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76981

大小:76.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4-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师大附外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 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 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 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 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 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 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 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 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 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 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 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 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 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 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 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 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 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 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 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 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 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 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 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 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节选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 B. 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已不复存在。 C. 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 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 文章借助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 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 文章开头和尾部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B. 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 C. 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D. 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的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两处错误。第一,“推崇自我至上”错误,原文是“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 “以自我为核心”并非是“推崇自我至上”。第二,“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错 误,原文是“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 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即家国天下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 中获得同一性,不能将“自我”排除在外。 B.“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错误,原文是“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 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 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 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由此可见,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在后世的 历史中得到了延续和发扬,而不是“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 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信息杂糅,根据文章最 后一段“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 与其沟通……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 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 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属于前一个天下,而“达致‘平天下’”则属于后一个天下。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错误,本文重在阐述家国天下的内涵、发展以及对中国 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等,中心论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推重家国天下”,而孟子言论 只是作者论述家国天下思想的论据之一,文章开头和尾段都引用孟子的言论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此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偷换概念,“中国古代社会治理”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中国的古代社会政 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可知,“重视 伦理性的礼乐制度”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而不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第二,“只”“一 贯无视”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 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由此可见,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只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 成“基本”的社会框架,而不能说“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同时,文章提到“到汉武帝之后,法家 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中,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并不是被“一贯 无视”。 故选 A。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照片 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 不住了。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那天, 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 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 县的县委刘书记。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 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几个子弟兵有些 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 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刘书记这 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 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 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刘书记没理睬 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 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 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他似乎还有 些不满意,问道:“这是什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我解释说:“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李 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 愿,可他说:“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 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 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 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 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 这样的事,马上把我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 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他老多了,却一眼就 认出了我,大声喊道:“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你是越来越年轻了。”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 问他:“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 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 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 小说更有吸引力。 B. 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 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C. 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 表现得非常到位。 D. “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我”有关,“我”是 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5. 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善良朴实。他为一头猪而不走,却对不顾危险来救他的人大骂,显示出他对他人的关 心。 ②感情真纯。他对救他的人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并想永远记住他们。 ③他有一种“农民式的狡猾”, 为了达到目的而一再坚持,甚至不惜使用小手段。 6. ①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一张照片”是小说的线索,连接起小说的主要情节。③“一张 照片”既记录了干部对群众的牵挂,也体现了群众对干部的感激,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 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 项,“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错,这样写 的目的是给下文作铺垫。故选 B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处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 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他为一头猪而不走,却对不顾危险来救他的人大骂,显示出他对他人的关心”等情节中概括出 其“善良朴实”的性格特征。“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李老 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 他一张。”“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 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 都是我的恩人。’”李老头为了达到目的而一再坚持,甚至不惜使用小手段,可见他有一种“农民式的狡 猾”,有感恩之心等。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题目是文章的 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 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 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 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 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本篇小说以“一 张照片”为题,在文章开头就点题“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 售。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同 时在文章开头就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一张照片”贯穿全文,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这张 照片展开的。从小说主题表现方面看,“一张照片”记录了干部对群众的牵挂、关爱,也体现了群众对干 部的感激、铭记。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 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 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 不要相互包,简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善良朴实”“感情真纯”“农民式的狡猾”的 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三、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 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 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 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 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伤害 C. 供其乏困. 困:困窘 D. 卒.与粟,自雍属绛 卒:终于 8.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秦得立\ 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B. 以秦得立 \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C. 以秦得立\ 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D. 以秦得立 \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9. 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 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 《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 文著作。 C. “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 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 春秋时依次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 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 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 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 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 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 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11.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⑵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答案】7. C 8. A 9. D 10. A 11. (1)越过别的国家来统治远方的地方,君主应该知道他是有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别国的 势力呢? (2)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运来援救的粮食,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竟然想趁秦国的饥荒 攻打人家,(现在)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供其乏困”的意思是“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此处的“困”是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物资。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背……约”是指“违背……的约定”,所以“约”后面要断开,据此排除 B;“请籴”的主语是 “秦”,而“与之”的主语是“晋国”,主语不一致,“请籴”“与之”中间要断开,据此排除 CD。 句意: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了给秦土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 食,如今秦国饥荒请求来买粮食,给他粮食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春秋时依次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误,应该是“春秋时依次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爵位”,“侯”在“伯”前。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分析错误,应该是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点字词:越:越过;鄙:名词作动词,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焉:何,为 什么;陪:增加。 第二句重点字词:倍:通“背”,违背;乃:竟然;因:趁机;伐:攻打;深:深入国境;宜:应该。 参考译文: (一)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 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 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 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 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 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 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 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二) 四年(前 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 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穆公 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运粮车从雍一直接连到绛。 五年(前 646),秦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 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了给秦土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如今秦国饥荒 请求来买粮食,给他粮食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 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 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并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 645)的春天,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 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土地;晋国闹饥荒,秦国运来粮食援助我们, 秦国闹饥荒,而晋国违背它的请求,竟想趁着它出现饥荒攻打人家: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 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显示任用庆郑都是吉利。惠公说:“庆郑(说话)不恭敬。”就改让步 阳驾战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 九月壬戌日,秦穆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 迫,叫庆郑驾战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失败不也是应该的吗?”说完,庆郑就走了。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 不食,非醴泉不饮。 12. 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苍茫凄清的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两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两句的意思是只有燕雀栖息于梧桐,鸳鸾栖息于枳棘,才是各得其所,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13.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2. D 13.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 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九、十两句的意思是只有燕雀栖息于梧桐,鸳鸾栖息于枳棘”错误,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 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诗句以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深 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而压抑贤才的罪恶,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并没有体现“才 是各得其所,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D 错误。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 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 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这二句则由所见写到所感。“荣华”、“万事”,既承上文自然万物的盛 衰荣枯,也指由此而触动的人生年华的盈虚消长,功名事业的进退穷通。李白当初奉诏入京,曾经抱着满 腔热情和美好幻想,但李白最终不过是个文学侍臣而已,不但理想无法实现,甚至为近臣嫉妒而遭谗见疏, 只好自求还山。回顾长安三年的遭遇,面对眼前的大荒流水,诗人不免喟然感慨: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 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反;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 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感慨。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意谓枳棘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曲鸾凤去栖息; 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鸳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鸳鸾”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 强烈的对比啊!以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而压抑贤才的罪恶。再次运用 形象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于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无能为力,因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以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 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这里诗人满腔悲愤难平,发出的愤怒呼 声:吟唱《行路难》歌曲,借以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感慨。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 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 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五、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 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赤壁赋》中用比喻正面描写悲凉幽怨的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以吾一日长乎尔 (2). 毋吾以也 (3). 故木受绳则直 (4). 金就砺则利 (5). 如 怨如慕 (6). 如泣如诉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毋、砺、慕”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六、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 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 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 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作文:不少于 800 字:不得套作、抄袭。 【答案】例文: 选择更多彩的人生 鲥鱼虽命不久矣,却已领略过山河的浩瀚,有过多彩的生活。相比之下,乌龟虽还有漫长的生命,却 只是“井底之蛙”一般,因此,我欣赏鲥鱼,哪怕生命短暂,却已极尽灿烂。 人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一生,古往今来的人们一直在探讨着,但是我相信,寿命的长短绝不是唯一的 评价标准,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路,不要总希冀路的长度,也许多在路上走走才是最好的。如果把人生比 作一片海,不要总想着对岸,也许在海中畅游才是最美的。 古人云: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如何才能让生命体有荣名,我想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色彩也许是唯 一的答案。反之,如果像乌龟一样,如何才能拥有多彩的人生。曾有一位热爱阳光、草原、雪峰的女孩儿, 患上了严重的紫外线疾病,片刻的外出都需要穿上厚厚的衣服、戴上墨镜遮住阳光。医生告诉女孩儿,若 是一直不见阳光,便能再多活一年,而她微蹙着眉,旋即便坦然了,她说:“若是这样我会选择让生命终 止在最灿烂的阳光里”。是的,哪怕死神的镰刀已经开始嵌入身躯,而意识却仍会告诉你不要放弃片刻享 有人生的机会。对女孩而言已,生命的最大意义不是长度而是让生命之花优雅绽放。 有人说流水会走远,时光会流淌,生命会消逝,存在的只有现在,是的,我们能做的不是像保护身体 发肤一样,保护着自己的生命,而是让生命如花般绽放。至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人生而白板,人活一世 就要在人生的画板上画出浓墨重彩。教师顾少强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而离开了学校, 选择了更加有经历的人生,如果他每天在学校里面对的都是一成不变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如西西弗一样每 天推着石头是枯燥而乏味的。他踏上了崭新的人生路,从此人生充满色彩。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丢下了 稳定的生活,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但是在一条充满未知的路上一直向前走,这样的生活才更加精彩。 然纵观当今社会,许多人宁愿选择像终日生活在缸里的乌龟一样,认为这是最安全的生活方式,然而 这样的人生注定是乏味而无意义的。 让我们勇敢地走出“井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 象,从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 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 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如本则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考生先要抓住寓言的主人公,理解其寓意,然后再立 意作文。 【审题】材料通过乌龟和鲥鱼的对话进行展开,考生在分析的时候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进行展开。从 材料来看,材料中主要有“乌龟”和“鲥鱼”这两个对象。乌龟趴在鱼缸里晒太阳,它认为鲥鱼“马上就 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乌龟看重的是生命的可贵。鲥鱼奄奄一息,马 上要成为盘中的佳肴,但它认为“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 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鲥鱼看重的是生命的意义。考生既可以从乌龟的角度立意,肯定生命的可 贵,也可以从鲥鱼的角度立意,肯定生命的意义,还可以综合二者辩证分析。 参考立意: 1.鲥鱼的角度,生命短暂,但充实,有意义; 2.乌龟的角度,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价值; 3.整体分析,要正确认识自己。 参考素材: 1.没有一个人长生不老,也没有一件东西永久长存。兄弟,记住这一点而欢欣鼓舞吧。——泰戈尔 2.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无名氏 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4.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5.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6.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7.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8.生命惟因其短,故应把它化入人类最壮丽的文明史中以获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 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线段内尽可能发出最大的光和热。——佚名 9.人生决非是缥渺的梦幻,在人生的原野里洒多少汗珠,就会有多少收获。对辛勤的耕耘者来说,人生永远 是可爱的。——佚名 10.为自己寻求庸俗乏味的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可怜而渺小的。——约尔旦 11.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1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 13.一个人在他的一生里,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和打击,但遇到这些并不能就此放弃自己的目标。只有坚 持下去,才有可能战胜它们!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霍金,21 岁时便被确诊患有罕见的.不可治愈的运动神经 性疾病!医生预言他只能活两年半。不久,霍金便完全瘫痪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他 忍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选择了坚持活下去。1985 年,霍金因肺炎进行了气管穿刺手术,使他失 去了说话的能力,这对全身瘫痪的他来说又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他又一次坚持了下来,霍金不仅坚持活了 下来,还向世界证明了他的存在,他提出的宇宙黑洞理论轰动了全世界! 14.海伦·凯勒便是一个利用勤奋与不屈创造出奇迹的人。出生仅十九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引发的高 烧夺走了海伦的一切,使她成了集聋盲哑为一身的残疾人,这其中的任一个降临到普通人的身上都是毁灭 性的,许多人认为这又聋又哑又盲的人是生不如死的,活在世上已没有了意义。但是海伦没有放弃,她用 自己的勤奋证明了自己仍有存在的价值,她整日不知疲倦地从书中吸取“养分”来丰富自己,利用自己仅 有的勤奋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一生出版的十四部著作征服了全世界的读者! 行文结构: 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选择更多彩的人生》,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借助对材料中乌龟和鲥鱼的 评述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欣赏鲥鱼,哪怕生命短暂,却已极尽灿烂。正文主体部分先以“路”“海”喻 指人生,指出“在路上走走”“在海中畅游”是最美的,然后以患紫外线疾病的女孩和“世界那么大,我 想去看看”的教师为例来阐明生命之美在于绽放,最后联系现实,回归材料,指出乌龟那样看似最安全的 方式是乏味而无意义的。结尾收束全篇,并发出号召——让我们勇敢地走出“井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 多彩人生。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 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 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 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 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而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 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 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