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文言文复习之主观题:原因等概括题课件(46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文言文复习之主观题:原因等概括题课件(46张PPT)

ID:677381

大小:514.93 KB

页数:46页

时间:2021-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2020·山东卷14题) 孙奇逢等为 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左光斗?救助 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 光斗被害。 2、(2020年12月•百校联考14题)庞统才 华得以实现的外界条件有哪些?请结 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司马徽的赏识,庞统的声名逐断显著 而被人知道。 ②刘备的器重,刘备为一代贤君,知人 善任,有容纳贤士之量,为庞统才华 的实现提供了机会。 补充:天下形势给予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从阅读考查的角度来看,这类题“因文设 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区分度较好,意在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 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同时,对于扭转中学语文文 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题干组成:范围(显、隐)。指向明确、要求清晰。分值(3-6分) 答题要求:紧密联系文本,自己的话表述 困 惑 ? 2020.12.30 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任务群四 文言文阅读—精细阅读,准确概括 --文言概括题 编拟:江苏省淮海中学 韩燕飞 1、(导学案)“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令狐楚为什么在军官的胁迫下替郑儋 写遗表?请简要说明。(4分) 活动三:典例导航 学生1:①军情危急; ②军 队混乱。(0分) 学生2:①为保全自己身家性 命; ②形势严峻, 不得不从。(0分) 我来评说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棻 之裔。父承简,太原府功曹。李说、严绶、郑 儋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 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楚才思俊丽, 风仪严重,若不可犯。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 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 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 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 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1、(导学案)“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令狐楚为什么在军官的胁迫下替郑儋 写遗表?请简要说明。(4分) 活动三:典例导航 学生3:①军心动摇,将有起义; ②众多将军胁迫,被白 刃所持; ③ 稳定军心 的需求。(2分) 学生4:①为安定军中士兵; ② 郑儋暴卒,事情十分紧 急; ③郑儋对令狐冲 有知遇之恩。(3分) 我来评说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棻 之裔。父承简,太原府功曹。李说、严绶、郑 儋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 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楚才思俊丽, 风仪严重,若不可犯。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 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 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 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 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1、(导学案)“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令狐楚为什么在军 官的胁迫下替郑儋写遗表?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①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 ②稳定军情的需要。     活动三:实战演练 2.(导学案)从文段中的“上谕”来看,世人“优李而劣田”的 原因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世宗(雍正)皇帝时,才臣任封疆者,田 (田文镜)、李(李卫)并称。然世之人往往优 李而劣田,意颇疑之。后读朱批上谕:田文 镜奏禁铜法,请民间有拋掷制钱者拟军;又 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许脱籍,治其主人之 罪。公(李卫)奏禁铜法,请官增价购,有售 者即与值,不问所由来,亦不治藏者之罪。 是二疏者在,世宗俱未允行,而两人之见解 心术,判若天渊,已可见矣。 学生1:①李卫注重官府权威; ②李卫大公无私 (0分) 学生2:二者间接不同,为人处 世不同,李卫更加人性 化。(1分) 学生3:①田文镜较严苛; ②李 卫较宽容大度。二人见 解,南壤之别。(2分) 我来评说 活动三:实战演练 2.(导学案)从文段中的“上谕”来看,世人“优李而劣田”的 原因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世宗(雍正)皇帝时,才臣任封疆者, 田(田文镜)、李(李卫)并称。然世之人往 往优李而劣田,意颇疑之。后读朱批上 谕:田文镜奏禁铜法,请民间有拋掷制 钱者拟军;又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许 脱籍,治其主人之罪。公(李卫)奏禁铜法, 请官增价购,有售者即与值,不问所由 来,亦不治藏者之罪。是二疏者在,世 宗俱未允行,而两人之见解心术,判若 天渊,已可见矣。 学生4:因为同样是上奏皇帝禁铜法,田文镜主张拟 军治藏铜者罪,而李卫采取增加价格收购铜, 不问出处,不会治罪。李卫宽厚仁义,得民 心所以世人优李而劣田(3分) 学生5:田文镜冷酷无情,好严峻刑法;而李卫宽厚 仁慈,多行仁义之政。田文镜建议将犯事者 充军,又引诱奴婢背叛主人,而李卫主张等 价回购民间铜,不治其人之罪,二者奏章内 容差异,使世人认识两人心术之正邪,因而 优李而劣田。(4分) 我来评说 【参考答案】 同样的“禁铜”一事,田文镜建议采用“拟 军”“治其主人之罪”等方法,可见其严苛;而李卫则建 议采用“增价购”“不治藏者之罪”等方法,可见其宽厚 仁义。因此,世人“优李而劳田” 2.(导学案)从文段中的“上谕”来看,世人“优李而劣田”的 原因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1. 找准答题区间(准确作答的基础) 2. 精读去芜存菁(多角度考虑原因,原因可能不单一) 3.进行因果验证(验证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合理) 4. 斟酌词句答案(语言力求简洁,忌大段抄原文) 友情提醒:原因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还有主观和客观之别 ,还有表层 深层、外在内在之说,作答时必须考虑全面。 1.(导学案)根据作者的评论,概括来歙被世人称颂的表层 原因和深层原因(4分) 活动四:实战演练 论曰:“世称来君叔天下 信士。夫专使乎二国之间,岂 厌诈谋哉?而能独以信称者, 良其诚心在乎使两义俱安,而 己不私其功也。” (选自《后汉书》卷十五,有删改) 学生1:①出使他国,在困境中脱身; ②为人有诚信、道义,言行一 致。(0分) 学生2:表层:来歙忠义,勇敢在两国 之间游说;深层:来歙奉献祖 国(0分) 我来评说 1.(导学案)根据作者的评论,概括来歙被世人称颂的表层原 因和深层原因(4分) 活动四:实战演练 论曰:“世称来君叔天下 信士。夫专使乎二国之间,岂 厌诈谋哉?而能独以信称者, 良其诚心在乎使两义俱安,而 己不私其功也。” (选自《后汉书》卷十五,有删改) 学生3:表层原因:讲信义,直言; 深层原因:为国贡献,爱国爱 民,不自私。(2分) 学生4:表层:有信义,言行一致; 深层:不私其功,使两义俱安 (3分) 我来评说 【参考答案】 表层原因:来歙外在的言行表现得诚实可信; 深层原因:其出使的根本目标并非贪图个人功劳,而是真 心诚意地促使双方信守道义,各得其宜。 1.(导学案)根据作者的评论,概括来歙被世人称颂 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4分) 活动四:实战演练 2、2019年山东模考卷《史记·萧相国世家》第14题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 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 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关。愿君 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 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灾祸临头了。皇上疑心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 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 3.(2019•上海高考) 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 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3分) 【参考答案】因为太平与临江两地有不同特点,所以策略不同。太平 府是拱卫建康的重要地点,百姓贫穷,不利于国家稳定,所以项经用 宽政抚民;临江百姓不安定是由于土寇肆虐,所以项经用严政击寇。 宽严不同的背后,都是项经对百姓的爱护。 【参考译文】 项公名经,字诚之,号怡庵,是项公项襄毅(谥号)的长子。成化年间 丁未年考取进士,第二年,被授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皇上命令检查皇宫 的府库。皇宫的府库一向被有势力的权贵掌管,项公上任后,按照原来的 实际情况,核查记录赋税的盈余,没有人敢贪占利益。等到又到南城巡视 时,南城已经做得很好。他担任御史有七年,有他父亲的倔强风骨。 后来项经升任太平府知府。一到衙门就感叹说:“唉!太平是建康的 南面屏障,实在是国家重要的郡县,然而百姓们贫困得很,不施行宽松政 策不行。”于是亲自安抚数以万计流亡而来的人。 等到他调任管理临江。临江跟袁、筠各个郡县接壤,土匪强盗任意抢 劫,在那里出没,百姓们不能安居乐业。项公到后,怜悯地说:“临江与 太平不同,盗匪们不打击,百姓不得安宁。”于是马上捕捉各方盗匪一百 八十人,按法处置他们,全郡就治理好了。 【参考译文】 一年后,临江闹饥荒,有关部门正要请求赈灾,项经说:“百姓已经非常饥 饿了,一定要请示后才能赈济,这就像坐着等死,赈济百姓却不请示,罪责在太 守。我宁愿用一人性命救活数万百姓。”于是打开府库拿出五千多两银子,设立 了和籴之法,百姓们就依靠这来生活。而上级监管部门催缴赋税正着急,项公就 进去争辩说:“教化治理百姓,以百姓的性命为重,百姓疲惫,还在用鞭子驱赶 他们,这就像在羊身上捆绑了石头后把它沉入深渊啊,只是加速死亡啊。百姓全 死了,赋税从哪里来?”后来这年大丰收,百姓们感念项公的恩德都要报答他, 赋税征收领先于其他郡县。 当时宦官刘瑾处理事务,专权朝政,天下的官吏们大多贿赂刘瑾。其中各部 门官员贿赂各有等级,项公不贿赂,刘瑾就生气了。有人把这一情况告诉了项公 。项公说:“人各有志,他为什么要生气?如果生气,这是我的命。”最终没有 贿赂刘瑾。过了不久,刘瑾被诛杀,各位贿赂的官员都受到牵连。台谏官推荐项 公刚直不屈可以重用。项公说:“我只想现在可以退休了。”于是写了奏折请求 告老还乡,以江西右参政的身份退休。 活动一:典例示范 1.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6分) 曹公(曹操)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 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 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 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 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 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 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节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卷九》) 曹公(曹操)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 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 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 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 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 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 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节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卷九》) 活动一:典例示范 1.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6分) 曹公(曹操)入荆州,降刘琮,欲顺 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 “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 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 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 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 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 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 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 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 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 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 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 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 卒多死。 【参考译文 】曹公占据荆州,迫使刘琮投降,想要顺长江东 下,来攻打孙权。贾诩对曹公说:“您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攻 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声势浩大啊!如果凭借 昔日楚国的富饶,来供给官兵,抚慰安顿百姓,(那么)江东可以 不须劳师动众就平定了。”曹公没有采纳他的计策,率军进攻吴 地,最终在赤壁兵败。 魏文帝刚接受汉禅位(的时候),想对孙吴、蜀汉用兵,拿这 事问贾诩。贾诩说:“吴、蜀虽然都是不起眼的小国,(但都)仗 恃地势险阻。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 虚实大势,陆逊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要地形守卫着要害 之地,都很难一下子图谋(得手)。用兵的规律,先有胜算再出兵, 估量敌人的力量(再)调兵遣将,所以用兵(的时候)不会失算。我 私下里忖度群臣,没有人是孙权、刘备的对手,即使借助天子的 威势面对敌人,(我也)看不到完全胜利的形势。”魏文帝没有听 从(贾诩的话),于是发动江陵之战,士兵死伤了很多。 活动一:典例示范 1.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6分) 曹公(曹操)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 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 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 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 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 境,遂败于赤壁。 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 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 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 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 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 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 陵之役,士卒多死。 【学生答案2点评 】 内容:第一次进言:劝曹公安抚百姓。 第二次进言:劝曹公小心吴蜀。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2分) 【学生答案1点评 】 ①收汉南; 量敌论将,先胜后战 ②以天威临之 (1分) 活动一:典例示范 1.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6分) 曹公(曹操)入荆州,降刘琮,欲 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 “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 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 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 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 壁。 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 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 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 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 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 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 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 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 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学生答案3点评 】 一、抚慰百姓,不劳而获江东; 二、谨慎思量,不对 吴蜀掉以轻心 用兵之道:不在乎病例的多少,在于谋略是否得当(2分) 【学生答案4点评 】 内容:第一次进言:劝曹公安抚百姓来定江东。 第二次进言:分析吴蜀形势劝魏文帝不宜用兵 用兵之道:以民为本、先胜后战,量敌论将、举无遗策。 (3分) 活动一:典例示范 1.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6分) 曹公(曹操)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 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 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 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 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 境,遂败于赤壁。 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 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 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 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 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 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 陵之役,士卒多死。 【参考答案 】 ①第一次进言: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劝说曹 操不要马上攻打东吴,而应以安抚手段达 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第二次进言:分析敌方在“地利”“人和” 上的优势以及我方的劣势,劝说魏文帝不 可马上攻打吴、蜀。 ②贾诩的用兵之道: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不打无把握的仗。 这种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的具体言行概括其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 征。对于这种题型,要特别注意三点: (1)题干对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特点,概括“精神 特质”等,故先要吃透这一要求。 (2)一定要选择一个较贴切的词语。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 间,需要细抠文字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提炼。 而特点词语要在平时多积累。如求学方面:勤奋刻苦,严谨博学。治官方面: 待民宽厚,不畏豪强。为将方面:勇猛沉着,善于谋略等。 (3)“特点”丰富,多点概括。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 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 性学,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 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 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 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 1 . 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 精神 特质。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 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 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 ,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 性学,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 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 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 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 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 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 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 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 常。 (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 1. 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 精神 特质。(6分) [参考译文] 王冕,字元章,是诸暨地区的一名农家子弟。父亲要他放牛, 他就把牛放到田垄上,悄悄地溜到学校,听村里的孩子们读书, 晚上回去,牛不见了,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时间他住在 寺庙里,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着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听说 了王冕的事感到很讶异,招他为弟子,于是王冕跟从韩性学习, 通晓《春秋》。 王冕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就把自己写的文 章全部烧掉,转而读古兵法书。王冕总是头戴高檐帽,身穿绿蓑 衣,足踏长齿屐,挥击木剑,有时骑着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 喜欢他的狂傲,同乡王艮很欣赏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 王艮任江浙的检校官,王冕前去拜访,穿的鞋子破烂不堪,脚趾 露出而挨着地面。王艮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官职,王 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回去接他的母亲到会稽, 他驾着白牛拉的车,穿戴古代帽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子都嘲 笑他,王冕也不在意。他在住处靠着土墙搁放锅具,做饭奉养母 亲,并以教导弟子为常行之事。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 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 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 之,遂从性学,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 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 。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 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 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 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 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 ,以为常。 (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 1. 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 精神 特质。(6分) [问题答案1] ①勤奋好学;②有主见; ③自信;④清正廉洁; ⑤高风亮节;⑥自制自立 【问题答案2】 不求功名、自在洒脱、不羁世俗、 自信乐观、孝顺重情、尚古狂傲。 精神=性格? 我来评说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 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 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 之,遂从性学,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 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 。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 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 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 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 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 ,以为常。 (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 1 . 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 精神 特质。(6分) [参考答案] ①淡泊功名;②崇尚古风; ③狷狂不羁;④安贫乐道; ⑤孝顺母亲。 精神=性格? 活动一:典例示范 1.选文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 合原文,简要说明理由。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 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 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 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 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 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于东门之外而令之曰: “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 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上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节选自《韩非子》) 活动一:典例示范 1.选文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说 明理由。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 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 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 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 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 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 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 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 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 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 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 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 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于东门之外而令 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 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 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上 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节选自《韩非子》) 【参考译文 】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道:“我想讨伐吴国,可以 吗?”(文种)回答说:“可以了。我们的奖赏优厚并且讲诚信,惩罚严厉而 且坚决执行。您想要了解这一点,为什么不烧一下房屋试试?”于是就放火 焚烧房屋,人们(都)不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说:“去救火的人(如果)死了, (就)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去救火的人(如果)没死,(就)和战胜敌人的 奖赏相同;不救火的人,和投降败退的罪行相同。”(命令一下达,)(用烂 泥)涂在自己的身体上、披着湿衣服而奔赴火海的人,左边有几千人,右边 有几千人。从这件事(可以)知道必将战胜吴国的趋势了。 吴起做魏武侯的西河郡守。秦国有座小的边防岗亭临近边境,吴起想要攻占 它。(因为如果)不除掉(它),那么(它)对(魏国)种田的人危害很大;(如果 要)除掉它,那么(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就在北门外靠放一根车辕 木,然后(向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把这车辕木搬到南门外的,(就)赐给 他上等的农田、上等的住宅。”人们没有搬它的。等到(后来)有搬它的人, 立即按照命令赏赐他。(吴起)一会儿又在东门外放置了一石赤豆,之后(向 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把这个搬到西门外的,像当初那样赏赐他。”人 们争着搬它。(吴起)于是下达命令说:“明天将要攻取(那)岗亭,有能率先 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赏赐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人们争着 前往。于是(吴起下令)攻亭,一个早晨就把它攻克了。 活动一:典例示范 1.选文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说 明理由。(4分)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 “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 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 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 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 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 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 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 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于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 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 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 田、上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节选自《韩非子》) 【学生答案点评 】 答案1:吴起。吴起有奖赏,公平 公正待人。(1分) 答案2:吴起,为人诚实。(0分) 答案3:吴起。吴起先通过两件事 来加强自己的威信,让士 兵对自己的命令丝毫不违 背,进而事实攻秦小亭的 目标。(1分) 【点评】(1)4分题,答案于过简单。 (2)答题不规范,怎么问怎么答。 (3)表述不当,甚至脱离文本。 活动一:典例示范 1.选文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说 明理由。(4分)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 “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 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 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 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 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 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 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 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于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 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 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 田、上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节选自《韩非子》) 【学生答案点评 】 答案1:吴起。吴起通过授田、授宅 来鼓励吸引百姓迁徙,而又 不害其命,通过奖励机制激 励百姓、士兵的热情,相反 越王做法似有玩弄人命之嫌。 (2分) 答案2:我更赞同吴起的做法。吴起 第一次用徙车辕于南得赐来 树立威信;其后又用徙石赤 椒于西门得赐使人皆信。最 后下令能先登者得赐上田宅, 及法人竞争斗志。(2.5分) 【点评】(1)有分析,重复少整合;仅叙 事少理性提炼。答案规范性不足。 (2)答题较规范答。但是理性提炼不够。 活动一:典例示范 1.选文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说 明理由。(4分)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 “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 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 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 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 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 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 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 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于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 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 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 田、上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节选自《韩非子》) 【学生答案点评 】 答案1:吴起。吴起和越王都通过奖惩 机制来征收士兵,而越王侧重 于惩罚,吴起侧重于奖励,想 通过两次奖励使人们信服,在 下令更得民心。(3分) 答案2:我更赞同吴起的做法。吴起是 采用赏赐激励的方式来激励百 姓作战;而越王则是采用惩罚 的方式。吴起的做法更有利于 取信于民,积极响应讨伐。 (4分) 【点评】(1)(2)答案采用都比较分析, 围绕赞同组织语言。但是(1)吴起“采 用奖惩机制来征收士兵”与原文不符。 (2)的规范性更好。 活动一:典例示范 1.选文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说 明理由。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 “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 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 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 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 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 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 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 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于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 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 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 田、上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节选自《韩非子》) 【参考答案 】 (示例一)我更赞同吴起的做法。吴 起先后两次设下奖赏标准,取信于 民,比起越王仅以赏罚、威势震慑 百姓,更能获得百姓的支持。只有 获得百姓的真心信任和拥戴,才是 治国之道。 (示例二)我更赞同越王的做法。越 王设计的“焚宫室”更接近战争的 危险局面,且相比吴起的只奖无罚, 越王赏罚分明,更能激励民心。有 原则、有信用的奖惩机制才是取胜 之道。 这类题难度较大,它要求在分析概括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事作出评 价,阐明理由。答好它,要把握两个关键点: 一是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尤其是题干涉及的关键文字。弄清楚事件的始末、 人物的言行等。 二是基于文本作中肯的分析、评价。分析、评价不要脱离原文,发表看法要 实事求是,不要武断,也不要拔高或无中生有。 就答案构成来讲,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看法、观点,要求鲜明、准确、 简洁;另一部分是阐明理由,要求结合文字,理由充分。 活动二:实战演练 1.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 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越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 “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 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 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 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 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 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 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 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活动二:实战演练 1.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 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越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 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 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 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 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 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 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 “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 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 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 “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 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 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参考译文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 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 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 只是想让您安坐面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 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 舍人齐浣说道:“我做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 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 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 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 们。”姚崇又问道:“那么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 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 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 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 相”。 活动二:实战演练 1.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 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 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 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 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 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 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 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 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 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 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 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参考译文】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 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鲍叔牙等人) 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 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做法。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 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 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 顾国家的安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 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 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 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 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 以责备的呢? 活动二:实战演练 1.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 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参考答案】 (示例一)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 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原文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 实际上是避位让贤,让贤明之士的才能得以施展。正是这样, 卢怀慎才能与姚崇勠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 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 (示例二)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原 文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 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中说其 “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 越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 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 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 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 裁决俱尽,颇有得色,……崇曰: “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 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 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 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 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 哉! 三个课时,对主观概括题,你又有哪些收获? 请总结解题步骤和方法、解题注意点。 一、初读原文,了解大意 二、审清题干,明确范围、指向、要求。 三、再读文本,带着“指向”筛选重要信息 四、整合归纳,用自己的语言精准表达 几个注意点: 一、概括表述要合于规范,使用序号①②③,先问先答 二、概括要完整全面,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 三、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 四、答案用自己的语言精准表达,不要直接摘抄,也不要 用翻译代替答案;关键词语要译介精准。 1.复习本课内容,整理笔记,把握解题思路和技巧,克服 解这类题存在问题。 2.试做“导学案53”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