣子的地方,朝臣犯法受笞,应允许赎罪。皇上都高
兴地采纳了。这一年,思道在京师去世,死时五十二岁。著有集子二十卷,流传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峡
(唐)许浑
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
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注】许浑,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晚唐诗人。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曾任当涂、太平县令,
监察御史,润州司马,官至睦、郢二州刺史。性爱林泉,淡于名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将叙事、写景、感悟与憧憬融为一体,偶对整密、诗律纯熟。
B. “官帽的带子上蒙上了灰尘,‘暮年的我’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首联叙述诗人暮年辞
官,戴月晓行,途经沧浪峡,风尘仆仆的情景。
C. 五、六句感慨过去只顾中进士、当官吏,未领略过这样令人愉悦的景致。诚如贯华堂批语:“暮年初悔”,
此自实语。“昔日未知”,此真大忏文。
D. 尾联采用“悬想”的虚写手法,人虽在路途,心己到故乡。想到家乡的“红虾青鲫脆生生的紫芹”,不
管来时的道路有多长“我”都在所不辞,急于归家之情溢于言表。
15. 许浑诗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有“许浑千首湿”评价。试以颔联为例,简析其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14. B 15. (1)写景手法:善于抓住意象勾勒意境。本联写景除了抓住鸟、云、花、香等意象,
自然少不了溪、水,动与静,声与形,色与香,有机结合,描绘了一幅沧浪秋日美景:溪鸟啼叫,空中阴
暗的云层飘散,片片野花随水流去,把溪水都染香了。
(2)写景作用:①以乐景写乐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沧浪秋日美景,烘托了暮年辞官归家的诗人此时的快
乐心情;②以乐景衬悲情。以眼前所见之乐景反衬昔日因“案牍而劳形”的无聊官场生活,并表达忏悔之
意。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错,句意理解望文生义。“独寻残月下沧浪”的正确理解为“我
独自一人在月亮(残月)即将落下去的拂晓就经过沧浪向前赶路了。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赏析颔联的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1)赏析写景手法
颔联“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的意思是说:溪上鸟啼叫,空中阴暗的云层飘散,片片野花随
水流去,把溪水都染香了。诗人在描写秋日景色时,抓住溪、鸟、云、花、香等意象,自然离不开描写小
溪和流水。“一声溪鸟暗云散”和“流水香”动态景,“万片野花”是静态景,动静结合;“一声溪鸟”
是描写声音;“万片野花”是描写花的形态,声色结合;“暗云”“万片野花”是视觉描写,“一声溪鸟”
是听觉写景, “流水香”是嗅觉写景,视听嗅有机结合。所以,诗人善于抓住意象勾勒意境,描绘了一幅
沧浪秋日美景。
(2)赏析写景作用
诗人选取溪、鸟、云、花、香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沧浪秋日美景,以乐景写乐情,烘托了暮年辞官归家的
诗人此时的快乐心情。当然,结合颈联“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分析,诗人感慨过去只顾中
进士、当官吏,未领略过这样令人愉悦的景致的忏悔之意。所以,诗人以乐景衬悲情,他以眼前秋日之美
景也反衬了自己昔日因劳碌无聊的官场生活,并对以前的官场生活表达了心中的遗憾和后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了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 (1).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2).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4). 苟余情其
信芳 (5).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6).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亦、已、苟、信。还要注意不要丢掉句中的虚词:之、也、其、而。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国家;而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美国想要称霸全球的野心,全
世界早已知晓。
前不久,在美国同我们爆发的贸易战中,( )。不过,这场战争并没有对中国粮价形成冲击。这让一
群想看中国笑话的人 ,也让那些想要大赚一笔的外国投资商欲哭无泪。
看来,想用粮食挫败中国人, 要让他们血本无归。事实上,我国始终守住 18 亿亩耕地 。要
知道,我们的耕地面积相对比较少,养活 14 亿多的人口,要是不守住这条线,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好在我
们 ,尤其是在粮食等重大民生领域,时刻保持警惕心,硬怼外来威胁。而现在我们拥有足够多的粮
食储备,在它们大打粮食战争时,不仅我们抵御了它们猛烈攻击,还保护了我们的粮食,让它们知晓了中
国人的利害;而袁隆平等一大批国宝级科学家也是我国打赢粮食战争的关键。
世界形势,云谲波诡,西方弱我之心不死,今后我国在粮食领域要走的路还很艰难,必须时刻提高警
惕。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心灰意冷 恐怕 底线 亡羊补牢
B. 败兴而归 可能 红线 未雨绸缪
C. 大失所望 恐怕 红线 居安思危
D. 万念俱灰 可能 底线 运筹帷幄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所不用其极,企图造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从而浑水摸鱼,大发横财。
B. 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企图造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从而浑水摸鱼,大发横财。
C. 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浑水摸鱼,企图造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从而大发横财。
D. 企图造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从而浑水摸鱼,大发横财,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仅让它们知晓了中国人的厉害,抵御了它们猛烈攻击,还保护了我们的粮食。
B. 不仅我们抵御了它们猛烈进攻,还保护了我们的粮食安全,让它们知晓了中国人的厉害。
C. 不仅保护了我们的粮食安全,还抵御了它们猛烈攻击,让它们领略了中国人的厉害。
D. 我们不仅抵御了它们猛烈攻击,还保护了我们的粮食安全,让它们知晓了中国人的厉害。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一空,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心灰意冷: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败兴而归: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
万念俱灰: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结合语境说的“这场战争并没有对中国粮价形成冲击”分析,此处是说“这让一群想看中国笑话的人”希
望完全落空了,故选用“大失所望”。
第二空,恐怕:表示估计,相当于大概、也许。这里有讽刺的意味。可能:也许。不肯定,估量。
语境讽刺那些想用粮食挫败中国人的他们可能要血本无归了,故选用“恐怕”。
第三空,红线:红线是预警的,超过红线就会出现问题。底线:不能超过的,最后的界限。
语境是说的 18 亿亩耕地是我国耕地恶预警线,结合“要是不守住这条线,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分析,超过
了这条线,我国粮食就会出问题,故选用“红线”。
第四空,居安思危: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
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
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未雨绸缪: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结合语境说的“在粮食等重大民生领域,时刻保持警惕心,硬怼外来威胁”,故选用“居安思危”。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该项的表述缺少主语,且与前面的文字“前不久,在美国同我们爆发的贸易战中”语意上不连贯。
C.“浑水摸鱼,企图造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从而大发横财”错,语序颠倒,应该先说“企图造
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再说“从而浑水摸鱼,大发横财”。
D.“企图造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缺主语,且“企图造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从而浑水
摸鱼,大发横财”和“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语序颠倒。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原句有三处错误:①关联词“不仅”同“我们”错位,应改为“我们不仅”,这样就排除 B 项;②语
意不贯通,应在“保护了……粮食”后面加上“安全”,这样就排除 A 项;③同音词误用。应将“利害”
改为“厉害”。C 项“不仅保护了”缺主语,“抵御了它们猛烈攻击”和“保护了我们的粮食安全”句序
颠倒,应改为“我们不仅抵御了它们猛烈攻击,还保护了我们的粮食安全”。
故选 D。
20. 仔细观察下面弘扬时代主题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用不超过 50 个字写一段描述漫画内容的文字。要求语句流畅,有故事性。
(2)给漫画拟一个标题
【答案】(1)宁夏,墙上写着“光盘行动……”。顾客用餐后要打包,服务员将包打好交给男顾客,女士
用手机拍下了。又有人把这一幕拍下了。
(2)参考答案: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②为光盘行动点赞。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所给的是一幅名为“光盘行动”的漫画。一共有两个小题。
第(1)题,要求考生写一段描述漫画内容的文字,语句要流畅,要有故事性。考生在写的时候要抓住细节
和整个画面表现的主题。画中是三个人站在餐桌周围,桌子上写着“宁夏”二字。餐桌上有一个盘子、两
双筷子,还有两个碗,盘子和碗里都是空空的,没有一点剩饭剩菜,显然是说顾客已经用餐完毕。其中男
顾客面带微笑地对带着口罩,围着围裙的女服务员说:“光盘行动,好吃带回家。”女服务员把已经把剩
饭和剩菜打包好了,正在递给男顾客,男顾客正双手接这些打包的食物。另一位女顾客正拿着手机拍下了
眼前这一幕,而饭店里别人也把三人打包剩饭菜和拍照这一情况拍了下来。
(2)要求考生给漫画拟一个标题,这就要求考生在第(1)题理解画面,流畅第表述这个故事的基础上,
抓住该漫画的标题是“光盘行动”,以及男顾客说的“光盘行动,好吃带回家”,还有女服务员打包给男
顾客,男顾客接受打包等内容,分析出此漫画提倡人们不要浪费粮食,赞美人们节约粮食的美德,由此拟
写的标题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为光盘行动点赞,等等。
21. 下面的文字多处有问题,请依次找出来并改正。
关于征集农家乐徽标的启示
各位网友和游客:
本农家乐是一家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规模型连锁企业,为响应国家 2020 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提
升档次,做强企业,造福一方,现决定面向社会征集徽标。
要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①背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②民族特色:农庄木屋结构、大红灯笼;③
象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④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
徽标一旦选中,重酬,过时不候!
欢迎垂询!
绿水青山农家乐
2020 年元旦
答:①“ ”改为“ ”; ②“ ________”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⑤“ ”改为“ __________”; ⑥“ ”改为“ ”
【答案】①“启示”改为“启事”。
②“网友和游客”改为“网友”或“游客”。
③“为响应……的目标”改为“为响应……的号召”。
④“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改为“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或“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
⑤“过时不候”改为“截止时间 x 月 x 日”。
⑥“垂询”改为“咨询”。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和文段修改的能力。
第①处,标题中的“启示”使用不准确。“启事”是一种公告性的应用文体,是为了说明某事而在公众中
传播信息,一般采用登报或张贴的方式,其形态是显性的;而“启示”则是启发提示,作用于人的内心世
界,启迪思想或激活思维,其形态是隐性的。所以,应把“启示”改为“启事”。
第②处,称呼语中“网友和游客”概念交叉,表达不简明,应把称呼语改为“网友”或“游客”。
第③处,“为响应……的目标”因成分残缺造成搭配不当,应改为“为响应……的号召”。
第④处,“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中的顿号误用,应改为“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或“构图
简洁、色彩鲜明和谐”。
第⑤处,“过时不候”不礼貌,且启事格式残缺:没有截止时间,应改为“截止时间 x 月 x 日”。
第⑥处,谦敬不得体,“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此处用错对象,应
改为“咨询”。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刚上大一的子衿,给高三时的语文老师雷老师去信说,自己作为大一学生会的学习委员主持了“诗歌
与心灵发育”文学沙龙活动,反响非常好。雷老师很欣慰。他深知诗歌在我国文化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人类心智与情感中的作用和功劳。他仍在教高三,他决定在高三语文课上也举办一次“诗歌伴随我成长”
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此次活动积极性很高,纷纷准备上台发言。
假如你是雷老师班上的学生,你以“诗歌伴随我成长”为题写一篇发言稿,你写什么?怎么写?
要求:联系个人实际,适当引用诗词,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诗歌伴随我成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诗歌伴随我成长”。
我自幼被爸爸天天在家里背诵宋词而耳濡目染,培养了我对诗词的浓厚兴趣。我喜欢李后主词中流露
出无心政事、追求文学的思想,也喜欢苏东坡词中壮志凌云、意气风发的豪迈,喜欢易安词中婉约缠绵、
人比花瘦的愁绪……
七、八岁时,我第一次接触到稼轩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
忽见。”多美的句子啊,我一下子对宋词有了兴趣。到如今”“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醉里挑灯
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成为我闲暇时吟诵的句子。我爱上豪放派的词。
有一次,无意间翻看到《人间词话》。映入眼帘的就是王国维称之“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
历三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我听过。我敌
不过好奇心,翻阅到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不禁被其中曲折的情节故事所吸引。真没想到,一首词
中竟然有稼轩的故事,有他面对山河破碎想征战沙场却受到主和派压制,只得处于投闲置散的无奈和苦闷,
我了解到他始终将个人的理想与时代的责任紧密联系,时刻准备上马杀敌、驰骋沙场。那时的我就憧憬着,
将来我要要成为一个心系祖国的人。
十四、五岁时,学业繁重,我喜欢上了有着淡淡愁绪的诗词。李易安带着她的忧伤被我青睐。生命前
期,她活得潇洒自在;生命后期,她愁云密布。李清照把个人和时代的变化写进她的词作中。我欣赏“绿
肥红瘦”,淡淡的惜春、惜少女时期的情怀;我喜欢“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少妇沉溺于情海中的纯洁;我
羡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重阳节酒后赏菊的情景;我惊喜“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的少女的天真纯洁……有时走在雨后的街上,见着被风雨吹落下的花瓣,我会情不自禁地诵出“知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不可能一味地沉浸在哀愁之中,在拜读李清照的诗词的同时,也
观赏积极向上的诗词: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文
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学们,诗词如同阳光充斥着我的成长历程。它伴我观赏夏日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带我西出阳关带
我东临碣石,让我看尽楼兰古国的雄浑壮丽看尽长安开封的繁华富贵,伴我淋一场杏花雨,观一场雨打梨
花。同学们,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让我们吟诵那些诗意的句子,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诗意。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诗歌伴随我成长”。这是一个主谓短语,“诗歌”是主语,是这次
作文的写作对象,也是写作重点,可以是中国古典诗歌,也可是现当代诗歌,还可以是外国诗歌。“伴随
我成长”谓语,其中“伴随”就是陪伴的意思,也就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诗歌一直是不缺席的,诗
歌对“我”的成长很重要,它拓展“我”的知识面,丰富“我”的情感,开拓“我”的胸襟。从诗词的学
习和吟诵中,我们学会悲天悯人、忧国忧民,认识到要肩负责任勇于担当。诗歌陪伴“我”成长的过程中,
也是我们传承人类文化的过程。考生可以以此立意,写诗歌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各种的积极的影响。
注意要写成发言稿的格式。
【立意】1.吟诵诗歌能够开启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情感;
2.领悟和实践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3.学习诗歌,传承中国文化。
【素材】1.“诗言志”,古诗中古人对于人生的追求、理想、境界、价值等等的思考同样启发我们应该怎
样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说人生价值在于
将美好高尚的精神留在世人心中;“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说死无非是化入山丘,回归自然;“宁
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说人要保持内心的清洁与美好,宁可凋零也不能随波逐流、从俗浮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说要有高远的志向、宏伟的抱负……所以,诗词对人生观有深刻的影响。。
2.品味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我仿佛看到了边塞风光的奇特与壮美,吟诵白居易
的“岳阳楼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我仿佛欣赏了八百里洞庭湖的壮阔与浩渺,品读王树楠的“矗
翠嶙峋石柱天,好花开遍雪中莲”,我仿佛目睹了天山石柱直插云霄雪莲盛开的奇伟与壮丽……中国古典
诗词让我领略到祖国山河雄壮与秀美,感受到诗人激昂慷慨的爱国情怀。
3.读古诗让我们的语言得到美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工整,“梦入神山教神妪,老
鱼跳波瘦蛟舞”的奇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秀丽,“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的
绮艳——每一种诗句都尽显汉语的美丽。“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长句有参差错落之美;“吴
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短句有铿锵斩截之美;“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散文化的句子写
情婉转悱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名词叠列的句子同样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