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
后者由自己取定。
•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
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
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
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
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
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
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
炼生。
•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
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 用于介绍或作
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
友期行”。(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
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
“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
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
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
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
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
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
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
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
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
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
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
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
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 【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
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
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
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
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
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
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
高宗只用乾隆。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
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
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
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
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
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
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
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
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
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
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
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
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
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
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
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
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
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
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
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
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
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
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
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
学士。
•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
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
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
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
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
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
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
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
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
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 2、兼称几项
•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
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
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
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
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
“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
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
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
和尊称。
•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
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
独用“愚”谦称自己。
•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
解。
•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
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
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
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
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
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
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
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
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
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
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
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
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
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
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
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
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
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
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
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
叔,等等。
• 【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
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
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 【老】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
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
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 (我,我的,
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 (小国之君)、 (少
德之人)、不谷(不善)。
•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
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
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
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
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等等。
•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中国是文明
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
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
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
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
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
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
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
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
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
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
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
亲(尊称对方的亲戚)。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
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
(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
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
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
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
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
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
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
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
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
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
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
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
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
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
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
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 (8)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
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
手下以代对方)等。
•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
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
• (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
•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
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
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
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
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
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
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
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
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
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
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
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
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
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
念。
•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
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
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
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趁对方学校。
•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
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 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可
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
人;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
子;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大师
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
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
•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
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
(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
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
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方坐下;
请进:请对方进来。
•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
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
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
降低身份俯就。
•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
(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
客到来。
•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
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
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
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
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
华宗:称人同姓。
•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
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
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
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男性朋友;老总:现代
尊称领导人(多和姓连用)。
•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
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
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
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
正批评。
•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
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
用于书信):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
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
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
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
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
对方的名字。
• (12)其他敬辞。
•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
• 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
•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
•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
• 府上:称对方房屋;
•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
误,使之改正;
• 赐教:给予指教;
•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
• 璧还:归还物品,等等。
• 5、古代贱称
•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
子”等称呼。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
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
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
语!”
• 6、特殊称谓
• 主要有以下几种:
• (1)百姓的称谓。
•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
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 (2)职业的称谓。
•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
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
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
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
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
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
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
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
员。
•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
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
“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
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
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
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
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
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
“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
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 (4)年龄的称谓。
•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
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
关的称谓来代替:
•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
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
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áochèn,
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
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
(小孩1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
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
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
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
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
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
冠”);
•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
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
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
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
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
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
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
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
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
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
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
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
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
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
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
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
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左传》
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
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
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
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
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
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
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
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
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
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
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
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
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
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
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
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
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
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
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 楚侯。
•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
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
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
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
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
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
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
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 7.祖:临行记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8.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
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 9.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 10.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
视对方的姿态。
• 11.《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
宿迁)人。起兵反秦后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
杀。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进入函谷关滞后于刘邦的一场
斗争。鸿门,地名,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
• 12.参乘shè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
四匹马拉的车。
• 13.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 14.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
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
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
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
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
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
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
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
《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
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
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
“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
《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
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 4.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 木兰诗 》
• 5.建安:汉献帝年号。
•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
竖式两种。
•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 8.公姥:公公和婆婆。
•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
惯用语。
•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 13.适:出嫁
•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
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
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
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
唐有这种风俗。
•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
时)。
•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
人静的时候。
•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 19.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
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
的《秦妇吟》
•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
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
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
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
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
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
祖”,史称魏武帝。
•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
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 26.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
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 27.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
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
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 32.苏轼 苏洵 、苏辙 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
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
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
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
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
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
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
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
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
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
“白帝城”。
•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
“青冢”。
• 3.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 4.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 5.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
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 6.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 7.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 8.贾人,商人。
• 9.出官,(京官)外调。
• 10.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
乐。
• 1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
景、武、昭)的陵墓。
• 13.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
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 14.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
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
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15.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
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 16.“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 后泛指军队。
•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
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
“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
方之寇,莫大於河北;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
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
时真有六军来?”
•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
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
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
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
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 17.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
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
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
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
乞巧节。
• 18.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
八年。
• 19.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 20.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
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 21.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
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 22.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 23.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
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
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
监生资格。
• 24.谨庠序之教,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谨,谨慎,这里
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
庠。教,教化。
• 25.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
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
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
“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 26.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27.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 28.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
关,在今河南灵宝。
• 29.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
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 30.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
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
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
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
著称。
• 31.约从离衡,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横策略。约,
结。离,使离散。
• 32.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
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 3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 34.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
表示投降。
• 35.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 36.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 37.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 38.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 39.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
庙。
• 40.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
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 4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
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 42.百工,各种工匠。
• 4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
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 1.读尽缥缃万卷书: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
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
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 2.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
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
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
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 3.《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 4.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
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 末 行:在京剧形成之初,舞台上确实有末这一行,而且由
专攻末行的演员来出演,不能由生行演员兼演。京昆十三
绝中的张胜奎就是末行的杰出代表,他在那张画像中扮演
的《一捧雪》的莫成,就是末行。因为末与衰派老生非常
相近,而且后来一些擅于演老生的演员兼演末戏,一些演
末的演员兼演生行戏,二者的界限被打破,末就并入了生
行。
• 末行与生行表现手法不同,化妆方式也不同,直观上来看,
最大的区别是髯口上,生行是戴“三”,其余的都算末行。
现在舞台上还有末的痕迹可见,比如《四进士》的宋世杰,
戴白满,这就是原来末行的戏。马派《龙凤呈祥》的鲁肃,
戴二涛,也是末行的遗风。但是现在已经不单把末再拿出
来了。
• 丑 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
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
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
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
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
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
• 生 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胡子生)、红生、
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 须生(老生、胡子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髯口(胡
子),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
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
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
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
人)等。
•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
(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 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
和反面人物。
•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
女画中的头型)穿花盆底鞋。
•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 净 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
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
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
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
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
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如包
拯就是“净”角色。
• 5.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
人、好人。
• 6.《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
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
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
古名句。
• 7.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
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
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
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
精神符号。
• 8.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
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
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
的欢乐场面。
• 9.封狼居胥:狼居胥,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古狼
山。此山地处荒漠,鲜有草木,且长年风大沙多。
•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汉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
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
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
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
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
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
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 《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
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
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
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 10.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
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
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
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
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 11.三公九卿: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
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
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
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
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
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
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
司空为九卿。
•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
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 天下之事
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
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 12.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 13.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
请罪的一种方式。
• 14.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 15.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
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 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
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 16.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
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
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
皇天”。
• 17.游于三辅: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
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汉代在京
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 陵邑制度: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
陵城,入住迁入的富户;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
打击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西汉
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
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
都有较大的影响。
• 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
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一般县
城人口规模2-3万人,经济萧条,人口稀少。
• 18.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夏、商、周,大学
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
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
•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
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
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
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
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
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
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
"。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
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
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
人。
• 19.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
《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
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
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
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
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
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
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
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
经》、《礼记》、《乐经》、《春秋》。
• 20.举孝廉不行: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
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
“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
“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
举人的雅称。
• 21.公车特征: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
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 22.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
葬故乡。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后汉书·张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