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宁省大连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76974

大小:91.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4-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辽宁师大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 4 月模块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杨梅秀、王亮、付子婷、张蕊、韩子续、杨洋、霍立军 校对人:杨梅秀、王亮、付子婷、张蕊、韩子续、杨洋、霍立军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 年 11 月 22 日,美国个别人在接受“福克斯之友”栏目访谈时,信口开河,“如果不是我,香港 早在 14 分钟内就被灭了”。虽只寥寥数语,但荒诞得令人咋舌。从形式上看极为可笑;从内容上看,极为 荒诞;从本质上看,极为恶劣。 形式上可笑,是因其习惯性地将正儿八经的事情,硬要降低到地产商人吹牛的程度。香港问题事关中 国的主权,如何处置香港问题,是中国政府的内政,任何国家,都不会用这种粗俗方式随性讨论乃至处置。 内容上荒诞,是因其显然对于香港暴徒以及正面处置暴动的香港警察的能力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认识和 理解。被围在某高校的千余名暴徒,被香港警察稳健而专业地进行了集中处置。“一百万军队”“数千人 死亡”,除了凸显其无能与无知外,完全是以随性状态“跑火车”。 本质上恶劣,是因其这种看似儿戏的问答背后,隐藏的认知是:中国就好像能够操控的木偶,什么事 情,都要小心翼翼地看美国脸色行事。寥寥数语,恶劣程度,令人发指。 持续几个月的香港街头暴动,在中央政府坚定支持和指导下,在特区政府尤其是香港警察专业、克制、 坚定、智慧、耐心地处置下,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事情发展非常清楚,美国为代表的境外力量,勾连希望 从损害香港、损害“一国两制”、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中获利的败类,运用各种方式,煽动香港本地民 众,用各种方式破坏香港本地秩序,努力挑衅北京底线,达成所谓“镇压”的画面和场景。 整体看,香港的事态发展,在中央政府的指挥坐镇下,通过坚定不移地在“一国两制”框架内,坚定 支持特区政府平息暴乱,通过香港警察用血汗乃至生命的努力最终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发展过程, 体现的是中央政府的坚定和理性,是对香港特区政府的坚定支持,是对香港警察的坚强信任。 (摘选自沈逸《在香港问题上碰瓷,是美国个别人拙劣的政治表演》) 材料二: 香港法律界普遍认为香港普选的法理基础不是基本法,而是英国政府加入、后来被基本法承认的《公 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长期殖民教育使得香港部分精英以臣服的心态对西方世界全盘认同,丧失了对香港历史进程的客观判 断力反思力和批判力。他们在自由、平等和民主这些文化价值上,认同香港属于英美西方世界的一部分, 而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从法律上看,香港回归意味着中央对香港拥有的主权从“主权权力”变成“主权行使”,意味着要将 “一国”从一个历史文化的建构变成法律主权的建构,使其在 contry 与 state 之间尽可能多地增加 state 的要素,这恰恰是基本法重要意义所在。 中央恢复行使主权意味着香港必然要经历“去殖民化”的阵痛,即在一定程度上抹去英国在香港统治 时在港人心中留下的印迹;同时中国在香港行使主权的过程中,必然要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逐 步建立香港人的国家认同,这无疑是痛苦的过程。 香港回归以来的政治纷争,无论人大释法、二十三条立法,还是政制发展问题,都触及了香港的“去 殖民化”问题,触及香港的国家主权建构,触及香港灵魂深处的政治认同。在香港未完成“去殖民化”之 前,或者说香港的国家认同没有确立之前,香港政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国家建构的难题中。 香港政制发展就是如何规定普选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问题。中央坚持的是英国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 主张循序渐进地发展民主,最终达至普选;而香港反对派则继承了彭定康推动的法国大革命式的自由主义 传统,主张立即实行最彻底、最开放的民主普选。 在香港民主普选问题上,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分歧是“稳健民主派”和“激进民主派”的区别,是中 央主权之下地方政府的民主和不考虑中央主权的独立政治实体的民主的区别,而绝非“专制”与“民主” 的区别。 在“后冷战时期”的全球意识形态较量中,由于香港反对派及其背后的西方世界掌握民主话语”的定 义权和主导权,它们出于政治策略的考虑,将这种民主发展的速度和方式上的分歧转化为“民主”与“专 制”的分歧。 由此,香港政制发展问题在“民主派”的话语中就被建构为“中央 VS 香港”和“专制 VS 民主”的问 题。而香港反对派的这种话语建构策略,不仅成功地将中央置于政治上的不利地位,而且也遮蔽了自己在 国家认同问题上面临的首先困境,因为香港政制发展问题表面上是民主化问题,其实质上则是香港繁荣稳 定的国家主权建构问题,前者涉及香港内部如何应对“民粹主义”,后者则涉及民主化的香港是否挑战中 央主权从而影响香港的稳定。 (摘编自强世功《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真正分歧是什么?》) 材料三: 当前香港面临的根本不是所谓人权和民主问题,而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面 对有组织有预谋的肆意纵火、打砸商铺、暴力袭警等严重犯罪,任何法治社会都无法容忍;面对火烧老人、 胁迫幼童、暴打孕妇等残暴行为,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义愤填膺。然而,美国一些政客面对血腥和残暴, 泯灭人性,不断为暴力犯罪分子撑腰打气,伪善冷血溢于言表。香港秩序越乱,他们越起动;香港暴力越 多,他们越亢奋,他们的祸心就是盼着香港乱下去,成为他们手中阻遏中国发展的一张牌。 为了达到反中乱港目的,美国一些政客跳将出来、公开宣称激进示威者的行为“激励了全世界”,美 化暴力行径是“美丽的风景线”,这种赤膊上阵的煽动怂恿,不仅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也再次让全 世界看到,什么是赤裸裸的霸权行径,什么叫毫无底线的双重标准。过去几十年间,为了谋取地缘政治利 益、维持全球霸主地位,他们打着“人权”“民主”的幌子,在世界各地制造骚乱、挑起“颜色革命”, 留下了一个个动乱不止、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把当事国推入泥潭,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摘编自人民日报《利用香港遏制中国发展是白日做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个别人看似儿戏的信口开河,随性地讨论乃至处置香港这样重大的话题,丝毫体现不出政治家的基 本素养。 B. 在文化价值和政治认同上,香港部分精英内心中其实更认同英国美国这样的“国”,而不是中国这个 “国”。 C. 香港反对派其背后的西方世界,认为中央政府是专制政权,所以不主张香港立即实行最彻底开放的普选。 D. 香港当前面临的难题,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不是所谓的人权和民主问题。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个别人无知也无能,既不了解香港暴徒的实质,对香港警察的能力又没有清晰的认知,致其回答内 容荒诞。 B. 香港精英中的败类,勾结英、美等境外力量,煽动香港民众,破坏香港秩序,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 从而从中牟利。 C. 基本法的意义在于,使“一国”在 contry 与 state 之间尽可能多地增加 state 的要素,建构法律主权, 落实“主权行使”。 D. 中国恢复在香港主权要逐渐建立香港人的国家认同,必然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就会消弭“去 殖民化”的阵痛。 3. 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香港精英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西方民主的认同,无疑是中国近代历史悲情中最令人伤感的一页。 B. 有组织有预谋的肆意纵火、打砸商铺、暴力袭警等严重犯罪,是任何法治社会都无法容忍的。 C. 在部分香港精英心目中的“一国”概念,仅仅是一个空洞符号,缺乏实质的政治内容,不是真正意义的 “一国两制”。 D. 在“爱国”问题上,部分香港精英爱的是祖国的河山和历史文化,而不是包含国家主权在内的政治实体。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三则材料谈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D 3. B 4. (1)采用总分总的结构;(2)采用驳论——辩论的论证结构,先驳再立(先破后立);(3)主要运用了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5. (1)材料一批评美国个别人香港问题上拙劣的政治表演,揭示其做法实质;(2)材料二剖析中央与香港 反对派的真正分歧,揭露香港反对派的话语建构的目的及危害;(3)材料三指出香港面临问题的实质,批 评美国目的在于乱港反中。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 项,“丝毫体现不出政治家的基本素养”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原文只是说“美国个别人在接受‘福克斯 之友’栏目访谈时,信口开河”,但是并未说明这些人是“政治家”。 C 项,“所以不主张香港立即实行最彻底开放的普选”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而香港反对派则继承 了彭定康推动的法国大革命式的自由主义传统,主张立即实行最彻底、最开放的民主普选”,可见香港反 对派主张“立即实行最彻底、最开放的民主普选”。 D 项,“香港当前面临的难题”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当前香港面临的根本不是所谓人权和民主问 题,而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原文是“问题”,选项改成“难题”,置换了关 键词,曲解文意。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 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D 项,“必然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就会消弭‘去殖民化’的阵痛”错误,原文是“中央恢复行使 主权意味着香港必然要经历‘去殖民化’的阵痛,即在一定程度上抹去英国在香港统治时在港人心中留下 的印迹;同时中国在香港行使主权的过程中,必然要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逐步建立香港人的国 家认同,这无疑是痛苦的过程”,原文中“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和“消弭‘去殖民化’的阵痛” 是并列关系,是在行使主权的过程中产生的,选项将其改为条件关系。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重点考核论点与论据是否对应,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本题中,材料二论证的是中 央与反对派的真正分歧是“稳健民主派”和“激进民主派”的区别,是中央主权之下地方政府的民主和不 考虑中央主权的独立政治实体的民主的区别,而绝非“专制”与“民主”的区别。 A 项,阐述香港精英阶层对“民主”的认同,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B 项,阐述的是香港暴动的内容,和中国对待这种行为的态度,与“分歧”无关。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C 项,阐述部分相关精英心目中“国”的概念,对其不合理性提出质疑。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D 项,阐述部分香港精英的“爱国”问题,指出他们“爱国”爱的是祖国的河山和历史文化,而不是包含国 家主权在内的政治实体。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论证方法的能力。学生可以从论证方法、语言特点、论证思路、文章结构等几个角度进 行分析,分析时要紧密结合文本。 总分总结构:材料一第 1 段整体上说“从形式上看极为可笑;从内容上看,极为荒诞;从本质上看,极为 恶劣”;2-5段分别从“形式”“内容”“本质”三个角度进行论证,第6段说“整体看,香港的事态发展”, 是对上文的总结,因此,本材料是“总分总结构”。 驳论文:材料先从“形式”“内容”“本质”三个角度逐条反驳美国个别人信口开河的荒诞、可笑和恶劣 之处,再说中国政府的正确做法——在中央政府的指挥坐镇下,通过坚定不移地在“一国两制”框架内, 坚定支持特区政府平息暴乱,通过香港警察用血汗乃至生命的努力最终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属于先破后 立。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材料整体上说理,采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材料将“美国个别人面 对香港暴动的信口开河”和中国政府的正确做法进行对比,属于对比论证。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分析每则材料,结合材料的关键词句、材料题目报道的 相关媒体的写作意图等归纳概括材料的侧重点。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形式、内容和本质几个方面批评美国个别人对香港问题“信口开河”的行为, 并指出这种做法的实质——“事情发展非常清楚,美国为代表的境外力量,勾连希望从损害香港、损害‘一 国两制’、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中获利的败类,运用各种方式,煽动香港本地民众,用各种方式破坏香 港本地秩序,努力挑衅北京底线,达成所谓‘镇压’的画面和场景”。 材料二:由题目《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真正分歧是什么?》可知,材料二侧重分析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真 正分歧;“而香港反对派的这种话语建构策略,不仅成功地将中央置于政治上的不利地位,而且也遮蔽了 自己在国家认同问题上面临的首先困境,因为香港政制发展问题表面上是民主化问题,其实质上则是香港 繁荣稳定的国家主权建构问题,前者涉及香港内部如何应对‘民粹主义’,后者则涉及民主化的香港是否 挑战中央主权从而影响香港的稳定” 揭露香港反对派的话语建构的目的及危害。 材料三:题目是“《利用香港遏制中国发展是白日做梦》”直接揭示了美国在香港问题中充当的角色,由 “当前香港面临的根本不是所谓人权和民主问题,而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可知, 材料三指出香港面临问题的实质;由“美国一些政客面对血腥和残暴,泯灭人性,不断为暴力犯罪分子撑 腰打气,伪善冷血溢于言表。香港秩序越乱,他们越起动;香港暴力越多,他们越亢奋,他们的祸心就是 盼着香港乱下去,成为他们手中阻遏中国发展的一张牌”等句子可以看出,中国揭示了美国目的“在于乱 港反中”。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 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 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 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在此基础上严格排 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蜡条人家 安宁 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 条,全拉了来。 虽然编筐这门手艺,不能让我们家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补贴点零花钱。在暂时寻不到别的更合适的 行当之前,父亲也就像种庄稼一样,一年年收购满院子的蜡条,浸泡之后,反复风干,才开始让这些蜡条 派上编筐的用场。 差不多,新的蜡条要存放半年,父亲才会将它们挑选出来使用。这是父亲的第二职业,基本上,只要 忙完地里的活计,他就会在院子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工具一一摆出来,开始像一只蚂蚁一样 勤奋地工作。 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来,想让它们怎么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柳条一样柔软 无骨。父亲不仅仅会编小巧美观的驮筐、苹果篓、提篮、篱笆,还会一个人完成两三米高的庞然大物—— 酒海① 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只不过,这时候 父亲的战场,变成了室内。室内当然因此变得很是拥挤。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 室,打开电灯,奋笔疾书。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 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我觉得父亲即便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 抽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蜡条在灯下的堂屋里,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 而碰到了灯泡,让满屋子都是飞旋的人影;时而落在水缸沿壁上,发出清脆又寂寥的响声;时而将绳条上 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无奈蜡条太长,房间又太小,总也无 法使它们驯服。 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于是整个堂屋 的灯下,就只剩了父亲一个人。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一场听完,一个驮筐,也就编完了三 分之一。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收拾父亲折腾出的满地狼藉。 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情悄的,夜色笼罩了日间所有的喧哗。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 着惨白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 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工具,将一根蜡条, 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沐风带雨的 生动姿态。 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色彩丰富又不凌乱。每 根蜡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方便插入像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蜡条队伍里去。母亲做起这些来,俨然 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所有的要求,知道今天要编的物什,大概需要多 少根蜡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其躯 体中的。他们一个编织,一个修剪,配合非常默契。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有过 矛盾。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同样 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态。 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 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 我还会觉得感动。 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蜡条,将我和姐姐追得满院子跑时的冷酷无情。我的脸微微发烫, 好像炉火太旺了。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炭,给烤得像一 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 【注】①酒海:一种大型的盛酒容器,因盛酒量多,故称“海”。 链接:安宁,生于泰山脚下的青年作家,屡获国内散文大奖。她的写作中,对故乡的思念已经融入了血脉 里,乡村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好家园的一种向往和回归。“通过写作,我发 觉自己的根基,其实一直都停留在乡村的泥土里,从未离开”。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既写出了蜡条对农村人家的重要性,也暗含了农村人家对蜡条的质朴感情。 B. 冬天连写作业的我都要把地方让给父亲编织蜡条,说明农民谋生不易,顾不上孩子学习。 C. 经常吵架的父亲和母亲唯独在编蜡条上没有矛盾,是因为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是一样的。 D. 文章对编织蜡条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是在塑造父亲面对生活柔韧不屈的人物形象。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蜡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思想主旨和情感脉络明确集中。 B. 第五段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丰富生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C. 本文恰切地运用儿童视角,展现出孩子天真视野中农活的童趣以及生活的本真面貌。 D. 本文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在琐碎的生活记录中描摹出温情的中国乡村。 8. 作者安宁被评价为“在故乡底子上绣花的女孩”,请结合文章和链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 9. 结尾说“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作者因何心生欢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B 8. ①故乡底子,指作者对乡村生活和劳动情景的展现,写故乡的风俗、故乡的耕作、故乡的活计,体现出 对故乡的喜爱和思念。②绣花,指作者的文章思想美和语言美。以本文为例。本文以乡野之趣、劳动之趣、 亲情之馨为主旨,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作者以饱蘸温度的笔触,以儿童纯真的视角,用幽 默又不失从容的叙事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普通乡村百姓生活的温情与美好。 9. ①父亲母亲同心协力、配合默契的动人姿态,是漫长难熬的冬天里的一道风景;②父母一边合作劳动一 边;絮叨的温馨场景,让作者觉得感动;③父亲为补贴家用,勤劳编织蜡条,冬天也不歇息,父爱无声; ④兢业勤恳、脚踏实地的劳动,使生活像馒头一样有甜味,使人内心踏实安宁;⑤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 映照进生命的欣喜,充盈了整个冬天和童年时光。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顾不上孩子学习”错。对应阅读区间在小说第五段:冬天父亲编织蜡条的阵地转到室内,室内因此变 得拥挤,“我”搬到卧室写作业;母亲也要把空间让给父亲,躲进隔壁房间做针线活。说明了父亲编织蜡 条对补贴家用的重要性,全家对此都有共识。这里紧扣题目“蜡条人家”,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蜡条编织活 计的不易,以及父亲手艺的高超。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夸张、借代”错。文章中,“战场”“像粗壮的蜡条一样”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蜡条“将绳条上的 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运用了拟人手法,但是本段并没有出现借代手法,也没有夸张手法。所 以该项分析不正确。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要首先理解“故乡底子”和“绣花”两个词语的内涵,并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进行解答。 (1)“故乡底子”的理解结合“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 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条,全拉了来”“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 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 条工具,将一根蜡条,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 们在田地里沐风带雨的生动姿态”“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母 亲做起这些来,俨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可知,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 了父辈乡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抒写了乡村的风俗人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挚热爱和思念之情。 (2)“绣花”在这里是一种比喻,指的是文章思想语言如绣花一样,赞美本文作者的语言和思想之美。所 以理解“绣花”要结合本文的语言描写和传达的思想内涵,结合“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 来,想让它们怎么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柳条一样柔软无骨”“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 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我觉父亲即便老 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其中有多少是粗 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其躯体中的”“母亲大约也觉 得自己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可知,本文语言形象而生动,淳 朴又不失幽默,展现了作者扎实而从容的语言功底;结合“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 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里短,炖着白豆腐 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我还会觉得感 动”“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炭,给烤得像一块炉底的馒 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可知,作者在给我们展现故乡劳动和生活的场景中, 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抒写乡野劳动的乐趣,抒写家庭亲情的温馨,展现乡村百姓生活的温情与美好,这些淳 朴而细腻的思绪都是借助朴素而耐人寻味的语言来完成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判断、审美取向的能力。 本题设问虽然只在文章末尾,但是倒数两段的开头都是指示代词,一是“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 这指的是“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有过矛盾。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 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同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 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态”,父母齐心协力、配合默契的共同劳作的动人姿态,是漫长难熬的冬天里的一道 风景,让人心生欢喜。 二是“那一刻”,即“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 父母轻声絮叨家长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 出的轻微声音时,我还会觉得感动”,父母一边劳作,一边絮叨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这些都引导考生将 答题区间锁定在最后三段,考生能把握住作者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即可。 最后两点,考生需要结合全文和链接里的内容“她的写作中,对故乡的思念已经融入了血脉里,乡村是我 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好家园的一种向往和回归。‘通过写作,我发觉自己的根基, 其实一直都停留在乡村的泥土里,从未离开’”分析思考,作者回忆父亲编蜡条的场面,一是赞美劳动, 赞美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劳动,使生活像馒头一样有甜味,使人内心踏实安宁,父爱无声。这是文章深 层的主旨之一;二是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映照进生命的欣喜,充盈了整个冬天和童年时光的故乡情 结,乡村是作者回忆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 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 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 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谱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柿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 公者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 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 及而卒,年五十七,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 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掾南安时,程珦 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今寻孔颜 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 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及还 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 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 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B. 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 夜谈/越三日乃还/ C. 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 /夜谈越三日/乃还/ D. 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 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版,是大臣上朝时用以记事备忘的手持之物,《项脊轩志》中的“笏”即手版。 B. 提点,文中指官名,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等事;现代指提醒、指点。 C.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后来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D. 开发,文中指对人进行开导、启发,现代指对某一资源进行发掘开拓并加以利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敦颐明察秋毫,深得百姓认可。任分宁主簿的时候,久未决断的案件经他审查,是非立判,人们对他 交口称赞,认为周敦颐虽然年轻却老练果决。 B. 周敦颐执法公正,敢于据理力争。面对执法严苛的王逵,他毫不畏惧,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 并且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终使其醒悟改判。 C. 周敦颐勤于政事,做事不惮劳苦。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期间,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瘴气弥漫之所、 险峻遥远之地,周敦颐也能够亲自巡视探察。 D. 周敦颐博学力行,学说影响深远。所著《太极图》探索天理根源和万物始终,《通书》则阐发太极内涵, 义理博大精深,学说上承孔孟,下启学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2)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14. 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事情不经他的手,官吏就不敢决断,即使交代下去(或“即使下达命令”),老百姓也不肯听从。 (2)(程珦)知道他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跟他交了朋友,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向他学习(接受 教导) 14. 最初,赵忭被谎言迷惑,对待周敦颐态度严苛;后仔细观察周敦颐为人之后,赵忭悔悟,将周当作朋友 并推荐周任职。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的翻译是:所以程颢曾说:“自从再次见到周茂叔后,在吟风弄月中返回时,就有了‘吾与点也’的 心怀。”侯师圣跟程颐学习,没有明白,就去拜见周敦颐,周敦颐将他留下来,与他对床夜谈,过了三天 才回去。 “自……后”引领状语从句,所以应从“后”的后边断开,排除 B、D 两项;“对榻”是“夜谈”的方式, 所以应该从“夜谈”后边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说法错误,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鼻祖。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并且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 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如此尚可仕乎”是周敦颐想辞官的理由,并不是斥责王逵不配为官。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点字词:决,决断;虽,即使;下,交代下去;民,百姓;从,听从。 第二句重点字词:为学,研究学问;知道,通晓道学;因与为友,省略句,应是因与(之)为友;受业, 学习。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目“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知应从原文中找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的相关内 容。根据原文“部使者赵抃惑于谱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可知期初,,赵忭被谎言迷惑,对待周敦 颐态度严苛;根据原文“通判虔州,柿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 知周茂叔也。’”可知后来赵忭仔细观察周敦颐为人之后,赵忭悔悟,并把周敦颐当朋友;根据原文“用 抃及吕公者存,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可知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周敦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 官,提点刑狱。根据这些内容整理出本题答案。 【点睛】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叫敦实,因为避讳宋英宗赵曙的旧名而改名。担任分宁县的主簿, 有件案子久而未决,周敦颐来到后,一经审讯,立刻使案情明了。城里的人都惊奇地说:“经验丰富的狱 吏也不如他。”部使者推荐他,于是他调任南安军司参军。有个囚犯按照法令不该判死罪,转运使王逵想 重治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唯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于 是周敦颐就丢下手版返回,打算弃官离去,说道:“这样还可以为官么!用杀人来向人献媚,我不干这种 事。”王逵明白过来,囚犯幸免于死。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治政业绩尤为显著。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 南昌的老百姓都说:“这就是能辨明分宁案件的那个人,我们这下可有地方说理了。”富户人家、名门大 姓、狡诈的官吏、作恶的年轻人都惴惴不安,不仅担忧得罪县令,而且把玷污善政当成耻辱。周敦颐担任 合州判官,事情不经他的手,官吏就不敢决断,即使交代下去(或“即使下达命令”),老百姓也不肯听从。 部使者赵抃被谗言迷惑,对待他非常严厉,周敦颐超然处之。周敦颐通判虔州时,赵抃是虔州太守,仔细 观察他的所作所为,才明白过来,赵抃握着周敦颐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了你,从今以后我才算真正了解 了周茂叔。”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周敦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清冤狱、惠泽百 姓为己任。在部中巡行不辞劳苦,即使是瘴疠之气的地方,艰险遥远的地方,也要慢慢地视察。后来,他 因病请求调任南康军知军。于是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安了家,他家前面有一条溪流与湓江汇合,他取在营道 时居住的地方濂溪来命名。赵抃再次镇守蜀地的时候,打算上奏请皇帝任用他,还没有来得及上奏,周敦 颐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他学识广博并且身体力行,著有《太极图》,探明天理的根源,研究万物的始 终。又写了《通书》四十篇,来阐明太极的含义。为之作序的人说“他的言语简约而道理广博,行文质朴 而义蕴精深,探得孔、孟学说的本源,对于学者大有用处”。他担任南安掾吏时,程珦是军事通判,看他 精神面貌不同于常人,就跟他交谈,知道他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跟他交了朋友,让两个儿子程颢、程 颐前去向他学习(接受教导)。周敦颐常常让他们寻找孔子、颜渊的快乐所在,(让他们知道让孔子、颜渊 感到)快乐的是什么事,二程的学术就从此发源、衍变。所以程颢曾说:“自从再次见到周茂叔后,在吟 风弄月中返回时,就有了‘吾与点也’的心怀。”侯师圣跟程颐学习,没有明白,就去拜见周敦颐,周敦 颐将他留下来,与他对床夜谈,过了三天才回去。程颐对他的变化感到惊异,说:“您不是从周茂叔那里 来吧?”周敦颐就是这样善于启发开导人。嘉定十三年,周敦颐被赐谥号为元公。淳祐元年,被封为汝南 伯,在孔子庙中陪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骆奉礼从军 李峤 玉塞边烽举,金坛庙略①申。 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 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 琴尊留别赏,风景惜离晨。 笛梅含晚吹,营柳带余春。 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②。 [注]①金坛庙略:“金坛”指拜将的坛,“庙略”指朝廷的谋略。②城闉:城内重门。亦泛指城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从边关燃起的烽火切入,既点出了朋友要去之地,又与标题相呼应。 B. 第二句交代“从军”的背景,“金坛”这一意象营造出浓烈的战争氛围。 C. 五、六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军队出征的盛况,气势恢宏,体现了高昂的士气。 D. 九、十句通过实写,描绘了军营里笛声悠扬,晚风拂面,柳条曼舞的景象。 16. 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15. D 16. ①对朋友的赞美。诗中用“锐笔”写朋友有精锐的文笔,用“英宾”突出其才华,从 而赞美了朋友才华卓著。②对离别的伤感。早晨风景美丽,琴与酒樽已备好,离别在即,只能依依惜别。 ③对朋友的祝愿。最后两句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和凯旋将士受欢迎的载歌载舞画面,表达了对朋友建功 立业的期望以及对安边战争的必胜信念。(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 进行分析。 D 项,“九、十句通过实写”分析有误,应是虚写。“笛梅含晚吹,营柳带余春”,“笛梅”,既指梅下 吹,又指曲子《梅花弄》;“营柳”,既指柳下别,又代友人从军处。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 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 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 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 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羽书”,即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锐笔”,解释为精 锐的文笔。“戎幕引英宾”,结合题目“送骆奉礼从军”分析,用“英宾”突出朋友的才华。表达对朋友 的赞美。 “琴尊留别赏,风景惜离晨”,“琴尊”见“琴樽 ”,送别之处,琴和酒樽已经备好,风景美好的早晨, 分别在即,表达离别的伤感。 “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勒石”,刻字于石,亦指立碑。“勒石燕然”,是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 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 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用动词“希”表示期望。用“歌舞入城闉”,描述凯旋将士受欢迎 的载歌载舞画面,表达对安边战争的必胜信念,抒发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 怨灵修之浩荡兮 (2). 终不察夫民心 (3). 乌鸟私情 (4). 愿乞终养 (5). 地崩 山摧壮士死 (6).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怨,察,乌,摧,栈,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她心中特有的生命精神和美感,叫我感觉到了。她没有像我们都市中的大艺术家们那样搜出枯肠 去变形变态,刻意制造出各种怪头怪脸设法“惊世骇俗....”。她的艺术生命是天生的,自然的,本质的,也 是不可思议的。这生命的神奇来自于她的天性。剪花娘子们不想在市场上创造价格奇迹,更不懂得利用媒 体。千古以来,一直都是把这些随手又随心剪出的活脱脱的形象贴在炕边的墙壁或窑洞的墙上,自娱或娱 人,没有市场霸权制约的艺术才是真正自由的艺术,这不就是民间艺术的魅力吗?她们不就是真正的艺术 天才吗? 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 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那么,到了 农耕文明在历史大舞台上的演出接近尾声时,我们只是等待着大幕垂落吗?在我们对她们一无所知时就忘 却她们?我的车子渐渐离开这草原深处,离开这些真正默默无闻的人间天才,我心里的决定却愈来愈坚决: 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地们,知道她们,一定!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 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B. 风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C. 我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 道她们。”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C 19. ①句中把剪纸民间艺人比作野花野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 都是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③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 尽的美。 20. (1)原文运用倒装,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2)原文“一定”单独 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文中的引号:刻意制造出各种怪头怪脸设法“惊世骇俗”。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 项,“友邦人士”表示讽刺和否定; B 项,“北京话”表示特定称谓; C 项,“秋”表示特殊含义; D 项,“过人头”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用法。 题干中说“比喻具有相似性”,这就提示考生思考的方向,要指出“相似点”。文中的比喻句是“然而, 这些天才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这个比喻 句的本体是“民间剪纸艺人”,喻体是“野花野草”。二者的相似点是:“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 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即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创造着生命的 奇迹和无尽的美,但是它们都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原句是“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地们,知道她们,一定!”,改句是“一定要 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从句子顺序来看,改句是正常语序, 而原句采用了倒装句,将“一定”放到句子后面,且单独成句,应采用感叹号,这就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 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 赞叹之情。因此原句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首辆火星车全球征名活动已完成初次评审,递选出弘毅、麒麟、哪吒、赤兔、祝融等十个名称作 为命名范围,将于 2021 年 1 月 20 日 12 时起至 2 月 28 日 24 时止,开展网络投票。 据了解,2020 年 7 月 24 日,伴随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成功之后,首辆火星车全 球征名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启动。此次征名活动共收到有效提名 39808 个,全世界 38 个国家和地区参与, 提名人员年龄最大 95 岁、最小 7 岁。 这十个候选名称经过网络投票后,将结合公众投票和评审委员会意见,确定前三名排序。按程序报批 后,最终确定中国首辆火星车名称,于“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之际择机公布。 21.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22. 假如首辆火星车的候选名称前三名排序为哪吒、赤兔、祝融,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并作解说,不超过 50 字。 【答案】21. 伴随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成功,首辆火星车全球征名活动在全世界范围 内启动。 22. 我选哪吒。他脚踩风火轮,能上天入地,符合此次探火任务;他勇敢无畏,能够彰显中国人探火的信心 和决心。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伴随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成功之后”句式杂糅,删掉“之后”。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题目是给火星车命名,三个候选名称分别是哪吒、赤兔、祝融。假如选哪吒,可以从哪吒是我们中国家喻 户晓的人物,他的敢创敢干、勇敢无畏的精神契合中国人的气质,也与本次探火体现的精神品质相和谐; 假如选赤兔,因为中国文化中有“马到成功”的说法,选这个名字表达对此次探火任务的美好祝愿;假如 选祝融,他是《山海经》里的御火之神,这次太空旅行又是去的火星,再合适不过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牛是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象征。“孺子牛”“拓荒牛”“老 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已沉淀为底蓝深厚的文化意象。新时代赋予孺子牛以“为民服务”、拓 荒牛以“创新发展”、老黄牛以“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强大基 因,揭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亿万人民如同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一样奋斗, 绘就了今日神州大地只争朝夕、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 校文学社举行“牛年赞牛,不懈奋斗”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 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创造更大奇迹 ——“牛年赞牛,不懈奋斗”主题征文投稿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著名作家路遥的这句名言,总能给人以心灵的触动、深刻的启 迪。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牛是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象征,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期待。“孺 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已沉淀为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 辞旧迎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孺子牛以“为民服务”、拓荒牛以“创新发展”、老黄牛以“艰苦 奋斗”的时代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强大基因,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强 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这既是对过去一年中国人民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中 国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深情寄望。 回望极不平凡的 2020 年,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 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一系列“惊天逆转”和“难以想象”, 无不浸润着“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的奉献精神,焕发着“敢教荒原成沃野,誓将沙碛变新洲”的开 拓豪情,闪耀着“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勤劳品质,无不刻写下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 精神的鲜明印记。 难以忘记,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从古稀老人到“90 后”“00 后”,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 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难以忘记,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数百万名 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用辛勤汗水 和无私奉献创造反贫困斗争的中国奇迹;难以忘记,在创新发展各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拼搏 创造,以“奋斗者”号深潜万米、嫦娥五号探月取壤、“九章”横空出世,激扬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难以忘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上海浦江潮涌,深圳整装前行,海南自贸港扬帆起航,“一带一路”建设 纵深推进,让更多“春天的故事”精彩演绎; 难以忘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各行各业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全力以赴创新创造,亿万农民以辛勤劳 动实现粮食生产“十七连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0 余万建设者奋战雄安新区、让未来 之城拔节生长,数百万快递小哥风里来雨里去、以 830 亿件快递年业务量跑出中国经济的活力…… “每个人都了不起!”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深情点赞伟大的中国人民,深情点赞自强 不息的民族精神。亿万人民如同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一样奋斗,绘就了今日神州大地只争朝夕、生机 盎然的蓬勃景象。 历史是大写的精神,精神是历史的内化。 抬望眼,民族复兴前景光明;回首看,百年历程苦难辉煌。一个世纪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 在外敌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漫漫 征途,哪一步不是闪耀着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哪一步不是激扬着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豪情?哪一步不是 挥洒着艰苦奋斗的老黄牛汗水?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我们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每一个脚印都镌刻着为民的信念、创 新的激情、奋斗的艰辛。在新征程上,不断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我们才能继续担起“了不 起”,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紧贴时代脉搏,以即将到来的“牛”年为契机,以“孺子牛”“拓荒 牛”“老黄牛”的象征意义作为立意基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人、做事的态度,并激励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 以期拥有新年新气象。材料揭示了“三牛”内涵,孺子牛——为民服务、拓荒牛——创新发展、老黄牛—— 艰苦奋斗,考生要围绕三牛的象征意义来思考立意。可以以其中一个为立意基点,书写“为人民服务”“传 新发展”“艰苦奋斗”的人物事迹,或者发表自己对这三种精神的看法;也可以“三牛”并提,抒发对“三 牛”精神的赞叹,思考“三牛”精神在过去、现在、将来的意义。当然也可以从身边人、身边事来书写普 通人身上的“牛”精神。 注意是给学校文学社投稿,可以采用副标题的形式体现。 【立意】1. “三牛”精神,筑梦辉煌; 2. 甘为孺子牛,敢为拓荒牛,争做老黄牛; 3.发扬牛精神,青春绽光彩。 【素材】1. 一个个执着坚定的奋斗身影,如同“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诠释着拼搏之美、开拓 之美、奉献之美、时代之美,给人以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回望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的壮阔征程,正是因为 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孕育和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 震救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等在内的伟大精神,才能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战胜一个又一个挑 战,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2. 老黄牛精神,贵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实干品质。我们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正是数不清的“老 黄牛”默默奋斗的结果。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创造“荒原变林海”人间奇迹的塞 罕坝林场建设者,用 35 年的坚守与付出让 10 多万山区人民摆脱世代贫困的“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挑战油田开发极限、“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正是把真干作 为本分,把实干作为责任,把苦干作为追求,我们才能收获改革发展的果实,开辟通往未来的大道。 3.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宋代的王安石如此赞美勤奋的耕牛。立己达 人,兼济天下。新的一年,让我们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展现“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大国 担当。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披荆斩棘,昂扬的是精神力量;击鼓催征,不变的是追梦步伐。 在伟大的开局之年,让我们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 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