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复习之小说鉴赏
一、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
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
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
的三要素。
二、小说的常见命题要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情节、人
物、环境、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理解小说标题
5.概括探究主题
小说“6+1”答题法简介:
“6+1”中的“6”指的是人物、情节、环境、标
题、手法(效果)、读者,“1”是指主题。无论答小说
哪类题,都要兼顾主题,把“6”个要素考虑进去。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小说中的作用、好处、效果题。
【文本知识图解】
故事情节
主题意蕴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四个“抓手”
祝
福 鲁
迅
命题角度一:情节
1.情节的运行方式/小说的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的曲折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不会
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
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
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摇摆式”主要是设置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和巨大悬念。
“延迟式”主要运用的重复,尽量拉开读者与终点的距离。
“摇摆式”激化冲突,“延迟式”舒缓冲突。
知识储备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结
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
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
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包括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
叙述方式包括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叙述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情节结构手法指悬念、铺垫、伏笔、照应、巧合、误会、抑扬、
一波三折、对比、衬托、突转、开门见山、过渡(承上启下)、
设置线索、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等技巧。
叙述手法(叙事的方法)
(1)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
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
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
清楚。
(2)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
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
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
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
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
调。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
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
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
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
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
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满足读者的心里
期待;符合生活事理/实际;等。
(5)平叙: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
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谓
之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故又叫分叙。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 别 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
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
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
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
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
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2.叙述方法
类 别 内涵及作用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
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
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着原来的
主要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
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
整性
类 别 内涵及作用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
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
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对上文的
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
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
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
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
分叙。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用口语、俗语,像“饿不死的厨子,冻不死的铁匠”,
形象地表达了娘传艺给儿子的初衷,生活气息浓郁。
B.“糖醋张”的生意经,并无特别异于常人之处,他不过是比常
人更用些心思,擅于琢磨顾客喜好罢了,可谓是看人下菜,依胃下
碟。
C.“糖醋张”发了财,修了房,买了车,娶了妻,生了娃,而老
娘独居,患了糖尿病,对比中,作者批判了“糖醋张”的不孝。
D.小说结尾“扑通一声跪倒在娘的脚跟前”,言尽意未尽,这一
跪,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使主人公和读者都陷入沉思。
2.(梳理情节结构或内容)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
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一)概括小说情节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常见提问方式:
常用答题模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人物+事件)
2.(梳理情节结构或内容)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
之处。
跌宕之处一:
张爱国小时候爹死得早且讨厌读书,母亲只好教张爱国
学厨谋生,儿子很上心,一学就会。
跌宕之处二:
张爱国变成“糖醋张”后,分别招待张副县长、白领、
泥瓦匠,虽群体差别大,但都能使之满意。
跌宕之处三:
“糖醋张”招待自己的老娘,却对自己的母亲身体、饮
食等不了解。
3.(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以此为
线索行文有什么好处?
手 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线
索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全文结
构的脉络。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1)人物线索(2)事物线索(3)事件线索(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
心理、情感为线索.
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般是围绕作
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分别进行的,可分为
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
索。
线索的作用(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
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3.(分析线索及其作用)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以此为线索行文有什么好处?
小说的线索是“糖醋张”。
好处:
①能集中笔墨刻画张爱国作为“糖醋张”这一生
动的形象和这一生意兴隆的铺子。
②能围绕“糖醋张”叙述众多事件,推动情节自
然发展。
③能突出主题,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
忽略了与家人的情感联络。
4.(分析中心事件或枢纽事件
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小说后半部分以“糖醋张”烧
菜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
,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分析。
(二)情节作用题
常见提问方式:
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只要问情节作用一定要牢记“三点一中心”,不忘手法(尤其结构手法)。
所有的作用题都是从 内容+手法+效果 来答。
小说等长文涉及的手法主要是结构手法,故常见资料说从 内容+结构 来答。
诗歌涉及的手法主要是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狭义),故常见
资料说从 内容+手法 来答。
在
情
节
上
在人物形象上
在主题上
在环境上
4.(分析中心事件或枢纽事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小说后半部分以“糖醋
张”烧菜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糖醋张”烧菜, 是小说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串
起几个重要事件,自然地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糖醋张”烧菜是连接各类人物的枢纽,正面刻画了
“糖醋张”的精湛厨艺和他“知人”的本领;又通过其他
人物对菜品的满意,侧面衬托“糖醋张”的形象。
③“糖醋张”烧菜,能让张副县长、白领、泥瓦匠满意,却
不能让自己的母亲满意,深化了主题。
④“糖醋张”烧菜的故事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能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也能引发读者的深人思考。
5.(分析开头的作用)
小说开端第一段在全文中
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
析。
开头情节(或首段)的作用分析:
内
容
上:
结
构
上:
写景——
写人、叙事——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②渲染氛围,营造气氛;
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①显示人物身份;
②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①为下文情节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为结尾埋伏笔
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
回答疑问。
设疑法——
(悬念法)
情节位置 作用分析
开头
小说开头常用的三种方式:
①常用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
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
在行文的过程中或在结尾回答疑问。作
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
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③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
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
感情基调
5.(分析开头的作用)小说开端第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
析。
①总体介绍了“糖醋张”既是人物,也是铺子,让读者一
目了然。
②采用倒叙手法,引出下文,为下文张本(做铺垫)。文
章先写张爱国这个人,再进一步写他开的铺子“糖醋
张”,最后再写他成了有名气的“糖醋张”层层递进,
展开合理。
③照应标题,并与结尾形成了强烈对比,有揭示主题的作
用。
6.(分析结尾的艺术效果)
小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
的艺术效果?
情节
位置 作用分析
结
尾
出人
意料
式
(欧·亨
利式
结尾)
①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形成情
节的陡转,出人意料,能使平淡的故事
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
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
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③丰富人物形象;
④突出小说主题(后两点属于内容方面,
需结合文本分析)
情节
位置 作用分析
结
尾
戛然而
止、留
下空白
式
①这种结尾增加神秘感,能够让读者充分
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②有限视角,给人以真实感;
③丰富人物形象;
④突出小说主题(后两点属于内容方面,需
结合文本分析)
补叙式
①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
悬念的作用;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③深化主旨
情节位
置 作用分析
结
尾
写景
式
①营造意境,感染读者;
②烘托人物形象;
③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表达小说主题
悲剧
式结
尾
①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
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
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
③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让人
回味,引人思考
情节
位置 作用分析
结
尾
大
团
圆
式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
的意愿形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
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
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6.(分析结尾的艺术效果)小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撞击
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情节技巧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结
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人物形象上看,突出了张爱国幡然悔悟、知错自责
的特点和娘体谅、疼爱儿子的特点。
④从主题上看,通过娘、儿子的行为,肯定了年轻人勤劳
肯干、用心经营,打出一片天地的奋斗精神,同时告诫年
轻人应关心一直默默支持他们的父母,启示人们思考生
活与工作的目的,物质不应是唯一的追求,不能为了追
求物质而忽略了情感。
情节位置 作用分析
中间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
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这两
者的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
呼应;
②补充叙事,揭示矛盾;推动情节
发展或转折
7.(分析特定场景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小说中的“铺子”情节发展中有
重要作用,它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故事叙述自然。“铺子”开始小而偏,但由于张爱国
手艺精湛,烧菜因人而异,才使他有了神奇的传说,被人
称作“糖醋张”, 铺子也因此生意兴隆。
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有了名气的“铺子”,才
有了叙述招待张副县长、白领、泥瓦匠等食客的情节。
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令人产生联想。“铺子”这个节
点、场景,是一种特殊的“情节”,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令读者联想起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有亲近、真实之
感。
8.(分析细节在文中的作用)小说在第三段和第十九段均详细列举了“糖
醋排骨、糖醋鱼、糖醋豆腐、糖醋薯、糖醋茄子、糖醋梨”。这一细节
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①前后两次写到同样的菜名细节,是情节结构上的照
应。
②开头的这一细节,是强调母亲的厨艺高超,而结尾的
这一细节,是显示儿子孝敬母亲,塑造的形象不同。
③菜品完全重复表明儿子对母亲的了解还停留在过去。
④给读者以启示(主题):社会的世代传承不仅仅是
谋生技艺的物质延续,更需要爱的精神接力。
9.(分析短小段落的作用)这篇小说的段落大都很短小,还采用了一句一
段的形式,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①对内容表现有好处。便于密集且清晰地表现内容,适合本文
叙述张爱国如何接受母亲教育,在城里如何发家致富,又如何减
少了与亲人之间情感的联络等众多内容的表现需要。
②对推动情节有好处。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
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使得文章在描述张爱国招待各类人之后,
能很快转换到“招待”自己母亲的事件上。
③对调动读者有好处。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
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力。
回
忆
回忆
• 序幕
• 结局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
叙
举例:快速阅读《祝福》全文,梳理全文情节
思考:《祝福》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
作用:
1.从情节安排上看,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
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3.从小说主题上看,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
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主题。
2、从人物塑造上看,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渲
染浓厚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
《新课程学习与测评》(p21)
——赵一曼女士
问题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卷Ⅰ第6题)
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
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指向主题)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赵一曼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
体;(指向人物)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小说描写更真实。(指向手
法、(效果))
类别 优点、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
(限制角度)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
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
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
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你、你们
(限制角度)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
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
离。第二人称的作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
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
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全知角度)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
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
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
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视角的限制。
叙述人称(叙述角度)
第一人称“我” (限制角度)
以“我”的视角将读者带入故事中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
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是故事的参与者。 “我”是一个知识
分子的形象,着重表现“我”对祥林嫂同情却又软弱无能,无
力给祥林嫂以帮助的窘境。
作用延展: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现场感,利于
描写和抒情议论,尤其利于写心理。
《祝福》从什么角度来叙述故事?有何作用?
情节结构手法
类别 释义 作用
悬念 设疑、设置悬念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
胜。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
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
文章主旨。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
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
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
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
果更分明。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
紧凑。
巧合
有时间上的巧合、地点上的巧合、人与人关
系上的巧合、人与环境的巧合等
情节上,可以增加情节的曲折性和趣
味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内容上,
使故事的矛盾冲突更加集中;主题上,
可以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误会
指文章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制造矛盾冲
突,最后真相大白的手法。
让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让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主旨更加深
刻。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
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
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
作品的可读性。
一波三折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
的戏剧性、可读性。
对比 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
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
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突转
又叫“欧·亨利式结尾”,指在小说结尾部
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
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
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
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开门见山 一开头就直奔主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看
法、认识。
开宗明义,直截了当表明主旨。
过渡(承
上启下)
承上启下指承接上面的内容并引出
下面的内容。
承上启下的句子、段落在全
文中起过渡作用。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
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
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
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
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有
“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 首尾照应,使得结构紧密、
完整。
蒙太奇式(镜头组合式: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
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活页作业》单元质量评估(一)
p137《天嚣》
问题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
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1) 情节安排作用。“渴”是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感受,文中略去陷入绝境
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紧凑、简洁。
(2)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
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3)揭示主题。围绕受困受渴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
的责任意识,也揭示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彰显了蒙
汉一家亲的主题。
命题角度二:人物形象
第一法则:一定一定要分清楚主要人物、次要人
物,肯定肯定要判断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二法则:次要人物为写主要人物服务。
第三法则:好人用褒义词概括,坏人用贬义词概
括。
看影视剧你分得清主角配角,好人坏蛋,那写小说练习你就没什么大问题。
一、人物形象之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含环境描写、衬托、反衬、对比等
人物一、祥林嫂
1.三次描写祥林的外貌
2.多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
3.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反抗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祥林嫂是旧中国的一个勤劳、安分守己的底层劳动妇
女形象,她深受封建礼教毒害,毫无人身自由,最终一步
步被逼得无奈而走向死亡。
概括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身份
步骤一. 人物身份定位
如: ×× 是一位怎么样(一般为形容
词)的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工人,
农民,诗人等)
步骤二. 性格特征+分析
如: ①+分析;②+分析;③……
二、人物形象之答题模式
命题角度三:环境
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
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1.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
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决定 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深化主题;
(4)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5)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
2.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
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为刻画人物做铺垫;
④展开情节,推动情节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二、环境描写作用答题的思考角度:
(1)指向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
景; 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感
情基调。
(2)指向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 ②表现人物的身份、
地位、性格等;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指向情节方面:①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为后
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指向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
富、深化主旨。
(1)环境上:交代祥林嫂生活在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笼罩的旧中国。
(2)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热闹喜庆的祝福景象与下文祥林嫂的凄惨形成
反衬。
(3)人物上:勾勒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预示祥林嫂悲剧
的必然性。
①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
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
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
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②……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
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
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 渲染阴暗压抑气氛。
(2) 给全篇奠定凄凉压抑的基调。(开头)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
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指向环境本身:
烘托“我”孤寂悲愤心理,表现“我”既
同情祥林嫂的遭遇但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
理。
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
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指向人物:
(1)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祥林嫂为
求心理安慰而捐门槛的情节作铺垫。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
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
光,自去看雪花。
指向情节:
第四处: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
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
抱了全市镇。
暗示、深化主题;批判了在封建社会下的
人们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状态和封建礼
教对妇女的毒害、摧残。
指向主题:
环境
(自身作用)
人物
情节
主题
(交代时空特点
营造氛围,
渲染气氛等)
(烘托,映衬)
(推动,铺垫)
(深化,暗示,揭示)
【小结】
命题角度四:主题
概括主题的基本格式:
《……》通过记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
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
质/罪行/问题。
知识储备
如:《祝福》通过记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
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
和封建迷信思想吃人的本质。
概括主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小说主题的多样性
1.第一主题:从主要人物的主要遭遇、命运角度切入。
2.第一主题:从主要人物的次要遭遇、命运角度切入。
3.第一主题:从次要人物的主要遭遇、命运角度切入。
4.第一主题:从次要人物的次要遭遇、命运角度切入。
《祝福》主题多样性的理解
1.通过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
吃人的本质。
2.通过写祥林嫂被大伯赶出房子,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夫权族权
对劳动妇女的迫害。
3.通过写“我”同情祥林嫂却无可奈何,反映了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通过写“我”在鲁镇看到的祝福景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没有对中国的广大农村产生影响,揭
露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命题角度五:标题
1.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2.体会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
3.拟写小说标题。
4.与探究题结合在一起考查。
(一)明确考查的角度
含义类:
本文以“××”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寓意)?
作用类:
1.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把标题“××”改为“××”,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观
点和理由。
3. 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做题目?
4.小说标题有着丰富的意蕴,请你谈谈。
(二)知晓命题形式
明确小说中人物
暗示小说内容特征
地点,人物
暗含主人公以及时代的特点
交代人物,概括情节
交代人物以及人物特征
环境,地点
作者为何会取这些标题?从这些标题中你看出了什么?
(三)理解小说标题含义
1.表层含义
2.深层义(主要有比喻义、象征义、反讽义、双关义、主旨义等)
《变色龙》
1.表层含义:善于变色的蜥蜴。
2.深层含义:指像奥楚蔑洛夫这样见风使舵、欺上媚下、趋炎附势的沙皇警察。
《爸爸的花谢了》
1.表层含义:夹竹桃凋谢了。
2.深层含义:父亲去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
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话。
深层含义:把大困难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最终战胜困难。
《祝福》
1.表层含义:小说中鲁镇的一种习俗。富人们在农历年底举行大典,置办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
让他们保佑自己“平安”,祈求来年幸福。
2.深层含义:反讽,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她无“福”可祝 ,无“福”可言 ,暗含反封建主题。
(四)小说标题的作用
*始终围绕小说的“三点一中心”,理清思路全面组织答案。
1.人物上: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表现人物情感。
2.情节上: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环境上: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展开的背景,渲染/烘托环境氛围。
4.主题上: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暗示主题 。
5.线索上: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
6.悬念上:激发阅读兴趣。
7.手法上:如比喻、象征、反讽、一语双关等,答手法本身的作用。
1.从情节上看,“祝福”是小说的线索,小说起于祝福,
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
相关;
3.从人物塑造上看,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的
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何作用
2.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
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
反封建主题。
小说《祝福》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①“祝福”活动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
②“祝福”场景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③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中间几次
写到祝福,标题与主要内容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
④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
“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人物2情节3环境4主题 5线索6悬念7手法
以“祝福”为题有什么好处?
①是小说的线索,贯串起祥林嫂一生的遭遇。
②交代了小说的情节(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几次写
到祝福)。
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④暗示了主题。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而祝
福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集中体现,以“祝福”为题,表现了
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抓对大方向,答案思路对,答案要点分层不重复,
答案的具体表述各有各特色,都是对的。
标题作用之探讨
1.以人物为题,比如:《桥边的老人》《丹柯》
《怪人》《孔乙己》……
作用:① 突出人物形象;
② 围绕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③ 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以物象为题,比如:《面包》《半张纸》
《魔盒》《变色龙》《项链》……
作用: ① 对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
托某种情感)的理解。
② 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③ 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④ 突出文章主题。
3. 以事件为题,比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
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用:① 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 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在烈日和暴雨
下》《第9车厢》《晚秋》《祝福》《荷花淀》……
作用:
① 交待时间、地点、环境。
② 作为线索、设置悬念。
③ 写象征、双关、反讽手法的作用。
④ 突出主题
温馨提示:小说标题的作用答题不要忘了
人 物
情 节 环 境
主 旨
标 题
四级循环推理
总结:
三点一中心
主题
表
现
揭
示
暗
示
揭
示
深
化
表
现
深
化
推
动
情
节
发
展
为故事情节展开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
丰
富
突
出
人
物
特
点
反
映
时
代
环
境
特
点
衬
托
人
物
特
点
、
心
理
交 代 人 物 活 动 的 环 境
,
突 出 环 境 特 点
人
物
环
境
情
节
难
点
释
疑
小说全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难
点
释
疑
就所有文本而言
表现手法分广义表现手法和狭义表现手法。
广义表现手法:等同于表达技巧、写作手法、写作技巧、艺术手法、
艺术技巧。 (总而言之,有手法、技巧这两个词就是啦)
狭义表现手法:广义表现手法中常用到的那些手法。诗歌、散文、小
说等不同体裁常用到的手法略有不同,注意结合文体特点来区分以便
记忆。 (常见常考的那些手法)
广
义
表
现
手
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狭义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
难
点
释
疑
说明
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画图表
、下定义、作诠释、类比、摹状貌、作假设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人物手法有
描写景物手法有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有
…………
……
……省略部分请看诗歌
专题知识点导图
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反衬、衬托、借代、反
复、反问、设问、对偶等
注意 “夹叙夹议”
有……
按文体记忆
难
点
释
疑
小
说
狭
义
表
现
手
法
就全文而言:
抑扬结合、对比、反衬、衬托、以小见大、象征、比喻、
倒叙、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就某句某几段而言:
写人的句子、段落主要从 描写人物手法+结构技巧+修辞手法答
写景的句子、段落主要从 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答
然而,“文中某句、某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小说很少这样问。
“全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小说偶尔这样问。
涉及手法,小说常问的是:
1.文中用什么手法刻画/描写某某人物?
2.分析文中刻画/描写人物的手法。
难
点
释
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