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中学高 2020 级高一下期 4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雁”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均与之相关,如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
又北归”,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
“衡阳雁”意象之所以生成,当与“雁不过衡阳”的观念有关。关于其成因,前人有几种不同说法:
一是地势使然。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最南端即位于衡阳的回雁峰。古人认为回雁峰地势极高,阻挡了雁
南下的进程,故而将衡阳当作大雁南飞之极点,但我们现在知道回雁峰的海拔实际仅有 90 多米。二是外形
酷似。宋荦等人认为回雁峰的得名源自其外形如飞动之雁,明代胡贞开《回雁峰游记》中也解释为:“盖
衡之七十二峰,从洞庭叠翠南来,奔八百里至湘江,而一峰夭矫回伏若雁之落。”然此种解释难与诗歌中
的“衡阳雁”意象以及“衡阳雁断”等典故发生关联。三是气候适宜。《吕氏春秋·季秋纪》曰:“季秋之
月,候雁来宾……是月也,霜始降。”因此有人认为回雁峰以南气候极热,不利于雁的生存。但此处的“霜
降”乃二十四节气之一,只是用以记载鸿雁南来的时间,而鸿雁的迁徙实与其地是否有霜并无必然联系。
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雁也确能飞至衡阳更南之地,据《会稽典录》记载,连越南也可见到大雁。既然如此,
为何还会产生“雁不过衡阳”的说法呢?这应当与古人对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大雁春去秋来的生活规律,认为大雁于农历八九月间南来,十二月至翌年二月北
归。他们对雁的认识虽然还较为感性,但也颇能与现代生物学知识相印证。因大雁的迁徙整体呈现出随阳
习性的特点,《尚书·禹贡》将其称为“阳鸟”。古人认为随阴阳而迁徙之鸟都不是中国固有的物种。郑玄
曰:“凡鸟随阴阳者,皆不以中国为居。”雁既然不居“中国”,则其所居当在边裔。古人认为可以用来
区隔“中国”,也就是古九州边界的重要地点有两组四地。一组是作为燕、楚两地圣山的碣石与会稽;另
一组是雁门与衡阳。山南为阳,衡山之南即是衡阳,所以《尔雅·释地》有雁门为北方荒凉边裔之地一说,
《礼记·王制》有衡山是天下南端一说。碣石、会稽、雁门、衡阳均在九州的边界,是上古时期人们对“中
国”边界认识的极限。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大雁在西伯利亚、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北部一带繁殖,其南飞至越冬地主要
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繁殖地出发,沿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最远可到南洋诸岛;二
是从繁殖地出发,经由内蒙古进入华北地区,南下最远可到缅甸、印度。(冯国超主编《动物百科全书》)
虽然碣石与会稽、雁门与衡阳不是鸿雁迁徙路线的真实两极,却均位于这两条路线上,因此古人将此四地
看作大雁迁徙路线的极点。
先秦时期,人们囿于对九州边界的认知局限,以衡阳为九州的南极,雁门为九州的北极,认为鸿雁从
碣石和雁门南下,栖止会稽和衡阳,即郑玄所谓雁“不以中国为居”者也。所以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早
期的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也就能更容易读懂跟“衡阳雁”有关的作品了。
(取材于孟国栋、孙晓磊《也说“衡阳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雁不过衡阳”的观念影响了“衡阳雁”意象的生成,关于这个观念的三种成因,“地势使然”说被认
同度更高。
B. 宋荦和胡贞开认为外形酷似飞动回伏之雁才是回雁峰得名的原因,但他们的看法与“衡阳雁断”等典故
相违背。
C. 古人对雁的感性认识不仅与《尚书·禹贡》称大雁为“阳鸟”的原因相似,也与现代生物学的有关知识
完全相符。
D. 先秦人们对九州边界的认知限制了自身对大雁迁徙路线极点的认识,这是早期诗文中会将衡阳与雁门对
举的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古代诗词意象的角度给“衡阳雁”下了准确定义,并举例说明“衡阳雁”在古代诗词作品中
具有经典性。
B. 文章在论述中,先明确反驳了前人“雁不过衡阳”观念成因的三种说法,后顺理成章地用一个设问句强
调了观点。
C. 文章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古今著作中的句子,不仅使论述内容丰富且有学术性,也使论述过程既严整又
有说服力。
D. 文章末段对论述作了简要归纳,同时补充提及了早期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现象,增强了文章
观点的张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勃对“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描写,与当时人们对大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B. “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表明大雁在雁门和衡阳间的迁徙路线要比碣石和会稽之间的更遥远。
C. 古代诗词中对“衡阳雁”意象的运用,不会因为作者缺乏现代生物学知识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受影响。
D. 古人认为鸿雁也会从碣石南下栖止会稽,这意味着如将碣石和会稽对举也有助于理解“雁”的意象。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地势使然’说被认同度更高”错误。“被认同度更高”的说法属无中生有,文中只是列举了三个成
因。
B. “但他们的看法与‘衡阳雁断’等典故相违背”错误,属曲解原意。由原文“宋荦等人认为回雁峰的得
名源自其外形如飞动之雁,明代胡贞开《回雁峰游记》中也解释为:‘盖衡之七十二峰,从洞庭叠翠南来,
奔八百里至湘江,而一峰夭矫回伏若雁之落。’然此种解释难与诗歌中的‘衡阳雁’意象以及‘衡阳雁断’
等典故发生关联”可知,是他们的看法与“衡阳雁断”等典故“发生关联”,而不是“相违背”。
C.“也与现代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完全相符”错误。由原文“他们对雁的认识虽然还较为感性,但也颇能与
现代生物学知识相印证。因大雁的迁徙整体呈现出随阳习性的特点,《尚书·禹贡》将其称为‘阳鸟’”可
知,原文说的是“相印证”,“完全相符”说法不准确。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不属于定义,属诠释;“并举例……经典性”言过其实,意在表明“衡阳雁”的意象在唐诗、宋词中运
用的普遍性。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B.“表明大雁在雁门和衡阳间的迁徙路线要比碣石和会稽之间的更遥远”错误。由原文“一组是作为燕、
楚两地圣山的碣石与会稽;另一组是雁门与衡阳。山南为阳,衡山之南即是衡阳,所以《尔雅·释地》有
雁门为北方荒凉边裔之地一说,《礼记·王制》有衡山是天下南端一说。碣石、会稽、雁门、衡阳均在九州
的边界,是上古时期人们对‘中国’边界认识的极限”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哪个更遥远,“更遥远”的推
断于文无据。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圾垃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民将迎来被称为垃圾分类“最严执法”大考。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到 2020 年底,先行先试的 46 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
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意义非凡,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近年来,
随着对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并写入十九大报告。根
据测算,国人平均每天产生垃圾约 1.2 公斤,且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垃圾总量每年持续增长。以上海
为例,2015~2018 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依次为 789.9 万吨、879.9 万吨、899.5 万吨、984.3 万吨,增
长十分惊人。实行垃圾分类后,既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节省资源;亦可将有害物及时处理,防止次生
污染发生。垃圾分类也有经济意义。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一部分,垃圾分类投放只是第一步,后续还
包括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多个环节,而不同的垃圾,其后续运输和处理,也将形成完全不同
的产业链条。有业内专家预计,一旦垃圾分类实施,全国垃圾处理行业将很快形成万亿以上的市场规模。
(摘编自《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杜会的标志》)
材料二:
日本:规矩近乎“严苛”
日本从 1980 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的
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
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等。看起来如此麻烦的事情,日本人
却乐此不疲。喝完一瓶可乐后,他们会洗净饮料瓶,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把它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桶
中。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美国:垃圾分类深入生活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
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在纽约,垃圾
处理被称为“垃圾管理”。只要在大街上走一趟,就可以看到马路的两旁,堆放着一些黑色或深褐色的垃
圾集装箱,上面写着:垃圾管理公司。
瑞典: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
在瑞典,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
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一位瑞典家庭主妇说:“吃完饭后,我们把吃剩的食物放进食物垃圾纸袋。我通
常在早晨骑车上班时,顺便把纸袋扔进食物垃圾箱……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摘编自《细致到近乎“严苛”的日本垃圾分类》)
材料三:
2013 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约 4835 吨/日,较上年增长 3.3%,预计到 2020 年,中心城区
生活垃圾处理量将增长到约 7200 吨/日。从垃圾组成来看,近几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以厨余类为主,占生
活垃圾组成的 50%~70%。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
区分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被运处置体
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同样地,一些试点小区产生的有害垃圾(主要是电池)要么存在
小区里无人收运,要么混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
(摘编自《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调研报告》)
4. 下列对材料一中“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管理在我国的推广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由上海率先试点,从 46 个重点城市到其他地级城市逐
步推进。
B. 垃圾分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的生态文明建设
重点。
C. 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它可以让许多传统意义上:“废物”得到再利用,让各种“有害物”
得到及时处理。
D. 垃圾分类会带动垃圾处理行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个不同的产业链条,从而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
效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总量迅速增长,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已经势在
必行。
B. 在纽约,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更体现出了政府的深
度参与和监管意识。
C. 日本和瑞典的经验都表明,公民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垃圾分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日
常生活习惯。
D. 从调查数据来看,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日益增长,现有的垃圾收运设施已无法容纳厨余垃圾
的处理量。
6. 成都市中心城区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相关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4. B 5. D
6. ①建立各类垃圾单独收运处置系统,特别是将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②制定居民垃圾分类细则,为
居民投放垃圾提供便利条件,并进行严格监管;③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培养民众自觉意识。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
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
本题中 B 项,“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表述错误。文
本正确的表述是“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
并写入十九大报告。”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
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本题 D 项“现有的垃圾收运设施已无法容纳厨余垃圾的处理量。”表述错误。文本正确的表述是“中心城区各
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
他垃圾中,由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被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理处
置。”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
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解答“成都市中心城区怎样才能更好
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相关材料提出你的建议。”根据材料三“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
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环卫部分进行
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被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同样地,一些试点小区
产生的有害垃圾(主要是电池)要么存在小区里无人收运,要么混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可知,
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首先要①建立各类垃圾单独收运处置系统,特别是将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根
据材料二“美国的垃圾分类深入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可以提出第二条建议:
②制定居民垃圾分类细则,为居民投放垃圾提供便利条件,并进行严格监管;根据材料二日本垃圾分类的
规矩近乎“严苛”, 瑞典: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可以提出第三建议:③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培养民众自觉
意识。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
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
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
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以为期
夏磊
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
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
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
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
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除了这些,还
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
了。
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
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
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
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
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
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
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
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
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
景一幕幕展开。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
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
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
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
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
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
的怀念。
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
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
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
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
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
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
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
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我想,那
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
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
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也许我再也没
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
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
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
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
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
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
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
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
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
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
“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
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
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表明其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也流露出了时光易逝之感。
B. 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表达了伤秋之感与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
C. 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使文章清新而隽永优美。
D. 文章以期盼沉睡在月色之中的桂花树如约开花作结,既首尾呼应又显得韵味悠长。
8. 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9. 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7. B 8. 将媒体与月亮作比较,突出月亮在沟通情感方面便捷迅速、无可替代的作用;将观月
触发的思念比喻为流通的水,生动地表现出月亮在国人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
9. 约定:观赏院中开花的四季桂。回乡看蓼花。读纳兰诗词。在家乡劳作之余与自然亲近。在家乡的田野
中重温《诗经》。
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他眷恋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充满
诗意的生命体验。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错在“更突出对纳兰词的喜爱”。文中提到纳兰词是为了衬托乡景,印证乡情。不能突出了对纳兰词的
喜爱。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中重要句子能力。
此类题解答一般为:手法+内容+情感。本题,“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
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这句话中主要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世
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将媒体与月亮进行对比,突出月亮在沟通情感方面便捷迅速、无可替
代的作用;
“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将观月触发的思念比喻为流通的水,突出月亮触发情感共鸣的强烈作用,
生动地表现出月亮在国人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赏析文章情感能力。
第一问“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秋的约定”就是在秋天里,作者都有哪
些想法,都做了哪些事,把这些理清,答案也就清楚了。本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对家乡秋天的喜爱之情,重
点描写了在家乡的秋天喜欢做的几件事,第一段是总领全文,“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
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
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结合文
章中“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
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
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还有最后一节中“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
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第一小题可以从蓼花、四季桂、自然、纳兰诗
词、家乡的田野、重温《诗经》等回答“约定”内容。
作者描写这些内容都与故乡的秋天有关,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他眷恋
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
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
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
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
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
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
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
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
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
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
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
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
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
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
一旦之忧乎
B.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
一旦之忧乎
C.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
旦之忧乎
D.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
一旦之忧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作为名的解释或补充,用于在尊长面前自称。
B. “忧”指丁忧,也称丁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遇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
C. 参知政事,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 “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酷爱读书,思维敏捷;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 王安石主张效法先王的政令,关键在于效法它的核心精神,这样就不会使天下舆论哗然。
C. 王安石认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的“大儒”,都是才能庸俗的人罢了。
D. 王安石当政后就推行变法,此举虽遭到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2)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
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在位之人”作“才”的定语,指做官的人的才能,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D;
“久”是时间状语,修饰谓语“以天幸为常”,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B。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字往往作为名的解释或补充,用于在尊长面前自称”错误,“字”是他人称呼自己表示尊敬的,自己
在长辈前只能自称“名”表示谦虚,自称“字”则谦敬失当。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C.“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并非“都”,而是大多。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翻译:
(1)当:主持;注措:安排;祖:以……为依据,依照。
(2)强忮:倔强刚愎;无:无论,不管;见:见解;回:改变。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
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
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
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
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
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
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
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
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
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
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
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
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
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
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
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
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
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
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
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二首)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 “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 “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 “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苍凉孤寂、沉郁悲凉的意境。
15. “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D 15. 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
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其五,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简陋的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
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 项,“沉郁悲凉”表述错误,“其五”的前两句通过“孤烟”“独树”营造了宁静平和的意境。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手法、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手法,需要结合诗歌内容
来指出手法;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
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另外还要抓住主要的意象等来分析把握
诗歌情感。
其四中,“牛羊自归村巷”为我们展现了牛羊自己回到村落小巷子的画面,从而表现了村巷宁静、安详、
毫无城市喧嚣的额繁华,从而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其五,“一瓢颜回陋巷”运用典故,出自
孔子的《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意思是想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
中,表达了作者向往恬静安适的田园生活,同时也向往颜回和陶潜那样的安于清贫的宁静生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
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运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于嗟鸠兮 (2). 无食桑葚 (3). 亦余心之所善兮 (4). 虽九死其犹未悔 (5). 青
青子衿 (6). 悠悠我心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书写:于嗟、鸠、葚、犹、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据英国《自然》周刊报道,天文学家公布了加拿大一座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来自遥远星系的神
秘信号细节。很多自媒体用_______的标题把该事件和外星人扯在一起。事实上,()。人类可能真的是孤独
了太久,迫切地想要在宇宙间寻找自己的同类,所以是不是就会_______寻找一些外星人存在的证据。
这些年与外星人有关的谣言可真是_________。2010 年 11 月,亚丁湾连续发生多次地震。于是,有
人传言亚丁湾存在一个“星门”,为了防止外星人从里出来侵略地球,各国派出舰队守在那里。杨利伟作
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关于他的航天故事许多人______,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进入太空的时候, 还
带了一把手抢。因此,有谣言说,杨利伟带手枪是为了防止外星人的攻击。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这样一条谣言会在网上流传: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披露了一批密件,其中一份
证实了外星人的存在。其实,FBI 只是把已解密的材料放到官方网站上,提供浏览下载。大多是关于涉及
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 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耸人听闻捕风捉影不胜枚举耳熟能详
B. 骇人听闻捕风捉影擢发难数耳濡目染
C. 耸人听闻空穴来风擢发难数耳熟能详
D. 骇人听闻空穴来风不胜枚举耳濡目染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快速射电暴就是所谓的神秘信号,这与外星人毫无关系
B. 所谓的神秘信号是快速射电暴,与外星人并无关系
C. 神秘信号与外星人没有什么关系,它就是快速射电暴
D. 这与外星人也没多少关系,快速射电暴就是神秘信号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多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
注的焦点。
B. 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却成了人们关
注的焦点。
C. 大多涉及有关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
人们关注的焦点。
D. 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
人们关注的焦点。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包括熟语)的
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个空,耸人听闻: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
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侧重主观;“骇人听闻”侧重客观。材料中指的是很多自媒体新闻标题
夸大事实或用词离奇,应选“耸人听闻”。
第二个空,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现象做根据。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
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材料重在表现人们寻找的“外星人存在的证据”是不可靠
的、虚假的,据此填“捕风捉影”更恰当。
第三个空,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的像
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由句子陈述的对象“谣言”可以判断出,应填“不胜枚举”。
第四个空,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的多了之后,无
形之中受到影响。由后文语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可知,这里填“耳熟能详”更恰当。
故选 A。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和各个选项,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
句式一致等角度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由括号前的“事实上”可知,所填句子应是对上文“神秘信号”与“外星人”之间关系的论述; 根据前后
陈述对象一致性原则,“神秘信号”作为句子主语可使前后衔接更连贯,排除 A、D 两项。再比较 B、C 两
项,两个句子之间暗含因果关系,即由“神秘信号是快速射电暴”得出与“与外星人并无关系”的结论。
据此可排除 C 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
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本题画线句子中,“是关于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结构混乱,“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查”和“大多涉
及反恐、罪案调查”两句杂糅,保留其一即可;“反恐、罪案调查等”后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应
加上“内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是“对外星人和 UFO
(不明飞行物)的调查”。
A 项,“反恐、罪案调查等”后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内容”。
B 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是“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
行物)的调查”。
C 项,“大多涉及有关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结构混乱,“大多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和“大多
是有关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两句杂糅,保留其一即可;“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成分
残缺,缺少介词,应是“对外星人和 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
D 项,修改正确。
故选 D。
【点睛】第 1 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
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
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
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
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
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0.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6 个字。
建设法治中国,不仅需要法治手段的保障,①____________。法治观念侧重于人们对法治的理性认知,而
法治精神则浓缩了法治思想和感情的精华。因此,②_____________,必须大力加强法治精神培育。我们弘
扬法治精神,其目的不仅在于发挥法“禁于已然之后”的功效,③____________,帮助人们从思想上树立
法治思维,自觉依照法治精神处理问题,真正使法治精神得到弘扬。
【答案】 (1). 更需要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支撑。 (2). 弘扬法治精神。 (3). 更要"防于未然之
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
空注意后文“法治精神”,第②空注意后面的“弘扬法治精神”,第③空注意前文“禁于已然之后”。
21. “在成都,成就每一个梦想”,是成都第 31 届世界大运会的主题口号。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
当的句子,作为“迎大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
甲:2021,我们将迎来一次体育的盛会,
乙:2021,我们将迎来五大洲的宾朋。
合:我们的口号是:“在成都,成就每一个梦想!”
甲: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乙:①_______。
甲: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
乙:②_______。
合: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甲: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乙:③_______。
合:我们——有着对同一个梦想的追寻。
甲: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
乙:④________。
甲: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
乙:⑤________。
甲:让我们的世界更美!
乙:让我们的梦想成真!
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我们迎接大运圣火在成都点亮。
【答案】 (1). 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 (2). 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 (3). 同一个太阳温暖着你我他
(4). 我们一样追求繁荣和幸福 (5). 我们珍惜爱和被爱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和仿写句子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补写的内容和上句相承,句式和上句相似,字数和上句相近。
第①处,内容紧承上句“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句式上和“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相似;
第②处,内容紧承上句“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句式上和“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相似;
第③处,内容紧承“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句式上也和上句“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相似;
第④处,内容紧承“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句式上也和上句“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相似;
第⑤处,内容紧承“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句式上也和上句“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相似。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初春的阳光是美,盛夏的清风是美,秋天的甘露是美,冬夜的星火是美。淡雅是
美,遒劲也是美;妩媚是美,孤寂也是美;圆满是美,残缺是美,悲凉也是美……
你喜欢什么样的美呢?你对美有什么样的思考呢?请撷取你心中的一处美景,写一篇写景抒怀的散文。
要求:自选景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烟雨江南
一袭烟雨,存在我的梦里,梦里我又回到了江南。
细雨如丝,薄雾如烟。在青石板路的巷子深处,在宛如新娘的金柳河畔,一把把油纸伞犹如空蒙烟雨
中朵朵盛开的花。撑一支长篙,轻荡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中,网几条肥嫩鲜美的青鱼,采几只翠绿饱满的
莲蓬。驾一叶小舟,漫溯在风华烟月的秦淮河上,聆听清笛脆筝般的秦淮小调,感受金粉荟萃之所的万种
风情。乘一艘画舫,恣游在桃红柳绿的三月杨州,探寻瘦西湖清俏绰约之美,领略杨州园林的独特古典之
雅。宿一休客船,听一回寒山寺悠远洪厚钟鸣声,寻一个枫桥乌篷纱灯梦。
逐梦,一路向东,来到一个挂着一轮金黄圆月的深蓝天空下海边瓜地,看到一个项带银圈的舞勺少年,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他的身旁,有着两只脚的鱼在跳着,跳着……。
遁随着美女蛇的影子来到百草园中,在泥墙根下寻觅着人形的何首乌,耳边仿佛还回荡着寿镜吾老先
生那浑厚如痴的读书声。
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眼前又浮现出孔乙己排出大钱时的
“阔绰”与不屑。游览于沈园,哀叹唐婉的悲情人生,鄙视陆游的懦弱苟且。漫步于兰亭,追逐于《兰亭
集序》所描绘的山水之美,感受着酒觞交错的欢乐之情。在“千岩竟秀,万壑争流”的会稽山下,想象着
卧薪尝胆后的鼓角争鸣,赞叹勾践的坚韧与霸气。
伴着丝丝细雨,在浓妆淡抹的西子湖畔,轻步于湖堤之间,堤岸的杨柳如婀娜的少女,在轻风烟雨中
羞涩地扭动着纤柔的腰际,翠绿的裙摆在细雨中随风舞动。堤上的花草在雨雾滋润下,红的更艳绿的更靓。
清颖的睡莲,圆圆的叶子一张挨着一张,静浮在身着薄纱的湖面,叶子上细雨汇成的水珠,像液体的碧玉
晶莹剔透,在微风抚慰下揉碎在碧波荡漾的水草之间。那叶间瓣如脂玉的莲花,犹如静卧在碧波之中丰腴
俏俊的盛装女子,肆意张扬地展姿露蕊,引得蜂蝶争相献媚。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雨丝也逐渐稠密起来,雾也更浓了。近处的小桥湖中的游船都被笼罩在一片雨雾
之中。远处的山、洲、塔和湖中的水早已在雨雾的寖淫下揉为一色,如一幅绝美的江南烟雨水墨画。
恍惚间,烟雨中的江南犹如伸开的臂腕,把我紧紧的拥入怀中。于是,我便在这紧拥的臂腕之中融进
了山水一色的国色江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抓住
关键词、关键句、由果溯因等方法来确定最佳立意角度。材料中的关键词是“美”。那么到底何谓“美”?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初春的阳光是美,盛夏的清风是美,秋天的甘露是美,冬夜的星火是美。淡雅是美,
遒劲也是美;妩媚是美,孤寂也是美;圆满是美,残缺是美,悲凉也是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很
简单: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同的人,对于“美”的定义和理解
也是不同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次作文,只要围绕“美”来谈自己的认识与
思考即可,要求撷取自己心中的一处美景,写一篇写景抒怀的散文。
最佳立意:
烟雨江南
美无处不在
生活中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何为美?
心中的芳草地
写作素材:
1、爱在曲折幽静的小道上行走,躲开了喧闹的尘世,听得见树叶飘落的声音和林中鸟儿的啁啾甚至呢喃,
就连寂寞的无人问津的道边野花开放的声音都听得到,如此的静谧。一个人安详地漫步,便觉得自己是个
自由人,什么都可以不去思考,不去在乎。偶尔与一两个晨练的人擦肩,没有语言的交流,没有眼神的接
触,倏地一过,便消失在小径的弯处。剩下孑然一身的自己,呼吸着林间特有的安静的气息,每一株树,
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异常从容淡定,各长各的,没有拥挤和碰撞,没有猜忌和倾压,树下的草,草中
的花,又是这般的和谐,这般的融洽。树青青的,草绿绿的,花艳艳的,姿态不同,心境一样,守着寂寞,
享受净土。
2、第一缕晨曦透过密密的丛林照在山径上,清醒着一夜的梦,而光的灿烂和朦胧又让这山道依然在梦中,
恍恍惚惚,薄纱飘逸,晨雾蒸腾,露珠即将结束一夜的宿命,化为一丝气息溶于曲折的山间的小路,和仿
佛没有尽头的丛林。
3、我的脚步声我听得到,甚至我的心跳我的呼吸,清晰可闻。驻足,和每一片树叶零距离,欣赏它们的纹
路,揣摩它们的心思,问候它们,其实它们才是这儿真正的主人,我只是过客,慕名而来,带着一颗浮躁
的心而来,是它们安抚了我的不安的灵魂,让我疲惫的心得到休憩。感谢它们,这些生命的精灵。想想也
是,百年的树,那片叶子不经历层层叠叠的风雨,那片叶子不堪为我的老师?自然界的神奇,绿色生命的神
奇就在于可以净化一颗飘忽不定的灵魂。
4、叶下的草还含着昨夜的泪滴,那是露水对草儿的眷恋和情谊,露滋润着草,草饱含着多情的泪。日出而
散,日落相聚,日夜轮回,践行着剪不断的情谊,演绎着这份恋情的坚贞。当草枯萎,当露成霜粒,一生
的情未了,让来年在相逢在树底,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仍然恬静的迎接朝阳,辞别落日的余晖,相守夜
的静寂。
5、花望着我,一脸的惊喜,怕是太过寂寞,还是向我妩媚?天生为悦己着容,在这僻静的道旁,花们不知
为谁而开,为谁落败。开开落落,成就了孤独,但老了容颜。我为花难过,为众芳哭泣。一朵花探出优雅
的脑袋,在晨风中摇摆,这一刻我才明白,道旁的花,她有自己的知己,我是杞人忧天。她向我颔首,只
是作为主人的礼貌和热情,她的情感世界并不孤独,有绿叶有青草有鸟雀和朝阳晨雾和晚霞余晖,相伴共
生。寂寞的倒是过客的我。拐过无数道弯,我走出了蜿蜒的山道,但心留在了这静谧的天堂,灵魂修整的
地方。
写作结构:本次作文要求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文结构可以按照记叙文常见的结构来安排。记叙文大
致有两种最常见的结构形式:第一种叫“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就是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
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第二种是“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就是指一篇记
叙文可以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位,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是学生在特定场合——高
考考场——易于把握的作文形式,也是易于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阅卷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的记叙文作文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