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二单元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二单元课件

ID:677398

大小:15.13 MB

页数:100页

时间:2021-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l 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理解夏朝建立的意义和“家天下” 的出现。 l 2.理解夏朝建立的意义和“家天下”的出现。 l 3.认识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新课导入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后继的商王朝和周 王朝,国家的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 文化。传说中,尧舜禹是通过禅让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夏 王朝又是怎样建立的? 新课讲解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家天下”: 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 制代替禅让制。 新课讲解 3.夏朝的统治 (1)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 有了很大发展。 (2)建立国家机器: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3)夏朝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4)中心地区: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新课讲解 4.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 (1)发现地点:洛阳平原。 (2)规模: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 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3)出土文物: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 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程。 新课讲解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 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 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 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新课讲解 禹死后,启继位,成为夏朝第 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 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 天下” 公天下与家天下的区别 公天下:指原始社会没有剥 削和压迫,没有贫富分化, 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 消费,被后来的儒家视为 “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家天下:帝王把天下当作自 己一家的私有财产,进行统 治,世代相传。 小提示 新课讲解 禅让制 才德 世袭制 血缘 相传 才能 推举 思 考 新课讲解 4.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 (1)发现地点:洛阳平原。 (2)规模: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 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3)出土文物: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 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程。 新课讲解 5.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都城相传在阳城(今 河南登封)。 6.国家机构: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 并制订刑法,设置监狱。 7.国家机构的实质:奴隶主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记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日:‘吾君 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下列对材料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启是夏朝的第二位王 D.“家天下”是历史的倒退. D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知,禹的儿子启取代禹的继承人伯益登上了天子 的位置,成为夏朝的第二位王;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 天下”取代了“公天下”,因此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天 下”取代了“公天下”是历史进步的表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商汤灭夏 新课讲解 夏朝衰败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商国的国 君汤,任用贤相伊尹,团结周围的小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攻 夏。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新课讲解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在亳。 2.商朝的强盛 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3.盘庚迁殷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 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 了相对的稳定。 新课讲解 4.商纣的暴政 · 修筑豪华宫殿园林,尽情享受 ·施用炮烙酷刑,镇压人民 ·设“酒池”,“肉林”和后妃 大臣嬉戏游乐 ·建巨桥粮仓和鹿台,堆积掠夺 来的粮食和珠宝 下表为 商代历史简表,其中空缺的一项应是( ) A.桀 B.纣王 C.禹 D.启 B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 时修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商 纣王的暴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故选择B项。 新课讲解 三、武王伐纣 1.背景 (1)商纣王的暴政引起民众的反抗。 (2)周部族的发展: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 一带的周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周 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族日益强盛。 新课讲解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 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 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 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 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 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 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新课讲解 1.牧野之战 (1)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地点:牧野 (3)结果:商朝灭亡 新课讲解 2.西 周 建 立 (1)时间:约公元前 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 城:镐京 “反戈一击”与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有关。在此战役中商朝战败 的主要原因是 ( ) A.商王残暴无道,不得民心 B.商朝军队数量少 C.周公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自然灾害频繁 A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君主商纣王骄奢无度,昏庸残暴,不 顾人民的死活,只顾自己享乐,最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在牧野 之战中,商朝军队临阵倒戈,最终商朝灭亡,故选择A项。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 民 奴 隶 统 治 阶 级 被 统 治 阶 级 新课讲解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新课讲解 2.西周灭亡 (1)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 动”,厉王逃亡。 (2)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3.东周建立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削 减或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位,甚至消灭他们。以上解读源于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D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诸侯”“周王”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的分封 制。材料内容是对分封制中诸侯对周王义务的阐述。诸侯虽然权力很 大,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对周王要绝对服从,周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 故选D项。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2019·贵州黔东南州等地中考)中国历史上“禅让时代”结束, “家天下”时代开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A 2.下图所示为利簋,簋内铭文记述了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这件青 铜器见证了 ( ) A.夏朝灭亡 B.盘庚迁殷 C.西周建立 D.平王东迁  C 当堂小练 3.下图所示为殷墟遗址,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曾赋诗“洹 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下列朝代曾在“殷”建都的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B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l 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 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l 2.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l 3.初步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 族自信心。 新课导入 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是怎样制 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 点又是什么呢? 新课讲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后期 ①出现: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 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②代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 000 多年的铜容器残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 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 每一种青铜器都有 各自的用途。 新课讲解 后母戊鼎 (2)商朝以后 ①特点: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②用途: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 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 的等级界限。 新课讲解 2.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1)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 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 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 的器具。 新课讲解 (2)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 法”,经过制模、 雕刻纹饰、翻制泥 范、高温焙(bei)烧、浇注液态金属、 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到商代后期, 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 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 物。 下面是某鉴宝师对某一历史文物的介绍:“它形 制雄伟,气势. 宏大,纹 饰华丽,工艺高超,风格庄严凝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这一文物是 ( ) A.四羊方尊 B.利簋 C.三星堆青铜面具 D.司母戊鼎 D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 青铜器,故选择D项。 二、甲骨文记事 新课讲解 1.甲骨文的含义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 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 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 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 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 深远的影响。 新课讲解 2.甲骨文的发现 (1)发现时间: 1899年。 (2)发现者:清朝人 。 3.对甲骨文的识读 (1)概况: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 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 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2)记载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的地位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 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还是一种灿烂的文化。 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 ) A.铭文 B.甲骨文 C.钟鼎文 D.陶器上的符号 B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今天的汉字来源于甲 骨文,故选择B项。 新课讲解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已 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 重要阶段。 新课讲解 金 文 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又叫铭文。 西周 史墙盘及铭文拓片 拓 展 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最为 进步的一种方法是 ( ) A.象形 B.形声 C.会意 D.指事 B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多种造字方法;其中,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 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故选择B项。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2019·湖南湘潭中考)下图是出土于湖南宁乡炭河里的商代青铜 器精品,它是 ( ) A.司母戊鼎 B.人面纹方鼎 C.四羊方尊 D.大盂鼎 C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在制作技术上采用了 ( ) A.雕刻法 B.炼铜法 C.泥范铸造法 D.疏导法 C 当堂小练 3.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向长 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祝 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夏朝的文字 B.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 D.使用象形、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  A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l 1.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l 2.知道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的基本史实;理解诸侯争霸的影响 l 3.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新课导入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 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 哪些变化?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如何? 新课讲解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概况: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 2.表现: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 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 作等都有所发展。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 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形象地说明了 ( )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青铜礼器的广泛使用 D.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B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准确认识。题干中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的祭品(主要包括猪、牛、 羊),现在作为田间的劳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故 选择B项 二、王室衰微 新课讲解 1.衰微原因:分封制逐渐瓦解 (1)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 遭到破坏。 (2)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 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王室衰微 新课讲解 2.衰微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 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 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二、王室衰微 新课讲解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 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 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 子的地位。 分封制逐渐瓦解的表现 之一是职位不再世袭,而是 由诸侯委派官员任职. 《春秋》记载:文公九年,周天子使“毛伯来求金”。堂堂天子派遣使 者向诸侯求金,说明 ( ) A.诸侯已经全部称霸 B.西周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周天子在招兵勤王 D.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D 解析:“文公九年,周天子使“毛伯来求金””说明周天子需要诸侯王的 经济支持,失去了控制诸侯王的实力,开始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故D项符合 题意。 新课讲解 三、诸侯争霸 1.原因 (1)王室衰微。 (2)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 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3)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及其口号 齐桓公;“尊王攘夷" 新课讲解 3.诸侯称霸情况: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 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 先后北上争霸。 4.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 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 族交融。 新课讲解 1.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斗争的特点 (1)从本质上讲,是诸侯国争当周王的代替者,争当中心或中央的斗争。 (2)争霸者打着周天子的旗号,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在相当程度上,避免 了更大规模的混战。 (3)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早已名存实亡,周天子仅仅是各国争 霸的一个幌子。 微拓展 新课讲解 2.正确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一方面它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历 史进步意义,它破坏了西周僵化和落后的体制,既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 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又促进了中原人民与周边的戎、狄、蛮、夷 等少数民族的交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春秋时期的战争促进 了中原地区和其他少数民 族地区的交往,有利于民 族交融。 “春秋时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率先称霸的是 (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A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 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 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择A项。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 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出现开始于( ) A.春秋时期 B.西周时期 C.商朝时期 D.夏朝时期 A 2.相传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仲雍 兄弟避居吴地,并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但在当年,他们还不可能 做到的是 ( )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字 A 当堂小练 3.西周时期,周天子被认为是上天派来管理人间万事万物的,享有“神 ”一般的威望。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 ( ) A.一蹶不振,最终被废 B.地位下降,依赖诸侯 C.至高无上,独揽大权 D.昏庸无能,实行暴政 B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l 1.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和方位,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l 2.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知道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 l 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工 程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 新课导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 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 样的重大改革? 新课讲解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 (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 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形成: ①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②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新课讲解 2.兼并战争 (1)概况: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 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 展开战争。 (2)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战争性质:带有统一战争性质的兼并战争。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5)结果: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 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 中位于最东边的是 ( ) A.秦国 B.齐国 C.魏国 D.楚国 B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战国七雄的方位口诀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因此战国 七雄中位于最东边的是齐国,故选择B项。 二、商鞅变法 新课讲解 1.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 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 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 变法。 新课讲解 4.内容 ·政治上: (1)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 (2)废除贵族的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 ·经济上: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军事,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各诸侯国为富国强 兵而进行变法改革。 新课讲解 5.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 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的意义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 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戮力本业,耕织 致粟帛多者,复其....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人家族名 册)。”材料反映的是 ( ) A.奖励耕战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以农养战 A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有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 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材料主 要强调的是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即奖励耕战,故选择A项 新课讲解 三、造福千秋的的都江堰 1.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 利。 2.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 了都江堰。 3.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 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将岷江分成内 江和外江。 4.功能: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新课讲解 5.影响: (1)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 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都江堰 “右图所示为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 对其作用的描述,下列说法 最准确是 ( ) A.防洪、排水、水运 B.防洪、蓄水、水运 C.防洪、灌溉、水运 D.蓄水、防旱、水运 C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本题以都江堰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都江堰的相关 知识。观察图片可知,图中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 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 型水利工程,其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故选择C项。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春秋战国时期局势多变,风起云涌,国家间争锋不断。下列国 家既属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 A.赵 B.魏 C.楚 D.韩 C 2.战国时期,在各国的变法中效果最显著的是 ( ) A.商鞅变法 B.吴起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 A 当堂小练 3.作为一个时期名称的“战国”,因战争众多且激烈而得名。这一时 期的著名战役有 ( ) ①马陵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l 1.知道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知道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的代表 人物及其主张。 l 2.理解夏朝建立的意义和“家天下”的出现出现的原因。 l 3.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新课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 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 新课讲解 一、老子 1.历史地位: 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 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3)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新课讲解 老子的名言: 1.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 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2.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 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 要妙。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书影 3.相关著作 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 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 典。 老子在《道德经》中,勾画了这样的理想国:“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这样的理想国中,老子主张 ( ) A.无为而治 B.顺应自然 C.尊王攘夷 D.公平无私 A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例例 解析:根据“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老子主张人们与世无争,无为而治,故选择A项。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新课讲解 1.地位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核心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 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 和道德规范。 新课讲解 3.政治主张 (1)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 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2)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4.教育成就 (1)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孔子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 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新课讲解 5.文化成就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 想作出巨大贡献。 6.相关著作 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7.历史影响 (1)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 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神话传说 D.先民事迹 A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以“仁’释‘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 的是儒家思想;春秋晚期鲁国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 学说,主张“仁者爱人”,故选A项。 新课讲解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 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 家”。 2.主要学派及主张 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 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以维系社会秩序。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提倡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墨家 新课讲解 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法 家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 治。 3.百家争鸣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各学派间 相互辩论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4.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 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课讲解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 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 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 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 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思考 新课讲解 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 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 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 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 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 则去”。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 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以德治国” C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战国时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 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韩非的主张是“以法 治国”,故选择C项。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2019·浙江衢州中考)下图牌匾中的书法内容是我国历史上某一位思想 家提出的观点。他是 ( ) A.孔子 B.墨子 C.孙子 D.老子 D 2.(2019·山东聊城中考)春秋时期,在孔子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士农工 商各阶层。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诲人不倦 D.温故知新 A 当堂小练 3.(2019·重庆B卷中考)(改编)下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 国》。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各诸侯国,宣传他的主张和学说。他宣传 的内容可能是 ( ) A.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B.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C.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