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各地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各地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77592

大小:55.3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江西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高手 乔迁 陈武和张领导相识的时候,陈武还只是派出所的一个小警察。张领导那时虽然也只是分管城市建设的 领导,但毕竟是领导,说话就有一定分量的。 张领导为陈武说了话:“陈武是一个高手!”,在研究干部的会议上说的,陈武就成了派出所所长。 事出有因。 张领导去现场解决房屋拆迁问题,与动迁户谈不拢,张领导有些气愤地说了一句话;“不迁就走程序, 强迁!” 动迁户中有个愣头青,张领导的话一下惹火了他,愣头青脑子一热,抄起一块板砖照着张领导的面门 就拍了过来。事发突然,谁都没想到有人敢动手打领导,跟着张领导来的那些官员包括张领导自己都瞬间 石化了,眼瞧着板砖怒冲冲地扑向张领导面门。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张领导一定被拍个满脸花的时候,一个 人唰地挡在了张领导的面前,冲着拍上来的板砖迎头而上,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只听“啪”的一声,拍在 头上的板砖断为两截,断砖尚未落地,挡砖之人已飞起一脚,把愣头青踹倒在地。他扑上前去,从腰间拽 出一副手铐,咔咔给愣头青戴上了,说了一句:“无法无天了,竟敢当众行凶伤人!” 这时,所有官员才扑到张领导面前,胆战心惊地问张领导有没有受伤。张领导拨开众人,来到挡砖之 人面前,沉着冷静地问道:“你叫什么?” “陈武。”陈武立正,响亮地答道。“警察?”张领导又问了一句。 “是!工作需要,不便着装。”陈武回道。 张领导看看陈武的头:“没事!”陈武的头毫发未伤。陈武一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没事,练 过。”张领导目露惊喜:“铁头功?”陈武笑笑。 张领导拍了一下陈武肩膀:“好,想不到警察队伍里还有功夫高手。好!铁头,陈铁头,好……”陈 武不知道,张领导说的好,不仅是对他功夫的赞许,也是对他的认可。此后,在研究干部任用的会议上, 张领导提到了陈武,张领导亲切地称他陈铁头。张领导说:“这个陈铁头,功夫高手,胆大心细,危险面 前毫不退缩迎头而上……”在座的领导们对陈武头断板砖救驾的事早已知晓,痛痛快快地举了提拔的手。 陈武就当了所长;只是,没人再叫他陈武了,都叫他陈铁头。 2 陈铁头对张领导的赏识很是感激,只要张领导需要他挡在类似危险板砖面前的时候,陈铁头总是义不 容辞奋勇向前。过了两年,张领导前进了一步,拽着陈铁头也前进了一步,做了副局长。 一次,陈铁头跟随张领导去工地解决纠纷,冲突双方互不相让,骂架升级,转眼间便演变成了拳脚相 向棍棒相加,一根脱手的木棒偏巧飞向了后退的张领导,一直紧跟张领导的陈铁头眼疾头快,伸头迎棒, 咔嚓一声,木棒断成两截,陈铁头一个踉跄,坐在了地上,伸手一摸头顶,手掌上血红一片,显然是开了 口子。 陈铁头在医院缝了两针。 陈铁头去见张领导,张领导看看陈铁头的头,担心又略带疑问地说道;“没事吧?咋会这样,你这铁 头板砖都没事,一个木棍咋还敲破了呢?” 陈铁头脸一红说:“事太多,功夫练得少了。” 张领导轻叹了一下:“当了副局长,也别荒废了功夫,你这样的功夫高手现在可是不好找了,日后还 得担当重任呢!” 陈铁头一怔,不动声色地说道:“领导放心,我一定勤加苦练,绝不荒废功夫。”没多久,张领导成 了本地说一不二的大领导。也没过多久,陈铁头便成了局长。张领导无论去哪儿,只要允许,陈铁头都跟 随保驾。有陈铁头跟随保驾,张领导的腰板很硬,说话也硬气。张领导有时还半真半假地指着陈铁头对人 说:“这是功夫高手,尤其是铁头功,全国不敢说,本地无敌,要不谁试量一下。” 谁敢试量局长的脑袋铁头功如何? 这一日,一个上访老妇人截住了张领导,张领导有急事,没时间听老妇人细说冤屈,就吩咐跟班秘书 接待一下。老妇人一看张领导要走,急了,去拽张领导,张领导闪了一下,这一闪把老妇人闪得悲愤交加, 冤屈瞬间化作一股怒火,威力无比地凝聚在右手五指上,五指如钩冲着张领导的脸就抓了上来。陈铁头正 巧在张领导身边,张领导赶紧往陈铁头身后一躲,老妇人如钩五指已然收不住了,冲着陈铁头就抓了过来。 谁也没想到,就在老妇入的手指要抓到陈铁头时,陈铁头不仅没有伸头迎上,竟然下意识地闪开了,老妇 人的如钩五指便实实地抓在了张领导的脸上,张领导的脸上立刻出现了五指血痕。 秘书赶紧抱住了老妇人。 张领导伸手摸了一下火辣辣的脸,手上血迹斑斑,可想抓得有多重。陈铁头愣愣地望着张领导,自己 也纳闷咋就躲开了老妇人的如钩五指呢。 张领导突然挥掌拍了一下陈铁头的头,怒道:“你的功夫哪儿去了?你还干什么局长!”甩下目瞪口 呆的陈铁头愤愤而去。 陈铁头呆立半晌,才步履沉沉离去。当夜,陈铁头突亡。医生鉴定为突发脑溢血死亡。 消息一出,许多人窃窃耳语说:“什么脑溢血死亡啊?张领导才是真正的功夫高手,拍陈铁头的那一 掌是五雷轰顶掌,官帽都拍个稀碎,铁头算什么呀……”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 第 11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小说取名“高手”极具讽刺意味,陈铁头因是“高手”而被提拔,也因职务高而变得功夫弱,最后用 他的“突亡”来衬托张领导深藏不露,其武功高于陈铁头。 B.小说以“铁头功”为线索来构思故事情节,陈武因“铁头功”被提拔、升迁,却也因铁头未能挡住一 “抓”被张领导拍了一掌而死亡,小说结构完整严谨,浑然一体。 C.小说用词准确生动,特别是一些拟声词的运用,如写陈武为张领导挡砖之时,“唰地”表现其速度之 快,“啪”的一声形容其力量之大,“咔咔”说明其动作之麻利。 D.小说详略处理得当,通过一“挡”、二“迎”、三“躲”,详写了陈武在官场上的起落,至于陈武的 被提拔,详写了提拔为所长的内容,而提拔为副局长、局长略写。 8.小说使用倒叙手法的主要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作简要概括。 【答案】 7.A 8.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为什么张领导的一句话,就让一个小小的警察陈武成了派出所的所长?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引出下文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 ②交代人物,开篇点题。交代主要人物,故事在两个人之间展开;张领导的话照应了小说的题目。 ③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9.(1)讽刺了少数地方选拔干部时缺乏民主。(2)否定了某些基层干部盲从上级领导的做法。(3)批判 某些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缺乏法律意识。(4)批评某些领导干部因忙于工作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 .“张领导深藏不露,其武功高于陈铁头”错误。小说结尾并未从“武道”上说张领导是高手,而是对其 所作所为的讽刺。 故选 A。 4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作用的能力。 小说运用的是倒叙手法,也可以理解为设疑法或悬念法, 其作用一是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且有引出 下文故事情节的作用,同时还有点题和引起读者关注思考,暗示主题的作用。 张领导为陈武说了话:“陈武是一个高手!”,在研究干部的会议上说的,陈武就成了派出所所长。为什 么张领导的一句话,就让一个小小的警察陈武成了派出所的所长?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 又引出下文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 陈武和张领导相识的时候,陈武还只是派出所的一个小警察。交代主要人物,故事在两个人之间展开;张 领导的话“陈武是一个高手!”照应了小说的题目“高手”。 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像张领导和陈武这样的官员能够混迹官场,说明我们的领导 干部还不是“高手”,还没有堵住这些人的钻营,那么作为领导,如何辨人识人,选出好官,成为选官“高 手”,是小说给我们的启迪。 9.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意蕴就是我们平常所指 的主题、思想、意义、立意等,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他们。小说中,张领导的一句 话就让一个基层民警成了派出所长,并且随着张领导的提升而成为“副局长”“局长 ”,暴露出选拔干 部时缺乏民主;陈铁头,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对张领导的话,不假思索,甘为“先锋”,凸显其盲从的一 面;在拆迁过程中,张领导一句“不迁就走程序,强迁!”,显示其缺乏法律意识;陈铁头在当上了“所 长”“副局长”“局长”之后,其铁头功夫是越来越弱,胆量也越来越小,可见其疏于锻炼。 江西省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5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 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 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 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 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 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 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 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 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 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 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 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 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 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6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 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 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 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 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 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 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 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 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 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 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 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 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 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 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 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7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 分) 9.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答案】 7.B 8.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 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9.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 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小 鲍 庄 王安忆 这天,天亮了一些,云薄了一些,雨下得消沉了一些,心都想着,这一回大概挨过去 了。不料,正吃晌饭,却听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打雷是一阵一阵 的轰隆,而这是不间断的,轰轰地连成一片,连成一团。 鲍秉德家里的,早不糊涂,晚不糊涂,就在水来了这一会儿,糊涂了,蓬着头乱跑。鲍 秉德越撵她,她越跑,朝着水来的方向跑,撒开腿,跑得风快,怎么也撵不上。最后撵上 了,又制不住她了。来了几个男人,抓住她,才把她捆住,架到鲍秉德背上。她在他背上 挣着,咬他的肩膀,咬出了血。他咬紧牙关,不松手,一步一步往东山上跑。 鲍彦山一家子跑上了石子路,回头一点人头,少了个捞渣。 “捞渣!”鲍彦山家里的直起嗓门喊。 文化子想起来了:“捞渣给鲍五爷送煎饼去,人或在他家了。” “他大,你回去找找吧!”鲍彦山家里的说。 水已经浸到大腿根了。 鲍彦山往回走了两步,见人就问:“见捞渣了吗?” 有人说:“没见。” 有人说:“见了,和鲍五爷走在一起呢!” 鲍彦山心里略略放下了一些,还是不停地问后来的人。 水越涨越高,齐腰了。鲍彦山望着大水,心想:“这会儿,要不跑出来,也没人了。” 鲍彦山终于下了决心,掉回头,顺着石子路往山上跑了。 鲍秉德家里的折腾得更厉害了,拼命往下挣,往水里挣。鲍秉德有点支不住了。她 居然把绳子挣断了,两只手抱住她男人的头,往后扳。她终于放开了男人的头,鲍秉德稍 稍可以喘口气。可还没来得及喘气,她忽然猛地朝后一翻,鲍秉德一个趔趄,不由松了手。疯女人连头都 没露一下,没了。 一片水,哪有个人啊! 水撵着人,踩着石子路往山上跑。有了这一条石子路,跑得赢水了。跑到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 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长点着人头,除了疯子,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8 鲍彦山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他和鲍五爷了吗?”都说没见,而鲍彦山也再想不起究竟是谁说见了的。 也难怪,兵慌马乱的,瞅不真,听不真也是有的。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别嚎了!’’村长嚷她们,皱紧了眉头。“还嫌水少?会水的男人,都跟我来。” 他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 “捞渣——鲍五爷——”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 散了,自己都听不见了。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 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 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 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 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 人们感叹着:“捞渣要自己先上树,死不了的。’’ “捞渣要自己先跑,跑得赢的。’’…… 打过孟良崮的鲍彦荣忽然颤颤地伸出大拇指:“孩子是好样儿的!” “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这才哭出了声,在场的无不落泪。 捞渣恬静地合着眼,睡在山头上,山下是一片汪洋。天渐渐暗了,大人小孩都默着,守着一堆饼干、 煎饼、面包,是县里撑着船送来的,连小孩都没动手去抓一块。 水下去了,要办丧事了。全庄的人都去送他了,连别的庄上,都有人跑来送他。都听说小鲍庄有个小 孩为了个孤老头子,死了。都听说小鲍庄出了个仁义孩子。送葬的队伍,足有二百多人,二百多个大人, 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鲍庄的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刚退水的地,沉默着,默不作声地舔着送葬人的脚,送葬队伍歪下了一长串脚印。 (选自《王安忆作品集》,南海出版社)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写鲍秉德和他妻子犯病逃难的情节时多用短句,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洪水到来时人们惊慌 逃难的场面,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画面感极强。 B.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虽然着墨不多,但却通过几处对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话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露 出她对儿子捞渣的朴素而深沉的爱,感人至深。 C.小说详写男人们下水打捞捞渣时的情景,一次次地下水,一次次地空手上来,最后才打捞上来……场面 描写类似慢动作播放,更突出了捞渣为救人而死的悲壮。 D.小说采用双层结构,将鲍秉德一家的逃难和捞渣救人死于洪水的事件排列在一起,交替叙述,故事转 换时虽然没有做任何过渡,但是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8.简要分析文本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 分) 9.王安忆说自己的《小鲍庄》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 析这种“仁义之美”在文中的具体体现。(6 分) 【答案】 7.B(没有心理描写,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除语言、动作描写外,还有神态描写。) 8.①描写出小鲍庄在大水到来之时的天气情况,为人物的出场和情节的展开提供自然空间。②轰隆隆的 像打雷又不像打雷的连成一片的声响,暗示出洪水之大,为下文捞渣的死埋下伏笔。③上午的天气和晌午 的声响形成对比,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下面几点切入: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 心情、感情);深化作品主题;暗示社会环境。就本题而言,一是考虑提供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天气情况; 9 二是考虑洪水来临时声音之大意味着洪水的严重,这也是捞渣的死因之一;三是考虑对氛围的渲染和小说 结局的暗示方面的作用。] 9.①捞渣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仁义之美。在大水来临之际,捞渣仍然去给鲍五爷送饭,帮助他逃生, 最终自己死于大水之中。②鲍秉德对疯妻子的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虽然妻子在大水来临时犯病,但鲍秉 德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带她逃生,体现出对妻子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③小鲍庄人对捞渣的抢救、集体送葬 的本真淳朴的仁义之美。小鲍庄人认为捞渣的做法很仁义,无论是最初的寻找还是后来的全村集体送葬, 都将小鲍庄人那种淳朴本真的仁义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每点 2 分,共 6 分。每个要点概括得 1 分,分 析得 2 分;如果不概括,但分析得比较详细也可得满分;如果不分条作答,最多得 3 分。)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审题干,发掘答题 的角度或指向。题目要求分析“仁义之美”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而题干的前半部分“在于通过小说中的 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已经把解题的切入点点出,即人物要素。小说中的人物有捞渣、捞渣 的父母、鲍秉德及其妻子、小鲍庄的村长及其他村民,而明显可看出仁义之美的有捞渣的舍己救人、鲍秉 德对妻子的不离不弃、小鲍庄人对捞渣行为的认可和送葬。整合答案要点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并且始终 围绕“仁义之美”的具体表现来组织语言。)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第三中学、蓝天实验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木佛 冯骥才 当锦盒被打开,我被拿出来放在桌上,来不及弄清这是什么地方,只见眼前站着三个人,其中一个是 老板,但他靠边靠后站着。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那神气好像他是佛。他身边站着一个年轻 人,肯定是秘书了,中间那人一动不动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站了一会 儿便转过身向右边另一间屋子走去;好像他走向哪里,别人就得跟着走向哪里。他大概就是陈主任了。 在他们走进另一间屋子之后,由于距离太远,我就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了,能听到的都是“喝茶、喝 茶”,过一会儿还是“喝茶"。又过些时候,老板似乎告别而去,他走时没经过我这间屋子,看来我被陈 主任留下了,随后那年轻的秘书走进来,重新把我放进锦盒,轻轻关好。我好像被拿到什么地方放好,跟 着我听见关柜门和上锁的声音。 我以为从此要过一阵“深藏密室”的绝对平静的生活,我想得美!只过了几天时间,我就给人从锦盒 里拿出来放在桌上,陈主任陪着一个人对着我瞧,刚才秘书来向陈主任报客人姓名时,说是“北京嘉宝拍 卖行的黄老"。我想,陈主任是不是行事谨慎,刻意回避了本地人?黄老的年纪六十开外,谢顶,衣装考 究,气度不凡。陈主任一口一个“黄老”称呼他,口气似很尊敬。他对我看得十分仔细,还几次用“不错” 两个字夸赞我。在陈主任到另一间屋接听电话时,他紧盯着我胸前的璎珞与飘带细看,忽然脸上露出极其 10 惊讶的表情,好像发现了宝物。等陈主任听过电话回来,这黄老立刻把脸上惊讶的表情收了回去,对主任 只淡淡说了一句:“东西不错,要想出手就交给我吧。” 陈主任说:“交给你,我自然放心,” 黄老说:“您的东西不上拍为好,我拿到香港去找买家。国内买家大都是土豪,只认鎏金铜像,要讲 看历史看文化看艺术还得是人家欧洲人,肯出高价的也是人家。”陈主任说:“东西太老不能出关吧?” 黄老笑得露出牙来,说:“您下次去香港到荷里活老街那些古玩店看看就明白了,汉俑魏碑唐三彩, 全是新出土的,只要肯出钱,什么东西都能出去,不单能出去,您要是咱这的人,在那儿买了几件东西还 不用自己往回带,只管回来后到北京潘家园这边来取。” 陈主任听得瞠目结舌,说:“那就交您全权去办吧。” 黄老说:“那好,别的事我就和小袁秘书说吧。”说完便告辞而去。我就被装进锦盒,再装进他座驾 的后备厢里。自从离开天津,我便找不到北了。 我被转手好些地方,经手好多拨人,至少被十五六个人看过,而且是在各式各样的环境里,高贵讲究 的,粗俗不堪的,一本正经的,文气十足的,我对什么样的环境毫不在意,这都是人间的各种把戏,我只 求一己的清净。 我的转机出乎我的意料! 那天——我也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一个外国人拿着一大一小两个放大镜仔细打量我。外国人这么看 佛吗?我第一次看到外国人,他脸上的胡子修理得很干净,根根见肉;牙齿像瓷器那么光滑透亮,金丝边 的眼镜框后边一双蓝色的小圆眼珠专注地看着我。他那股认真劲儿给我一种好感。他有一个翻译,把他的 话翻译成中文,说给我当时的经手人徐经理听,他说我身上刀刻的线条很深,刀法简练有力,只有宋人才 有这么好的刀法。徐经理只是连说:“是、是、是。”这个外国人又说一句:“这种刀法,很像你们宋代 北宗山水画使用的中锋的线条,非常有力,非常优美。”他跷起大拇指。 徐经理只是点头,赔笑,说是。看来他没太听明白。难道中国人对自己的好东西还不如外国人懂?为 了我,这个外国人至少到徐经理这儿跑了三趟。最后他们开始对我进行精细的包装,当一些有弹性的细绵 纸把我小心翼翼地缠绕起来后,我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了,我只能随遇而安了,过了很长的时间,当 我被从一层又一层包装中取出来后,我看到许多稀奇古怪的脸,红的、黑的、白的、满是毛的,全是外国 人对着我惊奇地张着嘴,其中一个竟然用不流畅的中国话对我说:“欢迎你来到德国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 11 物馆。” 他们不会相信我一个“木头人”能听见他们的话吧,我呢?则是惊讶自己的奇遇,我居然来到个从来 没有佛也不信佛的世界中来。这样会更槽糕吗?我还会碰到怎样更惊险和古怪的遭遇吗?。 想不到吧,我现在已经是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的骄傲了。 这里边有一个重要原因连我也不曾料到。在我一连串匪夷所思的经历中,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和把 我“买”到德国来的那个外国人,都发现我身体一层皮壳下边,还保存着一些宋代彩绘的颜色。在我进了 德里斯顿的博物馆后,那里的人请来些修复古物的高手,动用了很多高科技,将我身上一些没有价值的表 皮和污迹,一点点极其小心地除掉,这样前后居然干了半年。我没想到他们在我身上下了那么大功夫,却 渐渐将皮壳下边一千年前的色彩,美丽的朱砂、石绿、石青、石黄五彩缤纷地显露出来,叫我古物重光, 再现当年的辉煌。 我应该从此无忧无虑了吧。可是渐渐我忽然有点想家,有点彷徨和失落,有点乡愁吧。可是我的家又 在哪儿呢?我是佛,一定来自一处遥远的庙宇或寺观,那么我始祖的寺庙又在哪里? (选自《小说月报》2019 年第 12 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讲述了木佛被辗转变卖最终落到外国人手中的经历,情节一波三折,精彩迭出,结尾发人深 省。 B、 真正看重木佛价值的是外国的购买者,他们将木佛送到博物馆并请来修复古物的高手让它再现辉 煌。 C、小说细致地描绘了陈主任、黄老及外国购买者在看到木佛时的神情,透露出他们对木佛价值的认 可。 D、小说中黄老对陈主任所说的关于文物倒卖的一段话,揭露了文物走私黑幕的冰山一角,令人震惊。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对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写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2 7、C(没有对陈主任细致描绘,且陈主任没有看出木佛的价值.) 8、明线为木佛的行踪变化(木佛由陈主任转交黄老拍卖,几经转手最后被外国人买走最终放到了德里斯 顿温格艺术博物馆); ②暗线是木佛的情感变化(开始以为可以过平静的生活感到欣喜,继而辗转在各式各样的环境只求清净, 最后被放于外国博物馆,先是感到骄傲继而彷徨失落,思乡难过);(答出行踪变化、情感变化即可) ③明暗线交织深化了小说主旨,揭示出文物流失、文化遗产保护不利带来的有文化无文明才是中国民间文 物市场的可悲之处。(每点 2 分) 9、①从情节结构来看,“我”作为全文的叙事线素,串起整个故事,让读者跟随“我”去审视木佛辗转 过程中的各色人等,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形象塑造来看,以“我”的所见所闻,既揭露出陈 主任、黄老等人只重视金钱的丑态,又表现出外国人对文物的珍视,对比鲜明。③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 以“我”的故乡之问结尾,极具讽刺性,引发人们关于中国文物为何会遗落异国他乡的思考.④从读者感 受来看,赋予了木佛人性以第一人称叙述,能够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迅速地走进小说空间。(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答出增强文章真实性可以给 2 分) 江西省宜春九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小鲍庄 王安忆 这天,天亮了一些,云薄了一些,雨下得消沉了一些,心都想着,这一回大概挨过去了。不料,正吃 晌饭,却听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打雷是一阵一阵的轰隆,而这是不间断的,轰轰 地连成一片,连成一团。 鲍秉德家里的,早不糊涂,晚不糊涂,就在水来了这一会儿,糊涂了,蓬着头乱跑。鲍秉德越撵她, 她越跑,朝着水来的方向跑,撒开腿,跑得风快,怎么也撵不上。最后撵上了,又制不住她了。来了几个 男人,抓住她,才把她捆住,架到鲍秉德背上。她在他背上挣着,咬他的肩膀,咬出了血。他咬紧牙关, 不松手,一步一步往东山上跑。 鲍彦山一家子跑上了石子路,回头一点人头,少了个捞渣。 “捞渣!”鲍彦山家里的直起嗓门喊。 文化子想起来了:“捞渣给鲍五爷送煎饼去,人或在他家了。” “他大,你回去找找吧!”鲍彦山家里的说。 水已经浸到大腿根了。 鲍彦山往回走了两步,见人就问:“见捞渣了吗?” 有人说:“没见。” 有人说:“见了,和鲍五爷走在一起呢!” 鲍彦山心里略略放下了一些,还是不停地问后来的人。 水越涨越高,齐腰了。鲍彦山望着大水,心想:“这会儿,要不跑出来,也没人了。” 鲍彦山终于下了决心,掉回头,顺着石子路往山上跑了。 鲍秉德家里的折腾得更厉害了,拼命往下挣,往水里挣。鲍秉德有点支不住了。她居然把绳子挣断了, 两只手抱住她男人的头,往后扳。她终于放开了男人的头,鲍秉德稍稍可以喘口气。可还没来得及喘气, 13 她忽然猛地朝后一翻,鲍秉德一个趔趄,不由松了手。疯女人连头都没露一下,没了。 一片水,哪有个人啊! 水撵着人,踩着石子路往山上跑。有了这一条石子路,跑得赢水了。跑到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 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长点着人头,除了疯子,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鲍彦山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他和鲍五爷了吗?”都说没见,而鲍彦山也再想不起究竟是谁说见了的。 也难怪,兵慌马乱的,瞅不真,听不真也是有的。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别嚎了!”村长嚷她们,皱紧了眉头。“还嫌水少?会水的男人,都跟我来。” 他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 “捞渣——鲍五爷——”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散了,自己都 听不见了。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 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 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 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 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 人们感叹着:“捞渣要自己先上树,死不了的。” “捞渣要自己先跑,跑得赢的。”…… 打过孟良崮的鲍彦荣忽然颤颤地伸出大拇指:“孩子是好样儿的!” “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这才哭出了声,在场的无不落泪。 捞渣恬静地合着眼,睡在山头上,山下是一片汪洋。天渐渐暗了,大人小孩都默着,守着一堆饼干、 煎饼、面包,是县里撑着船送来的,连小孩都没动手去抓一块。 水下去了,要办丧事了。全庄的人都去送他了,连别的庄上,都有人跑来送他。都听说小鲍庄有个小 孩为了个孤老头子,死了。都听说小鲍庄出了个仁义孩子。送葬的队伍,足有二百多人,二百多个大人, 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鲍庄的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刚退水的地,沉默着,默不作声地舔着送葬人的脚,送葬队伍歪下了一长串脚印。 (选自《王安忆作品集》,南海出版社)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写鲍秉德和他妻子犯病逃难的情节时多用短句,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洪水到来时人们惊慌 逃难的场面,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画面感极强。 B.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虽然着墨不多,但却通过几处对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话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露 出她对儿子捞渣的朴素而深沉的爱,感人至深。 C.小说详写男人们下水打捞捞渣时的情景,一次次地下水,一次次地空手上来,最后才打捞上来……场 面描写类似慢动作播放,更突出了捞渣为救人而死的悲壮。 D.小说采用双层结构,将鲍秉德一家的逃难和捞渣救人死于洪水的事件排列在一起,交替叙述,故事转 换时虽然没有做任何过渡,但是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8.简要分析文本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 分) 9.王安忆说自己的《小鲍庄》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 分析这种“仁义之美”在文中的具体体现。(6 分) 【答案】 7.B【解析】(没有心理描写,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除语言、动作描写外,还有神态描写。) 8.①描写出小鲍庄在大水到来之时的天气情况,为人物的出场和情节的展开提供自然空间。②轰隆隆的像 打雷又不像打雷的连成一片的声响,暗示出洪水之大,为下文捞渣的死埋下伏笔。③上午的天气和晌午的 声响形成对比,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4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下面几点切入:交 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 情、感情);深化作品主题;暗示社会环境。就本题而言,一是考虑提供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天气情况; 二是考虑洪水来临时声音之大意味着洪水的严重,这也是捞渣的死因之一;三是考虑对氛围的渲染和小说 结局的暗示方面的作用。] 9.①捞渣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仁义之美。在大水来临之际,捞渣仍然去给鲍五爷送饭,帮助他逃生, 最终自己死于大水之中。②鲍秉德对疯妻子的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虽然妻子在大水来临时犯病,但鲍秉 德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带她逃生,体现出对妻子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③小鲍庄人对捞渣的抢救、集体送葬 的本真淳朴的仁义之美。小鲍庄人认为捞渣的做法很仁义,无论是最初的寻找还是后来的全村集体送葬, 都将小鲍庄人那种淳朴本真的仁义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每点 2 分,共 6 分。每个要点概括得 1 分,分 析得 1 分;如果不概括,但分析得比较详细也可得满分;如果不分条作答,最多得 3 分。)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苏七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 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 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 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 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 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 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 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 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 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儿。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 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 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 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是出名的心善之人,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地 15 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 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 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 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 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 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 手心一放,在华大夫的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 矩不能改!” ⑧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 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7.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情节曲折。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 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职业是医生,在医术上可谓是“正骨神医”,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 就值七块”,说明他的医德遭人质疑。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颇有点出乎意料,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 异之际,又对他油然萌生了敬佩之情。 D.小说极具故事性和传奇性,语言典雅优美,让人粗读故事后会大呼奇妙,咀嚼文字又觉得精妙无 比。 8.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冯骥才文化系列小说《俗世奇人》中的“奇人”之一,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苏 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9.小说是如何塑造苏七块这个人物形象的?(6 分) 【答案】 7.D【“语言典雅优美”表述有误,小说大量使用了天津方言,如“脾气准各色”“干净麻利快”“赛” 等。】 8.①外貌奇。远观“人高袍长,手瘦有劲”,近看“红唇皓齿,眸子赛灯”,细瞧“下巴颏儿一绺山羊 16 须”,奇人异貌,个性十足。②医术奇。正面描写接骨速度之快、手法之精,表现医术的娴熟高超神奇; 写洋人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从侧面表现他的医术高超。③看病规矩奇。他有个各色的规矩:不论远近亲 疏,必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④为人处世奇。他性格倔强,坚持原则,外冷内热,心 地善良。从给张四接骨的表现可知。 9.①细节描写:a 通过外貌描写,先是“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接着 来个特写“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突出了他的个性、精神和干练;b 通过动作描 写,“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突出了他治病手法的娴熟,医术精湛。②侧面描写:文 章结尾提及华大夫“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侧面体现了苏七块扶危济贫的善良品格。 ③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写到苏七块出名之后有“各色的规矩”,无论贫富亲疏,要看病先拿七块银 元,否则绝不搭理,似乎是批判他唯金钱至上的观念,后来给张四治病后赠送药物以及退钱给华大夫的细 节,却赞扬了他善良的本性。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兔和猫 鲁迅 住在我们后面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间买了一对白兔,是给伊的孩子们看的。 孩子们自然大得意了,嚷着围住了看;大人也都围着看;还有一匹小狗名叫 S 的也跑来,闯过去一嗅, 打了一个喷嚏,退了几步。三太太吆喝道,“S,听着,不准你咬他!”于是在他头上打了一拳,S 便退开 了,从此并不咬。 这一对兔总是关在后窗后面的小院子里的时候多。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桑树,桑子落地,他们最爱吃, 便连喂他们的菠菜也不吃了。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哗的一声 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来了。三太太说,鸦鹊到不打紧, 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要防的,幸而 S 和猫是对 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 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他们夜里 17 的卧榻是一个小木箱,里面铺些稻草,就在后窗的房檐下。 这样的几个月之后,他们忽而自己掘土了,掘得非常快,前脚一抓,后脚一踢,不到半天,已经掘成 一个深洞。大家都奇怪,后来仔细看时,原来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他们第二天便将干草和树 叶衔进洞里去,忙了大半天。 大家都高兴,说又有小兔可看了;三太太便对孩子们下了戒严令,从此不许再去捉。我的母亲也很喜 欢他们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匹来养在自己的窗外面。 他们从此便住在自造的洞府里,有时也出来吃些食,后来不见了,可不知道他们是预先运粮存在里面 呢还是竟不吃。过了十多天,三太太对我说,那两匹又出来了,大约小兔是生下来又都死掉了,因为雌的 一匹的奶非常多,却并不见有进去哺养孩子的形迹。伊言语之间颇气愤,然而也没有法。 有一天,我忽听得许多人在那里笑,寻声看时,却见许多人都靠着三太太的后窗看:原来有一个小兔, 在院子里跳跃了。 这比他的父母买来的时候还小得远,但也已经能用后脚一弹地,迸跳起来了。孩子们争着告诉我说, 还看见一个小兔到洞口来探一探头,但是即刻便缩回去了,那该是他的弟弟罢。 从此小院子里更热闹,窗口也时时有人窥探了。 然而竟又全不见了那小的和大的。这时是连日的阴天,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我 说不然,那是天气冷,当然都躲着,太阳一出,一定出来的。 太阳出来了,他们却都不见。于是大家就忘却了。 惟有三太太是常在那里喂他们菠菜的,所以常想到。伊有一回走进窗后的小院子去,忽然在墙角上发 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的还见有许多爪痕。 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伊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伊于是也就不能不 定下发掘的决心了。伊终于出来取了锄子,一路掘下去,虽然疑心,却也希望着意外的见了小白兔的,但 是待到底,却只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怕还是临蓐时候所铺的罢,此外是冷清清的,全没有什么雪白的小 兔的踪迹,以及他那只一探头未出洞外的弟弟了。 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一动手,那大的两匹便先窜出洞外面。伊以 为他们搬了家了,很高兴,然而仍然掘,待见底,那里面也铺着草叶和兔毛,而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 18 遍身肉红色,细看时,眼睛全都没有开。 一切都明白了,三太太先前的预料果不错。伊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 己的房里,又将大的也捺进箱里面,勒令伊去哺乳。 三太太从此不但深恨黑猫,而且颇不以大兔为然了。据说当初那两个被害之先,死掉的该还有,因为 他们生一回,决不至于只两个,但为了哺乳不匀,不能争食的就先死了。这大概也不错的,现在七个之中, 就有两个很瘦弱。所以三太太一有闲空,便捉住母兔,将小兔一个一个轮流的摆在肚子上来喝奶,不准有 多少。 母亲对我说,那样麻烦的养兔法,伊历来连听也未曾听到过,恐怕是可以收入《无双谱》的。白兔的 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 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 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并 S 也不叫一声。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 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 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 不见了,搬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的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夏夜,窗外面,常听到苍 蝇的悠长的吱吱的叫声,这一定是给蝇虎咬住了,然而我向来无所容心于其间,而别人并且不听到…… 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 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 “迅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 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 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 嚷而特嚷的。 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 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那黑猫是不能久在 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 1。 19 一九二二年十月。 (有删减) 注:青酸钾,即氰化钾,剧毒。 7.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兔子生活习性的观察描写细致入微,不厌其烦,既符合兔子生物学上的习性,也说明“我”是 如此喜爱这个可爱的小生灵。 B. 作者着重写兔,仔细地介绍买兔、养兔、育小兔的全过程,让读者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为小兔高 兴也为它忧愁。 C. 除了小兔子,鸽子、狗、苍蝇也是“我”喜欢并同情的对象,文章详细地记叙了它们遇害的经过,表 达了“我”的愤慨与不平。 D. 这篇动物题材小说以小见大,似浅实深,既体现了别具一格的童趣和可爱,也对国民存在的深层问题 进行剖析,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8. 对于“猫吃兔”事件,“我”的斗争态度和三太太、母亲的有什么不同? 9. 三太太用“麻烦养兔法”后,“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一切又恢复之前的和谐, 日常生活照常进行。“但自此之后,我却总觉得凄凉”。“我”为何感到“凄凉”? 【答案】7. C 8. ①三太太偏颇地爱小兔,一面任由主观意志怨恨大兔,一面憎恶以强凌弱的黑猫,一 面又对其他动物粗暴;②母亲爱兔的同时对猫心怀仁慈,她不问是非曲直,宽厚、容忍地对待一切,哪怕 是作恶的人也如此。③“我”对兔和猫的斗争态度始终清晰明朗,对白兔就是爱,对黑猫就是憎,“我” 不会仁慈手软、不会退缩,更不会半途辄止,只因它的恶。 9. ①一是“曾经有过的灾难被忘却了”。人们很快就忘记小兔的死,忘记黑猫的恶,也忘记曾经对黑猫的 憎。②二是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作者的悲剧意识,勾出悲剧感受。这些弱者,平凡渺小,生命消失时是悄无 声息的,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以上种种无不透露出卑微生命的悲哀。③弱小者面对将生命“毁得太滥” 的强者,无可奈何又无力自保。 【解析】 20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 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 项,文章中“我”对鸽子、狗、苍蝇 是否“喜欢”并不明确;文章并没有详细记叙它们遇害的经过。故选 C 项。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于“猫吃兔”事件,“我”的斗争态度和三太太、 母亲的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先分别找出文中有关“我”和三太太、母亲对于“猫吃兔”事件的不同态度 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如“我”对于“猫吃兔”事件:我对白兔就是爱,在对兔的细腻描写中可见出。对 黑猫就是憎,“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 他们配合的时候”“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 里的一瓶青酸钾”。三太太对于“猫吃兔”事件:出于对白兔的仁慈,深恨黑猫,仅仅防范而不惩治。“三 太太说,鸦鹊倒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 要防的,幸而 S 和猫是对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文中几次对黑猫的侧面描写是通过三太太之口, 她的言语中满是对黑猫的不满。“三太太吆喝道:‘S,听着,不准你咬他!’于是在他头上打了一掌,S 便退开了,从此并不咬”,这个粗暴的举动足以说明这位三太太并不是真正热爱动物。“她,却并不见(大 兔)有进去抚养孩子的行迹。伊言语之间颇气愤”,“又发现大兔,哺乳不均”便别出心裁得用起,麻烦养 免法。“伊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己的房里,又将大的也捺进箱里面,勒 令伊去哺乳”,目地只是想要保全所有的小兔,因而,“三太太从此不但深恨黑猫,而且颜不以大兔为然 了”。母亲对于“猫吃兔”事件:既对“麻烦的养兔法”不表好感,又对“我”的虐猫采取“修善”态度, 对猫是一种容忍。“我的母亲也很喜欢他们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匹来养在自 己的窗外面。”可见母亲见“白兔家族繁荣”是高兴的,是喜爱兔的。“母亲对我说,那样麻烦的养兔法, 伊历来连听也为曾听到过,恐怕是可以收入《无双谱》的”,这句是母亲对三太太自创“麻烦养兔法”的 冷嘲、不屑、不满。可见母亲不赞成过分怜悯小兔。母亲听到猫的厮打声疑心地责问道:“讯儿!你又在那 里打猫了”,“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 便起来探问了”,表明母亲虽知猫的恶,但也不闻不问,还要阻止我力惩黑猫。“我”对母亲态度的评价: “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 【9 题详解】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时,整体阅 读,从宏观上进行艺术感受与把握,同时抓关键性的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以及作者 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最能说明问题,如“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 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 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 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 滥了。”“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作答时注意分析概括。 【点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答这类试题,需要从这样几个角度 入手:(1)整体阅读、科学分析,从宏观上进行艺术感受与把握。(2)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的内涵。(3)抓关键性的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最能 说明问题,帮助考生把握探究的方向。其中最主要的是抓“文眼”,文章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 丰富的哲理句、韵味深长的语义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在结构上起重要 作用的句子都值得关注。(4)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相关情况。(5)注意分析方法,要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要辩证统一;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