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材料一:2020 年极不平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数普通人守望相助,才取得
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战“疫”史诗,中国也成为 2020 年
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
材料二:2021 年春节,针对疫情出现新变化,为巩固防控成果,减少人员流动,无数
的中国人选择“就地过年”,通过“云端”“网络”传递对亲人的问候与爱意。
材料三:“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
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摘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校团委举行“平凡与伟大”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
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一、【写作提示】
题目解读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与 2020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以及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卷(八省联考卷)也大体一致。命题力求创新,有主题的限制,
但也给了考生比较大的写作空间。试题设计聚焦学科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引导考生关
注社会现实,重视对热点时事的梳理与意义挖掘,学会辩证思考。
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引导语、常规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写作引导语对学生写作进行了提示与限制。校团委征文活动暗示了考生以学生
身份进行写作,以青年人的视角来表达观点,立德树人的导向较为明显。而以“平凡
与伟大”为主题既是对学生写作的主题限制,同时也是对学生审题立意做了一个方向的引
导与提示。结合材料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围绕其中的关键词及几则材料间
的内在逻辑联系,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来阐发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材料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出主题,同时对主题起注释和说明的作用;隐含着命题者的意
图,是作文的范围,也是考生思维的起点。所以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围绕“平凡与伟大”这
个主题来审视,并且要重点考察几则材料间的逻辑关联。要在材料中找到能够体现“平凡
与伟大”这个主题的要点。
材料一属于概括性材料。概括 2020 年面对新冠疫情,正是无数普通人守望相助,才取
得了中华民族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胜利,中国也成为 2020 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
体。
材料二属于新鲜出炉的新闻材料,体现时代感。2021 年春节,针对疫情出现的新变化,
无数的中国人选择“就地过年”,通过“云端”“网络”传递对亲人的问候与爱意。
材料三属于名言型材料。摘录习总书记的话。核心意思是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
行。
结合“平凡与伟大”这个主题来分析这三则材料,考生就可以找到思考问题的起点,
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运用辩证思维来审题立意,构建文章的框架。 谁平凡,谁伟大;什
么平凡,伟大体现在哪儿;平凡与伟大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如何。
材料一身份平凡的普通人,守望相助的平凡行为,成就了国家与民族的伟大。体现出家
国情怀。
材料二平凡的中国人选择“就地过年”的平凡之举,成就了国家在疫情新变化前的伟大
成就。
材料三平凡的普通人,在大灾大难面前挺身而出、慷慨前行的不平凡的举动,成就了中
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的伟大业绩。前两则材料主要就中国在疫情面前所
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分析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而第三则材料结合习总书记的
话,让这样一种家国情怀,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及传承性。
据此,围绕“平凡与伟大”这一组矛盾概念,结合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思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主体方面:个人(平凡)与国(伟大)
2.精神层面:身份(平凡)与精神(伟大)或业绩(伟大)
3.时间层面:现在(成就的伟大)缘自过去(平凡之举)
未来缘自过去和现在
二、【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要求:
审题立意时能体现辩证意识、家国意识及青年意识的为一等文。
1.一代代平凡人以自己平凡之举成就了国之伟大。
2.平凡人在国难面前以非凡的牺牲及勇气托举民族的伟大。
3.青年要将个人的追求融入祖国的发展,在平凡的领域成就不凡的人生。
4、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梦离不开每一个平凡人的追求。
符合题意要求:
忽略了材料三,只结合材料一、二谈防疫,只要能体现“平凡与伟大”的关系,也是
符合题意的。只在发展等级分上受点影响。
1.中国抗疫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平凡人的平凡之举。
2.平凡人以自己非凡的精神与勇气保证了中国抗疫的伟大胜利。
偏题立意:
1.每一个人要为疫情防控尽一份力。(脱离主题限制)
2.青年人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片面理解材料)
三、【评分说明】
(1)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文体、语言等为重点,全面衡量。
(2)发展等级
基础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的几个项目,其实体现的是作文中的亮点,
依次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只要有若干点突出就可以按等评分,其给分与内容和
表达的给分一般来说是相应的。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要鼓励考生作文出亮点。对于亮点突
出,确实写得好的文章,就应该依据评分标准给予高分。
(3)错别字扣分
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
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4)字数扣分
①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
②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⑤只写标题的,给 1 分,不评 0 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
老师的内容,可以打 0 分。
⑥ 只写标题的,给 1 分,不评 0 分。
⑦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5)套作与抄袭判定:
套作的,适当扣分;套作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作文材料,机械地理解作文题,生硬
地套用。判定为套作是比较严重的,不应将套作的判定扩大化。 抄袭的,“基础等级”在
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判定为抄袭要有依据。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6
分)
二等(15-11
分) 三等(10-6 分) 四等(5-0 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
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
0
分
符 合 文 体 要
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
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
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
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
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
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
彩
个别地方有新
意
如何解读
1.命题背景:本题为多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力求体现 2020 年全国Ⅰ卷、Ⅱ卷、全
国新高考Ⅰ卷以及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卷(八省联考卷)的特
点。聚焦学科素养,坚持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导向,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重视对热点时
事的梳理与意义挖掘,学会辩证思考,厚植家国情怀。
2.题型特点:“多则材料+主题限制+任务驱动”关联型
3.题目结构:作文题由材料、写作引导语、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写作引导语对学生写作进行了提示与限制。校团委征文活动暗示了考生以学生身份进行
写作,以青年人的视角来表达观点,立德树人的导向较为明显。围绕“平凡与伟大”的主题
来写作,既是对学生写作的主题限制,同时也是对学生审题立意做了一个方向的引导与提示。
如何审题
1.审材料:材料一属于概括性材料;材料二属于新闻材料,体现时代感;材料三属于名
言型材料。
2.审结构:材料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出主题,同时对主题起注释和说明的作用;隐含着
命题的意图,是作文的范围,也是考生思维的起点。所以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围绕“平凡
与伟大”这个主题来审视。
3.审关联:三则材料之间存在着逻辑关联。要在材料中找到能够体现“平凡与伟大”这
个主题的要点。材料一身份平凡的普通人,守望相助的平凡行为,成就了国家与民族的伟大,
体现出家国情怀。材料二平凡的中国人选择“就地过年”的不平凡之举,成就了国家在疫情
新变化前的伟大成就。材料三平凡的普通人,在大灾大难面前挺身而出、慷慨前行的不平凡
的举动,成就了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的伟大业绩。前两则材料主要就
中国在疫情面前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分析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而第三则材
料结合习总书记的话,让这样一种家国情怀,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及传承性。
4.审任务:包含任务要求和写作要求两部分。校团委要举行“平凡与伟大”的主题征文
活动,这一主题有两大部分,要思考谁平凡,谁伟大;什么平凡,伟大体现在哪儿;平凡与
伟大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如何。考生要能围绕这一主题来分析三则材料,找到思考问题的起
点,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运用辩证思维来审题立意,构建文章的框架。
其次,考生要有“对象”意识。明确写作目的是参与校团委的征文活动,所以在写作中
要能够挖掘“平凡与伟大”精神内涵及深刻价值,从青年人的立场和角度阐述自己的“感受
与思考”。
如何构思
围绕“平凡与伟大”这一关联的矛盾概念,结合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主体方面:个人(平凡)与国(伟大)
(2)精神层面:身份(平凡)与精神(伟大)或业绩(伟大)
(3)时间层面:现在(成就的伟大)缘自过去(平凡之举)
考场佳作
小我汇大我 平凡筑伟大
某校考生(18+18+18=54 分)
回望艰难的 2020 年,我们于历史的三峡泅水而出,在时代的叹息下继续重振旗鼓,而
后昂首奋然前进。不惧前途是坦路亦或险滩,底气便来自于每一个灿然生发其光的小我,将
个体之力汇为大我。由此,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以平凡筑就伟大。
不惧平凡,携手同行,方能成就伟大。龙应台曾言:创造广柔大陆的,不是奔涌的海浪,
而是它脚底的细沙。疫情暴发,世界宛若骤暗,恐惧将人们裹挟,焦虑将人们击垮。春节之
际无法团圆,高风险地区亲人是否无碍,每一则消息都牵动着渺小个体的心扉。但我们没有
溺于畏惧和胆怯,而是相互鼓励,携手相牵,遵守防疫要求,选择“就地过年”。“云端”
“网络”传递的问候与爱意彰显坚韧与团结,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惟有众人皆将火把高高
举起,热烈的光亮才可遍洒天地,照亮无尽的阴霾,驱散恐惧,成就不凡与伟大。
不畏平凡,冲锋在前,方能彰显伟大。鲁迅曾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之人,有
舍身求法之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至暗之刻,无数医护工作者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拯斯
民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毅然前往武汉支援,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
宇在身患绝症之际仍奔波于各项事务之间,矗立于死神与患者中央,向病毒抢生命、抢时间。
外卖员小哥联络多方,万般服务,只为助力医护。请战书上笃定而坚毅的红手印是每一位勇
敢的医护工作者的誓言。他们也会畏惧,也会在压力无法抵挡之际摘下口罩失声痛哭,也会
在只能隔着玻璃与亲人相见时转身掩面而泣,但他们的从未后退,始终坚守,筑起了光明与
希望的伟大城墙。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每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个体与祖国一
同走过。而我们体悟其中的联结,守望相助,还将行至更远。即使未来仍有无数灾厄发生,
我们也不会退缩,因为我们相信平凡的力量,相信伟大的每一位中国人。
鲁迅曾言:愿中国青年都往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让我们携手共
进,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以平凡共筑伟大!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此篇属佳作。首先作者审题有材料意识,文章能根据写作任务结合材料较
好地阐述“平凡与伟大”的关系;其次行文安排有结构,文章主体部分用两个并列式的段落
写出了“平凡与伟大”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三情感表达有深度,同样是抗“疫”题材,
作者用语简洁有力不失文采,字里行间体现出家国情怀、青年担当。
教师试水
以平凡铸伟业,汇萤火成星河
王佳琳老师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以“微”
托举“伟”,汇萤火成星河,无数平凡的国人,用最真挚的感情诠释了“家是最小国,国是
千万家”。
平凡之躯,托举非凡战“疫”。庚子年初,荆楚大疫,山河失色。疫情期间,医生、护
士、交警、志愿者、快递员、外卖小哥、清洁工、小区保安等各式各样平凡的小人物,在自
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只为疫情之下的山河依然无恙,只为万家灯火依然明亮。小人物
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保证了疫情之下社会的正常运转,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战"疫"史诗,
中国也成为 2020 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小人物是微弱平凡的,但当无数的平
凡之躯汇聚在一起时,平凡的“微”托举了非凡的祖国之“伟”!
平凡之举,铸就国之伟岸。“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人最具
仪式感的节日。今年春节,为了响应国家控制疫情的号召,无数人选择了就地过年、云端祝
福。这一平凡之举,有效抑制了新冠病毒的传播,诚如张文宏医生所说“没有谁认为就地过
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心中有大爱!诚如习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
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
挺身而出、慷慨前行。”犹记得 2008 年汶川地震时,无数普通人逆行去做志愿者动人场景;
亦不曾忘记,2020 年洪水肆虐时,无数平凡人家捐资捐物的炽热之情……家国情怀,这是
沿着五千年文明长河流淌进今天我们血液里的基因,纵使一路奔波,依然初心不改。 每个
中国人的平凡之举,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非凡与伟岸。
平凡岗位,点燃复兴之光。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
界。平凡枯燥的工作因为匠人的全情投入,催生出令世人敬仰的工匠精神。多难兴邦,我们
青少年要将个人的追求融入祖国的发展,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在平凡的领域成就不凡的人生。
何处是未来?抬头看,仰望星空,星空之上就是未来。何处是通途?用力踩,脚踏实地,平
凡岗位亦能点燃复兴之光。
后浪碰撞时代,年少亦可破风。汇点点萤火成璀璨星河,用每个人的努力来托举这个伟
大的时代,以无数平凡的“微”来托举伟岸的中国梦。这盛世,必将如你我所愿,长风破浪,
御风而行……
点评
我们提倡教师写“下水文”,并将此作为高三写作备考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亲身“试
水”写作过程中,“学生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有利于将教师的教学智慧转化成学生的
学习习得和资源。王佳琳老师这篇“下水文”,思想与文采齐飞,个性共才情一色。给我们
广大高三考生带来三点启示:
1.“主题”意识。文章紧扣“平凡与伟大”主题,审视作文材料,从“平凡之躯,托举
非凡战疫”“平凡之举,铸就国之伟岸”“平凡岗位,点燃复兴之光”三个维度阐述自己对
“家国情怀”的内涵的认识与思考。
2.“结构”意识。文章开篇点题,然后从三个维度具体阐述,最后落笔于“我们应该如
何做”。文章有理有据,层次感强,写作思路清晰。
3.“材料”意识。考场作文,用好题目中的材料是首要。对作文题目的材料,切忌“弃
而不用”或“另立炉灶”。王老师很好地将三则材料进行“主题”提炼和整合,作文“材料”
与“主题”有机融合。
4.“表达”意识。王老师语言讲究,富有感染力。句式变换,富有节奏感。体现出了别
样的语言魅力。我们提倡广大考生能够用文学的语言、个性化的表达来阐述对宏大主题的感
受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