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77598

大小:41.2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江西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 20 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 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 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 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 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 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是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如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 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 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 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 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 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 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 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 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 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 20 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 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 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 2 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 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 A.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 /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B.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 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C.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 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D.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 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答案】 1.C 2.B 3.A 3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论据、论点之间关系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选出“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 A.结合“逗秋雨”“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分析,说的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 B.结合“‘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温庭筠《梦江南》”等分析,说的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 的关系。 C.结合“舒婷《春夜》”“张先《江南柳》”分析可知,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D.结合“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晨钟”分析,说的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分析文本相关内容要点能力。 A.“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错误,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 C.“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错,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 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D.“历史视野”无中生有,“古典诗艺”以偏概全,原文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 “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辨析文中观点态度能力。 A.“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错误。结合原文第一段内容“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 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分析,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 4 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故选 A。 江西省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 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 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 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 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 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 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 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 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 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 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 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 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 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 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 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 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5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 1.A.【解析】不合文意,“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有原文第二段“作为中外 文明交融的结晶”“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与青花瓷 关系密切。原料本土化使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并不能因此否定青花瓷与外来文化的 关系。C 项扩大范围,“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抱守的”错,原文第三段说的是“明初往往被 认为是保守的”。D 项强加因果,“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又原文最后一段 可知。青花瓷的这种演变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A 【解析】 A 项不合文意,“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由第一段最后 6 一句可知,第一段比较元明两代瓷器,是为了论证中外交往对文明交融和“生产技术与文化 艺术的创新发展”的作用。 3.B 【解析】B 项,“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于文无据,且原文第三段“时 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的前文有“一般来说”的限制,故也不能由“时尚兴盛” 得出“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的结论。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弹幕,即观众发表在视频画面上的即时评论,是观众对视频内容表达各自态度看法、实现即时互动的 重要方式。 增强互动性是弹幕最重要的功能。弹幕是视频网站适应社交媒介发展趋势,为增强互动性、提高网站 用户活跃度而设计开发出来的。传统的影视评论在评论区进行,观众多在看完视频后发表评论,无法实现 即时互动。相比之下,弹幕能够让观众边看视频边把即时感受、情绪和看法用文字直接在视频上发表出来, 不仅能与相关视频细节构成图文对话关系,还能够与其他观看者进行实时讨论与交流。 以视频网站上线 1994 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为例。当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响起、行军征战 画面出现时,弹幕就已经铺满屏幕。有的观众在赞赏经典、抒发情怀、回忆观剧童年,有的观众点赞高清 画质和经典场面。随着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物从镜头中掠过,观众或援引经典,如“千载谁堪伯仲” 来抒发对历史和英雄的感慨,或以亲切称呼表达对某一人物的喜爱,或向其他观众普及文史知识,助其理 解剧情。 在视频播放某一节点,观众讨论剧情、品评人物、聚焦细节,形成热烈讨论的氛围,营造出虚拟会客 厅的效果。这种互动方式使弹幕不同于一般针对剧情和表演进行评价的文艺评论,而显示出参与式文化的 特征。视频内容成为引发话题、触发感受、产生共鸣的媒介。观众借助对视频内容的参与式对话,或展示 知识储备、或寻求文化认同、或制造相互陪伴的氛围。可以说,弹幕是对过去客厅式集体观剧、闲聊式社 交文化的虚拟化转换,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弹幕实时互动有其真实率性的一面,也 易成为情绪宣泄之地和不文明、不理性言论的滋生场所,因而需要每一个参与者自觉维护健康的弹幕文化, 共同涵养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监管,督促各视频平台切实履行责任,进一步加强 弹幕审核力度,及时屏蔽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坚决戒除弹幕的“低俗之风”;同时, 应当倡导和帮助弹幕用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共同创造积极健康的收视环境。 具有参与性特征的新型社交文化,有助于推动当代文化创新和融合。弹幕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文 化经典的意义再生产和价值再传播。得益于参与式的社交评论文化,弹幕既向年轻一代普及历史文化,又 把年轻观众熟悉的流行文化和文化经典、主流价值相对接,打开网生代通向经典作品的新入口,推动文化 和价值的代际传承。 对影视生产和制作者而言,弹幕评论不仅具有大数据价值,而且能够即时看到观众反应。观众对人物 设置、角色表演、服化道细节以及剧情合理性的即时性讨论,可以督促创作者不断提高创作质量。此外, 弹幕还经常以集体智慧的创造力,对影视内容进行二次阐释,使影视内容与当代流行文化、当下现实生活 产生连接,从而孕育影视创新契机。 随着 5G 技术、移动设备和网络视听艺术发展,弹幕作为一种以视频为触媒的参与式社交文化,正积 极介入当代文化建设。我们要正视弹幕凝聚的集体智慧在当代文化融合和创新中的作用,加强监管和引导, 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发挥其在沟通文化、促进创作中的积极作用。 7 (摘编自郑焕钊《用好弹幕,优化内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弹幕是视频网站适应社交媒介发展趋势,为增强互动性而设计开发出来的,观众多在看完视频后 在评论区发表评论。 B.与传统的在评论区进行的影视评论相比,弹幕能使观看者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 C.弹幕评论有大数据价值,能帮助视频创作者分析观众反应,进而提高作品质量。 D.弹幕参与者要自觉维护弹幕文化,不然就会成为不文明、不理性言论的滋生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基本按照何为弹幕,弹幕的功能、特点及作用,怎样对待弹幕的顺序进行论述。 B.文章以《三国演义》为例,论证的是弹幕具有普及知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的优点。 C.文章 2、3 段主要从弹幕的功能角度进行论述。 D.文章第 6 段论述了“对影视生产和制作者而言,弹幕评论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弹幕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是对过去客厅式集体观剧、闲聊式社交文化的虚拟化转换。 B.具有参与性特征的新型社交文化,体现了当代文化创新和融合。 C.弹幕用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提高弹幕内容质量,就可以创造出积极健康的收视环境。 D.弹幕以集体智慧,对影视内容进行二次阐释,使影视内容与当代流行文化、当下现实生活产生连接,便 可孕育出影视创新的契机。 【答案】 1.C 解析:A.“观众多在看完视频后在评论区发表评论”错,是传统的影评而非弹幕。 B.“与其他观众 进行互动”错,是“与其他观众进行即时互动”。 D. “不然就会成为不文明、不理性言论的滋生地”太 过绝对。 2.B 解析:文章以《三国演义》为例,论证的不是弹幕具有普及知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的优点,论证的 是弹幕的功能。 3.A 解析:B.文中“具有参与性特征的新型社交文化,有助于推动当代文化创新和融合。”曲解文意。C. “就可以创造出积极健康的收视环境”太过绝对。D.“便可孕育出影视创新的契机。”太过绝对。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第三中学、蓝天实验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 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一个人都诞生并生活在一定家庭之中,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 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 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 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 8 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 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 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 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 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 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 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 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 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 必将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浙及由一家以推 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风俗之美,教化之成,未尝不由于是。此谱牒之设所为深有功于世道,而君 子详慎之不敢忽也。”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 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 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结论 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 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 秘都在这里。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家谱家训,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形式各具自己的家族特色,。 B、在家谱家训中,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等教导的基本都是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 C、家风通常可以理解为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积淀并形成的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 D.家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与君子文化融合,绝对是因为家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核心理念源自君子文化。 9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家谱家训与君子文化的密切关系为立论基础,提出家谱家训可以传承君子之风的观点。 B、 文章第四段通过引用文献资料进一步阐释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说服力较强。 C、文章第三段基于“家国同构”理念,阐明了家与国之间、优良家风与君子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D、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而且反面论证更为显著,意在强调家风中的无形部分对家风 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君子文化可以浸透家谱家训,使传统伦理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B、 世家望族的家谱家训以君子文化为主调而凸显家族文化特色,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C、对于如何立身处世,君子文化和家族文化所给的唯一答案就是精忠报国。 D、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君子文化,未来还将潜移默化地滋润中华儿女的心田。 【答案】 1、D ( D 项强加因果,另外“源自君子文化”也于文无据,原文为“有诸多相似之处”.) 2、D(“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错。) 3、C(唯一答案就是精忠报国属于无中生有) 江西省宜春九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网络文艺是新时代中国最具创新特征和时代特点的文艺形态。伴随互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的广泛应用,网络文艺向社会精神文化领域加速渗透,正在迅猛成长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塑造力量。网络文 艺日新月异,可以说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敏锐的探测器。 网络文艺作为新兴科学技术带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宠儿,所呈现出来的普及程度和 影响程度,已经展露出成长为时代文艺典型形态的潜在能量。网络文艺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的主体都 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生活是文艺的创作源泉,人民群众是文艺审美的鉴 赏家和评判者,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在网络文艺的成长中,以崭新的样态不断呈现 出来。这些新的样态又在实践中对文艺大众化、文艺创造力的释放、文艺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不断做 出具有强烈中国化、时代感的鲜活诠释。 网络文艺的实践极为丰富多彩,总体透射出来的时代精神朝气蓬勃。在个体文化层面鲜明体现出对新 时代生命价值、爱情幸福、生活审美的活跃表达,在民族文化层面强烈体现出对家国情怀、修齐治平理念、 10 复兴梦想的坚定追索,在人类文化层面亦是毫不掩饰地体现出中国风格、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的潜移默化,彰显出中国文艺的独特创造和深刻魅力。这些艺术创造与表达,实际上与时代命题息息相关, 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其艺术表现方式又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所喜闻乐见。 网络文艺具有新的内在属性和独特规律。网络文艺作为互联网技术进步催生的文艺新形态、新类型, 与历史上每一次技术进步催生的新文艺形态、新文艺类型一样,其本质既属于文艺范畴,同时又是文艺范 畴的全新创造和发展。所以,既不应把网络文艺和与之相关的商业运行、市场运作、娱乐消费等混为一谈, 也不能把网络文艺看成传统文艺形态与传播媒介、传播技术的简单叠加。就像电影不是摄影与幻灯放映技 术的简单叠加、电视不是电影与电视机媒介的简单叠加一样,网络文艺具有全新的独特的审美意象、审美 理念、审美语言和审美实现方式,具备全新的独特的审美知觉体系。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创作。如果在通俗和低俗、希望和欲望、美感和快 感的取舍上把握不住,网络文艺就无法唤起真正的审美启迪,无法通过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激发情感共 振实现高尚的精神引领和正确的价值引导。毋庸讳言,网络文艺在“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泥沙俱下,掺 杂了不少粗制滥造、颓废萎靡、腐朽荒诞的内容,存在着许多利用商品规律裹挟艺术规律、机械化生产、 快餐式消费的情况,甚至出现利用年轻人青春逆反心理偷换概念,用“艺术创新”“艺术自由”等诱导“去 历史化”“去主流化”的现象。这也正是网络文艺一度被广为诟病的主要原因。这里面既有资本市场的推 波助澜,也有西方价值观的借机渗透,更有创作个体的浮躁和急功近利。这些问题需要在网络文艺实践中 逐步解决。 摘编自彭宽《网络文艺是现实生活的敏锐“探测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网络文艺成为中国最具创新特征和时代特点的文艺形态。 B.人民生活是文艺的创作源泉,网络文艺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 C.艺术创造与表达与时代相关,网络文艺的实践活动所透射出来的时代精神皆朝气蓬勃。 D.虽然是伴随互联网技术而生,网络文艺的本质依然属于文艺,遵循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首段提出论点,用比喻论证的方式来表述网络文艺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影响。 B.文章二、三、四段,重点论述了网络文艺所具有的影响作用、实践活动特点及内在属性规律。 C.文章尾段从反面论证了网络文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体现出作者辩证分析的严谨态度。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结构上逐层递进,逻辑思维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网络文艺已成长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塑造力量,作者认为有必要发扬其优点,肯定其正向价值。 B.网络文艺不仅在个体文化层面表达活跃,更在民族、人类文化层面彰显出独特的创造和魅力。 C.李子柒制作的很多短视频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技艺、特色饮食、农耕生活,是优秀的网络文艺。 D.一些网络小说大谈穿越,架空历史,荒诞不经,无法起到正面引领作用,始终不会获得市场。 【答案】 1.C【解析】“艺术创造与表达与时代相关”缺少限定词,范围扩大,原文是“‘这些(好的)’艺术创造与 表达与时代密切相关”,“网络文艺的实践活动所透射出来的时代精神,皆朝气蓬勃”亦是同样的错误,原 文说的是网络文艺实践“总体”透射出来的时代精神朝气蓬勃。 2.D【解析】文章论证结构整体上是总分关系,最后一段是前面二、三、四段的反面补充,成正反对比关 系。另外本文逻辑上也没有逐层递进。 3.C【解析】A 项“网络文艺已成长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塑造力量”混淆时态,原文是“正在迅猛成长为一 种强大的社会塑造力量”;B 项,依据原文内容看不出明显的递进关系;D 项,“一些网络小说……始终不 会获得市场”的说法和原文不符,表述绝对,根据最后一段内容,一些不当的网络小说,有的受资本的青 睐,利用商品规律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也正因为如此,网络文艺才要正本清源。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11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然最初“姓”“氏”之称是不同的,既不是一回事, 也不是一个词。姓立生于前,氏出现在后。 “氏”本义为根柢,人们的姓氏标志着祖宗的来源,也是一种根柢,所以“氏”顺理成章地引申为姓 氏的专用字。上古母系氏族社会,妇女是繁衍后代、保证氏族延续的主体,地位崇高。那时,生女则留在 族里继续生儿育女,延续族群;生男则要分出去倒插门“嫁”到别的部落另立门户,就产生了“氏”。所 以,“氏”是姓的分支,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 氏族制度。至伏羲氏族社会时期,一祖所繁衍的子孙越来越多,一个部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系散居各地。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原姓之外,为了相互区别并表示自己的特性,便要取一个称号,这称号就是“氏”。 所以,上古有姓又有氏,姓为氏之本,氏是姓的分支,可以自立,能够改变。 到了夏、商、周时期,氏族制度渐被阶级制度代替,于是便有了“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 命之氏”的做法,就是说一个氏从大宗分出来,另立门户要经天子认可。至周代,由于大规模分封诸侯, 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封国之名为氏;而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卿大夫的后 人也以受封之国的名称为氏。三代时只有贵族才能有氏,贫贱者则有名无氏,于是“氏”就成为古代贵族 表示宗族系统的独有标志。一般平民,则只能以其职业相称,如“庖丁”就是对一个叫“丁”的“厨师” 的称呼。所以《通志·氏族略》有“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之说。周代姓氏制度是宗法制度的一 部分,“礼不娶同姓”已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同姓同根,异氏同源,女子称娃,男子称氏,氏同姓不 同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则不可以通婚。姓不能变而氏则可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父子两代可以 不同氏。姓氏与人名共同构成一个人的名字。例如孔子,子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 故称之为孔丘,而不叫子丘。 也正由于“氏”表示根柢,古代又常用在远古的帝王、国名国号、朝代后作为称呼,如神农氏、夏后 氏等等。后也用在官职、姓名、亲属后表示尊称,如太史氏、左氏、舅氏母氏等等。 姓、氏相别的制度沿用到秦朝时,由于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瓦解,旧的姓氏制度也遂被废除。姓和氏的 区别已不明显。至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而为一,从此姓与氏合用并称不再区分,使用起来 简单省事,无贵贱之别,皆可用以别婚姻。 但在特殊场合,姓和氏的使用仍有些区别。例如在族谱或家谱题名上,则只能题《某氏族谱》或《某 氏家谱》。这是因为“氏”在古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族谱、家谱是记录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所以题名只能用“氏”。(摘编自谷衍奎《浅说“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古“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氏”是从姓中派生出的不同支系的称号。 B.“氏”可以自立,也可随着封邑、官职等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父子两代可有不同的姓氏。 12 C.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把姓氏混而为一,借此废除了姓氏制度,姓与氏开始合用并称。 D.自古以来,“姓”“氏”之称不同,出现时间不同,但都被中国人作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把父系氏族制度时期与阶级制度时期进行对比,重点论证父系时期氏的作用。 B.文章论证结构严谨,首段开门见山提出论题,接着纵向深入,最后进行补充论述。 C.姓氏对华夏子孙家族的延续有重要意义,这是文章论述姓氏关系及其作用的前提。 D.文章第三段以“庖丁”的称呼为例,论证了三代时“氏所以别贵贱”的阶级功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氏是周代贵族表示宗族系统的独有标志,既区别了子孙之所由出,也区别了不同阶级。 B.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重要作用,它的产生、变化等均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C.族谱或家谱题名只能用“氏”,源于古代只有男子称氏,氏体现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 D.氏的本义为根柢,后作为姓氏的专用字以示区分,如孔丘、神农氏、太史氏、左氏等。 【答案】 1.A【B 项“所以父子两代可有不同的姓氏”有误,偷换概念,不同的是“氏”,不是“姓氏”;C 项“借 此废除了姓氏制度”有误,曲解文意;D 项“自古以来”有误,扩大范围,原文是“最初‘姓’‘氏’之 称是不同的”。】 2.A【“把父系氏族制度时期与阶级制度时期进行对比”有误,并无对比。】 3.D【“神农氏”“太史氏”不是姓氏的专用字,“神农氏”的“氏”是用在远古的帝王后的称呼,“太 史氏”的“氏”是放在官职的后面表尊称。】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讲个故事吧!”——为什么情节的魅力如此强烈,古今不衰?叙事学认为,情节展示了时间秩序 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洞悉真相是多数人的内心渴求。“后来呢?”与“结果呢?”两种悬疑鞭策读 13 者奔赴情节的终局。然而,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谈论某种社会制度的设计、某个历史时期外贸 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等不可能让人如痴如醉。我试图追问的是,文学情节多出了什么? ②“欲望”至少是一个可以视为候选的选项。一个特定的主题可以拥有无数交集的人物、片断和细节, 这些因素的收集、挑选和设定不仅涉及因果关系,同时涉及欲望的投射。 ③情节的发展很大程度地隐含了欲望的逻辑。人们普遍期待的情节是曲折离奇、大开大阖,主人公历 经艰险,最后功德圆满,平安着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这种令人神 往的经历即是欲望。情节内部若干常见的修辞策略往往被欲望征用,例如“巧合”。巧合负载的欲望通常 在“大团圆”的结局赢得彻底的释放。“大团圆”是情节的另一个修辞策略:终成眷属、家道中兴或者获 取功名、事业有成。这些交代与其说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相对地说, 借助巧合叠加厄运——“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状况远为稀少。考察情节的时候,因 果关系与欲望的想象性满足成为一个特殊的话题。 ④多数时候,情节内部的因果关系具有强大的社会历史基础。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 巨额的财富不可企及,森严的现实等级无法跨越……恰恰由于无法实现,这些渴求可能酝酿、发酵为格外 强烈的欲望,进而祈求文学虚构特殊的情节给予虚拟的满足。很大程度上,这即是情节的语言叙述对于欲 望受挫形成的空缺给予的补偿。 ⑤然而,作家与读者均置身于某种社会历史,他们的叙事与阅读必定与周边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这 时,叙事与欲望始终相互调整,二者共同期待赢得社会历史的认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 顿找到的一个简明例子是《简·爱》。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设置的问题是,“允许简实现自我,但必 须限制在社会传统规定的安全范围内”。因此,《简·爱》包含了自我与屈从、责任与欲望、力量与恭俭、 普通人与贵族、小资产阶级与上流社会之间的种种平衡,实现这种平衡的情节叙事“不成比例地混合了现 实主义、传记、哥特小说、浪漫传奇、童话、道德寓言”,某些时候甚至不得不求助于寓言或者神话这些 “笨重累赘”的叙述话语。 (摘编自南帆《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什么情节有强烈的魅力,叙事学的解释是多数人内心有洞悉真相的渴求,但这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B. 情节的设置与叙写不仅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同时很大程度上隐含了欲望的逻辑。 14 C.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种借助巧合叠加厄运的情节虽然相对较少,但也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 D. 不是所有的渴求在现实的逻辑中都能实现,而文学却可以通过虚构特殊情节给予人们虚拟的满足。 2.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介绍了叙事学对于情节魅力的解读,并对它进行假设推理,从而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三、四两段从“人们的普遍期待”“社会历史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了叙事对欲望的影响。 C. 文章以伊格尔顿谈《简·爱》为例,论证了观点: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叙事与欲望不得不相互调整。 D. “很大程度”“某些时候”“多数时候”“相对地说”等短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论证具有辩证的色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渴望可以在文学获得虚拟的满足,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 B. 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很多人大概不会津津有味地跟踪一个数学教科书提供的因果转换。 C. 作家的叙事如果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或无法实现的渴求,就会赢得读者与社会的认可。 D. 简努力奋斗、实现自我、赢得爱情的故事情节很好地满足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欲望”。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 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C 项,根据前文“人们普遍 期待的情节是曲折离奇、大开大阖,主人公历经艰险,最后功德圆满,平安着陆”推知,巧合叠加厄运不 能满足读者的内心期待。故选 C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15 法。B 项,“分析了叙事对欲望的影响”错误,第三段是欲望对叙事的影响,第四段是叙事对欲望的影响。 故选 B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 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 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A 项,“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无中生有。应为“这正是情节具有强烈的魅力的原因之一”。C 项,推断违背作者观点:“叙事与欲望始 终相互调整,二者共同期待赢得社会历史的认可。”D 项,“很好地满足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欲望’” 与“允许简实现自我,但必须限制在社会传统规定的安全范围内”相违背。故选 B 项。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 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